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物:李穡

相關(guān)人物:共 5 位。
共 5 首

人物簡介

元詩紀事
齊賢字仲思,號益齋,高麗人。
官至雞林府院君,謚文忠。
益齋亂稿:李穡序:年未冠,已有名當世,大為忠宣王器重。
從居輦轂下,朝之大儒縉紳先生若姚公牧庵、閻公子靜、趙公子昂、元公復初、張公養(yǎng)浩,咸游王門,先生皆得與之交際。
李穡撰墓志:奉使西蜀,所至題詠,膾炙人口。
從王降香江南,樓臺風物,遇興遣懷,每從容曰:「此間不可無李后主也【李后主 益齋集(粵雅堂叢書本)附錄李穡墓志作「李生」?!?。

人物簡介

東國僧尼錄·名僧
惠勤 懶翁 謚禪覺道號普濟尊者 初名元惠。
寧海府人。
俗姓牙氏。
具膳官令瑞之子。
母鄭氏。
靈山郡人。
鄭夢見金色隼。
飛來啄其頭。
忽墜卵。
五彩爛然入懷中。
因而有娠。
以延祐庚申生。
癸卯入九月山。
遣內(nèi)侍金仲孫請還。
乙巳三月。
詣闕乞退。
始得宿愿。
游龍門元寂諸山。
丙午入金剛山。
丁未秋住清平寺。
其冬掜寶巖。
以指空袈裟手書授師曰。
治命也。
己酉再入臺山。
庚戌春。
司徒達睿。
奉指空靈骨。
來厝于檜巖。
師禮師骨。
因赴召。
結(jié)夏廣明寺。
秋初還檜巖。
九月即功夫選也。
師所居室曰江月軒。
丙辰五月。
寂然而游。
年五十七。
法臘三十八。
玄陵在位之二十年庚戌。
秋九月十日。
召師入京。
十六日就師所寓廣明寺。
大會兩宗五教諸山衲子。
試其所自得。
號曰功夫選。
上親幸視為。
師拈香畢。
升法座。
乃言曰。
破卻古今之窠臼。
掃盡凡圣之蹤由。
割斷衲子命根。
抖擻眾生疑網(wǎng)。
操縱在握。
變通在機。
三世諸佛歷代祖師。
其揆一也。
在會諸德。
請以實答。
于是以次入對。
曲躬流汗。
皆曰未會。
或理通而礙于事。
或狂甚而夫于言。
一句便退。
上若不豫色。
然幼庵修禪師后至。
師歷問三句三關(guān)。
會罷還檜巖。
偶念指空三山兩水之記。
欲移錫檜巖。
會以召赴是寺法會。
得請居焉。
師曰。
先師指空。
蓋嘗指畫重營。
而燬于兵。
敢不繼其志。
乃謀于眾。
增廣殿宇。
工既告畢。
丙辰四月。
大設(shè)落成之會。
臺許以為。
檜巖密邇京邑。
士女往還。
晝夜絡繹。
或至廢業(yè)禁之。
便于是有旨。
移住營源寺。
逼迫上道。
師適疾作。
輿出三門。
至池邊。
自導輿者。
從涅槃門出。
大眾咸疑。
失聲號哭。
師唇曰。
賢力努力。
無以余故中輟也。
吾行當止于驪興耳。
至漢江。
謂護送官卓詹曰。
吾疾劇。
乞舟行溯流。
七日方至驪興。
又謂卓曰。
欲少留。
俟病間即行。
卓勉從之。
寓神勒寺。
五月十五日。
卓又督行急。
師曰。
是不難。
吾當逝矣。
是日辰時。
寂然而逝。
郡人望見五色云蓋山頂。
