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物:不準(zhǔn)

相關(guān)人物:共 2 位。
共 2 首

人物簡介

中國歷代人名大辭典
【生卒】:756—822 【介紹】: 唐宗室。
字易之。
以宗室子補鄭丞。
后棄官,擢進(jìn)士第,中拔萃科,調(diào)藍(lán)田尉。
憲宗元和時,累遷御史中丞,揭發(fā)京兆尹楊憑貪財,受賜金紫。
歷任山南、劍南節(jié)度使、御史大夫、淮南節(jié)度使。
穆宗立,請老,不準(zhǔn),官終檢校左仆射兼太子少帥,分司東都。
唐詩大辭典 修訂本
【生卒】:757—823 字易之,排行十一,李唐宗室。德宗建中中以蔭補鄭丞,四年(783)棄官。貞元二年(786)登進(jìn)士第,中拔萃科,累遷監(jiān)察御史。坐小累貶虔州司戶參軍。約順宗永貞元年(805)任饒州刺史,憲宗元和初累遷戶部侍郎判度支。六年(811)出任山南東道節(jié)度使,八年移鎮(zhèn)劍南。十三年拜相,七月出鎮(zhèn)淮南。穆宗長慶二年(822)授檢校左仆射兼太子少師分司東都,三年卒。生平見《新唐書》本傳。《全唐詩》存詩1首。
全唐文·卷六百九十四
夷簡字易之。鄭惠王元懿四世孫。以宗室子始補鄭丞。棄官去。擢進(jìn)士。中拔萃科。元和時檢校禮部尚書山南東道節(jié)度使。徙帥劍南西川。貞元十三年召為御史大夫。進(jìn)門下侍郎同中書門下平章事。出為淮南節(jié)度使。進(jìn)太子少師分司東都。卒年六十七。贈太子太保。

人物簡介

中國歷代人名大辭典
【介紹】: 宋僧。
眉州人,俗姓呂,號慧目。
初于村落一富室校書,偶游山寺得禪冊,閱之有得而出游。
迨抵大溈,參瑃禪師。
瑃問收劍因緣,答如旨。
瑃笑曰:三十年弄騎馬,今日被驢撲。
由是出名。
后住持中巖寺三十余年,說法不準(zhǔn)人錄。
臨終書偈坐化。
大明高僧傳·卷第七 習(xí)禪篇第三之三
釋蘊能號慧目??ぶ畢问献右?。少習(xí)儒博究經(jīng)史。年二十二于村落校書。偶于山寺見禪冊在幾。閱之似有所得。遂裂衣冠投僧圓具。一缽遐游。首參寶勝澄甫禪師。徵詰酬酢所趣頗異。徑往荊湖方謁永安喜真如哲德山繪諸公。造詣益邁。次抵大溈參瑃禪師?,t問曰。桑梓何處。曰西川?,t曰。聞西川有普賢菩薩示現(xiàn)是否。曰今日親瞻慈相。瑃曰。白象何在。曰爪牙已具?,t曰。會轉(zhuǎn)身么。能提具繞禪床一匝。瑃曰。不是。能趨出。一日瑃問僧。黃巢過后有人收得寶劍么。僧豎起拳。瑃曰。菜刀子。僧曰。爭奈受用不盡?,t喝出。次問能。亦豎拳?,t曰也是菜刀子。能便近前攔胸筑曰。殺得人即休。瑃笑曰。三十年弄騎馬。今日被驢撲。由是聲播諸方。返蜀初主報恩。次居中巖。室中嘗問崇真氈頭曰。如何是爾空劫已前面目。真忽領(lǐng)悟?qū)υ?。和尚且低聲遂呈偈曰。萬年倉里曾饑饉。大海中住盡長渴。當(dāng)時尋時尋不見。今日避時避不得。能印可之。能住持三十馀年說法不許人錄。臨終書偈辭眾端坐而化。阇維時暴風(fēng)忽起。煙之所至皆雨舍利。道俗斸地亦有得者。心舌不壞。而建塔焉。 系曰。能公不過一校書郎耳。才睹禪冊便知落處。豈非再來人乎。況乃遨游諸師之門。不無肯綮。方接大溈眉睫即解轉(zhuǎn)身。其利器固可知矣。溈尤未可。至問收劍因緣。前僧寧無入處。而終為揮下。及能公則別有通霄一路。乃拈莖草而作吹毛。大溈不免親遭鱉鼻一口。公可謂得大機用者歟。大溈固善為人師。能公亦不愧為人弟也。嗚呼世之師徒賓主相見能具此風(fēng)彩作略。庶不辜游法海。兩無遺憾。不然總為無孔鐵錘負(fù)黃面漢不少矣。勉哉。
新續(xù)高僧傳·習(xí)禪篇第三之四
釋蘊能,號慧目,姓呂氏,眉人也。少習(xí)儒,博究經(jīng)史。年二十二,校書村落,偶于山寺見禪冊在幾,閱之,似有得。遂裂衣冠,投僧圓具,一缽遐游。首參寶勝澄甫禪師,徵詰酬酢,所趣頗異。徑往荊湖方,謁永安喜、真如哲、德山繪諸公,造詣益邁。次抵大溈,參瑃禪師,問曰:“桑梓何處?”曰:“西川?!爆t曰:“聞西川有普賢菩薩示現(xiàn),是否?”曰:“今日親瞻慈像?!爆t曰:“白象何在?”曰:“爪牙已見?!爆t曰:“會轉(zhuǎn)身么?”能提具繞禪床一匝。瑃匝曰:“不是?!蹦苴叧?。一日,瑃問僧:“黃巢過后,有人收得寶劍么?”僧豎起拳?,t曰:菜刀子。僧曰:“爭奈受用不盡?!爆t喝出。次問能,亦豎拳?,t曰:“也是菜刀子?!蹦鼙憬耙恢?,曰:“殺得人即休?!爆t笑曰:“三十年弄騎馬,今日被驢撲?!庇墒锹暡ブT方。返蜀,初主報恩,次居中巖室中,嘗問崇真氈頭曰:“如何是你空劫已前面目?”真忽領(lǐng)悟,對曰:“且低聲?!彼斐寿试唬骸叭f年倉里曾饑饉,大海中住盡長渴。當(dāng)時尋時尋不見,今日避時避不得?!蹦苡】芍D茏〕秩拍?,說法不許人錄,臨終書偈辭眾,端坐而化。阇維時,暴風(fēng)忽起,煙之所至皆雨舍利,道俗斸地亦有得者,心舌不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