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物:元澄

相關(guān)人物:共 18 位
共 18 首 第 1 頁 下一頁

人物簡介

中國歷代人名大辭典
【介紹】: 北魏博陵安平人,字顯賓,或作愿賓。
崔挺族弟。
容貌魁偉,放逸豪邁,不拘常檢。
嘗任中書博士,樂陵內(nèi)史,受任城王元澄禮待。
后任樂陵太守,任滿還鄉(xiāng),卒。
孟氏 朝代:北魏

人物簡介

中國歷代人名大辭典
【介紹】: 北魏鉅鹿人。
任城王元澄母。
在揚州刺史任。
出討伐,時南齊姜慶直陰結(jié)黨羽襲陷羅城,長史韋纘倉卒間計無所出。
孟氏乃勒兵登陴,不避矢石,親自巡守,城得以全。

人物簡介

中國歷代人名大辭典
【介紹】: 北魏河?xùn)|聞喜人,字孝夏。
裴敬憲弟。
文筆與敬憲相亞。
任城王元澄辟為行參軍。
臨淮王元彧引為記室參軍。
聞兄疾,徑歸侍疾。
葬敬憲于鄉(xiāng)。
同年卒,年二十八。

人物簡介

新脩科分六學(xué)僧傳·卷第二十一 義解科
出錢唐呂氏。幼俊邁。初棄家去。依祇洹寺慧義為童子。至年十五。義為啟宋文帝落發(fā)。立操刻苦洞曉經(jīng)史。僧伽跋摩自西域來。義遣基入室事之。詣蔡州受具足戒。跋摩曰。汝當?shù)劳踅瓥|。不可久留京邑。于是遍歷江淮講肆。精小品法華思益維摩金剛般若勝鬘等經(jīng)。然義愛其純懿。久留京師。與之同住。義亡。還錢塘止顯明寺。已而絕浙棲會稽山陰法華寺。學(xué)者千馀人。宋太宗詔之。以疾力辭。元徽初又詔。不得已而行。次浙江疾作。還龜山建寶林寺。啟普賢懺法。高士周颙劉瓛張融。并摳衣問道。文宣王慕仰致書。訊法華宗旨。基乃著法華義疏凡三卷。注遺教經(jīng)。世敬仰其書為僧主。名重三吳。建武三年冬卒。壽八十三。
高僧傳·卷第八 義解五
釋慧基。
姓偶。
吳國錢塘人。
幼而神情俊逸機悟過人。
初依隨祇洹慧義法師。
至年十五。
義嘉其神彩。
為啟宋文帝求度出家。
文帝引見顧問允怙。
即敕于祇洹寺為設(shè)會出家。
輿駕親幸公卿必集。
基既棲志法門厲行精苦。
學(xué)兼昏曉解洞群經(jīng)。
后有西域法師僧伽跋摩。
弘贊禪律來游宋境。
義乃令基入室供事。
年滿二十度蔡州受戒。
跋摩謂基曰。
汝當?shù)劳踅瓥|不須久留京邑。
于是四五年中游歷講肆備訪眾師。
善小品法華思益維摩金剛波若勝鬘等經(jīng)。
皆思探玄頤鑒勜幽凝。
提章比句麗溢終古。
基師慧義既德居物宗道王荊土。
士庶歸依利養(yǎng)紛集。
以基懿德可稱。
乃攜共同活。
及義之亡后。
資生雜物近盈百萬。
基法應(yīng)獲半。
悉舍以為福。
唯取粗故衣缽協(xié)以東歸。
還止錢塘顯明寺。
頃之進適會稽。
仍止山陰法華寺。
尚學(xué)之徒追蹤問道。
于是遍歷三吳講宣經(jīng)教。
學(xué)徒至者千有馀人。
宋太宗遣使迎請。
稱疾不行。
元徽中復(fù)被徵詔。
始行過浙水。
復(fù)動疾而還。
乃于會邑龜山立寶林精舍。
手疊塼石躬自指麾。
架懸乘險制極山狀。
初立三層匠人小拙。
后天震毀壞更加修飾。
遂窮其麗美。
基嘗夢見普賢因請為和上。
及寺成之后。
造普賢并六牙白象之形。
即于寶林設(shè)三七齋懺。
士庶鱗集獻奉相仍。
后周颙蒞剡請基講說。
颙既素有學(xué)功特深佛理。
及見基訪覈日有新異。
劉瓛張融并申以師禮崇其義訓(xùn)。
司徒文宣王欽風慕德。
致書慇勤。
訪以法華宗旨。
基乃著法華義疏。
凡有三卷。
及制門訓(xùn)義序三十三科。
并略申方便旨趣會通空有二言。
及注遺教等。
并行于世。
基既德被三吳聲馳海內(nèi)。
乃敕為僧主掌任十城。
蓋東土僧正之始也。
于是從容講道訓(xùn)厲禪慧。
四遠從風五眾歸伏。
基性烈而能溫。
氣清而且穆。
故預(yù)在門人莫不兢戰(zhàn)。
以齊建武三年冬十一月卒于城傍寺。
春秋八十有五。
初基寢疾。
弟子薨見梵僧數(shù)人皆踞砌坐。
問所從來。
答云。
從大乘國來奉迎基和上。
后數(shù)日而亡。
因窆于法華山南。
特進廬江何胤為造碑文于寶林寺。
銘其遺德。
基弟子德行慧旭道恢。
并學(xué)業(yè)優(yōu)深。
次第敷講。
各領(lǐng)門徒繼軌前轍。
后有沙門慧諒接掌僧任。
諒?fù)龃紊抽T慧永。
永風姿瑰雅德行清嚴。
亦游刃眾經(jīng)。
時當講說。
永后次沙門慧深。
亦基之弟子。
深與同學(xué)法洪。
并以戒潔見重。
深后次沙門曇與。
亦沈?qū)徲衅骶帧?div id="haf3kh4" class='inline' id='people_101929_1_100_comment'>

