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物:張蒲

相關(guān)人物:共 6 位
共 6 首
張昭 朝代:北魏

人物簡介

中國歷代人名大辭典
【生卒】:?—約435 【介紹】: 北魏河內(nèi)修武人。
張蒲子。
以功臣子為太學(xué)生。
太武帝即位為內(nèi)主書。
從征柔然有功,進(jìn)爵修武侯。
延和二年為幽州刺史。
時逢災(zāi)年,州廩空虛,乃使商人通濟(jì)貧人,車馬之家糴運(yùn)于外,貧弱者勸以務(wù)農(nóng)。
歲大熟,士民頌之。
在任三年卒。
張靈符 朝代:北魏

人物簡介

中國歷代人名大辭典
【介紹】: 北魏河內(nèi)修武人。
張蒲孫。
太武帝太平真君八年,補(bǔ)中書博士。
文成帝和平中,咸陽郡民趙昌聚黨起事,百姓騷動。
奉詔慰喻,民乃復(fù)業(yè)。
遷中書侍郎,賜爵昌國子。
后歷任司州大中正,齊州刺史、光州刺史。

人物簡介

中國歷代人名大辭典
【生卒】:467—527 【介紹】: 南朝梁僧。吳郡富春人,俗姓孫。七歲出家,居虎丘西山寺。力學(xué)不怠,志操冠群輩。后居揚(yáng)都莊嚴(yán)寺。自齊迄梁,登座講說逾二十年。梁武帝天監(jiān)初與諸僧于上定林寺抄一切經(jīng)論。著有《論疏雜集》、《四聲指歸》、《詩譜決疑》等,尤以《成實論義疏》著名。與智藏、法云合稱梁代三大法師。
新脩科分六學(xué)僧傳·卷第十二 弘法科(二)
孫氏。
世居吳之富春。
三國有吳之后也。
幼孤。
七歲出家。
住虎丘西山寺。
師事僧回。
從受五經(jīng)義。
宋吏部郎吳郡張辯。
嘗謂之曰。
沙彌何姓。
家何處。
旻曰。
貧道姓釋。
家此山。
辯異之。
特進(jìn)張緒。
見而嘆曰。
松柏雖小。
已有凌云之氣。
年十三。
隨回出都。
住白馬寺年十六。
回亡。
移住莊嚴(yán)寺。
師事曇景。
與同寺法云神岡法關(guān)。
夕則合帔而臥。
晝則假衣而行。
往返咨詢。
柔次遠(yuǎn)亮四師。
大明經(jīng)律論指。
振發(fā)擁滯。
雖命世碩學(xué)。
無所是非。
齊文慧帝。
竟陵王。
深加貴敬。
尚書令王儉。
嘗延僧宗。
講涅槃經(jīng)。
旻所扣問。
輒摧衄。
儉曰昔姚興于逍遙園。
使竺道生。
難道融義。
往復(fù)百翻言義俱切。
眾服其英秀。
今旻法師過之遠(yuǎn)矣。
文宣帝請柔次二師。
講成實論。
旻于末席。
有所議論。
辭旨清新。
宏邈。
聽者傾屬。
次師乃放麈尾嘆曰。
老夫受業(yè)彭城精思五聚。
有十五番。
誠為難窟。
每恨不逢勍敵。
自至金陵五年。
始見竭于今日矣。
待為思之。
晚講當(dāng)答。
及晚裁復(fù)數(shù)交。
辭義遂擁。
次師動容。
顧四座曰。
后生可畏。
永明十年。
始二十六歲。
講成實論于興福寺。
先輩后進(jìn)。
道俗交會。
不遠(yuǎn)萬里。
嗚呼盛哉。
