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物:葉林

相關人物:共 28 位。
共 28 首 第 1 頁 下一頁

人物簡介

僧寶正續(xù)傳·卷第二
禪師諱惠勤。
舒州銅城人。
出家試所習。
得度具戒。
參太平演禪師。
發(fā)明大事。
時太平法窟。
龍象最盛。
師與圜悟佛眼。
嶄然露其頭角。
眾望翕然推重。
及演遷五祖。
靈源禪師繼主太平。
登師第一座。
以法施學者。
靈源退席。
舒守雅聞譽望。
命出世太平。
開五祖法要。
僧問。
萬法本來歸一。
一法了無蹤跡。
白蓮峰下傳來。
未審以何為的。
師舉拂子云。
用遮個為的。
曰。
與么則兵隨印轉(zhuǎn)。
將逐奉行。
師云。
上座見個什么。
曰。
驗人端的處。
下口便知音。
師云。
不妨具眼。
曰。
此日一會。
超越靈山。
師云。
那個是超越底事。
僧提起坐具云。
三世諸佛盡向遮里納敗闕。
師云。
三十棒且待別時。
乃云。
祖師心印。
狀似鐵牛之機。
去即印住。
住即印破。
不去不住。
坐斷要津。
凡圣路絕。
當是之時。
不見有眾生可度。
不見有佛果明成。
亦無煩惱可除。
亦無菩提可證。
唯彰本體。
應用堂堂。
出沒卷舒。
得大自在。
天堂地獄虎穴魔宮。
處處道場。
頭頭佛事。
然雖如是。
也須到遮田地始得。
此事不從脩證。
不陟言詮。
莫非妙智發(fā)明。
超然獨脫。
或末至此。
當宜忘情絕慮。
深切諦觀。
久久之間。
自然云霞消散。
孤月白圓。
砂礫盡時。
真全始見。
又曰。
至道無難。
唯嫌揀擇。
桃花紅。
李花白。
誰道融融只一色。
燕子語。
黃鶯鳴。
誰道關關只一聲。
不透祖師關捩子。
空認山河是眼睛。
又曰。
日出卯。
用處不須生善巧。
拈起柱杖云。
柱杖橫山河。
大地一時橫。
柱杖堅山河。
大地一時堅。
十方如來所說法。
不能與此為譬喻。
絕聱訛無巧妙。
灸瘡瘢上著艾燋。
若能于此究根源。
方透衲僧向上竅。
如何是衲僧向上竅。
擊禪床下座。
又曰。
昔日僧問趙州。
如何是不遷義。
州以手作流水勢。
其僧有省。
復有僧。
問法眼云。
不取于相。
如始不動。
如何不取于相。
見于不動。
法眼云。
日出東方夜落西。
其僧亦有省。
若于斯明得。
便見道。
旋嵐偃岳而常靜。
江河競注而不流。
其或未然。
更為饒舌。
天左旋。
地右轉(zhuǎn)。
古往今來經(jīng)幾遍。
金烏飛。
玉兔走。
才方出海門。
又落青山后。
江河波渺渺。
淮濟浪悠悠。
直入滄溟晝夜流。
遂高聲云。
諸禪德。
還見如如不動底么。
以拂子擊禪床下座。
又曰。
乍語鶯喉澀。
初來燕語新。
莫驚雙??白。
又是一年春。
林上花鋪錦。
堤邊草織茵。
誰知造化體。
元是法王身。
舉起拂子云。
看看。
若也識得。
海印發(fā)光。
茍或未然。
塵勞先起。
擊禪床下座。
師居太平八年。
宗風大震。
政和二年有詔。
請住東都智海。
十月九日。
就大相國寺三門開堂。
遣中便降香。
鴻臚少卿赍疏。
