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物:釋行鞏

相關(guān)人物:共 5 位
共 5 首

人物簡介

全宋詩
釋文禮(一一六七~一二五○),號滅翁,俗姓阮,臨安(今屬浙江)天目山人,因別號天目。年十六,依鄉(xiāng)之真向寺僧智月得度,遍參名師。歷主臨安廣壽、凈慈,永嘉能仁,安吉福泉,四明天童等剎,歸終于梁渚之西丘。理宗淳祐十年卒,年八十四。事見明崇禎《天童寺志》卷六《宋天目禪師行狀》。 釋文禮詩,據(jù)《頌古聯(lián)珠通集》、《天童寺志》等書所錄,編為一卷。
全宋文·卷六八七九
文禮(一一六七——一二五○),字滅翁,俗姓阮氏,臨安(今浙江臨安)人,家于天目山麓,因別號天目野樵。年十六,依邑之真相寺智目得度,歷參名師。至蔣山,浙翁琰禪師留之分座。嘉定五年出世,住臨安慧云寺,遷溫州能仁寺,又主臨安凈慈、福泉、明州天童諸剎。淳祐七年卒,年八十四。見《新續(xù)高僧傳》卷一四、《釋氏疑年錄》卷九。
南宋元明禪林僧寶傳·卷七
天目禪師文禮者。字滅翁。生阮氏。為臨安籍也。得度于真相寺智月沙門。得道于薦福松源岳禪師。出世于郡之廣壽。次則雁山能仁。復詔居南屏凈慈。終于天童者。蓋赴暮年之詔也。四會談禪。兩赴明詔。于其西丘福泉。乃退閒之所也。禮居雁山時。南國衣冠君子多從之游。禮杖拂蕭然。清風迫人。松下云間。泉聲石色。無尊卑目遇而已。然卒不樂。乃退居梁渚西丘。自述曰。我自南山退席回。懶將藤杖接方來。有時拄到晴坡上。簡點梅花幾樹開。方是時。晦庵居士朱熹者。以道學開館臺南訂。有司挽禮。再居能仁。不起。乃作偈。簡雁山耆宿曰。我拋一語墮龍湫。逗石穿云幾度秋。白發(fā)詎那看不透。月寒高掛冷猿愁。禮既休閒于梁渚。道俗相尋不絕。禮多兀坐繩床。熟視搖手而已?;蚋裢庀鄲堋6Y自理瓶鐺。談笑連朝夕不厭也。節(jié)齋趙公慕禮高行。微服過訪。坐語竟日。節(jié)齋去。禮竟不問其姓名。適凈慈席虛。節(jié)齋起禮補之。不赴。節(jié)齋乃言于上。上強命之入院。禮曰。九重命下。四海同欽。山岳歡呼。禽魚起舞。且物外道人因甚也被轉(zhuǎn)。卻順是菩提。四眾稱善。未久又杖策宵遁。退居福泉。上惜之。復敕天童居禮。禮居天童。常以南山筀筍東海烏鯽話驗。方來擬對。禮輒督牙三下。識者驚焉。一時及其門者。非智過于師。不易放行。故自書曰。無韶陽來扣門。終不拶人腳折。有德山至詰問。方才吹滅紙燭。堪嗟狐媚妄。相嗣續(xù)寧教。草滿法堂。苔封古屋。楊岐不得保寧白云晦堂。若非死心靈源。其馀碌碌。難為接足。禮住天童。不久又棄。歸西丘舊隱。然方賓益勝。朱晦庵嘗詣禮。禮以格外瀟灑示之?;掴謩t彬彬然有容。整冠進問。母不敬。禮驀起叉手。晦庵退語人曰。碧落碑果無贗本也。楊慈湖亦問不欺之力。禮答曰。要明兔象全提句??慈∩A正笏時。禮四歷住持。僅八九載。而退居之日。多其風調(diào)高古。見者神肅。然敘及法道體勢。則慷慨太息。或繼以涕。故嗣其志者。皆著大名于當時。淳祐十年冬月。忽晨起。謂眾曰。誰與我造個無縫塔。侍者曰。請師塔樣。禮微笑曰。盡力畫不出。即蛻去。年八十有四矣。阇維。頂骨牙齒不壞。舍利如燦珠。附天童應庵祖塔之左而閟焉。 贊曰。余覈公道行。垂手三十馀齡。四遷五退。如白云影內(nèi)神仙??裳龆纯膳室病T傥镀湔f法。若志公之容謾。許僧繇描摹。當時君子以公之名齊于妙喜應庵。誠不謬矣。
新續(xù)高僧傳·習禪篇第三之四
釋文禮,字滅翁,姓阮氏,臨安人也。
家于天目山麓,因別號“天目”。
生性聰慧,別具靈穎,家世田作。
嘗在髫年,從母出桑,攜籃相隨,母戲之曰:“提筐者誰?