晉宋來學(xué)者。
務(wù)高談大語。
以相誇罩。
而旻謙讓。
恬靜若不能言。
晉安太守彭城劉業(yè)謂旻曰。
師于經(jīng)論該博。
何以立義多儒。
答曰貧道謹(jǐn)依經(jīng)文。
玄則玄。
文儒則儒。
不知其他也。
竟陵王世子昭胄出守會稽。
或邀旻往征虜亭餞之。
旻曰吾與相識于講席間耳。
然未嘗修詣。
聞其得郡便往。
意所不欲。
眾由是亦罷。
永元初。
詔僧局。
請僧三十人。
入華林園夏講。
僧正擬旻法主。
旻卻之。
或問其故。
答曰。
此徒外潤。
不能內(nèi)益。
由是譽(yù)傳遐邇。
瑯琊王仲寶吳郡張思光。
學(xué)冠當(dāng)時。
并投分納交。
申以縞滯。
齊亂避地入東。
逮梁天監(jiān)五年。
詔僧正慧超。
到房請。
與法寵法云。
汝南周舍等。
入華林園道義。
六年制注般若經(jīng)。
請京城五大法師于五寺。
首講。
以旻道居其右。
深其悅可。
又詔于慧輪殿。
講勝鬘經(jīng)。
帝躬臨聽。
僧智僧晃臨川王記室東莞劉協(xié)等。
三十人。
同抄定林寺一切經(jīng)論。
以類相從成。
八十卷。
皆取旻考正來上。
十一年。
感風(fēng)疾。
詔吳郡太守張充吳興太守謝覽給。
舟仗資糧津發(fā)至都。
晉陵太守蔡撙出門候之。
嘆曰。
昔仲尼素王于周。
今旻公又素王于梁矣。
天監(jiān)末。
詔莊嚴(yán)寺。
建八座法輪。
講者五僧。
以年臘相次。
旻最處后。
而徒眾劇繁。
莊嚴(yán)講堂。
宋世祖所立者。
其高廣??[〦/柔]。
非他處比。
是日至不能容。
詔聽停講五十日。
益辟窗牗。
進(jìn)床五十張。
猶云迫隘。
桄程為之摧折云。
講十地經(jīng)于簡靜寺。
先為筑堂五間。
以增其舊。
至日悉滿。
尤薄于勢要。
吳郡陸倕一日造房。
旻稱疾不見。
倕欣然曰。
此誠弟子所望也。
時吳興太守蕭昂過山展禮。
山主智遷以告旻。
旻曰。
吾山藪病夫。
無事見貴二千石。
昔戴颙隱居北嶺。
宋江夏王詣之。
颙高臥牗下。
不與相見。
吾雖德薄。
請附于戴公。
及蕭至。
旻從后門遁去。
其年。
皇太子亦遣通事舍人何思澄。
致禮贈物。
大通五年。
詔還都。
徙居開善寺。
于路舊疾。
增劇八年二月一日卒。
壽六十一詔。
以其月六日。
窆鐘山之開善。
初旻樂禪默。
乃依所立義。
獲入定。
問諸禪師。
皆曰門戶雖殊。
造寂則一。
每開講先使眾于坐定后為舍靈轉(zhuǎn)經(jīng)曰。
道安故事也。
時靈根寺道超。
勤學(xué)。
每禱佛。
愿如旻。
忽夢。
人曰。
僧旻法師。
毗婆尸佛時。
已能講說。
君始發(fā)心。
豈可遽及耶。
但自加功。
當(dāng)?shù)瞄_解。
旻造彌勒像。
朝夕禮謁。
夢像遣化。
送菩提樹。
曰菩提者。
梁言道場樹也。
弟子頗宣其言。
旻止之。
著述殆百馀卷。
行世。
續(xù)高僧傳·卷第五 義解篇初
釋僧旻。
姓孫氏。
家于吳郡之富春。
有吳開國大皇帝其先也。
幼孤養(yǎng)能言而樂道。
