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物:釋曇華

相關人物:共 23 位
共 23 首 第 1 頁 下一頁

人物簡介

新脩科分六學僧傳·卷第二十六 感通科
志求大乘。
盡講誦夜。
未嘗睡瞑。
麟德元年。
玄奘三藏示滅于京兆北坊之玉華宮。
時慧方于大慈恩寺夜繞佛堂行道三鼓矣。
見白虹四道南北貫東井下。
映塔院。
慧念以為傳記所載。
昔世尊涅槃白虹十二道。
貫太微。
今其數(shù)雖減。
世尊三分之二。
然非圣人莫足當之。
其無乃玉華法師遽如許耶。
詰且以其事白眾。
眾未之信。
卻后九日。
訃聞因大嘆服。
宋高僧傳·卷第二十四 讀誦篇第八之一
釋明慧。
不知何許人也。
簡默恭己約志蠲明。
耐乎寒餒誓求大乘。
精進之鎧介躬。
睡眠之魔退跡。
是以初中后夜念誦經(jīng)行。
時玄奘三藏在京兆北坊部玉華宮翻大般若經(jīng)畢。
麟德元年示滅。
其夜子時慧旋繞佛堂。
忽見北方有白虹四道從北亙南橫跨東并直勢貫慈恩塔院歷歷分明。
慧心怪焉。
即自念曰。
昔如來滅度。
白虹十二道。
從西貫于太微。
于是有雙林之滅。
今有此相將非玉華法師有無常事邪。
申旦向眾述其所見。
眾咸怪之。
至九日兇問至京。
正符所見。
慧彌增篤勵。
老而無懈。
未知終所。

人物簡介

全宋詩
釋法順(一○七六~一一三九),俗姓文,綿州魏城(今四川綿陽)人。住撫州白楊寺。為南岳下十五世,龍門佛眼清遠禪師法嗣。高宗紹興九年卒,年六十四?!?a target='_blank'>嘉泰普燈錄》卷一六、《五燈會元》卷二○有傳。今錄詩七首。
僧寶正續(xù)傳·卷第四
禪師諱法順。綿州魏城文氏子。七八歲時。于夜暗中。視物如晝。父母知其異。因令出家。依香林院奉和得度。游成都。從大慈寺沖悟法師。受圓覺起信。至若離于念名為得入。研覃久之。持以問悟。悟慮胡不能決。即勉之游方。參谷隱靜覺禪師。大觀中。佛眼居龍門。道風籍甚。往依之。竭誠累年。備歷遮務。未嘗有怠色。一夕聞舉水中鹽味色里膠青決定是有不見其形。忽有省。于是離念得入之旨。吻然玄契。明日入室。龍門問真。佛在什么處。師曰。在不定處。曰。既是真佛。為甚不定。師云。若定即非真佛。龍門異之。因問何以及此。師告以實。門詰之曰。水中鹽味色里膠青直下作么會。師曰。不用更會。龍門可之。自是酬酢雷動雨泣。眾目駭觀。龍門去世。奉舍利入塔已。即首眾僧于云居。分座接衲。拂未授手。而戶外之屨滿矣。建炎初。有旨應寺院之為神霄者。悉還舊貫。于是漕使張公琮首辟臨川之廣壽。迎師開法。紹興改元。太守蔣公宣卿徙住白楊。唯老屋敷楹。不芘風雨。前此住僧侈瘟。祠以仰給。師至。首擊去之。乃大自激昂。多所樹立。未期年。而四方浩然歸重。衲子竭蹶而趨之。來者云涌。師不起于座?;奥鵀閷毞?。平居汲汲于接人。垂示勘辨。雖造次不間也。性鯁介。不茍循時俗。談道之際。譏訶無所避。或問。東山門下。佛果孤峭。佛眼慈軟。二人所得。粗細何如。師正色曰。法順于鬧市中。親見爺來。汝以軟峭粗細為問。無乃謬乎。其析疑破妄。類如此。嘗示眾曰。山僧從旦至暮。手腳不曾停住東廊走過西廊佛殿。又穿廚庫三個。和尚般柴兩個匠人。牽鋸佛也。理會不得。教我如何來注。露出達磨眼睛打開白楊門戶。大眾不須更著趙州衫。其下脫卻娘生褲。江西帥李伯紀慕其道。欲一奉見。以黃龍致請。將命者再至。師堅臥不赴。九年五月一日。集眾告別。侍者持紙求頌。師曰。吾平日語固多矣。茲尚何言。因誡左右。今夕雞鳴即報我。已而忽自聞開靜鐘。遂大喝一聲。左右驚視之。則已跏趺而逝。閱世六十四。坐四十六夏?;疴拍烤X舌頂骨及所持數(shù)珠不燼。舍利五色。塔于寺之西隅。師退然才中人。而神觀爽邁。操守堅正。善為偈句。肆筆立成。既卓有聲譽。道方盛行。而未艾遽爾去世。四方衲子識與不識。靡不傷感至泣下。其得人心如此。 贊曰。樞密徐公師川曰。善哉道師明眼。而安步方號。足目俱到。則高庵之所以為兄。白楊之所以為弟也。誠哉斯言。詳觀高庵儼臨巨剎。卑躬力道。唯眾是親。白楊荒村廢寺。激昂崛起。而名跨一時。然二公弘法。俱不滿十載。而風教言言。雖百世尚可想見其眉宇。鳴呼蓋循道而亡。私之效也。比夫異時怙勢肆奸刻眾奉己者。何殊糞壤哉。
南宋元明禪林僧寶傳·卷五
法順禪師者。
綿州文氏子也。
棄蒙行腳。
觀寶輪藏迅轉(zhuǎn)。
頓徹教外別傳之旨。
得受記于龍門佛眼。
同出佛眼門者。
有高庵悟竹庵圭雪堂行輩。
順住白楊時。
其同門俱播令名矣。
獨白楊敗屋數(shù)楹。
東傾西壓。
以木丫支拄焉。
順日攜缽袋。
走撫之鄉(xiāng)城。
至晚或負斗粟而還。
及門數(shù)十人樂與之。
俱每夜參。
必端據(jù)木床。
徒屬或栗足側(cè)耳而聽曲折。
順曰。
好事堆堆疊疊來。
不須造作與安排。
落林黃葉水推去。
橫谷白云風捲回。
寒雁一聲情念斷。
霜鐘才動我山摧。
白楊更有過人處。
盡夜寒爐撥死灰。
忽有個衲僧出來道。
長老少賣。
弄得恁么窮乞相。
山僧祇向它道。
卻被你道著。
又曰。
雞啼曉月。
狗吠枯樁。
只可默會。
難入思量。
看不見處。
動地放光。
說不到處。
天地玄黃。
撫州尺六。
狀紙原來。
出在清江。
大眾分明話出人難見。
昨夜三更月到窗。
又曰。
風吹茅茨屋脊漏。
雨打阇黎眼睛濕。
恁么分明卻不知。
卻來者里低頭立。
順住白楊既久。
激勵學者。
妙有方略。
雖枯淡不堪。
有青原紹燈輩。
始終侍從。
后俱出世。
大顯其聲。
順老疾。
一日諸山趨詢。
順起示眾曰。
久病未嘗離木枕。
人來多是問如何。
山僧據(jù)問隨緣對。
窗外黃鸝口更多。
只如七尺之軀甚處受病。
眾中具眼者。
試為山僧指出病原。
看眾爭下語。
順乃拊掌一下。
作嘔吐聲曰。
好個木枕子。
便趨寂。
依法阇維。
收五色舍利。
并諸不壞者。
曰目睛齒舌數(shù)珠。
瘞于寺西。
初順在龍門時。
云居虛席。
聞高庵悟表里端勁。
趨龍門聘之。
悟固辭。
佛眼勉其出住。
悟仍不就。
順告悟曰。
先知覺后知。
先覺覺后覺。
蓋素分也。
況云居為江右名剎之首。
安眾甚便。
沾沾小節(jié)。
奚足喜焉。
君應之。
順雖不敏。
愿請為輔。
悟乃欣起。
于是順自為藏主。
邀賢真牧任維那。
通烏頭典知客。
應庵華蒞副寺。
德用為監(jiān)寺。
自圓為首座。
故佛眼之風大振焉。
贊曰。
余初閱師行實。
疑其為踽涼之士。
逮味師語句。
乃政黃牛端獅子之上也。
高庵最勁挺。
不近人情。
師降尊招賢。
闡揚一代時教。
其跡豈可測哉。
然其示枯淡于一時。
流膏腴于百代。
于戲尚矣。

人物簡介

中國歷代人名大辭典
【生卒】:1077—1136 【介紹】: 宋僧。和州含山人。十五歲得度受具。后五年,謁長蘆信禪師,得其大略。又謁圓悟于夾山,言下得悟。初主彰教,尋遷住平江虎丘寺,大振臨濟之風。
全宋詩
釋紹隆(一○七七~一一三六),和州含山(今屬安徽)人。九歲出家,十五歲削發(fā),二十歲遇長蘆凈照禪師。復謁寶峰湛堂準禪師、黃龍死心禪師。得法于圓悟克勤禪師。初住和州開圣禪院,后主彰教寺,遷住平江府虎丘寺。為南岳下十五世。高宗紹興六年卒,年六十。事見徐林撰塔銘(《續(xù)藏經(jīng)·虎丘紹隆禪師語錄》附),《嘉泰普燈錄》卷一四、《五燈會元》卷一九、《新續(xù)高僧傳》四集卷一二有傳。今錄詩三十二首。
南宋元明禪林僧寶傳·卷三
禪師和之含山人也。
名紹隆。
機投佛果勤禪師。
出世開圣。
次遷彰教。
果還□移居虎丘。
時佛果門賢雖有妙喜輩。
尚庵居。
楚吳衲子惟趨虎丘。
故虎丘法筵之盛。
無異佛果之住蔣山也。
師凡見學流。
必以湛堂死心諸宗匠而龜鏡之。
蓋師初為大僧。
輒知有于長蘆信公。
言下因慕。
佛果老人造夾山。
而道繇寶峰。
見器于湛堂。
又過黃龍。
抗機于死心。
抵夾山。
適佛果移道林。
師從其行。
佛果問曰。
見見之時。
見非是見。
見猶離見。
見不能及。
豎拳云見么。
對曰見。
曰頭上安頭。
師脫然契證。
佛果復召曰。
見個甚么。
師曰。
竹密不妨流水過。
佛果深肯之。
于是二十載。
侍從于果。
而隆睡虎之名。
飫驚叢社矣。
宣和間。
辭歸省親。
因住褒禪山。
靖康改元。
領開圣。
為建炎之擾。
退隱銅峰。
尚書李公光。
起師居彰教。
間有老宿。
聞而笑曰。
瞌睡虎今插翅矣。
紹興癸丑。
遷平江之虎丘。
虎丘為南國衣冠之藪。
懷香請益外。
掀禪床喝。
大眾之輩。
騰騰不絕。
僧問。
為國開堂一句作么生道。
師曰。
一愿皇帝萬壽。
二愿重臣千秋。
曰秖如生佛未興時一著。
落在甚么處。
師曰。
吾常于此切。
曰官不容針。
更借一問時如何。
師曰。
據(jù)虎頭收虎尾。
曰中間事作么生。
師曰。
草繩自縛漢。
曰毗婆尸佛早留心。
直至如今不得妙。
師曰。
幾行巖下路。
少見白頭人。
問九旬禁足意旨如何。
師曰。
理長即就。
曰秖如六根不具底人。
還禁得也無。
師曰。
穿過鼻孔。
曰學人小出大遇。
師曰。
降將不斬。
曰恁么則和尚放某甲逐便也。
師曰。
停囚長智。
問如何是大道真源。
師曰。
和泥合水。
曰便恁么去時如何。
師曰。
截斷草鞋跟。
問古人到者里因甚么不肯住。
師曰。
老僧也恁么。
曰忽然一刀兩段時如何。
師曰。
平地神仙。
問如何是截鐵之言。
師曰。
滿口含霜。
曰何必如此。
師曰。
阇黎又作么生。
曰痛領一問。
師曰。
也須吐卻。
諸方以師之機。
類于五祖。
其上堂曰。
凡有展托。
盡落今時。
不展不托。
墮坑落塹。
直饒風吹不入。
水灑不著。
簡點將來。
自救不了。
豈不見道。
直似寒潭月影。
靜夜鐘聲。
隨扣擊以無虧。
觸波瀾而不散。
猶是生死岸頭事。
拈拄杖一劃云。
劃斷古人多年葛藤。
點頭石。
不覺拊掌大笑。
且道。
笑個甚么。
腦后見腮。
莫與往來。
又曰。
目前無法。
萬象森然。
意在目前。
突出難辨。
不是目前法。
觸處逢渠。
非耳目之所到。
不離見聞覺知。
雖然如是。
也須踏著它向上關棙子始得。
所以道。
羅籠不肯住。
呼喚不回頭。
佛祖不安排。
至今無處所。
如是則不勞斂念。
樓閣門開。
寸步不移。
百城俱到。
還委悉么。
路逢死蛇莫打殺。
無底籃子盛將歸。
諸方又以師語類于白云。
白云端和尚嘗立祖堂。
昭享先澤師追繹其事。
圖其像而安奉之。
故有語曰。
天子之廟九。
諸候之廟七。
況金輪世譜。
寧甘草草飲水。
遽昧其源。
于義安乎。
于是叢林咸遵行焉。
師前后據(jù)室。
嚴展化儀。
不以獅乳。
暴迸非器。
所以得法于師者。
氣宇如王。
丙辰五月。
佛果訃始至。
師乃白眾曰。
當以第一座宗達。
承虎丘院事。
復索筆書最后法語。
儼然化去。
壽六十。
坐四十五夏。
塔于本山。
有門人應庵華禪師
新續(xù)高僧傳·習禪篇第三之二
釋紹隆,合山人也。年九歲辭親,投佛慧院,六年得度,受具足戒,精研律部五夏,而后游方。首訪長蘆信,得其大略而已。一日,見有僧傳圓悟勤語錄,隆讀之,歡曰:“想酢生液,雖未得澆腸沃胃,要且使人慶快,但恨未聆謦咳耳?!彼熘翆毞澹勒刻?。次見黃龍死心,然后參圓悟于夾山。一日,入室,圓悟問曰:“見見之時,見猶離見,見不能及?!蔽蚝雠e拳曰:“還見么?”隆曰:“見?!蔽蛟唬骸邦^上安頭?!甭÷?,脫然契證。悟曰:“見個什么?”隆對曰:“竹密不妨流水過?!蔽蚴卓现?,俾掌藏錀。有僧問于圓悟,曰:“隆藏主其柔易若此,烏能為哉?”悟笑曰:“瞌睡虎耳?!焙笠驁A悟回蜀,隆乃住邑之城西開圣。宋建炎間,結(jié)廬于桐峰之下,郡守李光延居彰教。次遷虎邱,道大顯著。嘗登座云:“此柱杖一劃,劃斷生法師多年葛藤,有人于此著眼,知前阿師住此山者都從一鼻孔出氣,庶不負點頭石,拊掌一笑也。”因追繹白云端立祖堂故事,乃曰:“為人之后,不能躬行遺訓,于義安乎?”遂圖像奉安,題贊其上。達摩贊曰:“闔國人難挽,西攜只履歸。只應熊耳月,千古冷光輝?!卑僬少澰唬骸把咐缀鹌瞥翁对拢斚略?jīng)三日聾。去郤膏肓必死疾,叢林從此有家風。”開山明教大師贊曰:“春至百花觸處開,幽香旖旎襲人來。臨風無限深深意,聲色堆中絕點埃?!鄙w白云以百丈海禪師創(chuàng)建禪規(guī)之功,宜配享達摩,可謂知本矣。隆既為贊,且發(fā)明其道,亦為知禮者歟。紹興六年丙辰示微恙,白眾曰:“當以首座宗達承院事?!彼鞴P,大書伽陀曰:“無法可說,是名說法,所以佛法,無有剩語?!奔吁枚?,年六十,夏四十五,塔于寺之西南隅。司農(nóng)少卿徐林銘曰:“于穆初祖,一花東土。讖至馬駒,益昭益著。派衍而蕃,實惟圓悟。圓悟得師,如馬之縶。大座虎丘,雷動云騖。臨濟中興,楊岐再住。只履忽西,聿嚴龕墓。有神在天,來訶來護。咨爾后昆,展轉(zhuǎn)流布?!焙笠话倨呤哪?,當元至大二年歲在己酉,吳興趙孟頫重書,住山壽永立石。

