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物:劉康

相關(guān)人物:共 3 位。
共 4 首
西漢定陶鼎歌(戊辰) 清 · 洪亮吉
陶陵,西漢定陶共王陵也?!?span id="sq0m4o2" class='peopleLink highlighted2' onclick='ShowAuthorProfile("2856", "poem_preface_1406780", "共王")'>共王傳》:哀帝二年,追尊共王共皇帝。此鼎鑄于右扶風(fēng)隃糜、汧二縣,蓋有銘字十五,曰「隃糜陶陵共廚銅斗鼎」,是鼎當鑄于哀帝追尊之后,致之陶陵,以供禋祀之用耳?;蛞詾?span id="ieu00yy" class='peopleLink highlighted2' onclick='ShowAuthorProfile("2856", "poem_preface_1406780", "共王")'>共王就封時自隃糜、汧攜往定陶者,非也。吾友阮巡撫元以漢慮傂尺度之,高七寸三分。身高四寸二分,蓋高一寸六分。蓋上有三環(huán),各高一寸二分。兩耳高二寸二分,三足高二寸。巡撫于嘉慶七年移置焦山,以配周鼎,并約同人賦之。后六年戊辰,亮吉避暑焦山,始摩拓數(shù)紙并為此歌,以寄巡撫浙中。
古扶風(fēng)縣隃糜汧,鑄此鼎獻陶陵前。
陶陵歲月二千載,此鼎亦已經(jīng)三遷。
渭河寶氣三霄燭,丹鼎初成素靈哭。
迢迢泲水留不得,庶壓洪流鎮(zhèn)坤軸。
君不見定陶共王元帝嗣,兒亦居然作天子。
前殿熊傾帝戚家,后宮燕啄王孫矢。
蓋書十五何斑駁,上有三環(huán)下三足。
法物雖供一帝廚,圣卿已覆三公餗。
王母行籌事已非,漢家臘盡鼎潛移。
陶陵何似延陵永,禍水驚同海水飛。
遺聞軼事誰傳此,空說鼎旁皆有耳。
寶氣難從清泗沈,雄文欲共松寥峙。
君不見東平立石瑞豈徵,定陶鑄鼎神斯憑。
再傳亦盡享天位,可惜末造非中興。
一金一石興亡判,咎在先王寡英斷。
若使先知漢鼎遷,何妨早法虞廷禪。
滄海如今半作田,徒留舊物鎮(zhèn)云煙。
灞城銅狄如能說,何止相逢五百年。
西漢陶陵鼎以漢慮俿尺度之高七寸三分身高四寸二分蓋高一寸六分蓋上有三環(huán)名高一寸二分兩耳高二寸二分三足高二寸銅質(zhì)五色斑駁腹有棱純素蓋鑿隸書銘大字十五曰隃麋陶陵共廚銅斗鼎蓋并重十一斤小字四曰汧第卅五器鑿隸書銘大字十七曰隃麋陶陵共廚銅鼎一合容一斗并重十斤小字十六曰汧共廚銅鼎容一斗重八斤一兩第廿一案漢書地理志隃麋汧二縣屬右扶風(fēng)后漢書耿弇傳建武四年封耿況為隃麋侯續(xù)漢書郡國志作渝麋誤也又續(xù)漢志定陶在濟陰郡本曹國后漢屬兗州刺史部郭璞曰城中有陶邱史記云穰侯出之陶即其地定陶共王康元帝子哀帝父永光八年自山陽徙封漢書丁太后傳建平二年上曰太后宜起陵恭皇之園遣大司馬驃騎將軍明東送葬于定陶貴震山東共王傳哀帝二年追尊共王共皇帝水經(jīng)注濟水自定陶縣南又東徑秦相魏冉冢南又東北徑定陶共王陵此器云陶陵是定陶共王陵也隃麋汧二邑共此器故日共廚銅鼎鐘鼎款識漢好畤鼎銘云今好畤共廚金一斗鼎汾陰宮鼎銘云汾陰共官銅鼎上林鼎銘云上林共官銅鼎漢器體制如是漢陵廟皆有廚三輔黃圖昭帝平陵為小廚裁足祠??钭R漢孝成鼎銘云長安廚孝成廟銅三斗鼎是也此鼎蓋與器銘辭不相應(yīng)者因有二鼎蓋與器互錯也器銘云并重十斤又云重八斤一兩云器重八斤一兩則蓋當重一斤十五兩矣今除蓋以庫平法馬稱之重五十三兩七錢二分銘云容一斗以今官倉斗較之得一升八合定陶故城在今山東曹州府定陶縣西南予得此鼎因思焦山祗有周鼎若以漢鼎配之經(jīng)史引徵可增詩事爰以官牘達之鎮(zhèn)江府丹徒縣付焦山寺僧永守之并加冊于櫝繪圖拓款鈐印備錄諸詩時嘉慶七年季秋月