兼撥賜金寶。
充辦齋筵。
師謝恩。
祝圣罷。
僧問。
才升猊座。
便爇天香。
祝圣之言。
請師速道。
師云。
祥云籠殿閣。
瑞氣滿乾坤。
進云。
一朵曇花開上國。
聲香從此播人間。
師云。
別是一家春。
曰。
靈山一會儼然猶在。
師云。
作么生是靈山會上事。
曰。
明朝自有明君鑒。
學人三拜謝師恩。
師云。
一任流通。
問。
太平古曲久播徽音。
學人上來。
乞師垂示。
師云。
尺頭有寸。
秤尾無星。
曰。
與么則智海洪波。
普施馀潤。
師云。
真不掩偽。
曲不藏直。
曰。
只如無陰陽地上生個什么。
師云。
喚什么作無陰陽地。
曰。
靈苗瑞草尋常事。
優(yōu)缽羅花物外春。
師云。
謝子供養(yǎng)。
乃云。
問話且止。
不見道。
窮諸玄辯。
若一毫置于太虛。
竭世樞機。
似一滴投于巨浸。
況祖師心印。
諸佛本源。
蠢動含靈。
無增無減。
唯圣與圣。
即能知之。
恭聞失圣仁宗皇帝有修心詩云。
初祖安禪在少林。
不傳經(jīng)教但傳心。
后人若悟真如性。
密印從來妙理深。
敢問諸人。
如何是真如之性。
如何是密印妙理。
假使目連鹙子智慧神通。
到此也須亡鋒結舌。
山僧今日幸逢快便。
為國開堂。
得路便行。
豈畏傍觀怪笑。
乃舉拂子云。
看看。
豈不是諸人真如之性。
豈不是諸人密印妙理。
于斯見得。
共報國恩。
其或未然。
別容理論(中謝)。
復云。
適來所舉。
初祖安禪在少林。
不傳經(jīng)教但傳心。
且道心作么生傳。
我仁宗皇帝。
在位四十馀年。
萬機之暇。
留心此道。
既得之于心。
乃形之于言。
流布無窮。
后人取則。
吾祖達磨初至少林。
二祖侍立次。
遂問。
我心未寧。
乞師與安。
達磨云。
將心來。
與汝安。
二祖云。
覓心了不可得。
達磨云。
與汝安心竟。
二祖于是豁然大悟。
自此傳衣付法。
繼襲祖位。
且道二祖當時悟得個什么。
英靈之者。
舉著便知。
影響之流。
卒難領會。
聊成鄙頌。
少助發(fā)揮。
覓心無得。
乃安心悟了。
爭如未悟深。
萬丈碧潭秋月白。
一聲云外老猿吟。
積塵成岳。
削鐵為針。
少室山前無異路。
游人來往自崎嵚。
樞密鄧公子常。
奏賜椹服。
佛鑒師名。
留智海三年。
累表懇辭歸山。
尋得旨住江寧府蔣山。
政和七年十月八日。
沐浴更衣。
端居丈室。
手寫別故舊書數(shù)幅。
停筆而化。
靈骨舍利塔于本山。
師法才富贍。
道學淵源。
履踐高妙。
當時天下叢林推仰。
以為深得東山真機大用三昧。
初受太平日。
即具儀。
扣靈源之室。
請曰。
住院董眾。
宜何所先。
靈源曰。
此無他。
當以杖笠包具。
置方丈壁間。
去住如衲子之輕則至矣。
師終身奉行之。
遂為一代宗師典刑云。
贊曰。
常聞慈受禪師初出世真州資福。
嗣法凈照禪師。
俄退席。
寓蔣山。
佛鑒會中。
聆其夜參所舉。
皆平昔未諭。
心因異之。
忽一夕于佛鑒言下大悟。
即欲炷香。
改嗣佛鑒。
佛鑒深卻之。
不許。
于戲曷有末代欺世負官。
以院易嗣。
奉金請拂者。
曾佛鑒奴之非若也。

