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物:劉義

相關(guān)人物:共 11 位
共 11 首 第 1 頁 下一頁

人物簡介

簡介
劉年(?-?),西漢宗室,代孝王劉參玄孫,代恭王劉登曾孫,清河剛王劉義之孫。

人物簡介

全宋詩
釋省念(九二六~九九三),俗姓狄,萊州(今屬山東)人。受業(yè)于本部南禪院。初往汝州首山,為第一世開堂。太宗淳化四年卒,年六十八?!?a target='_blank'>景德傳燈錄》卷一三有傳。今錄偈二首。
中國歷代人名大辭典
【生卒】:926—993 【介紹】: 宋僧。萊州人,俗姓狄。受業(yè)于本郡南禪寺,常密誦《法華經(jīng)》,人稱為“念法華”。法嗣風(fēng)穴沼禪師。歷住首山、廣教、寶應(yīng)。
禪林僧寶傳·卷第三
禪師諱省念。
生狄氏。
萊州人也。
幼棄家。
得度于南禪寺。
為人簡重。
有精識。
專修頭陀行。
誦法華經(jīng)。
叢林畏敬之。
目以為念法華。
至風(fēng)穴。
隨眾作止。
無所參扣。
然終疑教外有別傳之法。
不言也。
風(fēng)穴每念。
大仰有讖。
臨濟一宗。
至風(fēng)而止。
懼當(dāng)之。
熟視座下。
堪任法道。
無如念者。
一日升座曰。
世尊以青蓮目。
顧迦葉。
正當(dāng)是時。
且道個什么。
若言不說。
而說又成埋沒先圣。
語未卒。
念便下去。
侍者進曰。
念法華無所言。
而去何也。
風(fēng)穴曰渠會也。
明日念與真上座。
俱詣方丈。
風(fēng)穴問真曰。
如何是世尊不說說。
對曰。
勃姑樹頭鳴。
風(fēng)穴曰。
汝作許多癡福何用。
乃顧念曰。
何如。
對曰。
動容揚古路。
不墮悄然機。
風(fēng)穴謂真曰。
何不看渠語。
又一日升座。
顧視大眾。
念便下去。
風(fēng)穴即歸方丈。
自是聲名重諸方。
首山在汝城之外。
荒遠處。
而念居之將終身焉。
登其門者。
皆叢林精練衲子。
念必勘驗之。
留者才二十馀輩。
然天下稱法席之冠。
必指首山。
嘗問僧。
不從人薦得底事。
試道看。
僧便喝。
曰好好相借問。
惡發(fā)作么。
僧又喝。
念曰。
今日放過即不可。
僧?dāng)M議。
念喝之。
又問僧。
近離何處。
曰襄州。
曰夏在何處。
曰洞山。
念曰還我洞山鼻孔來。
僧曰不會。
念曰卻是老僧罪過。
又問僧。
近離何處。
對曰廣慧。
曰穿云不渡水。
渡水不穿云。
離此二途。
速道。
曰昨夜宿長橋。
念曰。
與么則合吃首山棒也。
曰尚未參堂。
曰兩重公案。
僧曰恰是。
念曰耶耶。
又問僧。
近離何處。
對曰襄州。
曰有事相借問。
得么。
對曰便請。
念曰鷂子過新羅。
僧入室。
念便喝。
其僧禮拜。
便打之。
僧曰。
如何是不生不滅法。
曰新羅人吃冷淘。
夜有僧入室。
念曰誰。
僧不對。
曰識得汝也。
僧笑。
念曰。
更莫是別人么。
因作偈曰。
輕輕踏地恐人知。
語笑分明更莫疑。
知者只今猛提取。
莫待天明失卻雞。
嘗謂眾曰。
佛法無多子。
只是汝輩。
自信不及。
若能自信。
千圣出頭來。
無奈汝何。
何故如此。
為向汝面。
前無開口處。
祇為汝自信不及。
向外馳求。
所以到這里。
假如便是釋迦佛。
也與汝三十棒。
然雖如是。
初機后學(xué)。
憑個什么道理。
且問汝輩。
還得與么也未。
良久曰。
若得與么。
方名無事。
又曰。
諸上座。
不得胡喝亂喝。
尋常向汝道。
賓即始終賓。
主即始終主。
賓無二賓。
主無二主。
若有二賓二主。
即是兩個瞎?jié)h。
又曰。
我若立。
汝須坐。
我若坐。
汝須立。
坐即共汝坐。
立即共汝立。
雖然如是。
到這里。
著眼始得。
若也定動中間。
即千里萬里。
何故如此。
如隔窗見馬騎相似。
既然如此。
直須子細。
不得掠虛好。
他時后日。
賺著汝。
有事近前。
無事珍重。
因舉。
臨濟曰。
今日更不用如何若何。
便須單刀直入。
還有出來。
對眾證據(jù)者么。
時有僧出。
禮拜起便喝。
臨濟亦喝。
僧又喝。
臨濟亦喝。
僧禮拜。
臨濟曰。
須是這僧即得。
若是別人。
三十棒。
一棒校不得。
為這僧會賓主句。
他一喝不作一喝用。
且道前一喝是。
后一喝是。
那個是賓。
那個是主。
所以老僧尋常向汝道。
這里一喝不作一喝用。
有時以喝作問行。
有時作探竿影草。
有時作踞地師子。
有時作金剛王寶劍。
若作問行來時。
須急著眼始得。
若作探竿影草時。
你諸人合作么生。
若作踞地師子時。
野干須屎尿出始得。
若作金剛王寶劍用時。
天王也須腦裂。
只與么橫喝豎喝。
總喚作好道理商量。
卻既知如此。
也須親近上流。
博問先知。
自己親證始得。
莫與么掠虛。
過卻平生。
他時后日。
因果歷然。
僧問。
學(xué)人乍入?yún)擦帧?div id="4owmqju" class='inline' id='people_34056_2_227_comment'>
乞師指示。
曰阇梨在老僧會。
多少時。
對曰已經(jīng)冬夏。
曰莫錯舉似人。
乃曰。
若論此事。
寔不掛一元字腳。
便下座。
嘗作綱宗偈曰。
咄哉拙郎君(汾陽注曰。
素潔條然)。
巧妙無人識(運機非面目)。
打破鳳林關(guān)(蕩盡玲瓏性)。
著靴水上立(塵泥自異)。
咄哉巧女兒(汾陽曰。
妙智埋圓融)。
攛梭不解織(無間功不立)。
看他斗雞人(旁觀審騰距。
爭功不自傷)。
水牛也不識(全力能負。
不露頭角)。
念道被天下。
移寶安山廣教院。
眾不過四十輩。
老于寶應(yīng)。
淳化三年十二月初四日。
留僧過歲。
作偈曰。
吾今年邁六十七。
老病相依且過日。
今年記取明年事。
明年記著今年日。
至明年十二月初四日。
升座辭眾曰。
諸子謾波波。
過卻幾恒河。
觀音指彌勒。
文殊不奈何。
良久曰。
白銀世界金色身。
情與無情共一真。
明暗盡時都不照。
日輪午后示全身。
午后泊然而化。
阇維得五色舍利。
塔于首山。
嫡嗣昭禪師。
補續(xù)高僧傳·習(xí)禪篇
首山省念禪師。萊州狄□子。幼棄家。得度于南禪寺。為人簡重有精識。嘗誦法華經(jīng)。眾目為念法華。晚于風(fēng)穴會中。充知客。隨眾作止。無所參扣。然終疑教外有別傳之妙不言也。風(fēng)穴。每念大仰讖臨濟法道有遇風(fēng)則止之語。懼身當(dāng)之。注意于念。一日升座曰。世尊以青蓮華目。顧迦葉。正當(dāng)是時。且道個甚么。若言不說而說。又成埋沒先圣。語未卒。念便下去。侍者進曰。念法華。無言而去。何也。穴曰。渠會也。明日念與真園頭。同上問訊。穴問真曰。如何是世尊不說說。對曰。鵓鳩樹頭鳴。穴曰。汝作許多癡福何用。因問師。師曰。動容揚古路。不墮悄然機。穴謂真曰。看渠下語。穴一日又升座。顧視大眾。師便下去。穴即歸方丈。自是聲名重諸方。一日白兆楚和上。至汝州宣化。穴令師往傳語。才相見。提起坐具便問。展即是不展即是。兆曰。自家看取。師便喝。兆曰。我曾親近知識來。未嘗輒敢如此造次。師曰。草賊大敗。兆曰。來日若見風(fēng)穴。待一一舉似。師曰。一任一任。不得忘卻。師乃先還。舉似穴。穴曰。今日又被汝收下一員草賊也。師曰。好手不張名。兆次日見穴。舉前話。穴曰。非但昨日。今日和贓捉敗。師后開法首山。為第一世。登其門者。皆叢林精練衲子。然天下稱法席之冠。必指首山。嘗謂眾曰。佛法無多子。只是汝輩自信不及。若能自信。千圣出頭來。無奈汝何。何故如此。為向汝面前。無開口處。祇為汝自信不及。向外馳求。所以到這里。假如便是釋迦佛。也與汝三十棒。然雖如是。初機后學(xué)。憑個什么道理。且問汝輩還得與么也未。良久曰。若得與么。方名無事。僧問。臨濟喝。德山棒。未審明什么邊事。師曰。汝試道看。僧便喝。師曰瞎。僧又喝。師曰。這瞎?jié)h。只管亂喝作么。僧禮拜。師打之。因曰。諸上座。不得胡喝亂喝。尋常向汝道。賓則始終賓。主則始終主。賓無二賓。主無二主。若有二賓二主。即是兩個瞎?jié)h。所以我若立汝須坐。我若坐汝須立。坐則共汝坐。立則共汝立。雖然如是。也須著眼始得。師道被天下。移寶安山廣教院。眾不過四十輩。老于寶應(yīng)。淳化三年十二月四日。留僧過歲。作偈曰。吾今年邁六十七。老病相依且過日。今年記取來年事。來年記著今朝日。至明年是月是日。升座辭眾曰。白銀世界金色身。情與無情共一真。明暗盡時都不照。日輪午后示全身。言訖安坐。日將昳而逝。茶毗得五色舍利。塔于首山。 系曰。當(dāng)大仰為讖時。溈山固問之。仰良久曰。將此身心奉塵剎。是則名為報佛恩。即有越俎代庖之意。故首山即大仰后身無疑也。伸腳在縮腳里。又何怪溈仰之后寥寥哉。

