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物簡介
俞廷柏,字懋園,江蘇蘇州府昭文縣人,乾隆己亥科舉人,庚子科進士。歷任刑部陜西司郎中,安徽六安州霍山縣知縣、安慶府桐城縣知縣,吏部驗封司員外郎,掌稽勛司印兼稽俸廳事,后充則例館纂修、陜西候補知府等職。誥受朝議大夫,晉贈中議大夫,著有《懋園文集》。有子俞焯,道光六年丙戌科進士;另一子俞照與翁心存是兒女親家。
人物簡介
【生卒】:1810—1865 【介紹】: 清江蘇常熟人,字祖庚,號藥房。翁同龢兄。道光二十年進士。授編修。咸豐間佐江北大營軍事。官至安徽巡撫。以對捻軍作戰(zhàn)失利罷官,戍新疆。留甘肅軍營辦事。在營病卒。謚文勤。有《巽軒雜記》、《巽齋自訂年譜》(翁同龢補)。維基
翁同書(1810年7月10日—1865年12月14日),字祖庚,號藥房,江蘇常熟人,晚清大臣。同治帝師翁心存長子,光緒太傅翁同龢長兄。道光二十年(1840年)進士,授翰林院編修,曾任貴州學(xué)政。咸豐初年,太平軍事起,被派往江南大營襄辦軍務(wù),輔佐琦善、托明阿、德興阿,曾是兩江總督曾國藩的部下。咸豐八年(1858年)任安徽巡撫,駐定遠城。誤撫江北綠林苗沛霖,坐視苗沛霖亂殺平民。苗暗與陳玉成勾結(jié),翁同書又被太平軍包圍,七月,退守定遠,“待援不至,待餉不來”,九年六月文武官紳殉難甚眾,同書棄城逃跑。壽州邑紳孫家泰、徐立壯奏苗沛霖跋扈,苗沛霖大怒,咸豐十一年(1861年)五月,苗沛霖發(fā)兵攻壽州,清廷飭令同書配合袁甲三共同查辦苗沛霖,反復(fù)無常的苗沛霖又暗中與欽差大臣勝保勾搭,被困壽州的翁同書只好以“通捻”為由,將徐立壯處死,囚禁孫家泰,卻沒能減緩苗沛霖的攻勢。苗沛霖破城后,又殺孫家泰全家。不久,苗沛霖再次投清。1861年翁同書被召至燕京。同治元年正月初十(1862年2月),曾國藩上《參翁同書片》,帝以為“貽誤取巧,茍且偷生”,議政王大臣擬斬監(jiān)候(即死緩)。《清史稿》載:「……同治元年正月,丙午(日),前安徽巡撫翁同書以失壽州、定遠,褫職逮問,尋論斬。」后因翁心存病故,朝廷體恤翁氏,改謫新疆。同治三年(1864年),赴陜西圍剿回變,得賞四品銜,同治四年(1865年)12月14日因患痢疾病逝,謚文勤。
人物簡介
【生卒】:1816—1879 【介紹】: 清浙江歸安人,初名福元,字侖仙,后字楞仙。道光十八年進士,官編修,主四川鄉(xiāng)試,升國子監(jiān)司業(yè)。曾主泰州崇實書院講習(xí)。與弟錢振常同撰《樊南文集補編箋注》等。另有《示樸齋文集》、《示樸齋隨筆》。維基
錢振倫,原名福元,字崙仙,浙江歸安縣(今屬湖州市)人。清朝官員。他是清同治進士錢振常的兄長,大學(xué)士翁心存的女婿、翁同龢的姐夫,錢玄同的伯父。道光十八年(1838年)戊戌科進士。選翰林院庶吉士,散館授編修。官至國子監(jiān)司業(yè)。著有《示樸齋駢體文》。
人物簡介
董元醇,又稱董元章,清代官員,河南洛邑人,祺祥之變中的開端人物。咸豐二年(1852年)壬子恩科二甲十一名進士,選為翰林。十年,任從五品御史。咸豐十一年七月十七日,咸豐帝駕崩,遺下幼主載淳,遺詔由肅順等顧命八大臣輔政。八月初六日,董元醇上疏,稱新君年幼,應(yīng)由東太后慈安與西太后慈禧暫時垂簾聽政,并暗示希望加上恭親王奕?一起輔政。肅順等人得知之后大怒,咆哮于朝堂之上,嚇得載淳啼哭不止、尿失禁。也因為此事,董元醇被肅順下令發(fā)配軍臺效力。此時,兩宮太后發(fā)動祺祥之變,廢除祺祥年號,改為同治,肅順等顧命八大臣或殺或貶,都被肅清,董元醇因此非但沒被發(fā)配,反而加官一級,升為正五品工科給事中。后董元醇舉薦倭仁、祁雋藻、翁心存、許乃普等人為帝師,但兩宮太后沒有回應(yīng),不久后,因為其名與皇帝載「淳」同音,自行避諱,改名董元「章」。
