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物:僧通門

相關人物:共 8 位。
共 8 首

人物簡介

僧寶正續(xù)傳·卷第五
師諱正賢。
潼川郪縣陳氏子。
本朝三陳之后。
依三圣院海澄。
得度具戒。
游成都大慈寺。
從重透法師。
聽經(jīng)論般若。
夙悟凡典籍。
無巨細過目成誦。
義亦頓曉。
每有詰難。
宿師高坐皆莫能答。
謁正覺顯禪師。
一見知為眾稱經(jīng)藏子者。
大喜之。
囑令負荷正法眼。
會圜悟禪師出世昭覺。
造其室。
聞舉洞山麻三斤話。
言下有省。
圜悟勉之南詢。
即出關氐黃龍。
參死心。
時靈源居昭默堂。
往來咨扣。
久之趨寶峰。
見湛堂。
深蒙肯可。
而疑未決。
遂造龍門。
佛眼一日室中舉殷勤抱得旃檀樹。
師豁然大悟。
佛眼可之曰。
經(jīng)藏子漏逗了也。
自是間與師商略法藏淵奧。
至會心要處。
亹亹無盡。
佛眼必稱善。
手書真牧。
授以為號。
其后再見圜悟。
嘉其大成。
或曰。
拖犁拽把去。
師內(nèi)負多聞。
外峻戒節(jié)。
洎發(fā)明大事。
愈益韜晦。
紹興初。
妙喜以所居云門庵委師。
繼踵云門。
迥絕人境之外。
衲子裹糧從之。
師每說法之暇。
躬自荷鋤播殖。
清規(guī)凜然。
紫微韓公駒欽重風道。
贈以詩。
略曰。
上人一口吞諸佛。
肯顧世上群兒愚。
又曰。
不須領眾強自苦。
一庵高臥真良圖。
圭竹庵每稱。
必曰。
龍門一麟耳。
十九年。
南康歸宗虛席。
太守以禮致請。
師堅臥不應。
寶文李公公懋。
嘗問道于師。
因就見同邑官協(xié)誠敦勉。
不得已赴之。
嗣法佛眼。
僧問。
選佛場開。
愿聞法要。
師云。
三通鼓罷。
一炷沉煙。
與么□則皇恩佛恩一時普報。
師云。
腳跟下事作么生。
云學人禮謝。
師云。
十萬八千未是遠。
問。
久默斯要。
已泄真機。
學人上來請師開示。
師云。
耳朵在什么處。
曰。
一句分明該萬像。
師云。
分明底事作么生。
曰。
臺星臨照枯林。
曰春。
師云。
換卻你眼睛了也。
曰。
法燈和尚道本欲深。
藏巖穴隱遁過時。
蓋為清涼有未了公案。
出來為他了卻。
此意如何。
師云。
鐵額銅頭未透關。
曰。
果然作家?guī)熢啤?div id="cc0wogy" class='inline' id='people_102315_0_113_comment'>
放你三十棒。
曰。
當時。
有僧出云。
如何是清涼未了底公案。
法燈云。
祖禰不了殃。
及兒孫誵訛。
在什么處。
師云。
一言截斷千差路。
曰。
佛眼和尚道本欲拋擲。
巖阿混同沙礫。
苦為諸人敦逼。
不免細說來由。
且道與法燈是同是別。
師云。
你向什么處見佛眼。
曰千圣同歸一路行。
師云。
退步翻身子細看。
曰。
既到遮里。
如何是佛眼未了底公案。
師云。
腦后看取。
僧禮拜。
師乃云。
若向這里承當?shù)脧亍?div id="ygwcyee" class='inline' id='people_102315_0_143_comment'>
有什么事看他。
玄沙不出嶺。
寶壽不渡河。
得個什么。
便千休萬□歇。
去云巖在百丈二十年。
長慶在雪峰二十年。
失個什么。
便爾千辛萬苦難會去。
須知得無所得。
失無所失。
釋迦老子也只道。
我于然燈佛所。
實無一法可得。
然燈佛即與我授記。
遂舉拂子云。
無量諸佛盡在拂子頭上。
為大眾證明成佛了也。
若喚作拂子。
即被拂子礙。
若不喚作拂子。
亦被拂子礙。
還透得么。
如今有異方便。
令大眾普皆成佛去。
乃云。
若喚作拂子于法得自在。
若不喚作拂子亦于法得自在。
還承當?shù)妹础?div id="usmayes" class='inline' id='people_102315_0_172_comment'>
良久云。
彈指圓成八萬門。
一超直入如來地。
又曰。
第一句如何道。
汝等諸人。
若向世界未成時。
父母未生時。
佛未出世。
祖師未來時道得。
已是第二句。
第一句如何道。
直饒你十成。
道得未免。
左之右之。
所以萬法本閑。
而人自鬧。
文殊堂里萬菩薩。
即不問你。
且道東海波斯鼻孔長多少。
上堂橫柱杖云。
拄杖子橫也。
橫亙十虛。
包裹六趣。
復豎云。
拄杖子堅也。
上窮碧落。
下透風輪。
良久云。
不如休去。
便休去。
欲覓了時無了時。
擲拄杖下座。
上堂良久云。
大眾作么生。
若也擬議。
賢上座瞞諸人去也。
打地和尚瞋他秘魔。
巖主擎?zhèn)€叉兒。
胡說亂說遂將一摑成齏粉散。
在十方世界。
還知么。
舉拂子云。
而今卻在拂子頭上。
說一切智智清凈無二無二分無別無斷。
故還聞么。
閻老子知得。
遂云。
賢上座你若相當去。
不妨奇特。
或不相當。
總在我手里。
只向他道。
閻老子你也退步。
摸索鼻孔看。
以拂子擊禪床下座。
下堂。
噓兩??卻大笑。
又噓一??乃云。
笑復噓復。
復笑清談。
啞子高??。
叫噓復笑。
笑復虛蟭。
螟眼里馬拖車。
拈拄杖云。
只遮從來無影杖。
不相于處。
也相于大眾如何。
良久云。
直須師子吼。
莫作野干鳴。
閱五年。
遷云居。
法席之盛。
卓冠諸方。
衲子爭為宣力。
作新棟宇。
一時賢士夫質(zhì)疑問道。
而參政張公壽法偈。
往還倡和。
相得尤深。
二十九年七月五日。
升座辭眾。
明日唱衣置供。
又明日就浴更衣。
遍訪諸徒。
勉以道。
九日齋畢。
集主事垂誡。
末后跏趺而寂。
壽七十六。
﨟五十七。
阇維舍利五色。
合靈骨藏云居之東塔云門之湯源。
師皃古而氣剛。
志大而心慈。
平居若不能言者。
至排邪破妄。
決擇宗乘。
得樂說無礙辯才。
浩然不見其涯涘。
初居云門。
峰頂高寒。
草廬穿穴。
雪霜滿床。
處之垂二。
十年。
??如也。
晚移云居。
法席日盛。
遮務繁劇。
師提綱振領。
應機酬酢。
迎刃而解。
至于常住之物豪發(fā)不□用。
雖自所得襯利。
猶以三分之一。
歸之常住。
以補陪涉之費。
出則芒鞋竹杖。
居則弊衣糲食。
其孤節(jié)苦行。
以身律眾。
大抵與高庵相埒。
而精嚴奉法。
卑躬下人。
畢世不易其度。
著華嚴指南寶藏論發(fā)隱補僧史八書筆論一編。
語錄偈頌一卷。
行于世。
贊曰。
愚初著佛運通鑒二書成。
即以呈師。
答曰。
比覽佛運甚詳。
通鑒亦有史體。
承諭有勸。
吾兄將為三教統(tǒng)紀。
鄙意輒究之。
雖及年代治亂遷革。
以至儒宗道教賢哲出沒之跡。
然非紀二教。
但約其時。
以明佛運耳。
拙意欲吾兄去卻圖字。
標為佛運統(tǒng)紀。
以對釋氏通鑒。
不亦宜乎。
又曰。
深喜吾兄此段有補于宗教。
至矣。
大率佛祖閑邪禦侮。
不必與之竟。
但伸自理。
彼自破矣。
昔雁門法師超悟高忘如此。
及正續(xù)傳。
復以寄答曰。
辱寄僧寶正續(xù)。
即勉病披味。
足見吾兄。
孜孜于此道。
前傳所遺。
而能拾以補之。
亦法門之大者。
更俟參味其間妙處。
當以為師也。
嗚呼師之言論。
風旨筆墨。
具在其宏范真風。
昭融法通。
雖片言只字之間。
而體致如此。
輒擊之于篇。
遮幾具眼者。
知所為書。
無欺于神明焉。
噫師之亡也。
正法眼藏不在茲矣夫。

