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物:釋廣聞

相關人物:共 8 位。
共 8 首

人物簡介

補續(xù)高僧傳·習禪篇
奉先深。
清涼智明。
二禪師者。
亦云門嗣也。
二師同游方。
時聞僧問法眼。
如何是色。
眼豎起拂子。
或曰。
雞冠花。
或曰貼肉汗衫。
二人特往請益。
問曰。
聞和尚有三種色語。
是否。
眼曰。
是。
深曰。
鷂子過新羅。
便歸眾。
時李主在座下不肯。
乃白法眼曰。
寡人。
來日致茶筵。
請二人重新問話。
明日茶罷。
備?一箱劍一口。
謂二深曰。
上座若問話得是。
奉賞雜?一箱。
若問不是。
祇賜一劍。
法眼升座。
深復出問。
今日奉敕問話。
師還許也無。
眼曰。
許。
曰。
鷂子過新羅。
捧?便行。
大眾一時散去。
時法燈作維那。
乃鳴鐘集眾僧堂前勘深。
眾集。
燈問。
承聞二上座。
久在云門。
有甚奇特因緣。
舉一兩則來商量看。
深曰。
古人道。
白鷺下田千點雪。
黃鶯上樹一枝花。
維那作么生商量。
燈擬議。
深打一座具。
便歸眾。
深同明和尚。
到淮河。
見人牽網(wǎng)。
有魚從網(wǎng)透出。
深曰。
明兄俊哉。
一似個衲僧相似。
明曰。
雖然如此。
爭如當初不撞入網(wǎng)羅好。
深曰。
明兄你欠悟在。
明至中夜方省。
二師并出世金陵。
深于奉先。
明于清涼。
皆江南主虔請也。
蓮華祥庵主。
深之嗣。
西峰豁公。
明之嗣。
別具。

人物簡介

中國歷代人名大辭典
【介紹】: 宋英州人,號碧落子。
少穎敏,讀書過目成誦。
廣聞見,逾嶺往江西,從名人游。
久而精通五經,尤深于《》。
晚年進所著《易解》、《易圖》于朝,為王安石所抑。
蘇軾謫惠州,與論《》理,至日暮方散。
明于樂律,以琴為準,著《碧落子琴斷》,為鄭樵所稱。
全宋詩
石汝礪,字介夫,號碧落子,英德(今屬廣東)人。潛心五經,于《》尤契微妙。晚年進所著解《》圖于朝,為王安石所抑。蘇軾謫惠州時與之有交。事見《粵詩蒐逸》卷二。
全粵詩·卷二五
石汝礪,字介夫,號碧落子。英德人。究心五經,于《》尤契微妙。晚年進所著《易解》、《易圖》于朝,為王安石所抑。蘇軾謫惠州,與之交。明黃佐嘉靖四十年《廣東通志》卷五六、清阮元修道光刊《廣東通志》卷二八八有傳。詩一首。
全宋文·卷一七九三
石汝礪,字介夫,號碧落子,英州真陽(今廣東英德)人。聰敏好學,之江西從聞人游,遂通五經,尤善于《》,著《乾生歸一圖》十卷。蘇軾謫惠州,與會于圣壽寺,談《》終日不忍別。另著有《碧落子琴斷》一卷。見陳振孫《直齋書錄解題》卷一,《方輿勝覽》卷三五,《宋詩紀事補遺》卷三二,道光《廣東通志》卷二八八。

人物簡介

補續(xù)高僧傳·習禪篇
奉先深。
清涼智明。
二禪師者。
亦云門嗣也。
二師同游方。
時聞僧問法眼。
如何是色。
眼豎起拂子。
或曰。
雞冠花。
或曰貼肉汗衫。
二人特往請益。
問曰。
聞和尚有三種色語。
是否。
眼曰。
是。
深曰。
鷂子過新羅。
便歸眾。
時李主在座下不肯。
乃白法眼曰。
寡人。
來日致茶筵。
請二人重新問話。
明日茶罷。
備?一箱劍一口。
謂二深曰。
上座若問話得是。
奉賞雜?一箱。
若問不是。
祇賜一劍。
法眼升座。
深復出問。
今日奉敕問話。
師還許也無。
眼曰。
許。
曰。
鷂子過新羅。
捧?便行。
大眾一時散去。
時法燈作維那。
乃鳴鐘集眾僧堂前勘深。
眾集。
燈問。
承聞二上座。
久在云門。
有甚奇特因緣。
舉一兩則來商量看。
深曰。
古人道。
白鷺下田千點雪。
黃鶯上樹一枝花。
維那作么生商量。
燈擬議。
深打一座具。
便歸眾。
深同明和尚。
到淮河。
見人牽網(wǎng)。
有魚從網(wǎng)透出。
深曰。
明兄俊哉。
一似個衲僧相似。
明曰。
雖然如此。
爭如當初不撞入網(wǎng)羅好。
深曰。
明兄你欠悟在。
明至中夜方省。
二師并出世金陵。
深于奉先。
明于清涼。
皆江南主虔請也。
蓮華祥庵主。
深之嗣。
西峰豁公。
明之嗣。
別具。