人物簡介
【生卒】:?—1877 【介紹】: 清江蘇常熟人,字玉甫。翁心存次子。咸豐間由蔭生官兵部主事。同治間累擢湖北巡撫。光緒元年兼署湖廣總督。疏免湖北米厘。有《皇朝兵制考》。
人物簡介
【生卒】:1820—? 【介紹】: 清浙江西安人,字少薇,號松坪。咸豐三年進士,官至湖南岳州知府。精于金石之學(xué)。有《二銘草堂金石聚》。
人物簡介
晚晴簃詩匯·卷一五五【生卒】:1830—1904 【介紹】: 清江蘇常熟人,字叔平,晚號瓶庵居士,又號松禪。翁心存子。咸豐六年一甲一名進士,授修撰。同光兩朝皆為帝師。歷內(nèi)閣學(xué)士、左都御史、刑、工部尚書,官至軍機大臣,總理各國事務(wù)大臣、協(xié)辦大學(xué)士、戶部尚書。參機務(wù)。中日戰(zhàn)爭時,與李鴻藻主戰(zhàn)。和議起,力爭改約稿。戊戌間以贊助新政罷官革職,交地方官嚴加管束。卒于家。宣統(tǒng)元年復(fù)原官。工書法,著有《瓶廬詩文稿》、《翁文恭公日記》
翁同龢,字聲甫,號叔平,晚號瓶廬,又號松禪,常熟人。咸豐丙辰一甲一名進士,授修撰,官至戶部尚書、協(xié)辦大學(xué)士。謚文恭。有《瓶廬詩稿》。詞學(xué)圖錄
翁同龢(1830-1904) 字聲甫,號叔平,又號瓶廬、松禪。江蘇常熟人。咸豐六年(1856)進士。授修撰。歷官中允、內(nèi)閣學(xué)士、刑部與戶部侍郎、左都御史、刑部與工部尚書、軍機大臣、總理各國事務(wù)大臣、戶部尚書領(lǐng)協(xié)辦大學(xué)士。以主變法革職回籍。宣統(tǒng)間追謚文恭。詩長于七絕,多托興蕭寥之作。詞風類詩。有《瓶廬詩鈔》、《瓶廬文鈔》、《瓶廬詞鈔》。維基
翁同龢(1830年5月19日—1904年7月4日),字叔平,號松禪,晚號瓶庵居士、人稱翁帝師、翁師傅,江蘇常熟人,清末大臣、書法家、狀元。官至戶部、工部尚書、軍機大臣兼總理各國事務(wù)衙門大臣。是同治帝和光緒帝的兩代帝師。翁同龢幼年時的國學(xué)教育系由其母親與姐姐教導(dǎo)完成。道光二十九年(1849年)參加科舉得恩貢,咸豐二年(1852)壬子順天鄉(xiāng)試中舉,咸豐六年(1856年)中狀元,授翰林院修撰,曾任陜西學(xué)政,因病回京。同治十二年(1873年)十月“楊乃武與小白菜”一案,是翁同龢發(fā)現(xiàn)諸多疑竇,同治帝下令重審此案,其中涉及“兩湖派”與“江浙派”的權(quán)力斗爭。光緒元年(1875年),翁同龢署刑部右侍郎。次年四月,慈禧太后命教授光緒帝讀書。不久,遷戶部侍郎,充經(jīng)筵講官,晉都察院左都御史。歷任刑部、工部尚書。光緒五年十一月,崇厚擅自與俄國簽訂通商十八條,六年八月十八日,翁同龢等人在養(yǎng)心殿面對兩宮皇太后,翁認為伊犁可以割走,但十八條不能應(yīng)允,特別是在西安、漢中設(shè)立通商口岸以及在松花江上行船等兩條不可許。光緒八年(1882年),充任軍機大臣。光緒十年(1884年)中法戰(zhàn)爭中,主張進兵結(jié)合談判,不可一味依仗劉永福之黑旗軍。不久,罷直軍機。歷加太子太保,賜雙眼花翎、紫韁。翁同龢因曾國藩及李鴻章曾經(jīng)檢舉其兄,因而終身與李鴻章有私怨。翁同龢對于慈安太后與慈禧太后推行的洋務(wù)運動頗為排斥,對于該運動也有所批評,并影響往后光緒帝親政后的舉措。任戶部尚書期間,處處以反腐等各理由刁難北洋水師,光緒十七年,暫停南北兩洋購買洋槍、炮彈、機器事兩年。當時有一副譏諷對聯(lián)描寫二人無能:「宰相合肥天下瘦,司農(nóng)常熟世間荒?!股下?lián)「合肥」指安徽合肥的李鴻章,下聯(lián)「常熟」即江蘇常熟的翁同龢。