七歲出家。
住虎丘西山寺。
為僧回弟子。
從回受五經(jīng)。
一聞能記。
精神洞出標(biāo)群獨(dú)秀。
每與同輩言謔及諸典禮。
未嘗不慨慨然欲為己任。
宋吏部郎吳郡張辯謂之曰。
沙彌何姓家在何處。
旻曰。
貧道姓釋。
家于此山。
辯甚異之。
特進(jìn)張緒見而嘆曰。
松柏雖小已有陵云之氣。
由是顯譽(yù)。
年十三隨回出都住白馬寺。
寺僧多以轉(zhuǎn)讀唱導(dǎo)為業(yè)。
旻風(fēng)韻清遠(yuǎn)了不厝意。
年十六而回亡。
哀容俯仰率由自至。
喪禮畢移住莊嚴(yán)師仰曇景。
景久居寺任。
雅有風(fēng)軌。
大小和從。
寺給僧足。
旻安貧好學(xué)。
與同寺法云禪崗法開。
稟學(xué)柔次達(dá)亮四公經(jīng)論。
夕則合帔而臥。
晝則假衣而行。
往返咨詢不避炎雪。
其精力篤課如此。
大明數(shù)論究統(tǒng)經(jīng)律。
原始要終望表知里。
內(nèi)鑒諸己旁啟同志。
前疑往結(jié)靡不冰泮。
雖命世碩學(xué)有是非之辯。
旻居中振發(fā)曾無擁滯。
光緒既著風(fēng)猷弘遠(yuǎn)。
齊文惠帝竟陵王子良。
深相貴敬請遺連接。
尚書令王儉。
延請僧宗講涅槃經(jīng)。
旻扣問聯(lián)環(huán)言皆摧敵。
儉曰。
昔竺道生入長安。
姚興于逍遙園見之。
使難道融義。
往復(fù)百翻言無不切。
眾皆睹其風(fēng)神服其英秀。
今此旻法師超悟天體。
性極照窮言必典詣。
能使前無橫陣。
便是過之遠(yuǎn)矣。
文宣嘗請柔次二法師。
于普弘寺共講成實。
大致通勝冠蓋成陰。
旻于末席論議。
詞旨清新致言宏邈。
往復(fù)神應(yīng)聽者傾屬。
次公乃放麈尾而嘆曰。
老子受業(yè)于彭城。
精思此之五聚。
有十五番以為難窟。
每恨不逢勍敵。
必欲研盡。
自至金陵累年始見竭于今日矣。
且試思之晚講當(dāng)答。
及晚上講裁復(fù)數(shù)交詞義遂擁。
次公動容顧四坐曰。
后生可畏。
斯言信矣。
年二十六。
永明十年始于興福寺講成實論。
先輩法師高視當(dāng)世排競下筵。
其會如市山棲邑寺莫不掩扉畢集。
衣冠士子四衢輻湊。
坐皆重膝不謂為迮。
言雖竟日無起疲倦。
皆仰之如日月矣。
希風(fēng)慕德者不遠(yuǎn)萬里相造。
自晉宋相承凡論議者。
多高談大語競相誇罩。
及旻為師范。
棱落秀上機(jī)變?nèi)缟瘛?div id="sko88go" class='inline' id='people_9433_2_91_comment'>
言氣典正。
座無洪聲之侶。
重又性多謙讓。
未常以理勝加人。
處眾澄眸如入禪定。
其為道俗所推如此。
時人稱曰。
折剖磐隱通古無例。
條貫始終受者易悟。
庶方蕩諸異論大同正法矣。
于是名振日下。
聽眾千馀。
孜孜善誘曾無告倦。
晉安太守彭城劉業(yè)。
嘗謂旻曰。
法師經(jīng)論通博。