人物簡介

全宋詩
釋如凈,字長翁(《中國佛學人名辭典》),俗姓俞,明州葦江(今浙江寧波)人。初自芙蓉山至明州雪竇山謁智鑒禪師,相侍十五年。寧宗嘉定三年(一二一○)受請住建康府清涼寺。遷臺州瑞巖寺、臨安府凈慈寺、慶元府瑞巖寺,再住凈慈寺。晚受詔住慶元府天童山景德寺。為青原下十六世,雪竇智鑒禪師法嗣。約卒于理宗寶慶間,行腳四十馀年,卒年六十六(《語錄·辭世頌》)。有《天童如凈禪師語錄》二卷、《天童如凈禪師續(xù)語錄》一卷,收入《續(xù)藏經(jīng)》。事見《語錄》、《續(xù)語錄》及所附《觀音導利興圣寶林寺入宋傳法沙門道元記》?!∪鐑粼姡暂嬜浴墩Z錄》、《續(xù)語錄》者依原卷次編為三卷,輯自他書者附于卷末。
中國歷代人名大辭典
【介紹】: 宋僧。號長翁。歷主凈慈等名剎,后奉敕住天童。嗣宗玨禪師。卒年六十六。
南宋元明禪林僧寶傳·卷七
如凈禪師。
字長翁。
奇逸有遠大志。
受可印于足庵。
不屑肥遁。
廣諸方便經(jīng)。
其笑詈者。
皆脫略成器。
故嘗開會浙江左右。
六坐名坊。
而凈慈天童最久焉。
其升座曰。
有問有答。
矢尿狼藉。
于是眉毛慶快。
鼻孔軒昂。
直得大地平沉。
虛空迸裂。
正當恁么時。
且與宏智古佛相見。
豎拂云。
相見已了。
合談何事。
從前汗馬無人識。
只要重論。
蓋代功開爐打圓相。
召眾曰。
個是天童火爐。
近前則燒殺。
退后則凍殺。
忽有漢出來道。
作么生。
?火爐動也。
又曰。
螟蛉子殪而逢蜾。
祝之曰。
類我類我。
天童門下莫有類我者么。
萬里不掛片云。
天地一團猛火。
又曰。
陸修靜陶淵明文殊普賢。
作圓相云。
咦一款具呈。
且道憑誰批判。
若是孔夫子吾無隱乎。
爾有覺禪者。
親依年久。
夜分請決于凈。
凈曰。
我困倦旦去。
明日為你說。
覺念日月蹉跎。
含涕而出。
露立待旦。
整威儀入室。
凈憐之。
乃上堂曰。
一個烏梅似本形。
蜘蛛結(jié)網(wǎng)打蜻蜓。
蜻蜓落了兩邊翼。
堪笑烏梅咬鐵釘。
覺傍失聲曰。
早知燈是火。
飯熟已多時。
凈便喝。
識者稱凈險要。
頗類云。
其縝密實如洞山。
但未見稟承何人。
或間請曰。
師唱道多年。
名滿叢林。
高足已闡化。
方得法源委。
乞明指示。
凈良久笑曰。
涅槃堂里向汝道(有本云。
涅槃堂里看)。
又示眾曰。
古人大雪滿長安。
天童賣卻者心肝。
無神通菩薩猛劈。
一椎千手眼大悲。
捏怪多端還會么。
獅子教兒迷子訣。
老婆心切不相瞞。
凈年六十六。
忽命侍者設香案。
聲鼓集眾。
拈香嗣足庵焉。
其語曰。
如凈行腳四十馀年。
首到乳峰。
失腳墮于陷阱。
此香今不免拈出。
鈍置我足庵大和尚。
足庵名智鑒。
鑒法嗣天童玨。
玨嗣長蘆清了。
了字真歇。
乃丹霞子淳入室之子也。
是凈為青原下十七世之正裔。
初足庵鑒公為兒時。
母與洗手痬。
執(zhí)鑒手曰。
好似個甚么。
鑒曰。
似佛手。
親歿。
即從長蘆真歇禪師得度。
玨首座器其進止端莊。
以方便示鑒。
鑒即隱象山。
屏絕諸緣。
一钁為伍。
廓達玄旨。
復就玨。
玨可其見處。
鑒住后。
以枯淡集方來。
晚年徙居雪竇座下。
明眼衲子皓首相依。
如凈以柏子話請益鑒。
鑒本色策之。
凈乃領悟曰。
西來祖意庭前柏。
鼻孔寥寥對眼睛。
落地枯枝才??跳。
松羅亮格笑掀騰。
鑒曰。
老成持重為人天眼。
聲光暴耀非我所望。
凈既受記莂。
乃重其師訓。
半生開化。
不邀虛名。
又疾時輩冒稱越繼。
故臨末際。
方示法源。
乃召眾曰。
六十六年。
罪犯彌天。
打個??跳。
活陷黃泉。
咦從來生。
死不相干。
奄然長往。
贊曰。
丹霞大隆洞宗之后。
而冒濫之弊。
骎骎有矣。
長翁舉措風規(guī)無。
乃涂毒鼓不容側(cè)耳。
抑識法者懼乎。
但其入理深談。
不滯玄微。
真洞下獰龍。
而云行雨施。
詎可量哉。