人物簡介

中國歷代人名大辭典
【生卒】:434—516 【介紹】: 北魏清河人,字修期。
拳勇過人,且涉獵經(jīng)史,兼有才筆,時人贊之曰:“上馬能擊賊,下馬作露布。
”入魏為平齊之民。
晚乃被召,歷中書博士、任城王澄長史。
王肅為豫州,以永為建武將軍、平南長史。
以累破齊師功拜安遠將軍、汝南太守,封貝丘縣男。
官至左將軍、南兗州刺史。
年逾八十,猶能盤馬奮稍。
還京,拜光祿大夫卒。

人物簡介

中國歷代人名大辭典
【介紹】: 北魏宗室,鮮卑族,字道岳。
元澄弟。
孝文帝時歷官左中郎將兼武衛(wèi)將軍。
以勇猛稱。
從孝文帝戰(zhàn),敗梁將陳顯達,以功賜爵高平縣侯。
宣武帝時,累官至揚州刺史。
正始二年,擊敗梁湘州刺史楊公則。
后與妻穆氏、子世賢并為蒼頭李太伯等所害。
謚剛。
全后魏文·卷十八
嵩,字道岳,澄弟。太和中為中大夫,遷員外常侍,轉(zhuǎn)步兵校尉。免,以從平沔北功,除左中郎將,兼武衛(wèi)將軍。賜爵高平縣侯。宣武即位,進兼侍中,出為平南將軍、荊州刺史,徙平北將軍、恒州刺史,轉(zhuǎn)平東將軍、徐州刺史,又轉(zhuǎn)安南將軍、揚州刺史。為蒼頭李太伯所害。贈車騎將軍、領(lǐng)軍,謚曰剛侯。

