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物:郭沫若

相關(guān)人物:共 12 位
共 45 首 第 1 頁 下一頁
五言詩二首 其二 盛唐 · 卜天壽
五言絕句
他道側(cè)書易,我道側(cè)書難。
側(cè)書還側(cè)讀,還須側(cè)眼看。
按:二詩均錄自郭沫若著《出土文物二三事》附一九六九年吐魯番阿塔那唐墓出土卜天壽抄本《論語鄭氏注》卷末詩詞業(yè)片。原詩有訛缺,從郭沫若、龍晦二人說增改。)(按:卜天壽《論語》抄本后寫有《十二月三臺詞》一首又一句半、五絕六首。前者顯然為抄錄時曲。后六首,郭沫若以為僅第一首為卜天壽自作,另五首皆系抄錄民間流傳的舊詩。龍晦則以為第五首亦為卜天壽自作。今從二人說系二詩于卜天壽名下,馀皆錄入本書卷五十六無名氏詩內(nèi)。
日落西山下,黃河?xùn)|海流。
人生不滿百,恒作萬年憂(以上二首均從郭沫若說校改。)
高門出己子郭沫若謂當(dāng)作「杰子」,龍晦懷疑應(yīng)為「舉子」,《考古》曾刊一短文謂當(dāng)作「杞梓」,作者及刊期皆失記),好木出良材。
交□學(xué)問去,三公何處來(后三處皆從郭沫若說改。)。
學(xué)問非今日,唯(從龍晦說改)須積年多。
郭沫若補(bǔ)「請」字)看千澗水,萬合始成河(后四字均從郭沫若說改。以上四首,出處均同前。)。
二月遙望默林,青條吐葉(下缺)。(以上均錄自郭沫若《出土文物二三事》卷首附一九六九年吐魯番阿斯塔那唐墓出土卜天壽抄本《論語鄭氏注》卷末詩詞照片。原詩有缺訛,從郭沫若《卜天壽〈論語}抄本后的詩詞雜錄》、龍晦《卜天壽〈論語}抄本后的詩詞雜錄研究和校釋》、任半塘《唐聲詩》下編校改)。
命子篇 南宋 · 趙友直
四言詩
① 原注:公有二子:長曰季忠,幼曰季恕,俱貢補(bǔ)進(jìn)士。
悠悠我祖,肇自軒轅。
迄于趙城,因而氏焉。
漢家涿郡,繼族于燕(自注:廣漢后二十五世生僖祖文獻(xiàn)皇帝居燕,燕族尚武,祖惟業(yè)儒,故當(dāng)時有鴻鵠之志,聞于河朔。)
卜遷大梁,世系綿綿(自注:太祖定鼎于汴梁。)。
宋自中葉,徙都南塘(自注:高宗南渡。)。
武顯扈蹕,聿居虞鄉(xiāng)
于赫文杏,奕世其芳
符德象賢,譜牒有光。
顧及于我,時運(yùn)倏傾。
族居萍散,遂殞家聲。
苫塊馀息,僅存其形(自注:居父喪,廬于墓側(cè)。)
于焉有心,冀我后生。
后生是畏,圣謨炳如。
維時孜孜,無忝厥初。
豈不爾念,為惜居諸。
無后非孝,匪才若虛。
⑴ 自注:趙氏之先,出自有熊國君少典之后,姓公孫。又曰姬姓,生軒轅。
⑵ 自注:周穆王時,有造父者善御,幸于王。后徐偃王作亂,造父御王以功,封趙城,因以為氏。
⑶ 自注:秦并六國,滅趙,其后遁居涿,六世生廣漢,宣帝時為潁川太守。
⑷ 自注:武顯名不抑,右侍禁士滁之子。靖康初,武顯扈蹕南渡,奉詔寓居上虞等慈寺。后因族繁衍,崇燦公遷居華渡西園。
⑸ 自注:裴晉公午橋莊植文杏百株,題曰碎錦坊。趙氏南渡后,進(jìn)士二十八人,赫奕一時,擬之文杏,因以建坊及匾其堂。
⑹ 自注:元初,宗族各徙居四方以及他邑者。
柏臺御史久思親,泗水津頭望白云。
幾處別情春晚路,隔年小夢夜歸人。
嘉禾海上青山冷,萱草堂前白發(fā)新。
此日天心應(yīng)可鑒,由來孝子是忠臣。
按:(附考定遠(yuǎn)字尚武平湖人永樂間御史工古文辭立朝有風(fēng)節(jié))
金鰲穩(wěn)踏上山坡,馬首東來嘉阜(縣東有嘉阜)過。
誰道海邦無義士,荷鋤人盡習(xí)干戈(其地尚武,民多仗義。)
⑴ 嘉義縣,臺南府屬??h南有金鰲山。
如綰華鬟接梵天,眼明瑣細(xì)復(fù)澄鮮。
諸方難覓無憂地,俗界元多不死仙。
豈是飛沙能改性,慣經(jīng)烈日得延年。
瓊枝璧月歌聲斷,亙古朱門大道邊。
壞色衣寬裹病身,沿街乞得野花新。
觀空菩薩離煩惱,不死仙人雜賤貧。
未見梅開心似鐵,莫嗟桑落海揚(yáng)塵。
冰蠶火鼠添禪喜,不必桃源始問津。
共 45 首 第 1 頁 下一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