人物簡介

全宋文·卷八二五九
紹隆,理宗、度宗時閩僧,與石溪、偃溪、枯崖圓悟友善。
歷住喝石崖、錦溪報慈、延平含清諸寺,遷居光孝,后住鼓山。
大明高僧傳·卷第五 習禪篇第三之一
釋紹隆和州含山人也。年九歲辭親投佛慧院。六年得度受具足戒。精研律部。五夏而后游方。首訪長蘆信和尚得其大略而已。一日見有僧傳圓悟勤禪師語至。隆讀之嘆曰。想口生液。雖未得澆腸沃胃。要且使人慶快。第恨未聆謦咳耳。遂至寶峰依湛堂。次見黃龍死心。然后參圓悟。一日入室。圓悟問曰。見見之時見猶離見見不能及。悟忽舉拳曰。還見么。隆曰見。悟曰。頭上安頭。隆聞脫然契證。悟曰。見個甚么。隆對曰。竹密不妨流水過。悟首肯之俾掌藏鑰。有僧問于圓悟曰。隆藏主其柔易若此。烏能為哉。悟笑曰。瞌睡虎耳。后因圓悟退老回蜀。隆乃住邑之城西開圣。宋建炎結廬于桐峰之下??な乩罟庋泳诱媒獭4芜w虎丘。道大顯著。因追繹白云端立祖堂故事乃曰。為人之后不能躬行遺訓。于義安乎。遂圖像奉安題贊其上。達磨贊曰。闔國人難挽。西攜只履歸。只應熊耳月。千古冷光輝。百丈贊曰。迅雷吼破澄潭月。當下曾經三日聾。去卻膏盲必死疾。叢林從此有家風。開山明教大師贊曰。春至百花觸處開。幽香旖旎襲人來。臨風無限深深意。聲色堆中絕點埃。蓋白云以。百丈海禪師創(chuàng)建禪規(guī)之功宜配享達磨??芍^知本矣。隆能遵行而為贊。又且發(fā)明其道。亦為知禮者歟。紹興丙辰示微恙加趺而逝。塔全身于寺之西南隅。 系曰。北宋三佛并唱演公之道。惟佛果得其髓也。而入佛果之室坐無畏床師子吼者又不下十馀人。獨后法嗣之繩繩直至我  明嘉隆猶有臭氣。觸人巴鼻者妙喜與瞌睡虎之裔耳。他則三四傳便乃寂然無聲。然此二老可謂源遠流長者也。當時稱二甘露門。不亦宜乎。
補續(xù)高僧傳·習禪篇
紹隆。和州含山人。九歲謝父母去家。依縣之佛慧院。又六歲削發(fā)受具。又五歲而束包曳杖。飄然有四方之志。首謁長蘆凈炤禪師。參叩之間。景響有得。因閱圓悟語錄。撫卷嘆曰。想酢生液。雖未能澆腹沃胃。要且使人慶快。第恨未親聆謦欬耳。至寶峰謁湛堂。叩死心于黃龍。死心機鋒橫出。諸方吞??。非上上根。莫能當。而于師獨器重稱賞。眾皆側目。將趨夾山見圓悟。道龍牙。遇泐潭乾公之法子密公。相與甚厚。每研推古今。至投合處。抵掌軒渠?;蛉粞鹂?。議者。謂今之溈仰寒拾也。及見圓悟。圓悟移道林。師從焉。一日入室。圓悟引教云。見見之時。見非是見。見猶離見。見不能及。舉拳曰。還見么。曰。見。圓悟曰。頭上安頭。師于此有省。圓悟叱曰。見個甚么。曰。竹密不妨流水過。圓悟肯之。自是與圓悟。形影上下。又二十年。斧搜鑿索。盡得其秘?;?。疑師道貌甚愞。問圓悟曰。隆藏主。柔易若此。何能為哉。圓悟曰。瞌睡虎耳。后歸邑住城西開圣。建炎之擾盜。起淮上。乃南渡結廬銅峰之下。適彰教虛席。郡守李尚書光。延師居之。四年而遷虎丘。時圓悟以亂離歸蜀。曩之輻湊川奔。一時后進。望山而趨。師每登座。從實吐露。一味平等。隨根所應。皆愜其欲。故圓悟之道。復大振于東南。居三年感微疾。白眾曰當以第一座宗達承院事。大書伽陀曰。無法可說。是名說法。所以佛法無有剩語。珍重。擲筆坐逝。紹興六年丙辰五月也。住世六十。坐四十五夏。塔全身于山之陽。 曹洞氏之老秀公鎮(zhèn)虎丘。明年始以官命。并西庵墟之徙其棟瓦椽梠。完寺壞屋。于是虎丘隆禪師之塔。破而復新。藩級崇宏。奧閾冥深。戶容庭貌。煒煥赫奕。觀瞻聳悅。如教復振。論者多秀公之義。頌聲不期而作焉。惟禪師之道。于臨濟氏。為正胤的受。當教統(tǒng)之季。群宗遺支。微絕不嗣。獨禪師眾胄。曼衍天下。百年之間。以道德表茲山居。禪師之居者。父子弟昆。后先之踵相接也。然皆熟視其祖。凜然欲壓。于頹檐仆壁之下。莫肯引手持一瓦一木。救其風雨寒暑。而秀公異氏也。獨知尊教基。飭祠宇。致孝乎非己之祖。豈惟善善之公。足以滅黨私。而矯薄俗。彼為人后。而遺其先者。視公之為宜何如也。 明河曰。師見圓悟。后以二親垂白。居褒禪山。侍養(yǎng)者數(shù)年。住虎丘。追憶白云端立祖堂故事。乃曰。為人之后。不能躬行遺訓。于義安乎。遂圖像奉安之。此二事。一載山志。一出傳燈。見師隆本之厚。因讀天隱修塔文。深感于中。何后嗣之不然也。故附其文于傳末。示戒將來。且知秀公有作用人。恨無從考始末。可惜。