既火之洗骨。
無云而雨者。
方數(shù)百步。
得舍利一百五十五粒。
禱之分為五百五十八。
四眾得之灰中。
以自秘者。
莫知其數(shù)。
神光照耀。
三日乃已。
釋達如。
夢見龍盤繞臺下。
其狀如馬。
及以喪舟還檜巖。
無雨水漲。
皆驪龍之助云。
八月十五日。
樹浮屠于寺之北崖。
頂骨舍利。
厝于神勒寺。
示其所終也。
覆以石鐘。
戒其無敢訛也。
事開于朝。
年甫冠。
鄰友亡。
問諸父老曰。
死何之。
皆曰所不知也。
中心痛悼。
走入功德山。
投了然師祝發(fā)。
師曰。
汝為何事出家。
對以超三界利群生。
且請開示。
曰汝之來。
此是何物耶。
曰此能言能聽者能來爾。
但未知修進之術(shù)。
曰吾亦如汝猶未之知。
可往求之有馀師。
至正甲申至檜巖。
晝夜獨坐。
忽得開悟。
尋師中國之志決矣。
戊子三月至燕都。
參指空。
答問契合。
十年庚寅正月。
空集眾下語。
無能對者。
師出眾吐數(shù)語。
三拜而出。
空西天百八代祖也。
是春南游江浙。
秋八月參平山。
山問。
曾見何人。
曰西天指空。
日用千釰。
山云。
且置指空千釰。
將汝一釰來。
師以坐具提山。
山倒在禪□□□賊煞我。
師曰。
吾釰也能殺人能活人。
乃扶起。
山以雪巖所傳及庵衣拂子表信。
辛卯春。
抵寶陀洛迦山。
拜觀音。
壬辰至伏龍山。
參千巖。
適集江湖千馀人選入室。
巖問所自。
師既答。
巖云。
父母未生前。
從甚處來。
師曰。
今朝四月初二日。
巖許之。
是歲北還。
再參指空。
空授以法衣拂子梵書。
于是游涉燕代山川。
蕭然一閑道人也。
名聞于內(nèi)。
乙未秋。
奉圣旨住大都廣濟寺。
丙申十月望。
設(shè)開堂法會。
帝遣院使也先帖木兒。
賜金爛袈裟幣帛。
皇太子。
以金爛袈裟象牙拂子來錫。
師受袈裟問眾曰。
湛然空寂。
本無一物。
粲兮爛兮。
從何而出。
眾無對。
徐曰。
九重宮金口中。
乃披。
拈香祝圣升座。
橫按拄杖。
下數(shù)語便下。
戊戌春。
辭指空。
得授記東還。
且行且止。
隨機說法。
庚子入臺山居焉。
辛丑冬。
上遣內(nèi)詹事方節(jié)。
迎入京。
請說心要。
賜滿繡袈裟水精拂子。
公主獻瑪琉拂子。
太后親施布施。
請住神光寺。
固辭。
上曰。
于法吾亦退矣。
不得已即行。
十一月。
紅賊蹂躪京畿。
舉國南徙。
僧徒震懼請避賊。
師曰。
唯命是保。
賊何能為。
數(shù)日請益急。
是夕夢一神人。
面有黑志。
俱衣冠作禮曰。
眾散賊必滅寺。
愿固師志。
明日至土地神。
座視其貌。
則夢所見也。
賊果不至。
平生未嘗習世俗文字。
有請題詠。
操茟立書。
若不經(jīng)意。
理趣深遠。
晚好黑戲山水。
逼道栦。
嗚呼。
道既通。
多能也宜哉(并李穡撰禪覺塔銘)。
懶翁。
母夢見金色隼。
飛來啄頭。
忽墜卵。
五彩爛然。
入懷中。
因有娠(生選)。