碧山一角浮春潮,中有周鼎開云歊。
古文十行照江水,百家詠釋窮秋毫。
千年古篆變?yōu)殡`,西漢款識多鑿雕。
我有漢鼎五十字,隃麋汧鑄供定陶。
斗斤兼記古權(quán)量,汾陰好畤同禋祧。
濟水東流帝陵起,臣莽掘廚金不銷。
齋中拭刷出古澤,鼎雖轉(zhuǎn)徙猶堅牢。
煙云過眼莫浪擲,送爾安隱棲松寥(焦山閣名)。
卣钘觶爵共相餞,雁鐙剪燭吟清宵。
壬戌之秋木葉脫,海門風(fēng)起江飛濤。
蛟鼉踏浪避金景,蒼然古意生單椒。
此時此鼎入山去,江天寶氣騰輕艘。
海云堂中多古木,兩鼎扃耳初相遭。
周儀可補覲禮闕,漢事志傳徵班曹。
倉籀字破鬼夜哭,八分不似周王朝。
一波一磔湛水石,同隱有似由與巢。
胎禽仙去亦偶耳,華陽銘尚鐫嶕峣。
可知古人皆好事,以詩媵鼎各訂交。
他時得暇或相訪,云帆一片橫金焦。
注:考杜佑通典京口有譙山戌太平寰宇記亦以譙山為戌??谥接嗉也丶味ㄦ?zhèn)江志云江淹焦山詩舊本作譙山是北宋以前尚名譙山北宋以后始以焦孝然事傅會之孝然避兵娶婦于揚州見三國志注爾時孝然年尚幼似無隱譙山三詔之事且孝然為魏以后人蔡伯喈卒于漢末在孝然之前焦君之贊當別有一焦君似無為孝然作贊之事又焦山古鼎王西樵始據(jù)韓吏部如石言為京口某公家物嚴分宜奪之康熙間人競以為詩歌故實然自嘉靖以后明人書集鮮及此說天水冰山錄于分宜家物無所不載古銅器款中祗有古銅鼎二個共重一百一十四斤且有蓋并未言及款字此鼎一鼎之重巳不止百馀斤矣朱竹垞翁覃溪二君深于考古者其焦山鼎詩中皆不言此事為其無據(jù)也故余謂焦孝然嚴分宜二事等諸無稽勿聽可也
⑴ 周鼎呼史冊命之儀可補禮文之不足諸家詩考未言及此
漢家孝惠踐炎祚,封地既削聞梁王。
隆準子孫就藩位,惟恢實始膺雄疆。
詔諸郡國立高廟,俾奉尊卣歆烝嘗。
定陶之鼎亦其一,繆篆二八銘都倉。
長陵草沒井火熄,舊物淪落無何鄉(xiāng)。
僅從博古認款識,鐵官鼓鞴空精良。
今茲古鼎制殊樸,范自何代來何方。
通高七寸器殺半,蓋疑盂覆形圓鐺。
三環(huán)列非一峰卓,兩耳峙并三足強。
雷紋篆帶品莫定,六夔三犧名難詳。
西漢陶陵字可辨,供廚好畦應(yīng)相當。
中丞好古識精審,原父南仲均慚惶。
定為共王陵祭器,扶風(fēng)共祀逾千霜。
未入宣和舊圖錄,形質(zhì)一一煩衡量。
累黍相差篆畫別,知非初載升馨香。
共王謚同名則否,孝哀往事殊難忘。
傅氏昭儀后宮最,誕毓龍種看騰驤。
三鬷舊國藉屏翰,維城誼篤非恒常。
況復(fù)承華嗣主鬯,材藝素負夙德彰。
身嗣前星表環(huán)極,子承景祚夸當陽。
推親典并顯尊重,報功事與追遠長。
想見順時潔粢盛,斯鼎長奉園陵旁。
獨遭新莽覆公餗,太阿倒握權(quán)勢張。
奏貶尊號及帝母,天家骨肉情殊傷。
竊懷璽綬事烏有,妄以私怨憑黃腸。
穿塋竟忍遣謁者,發(fā)丘恍已添中郎。
金碗煙銷土斑駁,寶衣火化云蒼涼。
休訝魚鐙照夜密,空憐燕影銜泥忙。
高冢崩隤百物毀,瞇眼惟嘆荊榛荒。
流傳此鼎獨堅好,不隨劫焰歸蒼茫。
愛等周家虎彝庋,珍同虞氏蜼敦藏。
莫問鄭邢暨妘婦,漫稱雕豆兼玉觴。
所惜銘辭異器蓋,雄鴛仿佛離雌鴦。
何當更覓吉金偶,珠聯(lián)璧合增輝煌。
生砂活碧敢褻視,西京法物留滄桑。
總?cè)坏靡灰嘁炎?,寶氣上燭浮云光。
絕勝汾陰禋祀畢,長淪彝器波湯湯。
屈澤何須怨蠖身,怡然物我共皇春。
山中宰相壽元客,柳下先生懷葛民。
木不中材宜受棄,石難用砥復(fù)誰磷?
披云試俯天門盼,各有生機寓大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