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物:孔道徽

相關人物:共 5 位
共 5 首

人物簡介

中國歷代人名大辭典
【介紹】: 南朝齊會稽山陰人。
孔道徽父。
有至行,隱于四明山。
太守王僧虔稱其為古之遺德,請為主簿,不就。
孔總 朝代:南齊

人物簡介

中國歷代人名大辭典
【介紹】: 南朝齊會稽山陰人。
孔道徽侄。
有操行,隱逸不仕。
遇饑寒,乏衣食。
縣令丘仲孚薦于竟陵王為侍郎,竟不就。
釋悟敏 朝代:

人物簡介

補續(xù)高僧傳·明律篇
悟敏。
臨潢孫氏子。
幼聰警。
十四著掃塔衣事佛。
時普賢大師。
以有道徵見而奇之。
錄為弟子。
攜之入京。
貌重言謙。
灑掃應對。
甚得其職。
王公大人。
為加賞識。
受經(jīng)于師。
宏軸巨卷。
他人讀之。
浹旬僅能周。
敏一日而畢。
洎普賢示寂。
從法兄裕景習業(yè)。
通唯識論。
對眾析義。
辯若涌泉。
宿學碩德。
無不嘆息以為不可及。
敏未嘗以是自多。
遠近爭挽說法。
不顧而去。
謁通理策公。
又見寂炤感公。
密受指迪。
所資益深。
黜聰明墮肢體者。
又十年。
而后出世。
禪以自悅。
戒以攝人。
普賢為戒壇宗師第一世。
普賢傳窺。
窺沒而傳敏。
為第三世。
錫紫服師號。
所度之眾。
不減于乃祖若父。
復得悟銖而傳焉。
繩繩不絕。
律座益尊。
皇統(tǒng)元年入寂。
壽八十五。
夏六十五。
敏天資渾厚。
不事雕琢。
護戒如珠。
微細無越。
且尚賢務施。
至老無倦。
主大道場。
凡二十二處。
稟戒者。
逮五百萬。
靜定之外。
課誦行持。
皆有常數(shù)。
或疑以道雜。
敏笑曰。
八萬法門。
皆吾心之用。
何雜之有。
既化。
茶毗煙凝成云。
五色相映。
舍利若小珠。
倏一倏多。
或相倍蓰。
人爭取而寶之。
異哉。
是亦戒光之驗爾。