人物簡介

僧寶正續(xù)傳·卷第七
王諱喝。
生聲氏。
世居性海之濱。
偶事激徒于劍門。
幼而孤。
長有氣岸。
戚人威音王。
嘗薦之帝堯。
堯任為諫官。
于時浩浩懷山。
襄陵洪水致害。
堯患之。
與四岳謀治。
四岳亟舉鯀。
鯀治水亡效。
帝乃震怒。
王于帝前。
麾退四岳。
四岳悚惕。
不敢仰視。
雖未有以獻替。
百官憚王。
猶雷霆也。
俄辭爵。
之崆峒之墟。
見混元子。
得長生久視之術(shù)。
自是夷猶海岱。
世莫得而見之。
雖春秋左氏所寄聲伯。
恐亦其族氏也。
漢初。
高帝與項羽。
爭天下。
王在齊海。
聞之喜曰。
此吾有為時也。
遂自齊求見羽于關(guān)中。
羽見而悅之。
未及官。
適高帝逼羽。
羽返旆。
與高帝接戰(zhàn)于廣武。
高帝使婁將軍挑戰(zhàn)且辰羽。
羽怒甚。
乃亟用王。
于是婁煩弓矢不知墮地。
人馬皆辟易。
是日項羽喜劇。
顧謂王曰。
天下事稍定。
吾以夏口處子。
王輾然而笑曰。
夫高世之士。
為人排患釋難。
解紛亂。
而亡所取也。
設(shè)有取者。
是商賈之事。
喝不為矣。
遂拂衣復(fù)歸于海上。
厥后霸王不??于漢。
及罹困阨。
中思欲復(fù)用王。
而不可得。
因欷歔泣下沾襟。
李唐有天下。
浮圖教聿盛于世。
自天子公侯。
靡不宗奉。
王聞而喜曰。
吾聞。
釋氏禪門。
直指人心。
見性成佛。
可絕無始生死根本。
于是出訪其道。
遇江西馬祖大師。
祖授以向上綱宗立地成佛之旨。
王大悅。
頗覺平昔所用粥飯。
氣廓如也。
祖復(fù)遷之特室。
以正法眼藏??之。
王再拜辭曰。
是非喝所敢當(dāng)也。
祖慰勉之。
會百丈再參。
祖豎起拂子。
丈曰。
即此用離此用。
祖掛拂子舊處。
丈擬議。
祖遽以王用事。
丈震聵三日。
乃大悟。
王名聲由此復(fù)振于世。
黃檗運公初見百丈。
丈舉前掛拂話。
次偶及王。
黃檗不覺吐舌。
未幾臨濟于大愚言下發(fā)明。
黃檗大機之用。
遂忽見王。
于是氣增十倍。
自此臨濟奉王從事。
出沒卷舒。
互相顯發(fā)。
如雷如霆。
四方震駭。
學(xué)者自遠而歸之。
凡三圣興化大覺之流。
其大機大用。
皆自王而啟之。
故當(dāng)時畏懼。
莫有膺其鋒者。
因目之曰。
剛王寶劍。
或曰。
踞地師子。
或曰。
探竿影草。
其威譽功烈如此。
時無位真人。
與王同輔臨濟。
覺者多昵無位真人。
濟廉知紿曰。
無位真人是甚乾屎橛。
其后學(xué)者方一意宗王。
及濟將終。
謂眾曰。
吾滅后不得滅卻吾正法眼。
三圣曰。
爭敢滅卻。
濟曰。
向后有人問。
汝作么生。
三圣亟以王為對。
濟曰。
誰知吾正法眼向遮瞎驢邊滅卻。
洎濟示寂。
王慨然嘆曰。
性海吾鄉(xiāng)也。
法界吾宇也。
威音王吾戚也。
吾受知于堯。
成名于項羽。
自吾舍俗歸釋。
晚得臨濟全提大用之人云亡。
吾已矣乎。
后五百歲。
必假吾以禦葛藤。
而出乎凡夫曰矣。
遂不知終。
既而果然泛泛者。
皆竊王聲勢用事。
其邪正真?zhèn)巍?div id="d9ilagc" class='inline' id='people_102318_0_156_comment'>
竟莫之辨。
獨汾陽偈曰。
一喝分賓主。
照用一時行。
要會個中意。
日午打三更。
英靈衲子由是想見王之風(fēng)乎焉。
其府屬。
曰賓曰主。
曰照曰用。
皆有功于宗門云。
贊曰。
予于無盡藏。
得異書焉。
若世所謂金剛?cè)跫涯旧献?div id="nqqwwch" class='inline' id='people_102318_0_171_comment'>
及王之機緣。
皆見其始末根緒。
非若近世泛泛語之。
而不雅馴。
故特撰次之。
然春秋左氏。
談王道者也。
至于神降于莘石。
言于魏榆。
猶詳著之。
高僧贊寧增修僧傳。
號稱閎覽博識。
而王親見馬祖。
陶鑄百丈。
夾輔黃檗。
而建立臨濟之宗。
其全機大用。
獨冠古今。
光明碩大如此。
而不見書于傳。
豈寧輩蔽于俗學(xué)。
違無盡藏。
覓異書。
不得王之始末乎。
代古塔主與洪覺范書 洪罪古禪師說法有三失。
謂一句中具三玄。
一玄中具三要。
有玄有要。
是臨濟所立。
在百丈黃檗。
名大機大用。
在巖頭雪峰。
名陷虎卻物。
古以為從上佛祖法門。
非臨濟所立。
一失也。
巴陵真得云門之旨。
凡語中有語。
名死句。
語中無語。
為活句也。
巴陵三語。
謂之語。
則無理。
謂之非語。
則赴來機活句也。
古非毀之。
二失也。
兩種自己。
世尊偈曰。
陀那微細識。
習(xí)氣如暴流。
真非真恐迷。
我常不開演。
以第八識為真。
則慮迷無自性。
非真則慮迷為斷滅。
故曰。
不開演立言之難也。
古創(chuàng)建兩種自己。
三失也。
因代古書。
以正洪之誤。
承古和南。
上書覺范禪師足下。
某老且憊。
謬與傳燈之齒。
側(cè)承足下瑰偉奇杰之風(fēng)。
未即摳衣。
然伏膺徽聞。
佇悅之勤。
良益深矣。
每謂。
佛運濱茲叔世。
釋德下衰。
不有卓絕之士。
興頹禦侮。
障堤末流。
則林間抱道之士。
安能寂住無為。
而不虞魔事哉。
往見足下紀(jì)述林間錄。
才運精致。
衍繹孰復(fù)。
異不之排。
怨不之誹。
使古人殘膏剩馥。
沾丐后來。
自非閎覽洽聞。
孰能爾耶。
某頃隸進士。
時頗知讀書。
自以不至抵滯。
及剔發(fā)游方。
密探佛祖之妙。
則知所以履實踐真。
緬悟前習(xí)。
特塵垢秕糠耳。
方刮摩鏟除。
若不暇豈復(fù)有意于人事哉。
嘗聞足下有撰次僧傳之志。
某喜為之折屐。
蓋一代至教。
所以震于天下者。
由近古宗匠維持之力也。
足下誠能手發(fā)其摳。
使彼典刑事業(yè)。
光明舄弈。
傳之不腐。
實莫大之幸。
及足下成書。
獲閱之。
方一過目。
爛然華麗。
若云翔電發(fā)。
遇之駭然。
及再三伸卷。
考覈事實。
則知足下樹志淺矣。
夫文所以紀(jì)實也。
茍忽事實。
而高下其心。
唯騁歆艷之文。
此楊子所謂。
從而繡其盤悅。
君子所以不取也。
其裁剸八十一人。
諒希九九之?dāng)?shù)。
亦吾宗偉人能事。
備于此矣。
若某無似之跡。
棄之可也。
特蒙記著。
而罪以說法之失者三。
其一曰。
判三玄三要。
為玄妙三句。
其二曰。
罪巳陵語。
不識活句。
其三曰。
開兩種自己。
不知圣人立言之難。
誠足下明鑒若此。
然某說法。
絕不喜人傳之。
往往誤為靈源禪師見賞。
以謂有補于學(xué)者。
不意返獲罪于足下。
且靈源蓋宗門一代典刑。
足下既以某說法有過。
能不波及靈源乎。
孔子曰。
是而可忍。
孰不可忍。
請試辨之。
夫開三玄者。
蓋一期善巧方便。
簡別機緣。
以啟大道之深致。
非私設(shè)偏見。
而茍異于佛祖也。
固嘗謂。
三玄法門。
是佛祖正見。
雖臨濟獨標(biāo)三玄。
以立宗旨。
蓋亦同歸佛祖之極。
豈別私有一法附耳而密傳。
若果私有。
則為纖兒佞夫。
獻奸納賄。
而私取之矣。
曷得為天下公傳之大道乎。
是之臨濟之道。
即佛祖之道。
佛祖之道。
即天下之大道也。
且分三玄。
而三要不分者。
蓋玄既分。
則要在其中矣。
汾陽偈云。
三玄三要事難分。
誠使不分。
則不應(yīng)言難。
既曰難分。
則是可分。
而但難之之謂也。
今予分難分之法。
以激學(xué)者專門黨宗之弊。
直指妙悟為極則。
于何而不可乎。
足下謂。
三玄在百丈黃檗。
但名大機大用。
在雪峰巖頭。
則名陷虎之機。
某謂。
三玄是佛祖正見。
然則古今稱謂雖異。
其實則一也。
某與足下之論。
殆冥合矣。
何必以人情相訾乎。
復(fù)謂。
愚以氣槩人。
則毀教乘。
以為知見。
及自宗不通。
則又引知見以為證。
噫斯言過矣。
夫具眼宗師。
道性如故。
法性亦如。
法性如故。
豈有聽說自他之異。
要在臨機。
抑揚縱奪。
為人去釘楔。
脫籠頭而已。
此從上宗門說法之儀式也。
奈何謂之以氣槩人乎。
足下為書。
必欲扶持宗教。
既有是志。
而不探佛祖之心。
則雖舞等奮辭。
愈疏脫矣。
然則開三玄之失非也。
罪巴陵語不識活句者。
此足下讀愚書未審耳。
夫巴陵親見云門者也。
方云門在世。
氣宇如王。
其肯以語句為事。
嘗曰。
此事若在言句上。
三藏十二分教。
豈是無言句。
奈何巴陵未旋踵。
而違戾師教。
矜能暴美。
求信于人。
以謂將三轉(zhuǎn)語。
足以報答云門。
更不為其作忌。
予故鄙其自屈宗風(fēng)。
以為語句。
便后世泛爾之徒。
矜馳言語。
喪失道源。
自巴陵始也。
又曷嘗謂。
其語非活句乎。
蒙示教曰。
有問。
提婆宗。
答曰。
外道。
是可以鑒作死語。
然則僧問德山。
如何是佛。
山云。
佛是西天老比丘。
亦應(yīng)鑒作死句也。
夫豈然哉。
宗師臨機大用。
要在悟物而已。
詎若搜章摘句之學(xué)。
以工拙較耶。
果以工為活句。
拙為死句。
則鳥窠吹布毛。
亦拙矣。
侍者何由悟去哉。
承論巴陵三語曰。
謂之語則無理。
謂之非語則赴來機活句也。
嗚呼此失之遠矣。
夫死句活句。
雖分語中有語語中無語之異。
然在真實人分上。
棒喝譏呵。
戲笑怒罵。
以至風(fēng)聲雨滴。
朝明夕昏。
無非活句也。
豈唯玄言妙句而已哉。
必如足下。
以無理而赴來機。
為活句。
標(biāo)為宗門絕唱。
則從上宗師答話。
俱無準(zhǔn)的。
第臨時亂道。
使人謂之。
語則無理。
謂之非語。
則赴來機含胡模棱而已。
于戲其以宗門事。
當(dāng)兒戲乎。
且吾教經(jīng)論。
大義粲然。
史氏猶以為華人好譎者。
攘莊列之語。
佐其高層累駕。
騰直出其表而不信。
況足下自判宗門旨趣如此。
使彼見之。
能不重增輕薄。
足下略不念此何耶。
然則予所以罪巴陵者。
以其衒語句慢師資。
而昧大體也。
足下則愛珊瑚枝枝撐著月之句。
夫罪昧大體。
而矯弊公論也。
泥好句而斥公論。
天下其以為當(dāng)乎。
然則不識活句之失非也。
開兩種自己。
不知圣人立言之難者。
某所以開之之意。
于答施秘丞二篇中。
備言之矣。
蓋稟佛祖懿范。
為末代學(xué)者。
明示根本。
使舍日用光影。
直了空劫已前本來自己也。
由今時多以機辯玄妙為極則。
故說二種。
以驗淺深。
然如來以三身設(shè)化儀。
少林以皮髓別親疏。
洞山以偏正立宗旨。
至于馬鳴。
則以一心開真如生滅二門。
予故駕此之說。
以救末代學(xué)者棄本之弊。
非不知圣人立言之難也。
足下所舉首楞嚴(yán)偈。
蓋解深密經(jīng)偈耳。
且教乘五時之異。
學(xué)者不得不明。
如深密經(jīng)。
即第三時教。
說不空不有。
破第二時之空教也。
若首楞嚴(yán)。
即第五時說了義教。
當(dāng)是時大機可發(fā)。
故為阿難。
開示成佛法門。
其曰真非真恐迷。
我常不開演者。
蓋圣人重舉解深密經(jīng)。
以謂往昔根未熟時。
常不開演。
非謂說首楞嚴(yán)時也。
足下不究前后五時之異。
妄謂圣人恐懼立言之難。
且世尊曰。
我為法王。
于法自在。
詎有自在法王。
不敢決斷真妄。
椰榆其事。
首鼠兩端。
而貽惑后人乎。
又諸經(jīng)標(biāo)列法門。
千修萬件。
曷嘗以之為難。
而置不辨耶。
承高論曰。
以第八識言。
其為真耶。
則慮無自性。
言其非真耶。
則慮迷為斷滅。
故曰。
我常不開演。
噫予每讀至此。
未嘗不廢卷而痛惜也。
何則。
世尊云。
性識真空。
性空真識。
清凈本然。
周遍法界。
湛然常住。
足下則謂。
圣人亦不敢以為真。
又不敢以為非真。
使世尊果顢頇如此。
則三界群生。
安所歸仰乎。
足下平生蹈偽。
至此敗靈盡矣。
夫首楞嚴(yán)者。
決定直指一心本來是佛。
不同他教。
足下又謂。
二種錯亂修習(xí)。
亦不敢間隔其辭。
盧于一法中生二解。
然世尊非懷多慮者也。
經(jīng)云。
如我按指。
海印發(fā)光。
汝暫舉心。
塵勞先起。
是則圣人種智妙圓無施而不妙慮也者。
即眾生攀緣妄心也。
予稟種智說法。
足下一以妄慮沮毀之。
及引經(jīng)。
又非允當(dāng)。
然則不知圣人立言之失。
非也。
夫言跡之興。
異端所由生。
自非明哲稟正義辭而辟之。
則生生趨競。
而宗涂替矣。
予聞之。
昔吾宗盛時。
人人以道德實行。
光明于世。
未始貴于立言。
及德之衰。
于是始立僧傳。
今足下復(fù)出新意。
跡贊辭。
行褒貶。
是為作者職也。
于何不探春秋之旨乎。
春秋正一王之法。
以權(quán)輔用。
以誠斷禮。
以忠道原情。
從宜救亂。
因時黜陟。
此其大略也。
某開二種自己憲章佛祖懿范。
俾學(xué)者黜玄解而究本。
所謂以權(quán)輔用者也。
譏巴陵溥師。
資珍語句。
所謂以誠斷禮者也。
分三玄啟大道深致而矯弊。
所謂從宜救亂。
因時黜陟者也。
凡此蓋乃心弘道。
以敦出家大節(jié)。
足下一切毀之則失。
所謂以忠道原情者也。
凡足下之書。
既謬圣人道。
又乖世典。
安狂行褒貶乎。
至于詆訾照覺不取死心。
亦失體之甚。
雖陳壽求采。
班固受金。
亦不爾也。
自述寶鏡三昧。
則托言朱世英。
得于老僧。
自解法華。
輔成寶鏡之辭。
置之九峰傳。
則曰。
石碑?dāng)鄩摹?div id="roizjm0" class='inline' id='people_102318_0_646_comment'>
有木碑。
書其略如此。
噫茲可與合眼拿金。
而謂市人不見者。
并按也。
夫?qū)氱R三昧。
洞山雖云受之云巖。
蓋驗人親切之旨。
未應(yīng)作為文具而傳之也。
又佛祖之法。
等心普施。
雖異類不間。
詎有同門學(xué)者竊聽之。
而咒令倒痾賢圣之心。
果匾曲爾乎。
又其辭曰。
重離六交。
偏正回互。
疊而為三。
變盡為五。
夫洞山傳達磨宗旨者也。
重離卦則伏羲文王之書(果若此言。
則是洞山□□林宗旨。
而傳伏羲文王之書。
依彷離卦而建立五位。
然洞山大宗師也。
肯爾哉)。
足下公然鑿空締立。
而誣岡之。
其罪宜何誅焉。
大抵事有昧于實。
害于教。
人雖不我以。
其如神明何。
足下譏揣古人。
固不少矣。
返更冒榮致譴。
昔許敬宗面與修晉史。
晚陷佞臣之名。
后世遂以晉史。
非出正人之手。
而弗重切。
幸懲艾前失。
深探道源。
履以中正。
然后從容致思揖讓鉤深。
著為法度之典。
貽之后世。
規(guī)得失。
定正邪。
而斷以列圣大中之道。
使萬古莫敢擬議。
若達磨辨六宗。
則予亦甘心受誅于足下。
夫何言哉。
既不能爾。
予是以強顏一起。
與足下審訂偽妄。
使吾門來者。
無蹈足下之覆車。
亦某終始盡忠于佛。
而行傳道辟邪之志氣也。
干冒慈嚴(yán)。
伏幸恕罪。
不宣。
釋明辯 朝代:南宋