人物簡介

補續(xù)高僧傳·護法篇
妙高。
字云峰。
福之長溪人。
家世業(yè)儒。
母。
夢嬰兒坐蓮華心。
手捧得之。
覺而生師。
因名夢池。
神采秀澈。
嗜書力學。
尤醉心內典。
汲汲以入道為請。
父母以夢故。
不奪其志。
俾從云夢澤公。
受具戒。
銳意求道。
首參癡絕沖。
沖曰。
此兒。
語纚纚有緒。
吾宗瑚璉也。
次見無準范。
范猶器愛。
擬以侍職處。
師嘆曰。
懷安敗名。
遂去。
之育王見偃溪。
掌藏鑰。
一日溪。
舉譬如牛過窗欞。
頭角四蹄俱過。
因甚尾巴過不得。
師劃然有省。
答鯨吞海水盡。
露出珊瑚枝。
溪可之。
尋住南興大蘆。
遂為偃溪嫡嗣。
遷保安江陰勸忠霅川何山。
云衲四來。
三堂皆溢。
朝命升蔣山。
德祐乙亥。
寺被兵。
軍士有迫師求金者。
師曰。
此但有寺有僧。
無金與汝。
偶以刀儗師頸。
蕩磨之。
師曰。
欲殺即殺。
吾頭非汝礪刀石。
軍士感動擲刃去。
寺得無恙。
至元庚辰。
遷徑山。
山經回祿。
草創(chuàng)才什一。
師悉力興建。
才還舊觀。
明年己丑正月復火。
剎那而燼。
寺眾大駭。
師喟然曰。
吾宿生負此山。
吾償之勿憂。
憂諸人不解狗子無佛性耳。
眾為悚然。
遂竭力再營。
至壬辰十月落成。
為屋千楹。
計工百萬。
師雖治土木。
而晨夕唱道。
云衲奔湊。
瓶錫幾幾。
宴若無事。
甫十年間。
兩建鉅剎。
如探諸懷。
功亦偉矣。
時教徒肆毀禪宗。
上將信之。
諸禪老縮項無聲。
師聞之嘆曰。
此宗門大事。
吾當忍死以爭之。
遂拉一二同列趨京。
有旨。
大集禪教兩門廷辯。
上問。
禪以何為宗。
師奏。
凈智妙圓。
體本空寂。
非見聞覺知。
思慮分別所能到。
宣問再三。
師循源溯流。
緣詞會理。
約二千馀言。
如瀉泉鳴籟。
以答宸衷。
上大悅。
自是使講徒。
不復有言于禪。
而當世之主。
遂深信于禪。
皆師回天之力也。
陛辭南還。
以癸巳六月十七日。
書偈而逝。
閱世七十有五。
臘五十有九。
塔于寺西之居頂庵。
南宋元明禪林僧寶傳·卷八
妙高禪師者。
號云峰。
閩之長溪人也。
其母夢池上出大蓮花。
有嬰兒。
合爪坐華心。
以手捧得之而娩。
故小名夢池。
幼明敏好學。
諸老宿皆以奇童稱之。
愛其吐詞。
有關圣化。
年未及冠。
忽記宿因。
乃棄業(yè)為大僧。
一錫吳楚。
首參癡絕沖。
沖以道德文章。
傾動一時。
高微露風采。
沖大喜曰。
此子有沖霄之質。
若堅其羽翮。
飽足秋風。
實吾宗之望也。
因指見無準范。
范公不近人情。
及升堂入室。
高對語雍容。
范甚器愛。
已而復見偃溪聞禪師
住育王。
使高司藏鑰。
一日聞公顧高曰。
不道子無見處。
老僧只道未在。
高對曰。
未在底正是妙。
高受用處。
曰。
牛過窗欞頭角。
四蹄都過了因。
甚尾巴過不得。
高連下語。
但搖首曰。
未在。
高詞窮。
愧汗橫流。
仰面視。
震聲曰。
過也過也。
高忽徹。
乃踴躍作禮曰。
鯨吞海水盡。
露出珊瑚枝。
聞公笑曰。
子此回可以說禪也。
于是從遷南屏。
適宜興。
大蘆虛席。
勤舊請命于
以高主之。
及行。
乃謂高曰。
先師淅翁琰和尚嘗云。
我自離佛照老人之門。
一味因時度。
日不敢過為。
蓋恐辱吾老人也。
嗟乎先師德業(yè)冠世。
猶其競業(yè)若此。
汝今此行當體先人苦口。
使大慧門風不濫。
則足矣。
馀何圖哉。
高既居大蘆。
四眾知名。
遷居江陰之勸忠寺。
又遷霅川之何山。
景定間。
有詔移高居蔣山。
上堂曰。
世界未形。
乾坤泰定。
生佛未具。
覿體全真。
無端鏡容大士。
鷹巢躍出。
??破面門。
早是遭人描摹。
那更缺齒老。
胡不依本分。
遙望東震旦。
有大乘根器。
迢迢十萬里。
來意在攙行。
奪市直得鳳。
堂鼓響阿閣。
鐘鳴轉喉觸。
諱插腳無門。
合國難追重。
遭訐露蔣山。
迫不得已。
跨他船舷。
入它界分。
新官不理舊事。
畢竟如何戌摟。
夜貯千峰。
月塞草閒。
鋪萬里秋。
元兵渡江。
或請避其鋒。
高曰。
盡大地是戈矛。
汝擬向何處。
去避山門否。
泰在我一人。
汝勿復言。
兵至。
有迫高索金者。
以刃擬高。
高延頸曰。
要殺便殺。
吾頭非汝礪刃處。
即有金乃十方物也。
終不敢奉君以求生。
執(zhí)刃者悚然。
目之舍而去。
丞相伯顏勾戟長鈹環(huán)錯而進。
高趺坐繩床。
不涉言色。
顏公甚致敬焉。
乃舍牛百頭糧五百石。
后伯顏問道于靈云定禪師。
乃言蔣山高公。
有德圓通之雅量。
惜當時軍務在握。
未及盤桓。
元世祖庚辰歲。
高遷徑山。
席未溫。
寺罹于火。
眾有咨嗟。
下涕惜其舊。
而難其新。
高曰。
興廢繇人。
法無定相。
于是整理火場。
而安眾曰。
五峰峭峙。
到者須是其人。
一鏡當空無物。
不蒙其照祖師基業(yè)。
依然猶在衲僧活計何。
曾遷變著。
手不得處。
正要提撕。
措足無門。
時方可履踐。
直待山云淡濘澗水。
潺湲一曲。
無私萬邦樂業(yè)正。
恁么時功歸何所。
車書自古同文軌。
四海如今共一家。
閱九年。
徑山復舊。
戊子有毀我宗于朝廷者。
以為禪說不合圣經。
高聞而奮起曰。
此宗門大事也。
吾雖老尚強。
一行至京。
得旨集諸宗徒廷辯。
元世祖問。
禪以何為宗。
高對曰。
凈智妙圓。
體本空寂。
非見聞覺知思量分別所能到。
惟悟得證。
宣問再三。
高歷舉西東諸祖。
至德山臨濟棒喝因緣大抵。
禪是正法眼藏。
涅槃妙心。
趨最上乘。
孰有過于禪。
詞旨明徹。
朝廷震動。
乃宣高進便殿賜坐。
又宣百法論師仙林者。
與高持論。
仙林曰。
昔佛始從鹿野苑。
終至跋提河。
于是二中間不曾說一字。
五千馀卷。
且道自何而來。
高答曰。
一代時教。
如標月指。
了知所標。
畢竟非月。
仙林曰。
如何是禪。
高以手打圓相。
仙林曰。
何得動手動腳。
高曰。
上座講得千經萬論。
且道者一圈。
落在甚么法門。
仙林不能對。
乃避座稱謝。
高曰。
似則也似。
是則未是。
世祖大悅。
左右皆呼萬歲。
于是天下禪風大振。
徑山復火。
高曰。
老僧宿負此山耳。
又力營建。
不三載。
以次落成。
南北禪流大集。
或請高說生平行實。
高笑曰。
衲被蒙頭萬事休。
此時山僧都不會。
竟入滅。
時世祖十四年癸巳也。
閱世七十五。
坐五十九夏。
塔于寺西。
贊曰。
妙高禪師出居雙徑。
席未煖而寺遭燬。
能以堅忍力。
而復新五峰樓閣。
其事跡灼類無準。
年垂七十。
尚抵京廷辯。
又類凈因成之。
逢善華嚴忠國師之驗大耳三藏。
嗟乎豈非蛟龍斗則水勢洪。
金石擊而火光烈。
所謂小出大遇。
千秋一合者耶。
新續(xù)高僧傳·護法篇第五之一
釋妙高,字云峰,長溪人。
母夢池上嬰兒合掌,坐蓮花中。
兩手承之,舉抱入懷。
覺而生子,因名夢池。
出家見無準于徑山,準器之,擬以侍職。
辭曰:“一事未明,不遍參諸方不止。
”遂之育王見偃溪聞,即請入侍掌藏。
一日溪舉“如水牛過窗欞,頭角四蹄過去,如何尾不得過?
”高有省,答曰:“鯨吞海水盡,露出珊瑚枝。
”溪可之。
會蔣山虛席,直指僉議,無以易高,朝旨從之。
歷十有三年,眾逾五百。
德祐乙亥,亂兵入境,焚毀廬舍,寺幾不保。
有軍卒數(shù)人,迫高求金。
高曰:“此荒寺貧僧,布施久絕,何從得金?
”卒怒以刃臨之,試摩其頂。
乃延頸曰:“欲殺即殺,非汝礪石。
”辭氣雍容,了無布畏。
軍卒歛鋒而退。
伯顏丞相見之加敬,舍牛頭赍糧五百石,寺賴以濟。
伯顏且誡諸將曰:“此老僧非常人,宜異待之。
”以故寺得無恙。