人物簡介

人物簡介
(1285~1373)元末臨濟宗僧。浙江慈溪人,俗姓王。字夢堂,號酉庵。六歲喪父,奉母命習儒。及長志求出世間法,禮奉化廣法院良公為師。二十三歲,禮謁長蘆之雪庭傳公,剃發(fā)受具足戒。后聞元叟行端自中天竺寺移住靈隱寺,前往參謁,大悟,嗣其法,司內(nèi)記,任徑山之書記。至元五年(1339)駐錫于四明咸圣寺,后移住慈溪開壽寺。帝賜號“佛真文懿”。至正十七年(1357),師為瑞光院之開山。八十二歲,編集六學僧傳三十卷。洪武二年(1369),以高僧敕住國清,奉號“佛真文懿大師”。洪武三年(1370),帝召見眾僧時,師為眾僧之首,住天界寺。洪武六年示寂于國清寺,世壽八十九。(六學僧傳序、南宋元明僧寶傳卷十、增續(xù)傳燈錄卷四、佛祖綱目卷四十一、五燈嚴統(tǒng)卷二十二、宋學士集卷三十三)p6239?!对獰o見睹和尚塔銘》:“天臺山景德國清禪寺住持佛真文懿大師曇噩撰文”。
補續(xù)高僧傳·習禪篇
曇噩。
字無夢。
自號酉庵。
慈溪王氏子。
祖申。
舉進士于宋。
父祿。
任于元。
母周夫人。
師生六歲而喪父。
夫人命從鄉(xiāng)校。
師游氣岸高。
騫有一日千里之意。
無書不探。
學文于胡長孺。
藻思浚發(fā)。
縱橫逆順。
隨意之所欲言。
聲名頓出諸老生上。
已而心有所感。
嘆曰。
攻書修辭。
此世間相爾。
曷若求出世法乎。
遂別夫人。
走長蘆禮雪庭傳公。
薙發(fā)為僧。
春秋二十有三矣。
具戒后。
游心于教。
復棄教而即禪。
及雪庭遷靈隱。
師往侍焉。
雪庭示寂。
元叟端公。
來補其處。
元叟。
風規(guī)嚴峻。
非宿學之士。
莫敢闖其門。
師直前咨叩。
了無畏懼。
機鋒交觸。
情想路絕。
自一轉至于六七。
語愈朗烈。
元叟欣然頷之。
延佑初。
詔建水陸大會于金山。
名浮屠賢士大夫畢集。
師佐元叟。
敷陳法要。
及與群公辯論。
義趣英發(fā)。
莫不推敬。
鎮(zhèn)南王聞之。
延至廣陵。
尊禮備至。
彌年方遣重紀。
至元五年。
浙東帥閫。
合府公邑令。
請師出世慶元之保圣。
再遷慈溪之開壽。
三轉于國清。
師所至。
皆以荷擔大法為己任。
煅煉學徒。
孳孳如不及。
多有開悟之者。
瑞龍院。
易甲乙住持為禪剎。
師為開山。
院因賴以增重。
直與名伽藍相齊。
海上颶風發(fā)。
驟雨如注。
層樓修廊俱仆。
師所居亦就壓。
人意師齏粉矣。
亟撤其覆索之。
一鉅木橫支榻上。
師危坐其下。
若神物為之護者。
師凡四坐道場。
去留信緣。
皆略無凝滯。
不久引退。
叢林慕其名德之高。
每辟室以居之。
師教戒諸徒曰。
吾與爾等。
研究空宗。
當外形骸忘寢食。
以消累劫宿習。
然后心地光明耳。
自是日唯一食。
終夜凝坐。
以達于旦。
洪武二年。
就有道徵
館于天界寺。
既奏對。
上憫其年耄。
放令還山。
越四年。
無疾而終。
年八十有九矣。
遺言云。
三界空華。
如風捲煙。
六塵幻影。
如湯澆雪。
亙古亙今。
唯一性獨存。
吾之幻軀。
今將入滅。
滅后阇維。
煅骨為塵。
不可建塔以累后世。
師修身廣顙。
昂然如鶴峙雞群。
文思泉涌。
有持卷軸求詩文者。
積如束筍。
當風日晴美。
從容就席。
縱筆疾揮。
須臾皆盡。
長短精觕。
無不合作。
袁文清公。
嘗指師謂人曰。
此阿羅漢中人也。
觀其為文。
骎骎逼古作者。
渡江以來。
諸賢蹈襲蘇李。
以雄快直致為誇。