人物簡介

全宋詩
釋道行(一○八九~一一五一),處州(今浙江麗水)人,俗姓葉。幼有出塵志,間從天寧微禪師游。年十九,禮普照覺印英禪師,得度。去參佛眼清遠禪師,契悟。后辭省親。高宗建炎二年(一一二八),徐康國知處州,請開法于壽寧。次遷法海天寧烏巨。紹興十八年(一一四八),從知饒州陳璹請,至饒。二十一年卒,年六十三。稱雪堂道行禪師。為南岳下十五世,龍門佛眼清遠禪師法嗣。《嘉泰普燈錄》卷一六、《五燈會元》卷二○有傳。今錄詩四十六首。
全宋文·卷三九七四
道行(一○八九——一一五一),號雪堂,俗姓葉,處州(治今浙江麗水)人。初依普照英公得度,復參佛眼禪師,遂大悟。出世初住南明,歷主薦福、烏巨。紹興二十一年卒,年六十三。有《雪堂行拾遺錄》一卷(存)、《金剛經(jīng)注》三卷。見《嘉泰普燈錄》卷六,《補續(xù)高僧傳》卷一○。
大明高僧傳·卷第六 習禪篇第三之二
釋道行號雪堂。處州葉氏子也。初依普照英得度。出游參佛眼。一日聞眼舉玄沙筑著腳指話遂大悟。住郡南明。上堂會得便會玉本無瑕。若言不會碓嘴生花。試問九年面壁何如大會拈花。南明恁么商確也。是順風撒沙。次遷烏巨示眾舉。璣和尚問僧。禪以何為義。眾雖下語未契厥心。眾僧請益璣代云。以謗為義。師曰。三世諸佛是謗。西天二十八祖是謗。唐土六祖是謗。天下老和尚是謗。諸人是謗。山僧是謗。于中還有不謗者無。談玄說妙河沙數(shù)。爭似雙峰謗得親。忽示微疾。門弟子教授汪喬年至省。遂以后事委之。說偈曰。識則識自本心。見則見自本性。識得本心本性。正是宗門大病。又注曰。爛泥中有刺。莫道不疑好。黎明沐浴更衣加趺而逝。阇維獲五色舍利。煙所至處舍利累然。齒舌不壞。塔于寺西。
補續(xù)高僧傳·習禪篇
道行。
號雪堂。
處州葉氏子。
依泗州普炤英公得度。
既參佛眼。
一日聞舉玄沙筑著腳指話。
遂大悟。
出世住南明薦福烏巨。
所至道聲弘宣。
龍象景附。
極一時法道之尊。
時稱龍門法幢高庵雪堂禪。
不至二老之門則非禪也。
師慈仁忠恕。
尊賢敬能。
戲笑俚言。
罕出于口。
無峻阻不暴怒。
至于去就之際。
極為介潔。
住烏巨時。
衲子有獻鐵鏡者。
師曰。
溪流清泚。
毛發(fā)可鑒。
蓄此何為。
謝卻之。
應庵住明果。
師。
未嘗一日不過。
從間有竊議者。
師曰。
華侄為人難得。
予因重之。
數(shù)往何傷。
師雖見道龍門。
而持身行事之間。
實得之家教。
嘗謂弟子云。
予弱冠之年。
見獨居士言。
中無主不立。
外不正不行。
此語宜終身踐之。
圣賢事業(yè)備矣。
予佩其語。
在家修行。
出家學道。
以至率身臨眾。
如衡石之定重輕。
規(guī)矩之成方圓。
舍此則事事失準矣。
一日示疾。
門弟子教授汪喬年至省候。
以后事委之。
示以偈曰。
識則識自本心。
見則見自本性。
識得本心本性。
正是宗門大病。
注曰。
爛泥中有刺。
莫道不疑好。
黎明沐浴更服。
跏趺而逝。
阇維。
五色舍利。
煙所至處累然。
齒舌不壞。
瘞而奉之。
南宋元明禪林僧寶傳·卷四
禪師名道行。號雪堂。處州人也。其父葉公常游禪社。自稱見獨居士。以積厚流光而生行。行生而岐嶷。壯克節(jié)儉絕笑。俚愛博施。葉公嘗謂行曰。中無主不立。外不正不行。此語宜終身踐之。圣賢事業(yè)備矣。行茂年不樂。與諸子伍。乃依普照英禪師得度。英有鑒裁。舂汲樵?。必使行董之。行乘間參請不倦。無所得辭。英參佛眼。因與高庵竹庵。同得究竟法。方是時。佛果佛鑒人滿大江南北。而佛眼下諸賢。多馳化于浙水東西。是以東山法道大闡于三佛。高庵初在龍門時。骨鯁寡交獨喜。行盤桓不間。嘗嘆曰。稠人廣眾中。鄙者多。識者少。鄙者易習。識者難親。果能自奮于其間。如一敵萬。庸鄙之習。力盡真挺特。沒量漢也。行感佩其言。如雪峰之事巖頭。故終其身未嘗不舉高庵之為人。行居薦福。謂眾曰。我佛眼老人。住龍門時。龍象滿席。尚自潸然太息。以為終愧老東山也。今山僧復愧老人倍倍耳。其流涕太息。可勝道哉。行雖寓名山。去就如流云。聞妙喜之子博山本有賢操。遂達郡守吳公。以本住持薦福。行遷烏巨。為終焉計。及門者有且庵仁退庵休晦庵光輩。俱為懿范。行老且病。汪喬年王十朋來往問道。行答不厭頻。嘗謂十朋曰。金堤千里潰于蟻壤。白璧之美罹于瑕玷。況無上妙道。非特金堤白璧也。而貪欲非特蟻壤瑕玷也。要心之端謹。行之精進。守之堅確。修之完美。然后可以自利而利他也。又示喬年曰。識則識自本心。見則見自本性。識見本心本性。正是宗門大病。一日召喬年。囑以后事。沐浴更衣。跏趺而寂。阇維。齒舌不壞。五色舍利。煙所至處。人皆獲之。塔于西寺。 贊曰。濟下宗師。如鉅鹿鏖兵。萬夫辟易。壯矣。行公去臨濟。其世十三番。為名葩秋月。人人得而就之。經(jīng)云。具足優(yōu)婆夷。得菩薩無盡福得藏解脫門。能于小器中。隨諸眾生種種欲樂。出生種種美味珍奇。悉令充足。其行公之謂耶。
新續(xù)高僧傳·習禪篇第三之一
釋道行,字雪堂,處州葉氏子也。初依普照英得度,出游參佛眼。一日聞眼舉“玄沙筑著腳指”話,遂大悟。住郡南明,上堂:“會得便會,玉本無瑕,若言不會,碓嘴生花,試問九年面壁,何如大會拈花?南明恁么商確也?是順風撒沙?!贝芜w烏巨,示眾,舉“璣和尚問僧禪以何為義?”眾雖下語,末契厥心,眾僧請益,璣代云以謗為義。道行曰:“三世諸佛是謗,西天二十八祖是謗,唐土六祖是謗,天下老和尚是謗,諸人是謗,山僧是謗,于中還有不謗者無?談玄話妙河沙數(shù),爭似雙峰謗得親?!焙鍪疚⒓玻T弟子教授汪喬年至省,遂以后事委之,說偈曰:“識則識自本心,見則見自本性。識得本心本性,正是宗門大病。”又注曰:“爛泥中有刺,莫道不疑好?!崩杳縻逶「?,跏趺而逝,阇維獲五色舍利,煙所至處,舍利累然,齒舌不壞,塔于寺西。