人物簡介

新脩科分六學(xué)僧傳·卷第二十一 義解科
生畢氏。東平人。魏司隸校尉軌之后也。七歲棄家去。依白馬寺慧光為童子。光以其精神秀出。為落發(fā)。使誦書傳。性彊記。奇俊之譽。聞一時。張永請斌公講。問都下少年。斌以安對。邀至使誦佛性義。諸書無底滯。永問年幾何。曰年十八。永嘆曰。昔扶風朱勃年十二。能誦書詠詩。未足多也。王僧虔出鎮(zhèn)襄州。載與俱。遂游番禺。以涅槃義難攸公。攸愧服。讓其席。住二年。道化海上。還京師。講涅槃成實維摩。一時名士多從之。永泰元年沒。壽四十五。著凈名十地義疏高僧傳五卷。
高僧傳·卷第八 義解五
釋法安。
姓畢。
東平人。
魏司隸校尉軌之后也。
七歲出家事白馬寺慧光為師。
光幼而爽拔。
博通內(nèi)外多所參知。
安年在息慈。
便精神秀出。
時張永請斌公講。
并屈召名學(xué)。
永問斌云。
京下復(fù)有卓越年少不。
斌答。
有沙彌道慧法安僧拔慧熙。
永即要請令道慧覆涅槃法安述佛性。
神色自若序瀉無遺。
永問并年幾。
慧答十九。
安答十八。
永嘆曰。
昔扶風朱勃年十二能讀書詠詩。
時人號才童。
今日二道可曰義少也。
于是顯譽京朝流名四遠迄至立年專當法匠。
王僧虔出鎮(zhèn)湘州。
攜共同行。
后南適番禺。
正值攸公講涅槃。
安問論數(shù)番。
攸心愧讓席。
停彼兩周法事相繼。
永明中還都止中寺。
講涅槃維摩十地成實論。
相繼不絕。
司徒文宣王及張融何胤劉繪劉瓛等。
并稟服文義共為法友。
永泰元年卒于中寺。
春秋四十有五。
著凈名十地義疏并僧傳五卷。
時有靈基寺敬遺光贊慧韜。
瓦官寺道宗。
亦皆當時名流。
為學(xué)者所慕。

人物簡介

中國歷代人名大辭典
【介紹】: 北魏趙郡平棘人,字仲文,小字丑瑰。
李秀林從弟。
少與酈道元俱為李彪所知,自給事中轉(zhuǎn)治書侍御史。
孝文帝時,從任城王元澄推治穆泰謀反事。
宣武帝時,官梁州刺史,先后鎮(zhèn)壓武興氐楊氏、秦州民呂茍兒舉兵反魏,斬氐王楊定進,還朝卒,年四十四。
謚昭。

