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物:李彌遜

相關(guān)人物:共 12 位。
共 12 首 第 1 頁 下一頁

人物簡介

全宋詩
王才元,與子彌大同時,曾官少師(《筠溪》卷二一《跋王才元少師所收尚書兄墨跡》)。

人物簡介

中國歷代人名大辭典
【生卒】:1043—1109 【介紹】: 宋福州連江人,徙居蘇州吳縣,字子約。
李彌遜父。
師事曾鞏。
神宗熙寧六年進士。
累官袁州通判,所至以興學校為先務(wù)。
有《毛詩訓解》、《孟子講義》及文集等。

人物簡介

全宋詩
釋守訥(一○四七~一一二二),俗姓鄭,自號莫莫翁。
為青原下十二世,法云秀禪師法嗣。
初依棲霞山云渺庵主,后于錢塘凈慈寺祝發(fā),禮圓照本公為師,時稱訥叔。
住蕪湖吉祥院、江寧能仁寺,繼遷華藏,皆所至未幾即辭去。
隱居涇縣金峰,凡十六年。
徽宗宣和三年(一一二一),住宣州昭亭廣教寺。
四年,卒,年七十六。
有《擬寒山詩》數(shù)百篇,已佚。
事見《筠溪》卷二四《宣州昭亭廣教寺訥公禪師塔銘》,《五燈會元》卷一六有傳。
全宋文·卷二四○八
守訥(一○四七——一一二二),蘇州(治今江蘇蘇州)人。
俗姓鄭,本衣冠之族,棄儒就釋。
初依圓照,復(fù)參圓通,得大徹悟。
先后住蕪湖之吉祥、江寧之能仁、華藏,隱涇縣之金峰,以莫莫翁自號。
宣和三年,奉命住持宣州之廣教寺。
次年卒,年七十六。
著有《大藏節(jié)要》二十門、《節(jié)宗鏡錄》十卷,又擬寒山詩數(shù)百篇。
見《筠溪》卷二四《宣州昭亭山廣教寺訥公禪師塔銘》,《樂邦文類》卷四。

