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物:趙昌

相關(guān)人物:共 3 位。
共 54 首 第 1 頁 下一頁
思歸樂(810年) 中唐 · 元稹
山中(一作我作)思歸樂,盡作思歸鳴。
爾是此山鳥,安得失鄉(xiāng)名(失鄉(xiāng)名:指以“思歸”為名。)。
應(yīng)緣此山路(一作寄跡),自古離人征。
陰愁感和氣,俾爾從此生。
我雖失鄉(xiāng)去,我無(一作不)失鄉(xiāng)情。
慘舒在方寸,寵辱將何驚。
浮生居大塊,尋丈可寄形。
身安即形樂,豈獨樂咸京。
命者道之本,死者天之平。
安問遠與近,何言殤與彭。
君看趙工部,八十支體輕。
交州二十載,一到(一作始對)長安城。
長安不須臾,復(fù)作交州行。
交州又累歲,移鎮(zhèn)廣與荊(一作移鎮(zhèn)值江陵)。(“移鎮(zhèn)”句:廣與荊,原作“值江陵”,據(jù)蜀本、盧本、楊本、全詩改?!杜f唐書·趙昌傳》:“憲宗即位……尋轉(zhuǎn)戶部尚書,充嶺南節(jié)度。元和三年,遷鎮(zhèn)荊南?!睅X南節(jié)度使之治所在廣州)。
歸朝新天子,濟濟為上卿
肌膚無瘴色,飲食康且寧。
長安一晝夜,死者如霣星。
喪車四門出,何關(guān)炎瘴縈。
況我三十二(一作馀),百年(一作年來)未半程。
江陵道涂近,楚俗云水清。
遐想玉泉寺,久聞峴山(一作久欲登斯)
此去盡綿歷,豈無心賞并。
紅餐日充腹,碧澗朝析酲。
開門(一作釀酒)待賓客,寄書安弟兄。
閑窮四聲韻,悶閱九部經(jīng)。
身外皆委順(一作無所求),眼前隨所營。
此意久已定,誰能求茍(一作茍求)榮。
所以官甚小,不畏權(quán)(一作朝野已)勢傾。
傾心豈不易,巧詐神之刑。
萬物有本性,況復(fù)人性(一作至)靈。
金埋無土色,玉墜無瓦聲。
劍折有寸利,鏡破有片明。
我可俘為囚,我可刃為兵。
我心終不死,金石貫以誠。
此誠患不至,誠至(一作雖困)道亦亨(21)
微哉滿山鳥,叫噪何足聽。
⑴ 方寸:指心。心處胸中方寸之間,故云?!读凶印ぶ倌崞罚骸拔膿茨嗣埵灞趁鞫?,文摯自后向明而望之,既而曰:‘嘻!吾見子之心矣,方寸之地虛矣。’”
⑵ 浮生:以人生在世,虛浮不定,因稱為浮生。《莊子·刻意》:“其生若浮,其死若休。”大塊:大自然?!肚f子·齊物論》:“夫大塊噫氣,其名為風(fēng)。”成玄英疏:“大塊者,造物之名,亦自然之稱也?!?/div>
⑶ (一作身)。(尋丈:指八尺到一丈間之長度。尋,古代長度單位,多指八尺?!对姟旐灐らs宮》:“是斷是度,是尋是尺?!泵珎鳎骸鞍顺咴粚??!保?/div>
⑷ 咸京:原指秦都咸陽,此借指唐都長安。
⑸ 殤:未成年而死?!秲x禮·喪服》:“子女子子之長殤中殤?!编嵭ⅲ骸皻懻?,男女未冠笄而死可殤者?!迸恚杭磁碜?,傳說彭祖善養(yǎng)生,懂導(dǎo)引之術(shù),壽至八百歲,因封于彭,故名。事詳漢劉向《列仙傳·彭祖》。