相帥成風。
積弊幾二百年。
不意山林枯槁之士。
乃能自奮至于斯也。
翰林學士張公翥曰。
噩師。
儀觀偉而重。
戒行嚴而潔。
文章簡而古。
禪海尊宿。
今一人耳。
其為縉紳所推許。
類若此。
師平生著作甚富。
悉不存稿。
晚年重修歷代高僧傳。
筆力遒勁。
識者謂。
有得于太史遷。
日本國王。
雖僻在東夷。
亦慕師道行。
屢發(fā)疏迎致之。
師堅不往。
王與左右謀。
欲劫以歸。
浙江宣慰使完者都。
藏之獲免。
自是厥后。
凡遇師手跡。
必重購之而去。
且詫其能放異光云。
其為海外所欽重如此。
南宋元明禪林僧寶傳·卷十
禪師夢堂。名曇噩。與楚石琦。同籍明州。琦出象山朱氏。噩出慈溪王氏。同出元叟之門。同赴明君之詔。噩之祖父。以仕顯家。貴且富。羅綺交錯。噩生其間。為童時。喜衣布裘。喜餐蔬食。喜坐靜舍。目不遍眨。如在定僧伽。然與世交。談吐風云。變幻莫狀也。于諸子史。一閱不再。因游郡城延慶講堂。見六祖壇經(jīng)。遂竊懷歸翻讀。連日夕不釋手。乃至忘餐寢。竟辭脫發(fā)。父兄莫能阻之。具戒。遍歷禪叢。乃罷參于徑山。噩事徑山既久。名知林下。深圣禪寺請噩。噩則欣然肯來。居無何遷開壽。諳熟典故。師僧皆從之。噩畫一規(guī)曰。僧堂內(nèi)外有閱經(jīng)書者。罰油若干。一僧每逢朔望。納油庫司。讀梵網(wǎng)經(jīng)。一僧納油。讀傳燈錄。一僧納油讀易。噩笑而憐之曰。立法之弊。寧至此乎。及移居天臺國清寺。年垂七十矣。耳聰目察。敷揚宗旨。有道衲子趨焉。元順帝賜號佛真文懿禪師。年八十有八。赴明天子之詔。館南都天界。天界金白庵。名馳當世。學冠諸老。與噩夜話。詞氣盡索。退而雅稱曰。此翁齒牙帶戟。不可與爭衡也。噩南歸。虛其名位。而規(guī)訓門人。復說偈曰。吾有一物。無頭無尾。要得分明。涅槃后看。泊然示化。時洪武辛亥。其年八十九矣。 贊曰。楚石愚庵夢堂行道。際遇于離亂之秋。俱持風采。稱為狂瀾砥柱。暮年感有國者與交游。光鮮元叟家聲。雖三公一時之方便。于法門則有力焉。經(jīng)云。但以假名字而引導之。此之謂也。
新續(xù)高僧傳·靈感篇第六之二
釋曇噩,字無夢,亦號夢堂,晚題所居曰“西庵”。姓王氏,慈溪人也。依凈慈雪庭傳薙發(fā)受具。臺衡賢首慈恩諸文,晝夜研磨,不知有饑渴寒暑。及雪庭遷靈隱,仍侍左右。雪庭寂后,元叟端來補其處。風規(guī)嚴峻,非宿學莫故闖其門。噩值前咨叩,自一轉至于六七轉語,機鋒交觸無畏,端頷之,命掌內(nèi)記。與群侶辯論,莫不推敬。元至元初,出主慶元寶圣,遷鄞之開壽、臺之國清,后居瑞龍。一日颶風驟雨,殿宇俱仆,噩所居亦就壓。人意其齏粉矣,掘覆索之,一巨木橫支榻上,噩危坐其下,若有神物為之呵護者。噩凡四坐道場,不久即退。嘗游越中,詩人劉夢熙、唐處敬輩集曹娥祠。噩敝衣坐船尾,眾方分韻賦詩,殊不相顧。俄而作禮曰:“有剩韻乞布施一字?!蹦榻蹲峙c之。噩即應聲賦詩云:“平明飯罷促高梢,撐出五云門外橋。離越王城一百里,到曹娥渡十分潮。白翻睛雪浪花舞,綠弄晚風蒲葉搖。西北陰沈天欲雨,臥聽篷韻學芭蕉?!北婓@曰:“公非噩夢堂乎?”遂邀入社。明洪武三年,詔徵奏封,閔其年耄,敕令還山。日本國王慕其道行,屢發(fā)疏請,欲迎致之,噩堅不往。凡遇噩手寫經(jīng)論,必重購之而去,且詫其放異光云。越四年,謂其徒曰:“吾有一物,無頭無面。要得分明,涅槃后看?!毖杂櫄a目,趺坐而終。

