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物簡介
宋高僧傳·卷第二十七 興福篇第九之二少游京師。三學外。尤務雕塑像貌。以起敬慕。曰即像貌以資成觀道。此脩行要術(shù)也。會憲宗太皇太后郭氏。元和中。造奉慈寺。以追福其母。齊國大長公主。則與選入。以藝自效。未幾。復振錫浙東。禮阿育王塔于四明之鄮縣。塔蓋東晉劉薩訶。所嘗禮。其功德不可備述。于是則用七寶末。和膠漆。以模范之。及脫模范。切肖。眾嘆其有緣。則遂負以歸。充奉慈寺供養(yǎng)。京師莫不信向。后終于奉慈焉。
釋惟則者。拔俗志高棲神物表。凡施善務舉則波隨。常言像是生善之強緣。不得不多立。初之觀也如對嚴君。次則其心不亂。中則觀門自成。末則如如焉。蕩蕩焉。三昧安得不現(xiàn)前乎。是以我曹勸化迷俗。得不以此是為先容歟。由是若雕若塑形像森然。恒事進修。天邑之間偏加激勵。屬憲宗太皇太后郭氏元和中為母齊國大長公主追福造奉慈精舍搜擇名德。則乃預選入居。未久之間聞四明鄮山有阿育王塔。東晉劉薩訶求現(xiàn)。往專禮焉。乃匠意將七寶為末。用膠范成摹寫。脫酷似。自甬東躬自負歸奉慈寺供養(yǎng)。京邑人皆傾瞻歸信焉。
人物簡介
全宋詩【生卒】:988—1038 【介紹】: 宋潞州上黨人,初名勖,真宗賜改今名,字公武。李崇矩孫。舉進士。大中祥符間,娶真宗妹萬壽長公主,授左龍武將軍、駙馬都尉。歷任團練使、防御使、觀察使。出知澶州,會黃河水漲,督工筑堤,七日而成。后為鎮(zhèn)國軍節(jié)度使、知許州,在任整治水軍。仁宗天圣中,曾諫請劉太后還政于帝,于時政亦多所補益。為文師楊億,通佛學。卒謚和文。有《問宴集》等。
全宋文·卷三六二李遵勖(九八八~一○三八),字公武,潞州上黨(今山西長治)人。舉進士。真宗大中祥符間尚太宗女萬壽長公主,授駙馬都尉。累遷鎮(zhèn)國軍節(jié)度使,知許州。仁宗寶元元年卒(《續(xù)資治通鑒長編》卷一二二),年五十一(《隆平集》卷九)。有《閑宴集》二十卷、《外館官題》七卷,已佚。《宋史》卷四六四有傳。
李遵勖(九八八——一○三八),字公武,潞州上黨(今山西長治)人,繼昌子。舉進士,大中祥符中尚太宗女萬壽長公主,初名勖,帝益「遵」字。授左龍武將軍、駙馬都尉,歷諸州團、防、察、節(jié),官至鎮(zhèn)國軍節(jié)度使,知許州,于時政多所補助。寶元元年卒,年五十一。遵勖好文詞,師楊億,通釋氏學。有《問宴集》二十卷、《外管芳題》七卷。《宋史》卷四六四有傳。
人物簡介
【生卒】:?—1063 【介紹】: 遼后族,字乙辛。蕭孝穆侄。為祗候郎君,遷興圣宮使。尚齊國公主,累官同知北院樞密事。以位在耶律乙辛下,心懷不滿,與耶律重元子涅魯古謀反。戰(zhàn)敗,投水死。
人物簡介
禪林僧寶傳·卷第二十六
