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物簡介
全晉文【介紹】: 東晉陳留人,字宣子。少尚隱遁,好學不倦。博綜群籍,尤精《三禮》。善畫。家貧,躬耕自給,不受人賜。朝廷屢辟不就。閑居屢空,常以講誦為業(yè)。譙國戴逵聞風宗仰,遠來從學。孝武帝太元中,豫章太守范寧興學教授,由是江州人士,并好經學,時以為化二范之風。年五十四卒。有《禮易論難》。
宣字宣子,陳留人,徙居豫章,咸和初,太尉郗鑒引為主簿,詔徵太學博士員外郎,并不就,太元中卒,有《擬周易說》八卷,《禮記音》二卷。
人物簡介
安樂人也。史失其氏。少為沙門。游京師宿王坦之園。夢在園中營寺。既覺訝之。即復寐。還理前夢。黎明語園丁松期。使白坦之。期難之。受自詣坦之求園建寺。以應夢坦之許諾。又一夕夢。青龍自南方來?;癁閯x柱。因至江亭。有巨木隨流而至。如夢中見者。遂以為柱。寺成名安樂。不忘鄉(xiāng)里也。高僧傳·卷第十三 興福
釋慧受。安樂人。晉興寧中來游京師。蔬食苦行常修福業(yè)。嘗行過王坦之園。夜輒夢于園中立寺。如此數(shù)過。受欲就王乞立一間屋處。未敢發(fā)言。且向守園客松期說之。期云。王家之園恐非所圖也。受曰。若令誠感何憂不得。即詣王陳之。王大喜。即以許焉。初立一小屋。每夕復夢見一青龍從南方來化為剎柱。受將沙彌試至新亭江尋覓。乃見一長木隨流來下。受曰。必是吾所見者也。于是雇人牽上。豎立為剎。架以一層。道俗競集咸嘆神異。坦之即舍園為寺。以受本鄉(xiāng)為名號曰安樂寺。東有丹陽尹王雅宅。西有東燕太守劉斗宅。南有豫章太守范寧宅。并施以成寺。后有沙門道靖道敬等。更加修飾。于今崇麗焉。
人物簡介
慧持,慧遠弟,年十八為僧,與兄俱師事道安,后隨道安之襄陽。襄陽陷,隨兄之廬山。隆安初入蜀,義熙八年卒,年七十三。新脩科分六學僧傳·卷第十九 持志科
高僧傳·卷第六 義解三慧遠之弟也。沖默有遠量。長八尺。風神俊爽。年十四。讀書日倍同學。年十八出家。與遠俱師事安公。精究經論。在廬山三千僧。推以為冠。其姑為尼。名道儀。自江夏觀化都下。持送之。止東安寺。衛(wèi)軍王珣因賞識。珣既請西域沙門僧伽羅叉。出中阿含經。持為詳定。后還山。豫章太守范寧。請講法華毗曇。于是珣以書問寧。遠持兄弟孰愈。寧答曰。誠今日之二難也。王曰。然觀其兄。則足以見其弟矣。又惡得而優(yōu)劣哉。羅什致書。愿結為友。持欲游蛾眉。遠留之不可。曰人生愛聚。若獨喜離何如。持曰。出家當以西方為期耳。徑去不顧。時桓玄殷仲堪在荊州。持無停意。止蜀之龍淵精舍。大弘佛法。刺史毛璩。雅相傾挹。道俗爭追崇之。有譙縱者。攻殺毛璩。據蜀自王。縱有從子道福。兇悖尤甚。將兵入持所居。眾驚潰。持方盥漱。神色無忤。道福至旁。持彈指漉水。淡然自若。福愧汗下。出謂人曰。大人故與眾異也。以義熙八年卒。將終謂弟子曰。經言。戒如平地。眾善由生。若行住坐臥。宜自謹。經籍在東間者。以付道泓。在西間者。付曇蘭。遂歿。壽七十六。
