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物簡介
全臺詩
共1837,分92頁顯示 2 3 4 5 下一頁丘逢甲(1864~1912),譜名秉淵,字仙根,號蟄仙,又號蟄庵、仲閼;乙未內(nèi)渡后自署倉海君、南武山人、海東遺民、痛哭生。清淡水廳銅羅灣(今苗栗銅鑼)人。十四歲取中秀才,丁日昌贈以「東寧才子」之??;光緒十四年(1888)中舉,次年(1889)取中三甲第九十六名進士,欽點工部虞衡司主事。不久,以親老告歸,先后擔任宏文、羅山、崇文書院主講,兼任《臺灣通志》總局采訪工作。甲午戰(zhàn)敗,割臺議起,丘氏上書請愿,反對割讓,與臺灣官紳共組臺灣民主國,并擔任義軍統(tǒng)領,督辦團練,以「抗倭守土」號召抗日。日軍抵臺不久,繼民主國總統(tǒng)唐景崧之后,避難廣東鎮(zhèn)平祖籍。西渡后致力于興學教育,曾擔任韓山、東山、景韓書院主講,創(chuàng)潮汕第一所新式教育機構(gòu):嶺東同文學堂,開新學風氣之先。又曾擔任廣東咨議局副議長,軍政府教育部長等。1912年病逝于鎮(zhèn)平,臨終遺言須向南葬,以示不忘臺灣。 丘逢甲乙未(1895)之前詩作,多見于《柏莊詩草》,計古近體詩約二百五十首。內(nèi)渡后詩作以《嶺云海日樓詩鈔》為主,乃丘逢甲病逝后,由其四弟瑞甲、五弟兆甲按年編次,得十三卷,凡千馀首。茲以陳炎正編《柏莊詩草》〖此詩稿由陳炎正于1978年購得,又抄錄丘逢甲少作后,集為《丘倉海先生詩文錄》,與《柏莊詩草》原稿影本合并出版。 〗、臺灣省文獻委員會出版《嶺云海日樓詩鈔》〖臺灣省文獻會本依據(jù)丘瑞甲、丘兆甲編輯,鄒魯校訂的《嶺云海日樓詩鈔》(含《選外集》)加標點編印,于1994年出版,內(nèi)容較為完整,故據(jù)以為底本。 〗為底本,并參照王國璠編《柏莊詩草》〖王國璠據(jù)《柏莊詩草》原稿影本整理作注,另將《丘倉海先生詩文錄》中的詩歌分出,題為「倉海先生集外集」,并入該書。1980年由臺北市文獻委員會出版。 〗(簡稱王本)、丘瑞甲、丘兆甲編,鄒魯校訂《嶺云海日樓詩鈔》(簡稱鄒本)〖丘瑞甲、丘兆甲編輯,鄒魯校訂《嶺云海日樓詩鈔》,內(nèi)附丘瑞甲補輯《選外集》,1937年由廣州中山大學出版部出版,臺灣大學圖書館、臺灣文獻館典藏。 〗、黃志平、丘應樞、丘晨波編《嶺云海日樓詩鈔》(簡稱徽本)〖黃志平、丘應樞、丘晨波編校,《嶺云海日樓詩鈔》,1984年由安徽人民出版社出版。包括詩作十三卷、《選外集》、《選外集補遺》、《柏莊詩草》、《羅浮游草附錄》等。 〗、黃志平、丘晨波編《丘逢甲集》〖黃志平、丘晨波主編的《丘逢甲集》,2001年由長沙岳麓書社出版。為目前最新的丘逢甲全集,按時間排序,但未區(qū)分選外集、補遺等。〗,并增補光緒己亥(1899)嶺南寶經(jīng)閣刊刻的《金城唱和集》,以及《詩畸》、《臺灣日日新報》、《漢文臺灣日日新報》、《師友風義錄》、《臺灣詩乘》、《三六九小報》、《詩報》、《臺灣詩醇》、《東寧擊缽吟后集》、《臺灣詩海》等輯錄編校。詞學圖錄
