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物:張炳

相關(guān)人物:共 4 位。
共 4 首

人物簡介

中國歷代人名大辭典
【生卒】:?—1399 【介紹】: 明人。
建文初為燕王府長史。
奉王命赴京奏事,具以府中實(shí)情答帝問。
還燕,見王佯病,誠復(fù)告張炳王實(shí)無病。
將圖王,誠約為內(nèi)應(yīng)。
事敗,被殺。
盧振 朝代:

人物簡介

中國歷代人名大辭典
【生卒】:?—1399 【介紹】: 明北平人。
官燕山護(hù)衛(wèi)指揮。
燕王朱棣將起兵,建文帝密詔張炳等逮燕府官校,約振內(nèi)應(yīng)。
事泄,被殺。
薛賓 朝代:

人物簡介

中國歷代人名大辭典
【生卒】:?—1399 【介紹】: 明山西夏縣人。
洪武間貢士。
累官署刑部右侍郎。
建文嗣位,官北平布政司參政。
與左布政使張炳密奏燕王朱棣有異謀,帝命先發(fā)制之,事泄,為朱棣所殺。

人物簡介

中國歷代人名大辭典
【生卒】:1377—1402 【介紹】: 明朝皇帝。太祖孫,皇太子朱標(biāo)子。洪武二十五年,以父標(biāo)死,被立為皇太孫。三十一年,太祖死后即位。次年,改元建文。用齊泰、黃子澄計(jì)削藩。建文元年,叔燕王朱棣起兵,以“靖難”為名。四年,燕兵渡江破京師。帝在宮中自焚死,傳說謂從地道出走為僧,流浪各地,其說難信。原無謚,清乾隆時(shí)追謚“恭閔惠皇帝”。
黃鶴樓志·人物篇
朱允炆(1377~?) 即明朝第二位皇帝建文帝。明太祖朱元璋之孫、懿文太子朱標(biāo)次子,1398年至1402年在位,年號建文,故后世稱建文帝,又稱明惠宗。在位期間頗有作為,史稱“建文新政”。建文四年(1402),燕王朱棣(永樂皇帝)攻破南京,朱允炆失去皇位,失蹤后下落成謎。據(jù)清初傅維麟所撰《明書· 忠節(jié)傳》之《程濟(jì)、葉希賢、楊應(yīng)能傳》記載,宣德七年(1432)“五月,師(即朱允炆)至武昌,登黃鶴樓、仙棗亭,有‘何年化鶴歸’之句”。
大明高僧傳·卷第三 解義篇第二之三
釋應(yīng)能偽姓楊氏。
實(shí)建文君也太祖之嫡孫懿文太子之長子封皇太孫。
諱允炆。
生時(shí)頂顱頗偏太祖撫之曰半邊月兒。
及讀書甚聰穎。
一夕懿文太子與侍太祖命詠新月詩。
太子吟云昨日嚴(yán)陵失釣鉤。
誰人移上碧云頭。
雖然未得團(tuán)圓相。
也有清光遍九洲。
太孫吟云。
誰將玉指甲。
掐作天上痕。
影落江湖里。
蛟龍不敢吞太祖覽之不悅。
蓋未得團(tuán)圓影落江湖皆非吉兆。
洪武三十一年太祖大漸。
乃授以一小篋。
封鑰甚密。
戒于急難方開。
是年五月十六日即位。
年二十有三。
明年改元建文。
召方孝孺為翰林侍講。
直文淵閣日講周官禮。
變更太祖舊制。
于是諸王多不遜服。
乃曲加恩禮。
侍讀太常卿黃子澄兵部尚書齊泰議削諸王之權(quán)謀者先燕。
侍郎張炳都指揮使謝貴察燕動靜。
遂逼燕起靖難師。
南討黃齊。
建文四年六月十三日破金川門。
帝縱火焚宮。