人物簡介

中國歷代人名大辭典
【介紹】: 明僧。常州府宜興人,俗姓蔣,字覺初,號密云。崇禎中住持天童寺。有《天童語錄》。
高僧摘要·道高僧摘要卷一
號密云。姓蔣。宜興人。生即端嚴??偨菚r。念世無常。勤持佛號。偶見壇經(jīng)。宗門向上一路。覺有入處。凡山行及穿城歷市。咸事參究。一日負薪過山。觸積薪而省。聞禹門傳。演法龍池。往侍薙染。閱三年。每自勘心境對立。以天地同根。萬物一體語。請益。往往被訶。抱憤成疾。因閉關。池過關前。話及有心無心之旨。師呈偈云。心心即自心。有無皆自心。有無皆自心。無心無自心。池未許可。又三年。命監(jiān)院務。奮發(fā)精進。忽于銅官山頂。悟情與無情。煥然等現(xiàn)。遂往覲龍池于都門。池心折之。因以無住法。囑師南游。自雙徑。兩目。天臺。為諸名宿。開發(fā)積疑。莫不驚嘆。得未曾有。迨池歸。叩師以扶持佛法。師呈賞罰都與三十棒之偈。池笑付拂。未幾。池遷化。師感法乳恩深。心喪三年。煢煢在疚。觸目注存。大明萬歷丁巳。遠涉匡衡。還息于天臺通玄寺。宗風大播。次年應金粟請。依荊榛。餐葵藿。龍象競歸之。不踰時。輪奐??起。悉具叢林規(guī)制。食以萬指。凡師。所過。緇素瞻禮者。喧填雜沓。每至遮道不得行。其山川阻隔。從數(shù)千里外。勤尺寸以請者。師為之發(fā)蒙導滯。一如親承熱棒。而聲教四訖。崇禎庚午冬。自黃檗歸金粟。四方歸依者益眾。昌治入室授法名通昌。司李黃元公。請住天童。昔天童山。巍冠五山。及到。因洪水漂沒。丹崖翠璧之間。遺構(gòu)蕭蕭。遂任締造之役。積十年。臺閣崇隆。堂室復疊。望之若云蒸霞郁。瓢笠濟濟。三倍金粟。師修列祖塔竟。即有退藏之志。一生開示。舉從前千七百則公案。悉落麈尾。而斬葛藤。撥開云霧。其接引者。自王公長者。以至廝隸末流。五比丘。十弟子。以及一闡提輩。統(tǒng)以慈光攝受。如偶成偈云。十方世界恣橫眠。那管東西南北天。惟我獨尊全體現(xiàn)。人來問著只粗拳。其著述者。為法證辨。如鐘聲鏡影。不墮語言文字之障。共創(chuàng)復者法幢所賁即為寶坊。而一杖一拂。飄然物外。絕不作一住相。崇禎辛巳。田太傅。承皇貴妃田氏命。躬赍紫衣入山。祈師演法。因請住留都大報恩寺。師以衰邁力卻之。是年七月之七日。示疾。跏趺而逝。全身塔于天童南崗。
南宋元明禪林僧寶傳·卷十五
禪師。
諱圓悟。
字覺初。
自號密云。
宜興人也。
明嘉靖丙寅。
生于蔣氏。
師生八歲。
知世相無常。
年二十六。
發(fā)宿慧。
二十七負薪有省。
三十棄家。
又四歲為僧。
四十桐棺悟道。
又六歲。
得受記莂。
五十二開化龍池。
于是。
六建法幢。
示寂之年。
七十有七。
然生不為家。
四海歸之。
老不奉詔。
朝廷慕之。
及不忘慈。
今古戴之。
窣堵不虛尊。
人天共享之。
實為龍池之真乳。
溯滹沱而拓曹溪。
遠紹雞足之正裔也。
師初棄家。
赤手空肩。
走事幻有傳禪師。
傳嘉其志節(jié)。
喜而度之。
為大沙門。
當機輒不爽旨。
眾皆驚異。
師終不自肯。
心苦神勞。
且代眾役。
不知有己。
偶過桐棺山頂。
豁然大悟。
情與無情。
煥然等現(xiàn)。
覓纖毫過患不可得。
時傳公已居燕都。
師即趨省傳公。
公見乃大喜。
喜師可倚以支我臨濟也。
經(jīng)二載辭還。
南上天臺探禹穴。
因與周公汝登陶公望齡王公舜鼎。
本色相見。
脫略窠臼三公甚敬服。
越之有道緇素。
爭識師焉。
傳公還龍池。
師因歸省。
公問。
你到諸方。
會見甚么人。
師頓腳拍膝。
以對公。
公笑曰。
許多時一些氣息也無。
師曰。
和尚疑則別參。
公撾鼓集眾。
付師衣拂。
復召入楊前。
以扶持佛法。
勉師力行。
以報先宗師。
即呈偈曰。
若據(jù)某甲扶佛法。
任他○○○○○。
都來總與三十棒。
莫道分明為賞罰。
時年四十有六矣。
三載傳公遷化。
又三載。
眾請繼席龍池。
自是意緣移徙。
酬香之會。
有六。
計二十六年。
掀翻露布。
洞示真元。
座下蹴踏。
常足萬馀指。
師則當軒據(jù)座。
威震獅猊。
海內(nèi)英靈。
飲氣自失。