人物簡介

中國歷代人名大辭典
【生卒】:1089—1163 【介紹】: 宋僧。俗姓奚,宣城人,字曇晦。張商英與之相契,名其庵曰妙喜。嘗參圓悟禪師克勤,圓悟?qū)⑺杜R濟正宗記》付之,使掌記室。以雄辯著名,聲震京師。后住徑山。因議及朝政遭禍,于高宗紹興十一年毀衣牒屏居衡陽,移居梅陽,后遇赦放還。孝宗賜號大慧禪師。卒謚普覺,塔名寶光。有《正法眼藏》。
全宋詩
釋宗杲(一○八九~一一六三),號大慧,俗姓奚,宣州寧國(今安徽宣城)人。年十七出家,從曹洞諸老宿游,既得其說,去之謁準湛堂。準死,謁丞相張商英,一言而契,名其庵曰妙喜,字之曰曇晦,并受薦往建康天寧寺見圓悟克勤。后克勤主云居席,命杲居第一座。后張浚延住臨安徑山能仁禪院。高宗紹興七年(一一三七),于臨安府明慶院開堂。十一年,因結(jié)識張九成,為秦檜所惡,斥還俗,屏居衡州。二十年,移梅州。二十五年檜卒,特恩放還,復僧服,住明州阿育王山廣利禪寺。二十八年,再住徑山能仁總之禪院。又遷江西云門庵、福州洋嶼庵。孝宗隆興元年卒于徑山明月堂,年七十五,賜謚普覺。為南岳下十五世,圓悟克勤禪師法嗣。著有《指源集》(《四明宋僧詩》),已佚。有宋釋蘊現(xiàn)編《大慧普覺禪師語錄》,收入《大藏經(jīng)》。事見本《語錄》、張?!洞蠡燮沼X禪師塔銘》,《僧寶正續(xù)傳》卷六、《咸淳臨安志》卷七○、《嘉泰普燈錄》卷一五、《五燈會元》卷一九有傳?!♂屪陉皆姡暂嬜浴?a target='_blank'>大慧普覺禪師語錄》卷一至卷九上堂、示眾等的偈頌編為第一卷,以見于《語錄》卷一○的《頌古》編為第二卷,見于《語錄》卷一一的偈頌編為第三卷,見于《語錄》卷一二的贊編為第四卷,輯自《語錄》卷一三至卷三○《普說》《法語》《書信》的偈頌編為第五卷。輯自他書者編于卷末。
全宋文·卷三九二七
宗杲(一○八九——一一六三),字曇晦,號妙喜,俗姓奚,宣州寧國(今安徽寧國)人。年十六出家,始從曹洞諸老宿游,后謁泐潭文準。政和中,往汴京天寧寺參克勤圜悟禪師。言下大悟,遂嗣其法,以雄辯名,賢士大夫爭與之游。靖康之變,渡江而南,圜悟方主云居席,命宗杲居第一座,為眾授道。復避亂輾轉(zhuǎn)入閩,筑庵長樂洋嶼。張浚在蜀,與其師圜悟有舊,及浚造朝,遂以臨安徑山延之。紹興十一年,秦檜以其為張九成黨,勒返初服,屏居衡州十年,又徙梅州數(shù)年。二十五年,特恩放還,明年復僧服,尋賜號大慧。后以朝命住育王,又二年移徑山。隆興元年卒,年七十五,謚普覺,塔名寶光。宗杲提倡看話禪,極負盛名,弟子九十馀人,臨濟一宗至此大盛。所著有《臨濟正宗記》、《正法眼藏》(存)等,門人蘊聞又輯其法語書疏偈頌銘贊為《大慧普覺禪師語錄》、《大慧普覺禪師宗門武庫》。見《大慧普覺禪師年譜》,張?!洞蠡燮沼X禪師塔銘》,參呂澄《宋代佛教》。
大明高僧傳·卷第五 習禪篇第三之一
釋宗杲。號大慧。因居妙喜庵又稱妙喜。產(chǎn)宣州奚氏。即云峰悅之后身也。靈根夙具慧性生知。年方十二即投無云齊公。十七薙染。初游洞宗之門。洞宗耆宿因師詞鋒之銳乃燃臂香授其心印。師不自肯棄去。依湛堂準。久之不契。湛堂因臥疾俾見圓悟。悟居蜀昭覺。師踟躕未進。一日聞詔遷悟住汴天寧。喜曰。天賜此老與我也。遂先日至天寧。迎悟且自計曰。當終九夏。若同諸方妄以我為是者。我著無禪論去也。值悟開堂舉。僧問云門。如何是諸佛出身處。門曰。東山水上行。悟曰。天寧即不然。只向他道。薰風自南來殿閣生微涼。師聞忽前后際斷。悟曰也不易。爾到這田地。但可惜死了不能活。不疑言句是為大病。豈不見道。懸崖撒手。自肯承當。絕后再蘇欺君不得。須要信有這些道理。于是令居擇木堂。為不釐務侍者。日同仕夫不時入室。一日悟與客飯次。師不覺舉箸飯皆不入口。悟笑曰。這漢參黃楊木禪到縮了也。師曰。如狗舐熱油鐺。后聞悟室中問僧有句無句如藤倚樹話。師遂問曰。聞和尚當時在五祖。曾問此話不知五祖道甚么。悟笑而不答。師曰。和尚當時既對眾問。今說何妨。悟不得已曰。我問五祖。有句無句如藤倚樹。意旨如何。祖曰描也。描不成畫也畫不就。又問。樹倒藤枯時如何。祖曰相隨來也。師當下釋然大悟曰。我會也。悟歷舉數(shù)段因緣詰之。皆酬對無滯。悟喜謂之曰。始知吾不汝欺也。乃著臨濟正宗記付之俾掌記室。未幾圓悟返蜀。師因韜晦結(jié)庵以居。后度夏虎丘。閱華嚴至第七地菩薩得無生法忍處。忽洞明湛堂所示殃崛摩羅持缽救產(chǎn)婦因緣。宋紹興七年詔住雙徑。一日圓悟訃音至。師自撰文致祭。即晚小參舉。僧問長沙。南泉遷化向甚處去。沙曰。東村作驢西村作馬。僧曰。意旨如何。沙曰。要騎便騎。要下便下。若是徑山即不然。若有僧問圓悟先師遷化向甚處去。向他道墮大阿鼻地獄。意旨如何。曰饑餐洋銅渴飲鐵汁。還有人救得也無。曰無人救得。曰如何救不得。曰是此老尋常茶飯。十一年五月秦檜以師為張九成黨毀其衣牒竄衡州。三十六年十月詔移梅陽。不久復其形服放還。十一月詔住阿育王二十八年。降旨令師再住徑山。大弘圓悟宗旨。辛巳春退居明月堂。一夕眾見一星殞于寺西流光赫然。尋示微疾。八月九日謂眾曰。吾翌日始行。是夕五鼓手書遺表并囑后事。有僧了賢請偈。師乃大書曰。生也秖么死也秖么。有偈無偈是甚么熱。委然而逝。世壽七十有五。坐五十八夏。謚曰普覺。塔名寶光。
僧寶正續(xù)傳·卷第六
禪師諱宗杲。宣州寧國奚氏子。幼警敏有英氣。年十三。始入鄉(xiāng)校。一日與同窗戲譃。以硯投之。誤中先生帽。償金而去。乃曰。讀世書。曷若究出世法乎。即詣東山慧云院出家。先是元豐戊午。院塑釋迦像。有異人丁生者。語寺僧曰。立像一紀。當生一導師。大興宗教。若像有難。是人方來。像毀。則是人亦有難。崇寧甲申。有盜穴像腹。取其所藏。師以是歲適至。事慧齊為師。明年落發(fā)受具。繇是智辯自將。淩跨流輩。閱古云門錄?;腥襞f習。聞老宿紹珵久依天衣懷公。亟往上謁。與聞雪竇奧旨。趨寶峰湛堂準禪師。見師風神爽邁。特加器重。使之執(zhí)侍。指以入道捷徑。師橫機無所讓。準呵之曰。汝未曾悟。病在意識頌解。則為所知障。時李彭商老參道于準。師適有語曰。道須神悟。妙在心空。體之不假于聰明。得之頓超于聞見。李嘆賞曰。何必讀四庫書。然后為學哉。因結(jié)為方外交。準將入滅。師問。孰可依從。準以圜悟勤公語之。已而重趼荊渚。謁無盡居士張公。請銘準塔。公道望傾天下。師登其門。承顏接辭。綽有馀裕。公稱譽之。為名庵。曰妙喜。字以曇晦。歸寶峰。訖其事。復見無盡。從容問曰。居士謂我禪何如。公曰。子禪逸格矣。師曰。宗杲實未自肯在。公曰。行見川勤可也。于是佩服其言。放浪襄漢。會大陽微禪師。密授曹洞宗旨。尋游東都。宣和六年。圜悟禪師被旨。都下天寧。師自慶曰。天賜我得見此老。不孤湛堂張公指南之意。遂迨天寧。及聆其升堂法要。迥異平日所聞。即傾心依附。閱四旬。圜悟舉僧問云門如何是諸佛出身處。門云。東山水上行。若有人問天寧。只向道。薰風自南來。殿閣生微涼。于言下。豁然頓悟。圜悟大喜。遷師擇木堂。以古今差別因緣。密加研練。一日圜悟飯。超然居士趙公。師預坐。忽忘舉箸。圜悟顧師而語超然曰。是子參得黃楊木禪也。師既為所激。乘問扣曰。聞和尚嘗問五祖話。不知記其答否。圜悟曰。向問有句無句。如藤倚樹。作么生。五祖云。描也描不成。??也??不就。又問。樹倒藤枯時如何。五祖云。相隨來也。師廓然脫去。知見玄妙。圜悟深可之。使掌記室。著臨濟正宗記??焉。分座令接衲。繇是以。竹篦。應機施設。電閃星飛。不容擬議。叢林活然歸重。右丞呂公舜徒奏錫佛日之號。虜人犯順。欲名僧十數(shù)比去。師為所挾。會天竺密三藏日與論義。密尤敬服。尋得自便。趨吳門虎丘。聞圜悟遷云居。欲往省覲。道金陵。待制韓公子蒼。與語喜之。以書聞樞密徐公師川曰。頃見妙喜。辯慧出流輩。又能道諸公之事業(yè)。袞袞不勌。實僧中杞梓也。抵云居。為眾第一座。譏訶佛祖。辯博無礙。圜悟亦讓其雄。會世擾攘。入云居之西。結(jié)庵于古云門寺基。因以為名。閱二年。避地湖湘。轉(zhuǎn)仰山。邂逅竹庵圭禪師。相與還云門。著頌古百馀篇。久之游七閩。居海上洋嶼。師閔諸方學者。困于默照。作辨邪正說。以救其弊。泉南給事江公。創(chuàng)庵小溪。延請師居。緇素篤于道者畢集。未半年。發(fā)明大事者數(shù)十人。鼎需思岳彌光道謙遵璞悟本等皆在焉。一日參政李公漢老。聞舉庭柏話。有省。師可之。及公疾革。作偈寄彌光。有深將法力荷云門之句。師平居絕無應世意。圜悟在蜀聞之。囑丞相張公德遠曰。果首座不出。無可支臨濟法道者。公尋還朝。適徑山虛席。必欲致師。師幡然起赴。開法于臨安府。治唱圜悟之道。說法竟。侍郎馮公濟川問曰。師嘗言。不作這蟲豸。今日為什么敗闕。師曰。盡大地是個。杲上座你作么生見。公無語。及居徑山。四方佳衲子靡然坌集。至一千七百。師無他約束。容其自律。發(fā)明己見。率常有之。上堂。僧問。逼塞虛空時如何。師便喝。進云。文殊普賢來也。師云。逼塞虛空。甚么處與徑山相見。僧亦喝。師云。文殊普賢為甚在。你腳跟下過。僧擬議。師便打。問。高揖釋迦。不拜彌勒時如何。答曰。夢里惺惺。進云。將謂和尚忘卻。師云。你記得。試道看。進云。雖道不得。要且不失。師云。元來不會。進云。從上來事。分付阿誰。答曰。分付瞎?jié)h。進云。臨濟一宗。全憑其力。師云。且喜不干你事。問。與萬法為侶者。是什么人。答。是天上天下奈何不得底人。進云。為什么在徑山座下。答曰。家無小使不成君子。問。一夏百念日已滿。出門或有人問。如何是徑山道底。且作么生答他。師云。徑山曾說甚么來。進云。爭奈喚作竹篦則觸。不喚作竹篦則背。師云。你作么生會。僧便喝云。三十年后大有人笑在。師云。何必三十年后。只今大有人笑你。乃示眾曰。尋常向諸人道。喚作竹篦則觸。不喚作竹篦則背。不得向舉起處承當。不得向意根下卜度。不得下語。不得良久?;蛴腥藛枴.吘谷绾渭聪蛩酪矡o。畢竟也無如何正當。恁么時四楞塌地掇在諸人面前。眼辨手親底一逴逴得去。便能羅籠三界。提拔四生。其或未然。自是你諸人根性遲鈍。且莫錯怪徑山好。師居數(shù)年。法席日盛。宗風大振。號臨濟中興焉。張侍郎子韶從師之游。灑然脫去玄解。遂尊以師禮。時慧云院忘丁生之讖。毀釋迦故像而新之。實紹興辛酉夏五月也。師于是月。坐與張厚善。著逢掖編。置衡州。廖通直李繹為結(jié)茅圃中。師既拘文。不與眾俱。率令散處。花藥開福伊山。時容其受道。門庭益峻。乃裒先德機緣。間與拈提。離為三帙。目曰正法眼藏。前參政李公太發(fā)時居鐸津。翰林汪公彥章稅駕零陵。數(shù)通書問道。當軸者滋不悅。移師梅州。其地荒僻瘴癘。藥物不具。學徒百馀。贏糧從之。閱六稔。斃者過半。師以道處之怡然。由是居民向化。至繪師像。飲食必祀焉者有之。乙亥冬。蒙恩北還。明年春。復僧伽黎。尋領朝命。住明州育王山。逾年有旨。改住徑山。天下宿衲。復集如初。時上潛藩。雅聞師名。遣內(nèi)都監(jiān)。詣山問佛法大意。師升堂有偈云?;黹_頂門眼。照徹大千界。既為法中王。于法得自在。仍作頌獻曰。大根大器大力量。荷擔大事不尋常。一毛頭上通消息。遍界明明不覆藏。上嘉美久之。建邸立復遣內(nèi)知客。入山供養(yǎng)五百應真。請師說法。親書妙喜庵大字。并制贊寵寄曰。生滅不滅。常住不住。圓覺空明。隨物現(xiàn)處。師升堂有偈曰。十方法界至人口。法界所有即其舌。只憑此口與舌頭。祝吾君壽無間歇。億萬斯年注福源。如海滉漾汞不竭。師子窟內(nèi)。產(chǎn)狻猊鸑鷟定出丹山穴。為瑞為祥遍九垓。草木昆蟲皆歡悅。稽首不可思議事。瑜如眾星拱明月。故今宣揚妙伽陀。第一義中真實說。師春秋高。求解寺。任辛巳春。得旨退居院之明月堂。然宏法為人。老而不勌。上即位。特賜號大慧禪師。隆興建元。自恣前一夕。有星殞于院之西。流光赫然。有聲如雷。師示微疾。八月九日。學徒問候。師勉以宏道。徐遣之曰。吾翌日始行。至五鼓親書遺奏。侍僧固請留頌。為寫四句。擲筆就寢。湛然而逝。壽七十有五。塔全身于堂之后。尋詔所居為妙喜庵。謚曰普覺。塔曰寶光。師荷佛祖正續(xù)。全體作用。掃除知見。無法與人。雖古宗師。無以加之。殆其縱無礙辯。融通宗教。則奄有圜悟之風。是以高峻門庭。容攝多眾。若海涵地負。綽綽有馀。至于棒喝譏訶戲笑怒罵。無非全提向上接人。第學者難于湊泊耳。其闊略宏度脫去繩撿。所至學徒趨事。雖嶄嶄露頭角。號稱諸方領袖者。師目使賾令。如侍執(zhí)然。所為偈贊頌古。絕妙古今。與賢士大夫往復論道書。并上堂普說法語。凡五帙。行于世。 贊曰。近世呂公居仁嘗謂。趙州說禪。如項羽用兵。直行徑前。無復轍跡。所當者破。所摧者服。非如他人銖稱寸度。較量輕重。然后以為得也。予觀大慧說禪。抑居仁稱趙州者。是矣。凡中夏有祖以來。徹法源。具總持。比肩列祖。世不乏人。至于悟門廣大肆樂說無礙辯才。浩乎沛然。如大慧禪師。得非間世者歟。盛矣哉。其應機作略。能奢能儉。能崄能易。能縱能奪。機機盡善。扄扄皆新。此所以風流天下。名動九重。號稱中興臨濟。不是過也。迨其去世。未幾道價愈光。法嗣日盛。天下學禪者。仰之如泰山北斗云。