人物簡介

全宋詩
釋清遠(一○六七~一一二○),號佛眼,臨邛(今四川邛崍)人。
俗姓李。
年十四出家,嘗依毗尼。
南游江淮間,遍歷禪席,師事五祖演禪師七年。
后隱居四面山大中庵,又住崇寧萬壽寺。
繼住舒州龍門寺十二年。
徽宗政和八年(一一一八),奉敕住和州褒禪山寺(《古尊宿語錄》卷二九)。
踰年,以疾辭,歸隱蔣山之東堂。
為南岳下十四世,五祖演禪師法嗣。
宣和二年卒,年五十四。
事見《筠溪》卷二四《和州褒山佛眼禪師塔銘》,《嘉泰普燈錄》卷一一、《五燈會元》卷一九有傳。
 清遠詩,以《古尊宿語錄》卷三○中的《偈頌》編為第一卷,以同書卷三四中的《頌古》編為第二卷,同書卷三一語錄中散見各處者及見于他書者輯為第三卷。
全宋文·卷二九四六
清遠(一○六七——一一二○),號佛眼,俗姓李,邛州(治今四川邛崍)人。
年十四受具戒,依太平演道得大悟,后歷主崇寧萬壽、龍門、褒禪等名剎,歸隱于蔣山。
宣和二年卒,年五十四。
著有《圓融禮文》、《普門禮文》等。
李彌遜《和州褒山佛眼禪師塔銘》(《筠溪》卷二四)。
僧寶正續(xù)傳·卷第三
禪師諱清遠。生李氏。蜀之臨邛人。出家。十四具戒。嘗依毗尼師究其說。因讀法華經(jīng)。至是法非思量分別之所能解。持以問。講師莫能對。乃曰。義學名相。非所以了生死大事。遂捐舊習。南游江淮間。遍歷叢席。聞舒州太平演道者為宗師第一流。往造其室。演一見深奇之。謂可以弘持法忍。壁立不少假。冀其深造。師棲遲七年。未嘗妄發(fā)一語。一日因撥火。忽有省。即說偈曰。深深撥有些子。平生事只如此。由是洞徹超詣。機辯峻捷。莫敢當鋒。衲子爭歸之。師益靜默自晦。不自為得。隱居四面山大中庵。屬天下新崇寧寺。方擇人以處。舒守王渙之迎師住持。未幾引去。會龍門虛席。遂補焉。示眾曰。學道之士。有二種病。一騎驢覓驢。二騎卻驢了不肯下。且如騎卻驢了更覓驢??蓺⑹谴蟛?。龍門向道不要覓。靈利人。當下識得。除卻覓底病。狂心遂息。既識得驢了。騎卻不肯下。此一病最難醫(yī)。龍門向道不要騎。你便是驢。盡大地是個驢。且作么生騎。你若騎。管取病不去。若不騎。十方世界廓落地。此二病一時去。心下無事。名為道人。所以趙州問南泉如何是道。泉云。平常心是道。州從此頓息馳求。識得祖病佛病。無不透得。后來遍到諸方。莫有出其右者。蓋緣他識病。又曰。釋迦老子在什么處。自云。作么。復(fù)云。達磨大師在什么處。自云。只在且作么生。說個只在底道理。也不妨難明。若于斯明得。始知正法常住。禪僧家多分只道那舉處便是。你若身壞命終時。若病說不得時。又作么生。須是證入始得。不見。僧問德山。從上諸圣。向甚么處去。山云。作么作么。莫是作么便是諸圣么。你諸人若不將言語會。便落他聲響流布??v饒不落聲響言句。便落他無言無說處。此事實無。你意解卜度。若存一絲毫。便成趣向于己疏也。直饒你將玄機妙義去。合他決定合不著。若總不思量。亦不可。須是親證始得。明見無疑。又曰。有般宗師向人道。莫作計較道理。開口便沒交涉。與他不相應(yīng)。也去空劫已前認取。都無言說。又有一般宗師向人道。癡漢你這一段因何不會。先將自心做個窠臼。然后將心去取證。喚作釘樁了。繞樁走便恁么。流傳將去。便恁么承當去。敲床豎拂用將去。喚作將心用心。一似坐個氣毬相似。有甚安樂處。又似蝦蟆努氣相似。你恁么見解。面前一似黑霧罩定了也。師居龍門十有二年。道風大振。四方學者皆曰。吾必師龍門。由是云集座下。居無所容。師應(yīng)機酬酢。未嘗有勌色。示曲折數(shù)篇。學者聚而編之。名曰心要。其略曰。不應(yīng)于無際中立分限。若立分限。是無際空乃自隨。所以解空者無空想。若人以言語名狀心。終不得心。不以言語名狀心。亦不得心。言語本是心名狀之故。不得也。無言語本是心不名狀之故不得也。種種會當。皆不與自心契。上祖曰。默契而已為若此。又曰。道若為達。但無妄念耳。若人知是妄念。作意止之者。見有妄念故也。見有妄念作意觀照。令是正理亦見。有妄念也。知妄元是道。乃無妄焉。故達道乃無所得也。又曰。證者絕能所也。非別有玄理。在尋常日用處。如見色時是證時。聞聲時是證時。飲水食粥時是證時。一一絕能所。此非久習不假薰煉。蓋見成之事。世人不識。名曰流浪。故云唯證乃知難可測。又曰。學道者明知有是事。何故不得旨而長疑。蓋信未極。疑未深也。唯深與極。若信與疑。真是事也。不解如此返照。遂迷亂。不知由緒。困躓中途。能自返省。更無第二人也。既曰此事。又豈更知耶。知是妄慮。此事則不失也。又曰。道不止說與示而后顯。蓋體自常露。說示者方便道用耳。省悟者亦暫時岐路也?;蛞蛘f而證?;蛞蚴径搿;蜃杂X觸以知歸。終無異事。別得至心源而止也。又曰。人言悟了方修此。屬對治門。雖禪門亦許以正知見治之。若論當人。即不須若是也。又曰。人不識問。遂依來問而答。不知乃自問耳。欲答誰邪。人不識答。遂依言起見。不知乃自答耳。何有旨趣邪。故曰??偸悄愫每春每?。又曰。從上來有二種方便。有真實方便。所謂說無有間。有善巧方便。所謂妙應(yīng)群機。若從真實方便。得入不假思量。性自神解。求無有退。妙用河沙也。若從善巧方便得入。得坐披衣。向后自看始得。未可將為究竟。此二種方便。皆一法也。不可須臾有失。學者思之。又曰。悟心見性。當如雪峰玄沙。履實踐真。當如南泉趙州。今時學者。但以古人方便為禪道。不知與古人同參也。十二時中。學道無頃刻棄舍。此人縱未得入。念念已是修行也。尋常說修行。不過三業(yè)六根清凈禪門。更不必如是。何故禪定之門。念念與智波羅蜜平等。一切處自無過患也。久久心地通明之日。從前并得滿足。名一行三昧。今時人全無定力。復(fù)不開智眼。所以機緣語句。只成諍論。生滅心行。夫禪學不是小小。未用超佛越祖得了要超。亦不難也。政和末。道行聞于朝。有旨移和州褒禪山。歲馀以疾辭。時圜悟禪師住蔣山。與師友愛素善。因往依之。嘗著三自省察。叢林共高仰之。復(fù)以近世問話者。不知伸問致疑咨請之意。后生相承。多用祝贊語?;蚍钤谧賳T?;蚯f嚴修設(shè)檀信。俱無衲子氣味。師深惡之。誡曰。夫問話者。激揚玄極。不在多進語。三兩轉(zhuǎn)足矣。貴得生人信。不致流蕩取笑俗子。又曰。諸方老宿臨終必留偈辭世。世可辭耶。且將安之。宣和二年冬至前一日。飯食訖。整衣趺坐。合掌怡然而逝。春秋五十四。坐四十夏。門人奉靈骨舍利。葬龍門之靈光塔。師風儀秀異。操守嚴正。性淡泊寡言。笑動有規(guī)則。學者瞻形儀而服膺。其為教。疏通廣大。剴切禪病中衲子之心。至入室提綱。則絕蹊徑。離文字。亦不滯乎空荒漫誕之說。其徒非大有契證。不妄許可。平居以道自任。不從事于務(wù)。嘗曰。長老端居丈室。傳道而已。與士大夫游。不為利屈。道合則忻然造之。不爾雖過門。或不得見。君子以是高之。樞密鄧公洵武。奏錫命服佛眼之號。左司陳公瓘見師法語。嘆曰。諸佛心宗。眾生性海。遠公涵泳深矣。與靈源禪師少友善。其趣尚施設(shè)略相似焉。有三會廣語偈頌數(shù)萬言。行于世。 贊曰。圜悟佛眼同出東山之門。為臨濟十世孫。圜悟固已名蓋天下。佛眼則精深醇粹。克荷正傳。殆與圜悟連衡而并驅(qū)。學者疑其旋設(shè)異乎圜悟?;蛑^龍門嘗與靈源處。而漸習使然。嗚呼是何言之陋哉。蓋嘗三復(fù)龍門之錄。觀其指示心法。辯如百丈黃檗。作為偈句。詞如汾陽雪竇。悟門超極。不愧雪峰玄妙。履踐明驗。端如南泉趙州。真一代之大宗師也。彼以頰舌為禪而欺世每生者。烏足與識龍門靈源相契者哉。要其所以不為圜悟者。譬如韓柳文章。世之悅韓者固多。然子厚非深識博雅之士。則不能窺其缊奧。此所以萬世之下不凝并驅(qū)而為韓柳也。由是而觀。二公之后。抑可見矣。