釋慧持者。慧遠之弟也。沖默有遠量。年十四學讀書。一日所得當他一旬。善文史巧才制。年十八出家。與兄共伏事道安法師。遍學眾經游刃三藏。及安在襄陽遣遠東下。持亦俱行。初憩荊州上明寺。后適廬山。皆隨遠共止。持形長八尺風神俊爽。常躡革屣納衣半脛。廬山徒屬莫匪英秀。往反三千皆以持為稱首。持有姑為尼名道儀。住在江夏。儀聞京師盛于佛法。欲下觀化。持乃送姑至都止于東安寺。晉衛(wèi)軍瑯琊王珣深相器重。時有西域沙門僧伽羅叉。善誦四含。珣請出中阿含經。持乃校閱文言搜括詳定。后還山。少時豫章太守范寧請講法華毗曇。于是四方云聚千里遙集。王珣與范寧書云。遠公持公孰愈。范答書云。誠為賢兄弟也。王重書曰。但令如兄誠未易有。況復弟賢耶。兗州刺史瑯琊王恭。致書于沙門僧檢曰。遠持兄弟至德何如。檢答曰。遠持兄弟也。綽綽焉信有道風矣。羅什在關遙相欽敬。致書通好。結為善友。持后聞成都地沃民豐。志往傳化兼欲觀矚峨嵋振錫岷岫。乃以晉隆安三年辭遠入蜀。遠苦留不止。遠嘆曰。人生愛聚汝乃樂離如何。持亦悲曰。若滯情愛聚者本不應出家。今既割欲求道。正以西方為期耳。于是兄弟收淚憫默而別。行達荊州。刺史殷仲堪禮遇欣重。時桓玄亦在彼。玄雖涉學功疏而一往神出。見持有鄰幾獨絕尤嘆。是今古無比大欲結歡。持既疑其為人。遂棄而不納。殷桓二人苦欲留之。持益無停意。臨去與玄書曰。本欲棲病峨嵋之屾觀化流沙之表。不能負其發(fā)足之懷。便束裝首路。玄得書惆悵。知其不可止。遂乃到蜀。止龍淵精舍。大弘佛法。井絡四方慕德成侶。刺史毛璩雅相崇挹。時有沙門慧巖僧恭。先在岷蜀人情傾蓋。及持至止皆望風推服。有升持堂者皆號登龍門。恭公幼有才思為蜀郡僧正。巖公內外多解素為毛璩所重。后蜀人譙縱因鋒鏑之機攻殺毛璩。割據蜀土自號成都王。乃集僧設會逼請巖公。巖不得已而赴。璩既宿昔檀越一旦傷破。睹事增悲痛形顏色。遂為譙縱所忌。因而被害。舉邑紛擾白黑危懼。持避難憩陴縣中寺。縱有從子道福。兇悖尤甚。將兵往陴有所討戮。還過入寺人馬浴血。眾僧大怖一時驚走。持在房前盥洗神色無忤。道福直至持邊。持彈指漉水淡然自若。福愧悔流汗。出寺門謂左右曰。大人故與眾異。后境內清怗還止龍淵寺。講說齋懺老而愈篤。以晉義熙八年卒于寺中。春秋七十有六。臨終遺命務勖律儀。謂弟子曰。經言。戒如平地眾善由生。汝行住坐臥宜其謹哉。以東間經籍付弟子道泓在西間法典囑弟子曇蘭。泓業(yè)行清敏。蘭神悟天發(fā)。并系軌師蹤焉。
人物簡介
全晉文【生卒】:344—397 【介紹】: 東晉東莞姑幕人,字仙民。博學多聞。孝武帝時招延儒學之士,太傅謝安舉以應選,由中書舍人累遷散騎常侍。侍帝十年,每被顧問,多所匡益。后仕東宮,猶參朝政。于朝典禮制多所建議。官至驍騎將軍。撰正《五經》音訓,學者宗之。并注《榖梁傳》,與范寧齊名。
邈,藻子,太傅謝安舉補中書舍人,遷散騎常侍,轉祠部郎,選為太子前衛(wèi)率,領本郡大中正,安帝即位,進侍中驍騎將軍,有《周易音》一卷,《谷梁傳注》十二卷,《谷梁傳義》十卷,《答春秋谷梁義》三卷,集二十卷。