高僧摘要·道高僧摘要卷一
號大慧。因居妙喜庵又稱妙喜。產(chǎn)宣州奚氏。即云峰悅之后身也。靈根夙具?;坌陨?。年方十二。即投慧云齊公。十七薙染。初游洞宗之門。洞宗耆宿。因師詞鋒之銳。乃燃臂香。授其心印。師不自肯棄去。依湛堂準久之不契。湛堂因臥疾。俾見圓悟。悟居蜀昭覺。師踟躕未進。一日聞詔遷悟住汴天寧。喜曰。天賜此老與我也。遂先日至天寧迎悟。且自計曰。當終九夏。若同諸方妄以我為是者。我著無禪論去也。值悟開堂。舉僧問云門如何是諸佛出身處。門曰。山東水上行。悟曰。天寧即不然。只向他道。薰風自南來。殿閣生微涼。師聞忽前后際斷。悟曰。也不易你到這田地。但可惜死。了不能活。不疑言句。是為大病。豈不見道。懸崖撒手。自肯承當。絕后再蘇。欺君不得。須要信有這些道理。于是令居擇木堂。為不??務侍者。后聞悟室中。問僧有句無句。如藤倚樹話。師遂問曰。聞和尚當時在五祖。曾問此話。不知五祖道甚么。悟笑而不答。師曰。和尚當時既對眾問。今說何妨。悟不得已曰。我問五祖。有句無句如藤倚樹意旨如何。祖曰。描也描不成。畫也畫不就。又問。樹倒藤枯時如何祖。曰相。隨來也。師當下釋然大悟曰。我會也。悟歷舉數(shù)段因緣詰之。皆酬對無滯。悟喜謂之曰。始知吾不汝欺也。乃著臨濟正宗記付之。俾掌記室。未幾圓悟返蜀。師因韜晦結(jié)庵以居。后度夏虎丘。閱華嚴。至第七地菩薩得無生法忍處。忽洞明湛堂所示。殃崛摩羅持缽救產(chǎn)婦因緣。宋紹興七年詔住雙徑。一日圓悟。訃音至。師自撰文致祭。即晚小參。舉僧問長沙。南泉遷化。向甚處去。沙曰。東村作驢。西村作馬。僧曰。意旨如何。沙曰要騎便騎。要下便下。若是徑山即不然。若有僧問圓悟先師遷化。向甚處去。向他道。墮大阿鼻地獄。意旨如何。曰饑餐洋銅。渴飲鐵汁。還有人救得也無。曰無人救得。曰如何救不得。曰是此老尋常茶飯。十一年五月。秦檜以師為張九成黨。毀其衣牒。竄衡州。三十六年。十月。詔移梅陽。不久復其形服放還。詔住阿育王。尋降旨令師住徑山。大弘圓悟宗旨。辛巳春。退居明。月堂。一夕眾見一星殞于寺西。流光赫然。尋示微疾。八月九日。謂眾曰。吾翌日始行。是夕五鼓。手書遺表。并囑后事。有僧了賢請偈。師乃大書曰。生也祇么。死也祇么。有偈無偈是甚么。委然而逝。世壽七十五。坐五十八夏。謚普覺。塔名寶光。
南宋元明禪林僧寶傳·卷三
禪師宗杲者。
字曇晦。
別號妙喜。
大鑒十五世圓悟勤公之嗣也。
妙喜出宣州寧國奚氏。
年十三。
就鄉(xiāng)校。
不旬而棄之。
親奇其志。
乃許衣緇成大僧。
遍探諸家語錄。
于云門睦州。
尤篤意焉。
竟有五家淺深門庭之疑。
遂請益于廣教珵公。
珵示其節(jié)目。
妙喜輒領意。
珵私嘆曰。
杲乃再來人也。
妙喜又棄之。
遂至真如哲座下。
入慶藏主賢蓬頭之室。
因之過黃龍謁晦堂。
跨東林參昭覺。
俱雅珍愛。
妙喜又棄之。
往見心印詢。
詢與語連三日。
大奇之。
欲留不可。
因指見湛堂準公于寶峰。
機辨縱橫。
準漠然不諾。
妙喜始伏膺事之。
及準疾革。
妙喜惶啟曰。
某向后當見何人。
準曰。
有個勤巴子。
當能了子事。
準歿。
乃繭足千里。
請塔銘于張公無盡。
無盡時為禪室領袖。
契之囑妙喜必。
見川勤老也。
會東京天寧席虛。
詔起蔣山勤禪師為住持。
妙喜心慶曰。
此天賜我也。
其禪若不異諸方。
妄相許可我。
則造無禪論去也。
遂入勤公之室。
聞公拈提。
期年不敢犯其機。
一日公舉東山水上行公案。
以示眾。
妙喜躍然。
急呈所得于公。
公曰。
未未。
懸崖撒手。
自肯承當。
絕后再蘇。
欺君不得。
令居擇木寮。
為不釐務。
侍者日同士大夫入室。
公每舉有句無句如藤倚樹話。
妙喜擬對。
公輒禁之。
乃至握箸忘食。
公笑曰。
者漢卻參黃楊木禪也。
妙喜益茫然無措。
乃堅請公在五祖時問答。
公良久曰。
我問。
有句無句如藤倚樹。
先師但向我道。
描也描不成。
畫也畫不就。
又問。
樹倒藤枯句歸何處。
先師則云。
相隨來也。
妙喜豁然大徹。
連呼曰。
我會也。
于是隨聲酬對勢如涌泉。
公拊掌稱善。
舉以首眾。
宿衲皆下之。
士紳爭相從游。
丞相呂公舜徒尤悅之。
奏賜紫衣。
號佛日禪師。
是時已有詔。
移勤公住云居。
賜號圓悟。
圓悟又以妙喜。
首云居之眾。
其秉拂小參。
萬指軒騰。
昭覺元禪師出問曰。
眉間掛劍時如何。
妙喜曰。
血濺梵天。
圓悟于座下。
以手約曰。
問得極好。
答得更奇。
于是海眾爭頌老東山之再見也。
圓悟還蜀。
妙喜始庵居古云門。
遷湖南。
轉(zhuǎn)江右。
入八閩。
又結(jié)庵洋嶼。
僧曇懿者。
久依圓悟。
自謂不疑。
紹興初。
出住祥云。
法席頗盛。
妙喜知其所見未實。
致書令來。
懿故不起。
妙喜鳴鼓痛斥。
榜告四眾。
懿乃破夏來洋嶼。
妙喜鞫其所證。
大笑曰。
汝恁么見解。
敢嗣我圓悟老人耶。
懿傀汗浹背。
即退院求侍于妙喜。
入室次。
妙喜曰。
我要個不會禪的做國師。
懿對曰。
我做得國師去也。
妙喜喝出。
復召曰。
阇黎香嚴悟處。
不在擊竹邊。
俱胝得處。
不在指頭上。
懿失聲橫趨而去。
妙喜笑曰。
懿阇黎此回堪住院子也。
又僧彌光。
字晦庵。
流譽諸方。
趨風來見。
妙喜命坐而商略。
光一一具對。
妙喜曰。
雖有落處。
只是不著所在。
今諸方浩浩說禪者。
見解秖如此。
何益也。
其楊岐正傳三四人而已。
語訖呵呵大笑。
光慍而起去。
妙喜即撾鼓入室。
光顰額而至。
妙喜曰。
吃粥了也。
洗缽盂了也。
去卻藥忌。
道將一句來。
光遽對曰。
裂破。
妙喜震威喝曰。
汝又說禪也。
光乃得旨。
遂以書招其友鼎需曰。
洋嶼庵主手段。
與諸方別。
需乾笑而已。
需字懶庵。
乃閩人。
幼登進士。
絕婚為比丘。
一錫湖湘。
遍參名宿。
以為法無異味。
歸隱羌峰絕頂。
久不下山。
佛心才禪師已挽出。
首眾于大乘。
需嘗以即心即佛問學者。
毅然無可意。
光強速其至。
會入室鼓鳴。
需隨喜焉。
妙喜以拂指曰。
即心即佛作么生。
速道。
需從傍下語。
妙喜詬之曰。
汝見解如此。
敢妄為人師耶。
即普說。
訐其生平珍重得力處。
排為邪解。
需涕淚交頤。
不敢仰視。
乃歸心決擇。
一日垂問。
內(nèi)不放出。
外不放入。
正恁么時如何。
需擬對。
妙喜連擊之。
需釋然厲聲曰。
和尚已多了也。
曰。
今日方知。
吾不汝欺。
妙喜之精猛開發(fā)。
約多類此。
時及門者五十三輩。
期未半得法者十三人。
丞相張公浚在蜀時。
圓悟為言。
杲真得吾宗之髓。
張公還朝。
遂以杲補徑山。
徑山之席。
常隨二千馀輩。
方來無地以容。
乃搆千僧閣安之。
侍郎張子韶。
狀元汪圣錫。
少卿馮濟用。
悉預其列。
當是時。
秦檜居權(quán)。
司諫詹大方阿之曰。
鼓唱浮言。
謗訕朝政。
張九成為之首。
徑山僧宗杲和之。
乃坐編置。
九成毀衣焚牒。
竄妙喜于衡陽。
起遣日而惻聲載道。
識者曰。
日月無私成其明。
圣賢無擇成其大。
豈杲公之化應南。
故天假之以示現(xiàn)于衡陽者耶。
且法門正氣。
表燭千秋。
又以群愿所系。
公必壽還。
何憂哉。
凡十載徙梅楊。
雖瘴癘之鄉(xiāng)。
而妙喜豎拂不倦。
緇素騰騰。
仍光風霽日也。
又五載。
有旨賜還復僧衣。
四方虛席迎之。
皆不就。
最后有旨。
強起主育王。
筑涂田數(shù)百頃。
以繼眾食。
賜其莊。
名般若。
又二年。
改移徑山。
徑山益盛。
雖龍象互相蹴踏。
而上堂每贊猶子應庵
深得先人機用。
于是天下益稱其公。
妙喜臘高。
屢求退居明月堂。
告謝方來。
莫可禁止。
先是孝宗居藩時。
遣內(nèi)監(jiān)。
至徑山。
見妙喜。
獻以偈。
孝宗大悅。
及在建邸。
復遣近侍。
請上堂。
親書妙喜庵額。
并贊真制賜之。
及即位。
又錫法號大慧禪師。
洎召對。
妙喜已示疾。
一夕忽大星隕地。
流光四散。
鳥獸皆鳴。
遂乃告寂于明月堂。
親封遺疏。
侍僧請留偈。
妙喜厲聲曰。
無偈便死不得也。
乃大書曰。
生也只恁么。
死也只恁么。
有偈與無偈。
是甚么熱大。
擲筆長往。
時隆興改元八月十日也。
世壽七十五。
坐夏五十八。
上覽遺語悽然。
制詞奠曰。
生滅不滅。
常住不住。
圓覺空明。
隨物現(xiàn)見。
詔以明月堂。
為妙喜庵。
全身瘞于庵后。
謚曰普覺。
塔曰普光。
入其全錄八十卷于大藏焉。
贊曰。
端祖云。
悟了須是遇人始得。
余虛度林間數(shù)十載。
每耳目所有諸道者。
莫不據(jù)高廣座。
自稱曹溪正脈少室真?zhèn)鳌?div id="74hbauy" class='inline' id='people_33683_6_337_comment'>
但惜未遇大慧老人耳。
若遇。
自當別有壺天。
而端祖之言豈謬哉。
嗚呼馬逢伯樂。
薪遇中郎。
吾宗之大幸也與。
新續(xù)高僧傳·習禪篇第三之二
釋宗杲,字大慧,因居妙喜庵,又稱妙喜。宣州奚氏子,或云即云峰悅之后身也。靈根夙具,慧性生知。年方十二,即投慧云齊公受經(jīng)論,五載涵泳,乃從薙染。初游洞宗之門,洞宗耆宿因其鋒銳,乃燃臂香,授厥心印。杲殊不自肯,棄去,依湛堂準,久之不契。湛堂因臥疾,俾見圓悟,悟居蜀昭覺,杲躇躊未進。一日,聞詔遷悟住汴之天寧。喜曰:“天賜此老與我也?!彼煜热罩撂鞂幱颍易杂嬙唬骸爱斀K九夏,若同諸方妄以我為是者,我著無禪論去也?!敝滴蜷_堂,舉“僧問云門:如何是諸佛出身處?門曰:東山水上行?!蔽蛟唬骸疤鞂幖床蝗?,只向他道‘薰風自南來,殿閣生微涼?!标铰?,忽前后際斷。悟曰:“也不易,你到這田地,但可惜死了不能活,不疑言句是為大病,豈不見道‘懸崖撒手自肯承當,絕后再蘇欺君不得’,須要信有這些道理?!庇谑牵罹訐衲咎?,為不釐務侍者,日同仕夫,不時入室。一日,悟與客飯次,杲不覺舉箸,飯皆不入口。悟笑曰:“這漢參黃楊木禪,到縮了也?!标皆唬骸叭玑唧聼嵊丸K?!焙舐勎蚴抑袉柹芯錈o句如藤倚樹話,杲遂問曰:“聞和尚當時在五祖曾問此話,不知五祖道甚么?”悟笑而不答。杲復曰:“當時既對眾問,今說何妨?”悟不得已,曰:“我問五祖:‘有句無句如藤倚樹,意旨如何?’祖曰:‘描也描不成,畫也畫不就?!謫枺骸畼涞固倏輹r如何?’祖曰:‘相隨來也?!标疆斚箩屓辉唬骸拔視??!蔽驓v舉數(shù)段因緣詰之,皆酬對無滯。悟喜謂之曰:“始知吾不汝欺也?!蹦酥杜R濟正宗記》付之,俾掌記室。未幾,圓悟返蜀,杲因韜晦結(jié)庵以居,后度夏虎丘,閱《華嚴》至第七地菩薩得無生法忍處,忽洞明湛堂所示殃崛摩羅持缽救產(chǎn)婦因緣。宋紹興七年,詔住雙徑,一日圓悟訃音至,杲自撰文致祭。即晚小參,舉“‘僧問長沙南泉遷化向甚么處去?沙曰:東村作驢,西村作馬。僧曰:意旨如何?沙曰:要騎便騎,要下便下?!羰菑缴郊床蝗?,若有僧問:‘圓悟光師遷化向甚處去?’向他道:‘墮大阿鼻地獄?!庵既绾??’曰:‘饑餐洋銅,渴飲鐵汁。還有人救得也無?’曰:‘無人救得?!唬骸绾尉炔坏??’曰:‘是此老尋常茶飯?!笔荒晡逶?,秦檜以杲為張九成黨,毀其衣牒,竄衡州。二十六年十月,詔移梅陽,不久復其形服放還。十一月,詔住阿育王。二十八年,令再住徑山,大宏圓悟宗旨。辛巳春,退居明月堂。一夕,眾見一星殞于寺西,流光赫然,尋示微疾。八月九日,謂眾曰:“吾翌日始行?!笔窍ξ骞?,手書遺表,并矚后事。有僧了賢請偈,杲乃大書曰:“生也秪么,死也秪么,有偈無偈是甚么???”委然而逝,世壽七十有五,坐五十八夏,謚曰“普覺”,塔名“寶光”。