啟太祖遺篋視之。
得楊應(yīng)能度牒剃刀袈裟緇服。
遂削發(fā)自御溝出遁云游四方。
自湖湘入蜀。
云南復(fù)閩入廣西橫州南門壽佛寺。
居十五年。
升座演法歸者甚眾。
所至成大法席。
人不知是帝也。
復(fù)往南寧居一蕭寺。
衲子云集師為隨緣開示。
一眾歡然。
久之至思恩州。
立于當(dāng)?shù)乐抵莩觥?div id="955w8mv" class='inline' id='people_46701_2_47_comment'>
從者呵之。
師言。
我是建文皇帝也。
自滇歷閩至此。
今老矣。
欲送骸骨歸帝鄉(xiāng)。
巡按御史聞于朝賜號老佛。
命驛送至京師。
乃賦詩云。
流落江湖四十秋。
歸來不覺雪盈頭。
乾坤有恨家何在。
江漢無情水自流。
長樂宮中云影暗。
昭陽殿里雨聲愁。
新蒲細(xì)柳年年綠。
野老吞聲哭未休。
及至京。
朝廷未審虛實(shí)。
以太監(jiān)吳亮曾經(jīng)侍膳。
使審之。
師見亮即呼曰。
汝非吳亮耶。
曰不是。
師曰。
我昔御便殿。
曾棄片肉于地。
汝伏地餂食之。
何得忘也。
亮稽首大慟。
已而取入西內(nèi)供養(yǎng)。
竟卒于宮中。
 系曰。
建文君既繼大統(tǒng)之二。
應(yīng)與賢佐之臣兢兢格守太祖之成法而補(bǔ)其未逮。
則文皇帝亦安于藩邸矣。
烏有靖難兵破金川門哉。
為其一旦誤用方黃輩。
講周官行井田。
變更舊制威逼親王文皇烏能坐視大寶隳于侏儒而束手待縛耶。
今數(shù)百年國家之鼎盛天下之治平者誠賴靖難之一旅耳。
建文事弇山集深言其既罹難必?zé)o出家之理。
既出家必?zé)o還宮之事。
楊應(yīng)能牒是冒之也。
斯據(jù)國朝典故皇明通載及憲章錄思恩志等說錄之。
固于僧傳是不可缺。
君子詳焉。
高僧摘要·品高僧摘要卷三
偽姓楊。
實(shí)建文君也。
太祖之嫡孫。
懿文太子之長子。
封皇太孫。
諱允炆。
生時(shí)頂顱頗偏。
太祖撫之曰。
半邊月兒。
及讀書甚聰穎。
一夕懿文太子與侍。
太祖命新月詩。
太子吟云。
昨日嚴(yán)陵失釣鉤。
誰人移上碧云頭。
雖然未得團(tuán)圓相。
也有清光遍九洲太孫吟云。
誰將玉指甲。
掐破上天痕。
影落江湖里。
蛟龍不敢吞。
太祖覽之不悅。
蓋未得團(tuán)圓。
影落江湖。
皆非吉兆。
洪武三十一年。
太祖大漸。
乃授以小篋。
封鑰甚密。
戒于急難方開。
是年五月十六日即位。
年二十有三。
明年改元建文。
召方孝孺。
為翰林侍講。
直文淵閣。
日講周官禮。
變更太祖舊制。
于是諸王多不遜服。
乃曲加恩禮。
侍讀太常卿黃子澄。
兵部尚書齊泰。
議削諸王之權(quán)。
謀者先燕。
侍郎張炳。
都指揮使謝貴。
察燕動靜。
遂逼燕起靖難師。
南討黃齊。
建文四年六月十三日。
破金川門。
帝縱火焚宮。
啟太祖遺篋視之。
得楊應(yīng)能度牒。
剃刀。
袈裟緇服。
遂削發(fā)。
自御溝出遁。
云游四方。
自湖湘入蜀云南。
復(fù)閩。
入廣西。
橫州南門壽佛寺。
居十五年。
升座演法。
歸者甚眾。
所至成大法席。