人物簡介

中國歷代人名大辭典
【生卒】:458—522 【介紹】: 南朝梁時僧。吳郡人,俗姓顧,本名凈藏。年十六,代宋明帝出家。講說經(jīng)論,博采眾說,時輩莫及。梁武帝甚器重之住鐘山開善寺。后帝見僧行敗壞,欲自任白衣僧正以匡正之,集眾咨議,藏獨言其不可,事乃寢。尤精《成實論》,所著《成實論義疏》為當時有影響之作。與僧旻、法云并稱梁代三大法師。
全梁文·卷七十四
智藏本名凈藏,吳人,天監(jiān)末居鐘山開善寺。
續(xù)高僧傳·卷第五 義解篇初
釋智藏。
姓顧氏。
本名凈藏。
吳郡吳人。
吳少傅曜之八世也。
高祖彭年司農(nóng)卿。
曾祖淳錢唐令。
祖瑤之員外郎。
父映奉朝請。
早亡其母嘗夢。
出繞吳城一匝。
密云四布而天中開朗。
眾星墜地取而吞之。
因而有娠焉。
及生藏也。
少而聰敏。
常懷退讓。
果食衣服爰及威儀皆新華。
先讓而處下末。
由此擊譽鄉(xiāng)閭敬而尚重。
年十六代宋明帝出家。
以泰初六年敕住興皇寺。
事師上定林寺僧遠僧祐天安寺弘宗。
此諸名德傳如前述。
藏稟依訓(xùn)范敬義弘隆。
嘗遇師疾甚不食多日。
藏亦從之。
待師進飲藏還進飲。
乃至平復(fù)方從師好。
自是戒德堅明學(xué)業(yè)通奧。
眾所知識超于夷等。
當時柔次二公玄宗蓋世。
初從受學(xué)。
挹酌經(jīng)論統(tǒng)辯精理。
及其開關(guān)延敵。
莫能涉其津者。
藏洞曉若神微言每吐。
預(yù)有比蹤罔不折伏。
于是二僧嘆揖。
自以弗及之也。
齊太尉文憲王公。
深懷欽悅爰請安居。
常嘆相知之晚。
太宰文宣王
建立正典紹隆釋教。
將講凈名選窮上首。
乃招集精解二十馀僧。
探授符策乃得于藏。
年臘最小獨居末坐。
敷述義理罔或抗衡。
道俗翕然彌崇高譽。
先是會稽慎法師。
志欲宣通妙法。
乃請文宣方求講匠。
以藏名稱普聞允當僉屬。
遂流連會稽多歷年祀伏膺鼓篋寔系有徒。
但以律部未精重游京輦。
信同瓶喻有似燈傳。
俄而十誦明了諸部薄究。
未還吳郡道流生地。
學(xué)人裹糧隨之不少。
永元二年重游禹穴。
居法華山結(jié)眾弘業(yè)。
及齊德將謝。
王室大騷。
天地既閉經(jīng)籍道廢。
遂翻然高舉。
欲終焉禹穴。
逮有梁革命。
大弘正法。
皇華繼至。
方游京輦。
天子下禮承修。
榮貴莫不竦敬。
圣僧寶志遷神。
窀穸于鐘阜。
于墓前建塔。
寺名開善。
敕藏居之。
初藏未受具戒。
遇志于定林上寺。
遂推令居前。
垂示崇敬之跡。
識知德望有歸告之先見矣。
時梁武崇信釋門。
宮闕恣其游踐。
主者以負扆南面域中一人。
議以御坐之法唯天子所升。
沙門一不沾預(yù)。
藏聞之勃然厲色。
即入金門上正殿踞法座抗聲曰。
貧道昔為吳中顧郎。
尚不慚御榻。
況復(fù)乃祖定光。
金輪釋子也。
檀越若殺貧道即殺。
不慮無受生之處。
若付在尚方。
獄中不妨行道。
即拂衣而起。
帝遂罷敕任從前法。
斯跨略天子高岸釋門。
皆此類也。
有野姥者。
工相人也。
為記吉兇百不失一。
謂藏曰。
法師聰辯蓋世天下流名。
但恨年命不長。
可至三十一矣。
時年二十有九。
聞斯促報講解頓息。
竭精修道發(fā)大誓愿足不出門。
遂探經(jīng)藏得金剛般若。
受持讀誦畢命奉之。
至所危暮年香湯洗浴凈室誦經(jīng)以待死至。
俄而聞空中聲曰。
善男子。
汝往年三十一者。
是報盡期。
由般若經(jīng)力得倍壽矣。
藏后出山試過前相者。
乃大驚起曰。