人物簡介

大明高僧傳·卷第一 譯經篇第一 解義篇第二之一
釋子文字宗周。
四明象山人也。
即北溪聞法師之上足。
出主寶云寺。
淹博教觀律規(guī)甚嚴。
常與人言則蹇訥若不出口。
至于升座滔滔如建瓴之水莫之禦也。
臨終時講十六觀經。
終即欲就座別眾入滅。
或有啟曰。
和尚后事未曾分付。
奈何遽爾告寂耶。
文曰。
僧家要行便行。
莫做俗漢伎倆為兒女計。
而有后事。
眾懇益切。
于是下座。
復歸方丈一一條畫之。
即合掌稱西方四圣號。
回向發(fā)愿畢遂入滅。
阇維舍利燦然無數(shù)。
異香襲人彌日而止。
新續(xù)高僧傳·義解篇第二之二
釋子文,字宗周,四明象山人也。
即北溪聞法師之上足,出主寶云寺。
淹博教觀,律規(guī)甚嚴,常與人言,則蹇訥若不出口。
至于升座,滔滔如建瓴之水,莫之禦也。
臨終時講《十六觀經》終,即欲就坐,別眾入滅,或有啟曰:“和尚后事未會吩付,奈何遽爾告寂耶?
”文曰:“僧家要行便行,豈若俗人為兒女計而有后事。
”眾懇益切,于是下座,復歸方丈,一一條畫之,即合掌回向,遂入滅。
阇維舍利燦然,異香襲人,彌日而止。
釋明孜 朝代:

人物簡介

補續(xù)高僧傳·習禪篇
明孜。
字舜田。
浙之黃巖人。
童幼讀書。
記性絕人。
內典過目。
輒神解心領。
往仙居三學寺。
禮雪山景公落發(fā)。
聞天童坦禪師道望。
詣之一見。
問曰。
達磨不東來。
二祖不西往。
其意云何。
師應聲曰。
金不博金。
水不洗水。
坦曰。
此子。
機鋒敏絕。
宗門令器也。
因遍參耆碩。
若古林茂公。
竺原道公。
東州永公。
元叟端公。
東嶼海公。
尤器重之。
時日溪泳公。
居天寧。
拉掌三藏。
相與激揚宗旨。
聲譽益著。
泰定初。
始領陀。
如天臺之凈惠。
仙居之廣度。
處州之連山。
皆師敷座處。
尋謝院。
歸隱雁山。
為登高臨深久計。
而丞相別怯里不花。
強起王天寧。
辭不獲。
乃笑曰。
出處隨緣爾。
遂行。
先是寺毀于火。
師至升堂集眾揚翇。
曰吾徒赤手。
尚能有所建立。
況茲寺力猶可為乎。
于是眾志堅一。
施財以資經始。
曾不踰年。
而穹殿突堂。
重門修廡。
凡樓閣庫藏之制。
靡不雄偉壯麗。
內外秩然。
行院上師行。
錫金襕衣。
佛智普慧之號。
師法輪初軔時。
每為三學諸宿所牽。
曰。
此吾師受經地。
其可使為他山重乎。
如斯至再。
累歷望剎。
說法。
時眾林立捧擁。
氣肅如秋。
閑則詩文自娛而已。
嘗即中峰下。
辟室以居。
松下畜一鶴。
自號鶴松主人。
每朝夕瀹茗款客。
引鶴起舞。
顧影蹁躚。
翛然自得。
外慮不入于心。
忽一日鶴死。
賦詩悼之。
不踰年。
師亦厭世矣。
師生赤城黃巖之野。
赫然名動東南。
生能被恩寵于朝。
死能使公卿貴人。
奔走嘆惜。
非其卓行高識。
有以異乎人者。
其何以致是。