⑹ 趙工部:指趙昌,字洪祚,天水(今屬甘肅)人。憲宗即位,加檢校工部尚書。事詳新、舊《唐書》本傳。
⑺ 交州:《舊唐書·地理四·嶺南道》(卷四一):“安南都督府:隋交趾郡,武德五年改為交州總管府……調(diào)露元年八月改交州都督府為安南都護府。”治所在今越南河內(nèi)市。
⑻ “歸朝”句:趙昌元和九年卒,“新天子”當(dāng)指憲宗。然趙昌出鎮(zhèn)嶺南與荊南,均在元和初年。元稹此處敘事似有不確。
⑼ 上卿:古官名。周制,天子及諸侯皆有卿,分上中下三等,最尊者為上卿。
⑽ 一:原作“如”,據(jù)蜀本、盧本、楊本、全詩改。
⑾ 玉泉寺:在今湖北當(dāng)陽縣玉泉山東麓?!斗捷泟儆[·荊門軍》(卷二九):“玉泉寺:在當(dāng)陽縣西南二十里玉泉山。陳光大中,浮屠智覬自天臺飛錫來居此山。寺雄于一方,殿前有金龜池,勝甲天下。”《全唐文》卷六八四董侹《荊南節(jié)度使江陵尹裴公重修玉泉關(guān)廟記》:“玉泉寺覆船山,東去當(dāng)陽三十里……陳光大中,智顗禪師者至自天臺……”
⑿ 峴山亭:在今湖北襄樊市南?!短接[》卷一九四引《襄江記》:“峴山亭,在襄陽縣東一十里,今基跡尚存。”
⒀ 紅餐:赤米所做之米飯。赤米,米之粗惡者。宋程大昌《演繁露·赤米》:“案,赤米今有之,俗稱紅霞米,田之高卬者,乃以種之,以其早熟且耐旱也。”
⒁ 析酲:醒酒。酲,《玉篇·酉部》:“酲,醉未覺也?!?/div>
⒂ 四聲韻:運用古代漢語之四聲創(chuàng)作近體詩之規(guī)則。四聲,指古代漢語之平、上、去、入四個聲調(diào)。四聲明確自覺地被用于詩歌創(chuàng)作,始于南朝齊梁年間,至唐得到廣泛應(yīng)用。
⒃ 九部經(jīng):佛教把全部佛經(jīng)依據(jù)體裁及內(nèi)容分為十二類,稱為‘十二部經(jīng)’?!夺屖弦[》卷中《十二分教》:“亦云十二部經(jīng):一修多羅(契經(jīng)),二祇夜(應(yīng)頌),三和伽羅(授記),四伽他(調(diào)頌),五尼陀羅(因緣),六優(yōu)陀那(自說),七伊帝目多(本事),八阇陀伽(本生),九毗佛略(方廣),十阿浮達摩(未有),十一婆陀(譬喻),十二優(yōu)婆提舍(論議)。若小乘只有九部,無自說、授記、方廣等?!?/div>
⒄ 金埋:蜀本、盧本作“珠碎”,似是。
⒅ 俘為囚:蜀本、盧本作“囚為俘”。
⒆ 刃為兵:被敵人殺死。刃,殺;兵,戰(zhàn)死?!夺屆め寙手尽罚骸皯?zhàn)死曰兵?!薄抖Y記·曲禮下》:“死寇曰兵?!?/div>
⒇ (一作立)。(至:原作“立”,據(jù)蜀本、盧本、楊本、全詩改)
(21) 誠至:原作“雖困”,據(jù)蜀本、盧本、楊本、全詩改。
趙昌海棠圖 元末明初 · 金涓
七言絕句
銀燭燒殘夢未回,舊家庭院已荒苔。
玉簫聲杳人何處,惟有東風(fēng)燕子來。
浮云聚散幾悲歡,久客懷安憶萬安。
門對西山朝氣爽,城臨東海暮潮寒。
身隨斷雁兼秋遠,夢入疏砧向夜闌。
為問松蘿舊游好,別來風(fēng)月共誰看。
長樂鐘鳴玉殿開,千官步輦出蓬萊。