丘逢甲(1864-1912) 字仙根,號蟄仙、仲閼、倉海。臺灣苗栗縣人。光緒十五年進士。有《嶺云海日樓詩鈔》。維基百科
丘逢甲(1864年12月26日—1912年2月25日),譜名秉淵,字仙根,號蟄仙,晚號倉海君,一作滄海君,清朝官員、詩人和教育家,臺灣府淡水廳銅鑼灣(今苗栗縣銅鑼鄉(xiāng)竹森村)客家人,祖籍廣東嘉應府鎮(zhèn)平縣(今梅州市蕉嶺縣)。光緒十五年進士,曾參與臺灣民主國抗日運動,擅長詩文,有《柏莊詩草》、《嶺云海日樓詩鈔》。 因父親丘龍章受聘講授漢文,丘逢甲于同治三年(1864年)在福建省臺灣府淡水廳后壟堡銅鑼灣(今臺灣苗栗縣銅鑼鄉(xiāng)竹森村)出生。光緒十五年(1889年),丘逢甲至燕京赴試,考中進士,被任命為工部虞衡司主事。但丘逢甲無意在京師做官,以「親老需侍」為由返臺,受臺灣望族,原籍漳州的筱云呂氏(今稱神岡呂家)禮聘講授漢文。其兄丘先甲也因辦理鄉(xiāng)勇團練、開墾土地等因素,舉家遷往臺中。 丘逢甲曾到臺中「衡文書院」任主講,后又于臺南和嘉義舉辦新式學堂。光緒二十年(1894年),甲午戰(zhàn)爭爆發(fā),丘逢甲奉旨督辦團練。次年,清軍戰(zhàn)敗,李鴻章與日本簽訂《馬關條約》,割讓臺灣,臺灣人民激憤,丘逢甲呈文,反對割臺。條約生效后,丘逢甲倡立民主國,率紳民奉旗、璽及總統(tǒng)印,獻于巡撫唐景崧,并聲援義軍反抗。5月23日,唐景崧發(fā)表《臺灣民主國獨立宣言》。5月25日,臺灣民主國成立,年號“永清”,唐景崧出任總統(tǒng),劉永福為大將軍,李秉瑞為軍務大臣,丘逢甲為義勇軍統(tǒng)領。唐景崧駐守臺北,丘逢甲奉命駐兵南崁策應。 5月29日,日軍登臺,進佔基隆,守軍不敵。6月4日,總統(tǒng)唐景崧棄職,乘德商輪船逃往廈門。丘逢甲見局勢不可為,便返回臺中,攜家眷內(nèi)渡廣東嘉應州。離臺前有詩:「宰相有權能割地,孤臣無力可回天;扁舟去作鴟夷子,回首河山意黯然?!梗瑐黜炓粫r。 丘逢甲內(nèi)渡唐山后,先后主講潮州韓山書院、潮陽東山書院、澄海景韓書院,并與三弟樹甲共同成立嶺東同文學堂。光緒三十年(1904年)赴廣州,任廣東學務公所參議。三十二年(1906年),任廣州府中學堂監(jiān)督,三十四年(1908年),被推為廣東教育總會會長。宣統(tǒng)元年(1909年),廣東咨議局成立,丘逢甲當選議員,既而被推舉為副議長。 丘逢甲積極支持姚雨平、鄒魯?shù)热说姆辞甯锩顒?。宣統(tǒng)三年(1911年),武昌起義爆發(fā),各省響應,廣東宣布獨立,推胡漢民為都督。丘逢甲被選為代表,選舉孫文為中華民國臨時大總統(tǒng)。 民國元年(1912年),丘逢甲因積勞成疾,請假南返。2月25日,卒于廣東鎮(zhèn)平員山里門第,遺言「葬須南向,吾不忘臺灣也」。丘逢甲出殯時,“執(zhí)紼而哭者數(shù)千人”,有挽聯(lián)曰:“憶當年,禍水滔天,空拼九死余生,雙手難支新建國;病今日,大星墜地,只剩二三遺老,背面同哭故將軍?!?正面評價