人物簡介

全宋詩
釋普聞,能詩,《說郛》中存有《詩論》一卷。今錄詩三首。
禪林僧寶傳·卷第五
禪師名普聞。
唐僖宗太子。
生而吉祥。
眉目風骨。
清真如??。
不茹葷。
僖宗鐘愛之。
然以其無經(jīng)世意。
百計陶寫之終不回。
聞霜華之風。
夢寐想見。
中和元年。
天下大亂。
僖宗幸蜀。
親王宗室皆逃亡。
不相保守。
聞斷發(fā)逸游。
人無知者。
造石霜。
諸與語嘆異曰。
汝乘愿力而來乃生帝王家。
脫身從我。
火中芙蓉也。
聞夜入室。
懇曰。
祖師別傳事。
肯以相付乎。
諸曰。
勿謗祖師。
曰天下宗旨盛大。
豈妄為之耶。
諸曰是實事。
曰師意如何。
諸曰待案山點頭。
即向汝說破。
聞俯而惟曰。
大奇。
汗下再拜。
即日辭去。
至邵武城外。
見山郁然深秀。
問父老。
彼有居者否。
曰有一苦行。
隱其中。
聞?chuàng)懿荨?div id="zo2hoaj" class='inline' id='people_33868_1_45_comment'>
望煙起處獨進。
苦行見至。
欣然讓其廬曰。
上人當興此。
長揖而去。
不知所之。
聞飯木實飲谷而住十馀年。
一日有老人來拜謁。
聞曰。
丈夫家何許。
至此何求。
老人曰。
我家此山。
有求于師。
然我非人龍也。
以疲墮行雨不職。
上天有罰。
當死。
賴道力可脫。
聞曰。
汝得罪上帝。
我何能致力。
雖然汝當易形來。
俄失老人所在。
視座榻旁。
有小蛇尺許。
延緣入袖中屈蟠。
暮夜風雷挾坐榻。
電砰雨射。
山岳為搖振。
而聞危坐不傾。
達旦晴霽。
垂袖蛇墮地而去。
頃有老人至。
泣淚曰。
自非大士之力。
為血腥穢此山矣。
念何以報厚德。
即穴巖下為泉曰。
他日眾多無水。
何以成叢林。
此泉所以延師也。
泉今為湖。
在半山。
號龍湖。
邦人聞其事。
富者施財。
貧者施力。
翕然而成樓觀。
游僧至如歸。
湖之側有神。
極靈禍福。
此邦民俗畏敬之。
四時以牲饗祭。
聞杖策至廟。
與之約曰。
能食素持不殺。
戒乃可為鄰。
不然。
道不同。
不相為謀。
何山不可居乎。
是夕邦之父老。
夢神告語曰。
聞禪師為我受戒。
我不復血食。
祭我當如比丘飯足矣。
自是神顯異跡。
護持此山。
聞將化。
令擊鐘集眾。
跏趺而坐。
說偈。
我逃世難來出家。
宗師指示個歇處。
住山聚眾三十年。
對人不欲輕分付。
今日分明說似君。
我斂目時齊聽取。
于是斂目安坐。
寂然良久。
撼之已化矣。
塔于本山。
謚圓覺禪師。
史不書名。
但書僖宗二子。
建王宸。
益王升。
然亦失其母氏位。
及薨年月。
傳不書。
聞受業(yè)受具所。
讀偈曰。
我逃世難來出家。
疑石霜亦其落發(fā)師歟。