已教旭日催龍馭,更借春流泛羽杯。
堤柳欲眠鶯喚起,宮花乍落鳥銜來。
宸游好把簫韶奏,京國于今有鳳臺。
《麓堂詩話》:林子羽《鳴盛集》專學(xué)唐。宣德間,有晏鐸者,選本朝詩,亦名《鳴盛詩集》。其第一首林子羽應(yīng)制曰:「堤柳欲眠鶯喚起,宮花乍落鳥銜來。」蓋非林最得意者,則其他所選可知。
《田》按:孝陵臨軒,試子羽《龍池春曉》、《孤雁》二詩,一日名動京師。其應(yīng)制諸作,若「堤柳」一聯(lián),終是唐人名句,不得以西涯之論抑之也。
綠蕪春雨洛陽城,不見名花國已傾。
影落畫屏何處物,斷金殘粉故宮情。
江南冰雪苦作寒,萬物憔悴無好顏。
東皇有意漏消息,先送一顆回春丹。
朱砂亂點鶴頂碎,絳裙深染猩血殷。
趙昌創(chuàng)法奪天巧,陽和脈脈生毫端。
遽能貌取艷麗質(zhì),胭脂未洗香云乾。
至今沒骨久不見,徐熙已矣空長嘆。
生綃拂拭得奇玩,嫣然疑在山林間。
卷圖吟罷注雙目,彩霞光射青天寬。
崇禎元年四月。太史奏填星犯太微。上相厄。至六月戊午。領(lǐng)議政象村申公疾卒于城南之第。訃聞。上震悼不視朝者三日。教曰。領(lǐng)議政以先朝舊臣。竭誠輔國。邦運不幸。失此良弼。予甚驚慟。喪葬之需。其令有司準(zhǔn)依禮式。遣中使賻吊。遣都承旨吊其孤。遣禮官致祭。王世子率宮僚舉哀于外堂。俄又臨喪次??薜跞缍Y。于是宗伯掌禮。司徒治竁。庶司庀喪。其年九月十三日。禮窆于廣州治東乙向原。太學(xué)士張公維摭公事行為狀。請易名之典。上賜謚曰文貞。崇終之禮備矣。公之胤子都尉公既手書公之自敘。又詮次公世系官序。表諸墓顏。倩大冢宰李公睟光之志。藏之幽墟。又以提學(xué)金公尚憲之狀。累然绖?wù)?。跣以踵門。謂廷龜曰。先君執(zhí)友。獨公在耳。敢徼惠公一言。以不朽吾先子。噫。公之自敘。都尉公之手書。便是龍門太史父子臨絕之托。不朽之業(yè)。其在斯矣。寧詎待不腆之文。乃不朽公。顧余愿藉公以不朽。按狀。公諱欽。字敬叔。申氏始出谷城縣。至太師壯節(jié)公崇謙。佐麗祖統(tǒng)合三韓。賜籍平山。遂為平山人。世襲圭組。入我朝。有諱曉。以正言言事不合。謝病不仕。八十一而終。寔公五代祖也。高祖諱自繼。典牲主簿贈吏曹參判。曾祖諱世卿。社稷署令贈吏曹判書。祖諱瑛。議政府右參贊。謚夷簡。贈左贊成??贾M承緒。早登上庠。卒官開城府都事。累贈領(lǐng)議政。妣恩津宋氏。左參贊麒壽之女。丙寅正月。夢大星入懷。翌日公生。生有異表。目如曙星。幼時嬉戲不凡。七歲。大夫人卒于松都。未幾。議政公又沒??奁Y如成人。外王父參贊公提而育之。始授書。聰俊絕人。不煩程督。文義日進。宋家故多書籍。公入室靜觀。至忘寢食。既遍覽經(jīng)傳子史。旁及象緯、律歷、算數(shù)。醫(yī)卜之書。華聞大播。名公巨卿。多來訪者。十五。委禽于清江李公諱濟臣之門。清江號善易。公請益。講至數(shù)卦。清江驚嘆曰。老夫不敢當(dāng)師席矣。十七八。出游場屋。每舉高選。儕流莫敢望焉。癸未。三司論栗谷文成公甚峻。公之舅宋應(yīng)溉為諫長。以彈文示公。公見謂曰。