人物簡介

全宋詩
釋明辯(一○八五~一一五七),號正堂,俗姓俞,湖州(今屬浙江)人。年十九事報本蘊禪師,圓顱受具。后謁徑山妙湛慧禪師等名宿,晚依清遠。住湖汌道場寺。為南岳下十五世,龍門清遠禪師法嗣。高宗紹興二十九年卒,年七十三?!?a target='_blank'>嘉泰普燈錄》卷一六、《五燈會元》卷二○有傳。今錄詩六十二首。
南宋元明禪林僧寶傳·卷四
禪師諱明辨。
吉安州俞氏之子。
說法于郡之道場山。
以正堂自號。
據(jù)令端方。
毫不茍貸。
每緇素入山請法。
必令先具香設(shè)拜佛眼遠和尚。
然后受謁。
謁者悚然。
有問。
語默涉離微。
如何通不犯。
辨曰。
橫身三界外。
獨脫萬機。
前曰。
秖如風(fēng)穴道。
長憶江南三月里。
鷓鴣啼處百花香。
又作么生。
辨曰。
說者個不唧??漢作么。
曰。
嫩竹搖金風(fēng)細細。
百花鋪地日遲遲。
曰。
你向甚么處見風(fēng)穴。
僧曰。
耳里眼里絕蕭灑。
曰。
料掉沒交涉。
又問。
如何是佛。
辨曰。
無柴燒猛火。
如何是法。
曰。
貧做富裝裹如何是。
僧曰。
賣扇老婆手遮日。
如何是一喝如金剛王寶劍。
曰。
古墓毒蛇頭帶角。
如何是一喝如踞地獅子。
曰。
虛空笑點頭。
如何是一喝如探竿影草。
曰。
石人拍手笑呵呵。
如何是一喝不作一喝用。
曰。
布袋里豬頭。
如何是向上事。
曰。
鋸解秤錘。
如何是和尚栗棘蓬。
曰。
不答此話。
曰。
為甚么不答。
辨大笑曰。
吞不進。
吐不出。
辨機要精悍。
每經(jīng)旬掩室。
即近侍罕得見進。
然其章訓(xùn)痛絕。
名根不把玩不暴用。
故及門皆三二十載。
韜神晦穎。
諸方有盛名者。
率聞而欽畏之。
暮年上堂云。
猛虎口邊拾得。
毒蛇頭上安排。
更不釘樁搖櫓。
回頭別有生涯。
婆子被我勘破了。
大悲院里有村齋。
又上堂。
以杖左卓云。
三十二相無此相。
右卓云。
八十種好無此好。
僧繇一筆。
畫成志公。
露出草稿。
又卓杖顧眾曰。
莫懊惱。
直下承當(dāng)休更討。
下座。
歸方丈。
跏趺而化。
火后得舍利。
塔于仙人山。
雪堂。
見辨達磨贊乃嘆曰。
當(dāng)今滿目珠璣。
慰我白首。
獨有此耳。
其詞曰。
升元閣前懡?。
洛陽峰畔乖張。
皮髓傳成話??。
只履無處埋藏。
不是一番寒徹骨。
怎得梅花撲鼻香。
贊曰。
辨公初至少林。
覽立雪遺跡。
乃至隕涕。
及出世。
必指人知其得法源委。
昧者往往以世諦失之。
蓋擇乳在鵝王也。
當(dāng)時佛眼門下。
作略逸群。
獨于辨公。
俱嗟不及。
嗚呼熠熠赤幟。
皎皎白眉。
千秋節(jié)合。
其揆一也。
釋祖覺 朝代:北宋

