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物:僧善住

相關人物:共 2 位。
共 2 首

人物簡介

人物簡介
弘道,字存翁,號竺隱,桐鄉(xiāng)密印寺僧。族姓沈,吳江人。洪武丙辰,住持杭州上天竺,注釋《楞伽經(jīng)》。后與楚石同被召入京,為僧錄司左善世。辛未,告老,賜驛馳歸。明年秋,跏趺而逝,世壽七十八歲。藏于天竺雙檜峰云隱塔,獨庵少師撰碑銘。
新續(xù)高僧傳·義解篇第二之三
釋弘道,字竺隱,姓沈氏,吳江澄源里人也。
幼而失恃,鞠于嫂氏。
十年就外傅,日誦數(shù)千言,見人誦《法華經(jīng)》歷耳成誦。
年十三,父命禮密印寺云屋慈為師,弱冠薙發(fā),進受具戒,自此為學,孜孜靡懈。
往見元叟端,復歸密印。
時庭生五竹,因以名軒,將藏脩焉。
聞魯山文公講授有規(guī)矩,乃從學臺宗疏鈔諸書,罔不通貫。
會我庵遷主上竺,詣之。
我庵深言獎勵,且曰“為我掌記”。
未期月,入室請益曰:“前承指教,嘗于凈夜,試以平日所聞返照己心,圓具法界,念念即空、即假、即中,千界如一,事理無礙,若明日以此心對一切境、接一切佛,未免掉散昏沈,不能任運泯合,不知過在何處?
”我庵厲聲叱曰:“未在,去!
”弘道汗流浹背,頓覺平日所聞所行,一切疑礙冰消,遂禮拜。
我庵復謂之曰:“子善護持,他日教緒灰寒火冷之際,以此對揚明廷,重光末運可也。
”明洪武初,我庵既寂,去從絕宗繼。
未幾,秀之天巖耀退寂廣福,請弘道自代,遂拈香嗣我庵。
湖郡守請主慈感,無何,退于澄源溪上,六時禮大悲像,期生凈土,為終焉之計。
三年,詔天下高行僧道問鬼神事,弘道建議唯允。
杭之靈山,兵后廢敗,眾請弘道主之,乃偕其徒凈珠,畚瓦礫、刜荊榛,重造光明懺堂。
自元季之亂,期懺行法絕聞于時,至是行之,弘道之力也。
初居五竹軒時,夢與大明照師同游靈竺,賦詩有出紅塵戶外德業(yè)至今存之句。
照嘗住此山,始悟所夢為有靈應。
十年,大祖有旨,箋注《楞伽》諸經(jīng)。
弘道與全室具庵同注三經(jīng),頒行天下,御制竺隱說賜之。
十五年,遷住上天竺,兼領杭郡都綱,尋轉(zhuǎn)僧錄司左善世。
二十四年,以老告間,許之,時年七十七矣。
退處長干,脩一行三昧,明年秋八月,夢觀仁公請為學者講《妙宗》,至三輩往生觀文,忽示微病,顧其徒正謨等曰:“昔我祖法智嘗為心境叵得故,染可觀凈,不礙緣生,想成相起,惟色惟心,故當處顯現(xiàn),吾所修念佛三昧以此為準則。
今夕世緣當謝。
”泊然而逝,洪武二十五年九月三十日也。
世壽七十有八,僧臘五十有九。
火馀,藏舍利于天竺雙檜峰之麓,曰云隱塔。
少師姚廣孝為撰碑銘。
弘道四坐道場,所至莫不興修,惟靈竺懺堂,其功最鉅。
為都綱僧錄,三宗諸山有所依怙焉。
釋如巹 朝代:

人物簡介

補續(xù)高僧傳·雜科篇
如巹。
號蔤庵。
嘉禾姜氏子。
母殷氏。
感吉夢而娠。
師生而秀異。
不樂處俗。
依真如衡宗繼公為師。
繼。
故義苑白眉。
師深造堂奧。
徐知文字非究竟法。
以景泰庚午。
至杭。
參空谷隆公于修吉山。
問露柱因緣。
谷良久曰。
此是說不得底自會去。
久之。
谷亡。
自惟失怙。
始專心凈土法門。
自利利人。
一歸乎是。
以至勸人念佛。
數(shù)以米一粒一聲。
積二百斛。
炊飯以供眾。
散施佛圖若干萬。
如此多歷年所。
師嘗以五燈會元。
篇帙浩重。
未攝略機。
遂銳意抄簡。
以為務使攬要知歸。
不在繁文也。
書成。
目曰禪宗正脈。
學者便之。
閱覽之次。
至杜鴻漸謁無住禪師庭樹鴉鳴處。
似有省。
曰果然是說不得底。
師素有琢磨靜行。
無浮濫之習。
雖年老而進道益力。
不以略有所見。
便自休歇。
道無盡。
吾不可有盡求也。
晚年罄衣缽。
刻緇門警訓。
與年相若者共之。
意可見矣。
后終于本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