凡剎竿樹對。
成大寶坊。
不許門下干倚王公。
嘗語學者。
貞觀響道欲瞻風彩。
上表遜謝。
往返三四。
引頸就刃。
神色儼然。
吾敬道信大師。
茅茨石室。
累煩圣主。
且請前行。
吾從別道。
澡身凈發(fā)。
結(jié)跏趺逝。
吾敬汾陽無業(yè)。
休心息念。
斷絕攀援。
賜紫及號。
力陳昔誓。
收付有司。
恬然受刑。
吾敬芙蓉道揩。
牢著草鞋。
腰包住院。
去就之間。
輕同學子。
不為蚖蛇戀彼窟穴。
吾敬應庵華祖故。
師生平。
意有不可。
撩衣即行。
首住龍池五載。
一日因事上堂曰。
者里無人證明。
且向別處尋討。
下座。
便去。
次住天臺古通玄寺。
茅堂草座。
法政冰霜。
晨暮參請。
間不容發(fā)。
雖三載而日新。
海鹽金粟。
使符至再。
師憫其迫切。
曳杖赴之。
居六載。
無作無為。
崇成大廈。
床歷幾滿千輩。
名卿達士。
一目相遇獰拳辣掌之下。
掉臂而去者夥矣。
有挾貴而問道者。
師輒掌之。
貴人曰。
和尚獨不欲獲法乎。
師曰。
山僧法也無。
護個甚么。
又連掌之。
斷際故山曰。
黃檗者。
鼓寂鐘沉。
閩人來請。
師不忍先跡零落。
籃輿度嶺。
僅五閱月又拂衣。
則明州黃司理端伯。
以鄮峰育王寺。
而待駕焉。
黃公又考。
太白名山。
為歷祖庭。
廢之已久。
遂與有道紳士俱愴然。
先以意容。
恐師臘高。
師慨然移錫。
至天童古佛殿基曰。
虛空作殿。
日月為燈。
且道。
是甚么人境界。
還會么。
設或未會。
且看新長老。
撒開坐具。
大展三拜。
于是十一載。
天龍失守之區(qū)。
歷祖藏身之處。
無不斬新扶起。
壯甲東南。
翼集鱗宗。
蔚為僧海。
其得髓之子。
一十二人。
然點胸自許。
招手橫趨者。
不可勝計。
崇禎辛巳。
天子命外戚田公弘遇。
赍香賜紫。
徵住金陵報恩寺。
師固以老辭。
退臥通玄峰頂。
天下圖其頂相。
書其名號。
而親之。
壬午七月七日辰。
猶巡寮視務。
午刻宴然示化。
塔于天童南山。
緇素奔送者萬人。
臨壙慟而失聲。
聲震山谷。
清順治庚子。
天童門人弘覺禪師道忞。
編師六會語錄。
進頒大藏。
贊曰。
斗柄東指。
鼓腹謳歌。
于不識不知之中。
即釋氏儒童。
難贊辭焉獨今之薄海內(nèi)。
外據(jù)大寶坊。
橫說豎說者。
操鈯斧于山邊水邊者。
皆師法會中人也歷考少林至楊岐。
其世十七。
楊歧二十有三世以得師。
其間法利之普。
如師者幾何人哉。
今叢林公論。
以曹溪高峰永明大慧等。
類師始末。
嗚呼雖實錄也無。
乃瓊枝析玉與。
新續(xù)高僧傳·習禪篇第三之十一
釋圓悟,字覺初,亦號密云,姓蔣氏,宜興人也。父曦,母潘氏,家世田作。悟生而淵穆,不逐塵戲,八歲便知佛號,稍長樵耕給養(yǎng),歸則獨處,頗切世相無常之想。既冠,誦經(jīng)懌然默記,嘗負薪入市,釋肩橫陳,積柴面前側(cè)立,竟日若不見人。壯歲置妻孥,從龍池山禹門寺幻有傳祝發(fā),數(shù)載勤勞,多所未徹。一日,過銅官山頂,秋爽天高,豁焉開朗,凝膺渙釋。時傳已入都北來,覲之。二祀而歸,禮天臺,探禹穴。海門周公汝登唱道東南,以宗傳證圣學,與悟深相契結(jié)。祭酒陶公望齡、司空王公舜鼎,交參扣擊,悟之道法遍于東海,自茲始也。傳歸龍池且老,以衣付悟。由是六坐道場,龍池、通玄、金粟、黃檗、育王、天童,臨濟之傳稱中興焉。初之金粟也,夢旂亭下有大井,可飲千人,一丈者指曰:“是師住處。”蓋金粟故千人井。悟居六年,食指盈萬,果符斯兆。天童古剎,歲久荒蕪,悟為完飾,高檐觸云,連閣四周,金田香界隨地涌出,又壤接海宇,輪舶交至,南詔北貊,重譯炷香,近古以來所未有也。崇禎癸巳,天步方艱,物多疵癘,國戚田弘遇奉御香祈福普陀,隨赍紫衣賜悟。又以南都大報恩寺屬悟住持,以老病辭。逾年,寂于天臺通玄,還塔天童南山下。清室龍興,嗣法弟子道忞于順治乙亥應召入京,奏悟道行,天語咨嗟,有生不同時之嘆。又進曾鯨所繪遺像呈入御覽,復命供奉。王國材臨摹二幀,世祖雅善丹青,親為著墨,賜藏天童,諭所編語錄采入大藏,其眷慕如是??滴跛氖哪?,賜謚曰“慧定禪師”。