人物簡介

人物簡介
1914.5.28-2005.12.23,原名匡一,號“九一”,齋名筆簾留香處、五金屋、二象室、夜吟館。江西修水人,生于安徽安慶。黃庭堅三十二世孫。五歲學顏、柳字貼,誦詩詞。后學“二王”書。早年師從聞一多、朱自清、羅常培、王力等學界名宿,我國著名成就的者、教育家、書法家。他涉獵廣泛,博覽群書,在古文字研究、詩詞創(chuàng)作、書畫篆刻等諸多文化藝術領域都有著獨特建樹,被學術界稱為“黃綺文化現(xiàn)象”。尤其在書法創(chuàng)作方面,獨創(chuàng)“鐵戟磨沙”體和“三間書”,“鐵戟磨沙體”開創(chuàng)出“雄、奇、清、麗”之“中國北派書風”,“三間書”兼容并蓄,凜然獨步,深受國內外書法愛好者的喜愛。1942年考入北京大學文學研究院,攻讀古文字專業(yè)。1944年9月在昆明簡師任教,1946年9月在安徽大學中文系任教,1950年8月在張家口工程學校任教,1951年3月在天津津沽附中任教,1951年8月在天津津沽大學任副教授,1979年12月在河北大學人文學院任教授,1981年調河北省社會科學院工作。1988年任政協(xié)河北省第六屆常委。1991年經國務院批準享受“政府特殊津貼”。1993年,被評為“省管優(yōu)秀專家”。曾任中國書法家協(xié)會副主席,河北省書法家協(xié)會主席,2002年當選為河北文學藝術家聯(lián)合會副主席、名譽主席。河北省社科院顧問、中國語言學會理事、中國音韻研究會理事、中國訓詁學會學術委會、河北省語言學會名譽會長、中國美術家協(xié)會河北分會常務理事、中國作家協(xié)會河北分會理事等。2005年12月23日17時,因重癥肺感染、呼吸循環(huán)衰竭醫(yī)治無效在石家莊逝世,享年91歲。
歸國謠·題詞
思越人·奉題黃綺兄詞稿(丙戌五月) 羅庸 瘦石寒松帶水云。每從枯澹見清新。分明半幅倪迂畫,未許秾芳筆下春。 神散朗,骨嶙峋。冰弦移柱倍酸辛。人間豈有埋憂地,試典馮夷問海濱。
歸國謠·序
我和黃綺老友為金石文字之交行二十多年了。這金石之交的涵義,倒不僅局限于都有金石文字的愛好,更由于經歷了頗不平凡的凄風緊雨而心顏未改。我們還有一點共勉的志趣,就是相約不愿做“書奴”和“詞奴”。有時就被人誤為“別調”或“異端”似的。我沒有用自謙的借口,推讓給蜚聲詞壇的耆宿們?yōu)橹餍颍鴱饺怀袚蝿?,或許就因為這點情緒的鼓舞。 詞,應該說是唐宋時代出現(xiàn)的新詩,詞的形式和意格后來隨著時代而變動著,譬如她的音樂性,后來的填詞家就很淡漠了。在格律上,又打破了習慣于五七言律絕的格律,填詞家不得不就范于詞律。就意格而言,象蘇、辛、陳、陸,雄放恣肆,歐、晏、姜、張,清空婉約,不過發(fā)展到元明,已成頹勢,雖然由于朱彝尊、張惠言力挽余波,但態(tài)勢既成,很難再出古詞家的牢籠。頗負—點勇氣的鄭板橋,書法和詞格都不愿俯首前人,使乾嘉時代的選家,十分排斥他,認為不是倚聲正格,可見創(chuàng)造者之難于舉翼。 黃綺同志,寫字和填詞,是有一番勇氣的。象許多詞家一樣,他也有過模仿的痕跡。這足每個詞人必經的過程。詩人從年輕的時代起,就遭逢不幸,過著國破家亡、沒宅浮家的生活,流徙輾轉的生活激浪,把年輕的詩人沖到國統(tǒng)區(qū)的后方,生活的波濤,逼著他認識社會,接近人民,無法鎖在書窗下做一個莫談國事的大學生。人民的苦難,反功派的罪惡,大眾化的語言,陶釀著這位詞人的性格。詩人仰首夜幕和星空,經常發(fā)出綽約隱諱的詞語,但也看出他在整個三十、四十年代中,運用各種寓言和寄托,寫出了他的深切感受,在他的詞箋上,濡染了多少辛酸和伯痕。 …… 春去依依三月恨,江流滾滾千家別。似今宵、星火亂孤城,看明滅?!督袢缥簟M江紅》 在青年詞家經受著“鼯鼠啼溪畔,風雨驚木末”的嚴冷歲月中,他向往著另一片新天地,在《歸國謠》中,就流露出深情的向往和憧憬。 今夜月光堪掬。是我望鄉(xiāng)遙目。月自識多情,為暗九衢燈燭。追逐。追逐。夢到人間西北?!渡显と鐗袅睢?其心情是何等迫切,不知是什么原因,他終于沒有進入解放區(qū),只留下一片心曲于詞上。讀了黃綺老友的詞,我以為他還是一個“傳神寫照”的能手,他詞中的形象,真切而 生動,數(shù)筆勾畫一個少女,簡直呼之欲出: 幼妹含羞意。雙靨點紅偷眄睨。面藏阿母衣緣里?!缎職q鄉(xiāng)俗·蝶戀花》 寫幼女的靦腆羞態(tài),真是極盡情態(tài)。詩人總是多情的,詞集中也錄取了一部分戀情詞,那是詩人青年時代的蹤影片斷,不可忘懷的青春記憶,雖然有時也只是“衣香鬢影太匆匆”的一現(xiàn),也會被詩人抓住,留下永恒的溫馨。 聽。草上春眠夢亦青。相知處,休說與黃鶯?!肚唷な至睢?我們完全沒有必要追索作者的情之所鐘和戀之所系,來為李商隱式的無題強加注腳。我們豐要是欣賞作者的詞采,感受他和許多年輕人一樣所經過的青春憂郁和歡樂,純真和熾烈! 讀了作者的詞,我發(fā)現(xiàn)他是既能雅言,又善俚語的,“更將殘瓣洗胭脂”、“紅袖波中人隱約“,句法典雅而妙能出新;其以俚語入詞者,“剩有女兒灶里藏,搶去抵租米”(《死活·卜算子》),“挑糞漢沒生鼻子,推車夫沒長耳朵”(《下情·沉醉東風》),好似蘇東坡所不屑的“村語”了,所謂“街談巷語皆入詩”,也能為作者用得妥、用得活。有時雅言俚語并舉: 憐故土,砸圓盆。黃花移活竹籬根。西山暮繞殘紅水,秋雨馬嘶冷國魂?!蹲↓埲?zhèn)司家營·鷓鴣天》 我認為其雅處不失為雋語,其白處老嫗能解,這使我又想到作者為這兩編詞曲集的命名,來妄推一下詩人的立意。在古詞中,韋莊曾有凋寄《歸國遙》詞,而詞牌中亦有《歸國謠》,作者舍“遙”取“謠”,是否即有以俚語入詞的謙意,作者的《無弦曲》,怕也不僅是推演陶淵明的“但得琴中趣,何勞弦上聲”,拿無弦琴陶寫性靈,以為作者的自況吧?這是否表明詩人不愿永撥陳曲,在追譜所聲?當激越的時代浪花擊蕩著這位敏感的青年詩人時,他不滿足于舊曲牌的約束,而順口譜曲,以探索新的程式。當現(xiàn)代新詩的韻律感和雋永性都不強的情況下,這位青年詩人似乎就有一種抱負,而從三十年代開始,就迫切地為靈感的升華尋求形式,上下求索,出現(xiàn)了他的《無弦曲》,和他的書法要自出機杼一樣,學于古而不背乎今,用力氣地學習傳統(tǒng),而又力圖突破之,他的堅韌,他的勇氣,不正是詞林中難能可貴的—家嗎? 王學仲 一九八〇年清明節(jié)