人物簡介

全宋詩
釋瑞仙,紹興(今屬浙江)人。為南岳下十四世,廣鑒行瑛禪師法嗣。年二十去家謁諸方,后歸里,開法慈氏寺。《嘉泰普燈錄》卷一○、《五燈會元》卷一八有傳。今錄詩三首。
大明高僧傳·卷第七 習禪篇第三之三
釋瑞仙會稽人。
幼纏塵網(wǎng)幾溺愛河。
年二十奮然去家。
會試經(jīng)披剃。
精習大小律藏。
至戒性如虛空持者為迷倒句。
忽自省曰。
戒者束身法耳。
胡自縛耶。
遂探究臺教。
一日閱諸法不自生亦不從他生。
不共不無因是故說無生處。
疑曰。
既不自又不他不共不無因。
畢竟從何而生也。
嘆曰。
因緣生法雖照以空假三觀。
不過抑揚性海。
心佛眾生名異體同。
十境十乘妙心成智不思議境。
智照方明固非言詮所能及也。
遂更衣謁諸耆宿。
后登投子山見廣鑒禪師。
問曰。
甚處來。
曰兩浙東越。
鑒曰。
東越事作么生。
曰秦望山高鑒湖水闊。
鑒曰。
秦望山與自己是同是別。
曰梵語唐言。
鑒曰。
猶是業(yè)林秖對畢竟是同是別。
師便喝。
鑒便打。
忽有省。
禮拜曰。
恩大難酬。
后開法于慈氏。
嘗問僧。
三個橐馳兩只腳日行萬里。
趁不著。
而今收在玉泉山。
不許時人亂斟酌。
爾等向甚處與仙上座相見。
一眾無能下語投其機者。
終于本山。
新續(xù)高僧傳·習禪篇第三之二
釋瑞仙,會稽人,少纏塵網(wǎng),幾溺愛河。
年二十,奮然去家,會試經(jīng)受度,精習大小律藏,至戒性如虛空,持者為迷倒句,忽自省曰:“戒者束身法耳,胡自縳耶?
”遂探究臺教。
一日,閱“諸法不自生,亦不從他生,不共不無因,是故說無生”處,疑曰:“既不自,又不他,不共不無因,畢竟從何而生也?
”嘆曰:“因緣生法,雖照以空假三觀,不過抑揚性海,心佛眾生名異體同,十境十乘妙心成智,不思議境,智照方圓,固非言詮所能及也。
”遂更謁諸耆宿。
后登投子山,見廣鑒禪師,問曰:“甚處來?
”曰:“兩浙東越。
”鑒曰:“東越事作么生?
”曰:“秦望山高,鑒湖水辟。
”鑒曰:“秦望山與自己是同是別?
”曰:“梵語唐言。
”鑒曰:“猶是叢林秪樹,畢竟是同是別?
”瑞仙便喝,鑒便擊之。
忽有省,禮拜曰:“恩大難酬。
”后開法于慈氏,嘗問僧:“三個橐駝兩只腳,日行萬里趁不著。
而今收在玉泉山,不許時人亂斟酌。
你等向甚處與仙上座相見?
”一眾無能下語投其機者。
終于本山。

人物簡介

全宋詩
釋善暹,臨江軍(今江西樟樹)人。重顯弟子,初住雪竇,后住開先寺(《宋詩紀事》卷九一)。
補續(xù)高僧傳·習禪篇
開先善暹禪師。
臨江軍人。
操行清苦。
智識明達。
遠禪師在德山。
師往依之。
一日遠升堂。
顧視大眾云。
獅子頻呻。
象王回顧。
師忽有省。
入室陳解。
遠云。
子作么生會。
師回顧曰。
后園驢吃草。
遠然之。
自此機辯迅捷。
禪林目曰海上橫行暹道者。
又參雪竇顯。
顯愛其俊逸。
留座下數(shù)年。
欲舉住明州金鵝。
師聞之。
書二偈于壁而去。
曰。
不是無心繼祖燈。
道慚未廁嶺南能。
三更月下離巖竇。
眷眷無言戀碧層。
三十馀年四海間。
尋師擇友未嘗閒。
今朝得到無心地。
卻被無心趁出山。
后住開先。
嗣德山遠禪師。
卻通雪竇書。
山前婆子。
見專使來問。
云暹首座出世。
為誰燒香。
專使。
云德山遠和尚。
婆子遂罵云。
雪竇抖擻。
尿腸說禪。
為汝得恁么。
辜負恩德。
開堂日上首白槌罷。
師曰。
千圣出來也。
祇是稽首贊嘆。
諸代祖師。
提挈不起。
是故。
始從迦葉迄至山僧。
二千馀年。
月燭慧燈。
星排道樹。
人天普照。
凡圣齊榮。
且道承甚么人。
恩力老胡也。
秪道明星出現(xiàn)時。
我與大地有情。
同時成道。
如是則彼既丈夫。
我亦爾。
孰為不可良由諸人。
不肯承。
當自生退屈。
所以便推排一個半個。
先達出來。
遞相開發(fā)。
祗是與諸人作證明。
今日人天會上。
莫有久游。
赤水夙在荊山。
懷袖有珍。
頂門有眼。
到處踐踏覺場底衲僧么。
卻請為新出世。
長老作個證明。
還有么。
師住開先。
凡十八年。
而化于本山
嫡嗣云居元也。
別具。
新續(xù)高僧傳·習禪篇第三之四
善暹,初參德山,后至雪竇謁顯,顯喜其俊逸,曰:“海上橫行暹道者?!彼烀肿f法,顯欲其住金鵝,暹書二偈而去:“不是無心繼祖鐙,道慚未廁嶺南能。三更月下離巖竇,眷眷無言戀碧層。”“二十馀年四海間,親師擇友未嘗閒,今朝得到無心地,卻被無心趁出山?!?/blockquote>