李翁二人的恩怨間接導(dǎo)致日后中日甲午戰(zhàn)爭北洋艦隊的失利。光緒二十年(1894年),翁同龢再任軍機大臣,深得光緒帝信任。在甲午戰(zhàn)爭中,堅決主戰(zhàn)。次年,清軍戰(zhàn)敗,中日和議期間,翁同龢與李鴻藻極力反對割地,指出:「寧增賠款,必不可割地?!褂致?lián)合俄、英、德三國謀阻割地,最終情勢無法挽回。次年,兼任總理各國事務(wù)大臣。光緒二十三年(1897年),以戶部尚書協(xié)辦大學(xué)士。光緒二十四年,戊戌變法開始后,6月15日,翁同龢突然遭光緒帝將其開缺回籍。傳統(tǒng)說法認為翁支持維新變法,推薦康有為,擬定并頒發(fā)了戊戌變法的綱領(lǐng)性文件《明定國是詔》,故遭到慈禧太后以光緒皇帝之名加以罷黜;另外一個說法,則是甲午戰(zhàn)爭之所以失敗,在于翁同龢對于北洋艦隊的武器更新百般刁難所致,有次恭親王奕?病重,慈禧太后與光緒皇帝前往探望,光緒皇帝曾詢問恭親王奕?翁同龢是否值得重用,恭親王奕?對光緒帝表達反對意見,最后光緒皇帝在與慈禧討論后決定忍痛罷黜翁同龢。戊戌政變后又遭嚴厲斥責,將其罷職,永不敘用,交地方官嚴加管束。翁先到侄子江西巡撫翁曾桂署中暫住,然后回常熟故鄉(xiāng)。光緒三十年(1904年)病逝于故鄉(xiāng)。死后康有為譽之為“中國維新第一導(dǎo)師”。然而,根據(jù)雷家圣《力挽狂瀾:戊戌政變新探》一書指出:梁啟超《戊戌政變記》說道:「那拉氏(慈禧太后)忽將出一朱諭,強令皇上宣布?!噬弦姶嗽t,戰(zhàn)栗變色,無可如何。此朱諭實那拉氏與榮祿最毒之計,聞系出于榮祿私人李盛鐸所擬云。翁同龢一去,皇上之股肱頓失,然后可以為所欲為也?!箍梢娏T黜翁同龢的詔書,為「榮祿私人」李盛鐸所草擬。但是康有為在《自編年譜》卻記載翁同龢被罷前夕,康有為「為御史李盛鐸草譯書、游歷及明賞罰、辨新舊摺,李上之?!箍梢娍涤袨樘胬钍㈣I草擬之「明賞罰、辨新舊」的奏摺,即是彈劾翁同龢的奏摺,將翁同龢視為「舊」而加之以「罰」。變法派領(lǐng)袖康有為竟然幫「榮祿私人」李盛鐸草擬奏摺,豈非怪事?因此,李盛鐸不但非「榮祿私人」,而且可能是在康有為的授意與擬稿之下,上書彈劾翁同龢。翁同龢的被罷,不是「那拉氏與榮祿最毒之計」,而是康有為「除舊布新」的結(jié)果。宣統(tǒng)元年(1909年),翁同龢獲得官方「平反」,追復(fù)官銜,并追加謚號為文恭。著作有《瓶廬詩稿》、《翁文恭公日記》、《翁文恭公軍機處日記》等。
人物簡介
翁斌孫,字韜甫,常熟人。光緒丁丑進士,改庶吉士,授檢討,歷官直隸提法使。有《笏齋覆瓿集》。維基
翁斌孫(1860年3月5日—1923年1月9日),字人豪,又字韜夫,號芴齋,晚號冰楞、芴居士。江蘇常熟縣人。晚清官員。翁斌孫為大學(xué)士翁心存曾孫,安徽巡撫翁同書之孫,翰林翁曾源之子。光緒三年(1877年)丁丑科三甲進士,光緒三年五月,改翰林院庶吉士。光緒六年四月,散館后,授翰林院檢討。光緒八年,任功臣館纂修官。光緒十年,升任武英殿協(xié)修官、國史館協(xié)修官。光緒十三年,任武英殿纂修官、功臣館總纂官。光緒十五年,任方略館協(xié)修官、會典館協(xié)修官。光緒十六年,任方略館纂修官。次年升任方略館總纂官。光緒二十年,任會試同考官、武英殿總纂官。光緒二十四年,任翰林院侍講、會典館協(xié)修官、翰林院侍讀、日講起居注官。光緒三十一年,任國史館纂修、武英殿提調(diào)。后歷官山西大同府知府。宣統(tǒng)元年,任冀寧道、山西提學(xué)使。宣統(tǒng)三年,官至直隸提法使。民國后不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