栗谷負士林重望。攻之不可如是。應(yīng)溉默然。群從子弟謂公黨栗公。謗議大行。乙酉。中進士第三、生員第八名。丙戌。捷文科。才名藹蔚。而執(zhí)政嗛前事。補成均學(xué)諭。仍黜為慶源訓(xùn)導(dǎo)。旋移廣州。又除司宰監(jiān)參奉。公隨遇而安。不形色辭。逾年罷免。讀書湖莊。不預(yù)時事。己丑。選史局。升奉教。例遷監(jiān)察。拜兵曹佐郎。坐事罷。壬辰??芷榷汲恰1加麛D之死。除良才察訪。公即日蒞任。巡邊使申砬領(lǐng)大兵踵至。公收拾散亡。隨砬軍至鳥嶺。砬敗。公間道抵江都。將西赴行在。會鄭相國澈以都體察。視師兩湖。辟公為從事。悉以戎務(wù)委之。案牘煩冗。庭訴紛囂。公令善書習(xí)事吏十輩。齊聲白之。耳聽手判。無不中窾。施罷不留時。事以辦治。相公嘆服。官軍與義兵乖張。公制文曉之。父老感涕。悍將瞿然改圖。癸巳春。以持平赴召。入謁永柔行宮。旋拜吏曹佐郎。天兵滿國。羽檄交馳。咨奏文書。日累十函。公左右酬應(yīng)。捷敏稱旨。行人司憲奉敕來。遠接使李公恒福。署公從事。甲午。升正郎。逆賊宋儒真就捕。宣廟親鞫。公為問事郎。按問詳敏。宣廟目屬之。獄完。升執(zhí)義。松江鄭公以剛方積忤于時。既沒。猶被齮龁。同僚欲因事追論。仍網(wǎng)打一隊士流。公摭實自劾。遞授司成。俄充奏請書狀官。還授軍器寺正。以御史巡按咸鏡道。櫛垢爬癢。疲民賴蘇。政府薦授舍人。遷掌樂院正。都元帥權(quán)慄辟為從事。湖西賊李夢鶴。舉兵反。旋敗誅。元帥欲盡殲馀黨。公曰。脅從罔治。帥大悟。即遣公具聞于朝。上允之。仍命公參按。止戮其尤者七人。馀皆疏決。軍民大安。俄授平山、楊州。大臣以掌辭命。輒啟留之。戊戌。兼侍講院弼善。薦玉堂為校理應(yīng)教。己亥。轉(zhuǎn)舍人校理。升典翰。擢同副承旨。遞授刑曹參議。兼承文院副提調(diào)。庚子。還右副。舊例。承宣不得兼承文提調(diào)。大臣特請勿遞。自是屢拜皆仍帶。歷吏、禮、兵參議、參知。辛丑。拜副提學(xué)。上命本館謄寫古經(jīng)周易。公并劄進。備陳人君體天行健之道。上優(yōu)納。又命纂春秋三傳。合成一編。公又進劄。申以春秋大復(fù)讎之義。特命升秩示嘉獎。壬寅。拜禮曹參判。癸卯。兼藝文提學(xué)、世子左副賓客同知春秋館事。再為兵曹參判。五為副提學(xué)。一為大司成。命詞臣選東國詩文。命儒臣校正周易。公皆與焉。乙巳。自都承旨加階。拜漢城府判尹。丙午。朱梁詔使之來。為義州迎慰使。還特命撰皇華集序。俄拜兵曹判書。人謂公儒雅不習(xí)武事。公能注措得宜。案無留牘。門絕私謁。人皆嘆服。病遞。拜禮曹判書。有人上疏請追崇德興大院君。倖相欲媚上。使人來餂公意。公正色曰。此有先儒定論。豈容異議。問者色沮去。事得寢。戊申。兼京畿觀察使。宣祖禮陟。以藝文提學(xué)。徵撰哀冊文。特加正憲。拜判尹知義禁府。臨海獄起。公再為憲長。皆不拜。己酉。拜禮曹判書。以奏請使如京。復(fù)命還拜禮曹判書。以封典得完。加階崇政。賜臧獲。光海將御新宮。用左道。以童男女誦經(jīng)。