人物簡介

簡介
字子野,號梅溪。
恭憫壬寅科。
官至判典校寺事。
潭陽鄉(xiāng)校記云。
田康之屬。
生玆學校。
修業(yè)立朝。
垂名后代。
又與李牧隱相善。
詩在東文選。

人物簡介

人物簡介
字子安,星州人,密直司事,號陶隱。
崇仁天資英銳,文辭典雅,李穡稱之曰:“山子文章,求之中國,不多得也?!?div id="3z53t08" class='inline' id='people_47379_0_1_comment'>

人物簡介

泰齋先生文集卷之四·行狀
先生諱方善。
字子繼。
柳氏初貫文化。
高麗名臣諱車達。
其鼻祖也。
奕世圭簪。
譜不絕書。
九世而至領(lǐng)議政諱成澗。
賜封瑞寧。
子孫遂為瑞寧人。
高祖諱成桂。
官至太常卿。
曾祖諱淑。
藝文館大提學瑞寧君謚文僖公。
自號思庵。
有文章節(jié)行。
后人立祠瑞山以祀之。
祖諱厚。
文科觀察使。
考諱沂。
亦登第策勛。
為瑞寧府院君。
妣韓山郡夫人李氏。
牧隱先生孫女也。
洪武戊辰夏。
先生生于松都之坊第。
幼有特質(zhì)。
稍長嗜讀書。
日誦千言。
十二歲。
隨長老選勝于冠山之靈通寺。
遇題放墨。
神思泉涌。
往往有驚人語。
見者目之為神童。
時卞春亭季良以文章耆造。
負世重望。
權(quán)文忠公近退居陽村。
大開明理之門。
先生欣然負笈而往。
講問經(jīng)旨。
授受論量之際。
多有開發(fā)處。
二公傾心獎與。
不以后生遇之。
一時英俊。
亦自以為不及也。
獻陵乙酉。
中國子司馬選。
始游泮宮。
自此聲聞益藹蔚。
己丑。
罹文網(wǎng)。
編管于西原。
先生怡然上途。
不以禍福動一發(fā)。
人有來唁者。
但曰命也。
惟杜門看書。
若將終身。
明年。
移配永陽。
永之西山。
素稱佳絕處。
先生就其下松谷。
筑室數(shù)楹以居之。
扁其楣曰泰齋。
日吟哦自適。
悠然有閒泰意思。
病遐堧文教未振。
聚邑中子弟而訓之。
隨才設(shè)科。
娓娓不倦。
四方聞風坌集。
戶外屨常滿矣。
先生曾與李西坡安柔相善。
至是。
李老亦以論事謫押梁。
同郡名流又有曹學士尚治,李迂齋就,鄭尚書舉,崔諫議元道,尹侍郎統(tǒng)。
互相推先。
激昂風猷。
蓋嶺海之間不落莫也。
乙未。
宥還原州。
俄為修郤者所龁。
更尋前路。
莊憲王丁未。
特原之。
放歸田里。
在譴凡十有九年。
流離羈危。
備常無限辛辣。
而隨遇而安。
無幾微見于色辭。
既歸亦無纖毫喜。
人以謂稽古力也。
法泉舊墅。
在鳴鳳山麓。
又有招提可幽靜可游。
先生講學之暇。
時攜冠童六七。
訪寺吟詩。
超然若浴沂者氣像。
于進取名利事。
泊如也。
朝廷以幽逸薦為主簿。
先生自廢不肯起。
莊憲王敬重之。
命集賢殿學士等往復質(zhì)問。
待以師禮。
蓋致禮貌于畎畝。
唐虞以下所未有也。
士林榮之。
望若星斗焉。
上益知先生有經(jīng)濟才將大用。
不幸罹風疾。
以正統(tǒng)癸亥春卒。
春秋才五十六。
娶鐵城君李原女。
生二男。
長允庚。
進士。
是生秀宗。
司直。
是生世蕃。
是生漢文。
奉常寺。
奉事是生夢瑞。
是生根晦。
有孝行。
鄉(xiāng)人愿表門閭。
是生垷。
是生二子。
振泰挺泰。
振泰有三子。
長種德。
武科。
亦有三子。
曰瀹曰湜曰浡。
仲種學生七男。
皆夭。
只馀二。
季種仁有三子。
曰澳曰濈曰涉。
挺泰以種學為后。
次子允謙。
卒官大司諫。
是生惠仝。
登乙未文科。
官輔德。
瀹有子瓊枝。
從我游。
年少喜文雅。
是將世其家者乎。
