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物:李遵勖

相關(guān)人物:共 7 位
共 7 首

人物簡介

中國歷代人名大辭典
【生卒】:960—1028 【介紹】: 宋僧。四明人,字約言。俗姓金。七歲喪母,發(fā)愿出家,十五歲受具。二十歲從寶云寺義通法師習(xí)天臺教觀。甫經(jīng)一月,便能講經(jīng)。與高僧慈云相結(jié),義同手足。未幾,名撼四方,凈侶云集。太宗淳化間出主乾符寺,尋遷延慶寺,專事懺講四十余年,生徒遍于東南。真宗賜號法智大師,世稱四明尊者。后世尊為天臺宗十七祖。有《金光明經(jīng)玄義拾遺記》、《大悲懺儀》等。
中國歷代人名大辭典
【生卒】:960—1028 【介紹】: 宋僧。四明人,俗姓金,名知禮,字約言。年十五出家,師事寶云寺義通法師。講天臺教觀。真宗天禧四年住延慶寺,學(xué)徒甚眾。有《十義書》、《融心解》等多種。
全宋文·卷一七四
知禮(九六○——一○二八),又稱智禮,字約言,俗姓金氏,明州鄞縣(今浙江寧波)人。幼出家,十五歲受具足戒。二十歲從天臺螺溪傳教院義通學(xué)天臺教觀。端拱元年師卒,遂繼席弘化。后居四明延慶院。四十馀年中,講論佛典,修禮懺法,并與本宗「山外派」展開長期爭論,開創(chuàng)山家派,成為天臺宗著名義學(xué)高僧,后人尊為天臺宗第十七祖,人稱四明尊者,宋真宗賜號法智大師。天圣六年卒,年六十九。著述宏富,有《十二門指要鈔》、《觀心二百問》、《金光明經(jīng)文句》、《觀音玄義記》、《觀音義疏記》、《觀經(jīng)疏妙宗鈔》、《四明十義書》、《四明尊者教行錄》等,多存。見釋宗曉《四明尊者年譜》(《大正藏》卷四六),《佛祖統(tǒng)紀》卷八。
補續(xù)高僧傳·義解篇
知禮。
字約言。
四明金氏子。
父母禱佛而生。
神宇清粹。
不與眾倫。
出家具戒。
從寶云習(xí)教觀。
大有解入。
與慈云相結(jié)。
義同手足。
端拱元年。
寶云歸寂。
遂繼席弘化。
學(xué)眾云委。
咸平中。
郡大旱。
與慈云同修光明懺祈雨。
約三日無應(yīng)當。
然一手供佛。
懺未竟。
雨已大浹。
是年。
遣門人如什二子。
持十義書觀心二百問。
詣錢塘昭師室。
初是。
光明玄。
有廣略二本。
景德前。
錢塘恩師制發(fā)揮記。
專解略本。
謂。
十種三法。
純談法性。
不須更立觀心。
廣書有之者。
后人擅加耳。
師于是。
作扶宗記。
大明廣書附法觀心之義。
謂恩師之廢觀心。
是謂有教而無觀。
有梵天昭孤山圓。
皆奉先門學(xué)。
述辯訛。
以助略書。
彼此詰難往返。
綿歷七載。
乃總結(jié)前后。
為書二卷。
凡十章。
因為十義書。
又設(shè)為二百問以質(zhì)之。
時。
孤山居昭師座端。
觀如什論不已。
遽白郡守。
以來無公據(jù)發(fā)遣。
令還不復(fù)致答。