人物簡介
全宋文·卷十五【生卒】:355—428 【介紹】: 南朝宋順陽郡山陰(今河南內鄉(xiāng)縣)人,字伯倫。范寧子。初為東晉太學博士。曾任衛(wèi)將軍謝安及會稽王司馬道子二府參軍。后從劉裕,助平盧循。劉裕甚賞愛之,遷護軍將軍。入宋,為國子祭酒,上表陳獎進之道。宋少帝在位多過失,泰上書極諫。與徐羨之、傅亮等素不和。及文帝立,誅除徐、傅,復得重用。進位侍中、左光祿大夫。博覽篇籍,好為文章。暮年信佛,撰有《古今善言》。今存輯本。
泰字伯倫,南陽順陽人,晉豫章太守寧子。太元初為太學博士,歷衛(wèi)將軍謝安。驃騎將軍會稽王道子二府參軍。出為天門太守,尋復為驃騎咨議參軍,遷中書侍郎。隆安初,以父憂去職,襲爵陽遂鄉(xiāng)侯。元興末為國子博士。義熙初,荊州刺史司馬休之以為長史南郡太守,入為黃門郎、御史中丞,出為東陽太守、加振武將軍。遷侍中,轉度支尚書,徙太常;轉大司馬左長史右衛(wèi)將軍、加散騎常侍,復為尚書兼司空,遷護軍將軍,以公事免。宋受禪,拜金紫光祿大夫,尋領國子祭酒。景平初加位特進,明年致仕。元嘉三年進侍中左光祿大夫國子祭酒,領江夏王師。五年卒,年七十四。追贈車騎將軍。有集二十卷。
人物簡介
續(xù)之字道祖,雁門廣武人,居豫章之建昌,師事太守范寧,后入廬山,事釋慧遠,義熙中,劉毅鎮(zhèn)姑孰,命為撫軍口又徵太學博士,劉裕辟為太尉掾,并不就,宋受禪,以講經召至,為開館郭門外,尋移病鐘山,景平元年卒。(案,《隋志》注,晉末有徵士《周桓之集》一卷,疑即續(xù)之誤。)
人物簡介
人物簡介
【生卒】:453—513 【介紹】: 北魏彭城人,字伯文。父劉邕為宋兗州長史。父死,至青州。獻文帝皇興三年入魏。芳處貧賤而不戚戚,篤志墳典,晝傭書以自資給,夜讀經至終夕不寢。特精經義,尤長音訓,時人稱為“劉石經”。初兼主客郎。孝文帝遷洛,路由朝歌,作吊比干墓文,芳為注解。超遷國子祭酒。后為散騎常侍、徐州大中正、行徐州事。宣武帝時累遷中書令,出除青州刺史。還朝,轉太常卿,定律令及朝儀。撰述經史音義共十三種。卒謚文貞。全后魏文·卷三十八
芳字伯文,彭城人。(《北史》作字「伯支」。彭城叢亭里人。)漢楚元王交之后。文明太后擢兼主客郎,尋拜中書博士,進中書侍郎,授皇太子經。遷太子庶子、兼員外散騎常侍。尋除正,兼通直常侍,超遷國子祭酒。遭母憂,起為輔國將軍、太尉長史、徐州大中正、行徐州事、兼侍中。宣武即位,正侍中,遷中書令。出除安東將軍、青州刺史,轉太常卿。延昌二年卒,贈鎮(zhèn)東將軍、徐州刺史,謚曰文貞。有《毛詩箋音義證》十卷,《儀禮》、《周官義證》各五卷,《王肅注尚書音》、《鄭注儀禮周官音》、《干寶注周官音》、《何休注公羊音》、《范寧注谷梁音》、《韋昭注國語音》、《范曄后漢書音》各一卷,《辨類》三卷,《徐州人地錄》四十卷,《急就篇音義證》三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