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物:莊士哲

相關(guān)人物:共 4 位。
共 4 首

人物簡介

全臺詩
施菼(1848~1909),原名藻修,字悅秋,一字采生。
清彰化鹿港人。
光緒十二年(1886)因清丈田畝事,違逆知縣李嘉棠;適逢施九緞起事抗官,受株連,被劉銘傳革去廩生身份,并遭通緝,遂逃往泉州,改名菼。
光緒十九年(1893)中舉。
乙未(1895)割臺時,曾與士紳施仁思、莊士哲、吳德功于彰化白沙書院設(shè)籌防局,事敗內(nèi)渡。
于晉江衙口興建「?玉山莊」。
曾興洋學(xué),參與創(chuàng)建泉州府立中學(xué);辦洋務(wù),捐資漳廈鐵路,并擔任鐵路協(xié)理之職。
生平頗有詩名,詩作大多已散佚。
近年施氏后裔施性山整理《?玉山莊聯(lián)珠集》、《?玉山莊唱酬集》,收錄施菼、施緝亭、施介予祖孫三代的楹聯(lián)、詩稿,及與詩友間的唱和之作。
茲以《?玉山莊聯(lián)珠集》所收施菼《慕慕廬廬集稿》詩八十首為底本,并參照洪繻《披晞集》、吳幅員《臺灣詩鈔》、陳漢光《臺灣詩錄》、賴子清《臺海詩珠》編校。

人物簡介

全臺詩
王學(xué)潛(1868~1927),字卿淇,號畏庵。
臺中清水三塊厝人。
祖籍福建安溪,其祖先王植瑚于乾隆年間渡臺。
二十歲補臺灣縣廩生,與堂兄王文章、王卿敏俱有聲于時。
乙未(1895)日軍侵臺,與林文欽、施仁思、莊士哲、許肇清、林朝選、吳鴻藻等地方紳士輪流負責彰化地區(qū)防務(wù)。
明治卅年(1897)被任為莊長,未幾辭職。
曾旅居北平,戊戌(1898)維新失敗,返歸臺灣。
明治卅四年(1901)受任臺中地方法院囑托,調(diào)查舊慣;次年(1902)八月獲授紳章;明治卅九年(1906)加入櫟社。
大正十年(1921)「臺灣文化協(xié)會」成立后,被推為評議員。
曾與蔡惠如、林瑞騰等創(chuàng)協(xié)和制糖株式會社,也曾組織竹材會社,并創(chuàng)立牛罵頭信用組合。
工書法,草書、隸書皆挺拔勁秀,尤精八分書,臺中不少題匾皆出其手。
〖參考鷹取田一郎《臺灣列紳傳》,臺北:臺灣總督府,1916年4月;《丹青憶舊:臺灣早期先賢書畫展》,臺北:國立歷史博物館,2003年12月;張子文等《臺灣歷史人物小傳:明清暨日據(jù)時期》,臺北:國家圖書館,2003年12月,頁64。
〗有《卿淇詩草》六首收入《櫟社第一集》,其他詩作散見《臺灣日日新報》、《漢文臺灣日日新報》、《臺灣文藝叢志》、《鳥松閣集》、《壽星集》、《東寧擊缽吟后集》等報刊詩集中,茲據(jù)以輯錄編校。
〖王學(xué)潛之生年有二說:一說1854年(見賴子清《臺海詩珠》),一說1868年(見《臺灣列紳傳》)。
因王氏有〈敬步則修宗兄六十自壽原韻〉詩,據(jù)詩題知王則修年紀長于王學(xué)潛,王則修生于1867年,因推知王學(xué)潛生年為1868年。