公以為王者不宜作不經(jīng)事以示后。力諍乃止。與李相恒福同修宣廟實錄。癸丑。死囚樸應(yīng)犀受嗾于爾瞻。從獄中告延興府院君金悌男挾永昌大君謀逆。鍛鍊成獄。下延興獄賜死。并殺其二子一婿。辭逮薦紳。朝野震駴。初。宣廟遺教宰臣七人若曰。死生有命圣人之所不免。但大君幼稚。未及見長成。愿諸公愛護扶持。敢以此托之。蓋圣心知有此變也。至是。兇徒論七臣不即辨明。削公仕版。又有鄭浹者被逮。奸人陰訹亂引名。公卿相繼就理。公置對辭甚順直。嫉公者亦不能加害。釋出歸金浦先壟下。鑿池種樹。為游息之所。以坎止名窩。左右書史。探賾自適。丙辰。爾瞻等謀危慈殿。既殺永昌。又追戮延興尸。遂加罪七臣。緹騎押公竄春川。公至配。名其寓曰旅庵。居謫五年。不履戶庭。辛酉。宥還金浦。癸亥春。我上舉義反正。湔滌錮籍。悉召耆哲。公入朝。即拜大冢宰。兼兩館大提學(xué)。銓注公明。位著一新。七月。拜右議政。屬有上變獄。上趣起公。詢以獄事。公力陳新化之日。當(dāng)先德后刑。上嘉納。竟悉疏釋。見宥者踵門謝。公曰。吾為國耳。豈為若耶。冬。上劄論治道。仍請早建儲貳。且獻元春四箴曰。臨朝燕居。進學(xué)體乾。上嘉之。宣醞賜豹皮。甲子。賊適舉兵叛。上命公扈衛(wèi)慈殿。分入江都。公請對。力陳不可分朝之意。遂俱幸公州。還都。欲策勛羈靮諸臣。公言其不可。乃止。仁城君珙累出賊口。百僚伏閤。請迸竄杜禍萌。上不忍許。公謂僚相曰。庭議執(zhí)憲非不可。容貸至親。亦盛德事。贊成李貴罵公公座中。公上劄言下官辱大臣。虧傷國體。即移病乞退。上召問參聞二宰臣。對不悉。上下教切責(zé)。并遞三臣職。屢遣使慰留公。公復(fù)上劄。請寢三臣之譴。未久并敘。亦徇公意也。憲府拘詰慈殿下人之犯法者。上命盡遞臺官。又玉堂論一宰臣。上疑其黨論。將并竄。公隨事劄論。上皆從之。乙丑。連珠府夫人卒。上欲行三年喪。又欲自主喪。公與僚相。率百官。守闕力諍。并用禮臣議。丙寅。別舉公掌試。公之子若孫。俱發(fā)解。公引嫌固辭。上以殿試無親嫌。不許。公黽勉入院考校。無所可否。拆號。公子翊全、孫冕與焉。俱稱得人。適考官之子有違限制呈者。臺官因浮議。請罷考官。并罷一榜。人皆冤之。公三上劄乞免。上再遣承旨。諭以手札曰。卿立朝四十年。無一點些疵。今若副卿意。則人謂予疑卿。卿若終始求退。則人謂卿于予有憾。須體予意。公請去逾力。上勉從解相。授判中樞府事。公陳情乞歸田。未允。丁卯。奴賊之變急起。公左議政兼世子傅。奉世子分朝。至全州。行中再上劄。陳討賊便宜。俱報聞。與都體察使李公元翼協(xié)心保護。條上軍民弊瘼。多所蠲革。兩湖人心大悅。三月。陪世子入江都。上宣醞賜廄馬皋比。四月。扈駕還都。時賊馀眾。留屯義州。公建言賊在我境。將士逗遛。請策勵副元帥以下。嚴兵躡后。且發(fā)間使。責(zé)以負約。賊遂聽命撤還。建請移粟。賑救遺民。給種谷耕牛。使之奠居。設(shè)營將于八路。俾專操鍊束伍。修安、黃二州城械。為必守計。七月。進領(lǐng)議政、世子師。兵后公私赤立。公請在官者各出布以助軍需。出絮袍。分給西民之無衣者。民多全活。柳孝立等謀作亂。公微聞其狀。