人物簡介
中國歷代人名大辭典
共160,分8頁顯示 2 3 4 5 下一頁【生卒】:1319—1369 【介紹】: 元明間徽州府休寧人,字子常。九江黃澤弟子,得六十四卦大義及《春秋》之學。后復從臨川虞集游,獲聞吳澄之學。晚年隱居東山,讀書著述。洪武二年,與趙塤等被征修《元史》,書成,辭歸,旋卒。學者稱東山先生。有《春秋集傳》、《東山存稿》、《左氏補注》等。元詩選
汸字子常,休寧人。師事九江黃澤楚望、嚴陵夏溥大之、義烏黃溍晉卿,明《易》象、《春秋》之學。至正初,臨川虞學士集見其書,深加敬異,延致于家。未幾歸,筑東山精舍,隱居著述,學者尊之。輔元帥汪同起兵保鄉(xiāng)井,授為江南行樞密院都事。丙申后,結茅星溪古閬山。洪武二年,召至京師,與修元史。既竣事,得請還,未逾月以疾卒,年五十一。門人汪蔭及范準先后集其所為詩文得若干卷。星源汪仲魯謂子常之詩,因感發(fā)而形諸詠歌,雖不專乎是,然長篇短哦,亦不一字茍為也。欽定四庫全書·東山存稿·提要
(臣)等謹案:東山存稿七卷,附錄一卷,元趙汸撰。汸字子常,婺源人??儗W著書,隱居不仕。至正末,以輔元帥汪同起兵保鄉(xiāng)井,授江南行樞密院都事。其于諸經無所不通,而尤邃于春秋。所作春秋集傳、師說、屬辭諸書,皆已著錄經部中,此本乃其詩文存稿也。當元之季,汸筑室東山,閉戶著述。明初屢徵不起,僅一出修元史,事畢即辭歸。制行極為高潔。其文亦多淳實典確,不為浮聲,猶見先民矩矱之遺。詹烜作汸行狀,稱其嘗謁黃溍于杭州,溍大異之。又嘗至臨川,見虞集,授館于家一歲蓋。其所與講習者,皆當世名儒。故所為文章,能具有師法若此。又集中載汸自作黃澤行狀一篇,于經術傳授源流,剖晰詳至。其生平學術之醇正,得力所自,尤可以概見焉。乾隆四十二年五月恭校上。東山存稿·原序
洪武二年冬,休寧趙君子常,以史事召至京師,既竣事歸,未逾月,以疾終。明年春二月,葬于里之東巖,親友畢來會葬。其門人汪蔭乃集其所為詩文若干卷,屬予序之,已諾,多疾未遑也。未幾,蔭以賢良召,而范生準乃續(xù)錄之,旁搜靡遺,復申前請。嗚呼!吾子常平生篤志古學,豈專在于詩與文哉!初予年十有五,學于族祖古逸先生之門,子常先受業(yè)焉。先生每稱其苦學善思,有疑問,弗得弗措,且約今年再來。因問其年,曰:長汝五歲。躍然喜曰:果來,愿兄事之以求益。迨至,而先生已捐館。予方耕稼為養(yǎng),乘間讀書,而子常乃游江西,學于九江黃楚望之門。再客虞文靖公所。比歸,搆精舍于東山,期與同志共學焉。予適與一二友生讀書于邑東崇壽觀,相見甚歡,交勉厚規(guī),志惟古人之求,凡所得于師若友者,各無隱。自后別歸則嚴守程期,會敘則通宵警飭,未久而風濤橫潰,奔竄無所。不相聞問者。再越歲予不獲已,尋授州牧,膺省檄,什伍其民,以禦寇攘。而子常亦輔贊郡鎮(zhèn)帥,以寧鄉(xiāng)里。既而予以憂制,退處,荒僻。子常亦避地吾里之閬山,時結屋攜書,相期畢志。廬室茍完,變故莫測。遂有遠役,六載方還。疾疢衰憊,情況異昔。子常復于東山,所著春秋集傳與屬辭左氏補注,咸就厥緒,復留心于四圣人之易。予則感激愧汗,尚愿養(yǎng)氣畢力,旦夕叩擊以卒業(yè),而遽歿矣。