何因尚在世也。
前見短壽之相。
今了一無。
沙門誠不可相矣。
藏問。
今得至幾。
答云。
色相骨法年六十馀。
藏曰。
五十為命。
已不為夭。
況復(fù)過也。
乃以由緣告之。
相者欣服。
竟以畢年辭世。
終如相言。
于是江左道俗。
競誦此經(jīng)。
多有徵應(yīng)。
乃至于今日有光大。
感通屢結(jié)。
逮梁大同中。
敬重三寶利動昏心。
澆波之儔。
肆情下達。
僧正憲網(wǎng)無施于過門。
帝欲自御僧官維任法侶。
敕主書遍令許者署名。
于時盛哲無敢抗者。
匿然投筆。
后以疏聞藏。
藏以筆橫轢之告曰。
佛法大海非俗人所知。
帝覽之不以介意。
斯亦拒懷略萬乘季代一人。
而帝意彌盛。
事將施行于世。
雖藏后未同。
而敕已先被。
晚于華光殿設(shè)會。
眾僧大集。
后藏方至。
帝曰。
比見僧尼多未誦習。
白衣僧正不解科條。
俗法治之傷于過重。
弟子暇日欲自為白衣僧正亦依律立法。
此雖是法師之事。
然佛亦復(fù)付囑國王。
向來與諸僧共論。
咸言不異。
法師意旨如何。
藏曰。
陛下欲自臨僧事。
實光顯正法。
但僧尼多不如律。
所愿垂慈矜恕此事為后。
帝曰。
弟子此意豈欲苦眾僧耶。
正謂俗愚過重。
自可依律定之。
法師乃令矜恕。
此意何在。
答曰。
陛下誠欲降重從輕。
但末代眾僧難皆如律。
故敢乞矜恕。
帝曰。
請問諸僧犯罪。
佛法應(yīng)治之不。
答曰。
竊以佛理深遠教有出沒。
意謂亦治不治。
帝曰。
惟見付囑國王治之。
何處有不治之說。
答曰。
調(diào)達親是其事。
如來置之不治。
帝曰。
法師意謂。
調(diào)達何人。
答曰。
調(diào)達乃誠不可測。
夫示跡正欲顯教。
若不可不治。
圣人何容示此。
若一向治之。
則眾僧不立。
一向不治亦復(fù)不立。
帝動容追停前敕。
諸僧震懼相率啟請。
帝曰。
藏法師是大丈夫心。
謂是則道是。
言非則道非。
致詞宏大。
不以形命相累。
諸法師非大丈夫。
意實不同言則不異。
弟子向與藏法師碩諍。
而諸法師默然無見助者。
豈非意在不同耳。
事遂獲寢。
藏出告諸徒屬曰。
國王欲以佛法為己任。
乃是大士用心。
然衣冠一家子弟十數(shù)。
未必稱意。
況復(fù)眾僧。
五方混雜未易辯明。
正須去其甚泰耳。
且如來戒律布在世間。
若能遵用足相綱理。
僧正非但無益為損弘多。
常欲勸令罷之。
豈容贊成此事。
或曰。
理極如此。
當萬乘之怒何能夷然。
藏笑曰。
此實可畏。
但吾年老。
縱復(fù)荷旨附會。
終不長生。
然死本所不惜。
故安之耳。
后法云謂眾曰。
帝于義理之中未能相謝。
一日之事真可愧服不久敕于彭城寺講成實。
聽侶千馀。
皆一時翹秀。
學(xué)觀榮之。
又敕于慧輪殿講波若經(jīng)。
別敕大德三十人預(yù)座。
藏開釋發(fā)趣各有清拔皆著私記擬后傳習。
天監(jiān)末年春舍身大懺。
招集道俗。
并自講金剛般若以為極悔。
惟留衣缽。
馀者傾盡一無遺馀。
陳郡謝幾卿。
指掛衣竹戲曰。
猶留此物尚有意耶。
藏曰。
身猶未滅意何由盡。
而尚懷靖處托意山林。
還居開善因不履世。
時或敕會。
乃上啟辭曰。
夙昔顧省心惑不調(diào)。
欲依佛一語于空閑自制。
而從緣流二十馀載。
在乎少壯故可推斥。
今既老病身心俱減。
若復(fù)退一毫。
便不堪自課。
故愿言靜處少自營衛(wèi)。
非敢傲世求名。
非欲從閑自誕。
是常人近情。
懼前徑之已迫耳。
帝手敕喻曰。
求空自閑依空入慧。