人物簡介

簡介
字成甫,金紫光祿大夫葉棐恭之孫,進士葉唐懿之子,南劍州劍浦縣(今福建南平延平區(qū))人。以蔭入官,先后任開封、陳留兩縣令,開封府刑曹、治獄平允。召為庫部員外郎,權(quán)左司郎中,建炎三年(1129年),除秘閣修撰,充江淮發(fā)運副使,不久,試戶部侍郎,專一措置財用。高宗幸越州,夜得杜充敗奏,份堅主浮海,議遂決策。駕幸四明,官吏奔散,份獨冒萬死拱衛(wèi)?;实壅僭纵o從臣詢以御敵之策,眾默默,葉份獨越次而對,慷慨感激,切中機會,皇帝為之動遷,遷戶部尚書。葉份自入總戶部,累上言州縣之政病民,凡三十余事。以龍圖閣直學士出知泉州。當時調(diào)瘵之余,公私匱竭,政事一切簡儉,使上下安定。逾年,丐奉祠,四上章,得請?zhí)崤e太平興國宮。紹興十七年(1147年)致仕。
全宋文·卷三二○○
葉份(一○七六——一一四七),字成甫,平江(今江蘇蘇州)人。
棐恭孫。
以祖蔭補官,調(diào)鄆州須城、開封陳留兩縣主簿,累遷開封府少尹、庫部員外郎。
張邦昌僭位,以份為左司郎中。
建炎三年除秘閣修撰,充江淮等路發(fā)運副使,試戶部侍郎,權(quán)禮部侍郎。
金人陷建康,堅主浮海議。
金兵退,試戶部尚書,充龍圖閣學士。
后出知泉州。
久之,提舉江州太平宮。
紹興十七年卒,年七十二。
李彌遜筠溪》卷二四《葉公墓志銘》。