噫!是果馀生之不幸,抑亦吾斯文之不幸耶?人非不學,其墮于俗學之卑陋者不足論。茍不溺于佛老,尚空寂,則必事權謀勢利,況有文嘩一世,而心尚虛玄,誠心乎圣人之訓,以極天地之元,全天地之德,闡天地之用者,幾何人哉?此吾夫子所以莫克立君道以正萬方,故發(fā)吾已矣夫之嘆。其立師道以教萬世,意尚隱昧而弗昭,為可慨也。子常深潛本源,力探閫奧,體察涵涄,完養(yǎng)日固。學于黃先生,凡誦圣人之經,必以積思自悟,得圣人之心為本,因諸儒訓釋,尋繹其所已言者,而融通以得其所未言者。故于易之象,春秋之書法,禮之大綱小紀,節(jié)文度數(shù)之詳,具有端緒。惜乎年止于是,而未遂成書也。文多因人推迫,或應酬問答,不得已而為之詩,因感發(fā)而形之詠歌,雖不專乎是,然長篇短哦,亦不一字茍為也。子常名汸。學者稱之曰東山先生。因汪、范二生之請,故推在昔交承之契,期待之深,以見其設施之有在。嗚呼!觀其文者,尚亦效于是也哉!星源汪仲魯序。御選元詩姓名爵里
字子常,休寧人。授江南行樞密院都事明初被召與修元史書成不仕還有東山集
五言律詩
敲門知有客,已謂是君來。
亂后交游少,秋清懷抱開。
劇談無可諱,信筆不相猜。
木落山容凈,樓居且莫回。
鄱陽王本善,故居懷玉山之北,號曰「玉琊云隱」。鄉(xiāng)先達進士董公為之記,和陽王使君為之賦,又得星源韓徵君為之圖。余嘗過本善所寓,見其凈掃一室,琴書圖畫與弓劍雜前。培桂植菊,怪石纖蒲,幽潔可愛。蓋能審己推分,隨所寓而安,視竄名尺籍而有所顧愿者,不同科也。乃次使君韻附于卷末,以釋其幽思云。
馬上劍三尺,山中云半間。
無人尋草徑,有虎臥柴關。
解甲端陴后,懸弓定地還。
胡為思舊隱,畢竟復誰閒。
義盡忠方著,墳荒草木繁。
邑傾惟守死,雙節(jié)聚精魂。
古事人猶仰,殘碑字半存。
轟轟爭日月,烈烈等乾坤。
朝雨茅茨濕,披圖嘆禹功。
山河一掌上,宇宙九疇中。
水性惟趨下,民生本易窮。
胼胝豈無事,大智與天通。
四履應難辨,三河尚可尋。
功推城濮雋,澤想召陵深。
問鼎猶懷惡,投龜肯易心。
向無微管嘆,孰憶到于今。
轍巳還諸夏,居猶憶九夷。
難求伐木處,尚想饋豚時。
夾谷真成謗,中牟不易知。
惟存刪述事,赫赫起周衰。
皓首陳王道,時君孰可當。
艱難思稷契,容易托齊梁。
越豈資冠冕,秦方用虎狼。
空聞歸大老,不復見鷹揚。
雒邑空南渡,東都亦北轅。
巳符前五閏,空憶后三元。
分合巧相似,短長難等倫。
海東天所祐,一統(tǒng)世中原(世謂漢唐宋為后三代)。
七言律詩
靈湫注目一時同,絕頂孤攀似發(fā)蒙。
歷歷蝸廬迷遠近,依依蟻垤抱西東。
穹青一色秋無價,積水千尋日耀空。
振袂無言聊引望,海天云盡見飛鴻。
山上新亭蔭白茅,亭前棲鶴可窺巢。
泉流谷口禽爭浴,葉擁籬邊犬自跑。
日出山童歌竹外,雨收林鵲影花梢。
卜鄰亦有餐霞客,謾與嚴光賦解嘲。
早從上國接英游,晚臥滄江擅一邱。
無復謝公攜處妓,空馀陶令去時舟。
千章古木排云起,一派寒泉傍石流。
客至不須談世事,小亭已扁四宜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