事乃已。
祥符六年。
建念佛施戒會。
歲視為嘗。
且撰融心解。
明一心三觀。
顯四凈土之旨。
天禧改元。
謂其徒曰。
半偈亡軀。
一句投火。
圣人之心。
為法如是。
吾將捐身。
以警懈怠。
乃與異聞。
結(jié)十同志。
修法華懺。
三載期滿。
將焚身以供妙經(jīng)。
秘書楊大年。
以常住弘法為請。
并諸公。
交勸力止之。
乃復(fù)結(jié)十僧。
修大悲懺法三載。
以酬素愿。
是年。
述消復(fù)三用章。
對孤山闡義鈔。
四年駙馬李遵勖。
奏師高行遺身。
上嘉嘆。
賜號法智。
且遣內(nèi)侍。
至延慶寺。
命修法華懺三日。
為國祈福。
因撰觀音別行玄記。
觀經(jīng)疏妙宗鈔。
天圣改元。
天童凝禪師。
貽書論指要鈔。
揀示達磨門下三人。
得道淺深。
為不可。
師為改之。
三年。
大弘放生之業(yè)。
五年。
制光明文句記。
以迫歸寂。
不及終帙。
六年元旦。
建光明懺七日。
為順寂之期。
至五日。
結(jié)跏趺坐。
召大眾說法。
稱佛號。
奄然而逝。
壽六十九。
夏五十四。
露龕二七日。
顏貌如生。
爪發(fā)俱長。
塔于南城崇法院之左。
師著述數(shù)十種。
發(fā)明天臺一家之旨。
無剩義矣。
誠為前達之功臣。
后學(xué)之模范。
獨于起信。
大有悟入。
故多所援據(jù)。
后人扁其堂。
曰起信。
示不忘也。
師門學(xué)甚夥。
而尚賢為之冠。
嗣法智。
主延慶。
道化大行。
嘗晨入懺堂。
見一虎伏幾前。
賢直進。
展尼師壇于虎背。
拜之。
寂無所睹。
奇哉。
則其人為可知矣。
新續(xù)高僧傳·凈讀篇第八之一
釋知禮,字約言。明州金氏子。其父母夢神僧攜一童,畀之曰:“此佛子羅睺羅也。”未幾生禮。七歲喪母,號哭不絕,白父求出家,依太平興國寺洪選得度。及長,詣寶云寺義通法師學(xué)教觀圓頓之旨,一受即了。淳化中主乾符寺,尋徙保恩院,敷揚教觀,學(xué)徒踵至。會明州旱,禮與慈云式同修光明懺。約三日不雨,當自焚一手。如期,果大雨。大中祥符三年,重建保恩寺,賜名“延慶”。六年建念佛施戒會。自茲以降,每歲二月望,以為常舉。嘗集十僧,修《法華懺》三年,更集十僧修《大悲懺》三年,積精竭誠,千日無倦。人以為難,自禮視之,乃若固然。復(fù)于佛前,并爇三指,真心妙諦,超然生死。天禧四年,賜號“法智大師”,敕令住世演教。禮以從上諸祖,闡揚凈土者,多譚事相,空示觀門,暫被時機,未窮圓頓。因取天臺《觀無量壽經(jīng)疏》,研極理奧,曲暢玄風(fēng),成《妙宗鈔》數(shù)萬言。時方詔天生立放生池,禮舍缽資,集諸善緣,結(jié)放生會,每歲佛誕日,縱諸魚鳥。有司以聞,敕樞密劉筠撰文,立碑院內(nèi)。天圣六年正月元日將示寂,建《光明懺》七日。至五日,結(jié)跏趺坐,召眾說法,稱佛數(shù)百聲,奄然而逝,年六十九。露龕二七日,爪發(fā)加長。阇維時,舌根不壞,若蓮華然。