坐備局急招二大將。伏軍城外。伺捕按問。服刑者五十馀人。諸囚供辭。絲棼云委。公斷決風(fēng)生。若燭照數(shù)計。一毫涉疑。悉傅生議。中外快之。獄畢。上命錄功。并及推官。公與僚相力辭。秪拜鞍馬之賜。凡有朝請。必先百僚。備局之會。鎮(zhèn)日晨往曰。國事至此。人臣盡瘁而已。其病疽也。屬虜使在館。需索策應(yīng)。皆關(guān)大利害。公力疾視事輿還。備局郎以上教收議。公口號數(shù)行。令侍者書之。困乏。聲在喉間曰。虜使還否。旱災(zāi)如此。吾等之罪。吾死而天雨。則無恨矣。仍不起。春秋六十三。夫人全義李氏。高麗太師棹之后。節(jié)度使贈領(lǐng)議政濟臣之女。與公同年生。十五歸公。能執(zhí)婦道理家事。宗黨稱之。性廉介。非其義一毫不取。人或以貨款者。則曰吾少而事嚴君無此事。長而事君子如嚴君。何可以利故。重垢吾家范。自奉儉約。綺紈錦繡。不近于身。子女有制進者。即篋之曰。服美于人。吾自不樂。癸丑之禍。囚首墨面。寢苫于庭。戊午。廷請廢母后。不從者以死劫之。都尉公問去就。夫人曰。吾雖憂畏。豈可令汝為不義。其通大誼如此。公每言吾之得成拙約。無大點污者。內(nèi)相之助云。癸亥正月。卒于金浦莊。壽五十八。公沒之后。移祔于廣州新卜之山公之墓左。凡舉二男五女。長即翊圣。尚貞淑翁主。封東陽尉。次翊全。娶縣監(jiān)趙昌遠女。女長適縣監(jiān)樸濠。次適文科佐郎趙啟遠。次適典籍樸漪。次適侍直姜文星。次適參奉李旭。東陽生五男四女。曰冕。生員壯元。次昪、次炅、次最、次晑。女適洪命夏。馀幼。翊全生一男。樸濠生二男二女。男世模、世楷。女長適李壽仁。次適林一儒。趙啟遠生三男三女。男晉錫、龜錫、禧錫。女幼。樸漪生一男。幼。姜文星生三女。李旭生二男。皆幼。曾孫男女。共若而人。公天資超邁。器度華雅。莊重簡潔。英俊夙成。少孤無資受之益。而能自得師于圣賢書中。平居儼然。以敬自治。每日晨起盥櫛謁家廟。整襟端坐。學(xué)務(wù)為己。恥于近名。不拘拘于訓(xùn)誥箋注。而尤慕程伯子、邵堯夫之風(fēng)。晚年廢逐。益刊落世事。沈潛經(jīng)傳。讀經(jīng)世書。忽然開悟。自著先天管窺。后得邵子全書。參證無差謬。其于性命之理。精詣獨得如此。鑒識明透。標(biāo)舉絕世。于人鮮許可。見有營俗務(wù)逐勢利者。若將浼然。而胸次爽朗無城府。未嘗腹藏人過。遇可人。輒傾心開款。一定交。終身不貳。友愛敦睦出至誠。寡姊同居三十年。事之如母。家庭無間言。自以連婚宮掖。恒加謹畏。都尉親迎時。舊第隘陋。該官請依例繕修。公曰。廬雖弊。足以行禮。終不易一椽。寢廡傾塌。家人請治。公曰。國事未定。何以家為。恬于貧約。絕無嗜欲。未嘗以家事經(jīng)心。山蔬佐脫粟。亦不為苦。不喜與人造請。公退杜門。蕭然一寒士也。遇患難益堅操履。處貴顯尤戒滿盈。在經(jīng)幄敷奏明剴。居廟堂吁謨密勿。見朝廷過舉。輒盡言不諱。得一善策。必建請而行之。愛惜人才。多所獎進。有不能者。專務(wù)掩覆。常曰。前漢之興隆。在于風(fēng)流篤厚。恥言人過。又不喜紛更曰。法祖宗。