人物簡介

中國歷代人名大辭典
【生卒】:1169—1250 【介紹】: 宋僧。武信人,俗姓荀,號癡絕。應進士舉不第,遂入梓州妙應院落發(fā)。后游吳楚,參曹源道生于妙果。大悟玄旨,出主嘉禾之天寧,次遷蔣山雪峰。奉旨住四明天童,三年,詔補靈隱。時京兆尹建法華寺,特奏請為開山第一代。理宗又命主杭州雙徑。臨終,上堂說法,辭眾入方丈,至夜分與眾論道,蛻然而逝。
全宋詩
釋道沖(一一六九~一二五○),號癡絕,俗姓荀,武信長江(今四川遂寧西北)人??婆e失意,受釋氏學,于梓州妙音院落發(fā)。光宗紹熙三年(一一九二)出峽,謁松源岳,聞密庵之道。于云居曹源生處出世,遍歷諸老宿逾二十年。凈慈肯堂充、華藏遁庵演一見以為法器,知密庵之傳必由其復興。其后潛庵光、一翁如、癡鈍穎、掩室開、浙翁琰皆與分座。寧宗嘉定十二年(一二一九),由徑山入住嘉興報恩光孝寺。理宗寶慶元年(一二二五),移住建康府蔣山太平興國寺。嘉熙二年(一二三八),遷雪峰崇圣寺。三年,住慶元府天童景德寺,兼領育王。淳祐四年(一二四四),移住臨安府景德靈隱寺。九年,至平江府覺城山法華寺開山。同年十月,住臨安府徑山興圣萬壽寺。十年卒,年八十二。有《癡絕和尚語錄》二卷,收入《續(xù)藏經(jīng)》。事見《語錄》及所附趙若琚撰《行狀》?!〉罌_詩,以輯自《語錄》和他書的偈頌及詩,合編為一卷。
全宋文·卷六九一五
道沖(一一六九——一二五○),號癡絕,遂寧府長江(今四川蓬溪西南)人,荀氏子。舉進士不中,出家于梓州妙應院。紹熙中出峽,師曹源道生,歷諸老之門。住光孝、蔣山、鼓山、太白、育王,移靈隱,尋住法華、雙徑諸寺。名重海內(nèi)外,士大夫多樂從之游。淳祐十年卒,年八十二。其徒集有《癡絕道沖禪師語錄》二卷傳世。見自撰《龕銘》,趙若琚《行狀》(《道沖癡絕禪師語錄》附),《補續(xù)高僧傳》卷一一。
大明高僧傳·卷第八 習禪篇第三之四
釋道沖字癡絕。
武信長江荀氏子也。
首參杭之妙果曹源生和尚大悟玄旨。
出世嘉禾之天寧。
次遷蔣山雪峰。
無何奉旨住四明天童三年。
詔補靈隱。
時京兆尹建法華寺。
特奏請師為開山第一代。
允之未赴。
宋理宗降敕命主杭洲雙徑。
師謂眾曰。
不赴法華則不信。
違徑山之命則不恭。
既失恭與信。
何以為后學法。
遂慵然就法華開堂。
月馀即銜旨登徑山。
于是一眾響合歡聲若雷。
臨入滅乃手書記敘得法之由。
上堂說法辭眾。
入方丈囑后事。
至夜分正坐與眾論道移時蛻然而逝。
當理宗三年三月十五日也。
世壽八十二。
僧臘六十一。
荼毗舍利瑩然。
弟子分塔二處。
一于本山菖蒲田玉芝庵。
一于金陵玉山庵。
補續(xù)高僧傳·習禪篇