人不知是帝也。
復(fù)往南寧。
居一蕭寺。
衲子云集。
師為隨緣開示。
一眾歡然。
久之至思恩州。
立于當(dāng)?shù)馈?div id="cn93t9z" class='inline' id='people_46701_3_74_comment'>
值知州出。
從者呵之。
師言我是建文皇帝也。
自滇歷閩至此。
今老矣。
欲送骸骨歸帝鄉(xiāng)巡按御史聞于朝。
賜號老佛。
命驛。
送至京師。
乃賦詩云。
流落江湖四十秋。
歸來不覺雪盈頭乾坤有恨家何在。
江漢無情水自流。
長樂宮中云影暗。
昭陽殿里雨聲愁。
新蒲細(xì)柳年年綠。
野老吞聲哭未休。
及至京。
朝廷未審虛實(shí)。
以太監(jiān)吳亮曾經(jīng)侍膳。
使審之。
師見亮即呼曰。
汝非吳亮耶。
曰不是。
師曰我昔御便殿曾棄片肉于地。
汝伏地餂食之。
何得忘也。
亮稽首大慟。
已而取入西內(nèi)供養(yǎng)。
卒于宮中。
新續(xù)高僧傳·義解篇第二之四
釋應(yīng)能,姓楊氏,或曰即建文君也,太祖之嫡孫,懿文太子之長子,封皇太孫,名允炆,生時(shí)頂顱頗偏,太祖撫之曰:“半邊月兒。
”及讀書甚聰穎,一夕懿文太子與侍太祖,命詠新月詩,太子吟云:“昨日嚴(yán)陵失釣鉤,誰人移上碧云頭。
雖然未得團(tuán)圓相,也有清光遍九洲。
”太孫吟云:“誰將玉指甲,掐作天上痕。
影落江湖里,蛟龍不敢吞。
”太祖覽之不悅,蓋未得團(tuán)圓,影落江湖皆非吉兆。
洪武三十一年,太祖大漸,乃授以一小篋對鑰甚密,戒于急難方開。
是年五月十六日即位,年二十有三,明年改元建文,召方孝孺為翰林侍講,直文淵閣,日講周官禮,變更太祖舊制,于是諸王多不遜服,乃曲加恩禮。
侍讀太常卿黃子澄,兵部尚書齊泰議削諸王之權(quán),謀者先燕,命侍郎張炳、都指揮使謝貴察燕動靜,遂逼燕起靖難師,南討黃、齊。
建文四年六月十三日,破金川門,帝縱火焚宮,啟太祖遺篋視之,得楊應(yīng)能度牒、剃刀、袈裟、緇服,遂削發(fā)自御溝出遁,云游四方。
自湖湘入蜀,歷滇閩,復(fù)入廣西橫州南門壽佛寺,居十五年,升座演法,歸者甚眾,所至成大法席。
復(fù)往南寧居一蕭寺,衲子云集,能為隨緣開示,一眾歡然。
久之,至思恩州,立于當(dāng)?shù)溃抵莩?,從者呵之,能言:“我是建文皇帝也,自滇歷閩至此,今老矣,欲送骸骨歸帝鄉(xiāng)。
”巡按御史聞于朝,賜號“老佛”,命驛送至京師。
乃賦詩云:“流落江湖四十秋,歸來不覺雪盈頭。
乾坤有恨家何在,江漢無情水自流。
長樂宮中云影暗,昭陽殿里雨聲愁。
新蒲細(xì)柳年年綠,野老吞聲哭未休。
”及至京,朝廷未審虛實(shí),以太監(jiān)吳亮曾經(jīng)侍膳,使審之。
能見亮即呼曰:“汝非吳亮耶?
”曰:“不是。
”能曰:“我昔御便殿,曾棄片肉于地,汝伏地餂食之,何得忘也。
”亮稽首大慟,已而取入西內(nèi)供養(yǎng),竟卒于宮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