高蹈養(yǎng)神實是勝樂。
不違三乘。
亦以隨喜。
惟別之際能無悵然。
岐路贈言古人所重。
猶勸法師。
行無礙心。
大悲為首方便利益。
隨時用舍不宜頓杜。
以隔礙心行菩薩道無有是處。
敕往反頻。
仍久之然持操不改。
帝將受菩薩戒敕僧正牒老宿德望。
時超正略牒法深慧約智藏三人。
而帝意在于智者。
仍取之矣。
皇太子尤相敬接。
將致北面之禮。
肅恭虔往。
朱輪徐動鳴笳啟路。
降尊下禮就而謁之。
從遵戒范永為師傅。
又請于寺講大涅槃。
親臨幄坐爰命咨質(zhì)。
朝賢時彥道俗盈堂。
法筵之盛未之前聞。
又于北閣更延談?wù)摗?div id="gbmb9b8" class='inline' id='people_100147_2_313_comment'>
皆嘆曰。
陪預(yù)勝席未曾有也。
藏任吹虛舟真行平等。
毀譽不動榮利未干。
宴坐空閑毅然山立。
雖神宇凝隔風韻清高。
其應(yīng)物也汲汲然如有不足。
可謂望儼即溫。
君子之變者矣。
自現(xiàn)處巖岫晦形人世。
又于寺外山曲別立頭陀之舍六所。
并是茅茨容膝而已。
皇太子聞而游覽。
各賦詩而返。
其后章云。
非曰樂逸游。
意欲識箕潁。
藏結(jié)心世表。
常行懺悔。
每于六時翹仰靈相。
口云。
理味深玄淺思斟酌自抱疑礙。
恐乖圣意多僻。
因而懇惻詞淚俱發(fā)。
嘗宿靈曜寺。
夜行暫用心。
見有金光照曜。
一室洞明。
人問其故。
答曰。
此中奇妙未可得言。
是旦遘疾至于大漸。
帝及儲君中使相望。
四部白黑日夜參候。
敕為建齊手制愿文。
并繼以醫(yī)藥。
而天子不整。
唯增不降。
臨終詞色詳正。
遺言唯在弘法。
以普通三年九月十日卒于寺房。
春秋六十有五。
敕葬獨龍之山。
赴送盈道同為建碑。
墳所寺內(nèi)各一。
新安太守蕭機制文。
湘東王繹制銘。
太子中庶子陳郡殷鈞為立墓志。
初藏常夢見金粟如來入室共談執(zhí)二麈尾。
其一寶裝。
其一者素。
留素者與藏。
又徵士廬江何胤。
居吳郡虎丘。
遇一神僧。
捉一函書云。
有人來寄語頃失之。
及開函視全不識其文詞。
后訪魏僧云。
是大莊嚴論中間兩紙也。
時人咸謂藏之所致。
又彭城劉混之罪當從戮。
藏時處后堂。
為帝述四等義。
外奏聞之。
帝曰。
今為國事不得道四等義如何。
藏曰。
言行乘機也。
今機發(fā)而不中。
失在何人。
四等之舉義非徒設(shè)。
帝遂舍而不問。
竟以獲免。
劉氏終亦不委斯由。
其潛濟益被率多如此。
凡講大小品涅槃般若法華十地金光明成實百論阿毗曇心等。
各著義疏行世。

人物簡介

中國歷代人名大辭典
【生卒】:?—519 【介紹】: 北魏宗室,鮮卑族,字景襲。
常山王拓跋遵曾孫。
宣武帝時,為給事黃門侍郎。
時帝有北遷之意,暉諫止之。
遷侍中,領(lǐng)右衛(wèi)將軍。
深受親寵,時人號曰“餓虎將軍”。
遷吏部尚書,用官皆納賄,有定價,時稱“市曹”。
出為冀州刺史,聚斂無極,百姓患之。
孝明帝時,拜尚書左仆射,與任城王元澄、京兆王元愉等共決門下大事。
卒謚文憲。
全后魏文·卷十五
暉字景襲,素孫。宣武初,拜尚書主客郎,遷給事黃門侍郎,再遷侍中,領(lǐng)右衛(wèi)將軍,出為冀州刺史。孝明初,徵拜尚書左仆射,攝吏部選事。神龜元年卒,贈司空,謚曰文憲。
共 18 首 第 1 頁 下一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