人物簡介

全宋文·卷三二八
自寶(九七八——一○五四),俗姓吳,廬州合肥(今安徽合肥)人。
弱齡出家壽州普寧禪院,后云游四方,與蘄州五祖山戒禪師、駙馬都尉李遵勖友善。
至筠州洞山,長老曉聰愿以法席傳之,四方禪學(xué)聞風(fēng)而至。
祖無擇召臨廬山歸宗禪院,程師孟請徙云居,法席鼎盛,四眾云集。
初以李遵勖薦賜紫方袍,皇祐中賜號妙圓大師。
至和元年卒,年七十七。
見《武溪集》卷七《妙圓大師塔銘》,《補續(xù)高僧傳》卷七。
補續(xù)高僧傳·習(xí)禪篇
自寶。廬州合肥人。姓吳氏生有奇相。弱齡歸普寧院。已抱出群之見。聞五祖戒公匠石宗門造之。置水投針。理存默識。遂入室傳法焉。祖病。令行者往庫司取生姜煎藥。寶方主庫事叱之。行者白祖。祖令將錢回買。乃與之。后往洞山。聰公知其為人。特加器重。臨歿遺言。令繼其席??な?。又以書托祖。舉所知者主洞山。祖云。無如買生姜漢。住未幾。戶外屨滿矣。叢林殷足委積。常馀百萬。黃檗山饘粥不繼。寶移杖總之。黃檗為之豐。直院祖君無擇。部憲程君師孟。并著好賢樂善之名。祖。既挽寶主歸宗。程。復(fù)以云居致寶。前后凡四住名剎。在歸宗時。一日扶杖出門見喝道來問甚。官吏云。縣尉令避路。寶側(cè)立道左。馬至前跪不行。寶曰。畜生卻識人。尉知是寶。再拜而去。住云居時。一夜山神肩輿。輿寶繞寺行。寶云。抬你爺抬你娘抬上方丈去。神直抬上方丈。寶為人精嚴。護持戒法。初行腳時。宿旅店。為娼女所窘。與同寢榻。寶危坐終夜。明發(fā)娼女索錢。與之出門。燒被而去。娼女以實告其父母。遂請歸置齋以謝。謂真佛子也。然好名事邊幅故。所至必選名僧自隨。為其羽翼。寶實得法于五祖。祖暮年。棄眾造焉。寶以其行藏落人疑似。弗為禮。且說偈譏之。祖遂造大愚。一日于僧堂前。倚拄杖。談笑而化。寶雖有盛名。叢林亦以是少之。師在洞山。嘗自甓壽藏。后二十馀年。遂終于歸宗。壽七十七。僧臘五十一。示寂。十八日全身入塔。至和元年也。余襄公靖。為之銘曰。彼上人者。叢林獨步。激揚宗旨。慈心廣度。言發(fā)其機。俾之自悟。人得其要。直趨覺路。橫杖而來。舍筏而去。吁嗟妙圓。人天仰慕。妙圓。師賜號也。

人物簡介

簡介
荊國大長公主,宋太宗第八女,母方貴妃。
公主善筆札,喜圖史,能為歌詩,尤善女工,太宗特所鐘愛。
至道三年五月,封萬壽長公主。
大中祥符元年十二月,進封隋國長公主,降右龍武軍將軍李遵勖。
四年七月,改越國長公主。
六年正月,改宿國長公主。
天禧三年八月,改鄂國長公主。
干興元年二月,進封冀國大長公主。
明道元年十一月,改魏國大長公主。
皇佑三年六月薨,年六十四。
追封齊國大長公主,賜謚獻穆。
元符三年三月,改封荊國大長公主。
政和四年十二月,改封獻穆大長帝姬。

人物簡介

中國歷代人名大辭典
【生卒】:1013—1060 【介紹】: 宋潞州上黨人,字元伯。
李遵勖子。
七歲授如京副使,七遷濟州防御史。
出知冀州,為政循法度,民得不擾。
累官寧遠軍節(jié)度使、知澶州。
喜學(xué)問,頗通陰陽、醫(yī)術(shù)、星經(jīng)、地理之學(xué)。
卒謚良定。

人物簡介

中國歷代人名大辭典
【生卒】:?—1091 【介紹】: 宋潞州上黨人,字公謹。李端懿弟。以外戚七歲授如京副使。歷知襄、郢二州,本路轉(zhuǎn)運使獻羨財數(shù)十萬被賞,端愿上言其常賦三折,民不堪苦,遂奪賞。英宗初,同提舉在京諸司庫務(wù),進對勸帝親攬權(quán)綱,以系人心,不宜退托而失天下望。神宗時以太子少保致仕。哲宗立,進太子太保。
全宋文·卷一五二五
李端愿(?
——一○九一),字公謹,開封(今河南開封)人,遵勖子。
以母穆獻公主恩,七歲授如京副使。
累進邢州觀察使、鎮(zhèn)東軍留后,知襄、郢、廬州。
英宗初,同提舉在京諸司庫務(wù),拜武康軍節(jié)度、知相州。
請歸,除醴泉觀使。
神宗時,以太子少保致仕。
哲宗立,進太子太保。
元祐六年卒。
宋史》卷四六四有傳。

人物簡介

中國歷代人名大辭典
【生卒】:1074—1126 【介紹】: 宋潞州上黨人,字浩然。
李遵勖曾孫。
以蔭補殿直。
召試中書,易文階,為通直郎、知鄂州崇陽縣。
欽宗靖康元年,京城被圍,奉檄募兵勤王,至蔡州,擊敗金軍游騎,后血戰(zhàn)而死。