何以立義多儒。
答曰。
宋世貴道生。
開頓悟以通經(jīng)。
齊時重僧柔。
影毗曇以講論。
貧道謹(jǐn)依經(jīng)文。
玄則玄。
文儒則儒耳。
時竟陵王世子蕭照胄。
出守會稽。
要旻共往。
征虜別之。
旻曰。
吾止講席。
相識未嘗修詣。
承其得郡。
便狼狽遠(yuǎn)別。
意所不欲。
眾因是亦止。
永元元年。
敕僧局請三十僧。
入華林園夏講。
僧正擬旻為法主。
旻止之。
或曰何故。
答曰。
此乃內(nèi)潤法師。
不能外益學(xué)士。
非謂講者。
由是譽(yù)傳遐邇名動京師。
瑯琊王仲寶。
吳人張思光。
學(xué)冠當(dāng)時清貞?yīng)毥^。
并投分請交申以縞帶。
年立之后頻事開解蔚為宗匠。
九部五時若指諸掌。
玄理伏難坦然夷易。
故緇素結(jié)轍華俗邀延往復(fù)屯萃矣。
時有令聞夙成負(fù)先來之風(fēng)。
耆年素望懷新舊之恥。
設(shè)伏者比肩翹關(guān)者間出。
旻隨方領(lǐng)會。
弘量有馀。
皆銜璧輿櫬響然風(fēng)靡者一人而已。
值齊歷橫流道屬昏诐。
時寵小人世嫉君子。
因避地徐部。
仍受請入?yún)恰?div id="2w2uci6" class='inline' id='people_9433_2_156_comment'>
法輪繼轉(zhuǎn)勝幢屢建。
皆隨根獲潤有聲南北。
皇梁膺運(yùn)乃翻然自遠(yuǎn)言從帝則。
以天監(jiān)五年游于都輦。
天下禮接下筵亟深眷悅。
敕僧正慧超銜詔至房。
欲屈與法寵法云汝南周舍等。
時入華林園講論道義。
自茲已后優(yōu)位日隆。
六年制注般若經(jīng)。
以通大訓(xùn)。
朝貴皆思弘厥典。
又請京邑五大法師。
于五寺首講。
以旻道居其右。
乃眷帝情深見悅可。
因請為家僧。
四事供給。
又敕于慧輪殿講勝鬘經(jīng)。
帝自臨聽。
仍選才學(xué)道俗釋僧智僧晃臨川王記室東莞劉協(xié)等三十人。
同集上定林寺。
抄一切經(jīng)論以類相從。
凡八十卷。
皆令取衷于旻。
十一年春忽感風(fēng)疾后雖小間。
心猶忘誤言語遲蹇。
旻曰。
自登座講說已二十年。
如見此病例無平復(fù)。
講事盡矣。
乃修飾房內(nèi)隔立道場日夜禮懺。
后吳郡太守張充。
吳興太守謝覽。
各遣僚左至都表上延請。
有敕給船仗資糧發(fā)遣。
二郡迎候舟楫滿川。
京師學(xué)士云隨霧合。
中途守宰莫不郊迎。
晉陵太守蔡撙。
出侯門迎之嘆曰。
昔仲尼素王于周。
今旻公又素王于梁矣。
天監(jiān)末年。
下敕于莊嚴(yán)寺。
建八座法輪。
講者五僧以年臘相次。
旻最處后。
眾徒彌盛。
莊嚴(yán)講堂。
宋世祖所立。
欒櫨增映延袤遐遠(yuǎn)。
至于是日不容聽眾。
執(zhí)事啟聞。
有敕聽停講五日。
悉移窗戶四出檐霤。
又進(jìn)給床五十張。
猶為迫迮。
桄桯摧折日有十?dāng)?shù)。
得人之盛皆此類焉。
旻因舍什物嚫施擬立大堂。