先生天姿英敏。
志器不凡。
早服家庭之訓。
又多師友之益。
其文章皆本之經(jīng)教。
典雅有體。
不尚諸家險僻語。
為詩尤沖澹高古。
清而不苦。
溫而不迫。
優(yōu)入唐宋閫域。
非得之性情之正。
風雅之法。
能乎。
本朝繼勝國衰亂之末。
文治未遑。
詞學久廢。
至英廟戊午。
始設(shè)進士科。
中場用詞賦。
自是詩學大盛。
論者謂先生訓誨之力有以致之。
然此特先生土苴耳。
先生晚喜點易曰。
易之理。
一本達萬殊也。
形容圣人心事則曰。
安土樂天能事在。
圣心無處不春風。
后來文章家。
雖終身弄墨。
安能說得此等說耶。
嘗語學者曰。
為學在于窮理。
窮理在于存心。
非存心無以窮理。
非窮理。
其為學皆茍。
故學者之初。
須當敬以存心。
精以讀書。
晝誦而夜思之。
因其所知而益求其精。
及其真積力久而有得焉。
則人欲日消。
天理日明。
與圣賢同其歸。
彼以詞章而已者。
陋矣。
又曰。
行藏。
士君子大節(jié)。
不可出而出。
則忘義以循祿。
非知命者。
可出而不出。
則潔身以亂倫。
非知道者。
又曰。
孰不惡死。
君子樂死于義。
孰不欲生。
丈夫且恥其茍容。
蓋其學文精深。
見識卓越。
言論易以動人。
故當世及門之士如李大田甫欽。
以節(jié)義著。
徐四佳居正蔚然為文學領(lǐng)袖。
其馀名公鉅匠。
接武輩出。
賁飾王猷。
大鳴國家之盛者。
實先生鼓之也。
前輩以東漢名流之多歸功于嚴處士。
至曰一絲扶漢鼎。
今先生以布衣。
為朝中賢士大夫所矜式。
以至累百年而文教愈久愈興。
雖謂柳先生扶我鼎。
恐非夸語也。
然非光武不能成子陵之高。
茍非圣朝禮遇之殷。
亦安能使先生振作人才至于此哉。
先生于書無不通。
雖岐黃龜策陰陽圭臬之說。
亦皆旁搜無馀。
如天地之運化。
物理之消息。
人事之得失。
一于詩發(fā)之。
故先生之詩。
非為吟哢而作也。
而一句才成。
舉國傳誦。
內(nèi)而圻湖。
外而嶠關(guān)。
凡名園勝館。
不得先生詩如無館。
以至秘書省所藏輿地錄中。
先生詩文。
居十六七。
吁亦盛矣。
景泰成化間。
先生遺集。
始入剞劂。
天啟中。
旅軒張文康公議所以尸祝者。
而寢以遲。
至英烈王壬午。
廟宇始成。
祠曰景賢。
院曰松谷。
每以春秋二丁。
報祀不忒。
夫以國初之賢。
遺風馀韻。
至今不墜于地。
當日先生所嘗藏修處。
更見蛾子時述。
先生嘉惠后學之深。
至此而尤可驗矣。
倘有右文筵臣白上而表獎之。
宣號賜田。
一如白鹿故事。
則豈非斯文之幸而圣朝之美典哉。
惜其先生既沒。
而薇垣公竟無后。
上舍公落南不復返。
閱六世而一遺孤廑廑如線。
則言行之失其錄。
巾舄之不記藏。
何足怪哉。
一日。
先生后孫湜赍詩集系牒等若而帙。
訪余普賢山下謂曰。
在昔斯集之成也。
子之先祖吏部公實跋之。
建祠也而子之叔祖鶴巖公左袒焉。
子又裒稡遺事者。
請復記之。
以終乃家責也。
葵陽再拜而避。
瞿然而辭曰。
不佞不惟非其人。
惟久遠難詳是慮。
今若強其所不知以為知。
其如得罪先生何既。
而遍讀詩文訖。
尋繹諸賢序跋等語。
又考筆苑雜記勝覽等語。
于是先生事跡。
稍稍備矣。
竊復思之。
昔南軒張先生生諸葛武侯千百載之后。
記其事。
不以為嫌。
茍有可傳者。
亦何以世代綿邈為諉哉。
況又不佞在外裔之末。
尤不可辭遜。
故謹敘列如右。
以備能言君子考據(jù)云。
崇禎再辛丑仲秋上浣。
后學烏川鄭葵陽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