人物簡介

全宋詩
釋祖覺(一○八七~一一五○),號華嚴(yán),俗姓楊,嘉州龍游(今四川樂山)人。早年慕韓愈,撰文排佛,后因病從彌勒慧目能禪師?;兆诖笥^四年(一一一○),佐慧目居眉州中嚴(yán)寺。政和五年(一一一地對)剃度。為南岳下十五世,圓悟克勤禪師法嗣。著有《華嚴(yán)集解》、《金剛經(jīng)注》等。高宗紹興二十年卒,年六十四?!?a target='_blank'>嘉泰普燈錄》卷一四、《新續(xù)高僧傳》四集、《五燈會元》卷一九有傳。今錄詩三首。
中國歷代人名大辭典
【生卒】:1087—1150 【介紹】: 宋僧。嘉州人,俗姓楊氏,號癡庵。幼聰慧,讀書過目成誦。出家參究華嚴(yán)宗旨,盡得其奧。后依圓悟于鐘阜。世稱“覺華嚴(yán)”。居眉州中巖寺,大弘清涼之教。嘗修北宋僧史。有《華嚴(yán)集解》、《金剛經(jīng)注》、《水陸齋儀》等。
大明高僧傳·卷第一 譯經(jīng)篇第一 解義篇第二之一
釋祖覺別號癡庵。嘉州楊氏子也。聰穎夙發(fā)獨嗜佛乘。精究賢首宗旨盡得其奧。后奉旨出住眉州之中巖。四方學(xué)者云委川騖而至。日于開堂弗倦誨示。汲引后學(xué)曲盡慈悲。清涼一宗至師可為鼎盛矣。而于拈椎之外。古今書史諸子典謨無不該研。一覽成誦。嘗修北宋僧史并華嚴(yán)集解金剛經(jīng)注水陸齋儀等。行世。
大明高僧傳·卷第六 習(xí)禪篇第三之二
釋祖覺嘉州楊氏子也。
自幼聰慧書史過目成誦。
乃著書排斥釋氏。
忽惡境現(xiàn)前。
大怖悔過。
出家依慧日能和尚。
未幾疽生膝上。
五年醫(yī)治莫愈。
因書華嚴(yán)合論。
畢夕遂感異夢。
旦即舍杖趨履。
仍前一日誦至現(xiàn)相品曰。
佛身無有生而能示出生。
法性如虛空諸佛于中住。
無住亦無去處處皆見佛。
遂悟華嚴(yán)宗旨。
至是始登僧籍。
府帥請講于千部堂。
而詞辯宏放眾所欽服。
適南堂靜禪師過其門謂曰。
觀公講說獨步西南。
惜未解離文字相耳。
儻能問道方外。
即今之周金剛也。
覺欣然罷講南游禪社。
遂依圓悟于鐘阜。
一日入室悟舉。
羅山道有言時踞虎頭收虎尾。
第一句下明宗旨。
無言時覿露機鋒如同電拂。
作么生會。
覺罔對。
于是夙夜參究忽有所省。
作偈呈曰。
家住孤峰頂。
長年半掩門。
自嗟身已老。
活計付兒孫。
悟未許可。
次日入室悟問。
昨日公案作么生。
覺擬對。
悟喝曰。
佛法不是這個道理。
覺復(fù)留五年愈更迷悶。
后于廬山棲賢閱浮山遠削執(zhí)論云。
若道悟有親疏。
豈有旃檀林中卻生臭草。
始豁然大悟。
遂作偈寄圓悟曰。
出林依舊入蓬蒿。
天網(wǎng)恢恢不可逃。
誰信業(yè)緣無避處。
歸來不怕語聲高。
悟大喜持示眾曰。
覺華嚴(yán)徹矣。
自是諸方皆稱曰覺華嚴(yán)云。
上堂僧問。
最初威音王末后樓至佛未審。
參見甚么人。
覺曰。
家住大梁城更問長安路。
僧問。
如何是一喝如金剛王寶劍。
覺曰。
血濺梵天。
曰如何是一喝如踞地師子。
覺曰。
驚殺野狐貍。
曰如何是一喝如探竿影草。
覺曰。
驗得你骨出。
曰如何是一喝不作一喝用。
覺曰。
直須識取把針人。
莫道鴛鴦好毛羽。
系曰。
覺華嚴(yán)既于講席有聲。
南堂過而稍施提勉。
便能罷講南游。
正所謂見鞭影而行者也。
豈不駿哉。
至為圓悟項門一錐。
雖然魂飛要且命根未斷。
尚依識見。
呈偈遭圓悟一喝。
直得氣索。
五年而始大徹。
噫古為人師者必俟學(xué)者寒灰焰發(fā)絕后復(fù)蘇方肯點頭。
未嘗輕許而賊夫人子。
今人才見靈利后生。
便使拈弄公案。
作得一偈頓焉稱賞。
不亦彼此皆瞎也。
殺人之惡小害人之惡大。
其誰乎善于講者又當(dāng)以覺公為良范。
新續(xù)高僧傳·習(xí)禪篇第三之一
釋祖覺,嘉州楊氏子。
自幼聰慧,書史過目成誦,乃著書排斥釋氏,忽惡境現(xiàn)前,大怖悔過。
出家依慧日能。
未幾,疽生膝上,五年醫(yī)治莫愈,因書《華嚴(yán)合論》畢,夕感異夢,旦即舍杖趨履如故。
一日誦至《現(xiàn)相品》曰:“佛身無有生,而能示出生。
法性如虛空,諸佛于中住。
無住亦無去,處處皆見佛。
”遂悟《華嚴(yán)》宗旨,至是始登僧籍。
精究賢首宗旨,盡得其奧。
府帥請講于千部堂,而詞辯宏肆,眾所欽服。
適南堂靜禪師過其門,謂曰:“觀公講說,獨步西南,惜未解離文字相耳,儻能問道方外,即今之周金剛也。
”覺欣然罷講,南游禪社,遂依圓悟于鐘阜。
一日入室,悟舉羅山道有言:“時踞虎頭收虎尾,第一句下明宗旨,無言時覿露機鋒如同電拂,作么生會?
”覺罔對。
于是,夙夜參究,忽有所省,作偈呈曰:“家住孤峰頂,長年半掩門。
自嗟身已老,活計付兒孫。
”悟未許可。
次日入室,悟問:“昨日公案作么生會?
”覺擬對,悟喝曰:“佛法不是這個道理。
”覺復(fù)留住五年,愈更迷悶。
后于廬山棲賢,閱浮山遠《削執(zhí)論》云:“若道悟有親疏,豈有旃檀林中卻生臭草?
”始豁然大悟,遂作偈寄圓悟曰:“出林依舊入蓬蒿,天網(wǎng)恢恢不可逃。
誰信業(yè)緣無避處,歸來不怕語聲高。
”悟大喜,持示眾曰:“覺華嚴(yán)徹矣。
”自是,諸方皆稱“覺華嚴(yán)”云。
上堂,僧問:“最初威音王,末后樓至佛。
未審參見什么人?
”覺曰:“家住大梁城,更問長安路。
”僧問:“如何是一喝,如金剛王寶劍?
”覺曰:“血濺梵天。
”曰:“如何是一喝如踞地師子?
”覺曰:“驚殺野狐貍。
”曰:“如何是一喝,如探竿影草?
”覺曰:“驗得你骨出。
”曰:“如何是一喝,不作一喝用?
”覺曰:“直須識取把針人,莫道鴛鴦好毛羽。
”覺嘗修《北宋僧史》并《華嚴(yán)集解》、《金剛經(jīng)注注》、《水陸齋儀》若干卷。
釋師體 朝代:南宋