慮未周用付庫生長傳付后僧。
又于簡靜寺講十地經(jīng)。
堂宇先有五間。
慮有迫迮又于堂前權(quán)起五間。
合而為一。
及至就講寺內(nèi)悉滿。
斯感化之來殆非意矣。
少與齊人張融謝眺友善。
天下才學(xué)通人莫不致禮。
雖居重名不嘉榮勢。
閑處一室簡通豪右。
眾人多恨之。
唯吳郡陸倕。
博學(xué)自居。
名位通顯早崇禮敬。
旻亦密相器重。
時為太子中庶。
儐從到房。
旻稱疾不見。
倕欣然曰。
此誠弟子所望也。
人皆推倕之愛名德也。
彌重旻之不趣于世。
暨普通之后。
先疾連發(fā)彌懷退靜。
夜還虎丘人無知者。
時蕭昂出守吳興。
欲過山展禮。
山主智遷先知以告旻。
旻曰。
吾山藪病人。
無事見貴二千石。
昔戴颙隱居北嶺。
宋江夏王入山詣之。
高臥牖下不與相見。
吾雖德薄請附戴公之事矣。
及蕭至?xí)F從后門而遁。
其年皇太子。
遣通事舍人何思澄。
銜命致禮。
贈以幾杖爐奩褥席麈尾拂扇等。
五年下敕延還移住開善。
使所在備禮發(fā)遣。
不得循常以稽天望。
于路增劇未堪止寺。
權(quán)停莊嚴(yán)因遂彌留以至大漸。
良醫(yī)上藥備于寺內(nèi)。
中使參侯相望馳道。
以大通八年二月一日清旦。
卒于寺房。
春秋六十一。
天子悲惜儲君嗟惋。
敕以其月六日。
窆于鐘山之開善墓所。
喪事大小隨由備辦。
隱士陳留阮孝緒。
為著墓志。
弟子智學(xué)慧慶等。
建立三碑。
其二碑。
皇太子湘東王。
并為制文樹于墓側(cè)。
徵士何胤。
著文立于本寺。
初旻嘗樂于禪默。
乃依所立義試遍安心。
旬日之間遂得入定。
問諸禪師皆云。
門戶雖殊造寂不異。
又嘗于講日謂眾曰。
昔彌天釋道安。
每講于定坐后。
常使都講等為含靈轉(zhuǎn)經(jīng)三契。
此事久廢。
既是前修勝業(yè)。
欲屈大眾各誦觀世音經(jīng)一遍。
于是合坐欣然遠(yuǎn)近相習(xí)。
爾后道俗舍物乞講前誦經(jīng)。
由此始也。
時有靈根寺道超比丘。
勤學(xué)自勵。
愿明解如旻。
夢有人言。
僧旻法師毗婆尸佛。
已能講說。
君始修習(xí)。
云何可等。
但自加功。
不患不達(dá)。
隨分得解。
后大領(lǐng)悟。
旻嘗造彌勒佛并諸供具。
朝夕禮謁。
乃夢見彌勒佛遣化菩薩送菩提樹與之。
菩薩曰。
菩提樹者。
梁言道場樹也。
弟子頗宣其言。
旻聞而勖之曰。
禮有六夢。
正夢唯一。
乃是好惡之先徵。
故周立占夢之官。
后代廢之。
正以俗人澆薄亟多假托。
吾前所夢乃心想耳。
汝勿傳之。
以莊嚴(yán)寺門及諸墻宇古制不工。
又吳虎丘山西寺朽壞日久。
并加繕改事盡弘麗。
旻所造經(jīng)像全不封附。
須者便給。
放生布施未嘗倦廢。
弟子咨曰。
和上所修功德誠多。
未始建大齋會。
恐福事未圓。
旻曰。
大齋乃有一時發(fā)起之益。
吾寡乏人力難得盡理。
又且米菜醬酢樵水湯灰踐踰澆炙。
信傷害微蟲豈有數(shù)量。
慮有此事故不敢為也。