人物簡介

臺灣歷史人物小傳·明清暨日據(jù)時期
字槐庭,又字心水,號沁園,彰化鹿港人,生員。
光緒三年六月十四日(1877年7月24日)生。
祖克勸,以拓墾貿(mào)易起家,系開發(fā)臺灣中部鉅賈。
父為廩生宗華,早世。
兄弟四人,懷澄居末,賴母吳氏撫養(yǎng)成人。
性聰敏,喜讀書,善詩詞古文,復(fù)工小楷,知音律,能篆刻,對攝影亦頗有興趣,可謂多才多藝。
弱冠交游江湖名士及海內(nèi)諸大家。
其早期詩作浮靡艷麗,情意纏綿;迨割臺后,因閱歷興亡,感懷家國,一變?yōu)榧こ嗌n。
1902年與臺中士紳林癡仙(朝崧)、林幼春(資修)、賴悔之(紹堯)等詩友組織櫟社,以琴書詩酒自娛,被社中推為巨擘。
同時為鹿苑吟社、鹿江詩會、大冶吟社主要社員,騷壇咸稱健將。
平居喜獎掖后進,且深研陽明學(xué),于學(xué)界著有勞績。
1919年九月,繼莊士哲之后為鹿港區(qū)長,翌年十月轉(zhuǎn)任街長及臺中州協(xié)議會會員,先后主持街政十二年,對于維護漢學(xué),??蔽淖郑鉀Q乞丐問題,改良婚喪社會風(fēng)俗,籌建公會堂,創(chuàng)辦學(xué)校,開設(shè)道路,計畫「市區(qū)改正」等地方建設(shè)與公益事業(yè),莫不悉力以赴。
然為建公會堂而拆除萬春宮,為「市區(qū)改正」而拆三山國王廟,造成文物莫大損失。
1932年九月,街長任期屆滿退職。
三年后宿疾復(fù)發(fā),輾轉(zhuǎn)至1940年七月十九日去世,年六十四。
著有《沁園詩草》(1921),又選七言絕句成《媼解集》(1934)等。
(張子文)

人物簡介

全臺詩
莊太岳(1880~1938),族譜排行垂訓(xùn),名嵩,字伊若,號太岳,又號松陵,清乾隆年間祖先自福建省泉州府晉江縣青陽市渡臺,徙居彰化鹿港。
出身書香世家,父親莊士哲為廩生,叔父莊士勛中舉人,弟莊垂勝亦有文名。
九歲能詩文,人呼神童。
日治以后就讀臺中師范學(xué)校,畢業(yè)后執(zhí)公學(xué)校校六年。
常與謝頌臣、林幼春、蔣渭水、莊垂勝相聚圖復(fù)興。
與林癡仙交莫逆,從游入「櫟社」,先后擔任霧峰林家西席,組織讀書會、創(chuàng)「革新青年會」、「一新會」、「一新義塾」,講授國學(xué)垂三十馀年。
大正六年(1917)并與施家本、丁寶濂等人于鹿港創(chuàng)設(shè)「大冶吟社」,繼施家本為第二任社長。
昭和十三年(1938)元月病歿,遺有詩文稿藏家。
  民國五十七年(1968)十月,三子莊幼岳編校二百一十八首詩作,排印《太岳詩草》。
民國六十七年(1978),莊幼岳復(fù)集乃父早年詩作六百首及詩鐘六十首,編成《太岳詩草補遺》。
民國八十一年(1992)六月,高志彬再重印兩書,并景印其親筆手稿,編入《臺灣先賢詩文集匯刊》第二輯,而莊氏文稿則經(jīng)莊幼岳輯鈔,藏家未刊。
彭國棟評其詩:「多眷懷宗國之句。
」五言詩亦「深得韋、柳遺意。
」李漁叔云:「清健沉郁,風(fēng)調(diào)類南宋人,怨悱之情,一一傳諸篇什,初若無可遏抑,終則深制凝斂,如微風(fēng)度簫,而忠憤耿耿,悉在耳目,使人低徊往復(fù),挹之無盡。
」方子丹推崇其詩與陸游相較,「蓋今古愛國詩人之作為,一轍也。
」〖收入莊太岳著,莊幼岳編校,《太岳詩草補遺》(臺北:自刊本,1978年),序文。
〗編者所據(jù)底本即是莊幼岳編?!短涝姴荨?、《太岳詩草補遺》排印本。
并自謝頌臣《科山生壙詩集》錄出施氏詩作一首。
(楊永智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