亦足治耳。以故鼎革之初。材賢滿朝。論議橫生。氣勢頡頏。而公能雍容其間。善為調(diào)劑。務(wù)持大體。不欲規(guī)小利以起事。凡所設(shè)張。必本于忠厚。裁抑過激。不使士論乖隔。默斡化樞。坐鎮(zhèn)浮俗。賢者有所恃而增氣。不賢者有所憚而斂跡。公之相業(yè)??芍^韙矣。余觀自古經(jīng)濟之才不世出。出而不遇。遇而不用。用而不久者多。天之賦公才。實非偶然。遇于宣廟而用未究。天也。窒于昏朝而復(fù)遇于圣際。天也。亦既遇之深而用之專。而嗇其年而使不久者。天也。此實斯民之不幸。古今之所同恨。豈獨友朋之私慟也哉。公之文章。本于六經(jīng)。操筆立成。渙若不思。而老成典重。絕無瑕點。人謂文勝詩。詩尤沖澹有趣。絕摹擬洗蹊徑。亦云詩勝文。要之兩臻其美。居然一大家也。少號玄軒。又號象村。晚號玄翁。歸田稱放翁。在謫扁旅庵。聞白沙李相公之逝。悼之為文。命曰玄翁。自敘公之心事。略寓于此云。所著有象村集三十三冊、和陶詩三冊、求正錄一冊、先天管窺一冊。行于世。昔公來自金陵。一日謂余曰。我輩以文章致位宰相。今俱老矣。俯仰人世。誰知己者。吾詩子選。子稿吾序。余謂微子。孰定吾文。顧余衰甚。后死之責(zé)。子其任之。言猶在耳。已成千古。烏能使余不悲。噫。余不幸久不死。銘諸友多矣。每一把筆。為之一涕。孰謂今日公先舍我。而我乃銘公墓也。抑余幸也。與公結(jié)發(fā)論交。白首如初。進退榮辱。亦略相同。而今又敘公平生。隔九原如對面譚。庶以慰余之長思。遂攬?zhí)槎鵀橹憽c懺弧?/div>
維天降材,寔為世庸。
而或顯晦,亦系其逢。
公稟全才,卓然早成。
修辭立德,不待課程。
一言秉正,群咻以咈。
擠之遠惡,士望愈郁。
譬彼江河,若決其防。
德行政事,經(jīng)術(shù)文章。
隨遇拔萃,忌者莫疵。
清名俊望,羽儀于時。
中罹禍網(wǎng),處困益亨。
詩書自娛,大振厥聲。
運屬昌明,群賢勵翼。
公來自謫,朝野手額。
冢宰文衡,虛位以授。
俄進端揆,為朝德首。
不言以躬,百僚矜式。
治本寬大,民自受澤。
夙夜靖共,上憂公瘁。
公愈感勵,輿疾視事。
公歿于位,禮別故常。
既文且貞,百世之光。
人惜其短,我榮其長。
惟生有涯,惟令聞無疆。
① 畫帖凡四卷。于于叔父首題。鹿門,滄洲,鶴谷,海峰,九江,南翁迭和。
鵪鶉失其侶,孤棲伏草莽。
本無稻梁謀,自遠虞人網(wǎng)趙昌翎毛帖。)。
欽未通籍。已識夢隱崔公。身長八尺。容貌杰魁。翩翩濁世之好丈夫也。謂公必發(fā)揚蹈厲。致身巖廊。否則當(dāng)擁旄建節(jié)。樹功于萬里外。必不數(shù)數(shù)徒索長安采為也。及欽登第。歷郎署。萬歷壬辰。被辟于體察使戎幕。佐巡湖南。則夢隱公方為全羅都事。日相與處。同事干戈之際。益知公可當(dāng)一面。而因而得聞公壬辰事云。當(dāng)倭之捲土以來也。觀察使李洸率十萬眾。不見賊而潰。不復(fù)為北上計。公奮憤誓不與賊俱生。布告全州士民曰。賊入京城。主上西幸。湖南一隅。豐沛獨全。舍此焉往。事若不幸。埋我于此地。遂出死力以守之。俄而朝廷罪洸。