歸國謠·序
回憶起來的話——為《歸國謠》(詞)、《無弦曲》(曲)代序 黃綺 詞就是詩,故稱詩余,不過它是長短句,而且在格律音韻方面比詩要講究些。 五歲時開始學平仄四聲和對對子。讀《千家詩》、《唐詩三百首》。不知是什么原因,也沒有人告訴我哪些好,好在什么地方,而自己就喜歡“蜂蝶紛紛過墻去,卻疑春色在鄰家”、“兒童相見不相識,笑問客從何處來”的一類句子,很快上口能背誦。清明節(jié),父輩常帶我去山谷祠(在安慶山谷祠街)祭祖,焚香燒紙,戶尊族長對我說:“山谷公七歲能詩,你也應該學作詩?!蔽矣涀×诉@句話。稍長,去我的住在鄉(xiāng)下的外婆家,坐民船(民間用的木船),經過大龍山(山較出名),我不自覺地脫口唱出“欸乃(船夫搖櫓聲)一聲見大龍”的句子。我的二伯父說:“有‘采菊東籬下,悠然見南山’的韻味?!碑敃r我不知道這兩句詩的出處,問了伯父才明白。 我小時候讀過私塾,但沒有從過名師。私塾里有一位姓許的老師,給我講解《千家詩》里黃庭堅《清明·七律》的“雷驚天地龍蛇蟄,雨足郊原草木柔”兩句,當時我們用的是一種極惡劣的木刻本,“雨”字錯為“兩”字,許教師講:“雷雨后草木潮濕,兩支腳踩在草上感覺到柔軟。”回家,父親檢查所學的功課,我背誦到“兩足郊原草木柔”時,父親狠狠地問我“你學過對對子沒有?‘兩’能對‘雷’嗎?”關于我念書的事,父親從沒有訓斥過我。讀大學時,先后才選了陳寅恪先生的“白香山研究”,劉文典先生的“溫(溫庭筠)李(李商隱)研究”,朱自清先生的“宋詩研究”等等課程。北大清華到了西南聯(lián)大時(南開沒有中文系),教授們常常“唱對臺戲”,比如北大羅庸先生、清華聞一多先生都讀過唐詩。學生們喜歡品嘗同是一樣的魚肉經過不同的廚師做出來的味道各有其獨特處。我讀的是語言專業(yè),也選了文學組的課——語言組的學生選文學組的課,需要系主任批準,當時系主任是清華朱自清教授,他給了我照顧。西南聯(lián)大系主任由北大清華兩校教授輪流擔任——我想要在文學方面成一個“美食家”。 待到讀詩詞專集時,詩讀李白、杜甫;詞讀南唐二主、李清照、辛棄疾以及納蘭性德。專集逐漸加廣,讀完一家,摹擬幾首,不管摹擬得似與不似,都大膽地試著寫。把摹擬當做練基本功。但只能在一定的階段可以這樣做。直到蘆溝橋事變,我下決心將摹擬之作全部焚燒了。隨著時代的變異,過流離生活,要從頭寫作。第一首我用了詞牌《歸國謠》為題,“歸國”取“日寇侵占我國之領土必將歸還我國”之意。 到昆明復學,全國語言文學大師集中在西南聯(lián)大,教師們研究語言的兼通文學,研究文學的又擅語言。我受他們影響極大。我寫的詩詞請教他們哪一位都行。游國恩教授看見我在參觀中央大學(即現(xiàn)在的南京大學)某教授昆明山水畫展后寫的詞中有“江山有我才堪畫”句時說“這是很好的愛國主義警句”,游先生在課堂上還以此句舉例贊揚。我在清華大學文科研究生任助理時,和聞一多老師、朱自清老師住在一個樓上,朝夕見面,聞先生見我寫的“離懷親病犬,貧意護饑鷹”,他說:“有老杜之沉郁”,大概是指上句說的,我即時補說了一句“老杜無我之激揚”,意指下句。聞先生說:“我不主張青年人寫舊體詩詞,但我不反對你寫。”我記得聞先生說過:“你參加反饑餓、反內戰(zhàn)游行寫的《廣土》詞很有俠氣。”他非常欣賞“殺盡百僚須大醵,脫身笑入人群去”。我把我在昆明中學兼課時一個學生抄寫我的詞集請聞先生看,聞先生對學生一貫負責的精神令我敬佩,他非常認真,在我集子里用朱砂紅筆加圈(此集解放后我送給我的學生李凌)。羅庸教授曾我填詞代序(手跡尚存),推薦當時有正書局出版,后因集子中多有時忌語,未能付梓。朱自清教授多次在談話時提到我寫的反對國民黨黑暗統(tǒng)治詞句“九天另為分昏曉”。我喜歡白石和碧山的詠物,寫過詠荷詞,題為《為翠湖荷花寫》,調寄《一萼紅》,我的導師唐蘭教授說:“既空靈脫俗而又不是謎語。”他用昆腔哼哼起來。讀中文系三年級時,有幸得見當時詞曲大師吳梅教授,我手抄兩三首長調向他請教,他用了據(jù)說是丁母憂時藍色印的八行信箋寫給我一段話:“大作渾灝清空,鍥而不舍,可入稼軒堂室”(文革時,此手跡丟失)。抄寫的詞可能是摹擬之習未除的作品。 畢業(yè)后,留校工作,寫過一些艷詞,女同學拿到女生宿舍,傳抄背誦。牽動了感情,她們在宿舍里燉排骨湯約我去喝。 曾有人怪我不寫“白話詩”。“白話”我喜歡,辛棄疾的“昨夜松邊醉倒,問松我醉何如。只疑松動要來扶。以手推松曰去?!辈痪褪撬未摹鞍自捲姟泵矗恐劣谖覀儸F(xiàn)在完全拋棄了中國漢語特有音韻美,文不文、詩不詩的創(chuàng)作,連文人一般都不懂,不知所云,實在不敢恭維??谷諔?zhàn)爭勝利了,我試讓“舊瓶”能膨脹能縮小裝“白話新酒”,按曲牌寫了些小令,稱之為《無弦曲》。曲牌聲韻接近詞律的更愛填寫。我與詞曲家的傳統(tǒng)觀念不太一樣,認為曲也是詩。用白話寫的,就算是我的“白話詩”吧。 羅常培老師給我們學生講“古音研究”課說:“你們五十歲前不要忙著出書,書出來,插在圖書館書架子上要永遠拿不下來?!睍r隔半個世紀,言猶在耳?,F(xiàn)在不可能得到羅先生的許可了,印了《歸國謠》(詞)和《無弦曲》(曲)合集,能不能上圖書館的書架子還不得而知,至于拿下不拿下更是以后的事。多慮,自己知道羞愧。 一九九五年十月寫于石家莊夜吟館