始復(fù)求寄王官官府有勢之家。
使役雖多彌難盡意。
近識觀之藉此開悟。
智者窺人有求名之誚。
要請法俗侵星早到。
若不專至有乖素心。
若現(xiàn)斯言猶涉譏笑。
故吾不為也。
旻美言笑善舉止。
吐納膏油自生顧眄風(fēng)飆滿室。
凡所施為不為名利。
勤注教勖形于言晤。
先人后己常若不及。
常有馀師言弟子不恭者。
旻呼與相見為設(shè)飲食。
方便誘喻遂成善士。
生無左道卜筮。
不妄同惑凡人。
又不假托奇怪以誑近識。
貴人君子皆景慕焉。
營居負(fù)販者亦望風(fēng)而畏敬。
聞其名者偽夫正鄙夫立。
所著論疏雜集。
四聲指歸詩譜決疑等。
百有馀卷流世。

人物簡介

中國歷代人名大辭典
【介紹】: 唐僧。
玄奘弟子。
高宗時選高僧,會隱獲選。
麟德中,奉敕與西明寺僧玄則等于各種佛經(jīng)中略出精義玄文,名《禪林要鈔》。
新脩科分六學(xué)僧傳·卷第二十三 義解科(三)
史失載氏族。
素以道德學(xué)問。
有名京師。
麟德二年。
詔與西明寺玄則等十人。
撰禪林要鈔于北門西龍門。
修書所其書蓋集大藏諸經(jīng)。
精義所成也。
進(jìn)呈。
詔藏之秘閣。
隱亦嘗預(yù)翻譯。
茲不錄。
宋高僧傳·卷第四 義解篇第二之一
釋會隱。
不詳何許人也。
精明之氣綽有盈馀。
處于等夷若雞群之見鶴也。
天皇朝慎選高學(xué)名德。
隱膺斯選。
麟德二年敕北門西龍門修書所。
同與西明寺玄則等一十人。
于一切經(jīng)中略出精義玄文三十卷。
號禪林要鈔。
書成奏呈。
敕藏秘閣。
隱亦嘗預(yù)翻譯。
玄則頗聞著述。
高宗朝。
斯為龍象之最焉。

人物簡介

唐詩大辭典 修訂本
生卒年不詳。
詩僧。
全唐詩》存詩3首,小傳云:“無則,五代時人,為法眼文益禪師弟子。
”宋《秘書省續(xù)編到四庫闕書目》著錄其詩1卷,今不存。
檢《景德傳燈錄》卷二五,文益門人有玄則,為滑州衛(wèi)南(今河南滑縣東)人,南唐時住金陵報恩院。
疑即其人。

人物簡介

高僧摘要·化高僧摘要卷四
舒城沙氏子。
生而白衣重包。
葷酒不入于口。
十六游金陵。
聽講法華。
嘆曰。
求之在我。
豈可循文逐句哉。
遂禮五臺靜庵通剃發(fā)。
次參壽昌。
機(jī)語弗契。
入閩。
一日閱趙州有佛不得住因緣。
有省。
再謁昌。
昌問。
蟻子解尋腥處走。
蒼蠅偏向臭邊飛。
是君邊事。
臣邊事。
師曰。
臣邊事。
昌呵曰。
大有人笑汝在。
一日登廁。
睹登樹人大悟。
趣見昌。
昌問子近日何如。
師曰。
有個活路。
只是不許人知。
昌曰。
因甚不許人知。
師曰。
不知不知昌問。
婆子具什么手眼。
便燒庵趁僧去。
師曰。
黃金增色爾。
又舉僧問玄則。
龍吟霧起。
虎嘯風(fēng)生公案。
命作頌。
師頌曰。
殺活爭雄各有奇。
模糊肉眼曷能知。
吐光不遂時流意。
依舊春風(fēng)逐馬蹄。
昌笑曰。
子今日方信。
吾不汝欺也。
萬歷三十年。
住博山云。
此事不從功行得。
不從修證得。
不從思議得。