丘逢甲少年得志,卻棄官返臺從事教育工作;乙未割臺時,他首倡獨立抗日;內(nèi)渡大陸后則獻身推廣新式教育,為國家培養(yǎng)元氣。終其一生始終對國家抱有高度的期望,具有強烈的愛國情操。 丘逢甲的詩文曾獲得諸多學者高度的評價:錢仲聯(lián)曾評其《嶺云海日樓詩鈔》曰「七律一種,開滿勁弓,吹裂鐵笛,真成義軍舊將之詩?!沽鴣喿又^「時流竟說黃公度,英氣終輸倉海君,戰(zhàn)血臺澎心未死,寒笳殘角海東云?!沽簡⒊瑒t譽為「詩界革命鉅子」、「天下健者」負面評價
反割臺運動期間,丘逢甲雖首先刺血上書,反對割臺,爾后卻提前內(nèi)渡,其前后言行不一,后人頗有微詞。連雅堂在《臺灣通史》便作總評為「成敗論人,吾所不喜,獨惜其為吳湯興、徐驤所笑爾?!?丘氏內(nèi)渡之際,傳聞其貪污,挾帶十萬兩白銀之巨額公款而行;但因無實據(jù),亦有持不同意見者,其貪污之事,迄今尚有爭議。
五言律詩
① 溫慕柳名仲和,嘉應州松口人,清己丑翰林。
故人今洞主,雄鎮(zhèn)古瀛州。
白鹿經(jīng)猶講,紅羊劫未收。
秋城明落照,孤塔枕寒流。
獨客來天末,相思倚柁樓。
七載春明別,重逢五嶺東。
共驚須鬢改,暫喜笑言同。
落葉人千里,寒蘆雪滿篷。
相看遽乖隔,歸棹大匆匆。
程水愁邊溯,韓山望里遙。
秋風吹古渡,落日滿浮橋。
滄海使方出,綠林兵未消。
過君江上宅,暮雨悵蕭蕭。
① 陳庭鳳字鶴云,鎮(zhèn)平金沙鄉(xiāng)人,清孝廉,識時務,有遠志。
只手回西日,都成志未申。
相逢休涕淚,吾道惜風塵。
松菊娛今是,山林閟古春。
祝君無別語,珍重待時身。
小別寧須惜,天涯嘆此行。
家書沈遠道,兵火脫馀生。
東渡龍無氣,南飛鵲有聲。
送君惟夢寐,同到刺桐城。
此去仍鄉(xiāng)里,家山擁畫鞍。
未頒新政令,猶見舊衣冠。
落日鷗盟改,寒云雁影單。
相逢翻一笑,已作漢人看。
漫作居夷想,何妨海且浮。
冠裳蝦建國,金碧蜃噓樓。
淪落憐交舊,遲回問釣游。
都將留戀意,扶淚上歸舟。
殘壘過南崁,孤城枕北江。
鬼雄多死別,人士半生降。
戰(zhàn)氣花間堞,夷歌柳外艭。
傷痍猶滿目,愁煞倚篷窗。
親友如相問,吾廬榜念臺。
全輸非定局,已溺有燃灰。
棄地原非策,呼天儻見哀。
十年如未死,捲土定重來。
王氣中原在,英雄識所歸。
為言鄉(xiāng)父老,須記漢官儀。
故國空禾黍,殘山少蕨薇。
渡江論俊物,終屬舊烏衣。
預計君來路,榴花照眼中。
山光仍故國,海氣滿征篷。
鰲背看紅日,鯤身靜黑風。
洗塵尊酒在,收淚話瀛東。
此去成乖隔,相從十載馀。
病勞調(diào)藥物,閒仗護琴書。
離別他鄉(xiāng)苦,交情患難疏。
將詩與吟誦,天末儻懷余。
玫瑰紛流劫,芙蓉此煽妖。
效靈無海若,得志有天驕。
奇麗開荒島,憑陵嘆小朝。
秋風散涼意,熱血苦難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