人物簡介

全宋詩
釋景元(一○九四~一一四六),俗姓張,永嘉(今浙江溫州)楠溪人。年十八依靈山希拱為僧,又謁圓悟于鐘阜。后住臺州護國寺,稱此庵景元禪師。為南岳下十四世,昭覺勤禪師法嗣。高宗紹興十六年卒(此據(jù)《嘉泰普燈錄》卷一五,《南宋元明僧寶傳》作紹興二十七年),年五十三?!?a target='_blank'>嘉泰普燈錄》卷一五、《五燈會元》卷一九有傳。今錄詩八首。
中國歷代人名大辭典
【生卒】:1094—1146 【介紹】: 宋僧。溫州永嘉人,俗姓張,號此庵。年十八出家。初習天臺教,尋棄去,謁圓悟于鐘山,力參得悟,留充侍者,圓悟稱為聱頭元侍者。因常以布袋自隨,人稱元布袋。后居天臺護國寺。
大明高僧傳·卷第五 習禪篇第三之一
釋景元號此庵。
溫州永嘉張氏子也。
年十八依靈山希拱和尚圓具戒。
習臺教三?。
棄去謁圓悟勤禪師于鐘阜。
聞僧讀死心和尚小參語。
云。
既迷須得個悟。
既悟須識悟中迷迷中悟。
迷悟雙忘卻從無迷悟處建立一切法。
元聞而疑。
即趨佛殿以手托開門扉。
豁然大徹機辯逸發(fā)。
圓悟目為聱頭元侍者。
悟自贊像付之曰。
生平只說聱頭禪。
撞著聱頭如鐵壁。
脫卻羅籠截腳跟。
大地撮來墨漆黑。
晚年轉(zhuǎn)復沒刀刀。
奮金剛椎碎窠窟。
他時要識圓悟面。
一為渠儂并坫出。
自爾鏟彩埋光不求聞達。
后為括蒼太守耿延禧慕元欲致開法南明。
物色得元于臺之報恩。
迫其受命。
僧問。
三圣道。
我逢人即出。
出則不為人。
意旨如何。
曰八十翁翁嚼生鐵。
僧又問。
興化道。
我逢人即不出。
出則便為人。
又作么生。
曰須彌頂上浪翻空。
元后示疾。
請西堂應庵華付囑院事。
訓徒如常時。
俄握拳而逝。
荼毗得五色舍利。
齒舌右拳不壞。
塔于寺東北劉阮洞前。
世壽五十三。
系曰。
大慧既云峰悅之再來。
可謂具大根器者。
尚受湛堂痛拶不入。
至三十馀方觸圓悟鉗錘。
始得大悟。
今元公年方二十一。
聽傍僧讀死心語便乃徹證。
其根器之利過于大慧概可知也。
出世初住南明終居護國。
叢林稱為元布袋。
以其有圣者之風。
耳簡堂機出于其門。
說法拈椎詞雄氣偉機鋒圓捷。
益見元公之垣墻者矣。
僧寶正續(xù)傳·卷第五
禪師名景元。永嘉楠溪張氏子。依靈山院希拱。年十八。剃度為大僧。習天臺教。通其說。棄之游方。參蔣山圜悟禪師。一日聞傍僧舉死心小參語云。既迷須得個悟。既悟須識悟中迷迷中悟。迷悟兩忘。卻從無迷悟處。建立一切法。諦味久之。因起行次。豁然有悟。即以告圜悟。圜悟喜之。繇是容為侍者。閱十四年。咨參決擇。洞然無間。而機鋒卓絕。眾以聱頭目之。圜悟?qū)w蜀。遽問曰。向后有人問。你作么生道。師撫傍僧背曰。和尚問你何不祇對。圜悟大笑。已而袖木錦僧伽黎授之而別。紹興初。歸隱舊邦。括倉守龍學耿延禧命出世仁壽。遷連云。晚住真如。徙護國。衲子擁隨。法席日盛。師說法超格。量絕蹊徑。問。學人上來請師相見。師曰。劄問如何是相見底事。師曰。你眼在左邊右邊。進曰。恁么則萬機休罷正眼頃開。師曰。杲日當天。盲人摸地。問。相見與未相見時如何。師云。一時穿卻。問。忽遇上上人來。又作么生。師云。列向三椽下。問。還許學人承當也無。師云。兵隨印轉(zhuǎn)。問。如何是臨濟宗。師云。殺人活人不眨眼。曰。如何是云門宗。師云。頂門三眼耀乾坤。曰如何是溈仰宗。師云。推不向前。約不向后。曰。如何是法眼宗。師云。箭鋒相拄不相饒曰。如何是曹洞宗。師云。手執(zhí)夜明符。幾個知天曉。曰。向上還有路也無。師云。有。曰。如何是向上路。師云。黑漫漫地。問。高揖釋迦。不拜彌勒時如何。師云。三十棒且待。別時僧禮拜。師乃云。釋迦彌勒尚是他奴。且道他是阿誰。是則是護國。則不然坐立儼然。頂天履地。十二時中。??著磕著。復是阿誰。還知么著力。今生須了卻。莫教累劫受沉淪。題如是軒頌曰。拈卻瞿曇閑露布。掀翻諸祖葛藤窠。只將如是當軒掛。鐵額銅頭不奈何。示禪者頌曰。棒頭取證猶勞力。喝下承當未足奇。撥轉(zhuǎn)頂門宗正眼。須教佛祖浪頭低。十六年正月九日。被微病而逝。塔于本山。壽五十有三。臘三十有五師資度豐碩。如世所??布袋和尚者。故人以之為稱深得圜悟機用而力行之。天下方想。聞其風彩。不幸早世。議者惜之。
補續(xù)高僧傳·習禪篇
景元。
號此庵。
永嘉楠溪張氏子。
年十八。
依靈希拱圓具。
后習臺教。
棄謁圓悟于鐘阜。
因僧讀死心小參語云。
既迷須得個悟。
既悟須識悟中迷。
迷中悟。
迷悟雙忘卻。
從無迷悟處。
建立一切法。
師聞而疑。
即趨佛殿。
以手托開門扉。
豁然大徹。
既而執(zhí)侍。
機辨逸發(fā)。
圓悟操蜀音。
目為聱頭侍者。
遂自題肖像。
付之曰。
生平只說聱頭禪。
撞著聱頭如鐵壁。
脫卻羅籠截腳跟。
大地撮來墨漆黑。
晚年轉(zhuǎn)復沒刁刀。
奮金剛椎碎窠窟。
他時要識圓悟面。
一為渠儂并拈出。
圓悟歸蜀。
師還浙東。
鏟彩埋光。
不求聞達。
括蒼守耿公延禧。
嘗問道于圓悟。
因閱其語錄至像贊。
得師之為人。
乃致開法南明山。
遣使物色。
至臺之報恩。
獲于眾寮。
迫其受命。
方丈古公。
乃靈源高弟。
聞其提唱。
亦深駭異。
住南明幾二年。
厭迎送。
一日示眾。
舉感鐵面頌畢。
師曰。
是則是忒殺露風骨。
吾有頌曰休休休。
夕陽西去水東流。
唯有仰高云勢遠。
摶風九萬過南州。
將化。
應庵華與訣示訓。
如常時。
俄握拳而逝。
茶毗。
得五色舍利。
齒舌右拳無少損。
塔于劉阮洞前。
年五十三。
南宋元明禪林僧寶傳·卷二
此庵禪師者。
東甌人也。
出張氏。
名景元。
元以妙年謁圓悟勤公于鐘阜。
公即許元入侍。
時悟公左右皆顯名宿德。
元與之抗。
或議其少叢林。
公不顧。
然元不離公榻下。
洞徹玄旨。
機發(fā)觸眾。
有訴于公。
公笑曰。
我家聱頭侍者。
汝姑避之耳。
自是眾憚其鋒。
靖康改元。
圓悟歸蜀。
元辭還淅。
悟公曰。
向去有人問。
你作么生。
元拊傍僧背。
曰和尚問你。
何不抵對。
公大笑曰。
我有些子禪。
被元聱頭一布袋盛將去也。
叢林又共稱為元布袋云。
圓悟乃題小像而付元曰。
平生只說聱頭禪。
撞著聱頭如鐵壁。
脫卻羅籠截腳跟。
大地撮來墨漆黑。
晚年轉(zhuǎn)復沒刁刀。
奮金剛錘碎窠窟。
他時要識圓悟面。
一為渠儂并拈出。
元既受囑。
鏟彩埋光。
不求聞達。
耿龍學守括蒼。
因閱圓悟錄。
得元之為人。
時南明虛席。
遂遣使物色之。
至臺之報恩。
獲于眾中。
迫授南明之命。
眾尚咿唔。
無信可意。
有僧問曰。
逢人則出。
出則不為人。
意旨如何。
元曰。
八十翁翁嚼生鐵。
進云。
逢人則不出。
出則便為人。
又作么生。
曰須彌頂上浪翻空。
報恩方丈古禪師。
乃靈源高弟。
深駭異之。
即推崇元。
勉應其命。
元受請日。
古公先引座。
舉白云見楊歧。
歧舉茶陵悟道公案。
請元批判。
元乃升座曰。
諸禪德。
楊岐大笑。
眼觀東南。
意在西北。
白云悟去。
聽事不真。
喚鐘作甕。
檢點將來。
和楊岐老漢。
都在架子上。
將錯就錯。
若是新南明則不然。
我有明珠一顆。
切忌當頭錯過。
雖然覿面相呈。
也須一槌打破。
舉拂子云。
還會么。
棋逢敵手難藏拙。
詩到重吟始見工。
于是海眾聞風。
奔集南明。
南明開堂日。
僧問。
昔年三平道場。
重興是日。
圓悟高提祖印。
始自師傳。
如何是臨濟宗。
元曰。
殺人活人不眨眼。
目前抽顧鑒。
領略者還稀。
如何是云門宗。
元曰。
頂門三眼耀乾坤。
未舉先知。
未言先見。
如何是溈仰宗。
元曰。
推不向前。
約不退后。
三界惟心。
萬法惟識。
如何是法眼宗。
元曰。
箭鋒相值不相饒。
建化何妨行鳥道。
回途復妙顯家風。
如何是曹洞宗。
元曰。
手執(zhí)夜明符。
幾個知天曉。
僧曰。
向上還有路也無。
曰有。
曰如何是向上路。
元曰。
黑漫漫地。
僧便喝。
元曰。
貪他一粒米。
失卻半年糧。
又問。
天不能蓋。
地不能載。
是甚么物。
元曰。
無孔鐵錘。
曰天人群生髏。
皆承此恩力也。
元曰。
莫妄想。
又問。
三世諸佛說不盡底。
請師速道。
元曰。
眨上眉毛。
乃曰。
威音王已前。
者隊漢錯七錯八。
威音王已后。
者隊漢落二落三。
而今者隊漢坐立儼然。
且道是錯七錯八落二落三。
還定當?shù)贸雒础?div id="iqbvpog" class='inline' id='people_33873_5_160_comment'>
舉拂子云吽吽。
又曰。
野干鳴。
師子吼。
張得眼。
開得口。
動南星。
蹉北斗。
大家還知落處么。
金剛階下蹲。
神龜火里走。
又歷應仰山連云諸剎。
晚遷天臺護國寺。
寺久廢。
元樂而新之。
紹興丁丑。
輒請西堂應庵禪師首眾。
以后事囑之。
俄頃握右拳蛻去。
年五十有三。
坐三十五夏。
茶毗得五色舍利。
齒舌右拳無少損。
塔于寺東劉阮洞前。
松窗居士錢端禮聞訃。
乃喟然曰。
吾師何獨行也。
適平田簡堂禪師。
并瑞巖國清二主人至。
禮與詳敘達旦。
遂書語別之。
置筆顧曰。
先師握拳而去。
禮坐去好臥去好。
簡堂哂曰。
一去便了。
理甚坐臥。
禮合爪曰。
法兄當為祖道自愛。
正坐斂目而逝。
簡堂。
名行機。
后住國清。
或庵住焦山。
而元公之道大弘焉。
新續(xù)高僧傳·習禪篇第三之三
釋景元,字此庵,姓張氏,永嘉人也。
年十八,依靈山希拱圓具戒,習臺教三,棄去。
謁圓悟勤于鐘阜,間讀死心小參語云:“既迷須得個悟,既悟須識悟中迷、迷中悟,迷悟雙忘,卻從無迷悟處建立一切法。
”元聞而疑,即趨佛殿,以手托開門扉,豁然大徹,機辯逸發(fā),圓悟目為聱頭元侍者。
悟《自贊像》,付之曰:“生平只說聱頭禪,撞著聱頭如鐵壁。
脫郤羅籠截腳跟,大地撮來墨漆黑。
晚年轉(zhuǎn)復沒刀刀,奮金剛椎碎窠窟。
他時要識圓悟面,一為渠儂并拈出。
”自爾沈彩埋光,不求聞達。
后為括蒼太守耿延禧慕仰元,欲致開法南明,得元于臺之報恩,迫其受命。
僧問:“三圣道,我逢人即出,出則不為人,意旨如何?
”曰:“八十翁翁嚼生鐵。
”僧又問:“興化道,我逢人即不出,出則便為人,又作么生?
”曰:“須彌頂上浪翻空。
”元后示疾,請西堂應庵華付囑院事,訓徒如常時,俄握拳而逝。
茶毗得五色舍利,齒舌右拳不壞,塔于寺東北劉阮洞前,世壽五十三。