人物簡介

高僧摘要·化高僧摘要卷四
舒城沙氏子。生而白衣重包。葷酒不入于口。十六游金陵。聽講法華。嘆曰。求之在我。豈可循文逐句哉。遂禮五臺靜庵通剃發(fā)。次參壽昌。機語弗契。入閩。一日閱趙州有佛不得住因緣。有省。再謁昌。昌問。蟻子解尋腥處走。蒼蠅偏向臭邊飛。是君邊事。臣邊事。師曰。臣邊事。昌呵曰。大有人笑汝在。一日登廁。睹登樹人大悟。趣見昌。昌問子近日何如。師曰。有個活路。只是不許人知。昌曰。因甚不許人知。師曰。不知不知昌問。婆子具什么手眼。便燒庵趁僧去。師曰。黃金增色爾。又舉僧問玄則。龍吟霧起?;[風生公案。命作頌。師頌曰。殺活爭雄各有奇。模糊肉眼曷能知。吐光不遂時流意。依舊春風逐馬蹄。昌笑曰。子今日方信。吾不汝欺也。萬歷三十年。住博山云。此事不從功行得。不從修證得。不從思議得。不從學問得。不從禪定得。有一等人。閉門作活。暗里休心。將自己身心。煉得如枯木寒灰。蟲唼衣而不知。蛛結(jié)網(wǎng)而不顧??v是百年在定。終如一個死人。于本分事中。全無交涉。所以玄沙曰。直饒如澄潭月影。靜夜鐘聲。隨扣系以無虧。觸波瀾而不散。此猶是生死岸頭事。道人行處。如火燒冰。箭既離弦。無返回勢。須就明中取則。向花柳街前。逴得九衢春色。于芙蓉岸上。帶來八面秋風。應用無虧。隨緣自在。且道作么生。是博山行履處。良久曰。祇有一雙窮相手。不曾輕揖等閒人。況博山與諸人。同途不同徹。諸人向正位中來。博山不在正位。諸人在博山。拂子里許。諸人向偏位中來。博山。不在偏位。拂子在諸人袈袈里許。所以道。對面不相識。千里卻同風。若向這里徹去。當下知歸。不留朕兆。故我釋迦大師。為勇猛眾生。成佛在一念頃。為懈怠眾生。得果滿僧祇劫。博山。恁么道。猶是葛藤。諸人也須絆斷始得。且道絆斷后。作么生行履。卓拄杖曰。不因樵子徑。爭到葛洪家。崇禎三年秋示疾。首座問。和尚尊體如何。師曰。盡有些子受用。座曰。還有不病者也無。師曰。熱大作么。座曰。來去自繇。請道一句。師書歷歷分明。四字。投筆坐化。塔全身于本山。
南宋元明禪林僧寶傳·卷十五
無異禪師者。
名元來。
廬州舒城人也。
姓沙氏。
胎乳絕葷。
耳目不涉塵垢。
年十六。
游石頭城聽法華。
自信佛法。
不從人得。
乃禮五臺靜庵沙門。
著垢衣。
五年精核教觀。
振錫南還。
上峨峰。
謁無明經(jīng)公。
自負人無我。
及輒辭行。
經(jīng)公斂目危坐而已。
師不測。
竟去入閩。
寓白云峰。
閱古尊宿語。
忽有所得。
再謁經(jīng)公。
陳其見處。
公曰。
蟻子解尋腥處走。
蒼蠅偏向臭邊飛。
是君邊事。
臣邊事。
對曰。
臣邊事。
曰。
大有人笑你在。
師愕然曰。
到者里。
因甚不是。
公曰。
此不是。
彼皆然。
師乃傾心哀請。
公惟斂目。
師益不測。
一日聞泥神倒地聲。
不覺踴躍。
呈偈于公。
公仍斂目。
命以宗乘堂別居之。
居年馀。
每呈偈頌。
公斂目如前。
師因感泣。
以為依公決擇。
不蒙指示。
歲序推遷。
何了日耶。
偶登廁。
睹上樹人。
乃明大旨。
嘆曰。
今日方知。
師不我欺也。
萬歷壬寅。
師年二十有八。
出住博山。
而持重端嚴。
篤行古德之風。
入其門者。
心容俱肅。
尋應閩之董巖。
鼓山大仰。
復還博山。
參徒大集。
是時。
經(jīng)公已遷壽昌。
父子道價。
喧騰宇內(nèi)。
僧問如何是功。
師曰。
一人同一春。
如何共功。
師曰。
力士舁杖鼓。
如何是功功。
師曰。
猢孫上露柱。
曰。
不得敲唱雙舉。
請示正中妙葉。