”忽焉有省,始懷出塵之想。
年十六,依邑之真相寺智月得度,參凈慈混源不契。
謁佛照光于育王,問風動幡動,應對機敏,喜其俊邁,使掌書記。
久之,還浙西聽一心三觀之旨,于上天竺時,擬議之間,頓忘知解,往參遂印可。
尋復辭去,禮祖塔于江淮,間因至蔣山,浙翁琰留之分座。
嘉定五年,張約齋居士镃請開法于臨安慧云,既而遷溫之能仁,未幾,辭歸西丘。
時節(jié)齋趙公慕禮高行,微服過西丘,禮亦不問姓氏,與語終日而去,明日奏請禮住持凈慈。
復移居福泉,遷住天童。
禮素崇古誼,高絜簡儉,不茍笑言,其說法則風雅流麗,讀之非解人亦復神動。
嘗誦《楞嚴經(jīng)》“諸可還者 ,自然非汝,不汝還者,非汝而誰”句下,忽作偈曰:“不汝還者復是誰?
殘紅流在釣魚磯。
日斜風定無人掃,燕子銜將水際飛。
”冬至,上堂云:“黃鐘才起時,九數(shù)從頭數(shù)。
相將幽谷鶯啼,次第雕梁燕語。
田父祭勾芒,叢祠敲社鼓。
農(nóng)父狎牛郎,村姑教蠶婦。
光陰老盡世間人,冬至寒食一百五。
”其他妙語類如此,尤邃于《》。
乾淳諸儒,大闡道學,禮與之游。
晦翁朱子問毋不敬,禮叉手示之。
楊慈湖問:“不欺之力?
”答曰:“此力分明在不欺,不欺能有幾人知。
要明象兔全提句,看取升階正笏時。
”禮領(lǐng)剎五,前后八九載,馀多逍遙于梁渚西上,而群衲聚扣,與住院無異。
將入寂,謂侍者曰:“誰與我造無縫塔。
”或請其式,曰:“盡力畫不出。
”乃怡然脫去,世壽八十有四,阇維收舍利無算,袝于應庵華塔之左,尤煜序其語錄,嗣法弟子橫川珙、石林鞏

人物簡介

中國歷代人名大辭典
【生卒】:1247—1322 【介紹】: 元僧。婺州義烏人,字西白,俗姓何。家貧而苦學,十九歲在東陽資壽院出家。世祖召見,說法稱旨,賜號佛鑒禪師。成宗加號大圜,詔住徑山。仁宗又加號慧照。卒謚大辨。有《瀑巖集》。
御選元詩姓名爵里
字西白,義烏何氏子,出家東陽。世祖召見,賜號佛鑒。成宗加號大圜。仁宗加號慧照。至正壬戌,說偈而逝,謚大辨。有《瀑巖集》
新續(xù)高僧傳·雜識篇第十之二
釋希陵,字西白。
姓何氏,義烏人也。
年十九落發(fā)東陽資壽,依東叟隱于凈慈,掌內(nèi)記,后侍石林鞏兼外記。
徑山云峰高尤敬之,分座設(shè)法,凜凜諸老之遺風。
元世祖召見,作法施儀,適合上旨,賜號“佛鑒”,成宗加號“大圜”,仁宗更加號“慧照”,三朝圣眷,恩寵無比。
至正壬辛四月十二日,手書付屬,說偈而逝,謚“大辨”,塔曰“寶華”。
著有《瀑布集》及《語錄》行世。

人物簡介

中國歷代人名大辭典
【生卒】:1254—1341 【介紹】: 元僧。臨海人,字元叟,一字景元,自稱寒拾里人,俗姓何。世為儒家。十一歲在馀杭化城院出家。成宗大德中賜號慧文正辯禪師,主中天竺,遷靈隱。后主徑山作大護持師二十年。工詩文。有《寒拾里人稿》。
元詩選
行端,字景元,一字元叟,臨海儒家何氏子。
年十一,得度于馀杭之化城院。
初參藏叟和尚于徑山,言下豁然頓悟,藏叟告寂,依凈慈鞏石林為記室。
與陵虛谷、海東嶼、熙晦機、永東州、真竹閣為莫逆交。
尋掛錫靈隱伏虎巖,住徑山。
請居第一座,既而退處楞伽室。
大德間,出世湖之資福,名聞京國。
至大間,特旨賜號曰「慧文正辯」,行宣政院舉主中天竺,遷靈隱。
延祐間,有旨設(shè)水陸大會于金山,命升坐說法,竣事入覲,加賜「佛日普照」之號。