人物簡介

全宋詩
釋慧暉(一○九七~一一八三),號自得,俗姓張,會稽上虞(今浙江上虞東南)人。幼依澄照、道凝,年十二出家。年二十扣真歇禪師于長蘆。返里謁宏智禪師。高宗紹興七年(一一三七),開法補陀寺,徙萬壽寺、吉祥寺、雪竇寺。孝宗淳熙三年(一一七六),敕補臨安府凈慈寺。七年,退歸雪竇寺。十年卒,年八十七。為青原下十四世,天童正覺禪師法嗣。有宋了廣編《自得慧暉禪師語錄》六卷,收入《續(xù)藏經(jīng)》?!?a target='_blank'>嘉泰普燈錄》卷一三、《五燈會元》卷一四有傳。 慧暉詩,以輯自《語錄》者編為一卷,輯自他書者附于卷末。
補續(xù)高僧傳·習禪篇
慧暉。字自得。會稽張氏子。甫二十。叩真歇于長蘆。微有所證。旋里謁宏智。智。舉當明中有暗。不以暗相遇。當暗中有明。不以明相睹。問之。語不契。初夜坐起。往圣僧前燒香。而宏智適至。忽見頓明前話。次日入室。智可之。許為室中真子。紹興丁巳。開法普陀。徙萬壽。及吉祥雪竇。淳熙三年。補凈慈。七年。退歸雪竇而化。丕相魏公嘗曰。自得。如深云中片石。石窗。則空門御史也。諸方以為名言。
南宋元明禪林僧寶傳·卷六
自得禪師。名慧暉。乃會稽張氏之寵子也。自少割愛辭親。得度于澄炤寺。孤錫云游。見長蘆真歇。以為有所證。于閃電機下。竟南歸。所遇叢社如逆旅。一閱而棄之。遂投謁于覺宏智和尚。宏智威德自在。道望隆當世。當世見者。皆為神悚。暉獨心負所畜。不藉通詞。特擬觀光。于座下。宏智熟視暉而容之。暉微疑其所以。乃自請掛塔。宏智召暉。至榻前。詰以寶鏡頌。暉驟進語。智正色。遣出之。暉乃折節(jié)自悔。從前寶惜一齊放下。一夕正往圣僧前燒香。適宏智來前。暉見之。頓悟大旨自爾。問答無滯。得授記莂焉。紹興丁巳。開法補陀。馳其提唱。語于宏智。宏智大悅。其語曰朔風凜凜掃寒林。葉落歸根露赤心。萬派朝宗舡到岸。六窗虛映芥投針。本成現(xiàn)莫他尋性地。閒閒耀古今。戶外凍消。春色動四山。渾作木龍吟。又曰。釋迦老子窮理盡性。金口敷宣一代時教。珠回玉轉(zhuǎn)。被人喚作拭不凈故紙。達磨祖師以一乘法。直指單傳面壁九年。不立文字。被人喚作壁觀婆羅門。且道作么生行履。免被傍人指注。衲被蒙頭萬事休。此時山僧都不會。又曰。巢知風。穴知雨。甜者甜兮苦者苦。不須計較作思量。五五從來二十五萬般。施設到平常。此是叢林飽參句。諸人還委悉么。野老不知堯舜力。鼕鼕打鼓祭江神。谷之神樞之要里許旁參。回途得妙。云雖動而常閒。月雖晦而彌炤。賓主交參。正偏兼到。十洲春盡花凋殘。珊瑚樹林日杲杲。于是補陀風范與天童并峙。其遷萬壽。次吉祥。又雪竇。皆名公巨卿為之勸請。淳熙丙申。有詔補凈慈。上堂曰。皮膚脫落絕方偶。明了身心一物無。妙入道寰深靜處。玉人端馭白牛車。妙明田地達者還。稀識情不到唯證。方知白云兒靈。靈。自炤青山父卓卓。常存機分頂后光智契。劫前眼所以道。新豐路兮峻仍皾。新豐洞兮湛然沃。登者登兮不動搖。游者游兮莫忽速。亭堂雖有到人稀。林泉不長尋常木。諸禪德向上一著。尊貴難明琉璃殿。上不稱尊翡翠。簾前還合伴正與么。時針線貫通真宗。不墜合作么生施設。滿頭白發(fā)離巖谷。半夜穿云入市廛。當是時大振曹洞宗風者。多出宏智之門。瑞巖有石窗恭。光孝有了堂徹。常州善權(quán)有法智。而聞庵居翠巖。法真居清涼。乃至大洪長蘆皆屬焉。以故凈慈典職班序者。半皆諸方弟侄。酬唱葉諧。稱為新豐正韻也。庚子秋。退歸雪竇。白發(fā)垂肩。逍遙怡懌。愛攜禪客。談空白日。而笑落青山。常作偈曰。重重去盡自平常。春煖風和日漸長。戶外鳥啼聲細碎。巖花狼藉滿山房。以癸卯冬月二十九。沐浴而逝。痊于明覺塔右。 贊曰。暉公以奇雋之。姿英發(fā)銳。上睹影響。于掣電光中。便肯承當。及入天童爐鞴镕成大器。輒能振大聲。以達九重。其境何順也。細簡今古。匪流則亢矣。公乃履滿不溢。順而能節(jié)。抑何謙以退也。芳型在望。不禁高山仰止之思云。
新續(xù)高僧傳·習禪篇第三之三
釋慧暉,字自得,姓張氏,會稽人也。
幼依澄照道疑染削,進具。
年二十,扣真歇于長蘆,微有所證。
旋里謁宏智,智舉“當明中有暗,不以暗相遇,當暗中有明,不以明相睹”問之,語不契。
初夜定,回往圣僧前熱香,宏智適至,暉見之頓悟前語。
次日入定,智舉堪嗟去日顏如玉,郤嘆回時??似霜。
暉曰:“其入離,其出微。
”自爾問荅無滯,智許為室中真子。
紹興丁巳,開法普陁,徙萬壽及吉祥雪竇。
淳熙三年,敕主凈慈,上堂:“朔風凜凜掃寒林,落葉歸根露赤心。
萬派朝宗船到岸,六窗虛映芥投針。
本成現(xiàn),莫他尋,性地間間曜古今。
戶外凍消春色動,四山渾作木龍吟。
”又云:“谷之神,樞之要,里許旁參,回途得妙。
云雖動而常間,月雖晦而彌照。
賓主交參,正偏兼到,十洲春盡花凋殘,珊瑚樹林日杲杲。
”又嘗舉風幡?,乃曰:“風幡動處著得個眼,即是上座。
風幡動處失郤個眼,即是風幡。
其或未然,不是風幡不是心,衲僧徒自強錐針。
巖房雨過昏煙凈,臥聽涼風生竹林。
”七年秋,退歸雪竇。
十年冬十一月二十九日中夜,沐浴而逝,塔于明覺之左。
后有晦翁悟明者,福州人,上堂舉:“夾山會下一僧到皋亭,才禮拜,亭便打,僧再拜,又打。
趨去,僧回舉似夾山,山云:會否?
云:不會。
山云:賴汝不會,汝若會即夾山口啞去。
應庵拈云:皋亭一期忍俊不禁,爭奈拄杖放行太速,當時此僧,莫道皋亭夾山,便是達摩也應斬為三段。
明云:皋亭夾山門庭施設,各得其宜,但中間一人較些子,應庵與么道,也是鞏縣茶瓶。
”嘉定十年,明纂修《聯(lián)鐙會要》,至今傳于叢林。

人物簡介

全宋詩
釋南(?
~一一六二),三山(今福建福州)人。
為南岳下十七世,天童應庵曇華禪師法嗣,曾為天童寺書記。
高宗紹興末卒于歸宗。
嘉泰普燈錄》卷二一、《五燈會元》卷二○有傳。