人物簡介

全宋詩
釋師體(一一○八~一一七九),號或庵,俗姓羅,黃巖(今屬浙江)人。年十五師妙智院守威,弱冠為沙彌,初參此庵元于天臺護國,后為虎邱瞎堂慧遠禪師首座。歷住吳之報覺,潤之焦山。孝宗淳熙六年卒,年七十二。為南岳下十六世,護國此庵景元禪師法嗣。有《語錄》一卷傳世。《嘉泰普燈錄》卷二○、《五燈會元》卷二○、《補續(xù)高僧傳》卷一一有傳?!♂寧燇w詩,據(jù)《續(xù)古尊宿語錄》所收《或庵體禪師語》及他書所錄,編為一卷。
補續(xù)高僧傳·習(xí)禪篇
師體。號或庵。臺州羅氏子。初參此庵元布衲。于天臺護國。因舉龐馬選佛頌。至第三句。此庵喝之。師大悟。遂匿跡深山中。丞相錢象先。慕其為人。致以天封。勉令出世。師搖手曰。我不解懸羊頭賣狗肉也。即宵遁去。乾道初。瞎堂住國清。因見師圓通像贊。驚喜曰。不謂此庵有此兒。遍索之。得之江心于稠人中。請為第一座。及瞎堂遷虎丘。師訪焉。平江道俗。請住覺報。覺報舊名老壽庵。師曰。先師囑我。他日逢老壽止。今若合符契。遂欣然應(yīng)命入院。小參曰。道常然而不渝。事有弊而必變。昔江西南岳諸祖。各稽古為訓(xùn)??计洚?dāng)否。持以中道。務(wù)合人心。以悟為則。所以素風(fēng)泠然。逮今未泯。若約衲僧門下。言前薦得。屈我宗風(fēng)。句下分明。沉埋佛祖。然雖如是。行到水窮處。坐看云起時。繇是。緇素喜所未聞。歸者如市。淳熙六年。移焦山。將化示微恙。手書附硯一只。別郡守侍郎曾。逮至中夜說偈。畢脫去。年七十二也。曾公以偈悼之曰。翩翩只履逐西風(fēng)。一物渾無布袋中。留下陶泓將底用。老夫無筆制虛空。曾亦知言者矣。師荷法以身為教。不專于言。常曰。叢林保于衲子。衲子保于道德。又曰。得一身之榮。不如得一世之名。得一世之名。不如得一賢衲子。使后學(xué)有師。叢林有主。嗚呼。天下之至私者。無如此身。遠得一步身。近得一步道。故師二保三得之說。誠絕世名言。愿終身誦之。不敢忘也。
南宋元明禪林僧寶傳·卷二
或庵禪師。
名師體。
臺州羅氏子也。
師事此庵。
兄事簡堂。
簡堂既得契證。
因密言于此庵曰。
體公他日十倍于某。
愿和尚憐之。
此庵默然。
自是護國諸役。
皆遣體任之。
體勇于謀道。
雖百冗終歲。
未見喜慍之色。
忽徹旨于此庵一喝之下。
乃投頌曰。
商量極處見題目。
途路窮邊入試場。
拈起毫端風(fēng)雨快。
者回不作探花郎。
此庵密書片紙而付體曰。
老壽開花。
隹火結(jié)子。
體乃匿跡天臺。
居無定所。
崖穴之士。
率得法利。
丞相錢公象先。
遂以天封招提。
勉令應(yīng)世。
體宵遁去。
錢公深為太息。
乾道初。
遠公瞎堂住國清。
因見體題圓通像贊曰。
不依本分。
惱亂眾生。
瞻之仰之。
有眼如盲。
長安風(fēng)月貫今昔。
那個男兒模壁行。
驚喜曰。
不謂此庵有此兒耶。
遍索之。
得于江心寺。
固于稠人中。
請充第一座。
僧問體曰。
一種沒弦琴。
久居在曠野。
不是不會彈。
未遇知音者。
知音既遇。
未審如何品弄。
體曰。
鐘作鐘鳴。
鼓作鼓響。
叢林雜然稱善。
瞎堂遷虎丘。
體就省。
道俗聞體高風(fēng)。
力以覺報蘭若延之。
覺報舊名老壽庵。
體忻然來就。
以為此地符先師所讖。
體初住老壽。
衲子難搆。
瞎堂嘗謂體曰。
人之才器。
自有大小。
誠不可強。
故楮小者不可懷大。
綆短者不可汲深。
鴟鵂夜撮虱。
察秋毫。
晝出瞋目。
不見丘山。
蓋分定也。
于是體別展機宜。
以歸來學(xué)。
室中常摩捋苕帚柄。
問學(xué)者曰。
依稀苕帚柄。
彷佛赤斑蛇。
學(xué)者擬議。
輒舞苕帚柄驅(qū)之。
有老衲請其旨。
體曰。
棒下無生忍。
臨機不見爺。
僧傳至虎丘瞎堂曰。
者個山蠻杜拗子。
放拍盲禪。
治你那一隊野狐精。
體聞?wù)f偈曰。
山蠻杜拗得能憎。
領(lǐng)眾匡徒似不曾。
越格倒拈苕帚柄。
拍盲禪治野狐僧。
瞎堂知之大笑而已。
晚移焦山。
上堂舉臨濟四喝話。
乃召眾曰。
者個公案。
天下老宿。
拈掇甚多。
第恐皆未盡善。
焦山不免四棱著地。
與諸人分明注解。
如何是金剛王寶劍咄。
如何是踞地獅子咄。
如何是探竿影草咄。
如何是一喝不作一喝用咄。
若也未會。
拄杖子與焦山吐露看。
卓一下曰。
笑里有刀。
又卓一下曰。
毒蛇無眼。
又卓一下曰。
忍俊不禁。
又卓一下曰。
出門是路。
更有一機舉話。
長老也理會不得。
又曰。
道生一。
無角鐵牛眠少室。
一生二。
祖父開田說大義。
二生三。
梁間紫燕語呢喃。
三生萬物。
男兒活計離窠窟。
多處添少處減。
大蟲怕吃生人膽。
有若無。
實若虛。
爭掩驪龍明月珠。
是則是。
祇如焦山坐斷諸方舌頭一句。
作么生道。
肚無偏癖病。
不怕冷油齏。
拍禪床下座。
又云水率以十智同真。
浩浩商量。
體曰。
朝暮三四。
豈良狙哉。
乃大書于僧堂曰。
陽春白雪非難和。
藻鑒水壺豈足觀。
一把柳絲收不得。
和煙搭在玉闌干。
有居士。
愛問諸禪曰。
夫婦相打。
通兒子作證。
且道證父即是證母即是。
江湖對者。
不滿其意。
體寄以語曰。
小出大遇。
居士從此不問話。
淳熙己亥八月示疾。
召眾言別曰。
先師結(jié)子之讖。
今其時矣。
眾涕哀不已。
體揮其手。
復(fù)彈指曰。
鐵樹開花。
雄雞生卵。
七十二年。
搖籃繩斷。
遂趨寂。
先一日。
手書并硯寄別侍郎曾公。
逮曾公奔至。
以偈慟曰。
翩翩只履逐西風(fēng)。
一物渾無布袋中。
留下陶泓將底用。
老夫無筆判虛空。
贊曰。
千峰合岳。
岳影自崇。
萬籟靈秋。
秋光自迥。
蓋理之必然也。
顧瞎堂索或庵于寂寞窮海之心。
豈閒相識哉。
然或庵一出。
天下英靈霍然左袒。
揆厥所繇。
聱頭之禪峻矣。
乃其后葉與瞎堂遠公齊鳴。
豈非漢家子弟盡隆準(zhǔn)乎。
新續(xù)高僧傳·凈讀篇第八之二
釋師體,字或庵。姓羅氏,臺人也。賦性醇樸,不隨塵俗。初在天臺,丞相錢公象先請主天封,師體即宵遁去。宋乾道中,訪瞎堂遠于虎邱,吳人請主報覺,師體欣然從之。曰:“先師教我逢老壽止,今信矣?!鄙w報覺,舊名老壽庵也。既悟夙因,聿修凈德,芳聲速鬯,契結(jié)時賢。侍郎曾公相就問道,及曾公守潤請主焦山,飛錫戾止,緇侶翕然。淳熙六年己亥八月四日示微疾,手書并硯,一別曾公,逮中夜書偈辭眾,擲筆而寂,年七十有二。
釋景隆 朝代:

人物簡介

皇明名僧輯略
示真性源 參禪須要信得徹。
有主宰。
提撕話頭。
默默參究。
于一切處無著無依。
逆順境界到手。
便為驀直行去。
不起分別。
不見有逆順。
不見有境界。
蓋為大解脫中不存一法也。
洞然了悟。
直下承當(dāng)。
更進一步。
了卻向上一著。
虛徹靈明。
如金剛王寶劍。
萬物曷敢嬰其鋒。
更說甚么世法佛法。
煩惱菩提。
透頂透底。
舉體全真。
是為逸格之人也。
示圓鑒堂 念佛一門。
捷徑修行之要也。
識破此身不實。
世間虛妄。
是生死根。
惟凈土可歸。
念佛可恃。
緊念慢念。
高聲低聲。
總無拘礙。
但令身心閑淡。
默念不忘。
靜鬧閑忙。
一而無二。
忽然觸境遇緣。
打著轉(zhuǎn)身一句。
始知寂光凈土不離此處。
阿彌陀佛不越自心。
雖然如是。
若乃將心求悟。
反成障礙。
佛性是自然之物。
不屬心思意解。
若見恁么說。
你便執(zhí)個無心。
又成大病。
但以信心為本。
一切雜念都不隨之。
如是行去。
總?cè)徊晃颉?div id="fuvdlud" class='inline' id='people_102381_0_52_comment'>
沒后亦生凈土。
階級進修。
無有退轉(zhuǎn)。
優(yōu)曇和尚令提云念佛者是誰。
或云那個是我本性阿彌陀。
謂是攝心念佛。
參究念佛。
汝今不必用此等法。
只用平常念去。
示肄南宗 趙州無字。
未悟之時。
如銀山鐵壁。
今日也無無。
明日也無無。
一朝水到渠成。
始知鐵壁銀山元非別物。
只貴退步休心。
切切要明生死大事。
不可呆蠢蠢念個無字虛延歲月。
亦不可推詳計較理曲會。
但于時中憤憤然要明這個無字。
忽爾一朝懸崖撒手。
打個翻身。
方見孤明歷歷。
如是現(xiàn)成。
到此不可耽著味著。
還有腦后一槌極是難透。
你但恁么參去。
舉世尊初生 朕兆才彰成露布。
復(fù)指乾坤行七步。
只要群生正眼開。
落盡眉毛渾不顧。
舉如人上樹 百丑千拙齊露出。
明眼衲僧見不得。
斷人命脈只斯須。
香嚴(yán)老子賊賊賊。
答誠敬堂 向上一著者。
悟徹之后。
結(jié)角羅紋。
殺著一錘。
所謂末后一句也。
言語說不到。
只用活機手段調(diào)治而至。
百丈再參馬祖。
馬祖正用此機。
臨濟再參黃檗。
黃檗亦用此機。
臨濟打洛浦亦此機也。
后于夾山棒下方始瞥地。
興化打克賓亦此機也。
真凈和尚頌曰。
丈夫當(dāng)斷不自斷。
興化為人徹底漢。
日后從他眼自開。
棒了罰錢趕出院。
此頌甚對機。
汝今公案未明。
如何明得此一著子。
夙有靈根者。
公案亦甚易明。
不見臨濟凡問佛法。
便被黃檗毆打。
十分切當(dāng)。
后得大愚一句打發(fā)。
洞明黃檗機用。
假如今日汝問我向上一著。
我亦不用搖唇動舌。
只用毆打。
再問再打。
汝被我打得荒了。
無計可施。
無理可說。
不得意中。
忽然猛省。
亦未可知。
我雖不施棒喝。
汝但恁么承當(dāng)去看。
示道禪人 參禪一著。
是超生死脫輪回之關(guān)棙子。
豈可小識小見而能擬議耶。
此是三世諸佛捷徑度人之大法。
所謂一超直入如來地也。
自從世尊于靈山會上拈花示眾。
迦葉尊者獨悟深旨。
次第傳來。
度人無限。
非語言文字而能教誨。
惟在具大手段。
大善知識。
生機活法點悟而已。
昔因風(fēng)吹幡動。
一僧言風(fēng)動。
一僧言幡動。
六祖云。
非風(fēng)幡動。
是汝心動。
二僧皆得省悟。
嗚呼。
二僧言是風(fēng)動。
是幡動。
皆是凡心。
六祖言非風(fēng)動。
非幡動。
便悟佛心。
汝今且去窮究非風(fēng)幡動。
是汝心動。
如是參去。
忽然省悟。
自知果然非風(fēng)幡動。
是我心動也。
那時卻來回報。
然后為汝敲磕末后一句。
自制塔銘 生事死葬。
祭之以禮。
孔子之教也。
死而火化。
安葬骨塔。
釋迦之教也。
古今依教。
莫不皆然。
余生姑蘇洞庭黿山陳氏。
父字顯宗。
號月潭處士。
母金氏。
余諱景隆。
字祖庭。
號空谷。
生于洪武癸酉七月十二日。
永樂壬辰。
從弁山白蓮懶云和尚受學(xué)參禪。
湖海禪伯古拙和尚輩莫不參扣。
雖以家居。
參究不替。
庚子歲。
許令出家。
從虎丘先師石庵和尚收為行童。
洪熙乙巳。
給牒為僧。
宣德二年。
從杭昭慶守宗師得具戒。
六年。
先師膺薦住持杭之靈隱。
遂同至矣。
七年。
往天目山禮高峰塔。
憩錫一載。
剋苦參究。
忽有省會。
懶云和尚時在海昌凈妙。
遂造之。
剖露心法。
懶云大喜。
九年。
靈隱先師圓寂矣。
阇維。
斂骨葬于本山。
造骨塔。
并塔院。
奉祀有年。
今老且病。
死日在邇。
思無馀地以葬遺骨。
遂承佃錢塘縣尉司上扇第二圖修吉山下沈敬元佃官地一段為墳地。
葬骨塔。
蓋墳屋居之。
待盡馀年。
名其屋曰正傳塔院。
嗚呼。
生死一夢。
骨塔奚為。
蓋表佛法流芳。
靈蹤不斷。
即幻明真。
以致佛祖命脈源遠流長矣。
幻身雖滅。
佛性不遷。
后之來者。
見窣堵崚嶒。
峰巒蒼翠。
鳥鳴喬木。
泉潟幽巖。
不馳外境。
不執(zhí)內(nèi)心。
盡忘愛惡。
陶然泰和。
始知法界為身。
虛空為口。
萬象為舌。
晝夜說禪。
未常間歇。
于此見得明。
透得徹。
如醉復(fù)醒。
廓然領(lǐng)悟。
便見佛祖不曾涅槃。
老僧不曾圓寂。
大圓鏡中覿面相見。
西來祖意兩手分付。
如古師嗣云門。
青師嗣太陽。
無前后。
無去來。
大千沙界。
自他不隔于毫端。
十世古今。
始終不離于當(dāng)念。
懶云和尚。
是景隆受業(yè)師之受業(yè)師。
景隆心法受印可于懶云。
即南極安禪師也。
得臨濟正傳二十世。
師上溯天真。
則無極源雪巖欽。
前后嗣法亦無定規(guī)。
前嗣后者。
阿難嗣迦葉。
后嗣前者。
興化嗣臨濟。
理貫古今。
詣實為至。
銘曰。
廓周法界。
空蕩無涯。
群靈升墜。
恒無已時。
佛祖垂應(yīng)。
為導(dǎo)為師。
夙膺微幸。
直斯化儀。
不善弘道。
隨力所宜。
卒于武林。
骨窆山崖。
窣堵奠安。
山同壽期。
以幻歸幻。
有為無為。
成住壞空。
斯道恒夷。
正統(tǒng)九年春。
景隆五十二歲著。
示徒參禪 禪宗厥旨。
是轉(zhuǎn)迷成悟之要道也。
是明心見性之妙訣也。
是超凡入圣之關(guān)棙也。
自宋末至于今日。
師法不逮。
參徒根器亦為下劣。
變壞妙訣。
死法傳流。
無繩自縛。
本是活人。
縛作死漢。
做作規(guī)矩。
提死話頭。
執(zhí)倚偏邪。
無由開悟。
嗟夫。
靈山會上別傳心法。
超出功用。
大解脫法門也。
要在妙悟。
豈局規(guī)模。
老僧今日不用提話頭。
不用參公案。
先要識破此身。
空花幻影。
不越百年。
安可溺于世情。
埋沒靈明覺性。
隨逐妄緣。
汩沒生死。
六道循環(huán)。
不能超出。
既知此患。
盡情放下。
更不留心。
惟令默自思惟。
我今思善思惡怕熱怕寒知饑知渴者心也。
因有幻身。
此心存活。
死了燒了。
何處安身。
只思此二句。
其馀言語。
知得便了。
不須記憶。
但于行住坐臥靜鬧閒忙苦樂逆順一切時中。
唯自思惟死了燒了何處安身。
忽然識得。
自會做人。
自知入道。
至于此時。
方參公案。
切須穩(wěn)重窮究末后一句。
方到牢關(guān)。
始為了事人也。
涵養(yǎng)此道。
如百煉精金更無變色。
還垂方便接引后人。
是為報佛恩德。
答問 明本源曰。
永明大師道。
有禪有凈土。
猶如帶角虎。
是則二法兼行耶。
兼行。
則古人謂之腳踏兩邊船。
必陷中間也。
湖海弟兄浩浩商量。
是非蜂起。
乞師指決。
去我礙膺。
答曰。
永明大師出此言時。
無人反覆扣問。
歷代祖師在世。
亦無人反覆扣問。
故無辨明也。
學(xué)人疑似之心蘊之于懷。
未常發(fā)問。
懡?含糊。
迨今五百年矣。
子發(fā)此問。
大哉問也。
惜乎景隆虛度光陰七十四年。
道德智眼皆所不逮。
安能答此言乎。
強答之。
恐不契佛祖之心。
反罹罪咎。
然有問無答。
亦非道也。
勉赴來意。
隨力言之。
子當(dāng)裁擇。
執(zhí)守參禪。
提個話頭。
自謂守靜工夫。
更無別事。
念佛往生。
寅夕禮誦。
皆所不行。
此謂有禪無凈土也。
此等參禪亦非正氣。
是為守死話頭。
不異土木瓦石。
坐此病者十有八九。
莫之能救。
禪是活意。
如水上葫蘆。
捺著便轉(zhuǎn)。
活鱍鱍地。
故云參祖師活意。
不參死句。
如此參禪。
不輕念佛往生之道。
寅夕禮誦亦所遵行。
左之右之無不是道。
雪峰作典座。
楊岐作監(jiān)寺。
籍身勞動。
內(nèi)力參禪。
永明參韶國師之禪。
大弘念佛之道。
所謂內(nèi)圓而外方。
內(nèi)秘菩薩行。
外現(xiàn)是聲聞。
此謂有禪有凈土也。
輒以俚言免塞子問。
別訪高明以求的意。
示坐關(guān)安清二上人 大藏經(jīng)中。
傳燈錄里。
教人修行者。
皆言親近明師。
時時聞法。
或念佛。
或數(shù)息。
或尸觀。
或居阿闌若。
閑淡性情。
剋求妙悟。
自從拈花示眾。
迦葉妙悟教外別傳禪學(xué)厥旨。
二祖覓心不得而得安心。
南岳禪師參六祖。
祖曰。
什么物。
與么來。
岳大悟。
乃曰。
說似一物即不中。
疏山聞溈山曰。
有句無句。
如藤倚樹。
疏山賣布單作路費。
三千里外直造溈山。
扣問樹倒藤枯。
句歸何處。
溈山大笑而已。
疏山不契。
發(fā)憤而去。
行到明招。
言及于此。
明招曰。
卻使溈山笑轉(zhuǎn)新。
疏山大悟。
大慧亦問樹倒藤枯。
句歸何處。
圓悟答云。
相隨來也。
大慧亦悟。
有僧問一老宿。
百尺竿頭如何進步。
宿云。
惡。
其僧大悟。
雪峰三登投子。
九到洞山。
古人坐立不安。
切切求悟。
豈肯死坐關(guān)房。
守株度日。
唐有大梅。
宋有和庵主。
閑靜馀情。
養(yǎng)道而已。
唐宋之時。
皆無坐關(guān)之說。
元時生出計較。
設(shè)個關(guān)房。
安坐待悟。
至今仿效也。
汝既如是精進用心。
切切求悟。
聊為庶幾。
豈可安坐關(guān)房。
現(xiàn)成衣食。
自在過時。
而況張道伴。
李道伴。
張施主。
李施主。
常來相望。
各入關(guān)房。
閑話半日。
豈是真正修行純凈工夫剋時求悟也。
靈源居昭默堂。
高峰坐死關(guān)。
皆悟道之后養(yǎng)道者也。
不似今人茫然而坐。
古人不舍分寸光陰。
不廢剪爪之工。
舍身命而求妙悟也。
今恐虛消信施。
空喪光陰。
帶果招因。
難以逃避。
由是老僧如是苦口。
若契汝心。
留為警覺。
或不契心。
付之水火。
又 來書說許多言語。
皆欲辨明。
且夫義學(xué)中人。
讀書經(jīng)。
教文義。
玄義豈不過汝百倍。
尚不能一一辨明。
不能窺測禪宗公案。
汝欲辯明。
何異入海算沙。
禪宗厥旨。
非思量分別之所能解。
昔有僧問石頭和尚曰。
如何是禪。
答云碌磚。
如何是道。
答云木頭。
禪是如是之處悟?qū)⒊鰜怼?div id="ek0zhxn" class='inline' id='people_102381_0_533_comment'>
思惟之心安在何處。
一悟之后。
萬法皆明。
何待辨論。
大慧和尚頌十智同真公案云。
兔角龜毛眼里栽。
鐵山當(dāng)面勢崔嵬。
東西南北無門入。
曠劫無明當(dāng)下灰。
禪宗悟境界如是而已。
通此消息。
令汝會意。
前者見汝多于人事。
故寫書來。
令汝自省。
又恐汝獨執(zhí)于坐。
困在昏鈍。
故寫幾段古人用心切近悟處。
令汝學(xué)他用心。
昔晦堂和尚參云峰悅禪師。
日日挨拶。
日日不悟。
峰曰。
你且去參黃龍南禪師。
到彼挨拶數(shù)日亦不悟。
復(fù)回云峰。
峰已遷化。
復(fù)回黃龍。
途中遇雪。
阻于一寺。
無師參扣。
便看傳燈錄。
偶然揭開。
看見僧問多福。
如何是多福一叢竹。
福云。
一莖兩莖斜。
僧云不會。
福云。
三莖四莖曲。
晦堂大悟。
覺華嚴(yán)參圓悟。
日日挨拶。
日日不悟。
圓悟令看羅山語錄亦不悟。
發(fā)憤出門。
行到一寺。
忽然大悟。
古人如是坐立不安。
磨心擦腹。
挨拶出來。
豈是安然自在。
守待自悟。
觀汝來書。
知汝不會參禪。
不聞?wù)嬲_發(fā)。
只是江湖中碌碌然之開發(fā)也。
良可惜哉。
老僧寄書。
令汝師于古人。
莫師今人。
老僧于永樂年間十九歲時。
遇見信心銘證道歌。
一看之后。
超然省會。
從此發(fā)心。
力求出家。
參見南極老和尚。
古拙老和尚。
金陵湖廣兩淅之間做知識者。
一一往見。
所有開發(fā)。
皆不中意。
我自主張。
只用傳燈中上古祖師機用開發(fā)。
用心參究。
所以今日得這些小見識兒也。
忝與上古相合。
不與今時雷同。
我期望汝成個法器。
不可平常過了。
汝今抖擻精神。
自著精彩。
參個萬法歸一。
一歸何處。
返究自己。
力要省會是歸何處。
拌舍此身。
默做遲鈍工夫。
一生用心去。
終有悟日。
此是沒奈何處用此痛切之心也。
古人則不然。
有云我坐在這里等你悟去。
我立在這里等你悟去。
如是容易。
豈不快哉。
古人用心苦切。
一團精彩悟?qū)⒊鰜怼?div id="r63e86l" class='inline' id='people_102381_0_632_comment'>
不是拘縛身體。
呆呆兀坐。
昏茫過日。
此上所言多說禪病。
脫得禪病。
庶可悟道。
古云。
千魔萬難轉(zhuǎn)惺惺。
直須精進切心。
庶有悟日。
袾宏曰。
諸師多教人參念佛是誰。
惟師云不必用此等法。
隨病制方。
逗機施教。
二各有旨。
不可是此非彼。
續(xù)武林西湖高僧事略
師諱景隆。字祖庭。號空谷。姑蘇洞庭黿山陳氏子。父月潭居士。母金氏。生于洪武癸酉七月十二日。為童時不茹葷。趺坐若禪定。永樂壬辰。從弁山白蓮懶云和尚受學(xué)參禪。雖家居。而湖海禪伯如古拙和尚輩靡不參謁。庚子出家虎丘。宣德二年詣杭州昭慶受戒。遂依師住靈隱七年。往天目禮祖塔。憩錫一載??炭鄥⒕?。忽有省。因造懶云剖露。云印可之。懶云。臨濟下二十四世也。師所著有空谷集三十卷。心宗洞達。機辨峻拔。儒釋通貫。事理交融。大理卿吳公志之。師存年五十二時。自作塔銘于武林西湖之修吉山。院名正傳。有正傳十景之詠在集。
僧德寶 朝代:

人物簡介

中國歷代人名大辭典
【生卒】:1512—1581 【介紹】: 明僧。金臺錦衣衛(wèi)人,字月心,號笑巖,俗姓吳。嗣龍泉,住圓通寺。有《笑巖集》。
皇明名僧輯略
上堂 舉世尊升座。文殊白槌話。師乃曰。不憶黃面老子當(dāng)時也知有這個時節(jié)。爭柰未遇知音。往往義學(xué)云。世尊升座。文殊白槌。乃是作家相見。師資倡和。蓋不知文殊多口相席。打令贓誣一上。大煞放過。山僧今日也不敩伊做處。亦不獨為。貴欲求個知音出來。與伊把臂共行。寧不為之好事。遂拈拄杖云。有么有么。時有僧出作禮。劈脊便打云。多口作么。僧云。某甲一言也未發(fā)。何為多口。師復(fù)打云。再犯不容。 翌日上堂云。昨舉世尊升座公案未圓。未能解得諸人惑。未能令諸人與世尊把臂共行。何謂。若是知音作者。才恁么。便解不恁么。然后沒交涉。直教兩頭撒開。中間放下。自然活卓卓底隨處作主。如水投水。似空合空。佛祖不能知。鬼神莫能測。設(shè)到此地。要與世尊握腕。猶間一線道在。如欲豁通這一線道。須是更聽山僧重宣一偈云。佛身等空座稱身。何曾升也何曾下。文殊睹影生狂華。引得兒孫成話??下座。 拈古 舉佛果勤佛鑒勤佛眼遠同侍五祖至夜深。祖云各下一轉(zhuǎn)語看。佛鑒云。彩鳳舞丹霄。佛眼云。鐵蛇橫古路。佛果云??茨_下。祖云。滅吾宗者??饲谑且病a缛酥Z。還有優(yōu)劣也無。若道無優(yōu)劣。五祖何以恁么道。若道有優(yōu)劣。什么處是優(yōu)劣處。 開示 諸佛與眾生唯是一心。更無別法。悟者心能轉(zhuǎn)物。物物皆歸自心。即是諸佛。迷者背心向物。妄隨物轉(zhuǎn)。即是眾生。是故諸佛與眾生唯是一心。更無別法。且我釋迦文佛未成正覺時。于雪山六年苦行。靜慮功極。至午夜舉頭見明星出?;砣淮笪?。彼當(dāng)時悟個甚么。悟者惺也。只是惺得自己本有之心。不從人得。本來現(xiàn)成。本來常住。隨即普觀大地一切眾生。個個具有如來常住真心成佛種性。只因妄想執(zhí)著不能證得。遂運慈悲普度一切。便有四十九年所說言教。非真實也。皆不得已。見諸眾生疑多信少。不能直下大信自心。生起萬差。不免應(yīng)病與藥。引眾權(quán)而歸一實。又恐一切眾生隨語生解。認著言說墮于教網(wǎng)。后復(fù)升座不發(fā)一言。唯拈起青蓮花一枝。默顧四眾。欲人人當(dāng)下直明本心覿面親會。不意大眾依然蹉過。獨有迦葉動容微笑會合本機。便付法立為第一祖。展轉(zhuǎn)相傳。至于第二十八祖達磨尊者。觀見此土眾生有大乘根器。遂航海西來。直指人心見性成佛。不立文字不用能巧。唯一直心當(dāng)下自契。大眾。即此便是從上以來。佛佛祖祖。共一切眾生直悟一心見性成佛底樣子也。 行實 師云。予金臺世族也。父吳門。母丁氏。弱冠出家。禮大寂能和尚為師。后遍參知識。修進開悟行道因緣。備載全集??址辈讳洝?袾宏曰。予游京師。參遍融笑巖二師。次年二師俱示寂。融師一味實心實行。無著述傳世。巖師隱柳巷。罕接見人。有笑巖集四卷。今撮其少分云。
補續(xù)高僧傳·習(xí)禪篇
德寶。字月心。金臺錦衣衛(wèi)族。父吳公。母丁氏。舉師于正德壬申年。既冠。偶過講肆。聞法師講華嚴(yán)大疏。至十地品初地菩薩舍國城妻子頭目髓腦處。發(fā)憤嘆曰。千古猶今。同一幻夢。富貴功名??v得奚益。遂投廣慧院能長老出家。既祝發(fā)具戒。知有向上事。不自便休。必期真悟。即腰包行腳。一時老宿。號稱明眼者。罔不蒙參而戶謁。指點功夫??ヒ姷?。造詣日益深密。后因?qū)毞逯浮R婈P(guān)于嶺和尚。入室次。連下語數(shù)十轉(zhuǎn)。皆不契。師心路俱絕。一日因洗菜水邊。忽一莖墮水。隨水圓轉(zhuǎn)。捉之不著。忽有省。喜甚。提籃歸。見嶺立檐下。問師是甚么。曰一籃菜。嶺曰。何不別道一句。師曰。請和尚別問來。嶺復(fù)詰以靈云桃花。趙州柏子。皆隨問而答。復(fù)問玄沙不肯話。師隨聲便喝。拂袖而出。次早入室。問訊侍立。頃嶺顧視傍僧曰。汝等欲解作活計。這上座。便是活樣子也。師即震喝而出。后復(fù)同爽庵。參襄西大覺圓和尚。覺門庭孤峻。自辦粥飯。始許掛搭。親炙四五月。語言無滯。覺曰。若以今時諸方。子當(dāng)絕類為不可測人。今則不然。老僧將你爛熟底一則因緣問你。外道問佛。不問有言不問無言。世尊良久。外道便大悟佛旨。且既不涉有無。良久亦是閒名。正恁么時。外道大悟個甚么。師儗答。覺急以手掩師口曰。止止。猶更掛齒在。師豁然頓省。乃曰。可謂東土衲僧。不如西天外道。自是名震海內(nèi)。海內(nèi)禪子。皆奔走座下矣。師隨緣開化。靡定所居。有語錄四卷。曰笑巖集。笑巖。師別號也。鄧定宇曰。笑巖上堂。棒喝縱橫矣。卒無一人承當(dāng)。即笑巖不失利安在。為時雨而化。無亦婆子心切歟。晚年屏居京師柳巷。幾至結(jié)舌亡鋒。而具真實。為生死心者。亦不惜為一見。如師者。固末世之光明幢也。以萬歷辛巳正月示寂。閱世七十。僧臘四十有九。塔全身于城西之北門。
南宋元明禪林僧寶傳·卷十四
笑巖禪師。
名德寶。
字月心。
生于正德壬申臘之望日。
其父吳氏。
乃金臺世襲錦衣也。
師以父卒。
銳自立。
不樂嗣職。
愛游佛地。
因聽華嚴(yán)。
恍如破夢。
乃卸世籍。
為大比丘。
歷參南北知識三十馀人。
然訪隱者于西山。
質(zhì)單丁于破院。
又莫計也。
卒得道于龍泉聰禪師。
出世。
高座牛首圓通諸處。
當(dāng)是時。
義學(xué)紛紜。
禪宗落寞。
而少室一枝。
流入評唱。
斷橋一派。
幾及平沉。
雖南方剎竿相望。
率皆半生半滅。
佛祖慧命。
殆且素矣。
師力弘法柄。
隨方建立。
可行則行。
否則默之。
然鏟邪劈膠。
間不容發(fā)。
即據(jù)室匡徒之輩。
雕龍吐鳳之儔。
始與師抗。
次與師游。
終乃俛首。
入煅死盡偷心。
至于盤根固執(zhí)三隅不反者。
師不少假詞色。
圖為孽生種草也。
有廬阜五禪客。
請曰。
竊聞。
和尚闡化多年。
而得人未見其廣。
況今禪社蕭然。
異知殊見。
茅塞宇內(nèi)矣。
師掌珠不展。
其晚近何繇得入。
伏冀。
曲以垂慈。
入草求人。
以為何如。
昔船子不得夾山。
而藥山宗風(fēng)。
不幾掃土乎。
師曰。
諸公之言。
不無可采。
但無上佛祖心印。
力荷者。
畢世一人足矣。
下迄曹溪。
時英競發(fā)。
不得已。
而印可亦不繇不如是而然也。
山僧秖是任分。
未敢越理穿鑿。
待彼自化。
雖無人。
未為多罪也。
故師法幢所樹不定何所。
有龍象八人。
常隨師游。
時號八杰。
師嘗于楚漢兩間寓夏。
新秋二日。
衲子隨侍。
于金沙灘頭地坐。
四顧無人。
忽有龐眉沙門。
逼前莊立。
朗聲問曰。
仁者。
可識從上相承密論密義否。
師。
從容答曰。
善來仁者。
密則非論。
論則非義。
沙門乃以錫橫肩。
翹一足曰。
是甚么義。
師于地書更字酬之。
又以錫畫地。
闊兩脛立畫上。
復(fù)以錫橫按。
亞身而視曰。
者是甚么義。
師書嘉字酬之。
又卓錫于地。
兩手叉腰翹一足。
切齒怒目。
作降魔勢曰。
是甚么義。
師書之字酬之。
又分手指天地。
周行一匝曰。
是甚么義。
師書尤字酬之。
又復(fù)進前一步。
作女人拜。
分手指兩衲子曰。
是甚么義。
師書蠶字酬之。
又繞師三匝作禮。
立于師右。
師書[佛/(佛*佛)/魔]字示之曰。
會么。
沙門擬對。
師止曰。
設(shè)到此地。
復(fù)書[佛/(佛*佛)/魔]字曰。
更須知有者個始得。
沙門歡喜合爪。
面師嘆曰。
咦。
真摩訶衍薩婆若上士。
振錫而去。
二衲子驚喜曰。
彼是何沙門。
所為復(fù)是何義。
師良久曰。
還識么。
俱對曰。
不識。
師曰。
此乃應(yīng)真圣賢。
所呈金剛王變相三昧。
及三昧王三昧。
用來勘吾。
然彼亦將有新證耳。
又過潼關(guān)。
禮熊耳祖塔。
寺僧叱曰。
憨拜空塔奚為。
師指曰。
空塔乎。
曰。
然。
師曰。
祖師聻。
曰。
攜履西逝久矣。
師曰。
蒼天蒼天。
師嘗倒握拂柄。
以示僧曰。
會么。
曰。
某已識和尚做處也。
師曰。
你道荊州黃四娘。
禮佛求個甚么。
又僧問。
打破鏡。
未審。
作么生相見。
師曰。
慚愧殺人。
僧頓領(lǐng)旨(即曇芝上座)。
于是。
江湖聞而慕之者雖切。
然搆之者益稀矣。
萬歷丁丑。
燕京緇素建精舍。
挽師歸隱。
師既謝游轍。
門無雜賓。
乃整齊先覺經(jīng)綸。
提掇古德綱目。
或徵或贊。
或判或頌。
高巘曉霜。
千江秋月也。
又五年。
懸衣大寂。
閱世七十一。
坐夏四十八。
塔于京城西直門外高浪橋之北郊。
署師正宗南行者。
幻有傳禪師也。
代師闡化北之東臺者。
瑞峰和尚也。
其臥隱于優(yōu)曇苑者。
幻也。
老宿也。
識者謂。
濟宗鼎峙。
則師不負于龍泉矣。
師前后所參尊宿。
約出天奇之門。
獨于襄西得謁大覺圓。
圓為海舟慈公之四葉。
其臘高貌碩。
詞如截鐵。
因歷舉古公案。
以詰師。
師對無滯響。
圓曰。
若以諸方子當(dāng)絕類。
為不可測人。
老僧卻不然。
再將爛熟底一則機緣問你。
外道問佛。
不問有言不問無言。
世尊良久。
外道大悟。
且既不涉有無。
良久亦是閒名。
正恁么時。
外道悟去。
悟個甚么。
師擬對。
圓急掩師口曰。
止。
止。
師頓契其機。
即以偈獻圓。
圓大喜曰。
奇哉。
斯乃從上果地人語也。
師住后。
常道圓公之為人。
黃端伯 朝代:明末