人物簡介

全宋詩
釋法一(一○八四~一一五八),字貫道,賜號尋巢,俗姓李,開封祥符(今河南開封)人。為南岳下十四世,泐潭清禪師法嗣?;兆诖笥^元年(一一○七)從靈巖通照愿禪師祝發(fā)。后又謁蔣山圓梧禪師、疏山草堂禪師。高宗紹興七年(一一三七),住泉州延福院。后四遷巨剎。退長蘆,歸天臺萬年觀音院。二十八年卒,年七十五。事見《鴻慶居士集》卷三二《長蘆長老一公塔銘》、《嘉泰普燈錄》卷一○、《五燈會元》卷一八。今錄詩五首。
大明高僧傳·卷第七 習(xí)禪篇第三之三
釋法一號雪巢。
即襄陽郡王駙馬李遵勖玄孫也。
世居開封祥符縣。
母夢一老僧至其家而產(chǎn)。
聲洪氣偉具大人相。
十七試上庠。
從祖仕淮南。
欲官之。
不就請去家事長蘆慈覺頤禪師。
祖弗許。
母曰。
此兒必宿世沙門也。
愿弗奪其志。
未幾慈覺歿。
禮靈巖通照愿禪師祝發(fā)。
依十年。
覺心迷悶道無所入。
遂往蔣山謁圓悟。
一見器重之。
適悟奉旨住天寧。
亦在侍。
不契。
次見草堂于疏山。
一言之下忽爾徹其源底。
紹興七年泉守劉彥修請居延福。
四遷巨剎最后住長蘆。
因慕天臺形勝昕夕懷之。
于是乞退居山之古平田觀音院。
高臥煙霞長嘯深翠。
處世而忘世也。
一日忽示微疾書偈曰。
今年七十五。
歸作庵中主。
珍重觀世音。
泥蛇吞石虎。
乃入龕趺坐別眾而逝。
塔于本山。
補續(xù)高僧傳·習(xí)禪篇
法一。字貫道。太師襄陽郡王李公用和之玄孫也。世居開封祥符。其母見老僧入夢而生。比成童。一切嬉弄皆不顧。十七試太學(xué)為諸生。被服詩書。岸然自負。從其翁仕淮南。欲任以官。不從。將棄家事長蘆賾公。翁難之。母曰。此夙世沙門。勿奪其志。未幾賾歿。禮靈巖通照愿公。得度登具。依之十年無所入。益刻苦奮厲。時圓悟住蔣山。以大法炬許之。悟奉詔住京師天寧。師侍行。會靖康之亂。悟還蜀間關(guān)。走謁草堂清公于疏山。一語頓明大法。紹興七年。泉守寶文劉子羽。迎住延福院。丞相張公浚。帥福唐。徙住壽山。尚書梁公汝嘉。守四明。又挽居雪竇。于是公卿大夫。想見風(fēng)采。爭先邀迎。惟恐弗及。天臺萬年寺。在山谷窮處。其徒阘茸。有司奏改為禪。率選名緇眾所信服者。為領(lǐng)袖。師遂又徙萬年。間復(fù)一應(yīng)長蘆。而歸萬年觀音院。浹日示微疾。說偈入龕而逝。壽七十五也。師生于戚里。長于華屋。而性與道合。不假師授。一念幡然。超塵勞而臍覺岸。為世大知識。豈不謂豪杰歟。
新續(xù)高僧傳·習(xí)禪篇第三之二
釋法一,字雪巢,姓李氏,襄陽郡王駙馬李遵勖玄孫也。
世居祥符,母夢一老僧至其家而生。
發(fā)聲洪亮,質(zhì)異凡庸。
年十七,試上庠,從祖仕淮南,欲官之,不就。
請去家,事長蘆慈覺頤禪師,祖弗許。
母曰:“此兒必宿世沙門也,愿弗奪其志。
”未幾,慈覺寂,禮靈巖通照愿禪師祝發(fā),相依十載,覺心迷悶,道無所入。
遂往蔣山謁圓悟,一見器之。
適悟移住天寧,一亦隨侍。
次見草堂于疏山,一言之下忽爾徹其源底。
紹興七年,泉守劉彥修請居延福,四遷巨剎,最后住長蘆。
因慕天臺形勝,昕夕懷之,于是乞退居山之古平田觀音院,高臥煙霞,長嘯深翠。
一日忽示微疾,書偈曰:“今年七十五,歸作庵中主。
珍重觀世音,泥蛇呑石虎。
”乃入龕趺坐而逝,塔于古平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