人物簡介

全宋詩
釋寶?。ㄒ灰弧鹁拧灰痪乓唬?,字坦叔,號別峰,俗姓李,嘉州龍游(今四川樂山)人。少從德山院清素得度具戒,聽《華嚴》、《起信》,既盡其說,棄依密印于中峰。會圓悟歸昭覺,留三年。后南游,謁佛性泰、月庵果、草堂清。晚至徑山,謁大慧宗杲禪師。大慧南遷,乃西還。后再出峽,住保寧、金山、雪竇。孝宗淳熙七年(一一八○),敕補徑山,召對選德殿。光宗紹熙元年十二月卒,年八十二。謚慈辯。為南岳下十六世,華藏密印安民禪師法嗣。事見《渭南文集》卷四○《別峰禪師塔銘》,《嘉泰普燈錄》卷一九、《五燈會元》卷二○、《補續(xù)高僧傳》卷一○有傳。今錄詩三十九首。
全宋文·卷四五七四
寶?。ㄒ灰弧鹁拧灰痪拧穑?,字坦叔,號別峰,俗姓李,龍游(今四川樂山)人。世居峨嵋之麓。從德山院清遠道人得度,又從中峰密印禪師得悟。住臨邛、廣漢、崇慶、武信東禪、成都龍華、眉山中巖諸寺,復住金山。淳熙七年敕住徑山。十年,孝宗制賜《圓覺經(jīng)注》。紹熙元年卒,年八十二。謚曰慈辯,塔曰智光,庵曰別峰。門人集有《語錄》。見陸游撰《別峰禪師塔銘》(《渭南文集》卷四○)。
大明高僧傳·卷第六 習禪篇第三之二
釋寶印號別峰。嘉州李氏子也。幼通六經(jīng)長窮七史。忽厭塵俗志慕竺墳。乃從德山清素和尚得度。往聽華嚴起信盡得旨。覺勞算沙終非解脫。遂依中峰密印民禪師。密印舉。僧問巖頭。起滅不停時如何。巖叱曰。是誰起滅。師聞大悟。會圓悟歸昭覺。遣師往省。隨眾入室。悟問。從上諸圣以何接人。師豎起拳。悟曰。此是老僧。用底何者。是從上諸圣用底。師以拳揮之。悟亦舉拳。相交大笑而止。又謁大慧于徑山。慧問。甚處來。曰西川。慧曰。未出劍門關。與汝三十棒了也。曰不合起動和尚?;坌萌弧:蟪龇钤t住雪竇。淳熙七年秋召師問道。賜肩輿入選德殿。帝曰。三教圣人本同。這個理否。對曰。譬如虛空東西南北初無二也。帝曰。但圣人所立門戶則不同耳。如孔子性以中庸設教。印曰。非中庸何以安立世間。故法華云。治世語言資生業(yè)等皆與實相不相違背。華嚴云。不壞世間相而成出世法。帝曰。今時士大夫?qū)W孔子者多只工文字語言。不見夫子之道不識夫子之心。惟釋氏禪宗不以文字教人。直指心源頓令悟入。不亂于生死之際。此為殊勝。印曰。非獨后世不見夫子之心。嘗見孔門顏子號為具體。盡平生力量只道得個瞻之在前忽焉在后。竟捉摸不著。而夫子分明八字打開向諸弟子道。二三子以我為隱乎。吾無隱乎爾。吾無行而不與二三子者是丘也。以此觀之。夫子未嘗回避諸弟子。而諸弟子自蹉過了也。昔張商英曰。吾學佛然后能知儒。此言實為至當。帝曰。朕意亦謂如此。帝又問。莊子若何如人。印曰。只是佛法中小乘聲聞以下人也。蓋小乘厭身如桎梏。棄智如雜毒?;鸱偕砣霟o為界。即如莊子所謂形固可使如槁木。心固可使如死灰。若大乘人則不然。度眾生盡方證菩提。正如伊尹所謂予天民之先覺者也。將以斯道覺斯民也。有一夫不彼其澤者。若已推而內(nèi)溝中也。帝大悅詔住徑山。開堂曰。三世諸佛以一句演百千萬億句。收百千萬億句秖在一句。祖師門下半句也無。秖恁么合吃多少痛棒。諸仁者且道。諸佛是祖師是。若道佛是祖不是祖是佛不是。取舍未忘若道佛祖一時俱是一時俱不是。顢頇不少。且截斷葛藤一句作么生道。良久曰。大蟲里紙帽。好笑又驚人。十年二月帝注圓覺經(jīng)。賜師命作敘流行。紹熙元年十一月往見智策禪師決別。策問行日。師曰。水到渠成。索紙書云。十二月初七夜雞鳴時九字。果至期而化。留七日顏色明閏發(fā)長頂溫葬全身于西岡。謚曰慈辯。塔曰智光。
高僧摘要·道高僧摘要卷一
號別峰。嘉州李氏子也。幼通六經(jīng)。長窮七史。忽厭塵俗。志慕竺墳。乃從德山清素得度。往聽華嚴起信。盡得旨。覺勞算沙。終非解脫。遂依中峰密印民禪師。密印舉僧問巖頭起滅不停時如何。巖叱曰。是誰起滅。師聞大悟。會圓悟歸昭覺。遣師往省。隨眾入室。悟問從上諸圣。以何接人。師豎起拳。悟曰此是老僧用底。何者是從上諸圣用底。師以拳揮之。悟亦舉拳相交。大笑而止。又謁大慧于徑山?;蹎柹跆巵?。曰西川?;墼?。未出劍門關。與汝三十棒了也。曰不合起動和尚?;坌萌?。后出。奉詔住雪竇。淳熙七年秋。召師問道。賜肩輿入選德殿。帝曰。三教圣人。本同這個理否。對曰。譬如虛空。東西南北。初無二也。帝曰。但圣人所立門戶則不同耳。如孔子以中庸設教。印曰。非中庸。何以安立世間。故法華云。治世語言。資生業(yè)等。皆與實相。不相違背。華嚴云。不壞世間相。而成出世法。帝曰。今時士大夫?qū)W孔子者。多只工文字語言。不見夫子之道。不識夫子之心。惟釋氏禪宗。不以文字教人。直指心源。頓令悟入。不亂于生死之際。此為殊勝。印曰。非獨后世不見夫子之心。嘗見孔門顏子。號為具體。盡生平力量。只道得個瞻之在前。忽焉在后。竟捉模不著。而夫子分明八字打開。向諸弟子道。二三子以我為隱乎。吾無隱乎爾。吾無行而不與二三子者。是丘也。以此觀之。夫子未嘗回避諸弟子。而諸弟子自□□了也。昔張商英曰。吾學佛。然后能知儒。此言寔為□□。帝曰。朕意亦謂如此。帝又問。莊子何如人。印曰。只是佛法中小乘。聲聞以下人也。蓋小乘厭身如桎梏。棄智如雜毒?;鸱偕?。入無為界。即如莊子所謂形固可使如槁木。心固可使如死灰。若大乘人則不然。度眾生盡。方證菩提。正如伊尹。所謂予天民之先覺者也。將以斯道覺斯民也。有一夫不被其澤者。若己推而內(nèi)諸溝中也。帝大悅。詔住徑山。開堂曰。三世諸佛。以一句演百千萬億句。收百千萬億句。祇在一句。祖師門下半句也無。祇恁么合吃多少痛棒。諸仁者。且道諸佛是。祖師是若道佛是。祖不是。祖是。佛不是。取舍未忘。若道佛祖一時俱是。一時俱不是。顢頇不少。且截斷葛藤一句。作么生道。良久曰。大蟲裹紙帽。好笑又驚人。十年二月。帝注圓覺經(jīng)。賜師命作敘流行。紹熙元年十一月。往見智策禪師決別。策問行日。師曰。水到渠成。索紙書云。十二月初七夜雞鳴時九字。果至期而化。留七日。顏色明閏。發(fā)長頂溫。葬全身于西岡。隘曰慈辯。塔曰智光。
補續(xù)高僧傳·習禪篇
別峰禪師。
名寶印。
字坦叔。
生為龍游李氏子。
世居峨嵋之麓。
少而奇警。
然不喜在家。
乃從德山院清遠道人得度。
自成童時。
已博通六經(jīng)及百家之說。
至是。
復從華嚴起信諸名宿。
窮源探賾。
不高出同學不止。
時密印禪師民公。
說法于中峰道場。
乃挈一笠往從之。
一日密印舉。
僧問巖頭起滅不停時如何。
頭叱曰是誰起滅。
師豁然大悟。
自是鋒不可觸。
密印恨相得之晚。
會圓悟自南歸成都昭覺。
乃遣師往省。
因隨眾入室。
圓悟舉從上諸圣以何法接人。
師舉起拳。
圓悟曰。
此是老僧用者。
孰為從上諸圣用者。
師即揮拳。
圓悟亦舉拳相交。
大笑而罷。
圓悟嘆異之曰。
是子。
他日必類我?guī)煛?div id="mjrcwjf" class='inline' id='people_33693_4_36_comment'>
留昭覺三年。
密印猶在中峰。
以堂中第一座致師。
師辭。
密印大怒曰。
我以法得人。
人不我傳。
尚何以說法。
為欲棄眾去。
眾皇恐亟趨昭覺。
羅拜懇請。
圓悟亦助之請。
始行。
道望日隆。
學者爭歸之。
雖圓悟密印。
不能掩也。
久之。
南游歷見諸大禪老。
最后扣妙喜于徑山。
為師獨掃一室。
堂中皆大驚。
妙喜南遷。
師亦西歸。
始住臨邛鳳皇山。
舉香。
嗣密印。
道既盛行。
筑都不會庵。
松竹幽邃。
暇日名勝畢集。
聞師一言。
皆自謂意消稍或間闊。
輒相語曰。
吾輩鄙吝萌矣。
其道德服人如此。
俄復下硤挾金陵。
應庵華方住蔣山。
館師于上方。
白留守張公燾。
舉以代己。
師聞。
即日發(fā)去。
會陳丞相俊鄉(xiāng)來。
為金陵。
以保寧延師。
俄徙京口金山。
學者傾諸方。
金山自兵亂后。
雖屢葺莫能成。
至是始復大興。
如承平時。
而有加焉。
異時居此山。
鮮踰三年者。
師獨安坐十五夏。
魏惠憲王牧四明。
虛雪竇來請。
住四年。
樂其山林。
有終老之意。
而名益重。
被敕住徑山。
淳熙七年五月也。
七月至行在所。
壽皇降中使。
召入禁中。
以老病足蹇。
賜肩輿于東華門內(nèi)。
賜食于觀堂。
引對于選德殿。
賜坐勞問良渥。
師目舉古宿云。
透得見聞覺知。
受用見聞覺知。
不墮見聞覺知。
上悅。
畢其說乃退。
后十馀日。
又命開堂于靈隱山。
中使赍賜御香。
恩禮備至。
十年二月。
上制圓覺經(jīng)注。
遣使馳賜。
且命作序。
師老益厭住持事。
門人懼其遠游不返。
相與筑庵于山北俟其歸。
光宗在東宮。
書別峰二大字榜之。
十五年冬。
奏乞養(yǎng)疾于別峰。
得請。
明年。
光宗受內(nèi)禪。
取向取賜宸翰。
識以御寶。
復賜焉。
紹熙元年冬十一月。
忽往見嗣住山智策告別。
策問行日。
師曰。
水到渠成。
歸取幅紙大書曰。
十二月七日夜雞鳴時。
如期而化。
奉蛻質(zhì)。
返寺之法堂。
留七日。
顏色精明。
須發(fā)皆長。
頂溫如沃湯。
是月十四日。
葬于別峰之西岡。
壽八十有二。
臘六十有四。
得法弟子實繁。
指不能一二屈。
有慧綽者。
山陰陸氏子。
當以蔭得官辭之。
從師祝發(fā)。
得記莂。
遁跡巖岫。
終身不出。
師既示寂。
上為敕有司。
定謚曰慈辯。
塔曰智光。
庵曰別峰。
極方外之寵。
師說法數(shù)十年。
所至門人。
集為語錄。
晚際遇壽皇。
被宸翰咨詢法要。
皆對使者具奏。
別具行世。
此不悉著。
南宋元明禪林僧寶傳·卷五
寶印禪師者。嘉州人。號別峰。初業(yè)儒。棄儒剃染。業(yè)華嚴。又棄華嚴。從華藏民禪師。悟明心要。其祖圓悟每譽之謂。印有超師之略。印之名遂著。乃通謁于妙喜。自稱西川法侄。時徑山多士。竊笑之。妙喜問曰。未出劍門關。與你三十棒了也。印遂展拜曰。不合起動和尚。妙喜忻然。顧左右曰。你們騎馬趁不及。是日萬指。叢林為之震動。于是西還開法。而兩川素稱義虎之雄者。皆從印游。印仍慰其開講曰。宗教無二致。而公白岐耳。公以無欺心而演教。教中之宗也。我以無欺心而弘宗。宗中之教也。我佛初轉(zhuǎn)四諦于鹿苑。而憍陳如乃無欺之首也。后拈枝花于靈峰。而迦葉乃無欺之終也。故其間談經(jīng)三百馀會。皆以無欺法。而利無欺眾。公但自反能無欺乎。既無欺矣。以無欺舌而流無欺教。則教與宗。是一是二乎。惟諸公勉之。印又出峽。住持保寧。次遷金山。自金山移雪竇。自雪竇補雙徑。其眾盛矣。嘗示眾曰。世尊初成正覺于鹿野苑中。轉(zhuǎn)四諦法輪。憍陳如比丘最初悟道。真凈拈云。今日新豐洞里。秖轉(zhuǎn)個拄杖子。遂拈拄杖卓左邊云。還有最初悟道者么。若無丈夫。自有沖天志。莫向如來行處行。遂喝一喝。下座。若是印上座不然。今日向鳳凰山里。初無工夫。轉(zhuǎn)四諦法輪亦無氣方。轉(zhuǎn)拄杖子。秖教諸人。行須緩步。語要低聲。何故欲得不招無間業(yè)。莫謗如來正法輪。又曰。三世諸佛。以一句演百千萬億句。收百千萬億句只在一句。祖師門下半句也無。祗恁么合。吃多少痛棒。諸仁者。且諸佛是祖師是。若道祖是佛不是。佛是祖不是。取舍未忘。若道祖佛一時是。佛祖一時不是。顢頇不少。且截斷葛藤一句。作么生道。大蟲裹紙帽。好笑又驚人。又曰。將心除妄。妄難除。即妄明心道轉(zhuǎn)。紆桶底趯穿。無忌諱等閒。一步一芙蕖。印年邁。日常宴坐。匡床頹然。一老比丘士夫訪拜床下。愛慕倍于父母。孝宗皇帝知而召之。印以足疾。辭不奉詔。帝賜肩輿。于東華門內(nèi)。迎入選德殿。初禮臣議。朝儀及見。印直登榻跏趺。群臣皆失色。帝喜其真率。乃問圓覺之旨。印隨機酬對。帝默有契。輒注圓覺經(jīng)。命印撰經(jīng)首之序。自是東華門置禪師輿。以備顧問。十五年冬。力請庵居。紹熙改元。過訪智策禪師。兼與言別。策問行日。印曰。水到渠成。歸索紙書十二月初七夜。雞鳴時。如期而化。奉蛻質(zhì)。返寺之法堂。留七日。顏色明潤。發(fā)長頂溫。又七日擇退居之西岡而閟焉。謚慈辨禪師。塔曰智光。 贊曰。民禪師義壇之翅虎也。一入昭覺之門。翻然易轍與夫抱英敏之姿。負昂藏之表甘。若捉月之猿。趨陽之鹿者。豈非日劫相倍乎哉師。以己愈之方。施之別峰印。自然水乳合。而針芥投。為萬古我慢之正鑒。是則西山亮。何足為多耶。
新續(xù)高僧傳·習禪篇第三之三
釋寶印,字別峰,嘉州李氏子也。幼通六經(jīng),長窮七史。忽厭塵俗,志慕竺典,乃從德山清素得度。往聽《華嚴》、《起信》盡得旨,覺勞算沙,終非解脫,遂依中峰密印民禪師。密印舉“僧問巖頭起滅不停時如何?”巖叱曰:“是誰起滅?”印聞大悟。會圓悟歸昭覺,遣印往省,隨眾入室,悟問:“從上諸圣以何接人?”印豎起拳。悟曰:“此是老僧用底,何者是從上諸圣用底?”印以拳揮之,悟亦舉拳相交,大笑而止。又謁大慧于徑山,慧問:“甚么來?”曰:“西川?!被墼唬骸拔闯鰟﹂T關,與汝三十棒了也。”曰:“不合起動尊者?!被坌廊?。后住雪竇。淳熙七年秋,召印問道,賜肩輿入選德殿,帝曰:“三教圣人本同這個理否?”對曰:“譬如虛空,東西南北初無二也?!钡墼唬骸暗ト怂㈤T戶則不同耳,如孔子性以中庸設教?!庇≡唬骸胺侵杏谷绾伟擦⑹篱g?故《法華》云‘治世語言資生業(yè)等,皆與實相不相違背?!度A嚴》云‘不壞世間相,而成出世法?!钡墼唬骸敖駮r士大夫?qū)W孔子者多,只工文字語言,不見夫子之道,不識夫子之心。惟釋氏禪宗不以文字教人,直指心源,頓令悟入,不亂于生死之際,此為殊勝?!庇≡唬骸胺仟毢笫啦灰姺蜃又模瑖L見孔門顏子,號為具體,盡平生力量,只道得瞻之在前忽焉在后,竟捉摸不著,而夫子分明八字打開,向諸弟子道‘二三子,以我為隱乎?吾無隱乎爾。吾無行而不與二三子者,是丘也。’以此觀之,夫子未嘗回避諸弟子,而諸弟子自錯過了也。昔張商英曰:‘吾學佛,然后能知儒?!搜詫崬橹廉??!钡墼唬骸半抟庖嘀^如此?!钡塾謫枺骸扒f子若何如人?”印曰:“只是佛法中小乘聲聞以下人也。蓋小乘厭身如桎梏,棄智如雜毒,化火焚身入無為界,即如莊子所謂形固可使如稿木,心固可使如飛灰。若大乘人則不然,度眾生盡方證菩提。正如伊尹所謂:‘予,天民之先覺者也,將以斯道覺斯民也。有一夫不被其澤者,若己推而內(nèi)溝中也?!钡鄞髳偅t住徑山。開堂曰:“三世諸佛以一句演百千萬億句,收百千萬億句秪在一句,祖宗門下半句也無,秪恁么合吃多少痛棒?諸仁者,且道諸佛是?祖師是?若道佛是祖不是,祖是佛不是,取舍未忘,若道佛祖一時俱是,一時俱不是,顢頇不少,且截斷葛藤一句,作么生道?”良久曰:“大蟲裹紙帽,笑人又驚人?!笔甓?,帝注《圓覺經(jīng)》賜印,命作敘流行。紹熙元年十一月,往見智策禪師訣別,策問行日,印曰:“水到渠成。”索紙書云:“十二月初七夜,雞嗚時也?!惫疗诙?,留七日,顏色明潤,發(fā)長頂溫,葬全身于西岡。謚曰“慈辯”,塔曰“智光”。