歸國謠·自序
詞曲是長短句的詩。
我喜歡這種形式,青少年時期常有寫作,反復吟誦,最易上口,以之代替音樂歌曲。
我在六歲時,開始學對“對兒”,“紅花”對“綠葉”,“紅日”對“白云”,多次得到家里大人的夸贊。
以后逐漸由兩字對增加到三字對、四字對以至五字對、七字對。
過了不太長的時間,又要在對字的字音上加以講究,就開始學平仄,當時的學習方法叫做“呼平仄”,所謂“呼”就是跟著大人順口念平上去入。
我家鄉(xiāng)安慶方言有五個聲調,即陰平、陽平、上聲、去聲和入聲。
用了一個下午的時間,我就能任人拿出一個字來而“呼”得很準。
在這個基礎上,我讀《千家詩》,似懂非懂地背誦。
讀多了,順著上下文義作比較,理解的能力因之慢慢提高,自己對詩的愛好更加深了。
入初中時,讀《唐詩三百首》。
偶爾寫幾旨,作為一種“作業(yè)練習”,交給老師看,老師鼓勵我寫。
但初中、高中都趕上當時的“會考”,不敢在寫詩詞上多花時間和精力,寫得不多,現(xiàn)在也都忘了。
“七七事變”起,我大學尚未卒業(yè),流離于湖南、貴州。
在貴陽住了將近半年,從行囊中檢出《宋六十名家詞》,詳讀—過。
先是讀完一家,仿寫一家,仿作保存一段時間,檢驗自己有無進步,然后開始寫“自己的詩”。
從離開放鄉(xiāng)時寫起,用了“歸國謠”的詞牌。
我賦予“歸國”以兩個新的意義,一是日本一定要歸還我的故國:二是不久的將來我一定能歸故鄉(xiāng)。
提起筆來,一氣寫成十首——這部選集里選了三首。
現(xiàn)在正好拿“歸國謠”作這個選集的名稱,以示當日似有所逆料者。
此后,我自己定了一個主旨:“擺脫摹擬,不居人后。
”我認為不同風格的詩,好象各個人的面貌一樣。
天下絕對沒有兩個西施,縱使西施有孿生,也必有不盡似處,至死不做使人見之欲嘔的效顰人。
到昆明復學,學語言文字專業(yè),于詩道較遠,但課余寫作更多,我是堅持一條“經常工作的業(yè)余、業(yè)余工作的經?!痹瓌t而寫詞的。
好用“白描”手法,不愿用典,常得前輩吳梅先生的鼓勵。
先生住昆明,抱病,喑不能作大聲言語,用仿古信箋寫了這樣幾句話送給我:“大作渾灝清空,兼擅厥長,鍥而不舍,可登稼軒堂室。
”我記住他的“鍥而不舍”這句話,膽子更壯了,意志也更堅了,于是兼選了文學組的課,選學了朱自清先生的《宋詩研究》,聞一多先生和羅庸先生的《唐詩》,劉文典先生的《溫李研究》,陳寅恪先生的《白香山研究》。
大學畢業(yè)留校,在清華大學文科研究所工作,幫著聞一多先生整理《楚詞校補》,同時把《全唐詩》讀了一遍。
廣聞講授與多面閱讀相結合,思路開闊得多了。
有人說我寫的詞,能不避市儈語、才子語、冬烘語、壯士語、癡漢語,一洗“載道”的惡習。
這些話可能反映了我正在努力打破全唐兩宋詩詞人的老框框。
是否能徹底打破,當時不敢過于自信。
愛祖國河山,寫了不少的山水詞;年少飄零,抒發(fā)了不少的離懷別緒;對大后方的白色恐怖,揭露了國民黨反動派的罪惡行為;向往解放區(qū)的心情,用了比喻和夢想的說法來 寄托;其他如愛情,也大膽而細膩地寫了一些長調和小令。
如:《村居有感》(玉樓春)的“開窗還欲更推墻,坐看山河情不偽”;《乞居》(臨江仙)的“離懷親病犬,貧意護饑鷹”;《尋真》(鷓鴣天)的“一心欲壯偏宜夜,萬物看成獨愛春”;《荒村》(鷓鴣天)的“忽聞瘦馬嘶風苦,獨憶長征一世雄”;《眸子》(虞美人)上半闋的“愿拋骨肉得群親,沒世不求羽化樂為人”,下半闋的“此中自可達真情,獨見艷陽分暖萬花爭”;《地載》(虞美人)的“此身地載不他勞,來去竟逢怒眼若藏刀”;《廣土》(蝶戀花)的“殺盡百僚須大醵,脫身笑入人群去”。
等等句子,剛剛脫稿,就被最知己的同學抄去。
在當時,有的詞曲,是不敢公開拿出來的,如:《寇至》(生查子)揭露國民黨反動派不抗日的逃跑主義,以及《無弦曲》中不少諷刺和指責國民黨反動派的小曲都是,零篇分散地夾在一些不引人注目的破舊書里保存下來了。
羅庸先生曾經勸我出一個詞集,并且為我填了一首詞,他親手把這首詞裝訂在我的詞稿前以代序,那時怎么有可能付印呢?
羅先生未免有些書生氣。
詞,是由“七七事變”開始、到大學復學以前為止的第一階段和大學復學以至研究院讀書的第二階段所寫的作品里選出的;曲,是在日本投降后直到我的故鄉(xiāng)即將解放時期所 寫的作品里選出的。
詞多曲少。
由填詞到寫曲,是有個探索過程的。
常常聽說:“病走原道兒”,在洗手不作舊詞以后,沒有幾年的工夫,又犯了老毛病,肚子里憋得很,真是有點兒難受,不得不說,說出來還想求得“形美言微”,于是只有唱唱老調兒,寫了一些長短白話的句子,有時更夾雜了方言俗諺以及外國語在里面。
只求順口,念出來,唱出來,能聽懂就行。
在每首題目下,仍依填詞舊例,贅上一個牌名,讓它似曲非曲,因此,曲集題名為《無弦曲》。
舊瓶裝新酒,酒昧恐怕要變。
但自知犯大不韙,亦是無可奈何。
找“形式”的出路,仍是次要的吧。
選的詞曲,特別是詞,都是青年時期的作品,寫了我生活史中的一個片段——時隔三十多年,甚至四十年以上了。
現(xiàn)在把它整理選些出來,僅以幫助回憶我自己是如何走過來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