人物簡介

中國歷代人名大辭典
【生卒】:1291—1379 【介紹】: 明僧。浙江天臺人,號東溟,俗姓賈。出家于天臺廣嚴寺。元至正中住上天竺寺。元順帝賜號慈光妙應普濟。洪武二年奉詔赴蔣山法會,奏對稱旨。以年老白眉,太祖呼以“白眉”而不名。
大明高僧傳·卷第三 解義篇第二之三
釋慧日號東溟。天臺賈氏子。即宋相賈似道之諸孫。及似道責戍師尚幼。志求出家依縣之廣嚴寺平山和尚。數(shù)年落發(fā)受具戒。年二十二聞柏子庭講臺教于赤城師趨座下。未幾能領大義。子庭嘆曰。投丸于峻坂不足以喻其機之疾也。吾道藉子其大昌乎。自是師之學沈浸醲郁而名重一時矣。一旦假寐?;幸娭駲M地下竹上凝者白粥粲然。師臥地食之。既覺言于子庭。庭為解曰。竹與粥同音。子得就地而食。殆非緣在上下天竺乎。于是渡錢塘謁竹屋凈法師于上竺。所處房頗卑濕。乃作詩風之。竹屋見詩謂眾曰。此子不凡。異日當主茲山。不可以小年易之也。故乃遇如賓友。無何命典客寮尋掌僧籍。竹屋化去時湛堂澄公繼其席。器師延居后堂。年馀出主吳山圣水。元至正四年住薦福。歷三?下天竺災。元臣高納麟請師新之。寺宇告成王溍為之記。四年遷上竺。師知緣在夙夜罔怠。凡寺中所制一重緝之。元順帝聞特賜慈光妙應普濟之號。并金襕衣以徵之。十六年退隱于會稽巖壑間。人無識者。元相達識帖穆爾遣使。物色得之力請還山。凡兩住上竺二十五年。至我皇明太祖洪武二年詔赴蔣山佛會。命禮部給饌。明日召見奉天殿。百僚咸集僧若魚貫。惟師臘最高朱顏白眉班居前列上親問升濟沈冥之道。師備奏稱旨 太祖顧謂僧眾曰。邇來學佛者惟飽餐優(yōu)游沈薶歲月。如金剛楞伽心經(jīng)皆攝心之要與。何不研窮其義。今有不通者當質諸白眉法師。自后召見太祖但以白眉呼之而不名也。嘗與別峰同法師金碧峰禪師輩賜食禁中。因奏瓦棺寺乃隋智者大師釋法華之所不可從廢太祖命就天界別建室廬以存其跡。詔即開山說法。五年孟春復于鐘山建水陸大齊。命師說毗尼戒太祖親率百僚臨聽。事竣辭歸上竺。謝院事日修彌陀懺以臻凈業(yè)。十二年秋七月一夕夢。青蓮花生方池中芬芳襲人。寤告眾曰。吾生凈土之祥見矣。于人間世殆不遠乎。后四日趺坐合爪而寂。世壽八十九。僧臘七十三。越十日奉全身藏于寺之西峰妙應塔院。師生軀干脩偉。眉長寸馀。目睛閃閃射人。而人無老少見師入城。咸呼曰。我白眉和尚來也。爭持香花以散其上。師面嚴冷言不妄發(fā)。嘗對王公大臣未出一軟媚語。至于誘引后學其辭色溫如春曦。故人多悅從其學。嗣法有思濟行樞允鑒允忠良謹普智文會元秀景梵等若干人。
皇明名僧輯略
師諱慧日。號東溟。天臺赤城人。洪武初年。召入京。奏對稱旨。后辭歸杭之天竺。修西方凈業(yè)。洪武十二年七月朔日。謂弟子言。吾夢青蓮華池中清芬襲人。吾殆將去乎。四日坐逝。世壽八十九。僧臘七十。師對王公大臣。未嘗出一軟媚語。至于誘進后學。溫然如春陽云。
高僧摘要·品高僧摘要卷三
號東冥。天臺賈氏子。即宋相賈似道之諸孫。及似道責戍師尚幼。志求出家。依縣之廣嚴寺平山和尚。落發(fā)受具。年二十二。聞柏子庭講臺教。于赤城。師趨座下。未幾能領大義。子庭嘆曰。投丸于峻坂。不足以喻其機之疾也。吾道藉子大昌乎。一日假???;幸娭駲M地下。竹上凝者。白粥粲然。師臥地食之。既覺。言于子庭。庭為解曰。竹與粥同音。子得就地而食。殆非緣在上下天竺乎。于是渡錢塘。謁竹屋凈法師。于上竺。命典客寮。掌堂僧籍。竹屋化去。時湛堂澄公繼其席。廷師居后堂。年馀出主吳山圣水。元至正四年。住薦福。歷三?。下天竺災。元臣高納麟。請師新之。寺宇告成。王溍為之記。四年。遷上竺。師知緣在。夙夜罔怠。凡寺中所制一重緝之。元順帝聞。特賜慈光妙應普濟之號。并金襕衣以徵之。十六年。退隱于會稽巖壑間。人無識者。元相達識帖穆爾遣使物色得之。力請還山。凡兩住上竺。二十五年。至于明朝。太祖洪武二年。詔赴蔣山佛會。命禮部給饌。明日召見奉天殿。百僚咸集。僧若魚貫。惟師臘最高。朱顏白眉。班居前列。上親問升濟沉冥之道。師備奏稱旨太祖顧謂僧眾曰。邇來學佛者。惟飽餐優(yōu)游。沉埋歲月。如金剛楞伽心經(jīng)。皆攝心之要典。何不研窮其義。今有不通者。當質諸白眉法師。自后召見。太祖但以白眉呼之。而不名也。嘗與別峰同法師。金碧峰禪師輩。賜食禁中。因奏瓦棺寺。隋知者大師。釋法華之所。不可廢。太祖命就天界。別建室廬以存其跡。詔師開山說法。五年孟春。復于鐘山。建水陸大齋。命師說毗尼戒。太祖親率百僚臨聽。事峻辭歸上竺。謝院事。日修彌陀懺。以臻凈業(yè)。十二年秋七月。一夕夢青蓮花。生方池中。芬芳襲人。窹告眾曰。吾生凈土之祥見矣。后四日。趺坐合爪而寂。世壽八十九。僧臘七十三。越十日。奉全身藏于寺之西峰妙應塔院。