師曰。
高底云繞樹。
遠近鳥銜花。
如何是君。
師曰。
水有筋山有骨。
如何是臣。
師曰。
鹡鸰鳥鳴似哭。
如何是君視臣。
師曰。
千年老樹掛枯藤。
如何是臣視君。
師曰。
樓頭畫鼓正三更。
如何是君臣道合。
師曰。
金闕鳳銜丹詔去。
邊陲人唱凱歌歸。
僧作禮。
師曰。
君位中事作么生。
對曰。
虛突兀。
師復打。
時。
慧臺鏡禪師。
早得旨于經(jīng)公。
翛翛瓢笠。
剝啄諸方。
諸方以矮師叔類之。
過訪于師。
適師升座。
鏡出震威一喝曰。
百丈聞喝。
三日耳聾。
且道。
是那三日。
師曰。
秋風多帶殺。
秋露愈加寒。
鏡拂袖歸眾。
師便下座。
鏡后隱于武夷石屏巖。
相隨者。
樵汲數(shù)輩。
禪衲尋風求之。
鏡悉指歸博山。
崇禎二年。
魏國公徐弘基。
請師說法南京天界。
使符三至。
師始一出。
象龍沸集。
大廓曹洞宗風。
上堂曰。
達磨大師。
航海而來。
直指人心見性成佛。
雖則門庭萬仞。
壁立千層。
秖演一心之法。
更無馀事。
乃至六代傳衣。
五宗競出。
運無礙輪。
化無緣眾。
秖演一心之法。
更無馀事。
溈山大師。
敲唱同行。
暗機圓合。
傾瓶以辨超方。
撼茶而彰妙用。
秖演一心法。
更無馀事。
門大師。
箭鋒相拄。
函蓋乾坤。
揚眉落臼。
顧盼猶遲。
如流云翔鶴。
湛水晴空。
秖演一心之法。
更無馀事。
法眼大師。
拈現(xiàn)前石。
塞虛空口。
一切處現(xiàn)成六根互用。
六用齊施。
秖演一心之法。
更無馀事。
臨濟大師。
一語中。
具三玄。
一玄中。
具三要。
驅(qū)耕夫牛。
奪饑人食。
電光石火。
開眼猶迷。
秖演一心之法。
更無馀事。
洞山大師。
混不得類不齊。
立寶鏡三昧。
炤學人肺肝。
分五湖玉石。
雪盛銀碗。
月炤金沙。
秖演一心之法。
更無馀事。
乃至博山。
今日遠承諸祖慈蔭。
循規(guī)蹈矩。
借路還家。
駕輕就熟。
秖演一心之法。
更無馀事。
諸昆仲含靈。
具此一心之法。
學人學此一心之法。
三世諸佛。
歷代祖師。
示此一心之法。
故楞伽云。
佛語心為宗。
諸昆仲。
那個臺無月。
誰家樹不春。
卓柱杖下座。
師毅辭還山。
傾都遮留。
籃輿不得。
前乃宵邁。
緇素追攀。
望江而立。
徐公歲序存問不間也。
師既大弘洞宗。
常隨侍者。
萬馀指。
如臨一人。
僧問。
如何是不聲色墮。
師曰。
斷橋分野水。
如何是類墮。
師曰。
孤棹舉平原。
如何是尊貴墮。
師曰。
裂破幾層清世界。
倒騎玉象趁麒麟。
銀碗盛雪。
明月藏鷺。
意旨如何。
師曰。
露骨瘦上環(huán)紫霧。
塞流小澗長青苔。
師開化幾三十載。
未易肯諾。
或請入草求人。
廣紹先澤。
師太息曰。
吾宗。
貴得真脈。
妙葉玄機。
茍不然仍瓦解耳。
吾何忍哉。
語畢泣下。
自后遂不上堂。
示疾于崇禛庚午之秋。
訚首座問曰。
和尚尊體如何。
曰。
盡有些子受用。
訚曰。
還有不病者么。
曰。
熱大作么。
訚曰。
去來自繇。
請道一句。
師書歷歷分明四字。
跏趺而寂。
塔于博山。
坐三十九夏。
其年僅五十六也。
贊曰。
投子世大陽之代。
須憑秀圓通協(xié)而成之。
其道始著。
真歇稟丹霞之嗣。
還借炤長蘆薦而褒之。
此話方行。
博山父子。
遠紹少室之宗。
不叨馀力。
大衍新豐之調(diào)。
本自天。
然其說法。
則橫空鳳舞。
激揚則擲地金聲。
至其慎重真脈。
常自下涕。
語云。
猛虎生兒。
勢不能食牛者。
輒癈之。
其博山之山之謂與。