人物簡介

中國歷代人名大辭典
【生卒】:?—1645 【介紹】: 明江西新城人,字元公,自號海岸道人。崇禎元年進士,歷寧波、杭州兩府推官,以丁憂歸。南明弘光時,授儀制主事。清軍破南京,被執(zhí)不屈死。有《瑤光閣集》等。
御選明詩姓名爵里
字元公,建昌新城人。崇禎戊辰進士,歷寧波杭州二府推官累遷禮部郎中有瑤光閣集
維基
黃端伯(?
—1645年),字元公,江西承宣布政使司建昌府新城縣(今江西省黎川縣)人,生平好佛,嘗鐫私印曰「海岸道人」,明朝末年政治人物、散文家、詩人,因拒降清廷而殉國。
黃端伯自幼聰敏好學(xué),博覽經(jīng)史。
天啟四年(1624年)甲子科舉人。
崇禎元年(1628年)登戊辰科進士,次年授浙江寧波府推官。
那時倭寇常犯浙江沿海一帶,他集思廣益,提出防倭十條計策,使該地倭患大為減輕。
他在寧波“布衣素食,貨利不攖其心”。
對初次犯法者重在教育,對賄賂者則深惡痛絕。
對窮書生,只要有文才,便加意勉勵,給予資助和推薦。
崇禎五年(1632年),因母病故,遂回故里,三年服滿,改任杭州府推官。
他辦事干練,廣知博聞,公務(wù)之余,常邀兩浙學(xué)士講學(xué)于西湖,為當(dāng)?shù)嘏囵B(yǎng)人才。
崇禎十年(1637年),考選北上時,又逢父喪,居家七年。
耳聞目睹居住在建昌(今南城縣)的益王朱慈炱作威作福、窮奢極欲的種種行為,義憤填膺,上疏朝廷,列數(shù)朱在建昌“擅增兵甲”,“擅增民詞,批行郡縣,騙害良民”等惡行。
結(jié)果,反被朱慈炱誣諂為離間親藩。
黃端伯于憤怒中棄官為僧,避居廬山。
崇禎十七年(1644年),闖王李自成陷北京,崇禎帝自縊。
鎮(zhèn)守山海關(guān)的遼東總兵吳三桂引清兵入關(guān),福王朱由崧即于南京稱帝,黃端伯面北動哭,盼為國效力。
經(jīng)禮部尚書姜曰廣推薦,授為正六品禮部儀制司主事、禮部儀制司郎中。
弘光元年(1645年)五月,南京失守,朱由崧逃逸,禮部尚書錢謙益及忻城伯趙之龍等百官皆迎降,城內(nèi)自殺殉國的,除了南京守備太監(jiān)韓贊周以外,只有十二個人,其中高級官員僅刑部尚書高倬,其馀皆是中下級官吏以及一般讀書人,故時人嘆曰:“國家無事,公卿大臣享其尊榮;不幸有變,儒生小臣奮其義烈!
”黃端伯在其寓所能仁寺傍門書寫“大明禮部儀制司主事黃端伯不降”大字,拒不出迎。
清豫親王多鐸,命兵卒將端伯押至面前,并吆喝使跪,端伯不屈。
多鐸拍案叱喝:“你認為弘光帝是何種人物,想為他一死?
”端伯朗言:“皇帝圣明!
”不愿多說一句。
多鐸問:“馬士英何等臣屬?
”端伯答曰:“馬士英,忠臣也!
”多鐸又可氣又可笑,問:“馬士英乃大奸臣,何得為忠?
”黃端伯說:“馬士英不降,擁送太后入浙江,當(dāng)然是忠臣。
”他指著已經(jīng)剃發(fā)易服的趙之龍等人說:“這些人才是不忠不孝之人。
”多鐸點頭良久,他問:“素聞黃先生耿介孤直,能否在大清做官?
”黃端伯?dāng)嗳痪芙^并斥責(zé)迎清失節(jié)之人,說得降臣趙之龍等人面色發(fā)赤。
多鐸將其關(guān)押在江寧逾四個月,其間端伯一再拒絕清廷勸降。
雖然身處牢獄之中,依然談笑如常,且作《明夷錄》言:“丹心傾漢室,碧血吐秦廷”以明其志。
六月十四日,清政府下令剃發(fā),他指頸說:“我寧剃(殺)頭不剃發(fā)”。
八月十三日,多鐸再勸端伯降,并威脅道:“不降則戳!
”黃端伯誓死拒降,多鐸遂命殺之。
黃端伯整肅冠履,昂首引頸受刃。
劊子手心驚目眩,不敢舉刀,黃端伯厲聲高喊:“何不刺我心!
”臨刑前,面北遙拜,顏色自若,觀者萬馀,焚香拜泣,連多鐸也嘆稱“南來硬漢僅見此人”,“北向叩頭,口呼高皇帝、烈皇帝就死”。
口占絕命詞曰:對面絕商量,獨露金剛王。

割截?zé)o嗔恨,刀山是道場。
釋實月 朝代:

人物簡介

新續(xù)高僧傳·習(xí)禪篇第三之十五
釋實月,字智朗,號漁陸,姓李氏,白門人。
年十九,投江寧觀音慧開,誦習(xí)三年,受具于六安大悲院曇瑞。
明年謁天目晦日,磐山若水。
后依云峰素蓮,習(xí)天臺、賢首諸經(jīng)綸。
久而厭其枝蔓,乃飛錫至理安,見佛日,以從上誵訛公案徵詰,投機,許之入室。
丙寅,付以偈,有“十八澗邊一句子,于今分付在江南”之語。
且云:“稱宗師者,須具自他眼,方可為人。
若但明自己,不明他人,與學(xué)者酬酢,終不能揀魔辨異,子宜勉之。
”月唯唯。
是歲遁跡臨江辨利,有昵彩埋光之意。
竹村茅居士,請居定香古剎。
至則百廢具舉,座下食指已盈二千,而香積乏粒,出則分衛(wèi)四衢,入則宣揚三藏,亦略無倦色。
癸酉,奉命住理安,正綱飭紀(jì),大振石磬之音,四方參叩,殆無虛日,激揚本分,兼講阿含、方等、般若、華嚴(yán)、法華、唯識諸經(jīng),所依皆一時英俊。
乾隆丁丑以還,訖于乙卯,三次幸臨,奉對無爽,宸衷載懌,钖予有加,御書“識安心竟”四字予之,其額猶存。
月平生一衲之外無馀物,有贈衣者輒以予人。
幼時未嘗習(xí)文學(xué),晚忽貫通諸子百家,武林詞客皆樂與之游。
將示寂,告眾偈曰:“金剛王寶劍,一斷一切斷。
山云與水漚,誰斷誰至斷。
”時乾隆三十六年八月十日也,壽六十一,臘四十二,塔于蓮花峰之陽。
有語錄四卷,及《禪宗必要》、《南澗吟草》、《示眾偈》諸卷。
共 11 首 第 1 頁 下一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