南歸養(yǎng)高于良渚之西庵,泰定間,降璽書命主徑山,作大護持者二十年。
至正辛巳,終于丈室,世壽八十八,僧臘七十八。
元叟以馀力施于篇翰,尤精絕古雅,自稱「寒拾里人」。
嘗擬寒山子詩百馀篇,四方衲子多傳誦之。
林石田隱居吳山,不與世接,獨遺以詩曰:「能吟天寶句,不廢嶺南禪。
」其取重前輩如此。
補續(xù)高僧傳·習禪篇
行端。
字元叟。
族臨海何氏。
世為儒家。
年十一。
從叔父茂上人。
得度于馀杭化城院。
氣識淵邃。
慨然以道自任。
參藏叟老禪師于徑山。
得旨。
次至凈慈石林鞏公。
處以記室。
大德庚子。
出世湖之資福。
名聞京國。
特旨賜慧文正辯禪師。
行中書平章張公。
舉師住中天竺。
復遷靈隱。
有旨。
設(shè)水陸齋于金山。
命師說法。
竣事入覲。
奏對稱旨。
加賜佛日普炤之號。
南歸即退。
廬于良渚之西庵。
至治壬戌。
三宗四眾。
相率白于行宣政院。
請師補徑山。
仍闔奏請降璽書護持。
師至是凡三被金襕之賜。
人以為榮。
而師漠如也。
主徑山席三十年。
足不越閫。
道隆德重。
諸方仰之。
間作詩文。
清絕古雅。
林石田前輩居吳山。
閉門無接。
于師特敬慕之。
嘗贈師以詩。
有能吟天寶句不廢嶺南禪之句。
石田知師。
以詩猶知見重。
況知師以道者乎。
先虎巖住徑山時。
師為第一座。
每聞巖法座上。
舉云。
度宗為北兵攻急。
命道士設(shè)大醮。
奏章天廷。
問國家重事。
高公伏章。
久不得報。
既竣事問故。
高公云。
為定徑山四十八代住持。
天門不開。
故得報遲也。
巖舉此謂。
住持非茍然。
至于四十八代住持。
尚預定之天庭。
師聞頗心非之。
及師繼席。
適當其次。
至正辛巳。
示寂。
窆全身于寂炤院。
八十八歲也。
南宋元明禪林僧寶傳·卷十
禪師名行端。
號元叟。
生臺之臨海何姓。
何姓世以儒顯。
端母王氏。
博釋五經(jīng)章安子弟。
咸宗之如漢之曹大家。
南宋寶祐乙卯歲生端。
端生不茹葷。
襁褓中見沙門遂喜。
甫六歲。
母王氏授以論孟。
端咿唔成誦。
乃至經(jīng)子章句悉不可難。
每遇紛華雜遝。
端則莊坐如在定。
母因奇之曰。
吾家千里駒也。
然恐不為世用。
端叔父茂上人者。
早歲為僧。
住馀杭化城院。
適歸省故里。
端竟從之剃染。
遍游叢林。
謁徑山藏叟。
臨機悟旨。
藏叟悅之。
一日藏叟問端曰。
汝是臺州人那。
對曰。
臺州。
叟便喝。
端拜。
叟又喝。
端起叉手。
叟曰。
放汝三十棒。
端喏。
藏叟又曰。
還知我泉南無僧否。
端曰。
和尚聻。
叟便棒。
端按住曰。
莫道無僧好。
叟大笑而起。
端既罷參。
乃徜徉西湖山水間。
自稱寒拾里人。
育王珙作偈招曰。
夜半落霜花。
日輪正卓午。
寥寥天地間。
只有寒山子。
端不答。
乃典凈慈書記。
時凈慈石林鞏禪師居焉。
吳山石田林處士。
久隱不與世接。
乍見端篇翰。
獨以詩柬端。
有能吟天寶句不廢嶺南禪之語。
端又遠訪雪巖欽于仰山。
欽曰。
駕發(fā)何處。
端曰。
兩浙。
曰。
因甚語音不同。
端曰。
合取口。
曰。
獺徑橋高。
集云峰峻。
未識阇黎在。
端拍手曰。
鴨吞螺螄。
眼睛突出。
欽顧侍者點好茶來。
端曰。
也不消得。
于是以上禮賓之。
元成宗大德初。
為虎巖伏。
分座于徑山。
庚子。
出住湖州翔鳳。
乃曰。
大慧祖師道。
寧以此身代大地眾生。
受地獄苦。
終不將佛法作人情。
徑山先師藏叟和尚。
一生不肯四天下人。
縱饒釋迦老子達磨祖師到來。