人物簡介

全宋詩
趙思誠(?~一一四七),密州諸城(今屬山東)人。挺之子。高宗紹興三年(一一三三),試中書舍人,尋提舉江州太平觀(《建炎以來系年要錄》卷六二、六三)。四年,起知臺州(同上書卷七九)。十七年卒(同上書卷一五六)。今錄詩二首。
全宋文·卷三二○○
趙思誠(?
——一一四七),密州高密(今山東高密)人,存誠弟,明誠兄。
崇寧間進士。
由秘書郎為著作郎,知泉州。
紹興二年直秘閣,主管江州太平觀,守起居郎。
紹興四年知臺州,除中書舍人。
紹興十七年五月以寶文閣待制提舉江州太平觀卒。
見慕容彥逢《秘書郎趙思誠可著作郎制》(《摛文堂集》卷二),李彌遜《除知泉州制》(《筠溪》卷五),《建炎以來系年要錄》卷五七、七六、一五六,道光《福建通志》卷九三、一九三。

人物簡介

全宋詩
邵緝,字公序,上元(今江蘇南京)人。
與邵亢同族(《金陵詩徵》卷五)。
徽宗宣和初隨父宦寓宣州,四年(一一二二)返鄉(xiāng),李彌遜有文送行(《筠溪》卷二二《送邵公緝還鄉(xiāng)序》)。
高宗紹興中在鄂州,曾獻詞岳飛,獻書朝廷。
有《荊溪集》八卷(《宋史·藝文志》),已佚。
事見《金佗續(xù)編》卷二八。
全宋文·卷四一九四
邵緝,字公序,號荊溪,常州宜興(今江蘇宜興)人。
宣和間隨親之官,居宣城。
建炎四年嘗薦岳飛于執(zhí)政。
有《荊溪集》八卷。
李彌遜《送邵緝還鄉(xiāng)序》(《筠溪》卷二二),《鄂國金佗續(xù)編》卷二八,《宋史·藝文志》七。

人物簡介

全宋詩
趙子巖,字少隱。高宗建炎三年(一一二九)知邵州,曾植梅竹于郡齋,榜曰青白堂。官終朝議大夫、廣西轉(zhuǎn)運使。事見《增廣箋注簡齋詩集》卷二七《題趙少隱青白堂三首》胡稚注。
全宋文·卷四○八八
趙子巖,字少隱,宗室,子崧弟。
紹興三年任廣西轉(zhuǎn)運判官,七年任廣東轉(zhuǎn)運判官。
見《建炎以來系年要錄》卷七○,李彌遜筠溪》卷四,雍正《廣東通志》卷二六,《桂故》卷五。

人物簡介

全宋文·卷六七○五
李玨,吳縣(今江蘇蘇州)人,彌遜孫。
寧宗嘉泰中知常州。
開禧三年,直寶謨閣、知紹興府。
嘉定四年,為江西提刑,以秘閣修撰知隆興府。
六年,為戶部侍郎。
十年,以寶謨閣學士為江淮制置使、江東安撫使、兼知建康府。
見《宋會要輯稿》食貨五一之四九,《宋史》卷九七,《南宋制撫年表》卷上,及所撰《書先大夫遺稿》(《筠溪》附錄)。

人物簡介

中國歷代人名大辭典
【介紹】: 宋吳縣人,字孟開,一作開伯。
李彌遜孫。
寧宗慶元二年進士。
累官國子司業(yè)。
有《春秋王霸列國世紀編》。
全宋詩
李琪,字夢開,連江(今屬福建)人。彌遜孫。寧宗慶元二年(一一九六)上舍釋褐。嘉定八年(一二一五),提舉浙東常平;九年,兼本路提刑;十一年,除禮部郎官(《宋詩紀事補遺》卷六四)。官終國子司業(yè)。事見《淳熙三山志》卷三一。今錄詩二首。
全宋文·卷六六四六
李琪,字孟開(一作夢開),一字開伯,平江府吳縣(今江蘇蘇州)人,彌遜孫。慶元二年進士,官主管戶部架閣文字,國子司業(yè)。著有《春秋王霸列國世紀編》三卷(存)。見《淳熙三山志》卷三一,《宋會要輯稿》選舉二一之一○。
共 12 首 第 1 頁 下一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