⑴ 自注:自二月初八日,虜(原作敵,據影宋本改)越鐸龍橋。
⑶ 自注:摩云嶺,在大潭縣之上,最為險隘,而官軍不守。
⑷ 自注:峰貼隘,在階州。官軍守花石,而虜(原作敵,據影宋本改)由生蕃路來犯(原作攻,據影宋本改),遂入階州。
⑻ 自注:戎司以為韃靼(原作蒙古,據影宋本改),而或又以為部落,為韃靼(原作蒙古,據影宋本改)所驅。
⑽ 自注:戎師所獲羌人之弓,以駝骨為面。箭亦有骨為之。
⑾ 自注:戎師獲到羌人馬,蹄以鐵裹。時人以為未必有此,獲全馬卻無。
⑿ 自注:一時所傳韃靼(原作蒙古,據影宋本改)不可與戰(zhàn),以此,官軍望風不出戰(zhàn)。
⒀ 自注:西和自三月初被圍,三月末道方通,元不遣兵解援。
⒁ 自注:文南虜(原作敵,據影宋本改)人三月初攻石靴關,止五十馀騎。守倅以下春聚并百姓空城而出。
⒂ 自注:蘭皋之戰(zhàn),麻仲、馬翼、王平俱死王事,皆西邊良將也。
⒅ 自注:七方去沔州近百里,元以麻仲守之。仲死,吳桂守。
⒆ 自注:制司自去年以來專塞小路,春間差官斷塞,而交徑元自可通。
⒇ 自注:三關以外并無官軍,民皆流徙。有老小入關,而關兵不納,怨聲盈路。
(21) 自注:制司令西康太守陳安清野,安雖能守,而既無官兵,境亦蹂踐。天水守張繼檄令間守仙原,天水棄矣。
(22) 自注:鳳州虜(原作敵,據影宋本改)元不到,去寇(原作敵,據影宋本改)兵何翅三百里。制司擬鳳守吳剛同守武林,遂委焚蕩,為禍最慘。
(23) 自注:河池虜(原作敵,據影宋本改)亦未到,上司清野,盜賊潰兵乘之,遂委焚蕩。
(24) 自注:是時關外百姓皆聚為盜賊,有所謂括地風、穆黑子之類。
(25) 自注:三月初七日,敗音到沔,制司宅眷登舟下益昌,凡百馀艘。十一日到益昌,閱三日下果閬。
(26) 自注:三月十八日,大帥起發(fā)沔州,回司益昌。
(27) 自注:大帥行司隨帳以一萬人計,旌旗鼓吹,蜀人前所未見。
(28) 自注:令黃漕守彰明,胡漕守保安橋,以防文南之警。二漕未到而寇(原作敵,據影宋本改)退
(29) 自注:制司謀出會卒,以便宜除二漕為制副使。
(30) 自注:興趙原戍卒郭桂等數百人,以戎司李大亨調發(fā)失宜遂叛,聲言欲殺不平人。
(31) 自注:是時,益昌富家并攜老小入山避寇(原作敵,據影宋本改)
(32) 自注:是時,益昌市井小人乘時拋火者甚多,欲以作亂。
(33) 自注:虜(原作敵,據影宋本改)人元不交戰(zhàn),以天氣炎熱特穆津死而退。
(34) 自注:是時或者云朝廷已與韃(原作敵,據影宋本改)人議和,將遣使通幣,所以無戰(zhàn)。
(36) 自注:韃(原作敵,據影宋本改)兵之來,皆本朝邊人為之鄉(xiāng)道。
(37) 自注:是時,自三關以外葬為盜區(qū),不止日蹙百里之謂。
(39) 自注:戰(zhàn)士沒于陣者不聞優(yōu)恤之典。
(40) 自注:諸將以主帥不能壓服,間有怨言,是以有王興宗之變,統(tǒng)制安遠父子死于獄。
(41) 自注:事定恩賞未及戰(zhàn)士,而帳前吏卒以下皆賞有差。
(42) 自注:謂麻仲、馬翼輩死王事而恩賞不加也。
(44) 自注:平時凡送必勝軍、送戎司者無不死諸非命,未嘗明正典刑,不能以數計。
(45) 自注:至利州殺戮如故,叛兵就招,盡死于必勝軍之手,日以一二十人計。
(46) 自注:邊頭民間窖藏,盡為寇盜所發(fā)。
(47) 自注:百姓,寇(原作敵,據影宋本改)退后官軍一出即復,而官軍不出也。
(48) 自注:邊頭原堡悉已毀壞,寇(原作敵,據影宋本改)退更不復修。
(49) 自注:寇(原作敵,據影宋本改)退之后不聞謹武備,諸公惟事高飲,大失人望。
(50) 自注:傳聞寇(原作敵,據影宋本改)元出沒境上,而遽申朝廷境內清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