也須退身有分。
山僧在侍者寮兩年。
弄盡機關(guān)。
做盡伎倆。
直是沒湊泊它處。
所以知其為大慧嫡孫。
今有炷香供養(yǎng)它。
也要大家證明。
甲辰。
詔主中天竺。
并賜慧日正辨師號。
皇慶壬子。
遷靈隱。
仁宗設(shè)無遮大會于金山。
命端證之。
又加號佛日。
乃退居良渚西庵。
英宗至治壬戌間。
起端居徑山。
端居徑山。
人才之盛。
不減妙喜。
其楚石琦輩。
時稱僧杰焉。
虞公文靖以文獻宗時。
兼游諸禪宿之門。
自稱微笑居士。
每方楊大年之為人。
多剝啄諸家語錄。
而讀端提唱。
乃謂其子弟曰。
元叟生平。
諦理恢拓。
廣說略說。
莫不弘偉。
然關(guān)要隱而不發(fā)。
以待其人。
大慧之流風馀韻。
猶有如此者。
不謂老夫復相識耳。
其提唱曰。
寂靜中做工夫者。
以寂靜為究竟。
他且不是你寂靜中究竟底物。
憒鬧中做主宰者。
以憒鬧為得意。
它且不是你憒鬧中得意底物。
經(jīng)教中領(lǐng)覽者。
以經(jīng)教為根本。
它且不是你經(jīng)教中領(lǐng)覽得底物。
師友中講磨者。
以師友為淵源。
他且不是你師友中講磨得底物。
此無形段金剛大士。
從塵點劫來。
直至而今。
如潛泉魚鼓波而自躍。
你擬向東邊討它。
它向西邊立地。
你向南邊討它。
它向北邊立地。
教它與一切人安名立字即得。
一切人與它安名立字即不得。
一切處一切時。
與你萬象為主。
萬法為師。
此其是也。
自非上根利智具殺人不眨眼底手段。
將第八識斷一刀。
豈有成辦時節(jié)。
又曰。
自家根蒂下。
積生累劫。
多諸惡習。
若也照燭不破。
剔脫不行。
日用間豈免觸途成滯。
一切法中。
或有所疑地。
即礙殺了你。
一切法中。
或有所愛水。
即淹殺了你。
一切法中或有所瞋火。
即燒殺了你。
一切法中或有所喜風。
即飄殺了你。
四者既是五蘊十二處十八界二十五有。
明暗色空。
森羅萬象。
到處粘作一團。
如黐膠相似。
驅(qū)你入驢胎。
使你入馬腹。
總繇它在。
千佛出世。
亦無如之何矣。
端開化四十二年。
三受金襕。
密秘之。
不以披搭。
所賜金帛悉賑貧乏。
復多怒。
老益甚。
每據(jù)坐。
竟日傳餐訶罵。
及入寢室。
或竊問其故。
乃左右顧視。
欲舉已忘。
故道俗于怒罵中。
得旨者甚多。
順帝至正壬午秋。
示微疾。
問侍僧曰。
呼之曾已休。
吸之尚未舍。
安同諸苦源。
來者不來者。
如何是來者不來者。
僧無語。
端良久曰。
后五日看。
至期更衣趺坐曰。
本無生滅。
焉有去來。
冰河發(fā)??。
鐵樹花開。
垂一足而化。
世年八十八。
僧臘七十六。
所剪爪發(fā)。
舍利累然。
閟全身于鵬摶峰北。
謚曰普照。
塔曰寂照。
端退居良渚日。
忽有梵僧。
仗錫來徵般若樞要。
端示以獅王奮迅三昧。
其僧稽首蹈空而去。
左右皆驚愕。
端曰。
掩鼻偷香。
何足羨也。
贊曰。
大慧四傳至端禪師。
二百載矣。
幾如勁弓之末。
其勢不能穿魯縞。
師崛出珍公之門。
而道被三朝。
德邁九洲。
源厚流長。
不亦宜乎。
或謂。
師之后大抵說法朝廷。
豈其家化以金馬門為隱者耶。
曰否。
不離菩提樹下。
而據(jù)吉祥座者。
斯何人哉。
新續(xù)高僧傳·習禪篇第三之七
釋行端,字原叟,姓何氏,臨海人也。
年十二,從叔父得度于馀杭化城。
苦求大法,至忘寢食。
而生有夙慧,文字不由師授,自能通曉。
初參藏叟珍,珍問:“何處人?