不從學(xué)問得。
不從禪定得。
有一等人。
閉門作活。
暗里休心。
將自己身心。
煉得如枯木寒灰。
蟲唼衣而不知。
蛛結(jié)網(wǎng)而不顧。
縱是百年在定。
終如一個死人。
于本分事中。
全無交涉。
所以玄沙曰。
直饒如澄潭月影。
靜夜鐘聲。
隨扣系以無虧。
觸波瀾而不散。
此猶是生死岸頭事。
道人行處。
如火燒冰。
箭既離弦。
無返回勢。
須就明中取則。
向花柳街前。
逴得九衢春色。
于芙蓉岸上。
帶來八面秋風(fēng)。
應(yīng)用無虧。
隨緣自在。
且道作么生。
是博山行履處。
良久曰。
祇有一雙窮相手。
不曾輕揖等閒人。
況博山與諸人。
同途不同徹。
諸人向正位中來。
博山不在正位。
諸人在博山。
拂子里許。
諸人向偏位中來。
博山。
不在偏位。
拂子在諸人袈袈里許。
所以道。
對面不相識。
千里卻同風(fēng)。
若向這里徹去。
當(dāng)下知?dú)w。
不留朕兆。
故我釋迦大師。
為勇猛眾生。
成佛在一念頃。
為懈怠眾生。
得果滿僧祇劫。
博山。
恁么道。
猶是葛藤。
諸人也須絆斷始得。
且道絆斷后。
作么生行履。
卓拄杖曰。
不因樵子徑。
爭到葛洪家。
崇禎三年秋示疾。
首座問。
和尚尊體如何。
師曰。
盡有些子受用。
座曰。
還有不病者也無。
師曰。
熱大作么。
座曰。
來去自繇。
請道一句。
師書歷歷分明。
四字。
投筆坐化。
塔全身于本山。
南宋元明禪林僧寶傳·卷十五
無異禪師者。名元來。廬州舒城人也。姓沙氏。胎乳絕葷。耳目不涉塵垢。年十六。游石頭城聽法華。自信佛法。不從人得。乃禮五臺靜庵沙門。著垢衣。五年精核教觀。振錫南還。上峨峰。謁無明經(jīng)公。自負(fù)人無我。及輒辭行。經(jīng)公斂目危坐而已。師不測。竟去入閩。寓白云峰。閱古尊宿語。忽有所得。再謁經(jīng)公。陳其見處。公曰。蟻子解尋腥處走。蒼蠅偏向臭邊飛。是君邊事。臣邊事。對曰。臣邊事。曰。大有人笑你在。師愕然曰。到者里。因甚不是。公曰。此不是。彼皆然。師乃傾心哀請。公惟斂目。師益不測。一日聞泥神倒地聲。不覺踴躍。呈偈于公。公仍斂目。命以宗乘堂別居之。居年馀。每呈偈頌。公斂目如前。師因感泣。以為依公決擇。不蒙指示。歲序推遷。何了日耶。偶登廁。睹上樹人。乃明大旨。嘆曰。今日方知。師不我欺也。萬歷壬寅。師年二十有八。出住博山。而持重端嚴(yán)。篤行古德之風(fēng)。入其門者。心容俱肅。尋應(yīng)閩之董巖。鼓山大仰。復(fù)還博山。參徒大集。是時。經(jīng)公已遷壽昌。父子道價。喧騰宇內(nèi)。僧問如何是功。師曰。一人同一春。如何共功。師曰。力士舁杖鼓。如何是功功。師曰。猢孫上露柱。曰。不得敲唱雙舉。請示正中妙葉。師曰。高底云繞樹。遠(yuǎn)近鳥銜花。如何是君。師曰。水有筋山有骨。如何是臣。師曰。鹡鸰鳥鳴似哭。如何是君視臣。師曰。千年老樹掛枯藤。如何是臣視君。師曰。樓頭畫鼓正三更。如何是君臣道合。師曰。金闕鳳銜丹詔去。邊陲人唱凱歌歸。