禪師名法秀。秦州隴城人。生辛氏。母夢有僧癯甚。須發(fā)盡白。托宿曰。我麥積山僧也。覺而有娠。先是麥積山有僧。亡其名。日誦法華。與應乾寺魯和尚者善。嘗欲從魯游方。魯老之既去。緒語曰。他日當尋我。竹鋪坡前。鐵彊嶺下。俄有兒生其所。魯聞之往觀焉。兒為一笑。三歲愿隨魯皈。遂冒魯姓。十九通經(jīng)為大僧。天骨峻拔。軒昂萬僧中。凜然如畫。講大經(jīng)。章分句折。旁穿直貫。機鋒不可觸。聲著京洛。倚圭峰鈔。以詮量眾義。然恨圭峰學禪。唯敬北京元華嚴然。恨元非講。曰。教盡佛意。則如元公者。不應非教。禪非佛意。則如圭峰者。不應學禪。然吾不信。世尊教外。別以法私大迦葉。乃罷講南游。謂同學曰。吾將窮其窟穴。搜取其種類。抹殺之。以報佛恩。乃已耳。初至隨州護國。讀凈果禪師碑。曰。僧問報慈。如何是佛性。慈曰誰無。又問凈果。果曰。誰有。其僧因有悟。秀大笑曰。豈佛性敢有無之(一本云。豈佛法有無之)矧。又曰。因以有悟哉。其氣拂膺。去至無為鐵佛。謁懷禪師。懷貌寒危坐。涕垂沾衣。秀易之。懷收涕問。座主講何經(jīng)。秀曰。華嚴。又問。此經(jīng)以何為宗。秀曰。以心為宗。又問。心以何為宗。秀不能對。懷曰。毫??有差。天地懸隔。秀退自失悚然。乃敬服愿留。日夕受法。懷公移池入?yún)恰?div id="2eallwb" class='inline' id='people_33946_1_92_comment'>秀皆從之十年。初說法于淮四面山。杖笠之包具而已。衲子追逐。不厭饑寒。秀哀祖道不振。叢林凋落。以身任之。住棲賢。有僧文慶。寒陋不上眼。秀遣督割稻石橋莊。既辭去。有識者曰。慶出世湘鄉(xiāng)寺十馀年。云蓋颙禪師嗣也。秀遣侍者追謝之。且迎以還山。慶曰。俟稻入囷乃還。秀心奇之。稱于眾。后住棲賢二十年。秀寔使之也。蔣山元禪師歿。舒王以禮致秀嗣其席。秀至山。王先候謁。而秀方理叢林事。不時見王。以為慢己。遂不合棄去。住真州長蘆。眾千人。有全椒長老。至登座。眾目笑之。無出問者。于是秀出拜趨。問如何是法秀自己。全椒笑曰。秀鐵面。乃不識自己乎(叢林號秀為鐵面)。秀曰。當局者迷。然一眾服其荷法心也。冀國大長公主。造法云寺成。有詔秀為開山第一祖。開堂之日 神宗皇帝。遣中使。降香并磨衲。仍傳圣語。表朕親至之禮。皇弟荊王。致敬座下。云門宗風。自是興于西北。士大夫日夕問道。時司馬溫公。方登庸。以吾法太盛。方經(jīng)營之。秀曰。相公聰明。人類英杰。非因佛法不能爾。遽忘愿力乎。溫公不以介意。元祐五年八月臥疾 詔翰林醫(yī)官視之。醫(yī)請候脈。秀仰視曰。汝何為者也。吾有疾。當死耳。求治之。是以生為可戀也。平生生死夢。三者無所揀。揮去之。呼侍者。更衣安坐。說偈三句而化。閱世六十有四。坐四十五夏。李公麟伯時工??馬。不減韓干。秀呵之曰。汝士大夫以??名。矧又??馬期人跨。以為得妙。妙入馬腹中。亦足懼。伯時繇是絕筆。秀勸??觀音像。以贖其過。黃庭堅魯直作艷語。人爭傳之。秀呵曰。翰墨之妙。甘施于此乎。魯直笑曰。又當置我于馬腹中耶。秀曰。汝以艷語動天下人淫心。不止馬腹。正恐生泥犁中耳。駙馬都尉王詵晉卿候秀。秀方饌客。晉卿為掃墨竹于西軒。以遲之。秀來未及揖。顧見不懌。晉卿去即漫之。