”答云:“臺州。
”珍便喝,端展坐具。
珍又喝,乃于言下豁然有省。
珍既寂,復依凈慈石林鞏為記室,與虛谷、東嶼、晦機為莫逆交。
大德庚子主湖之資福,遂以瓣香歸藏叟。
居五載,學人奔湊,名聞京國,賜號“慧文正辯”。
復遷中竺、靈隱、徑山諸剎,屢承恩寵,三錫金襕。
延祐丙辰,有旨設(shè)水陸大會于金山,命端主其事。
事訖入覲于便殿,從容奏對,深契圣衷,更賜“普照”之號。
拂衣南旋,止于良渚西庵,二十年足不越閫,慕其道者鱗萃,幾無所容。
至正辛巳八月四日,坐書偈云:“本無生死,焉有去來。
冰河發(fā)燄,鐵樹花開。
”投筆垂一足而化,壽八十八,臘七十六,留龕七日,顏貌如生。
塔于徑塢曰,寂照分爪發(fā),別建塔于化城。

人物簡介

補續(xù)高僧傳·習禪篇
慧照。字大千。永嘉麻氏子。童年駿利異。嘗聞人誦習契經(jīng)。合爪諦聽。長老良公。度為弟子。稟持犯于處之天寧。蟬脫萬緣。力究大事。首謁晦機熙公于凈慈。一日閱員凈語。至頭陀石擲筆峰處。默識懸解。流汗浹背。即腰包。走謁東嶼海公于蘇之薦嚴。反覆辨勘之。師如宜僚擲丸。飛舞空中。東嶼甚嘉之。遂留執(zhí)侍左右。師以為心法既通。不閱修多羅藏。無以闡揚正教。聳人天之聽。乃主藏室。及東嶼遷凈慈。師分座。表儀四眾。天歷戊辰。出世樂清之明慶。升座示眾曰。佛法欲得。現(xiàn)前莫存。知解縛禪??唇涛疵狻=詾檎系K。何如一物不立。而起居自在乎。所以德山之棒。臨濟之喝。亦有甚不得已爾。聞?wù)哒f懌而去。至正乙未。遷四明之寶陀。尋宣政院。署師主育王。師憫大法陵夷。孳孳誘掖。不遺馀力。嘗垂三關(guān)語。以驗學者。其一曰。山中猛虎以肉為命。何故不食其子。其二曰。虛空無向背。何緣有南北東西。其三曰。飲乳等四大海水。積骨如毗富羅山。何者是汝最初父母。此第三關(guān)。最為峻切。惜未有契其機者。居九年。退于妙喜。泉上筑室。曰夢庵。因自號夢世叟。掩關(guān)獨處。凝塵滿席弗顧也。一日召門弟子曰。吾將西歸矣。屬后事于住持。約之裕公。沐浴更衣書偈。怡然而逝。時洪武癸丑十月也。壽八十五。臘七十。茶毗。齒睛數(shù)珠不壞。舍利五色。爛然者無算。師三坐道場。有語錄若干卷。師智度沖深。機神坦邁。晝則凝坐。夜則兼修凈業(yè)。真積力久。至于三際不住。覺觀湛然。非言辭之可儗議。且服用儉約。不如恒僧。雖不與時俗低昂。賢士大夫。知其誠實。不事矯飾。多傾心為外護。其遇學徒。一以真率?;蛞允骡柚6暽蛔儎?。出語質(zhì)樸。不尚葩藻。而指意超言外。嗟夫。禪宗至宋季而敝。膠滯局促。無以振拔精明。使直趨覺路。橫川璜公。當斯時。密授天目法印。持降魔杵。樹真正幢。升堂入室者。不翅受靈山付囑。佛法號為中興。橫川之同門。有石林者。奮興實角立東西。共斡化機。西來之道。于斯為盛。師蓋石林之諸孫也。故其死生之際。光明盛大。有如此者。豈無自而然哉。