人物簡介

全粵詩·卷五六四
何南鳳(一五八七—一六五一),字道見。
興寧人。
明神宗萬歷四十三年(一六一五)舉人。
性最穎異,十五食餼,即落發(fā)逃禪,父心吾明經(jīng)苦留之,乃還俗,領舉人。
會試燕京,遇黃山普門禪師,談論相契,遂決意出家。
游齊魯吳越山水,訪朱蓼水相國于聊城,訪支寧瑕、周開鴻、任采石諸子于嘉善,禪盟詩社,遍相印證,遠近皈依者甚眾,號牧原和尚。
嘗居平遠文殊、龍川石嶺、羅浮祥云、蕭巖同峰,及閩之汀杭諸剎,晚棲豫章普濟,其徒迎歸興寧。
明桂王永歷五年正月,忽作偈別大眾,復還普濟,六月六日,沐浴更衣,端坐而逝,年六十四。
有《讱堂馀稿》。
所著詩文語錄,散行于世,康熙間,所刻諸稿多佚,鄒慕山、明經(jīng)濤,刊其詩文一卷,曰《讱堂馀稿》。
近人羅香林《興寧二十五家詩選》有傳。
事又見清咸豐《興寧縣志》卷三。
何南鳳詩,以羅香林輯《興寧二十五家詩選》之《讱堂詩選》為底本。
釋通賢 朝代:明末清初