法秀。秦州隴城人。生辛氏。其母夢老僧求托宿。曰吾麥積山僧也。覺而有娠。先是麥積山有僧。忘其名。日誦法華經(jīng)。與應乾寺魯和尚者善。嘗欲從魯游方。魯老之既去緒。語曰。他日當尋我。竹鋪坡前。鐵強嶺下。俄有兒生其所。魯聞之往觀焉。兒為一笑。三歲愿隨魯歸。遂冒魯姓。十九通經(jīng)為大僧。天骨峻拔。軒昂萬僧中。凜然如畫。講大經(jīng)。章分句析。旁穿直貫。機鋒不可觸。聲著京洛。倚圭峰鈔以詮量眾義。然恨圭峰學禪。唯敬北京元華嚴。然恨元非講。曰教盡佛意。則如元公者。不應非教。禪非佛意。則如圭峰者。不應學禪。然吾不信世尊教外。別以法私大迦葉。乃罷講南游。謂同學曰。吾將窮其窟穴。摟取其種類抹殺之。以報佛恩乃已耳。初至隨州護國。讀凈果禪師碑。始疑之。然猶怫然不平。及至無為謁懷禪師。見其貌寒危坐。涕垂沾衣。頗易之。懷因收涕問。座主講何經(jīng)。對曰。華嚴。又問。華嚴以何為宗。曰。法界為宗。曰。法界以何為宗。曰。心為宗。又問。心以何為宗。師不能對。懷曰。毫釐有差。天地懸隔。師退自失悚然。乃敬服愿留。日夕受法。懷公自池入?yún)恰?div id="mh32zle" class='inline' id='people_33946_2_76_comment'>師皆從之十年。初開法于淮四面山。杖笠之外。包具而已。衲子追逐。不厭饑寒。師哀祖道不振。叢林凋落。慨然以身任之。移住棲賢有年。蔣山元公歿。舒王以禮致師嗣其席。師至山。王先后謁。而師方理叢林事。不時見。王。以為慢己。遂不合。棄去。住真州長蘆。眾千人。有全椒長老至登座。眾目笑之。無出問者。于是。師出拜趨問。如何是法秀自己。全椒笑曰。秀鐵面。乃不識自己乎。師曰。當局者迷。然一眾服其荷法心也。冀國大長公主。造法云寺。仍詔師為開山。神宗皇帝。遣中使降香并磨衲。仍傳圣語。表朕親至之禮。士大夫。日夕問道。時司馬溫公。方登庸。以吾法太盛。方經(jīng)營之。師曰。相公聰明。人類英杰。非因佛法不能爾。遽妄愿力乎。溫公不以介意。元祐五年八月臥疾。詔翰林醫(yī)官視之。請候脈。師仰視曰。汝何為者也。吾有疾當死耳。求活之。是以生為可戀也。平生之死夢。三者無所揀。揮去之。呼侍者。更衣安坐。說偈三句而化。閱世六十有四。坐四十五夏。李公麟伯時。工畫馬。不減韓干。師呵之曰。汝士大夫。以畫名。矧又畫馬。期人誇以為得妙。入馬腹中亦足懼。伯時由是絕筆。師勸畫觀音像。以贖其過。黃魯直作艷語。人爭傳之。師呵之曰。翰墨之妙。甘施于此乎。魯直笑曰。又當置我馬腹中邪。師曰。汝以艷語。動天下人淫心。不止馬腹。正恐生泥犁中耳。駙馬都尉王詵晉卿候師。師方饌客。晉卿為掃墨竹于西軒。以遲之。師來。未及揖。顧見不懌。晉卿去。即漫之。
人物簡介
全宋詩【介紹】: 宋太原人,徙居開封,字晉卿。王凱孫。尚英宗女魏國大長公主,為駙馬都尉,利州防御使。與蘇軾等為友。不矜細行。神宗元豐三年,公主卒,謫均州。哲宗元符二年復以恃豪貴抑勒雇人等被罰。官至留后,以黨籍被謫卒。能詩善畫,工弈棋,作堂曰寶繪,藏古今書畫。風流蘊籍,有王謝家風。