新續(xù)高僧傳·習禪篇第三之八
釋慧照,字大千,姓麻氏,永嘉人也。
父均,母黃氏,家有積慶,照生寶之,勝摩尼珠。
童年聰俊,雅慕超凡,聞人誦習經(jīng)偈,便合爪諦寀。
年十五,往依沙門了定于縣之瑞光院。
了定者,族從兄也。
長老良公知為法器,即剃落為弟子。
明年,稟持犯于處之天寧。
蟬蛻萬緣,誓究大乘不思議事。
首謁晦機熙于杭之凈慈,未契圓證。
一日,閱真凈語至頭陀石擲筆峰處,默識懸解,流汗浹背。
時東嶼海以石林鞏正派,提倡于蘇之薦嚴,杖錫從之,反覆勘辯,靈機響應,遂留執(zhí)侍。
照以為心法既通,不閱脩多羅藏,無以闡揚正教,聳天人之聽,乃主藏室于郡之萬壽。
及東嶼遷凈慈,邀照分坐,表儀四眾。
元大歷戊辰,始主樂清之明慶,嘗集諸僧伽而誨之曰:“佛法欲得現(xiàn)前,莫存知解,縛禪看教,未免皆為障礙,何如一物不立,而起居自在乎?
所以德山之棒,臨濟之喝,亦有甚不得已爾。
”聞?wù)哒f懌。
至正乙未,遷四明之寶院。
先是,寺以搆訟廢,照謂:“訟興在乎辨難太迫。
”一處之以寬慈,絕弗與較。
且曰:“我佛得無諍三昧,所以超出群品。
我為佛子,可不遵其教?
”眾服其化。
未幾,行宣政院署照住阿育王山,由是云侶景附,不遠千里。
照亦善誘孳孳,不遺馀力。
因垂三關(guān)語以驗學者,其一曰:猛虎伺殺為性,何以不食其子?
其二曰:虛空無向背,何緣有南北東西?
其三曰:飲乳等四海水,積骨如毗富羅山,何者是汝最初父母?
語皆峻切,惜未有契其機者。
居九年,退于妙喜泉上筑室,曰“夢庵”,因自號為“夢世叟”。
掩關(guān)獨處,凝塵滿席,澹然無慮。
明洪武癸丑十月朔,詔門弟子曰:“吾將西歸。
”越七日,沐浴更衣,索紙書記,恬然化滅。
壽八十五,歷夏七十。
經(jīng)三日,荼毗,牙齒數(shù)珠不壞,馀成舍利羅五色爛然。
是年十二月九日,葬靈骨于夢庵之后。
有語錄若干卷,宋文憲濂為之碑文,詞甚清朗,載在私集曰《護法錄》。

人物簡介

中國歷代人名大辭典
【介紹】: 明浙江海鹽人,字元素。體瘦長,而音聲瑯瑯,務(wù)農(nóng)為生。工詩,有《西村詩集》,許杞山序而刻之。
欽定四庫全書·西村詩集·提要
臣等謹案:西村詩集二卷,補遺一卷,明朱樸撰。樸字元素,海鹽人。當正、德嘉靖間,與文徵明、孫一元相唱酬。是集為其孫?所編,分上下二卷,下卷附以集句、詩馀,又別輯補遺一卷。其近體格調(diào)清越,超然出群,古詩差遜,然亦不墜俗氛。以不為王世貞等所獎譽,故名不甚著。然當太倉歷下壇坫爭雄之日,士大夫奔走不遑,七子之數(shù)輾轉(zhuǎn)屢增。一時山人墨客,亦莫不望景趨風,乞齒牙之馀論,冀一顧以增聲價。詩道之盛,未有盛于是時者;詩道之濫,亦未有濫于是時者。樸獨閉戶苦吟,不假借噓枯吹生之力,其人品已高,其詩品苕苕物表,固亦理之自然矣。