補續(xù)高僧傳·義解篇
慧日。
號東溟。
天臺赤城人。
軀干修偉。
眉長三寸。
目光射人。
嘗從柏子庭和尚習教。
解悟甚深。
有戒行。
人師法之。
洪武初。
以有道徵。
上御奉天殿引見。
時丞相御史大夫。
暨百僚咸在。
而僧伽魚貫而上。
師年最高。
白眉朱顏。
其班前列。
上親問勞之。
顧眾而言曰。
邇來學佛者。
唯飽食優(yōu)游。
沉霾歲月。
如金剛楞伽諸經(jīng)。
皆攝心之要典。
何不研窮某義。
茍有不通。
質諸白眉法師可也。
自后數(shù)召見。
從容問道。
字而不名。
及建鐘山法會。
請師敦說戒法。
聞者開懌。
既而辭歸杭。
居上天竺。
一志安養(yǎng)。
冥心合道。
不雜馀念。
洪武十二年七月朔。
夢青蓮華生方池中。
華色敷腴。
清芬襲人。
既寤。
召弟子妙修曰。
此生凈土之祥也。
吾將行矣。
至四日。
趺坐書頌。
合爪而寂。
閱世八十九。
僧臘七十。
師居常面嚴冷。
片言不妄發(fā)。
對王公大臣。
未嘗出一軟媚語。
至于誘進后學。
溫然如春陽云。
新續(xù)高僧傳·義解篇第二之三
釋慧日,號東溟,天臺賈氏子,即宋相賈似道之諸孫。及似道責戍,慧日尚幼,志求出家,依縣之廣嚴寺平山數(shù)年,落發(fā)受具戒。年二十二,聞柏子庭講臺教于赤城,即趨座下。未幾,能領大義。子庭嘆曰:“投丸于峻坂,不足以喻機之疾也,吾道藉子其大昌乎?”自是為學沈浸醲郁,而名重一時。一旦假寐,恍見竹橫地下,竹上凝者,白粥粲然,因臥地食之。既覺,言于子庭,庭為解曰:“竹與粥同音,子得就地而食,殆非緣在上下天竺乎?”于是渡錢塘,謁竹屋凈于上竺,所處房頗卑濕,乃作詩風之。竹屋見詩,謂眾曰:“此子不凡,異日當主茲山,不可以少年易之也?!惫誓擞鋈缳e友,無何,命典客寮,尋掌僧籍。竹屋化去時,湛堂澄繼其席,延居后堂,年馀,出主吳山圣水。元至正四年,住薦福,歷三?,下天竺災,慧乞高納麟請新之,寺宇告成,王溍為之記。四年遷上竺,知緣在此,夙夜罔怠,凡寺中所制一重緝之。元順帝聞其名,特賜“慈光妙應普濟”之號,并金襕衣以徵之。十六年退隱于會稽巖壑間,人無識者。元相達識帖穆爾遣使物色得之,力請還山。凡兩住上竺,二十五年。至明太祖洪武二年,昭赴蔣山佛會,命禮部給饌,明日召見奉天殿,百僚咸集,僧若魚貫,惟慧日臘最高,朱顏白眉班居前列,太祖親問升濟沈冥之道,奏對稱旨。太祖顧謂僧眾曰:“邇來學佛者,惟飽餐優(yōu)游,沈薶歲月,如《金剛》、《棱伽》、《心經(jīng)》皆攝心之要典,何不研窮其義?今有不通者,當質諸白眉法師?!弊院笳僖姡娴园酌己糁幻?。嘗與別峰同金碧峰輩賜食禁中。因奏瓦官寺,乃隋 智者大師釋《法華》之所,不可從廢,太祖命就天界別建室廬,以存其跡,詔即開山說法。五年孟春,復于鐘山建水陸大齋,命說毗尼戒,太祖親率百僚臨聽。事竣,辭歸上竺,謝院事,日脩彌陀懺以臻凈業(yè)。十二年秋七月,一夕夢青蓮花生方池中,芬芳襲人,寤告眾曰:“吾生凈土之祥見矣,于人間世殆不久也?!焙笏娜挣米?,合爪而寂,世壽八十九,僧臘七十三。越十日,奉全身藏于寺之西峰妙應塔院?;廴哲|干脩偉,眉長寸馀,目睛閃閃射人。而人無老少,見其入城,感呼曰:“我白眉和尚來也?!睜幊窒慊ㄒ陨⑵渖??;廴諣钌鯂览?,言不妄發(fā),嘗對王公大臣未出一媚語,至于誘引后學,其辭色溫如春曦,故人多悅從其學。嗣法有思濟、行樞、允鑒、允忠、良謹、普智、文會、元秀、景梵諸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