僧作禮。師曰。君位中事作么生。對曰。虛突兀。師復(fù)打。時。慧臺鏡禪師。早得旨于經(jīng)公。翛翛瓢笠。剝啄諸方。諸方以矮師叔類之。過訪于師。適師升座。鏡出震威一喝曰。百丈聞喝。三日耳聾。且道。是那三日。師曰。秋風(fēng)多帶殺。秋露愈加寒。鏡拂袖歸眾。師便下座。鏡后隱于武夷石屏巖。相隨者。樵汲數(shù)輩。禪衲尋風(fēng)求之。鏡悉指歸博山。崇禎二年。魏國公徐弘基。請師說法南京天界。使符三至。師始一出。象龍沸集。大廓曹洞宗風(fēng)。上堂曰。達(dá)磨大師。航海而來。直指人心見性成佛。雖則門庭萬仞。壁立千層。秖演一心之法。更無馀事。乃至六代傳衣。五宗競出。運(yùn)無礙輪。化無緣眾。秖演一心之法。更無馀事。溈山大師。敲唱同行。暗機(jī)圓合。傾瓶以辨超方。撼茶而彰妙用。秖演一心法。更無馀事。云門大師。箭鋒相拄。函蓋乾坤。揚(yáng)眉落臼。顧盼猶遲。如流云翔鶴。湛水晴空。秖演一心之法。更無馀事。法眼大師。拈現(xiàn)前石。塞虛空口。一切處現(xiàn)成六根互用。六用齊施。秖演一心之法。更無馀事。臨濟(jì)大師。一語中。具三玄。一玄中。具三要。驅(qū)耕夫牛。奪饑人食。電光石火。開眼猶迷。秖演一心之法。更無馀事。洞山大師。混不得類不齊。立寶鏡三昧。炤學(xué)人肺肝。分五湖玉石。雪盛銀碗。月炤金沙。秖演一心之法。更無馀事。乃至博山。今日遠(yuǎn)承諸祖慈蔭。循規(guī)蹈矩。借路還家。駕輕就熟。秖演一心之法。更無馀事。諸昆仲含靈。具此一心之法。學(xué)人學(xué)此一心之法。三世諸佛。歷代祖師。示此一心之法。故楞伽云。佛語心為宗。諸昆仲。那個臺無月。誰家樹不春。卓柱杖下座。師毅辭還山。傾都遮留?;@輿不得。前乃宵邁。緇素追攀。望江而立。徐公歲序存問不間也。師既大弘洞宗。常隨侍者。萬馀指。如臨一人。僧問。如何是不聲色墮。師曰。斷橋分野水。如何是類墮。師曰。孤棹舉平原。如何是尊貴墮。師曰。裂破幾層清世界。倒騎玉象趁麒麟。銀碗盛雪。明月藏鷺。意旨如何。師曰。露骨瘦上環(huán)紫霧。塞流小澗長青苔。師開化幾三十載。未易肯諾。或請入草求人。廣紹先澤。師太息曰。吾宗。貴得真脈。妙葉玄機(jī)。茍不然仍瓦解耳。吾何忍哉。語畢泣下。自后遂不上堂。示疾于崇禛庚午之秋。訚首座問曰。和尚尊體如何。曰。盡有些子受用。訚曰。還有不病者么。曰。熱大作么。訚曰。去來自繇。請道一句。師書歷歷分明四字。跏趺而寂。塔于博山。坐三十九夏。其年僅五十六也。 贊曰。投子世大陽之代。須憑秀圓通協(xié)而成之。其道始著。真歇稟丹霞之嗣。還借炤長蘆薦而褒之。此話方行。博山父子。遠(yuǎn)紹少室之宗。不叨馀力。大衍新豐之調(diào)。本自天。然其說法。則橫空鳳舞。激揚(yáng)則擲地金聲。至其慎重真脈。常自下涕。語云。猛虎生兒。勢不能食牛者。輒癈之。其博山之山之謂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