槜李詩系·卷十一
樸,字元素,號西村,海鹽人。
弘正間布衣。
貌修挺,音瑯瑯然。
隱居腴道,絕嗜寡營。
性耽詩,自少至老,未嘗一日廢聲律。
兼善繪事,興到輒作云林小幅。
每當酒酣月下,弄笛作叫霜裂石聲,聞?wù)咧獮橹T詩人出游也。
直指行部武原下車訪之。
樸布衣芒屩,揮塵雄談,大為傾動。
郡守聞其名,欲禮致之,鑿壞遁去。
許黃門葬父鄉(xiāng)俗,題主必丐貴宦為榮,比當泥首速客,則西村老人也。
曰:眼前不乏纓組,若年高有德,終讓此布衣耳。
其為詩孤清警拔,頗具排古蕩今之致。
有西村集,并未刻稿,一時林下諸賢并邀入社,為倡和友。
后復與錢東畬、徐豐厓、吳南溪、陳勾溪、徐東濱、陳古厓、劉海村、鐘西皋、釋石林為瀛洲十老之會,推樸為首。
更得董蘿石、許云村、沈紫硤、鐘彥材及僧秋江、雪江佐之。
選辰命篇,殆無虛日。
且命畫士,繪圖鐫詩于后以傳焉。
亦可謂矯世絕俗、風流弘長者矣。
予因想見當時士大夫恬靜寡欲,不亟亟于聲利之途,故能優(yōu)游林泉,日以文章師友為樂。
如古蓮社、竹溪、香山、洛水之盛,傳為美談。
追慕遺風,邈然不可復得。
感嘆之馀,附識于此。
明詩紀事·丁簽·卷十四
樸字元素,海鹽布衣。
有《西村集》三卷。
(《四庫總目》:樸近體格調(diào)清越。
閉戶苦吟,人品巳高,其持品苕苕物表。
《攜李詩系》:元素性耽詩,自少至老未嘗一日廢。
兼善繪事,興到輒作云林小幅,其詩孤清警拔,頗具排古蕩今之致,一時林下諸賢并邀入社,與淺東佘、徐豐奎、吳南溪、陳勾溪、徐東濱,陳占奎、劉海村、鐘西皋、釋石林為「瀛洲十老」之會,推元素為首。
后更得羅石、許云村、沈紫硤、鐘彥村及僧秋江、雪江,選辰命篇,且命畫士繪圖以傅焉。
田藝蘅《海鹽文獻志》:西村善繪,繪成,作蠅頭楷題詩其上。
居易錄》:海鹽朱樸西村詩雖末脫臨摹之跡,亦右佳句。
七言如「數(shù)峰蒼翠寺門迥,三月落花溪水深」,「楝花風過蠶蛾老,麥秀城深雉子斑」,「千年玉骨湘壘墓,萬里堅城少保家」。
「雁來關(guān)塞暮天碧,龍起江湖秋水腥」,「巫峽曉風髽短髻,楚江秋水練長裙」,「山圍野色迷秦駐,海送潮頭上浙江」,「落花時節(jié)已寒食,流水陂塘還祓除」,「白云出岫澹如掃,紅藕作花香可憐」,「月明蒼壁系仙舫,風細幔亭流白云」,此例皆佳。
舊按:嘉靖壬寅,徐東濱結(jié)小瀛洲社會,西村以海濱一老,消吟雅制,領(lǐng)袖騷壇,仿西園故事,倩畫士陳詢繪圖。
佇立相語者為西村、豐奎、西皋,聚首閱卷者為東佘、南溪、勾溪,挾童過橋者為海村,欲行且顧者為古奎,坐以待弈者為東濱、石林。
東濱序所謂「衣冠萃止,獻酬乃行。
四美具而二難并,三壽朋而五福介。
仕無愧于軒裳,隱有光于丘壑」。
洵一時勝事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