人物簡介

中國歷代人名大辭典
【生卒】:?—1186 【介紹】: 宋僧。
福州人,俗姓鄭,字密庵。
自幼聰穎,出家為僧。
不憚游行,遍參知識。
天童曇華禪師
住蔣山、藏,禪侶萃集,恒逾千眾。
未幾詔住徑山、靈隱,晚居太白。
全宋詩
釋咸杰(一一一八~一一八六),號密庵,俗姓鄭,福州福清(今屬福建)人。
出家后遍參知識。
初謁應庵,蒙印可。
后分座說法于吳門萬壽、四明天童。
孝宗乾道三年(一一六七),出世衢州烏巨山乾明禪院,次遷大中祥符寺、蔣山太平興國寺、常州褒忠顯報華藏寺。
淳熙四年(一一七七),詔住徑山興圣萬壽寺,召對選德殿。
七年,遷靈隱寺。
十一年,歸老于明州天童景德寺。
十三年卒,年九十九。
為南岳下十七世,天童曇華禪師法嗣。
有《密庵咸杰禪師語錄》二卷,收入《續(xù)藏經(jīng)》。
事見《語錄》及所附宋葛必撰《塔銘》,《嘉泰普燈錄》卷二一、《五燈會元》卷二○有傳。
 釋咸杰詩,以輯自《語錄》卷上者編為卷一,以見于《語錄》卷下者編為卷二。
輯自他書者附于卷末。
全宋文·卷四六七九
咸杰(?
——一一七六),字密庵,福州(治今福建福州)鄭氏子。
博通內(nèi)外,能文善書。
壯齡出家,參曇華禪師得法,歷主烏巨、祥符、蔣山等剎。
后詔住徑山,遷靈隱,晚住育王。
淳熙三年寂。
見《新續(xù)高僧傳》四集卷一五。
大明高僧傳·卷第八 習禪篇第三之四
釋咸杰字密庵。
福州鄭氏子也。
其母夢廬山老僧入舍遂舉師。
自幼穎異過人。
及壯剃發(fā)進具遍參知識。
最后謁應庵華和尚于衢州明果庵。
一日問曰。
如何是正法眼。
答曰。
破沙盆。
應庵頷之。
說偈曰。
大徹投機句。
當陽廓頂門。
相從今四載。
徵詰洞無痕。
雖未付衣缽。
氣宇吞乾坤。
卻把正法眼。
喚作破沙盆。
后出住衢州烏巨庵。
次遷祥符蔣山藏。
未幾奉詔主徑山及靈隱。
上堂牛頭橫說豎說。
不知有向上關棙子。
有般漆桶漢東西不辯南北不分。
如何是向上關棙子何異開眼尿床。
我有一轉(zhuǎn)語。
不在向上向下。
千手大悲摸索不著。
老僧今日布施大眾去也。
良久曰。
達磨大師無當門齒。
上堂卓拄杖曰。
迷時秖迷這個。
復卓一下曰。
悟時秖悟這個。
迷悟兩忘。
糞掃堆頭重添搕??。
莫有東涌西沒全機獨脫處道得一句底。
么若道不得老僧自道去也。
擲拄杖曰。
三十年后又舉。
金峰和尚示眾云。
老僧二十年前有老婆心。
二十年后無老婆心。
僧門。
如何是和尚有老婆心。
峰曰。
問凡答凡問圣答圣。
僧又問。
如何是和尚無老婆心。
峰曰。
問凡不答凡問圣不答圣。
師曰。
我當時若見他恁么說。
好向他道。
爾若自瞥地去。
自然不落這圣凡窠臼也。
又舉婆子燒庵話畢師曰。
這個公案叢林中多有拈提者。
老僧今日裂破面皮。
不免對眾納敗闕一上。
定要諸方檢點明白。
乃召眾曰。
這婆子住處深穩(wěn)水泄不通。
偏向枯木上糝花。
寒巖中發(fā)焰。
這僧孤身迥迥慣入洪波。
等閒坐斷潑天潮頭。
到底自無涓滴。
仔細檢點。
將來敲枷打鎖則不無。
若謂佛法二人俱未夢見在。
今老僧與么提持畢竟意歸何處。
良久曰。
一把柳絲收不得。
和煙搭在玉欄干。
上堂卓拄杖曰。
盡大地喚作一句子擔枷帶鎖。
不喚作一句子業(yè)識茫茫。
兩頭俱透脫。
得了凈裸裸赤灑灑。
不可把達磨一宗掃地而盡。
所以云門大師道。
盡乾坤大地無纖毫過患。
猶是轉(zhuǎn)句不見一法。
始是半提更須知有全提在。
師曰。
劍去久矣。
方乃刻舟。
拈拄杖卓一卓下座。
南宋元明禪林僧寶傳·卷五
禪師名咸杰。
號密庵。
其先福州世族也。
姓鄭氏。
母夢廬山皓鬢頭陀入室而生。
生之夕。
境內(nèi)皆聞天樂。
不知何祥。
其親亦秘之。
師幼穎悟。
氣宇深沉。
事親以孝聞。
親有賢行。
勖之遠游。
遂得度受具。
不結(jié)侶。
不備衾。
寒暑一衲。
遍扣諸方。
諸方敬之。
晚依應庵。
屢遭訶詈。
不假一詞。
默師默契其機。
一日應庵晚參垂問。
如何是正法眼。
師遽趨對曰。
破砂盆。
應庵頷之。
命入侍。
大擁眾心。
及辭歸省親。
應庵送以偈曰。
大徹投機句。
當陽廓頂門。
相從今四載。
徵詰洞無痕。
雖未付缽袋。
氣宇吞乾坤。
卻把正法眼。
喚作破砂盆。
此行將省覲。
切忌便跺跟。
吾有末后句。
待歸要爾遵。
師閩還。
應庵乃上堂。
舉師分座曰。
一棒一條痕。
一摑一手血。
臨濟老瞎驢。
至今猶未瞥。
須彌頂上浪拍天。
大洋海水無一滴。
偉哉本色人。
頂門亞三只辨龍蛇。
百草頭擒虎兕。
一毫力穿大地人鼻孔。
坐斷衲僧搖舌。
雖然猶未撥動向上一竅在。
且作么生是向上一竅。
問取堂中首座杰。
未幾開化衢之烏巨。
其節(jié)概大類應庵。
應接渾如妙喜。
一時厭飫叢林者。
皆起而歸之。
秘閣張镃。
矢向宗風。
改宅為慧云寺。
請師據(jù)室。
師憐其正信。
示以趙州無字。
镃得旨。
及師應祥符蔣山。
歷華藏雙徑。
而镃皆隨侍。
又遷靈隱。
床歷無所容。
乃舉破庵先。
分座接納焉。
師嘗被召入禁庭。
或留宿內(nèi)觀堂。
天子屢欲加贈。
師屢以疾辭。
教授嚴康朝曰。
窮則獨善其身。
達則兼濟天下。
理固然也。
況良時莫再。
圣主難逢。
法兄每用藏六之機。
不顧從上縣絲之脈。
朝不取也。
師曰。
汝之所見。
本為通論。
但弘道設教也以時。
當此際。
京畿宮觀。
金碧交輝。
古德高風。
杳不聞矣。
而躁進孟浪之病。
庶幾老成持重者。
有以振之。
且華亭渡西山隱。
獨非兼濟天下乎哉。
力請退休平江。
淳熙甲辰春。
天童使至。
師告眾曰。
去年八月間。
得旨與安閒。
擺脫水云性。
縱步到陽山。
元宅諸子弟。
忻然力追攀。
庵居三個月。
開懷宇宙寬。
忽接四明信。
來書意盤桓。
天童虛法席。
使君語猶端。
迢迢遣耑使。
不問路行難。
山僧臨晚景。
不敢自相瞞。
搥鼓樂與行。
四眾亦忻歡。
先師未了底。
應是起波瀾。
敢問大眾。
如何是先師未了底。
一回飲水一回咽。
臨濟德山俱汗顏。
入寺以應庵遺規(guī)結(jié)制。
升座曰。
數(shù)十年前舊公案。
今日拈來重剖判。
任是鐵眼與銅睛。
也須曳入紅爐煅。
眾中忽有個不受瞞底出來道。
盡大地是個紅爐。
也煅某甲不破。
只向他道。
也知你在鬼窟里作活計。
淳熙丙午。
無病示寂。
塔于寺東。
其嗣法者。
破庵先等一十二人。
而澄照自鏡。
復住天童。
贊曰。
應庵廓虎丘之風。
時出入其庭者濟濟耳。
以其廢鉤繩而取曲直。
故竊諱之。
及密庵開化。
山不束岳。
海不束濤。
豈非過師之智。
自與齊眉共躅者異歟。
不然。
則臨濟宗風何能西咸四七。
而東登二三也。
新續(xù)高僧傳·習禪篇第三之五
釋咸杰,字密庵,福州鄭氏子也。
其母夢廬山老僧入舍,遂舉。
杰自幼穎異過人,及壯剃發(fā),進具,遍參知識。
最后謁應庵華于衢州明果庵。
一日,問曰:“如何是正法眼?
”答曰:“破沙盆。
應庵頷之,說偈曰:“大徹投機句,當陽廓頂門。
相從今四載,徵結(jié)洞無痕。
雖未付衣缽,氣宇吞乾坤。
郤把正法眼,喚作破沙盆。
”后出住衢州烏巨庵,次遷祥符蔣山藏。
未幾,詔主徑山及靈隱。
上堂:“牛頭橫說豎說,不知有向上關棙子。
有般漆桶漢,東西不辨,南北不分,如何是向上關棙子?
何異開眼尿床。
我有一轉(zhuǎn)語,不在向上向下,千手大悲摸索不著,老僧今日布施大眾去矣。
”良久曰:“達摩大師無當門齒。
”上堂,卓柱杖曰:“迷時秪悟這個。
”復卓一下曰:“悟時秪悟這個,迷悟兩忘,糞掃堆頭,重添搕??,莫有東涌西沒,全機獨脫處,道得一句底么?
若道不得,老僧自道去也。
”擲柱杖曰:“三十年后。
”又舉“金峰示眾曰:老僧二十年前有老婆心,二十年后無老婆心。
僧門:如何是有老婆心?
峰曰:問凡答凡,問圣答圣。
僧又問:如何是無老婆心?
峰曰:問凡不答凡,問圣不答圣。
”杰曰:“我當時若見他恁么說,好向他道:你若自瞥地去,自然不落這圣凡窠臼也。
”又舉婆子燒庵話畢,杰曰:“這個公案叢林中多有拈提者,老僧今日裂破面皮,不免對眾納敗闕一上,定要諸方檢點明白。
”乃召眾曰:“這婆子住處深隱,水泄不通,遍向枯木上糝花,寒巖中發(fā)燄。
這僧孤身迥迥,慣入洪波,等閒坐斷潑天潮頭,到底自無涓滴。
仔細檢點,將來敲枷打鎖則不無,若謂佛法,二人俱未夢見。
今老僧與么提持,畢竟意歸何處?
”良久曰:“一把柳絲收不得,和煙搭在玉欄桿。
”上堂卓拄杖曰:“盡大地喚作一句子,擔枷帶鎖。
不喚作一句子,業(yè)識茫茫。
兩頭俱透脫得了,凈裸裸,赤灑灑,不可把達摩一宗掃地而盡,所以云門大師道盡乾坤大地,無纖毫過患,猶是轉(zhuǎn)句,不見一法始是半提,更須知有全提。
”良久曰:“劍去久矣,方乃刻舟?!?div id="ejnr97c" class='inline' id='people_33601_5_36_comment'>
共 23 首 第 1 頁 下一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