王詵,字晉卿,太原(今屬山西)人,徙居開封(今屬河南)。全斌裔孫。神宗熙寧二年(一○六九),以右侍禁、駙馬都尉選尚英宗女舒國長公主(《宋會要輯稿》帝系八之五○)。十年,為絳州團練使(《續(xù)資治通鑒長編》卷二八二)。元豐二年(一○七九)。以交結(jié)蘇軾,追兩官勒停(同上書卷三○一)。三年,妻公主死,再責昭化軍節(jié)度行軍司馬,均州安置(同上書卷三○四)。七年,徙潁州(同上書卷三四三。。哲宗元祐元年(一○八六),復駙馬都尉。八年,敘文州團練使(同上書卷四八○)。官至留后。謚榮安(《宋會要輯稿》禮五八之九一)。詵工詩善畫,同時詩人多有為之題畫之作。事見《宣和畫譜》卷一二、《宋史》卷二五五及《東都事略》卷二○《王全斌傳》。今錄詩五首。詞學圖錄
王詵(1037-?) 字晉卿,卒謚榮安。太原人,徙開封。宋英宗女蜀國長公主夫。畢生搜集研習歷代繪畫,筑寶繪堂。喜交接,一時名流如蘇東坡、黃庭堅、米芾、韓拙等皆過從甚密,李公麟"官居京師十年,不游權(quán)貴之門",亦寶繪堂中客,并繪《西園雅集圖》,寫王詵、蘇軾、黃庭堅、蘇轍、秦觀、李公麟、米芾、蔡肇、李之儀、鄭靖老、張耒、王欽臣、劉涇、晃補之以及僧圓通、道士陳碧虛等16人,皆當時"博學辨識、名動四夷"之"高人"。后世摹繪,至有多種樣本。黃庭堅云:"王晉卿畫山水云林,縹緲風塵之外,他日不愧當李小將軍。其作樂府長短句,清麗幽遠,在江南諸季孟之間。近見其戒壇院佛閣碑文,字與筆皆頓進,所謂后生可畏者乎!"工詞。趙萬里輯有《王晉卿詞》。全宋文·卷二三五五
王詵,字晉卿,其先太原(今山西太原)人,祖凱徙家開封。全斌裔孫,尚英宗女蜀國長公主,官拜左衛(wèi)將軍、駙馬都尉,為利州防禦使。與蘇軾等相友善,以黨籍貶官均州。后赦還,元祐初官至定州觀察使,封開國公。卒謚榮安。詵能詩善書畫,風流蘊籍,為人稱道。見《宣和畫譜》卷一二,《宋史》卷二五五《王全斌傳》,《宋詩紀事》卷二四。
人物簡介
王璋(1275年—1325年),高麗王朝第26任君主(1298年、1308年—1313年在位)。初名謜,字仲昂,號海印居士,蒙古名益智禮普化(意為小公牛)。父為高麗忠烈王王昛(王諶),母為元世祖之女元成公主忽都魯揭里迷失(追贈齊國大長公主,謚莊穆王后)。他是第一位與蒙古人混血的高麗國王,自己也娶了元朝宗室女寶塔實憐(追贈薊國大長公主)。大德二年(1298年)接受忠烈王禪讓而即位,任內(nèi)實行改革,七個月后因得罪權(quán)門勢族及宗主國元朝而被廢,滯留中國十年之久,在此期間改名為“璋”。大德十一年(1307年)扶植元武宗即位有功,被元朝封為沈陽王(后改稱沈王),至大元年(1308年)忠烈王去世后再次即位為高麗國王,他復位后主要通過在元傳旨來控制朝政。皇慶二年(1313年)禪位于兒子王燾(高麗忠肅王),短暫回國后再次來華定居,延祐三年(1316年)又將沈王王位傳給侄兒王皓,自稱“太尉王”。延祐七年(1320年)元英宗繼位后將他監(jiān)禁起來,后以學佛為名流放吐蕃。至治三年(1323年)元英宗死后獲赦,泰定二年(1325年)薨于元大都,元朝賜謚號忠宣,葬于德陵,高麗恭憫王加謚宣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