權(quán)公慄代之。旋升元帥。進軍畿輔。李公廷馣繼代之。公統(tǒng)眾守南原。天朝參將駱尚志自順天聞晉州見衄。來會公于南原。賊騎已逼傍縣。南原人洶洶縋城出。有一舌官勸公避。公不撓。駱將義之。公約駱將設(shè)外陣。遣兵剿歸賊。南原賴以得完。且大運一路餫餉。以給權(quán)元帥軍。事聞。躋公秩獎之。有忌公者沮之。后數(shù)年。欽又為權(quán)元帥幕僚。則權(quán)公歷言壬辰之力于國事者。必曰崔公崔公云。公諱鐵堅。字應(yīng)久。夢隱其號也。崔出全州。遠祖得枰。相麗朝。入本朝。世有衣冠。高祖曰孝基。贈吏曹參判。曾祖曰瀣。吏曹參議。祖曰希曾。有隱德。贈刑曹參議。考曰櫟。贈戶曹參判。妣曰李氏。系出璿派。熙陵令晰女也。嘉靖戊申生公。早喪怙恃。鞠于外氏。能自礪為文。稍長。已知名。丙子。中司馬。乙酉??齽e試。歷典籍,監(jiān)察,刑曹佐郎司諫院正言兵曹佐郎,大同察訪。庚寅。復(fù)入兵曹為正郎。以書狀官朝京師。還為直講。兵曹正郎。出為全羅都事。以勞績進兼豐儲倉守。癸巳。拜光州牧使。丁酉。授水原府使。己亥。入為內(nèi)資寺正。拜正言掌令弼善,司諫兼輔德。遞為禮賓寺正。露章陳時瘼。宣廟嘉之。未幾。拜執(zhí)義。躋同副承旨。加通政階。尋為大司諫。辛丑。拜黃海觀察使。遞拜戶曹參議。甲辰。除春川府使。以疾解歸。戊申。宣廟升遐。以風(fēng)水家言。山陵久未卜。公封疏言之。廷議遂定。晚有美疢。屏居近十年。至戊午冬。竟不起。年七十一。翌年己未。葬于楊州松山亥坐之原。先兆也。夫人晉州鄭氏。進士允弸女也。先公七年亡。與公合葬。有三男四女。長曰行郡守。次曰衢典籍。次曰衒早夭。女曰樸信。曰睦霳。曰沈綨。曰趙昌遠。庶出一男曰衍。內(nèi)外孫若干人。公恬靜不事進取。平居不以產(chǎn)業(yè)縈心。好看書。手不釋卷。藻思甚富。操筆滔滔。立成累百言。嘗為承旨。宣廟奇其文。至問其所尚。既有才若器而不究其用。天之報施。其何如也。欽之男翊全為公婿趙君之東床郎。欽之于公。非特同朝契好之篤而已也。銘曰。
如必以施而乃不偶,嗇之于身而食于后。
郁彼東阡,萬年之藏。
我銘非諛,賁茲玄堂。
吳鹽幾兩,聘取貍奴,浴蠶時候。
錦帶無痕,搦絮堆綿生就。
詩人黃九,也不惜、買魚穿柳。
偏愛住、戎葵石畔,牡丹花后。

午夢初回晴晝。
斂雙睛乍豎,困眠還又。
驚起藤墩,子母相持良久。
鸚哥來否,惹幾度、春閨停繡。
重簾逗,便請爐邊叉手。
注:吳俗以鹽易貓,故陸務(wù)觀詩有“裹鹽迎得小貍奴”之句?!板\帶”,貓名,見《妝樓志》。黃庭堅乞貓詩:“聞道貍奴將數(shù)子,買魚穿柳聊銜蟬。”李璜送貓詩:“銜蟬毛色白勝酥,搦絮堆綿亦不如”,又“家家入雪白于霜,更有倚鞍似鬧裝。便請爐邊叉手坐,從教鼠子自跳梁。”何尊師有《戎葵太湖石貓圖》。又趙昌、黃荃、徐熙、崔白俱有《牡丹戲貓圖》。易元吉有《藤墩戲貓圖》又《子母貓圖》,唐宋畫家多有之。
共 54 首 第 1 頁 下一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