人物簡介

高僧摘要·品高僧摘要卷三
號浮石。平湖趙氏子。受密老人付囑。住報恩。臘八示云。自舍皇宮入雪山。六年冷坐絕追攀。誰知今夜蒲團上。紺目無端發(fā)眚斑。山僧恁么告報。祇要諸人拈卻炙脂帽子。脫下鶻臭布衫。便見古釋迦不先。今彌勒非后。一切時中。不倚一物。凈裸裸上無攀仰。赤灑灑下絕己躬。千圣不能知。萬靈安可測。一切坐斷。不漏絲毫。又新正解制示云。才拴意馬不多時。頃刻隆冬又過之。耳畔只聞鑼鼓鬧。聲聲敲入??成絲。大眾。還有不隨聲色轉(zhuǎn)變者么。等閒識得東風面。萬紫千紅總是春。到恁么地??芍^知歸。若有人問從甚處來。切莫道報恩來。因甚如此。不將平實對。正要使他疑。故道泰不傳天子令。時清休唱太平歌。復舉世尊一日。與阿難行次。路見古塔。世尊便作禮。阿難云。此何人塔。世尊云。過去諸佛塔。阿難云。是誰弟子。世尊云。是我弟子。阿難云。應當如是。大眾。既是過去諸佛。為何又是現(xiàn)在世尊弟子。既是世尊弟子。為何又作禮。如是推求。一一相反。阿難為何又言。應當如是。能向這里。明得透得。一切有為法當體即無為。
新續(xù)高僧傳·習禪篇第三之十二
釋通賢,字浮石,姓趙氏,當湖人也。
生有奇秉,性厭薰惺。
稍長志學,便懷出世,年十九潛越南海,禮紹宗薙染,因歸省父母,以獨子苦留。
稍自蓄發(fā),貌為慰解。
后投武源普凈庵乘白重相剃度,受沙彌戒于云棲蓮,圓具于海寧湛然澄,隨侍嘉禾東塔,聞同堂舉七賢女尸陀林?有省。
歸葬二親,復參證于云門,及聞金粟密道風崇峻,決志歸依。
明崇禎辛未,密遷天童,隨入侍寮。
未幾,思出掩關武原,請辭,密語之曰:“汝三年關后,可隨處開堂,厚自保重。
”去經(jīng)二載,密過嘉禾,破關執(zhí)侍,一日集眾,以拂子屬賢曰:“付汝為眾去。
”自是,當湖青蓮請賢開法。
甲申冬,主席遁村報昌,順治戊子,遷海門廣慧。
甲午,牧云謝事天童,延賢主持。
丁酉,遷嘉禾棲真。
己亥,遷宜興善權(quán)。
庚子,住虞山福城,退老西山支公之白馬澗。
丁未七月二十五日入滅,世壽七十有五,塔于徑山之鵬搏峰下,著有語錄行世。

人物簡介

中國歷代人名大辭典
【介紹】: 清僧。廣東潮陽人,俗姓林,字木陳。年二十棄諸生為僧,繼密云悟和尚之后,主浙江天童寺。順治十六年,徵召至京,封弘覺禪師。
高僧摘要·法高僧摘要卷二
號木陳。
潮州林氏子匡廬薙染。
依悟和尚天童座下。
掌記室有年。
受請繼席。
僧問。
如何是天童境。
師曰。
廿里松關行欲盡。
青山捧出梵王宮。
曰如何是境中人。
師曰。
閒移拄杖松根立。
笑問客從何處來。
曰向上宗乘事若何。
師曰。
看腳下。
問如何是諸佛出身處。
師曰。
你吃粥也未僧擬議。
師曰。
諸佛過去久矣。
上堂。
釋迦老子道。
作是思惟時。
十方佛皆現(xiàn)。
古德道。
才入思惟。
便成剩法。
且道名字既同。
因甚么有利有害。
紅粉易妝端正女。
無錢難做好兒郎。
示眾云。
有一人三頭八臂。
有一人無背無面。
同到天童門下。
且道安下那個即是。
一晚入堂。
大叫曰。
適來欄中不見了牛。
普請諸人把火上山尋牛去。
眾愕然。
一僧才出。
師便歸方丈。
常舉居一切時不起妄念話頌曰。
草鞋踏遍江南雪。
歸看廬山石上云。
卻笑閒身猶未老。
尋梅幾度出松
新續(xù)高僧傳·習禪篇第三之十二
釋道忞,字木陳,號夢隱,潮陽林氏子也。薙染于匡廬開元先若昧明,受戒具于憫山。清順治時,賜號“弘覺禪師”,更寺名曰“弘法”,錫以敕印,賚予甚盛。敕曰:“朕惟佛會拈華,妙心傳于迦葉。禪行面壁,宗旨付于神光。六葉既敷,千華競秀。蔭法云于真際,火宅晨涼。耀慧日于康衢,重昏夜曉。以至眴目揚眉,擎拳舉指,皆合宗門之妙諦,得教外之靈機。誠非他學可知,亦豈意生所度。眷言道行,冀覿高蹤,實悟真如,必先玄覺。咨爾禪僧道忞,嗣法天童,傳宗臨濟??俗C無生之旨,機自玄明。允通向上之關,悟稱真諦。嘗稽載籍,祈會性真,間覽玄文,深嘉妙義。故時于聽政之暇,詢爾以法道之微。乃名言之不繁,克隨機而得解。玄關幽鍵,感即能通。遙源浚波,酌之不竭。傳一鐙于種智,了萬法于真空。廣量出于凡心,元明踰于宿學。引之于有,高謝四流。推之于無,俯弘六度。信乎凡之可以證圣,惟覺足以悟迷。非同測海窺天,固已登堂入室??爸鞣ㄩT之席,允稱禪眾之尊。是用封爾為弘覺禪師,錫之敕印。于戲!慈周萬有,大身遍于十方。利濟四生,本覺超乎三世。俾舉代咸登仁壽之域,在隨方而啟般若之門。其益懋爾勤修,庶弘開夫正梵。式承嘉命,丕闡宗風。欽哉!”以康熙甲寅六月示寂,壽七十又九,荼毗,頂骨五采,齒無損痕,塔于平陽黃龍峰下。所著有《紀年》、《專譜》、《語錄》、《詩文集》及《北游錄》。

人物簡介

槜李詩系·卷二十七
肩,字培庵,參議光啟子。
少通仕籍,后棄家為僧,名詮勝,號大山,嗣游江北鶴林寺。
牧云禪師囑付,歸葬梅溪精舍以老。
工草書,尤好吟詠。
有《甲乙詩記》四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