道沖。自號癡絕。武信長江荀氏子。母郭氏。嘗夢經(jīng)山木瓜樹下。其實累累。取而食之。占者謂。當產(chǎn)奇士。已而師生。豐上短下。資稟過人。長應進士舉不利。受釋氏舉于梓州妙應院。落發(fā)游成都。習經(jīng)論有聲。紹熙壬子。出峽回旋荊楚間。時松源倡道于饒之薦福。徑造其廬。適歲饑不受。會曹源生公。以云居首座。出世妙果。許師入室。俾侍香。老拳痛棒不少貸。至是平生知見。絕無影響。然終以未見松源為闕然。及松源遷靈隱。師曰。尚馀窮相一雙手。要向諸方癢處爬。至杭。松源門庭高峻。八閱月不得入。每囁嚅欲自言。屢呵斥不容近。一日有告之松源者。松源曰。我已八宇打開。自是他當面蹉過。師聞此語??诙銌省J贾滩茉磿r。嘻戲怒罵。無非善呵方便。既而曹源順寂。遍歷諸老之門。踰二十年。出世秀州之光孝。金陵之蔣山。福州之鼓山雪峰。嘉熙戊戌。有旨住太白名山。兩育王住持未得人。因師之至。又強之兼領。師往來兩山間。四方學者。從之如歸。教聞京師。詔下移靈隱。追念密庵松源舊游。方思所以振起祖風。而魔事出于意料所不及。難以口舌爭。遽動歸老故山之志。伐鼓亟去。雖京兆尹節(jié)齋趙公。致書力挽堂帖有虎丘之命升師。虛齋趙公以蔣山起之。俱莫能回其意。戊申春。育王散席。諸大老落落如晨星。惟師為叢林尊宿。眾舉于朝。日夜俟師之出。亦固辭乃已。又有欲挽之為法華開山。懇祈再三不得請。而敕牒住徑山之命繼至。師謂先諾固不可違君命。豈應引避。乃以九月至法華。踰月登雙徑。人神響應。歡聲如雷。師說法。簡直明爽。不落窠臼。嘗云。盡乾坤大地。無絲毫許大。汝諸人。橫擔拄杖。繞四天下。行腳道。我無處不到。無事不知。且道。西天那爛陀寺戒賢論師。今日說甚么法。又云。有一人一念頓證。墮在佛數(shù)。有一人累劫闡提。不愿成佛。且道。那個合受人天供養(yǎng)。良久云。蝶穿芳徑雙眉濕。蜂掠殘花兩股肥。詞旨高詣之如此。俄染疾。自冬涉春。形體雖羸。升堂提唱。精明如平時。忽手書龕記。并遺書十數(shù)封。且曰。無準忌在十八。吾以十五即行。不得辦香修供矣。侍僧駭其言。亟以遺偈請。師笑曰。末后一句。無可商量。只要個人直下承當。寂然移頃而逝。壽八十二。師能誠無偽。表里如一。待人恕而立己嚴。應世圓而領眾肅。住山三十年。所至以激揚宗風為己任。以道法未得其傳為己憂。平居簡淡沉嘿。若不能言。及坐籌室。勘驗衲子。機鋒一觸。猶雷奔電掣。海立江翻。皆茫然莫知湊泊。誓不輕以詞色假人重誤來學。晚年無他好。多留意字法。于小楷最得三昧。往往端嚴凝重類其人。僧俗歸敬。求法語偈贊無虛日。雖祁寒盛暑。揮染不倦。士大夫多樂從之游。而尤為名公鉅卿所推重。以至教名宣傳海外。有具書禮。犯鯨波而來問法者。其道德有以服人。一至于此。方在天童育王時。被旨開堂靈隱。束擔將戒行。而鄰峰疾之者。教言欲嗾群不逞。梗于中道。左右聞之奉以告。師曰。吾平日以誠實接人。將何以加我。略不為之動。彼亦終于無所施而止。雙徑。冷泉。太白。雪峰。為海內(nèi)甲剎。萌欲速之念者。挾奧援矜。智巧歷階而上。力可以通神。師則不然。短褐布衣終其身。不為勢利所動。故其進。不由介紹。其退。心常泰然。真法門之梁棟。后學之標準也。
南宋元明禪林僧寶傳·卷七
禪師名道沖。字癡絕。出武信荀氏。少為書生。精通六藝。有聲。然數(shù)困棘圍。沖自解曰。無憂也。非當成我出塵之志乎。竟剃落于梓州妙音院。具戒。出蜀放浪。于吳楚間。藐諸宗匠。而不愿見也。當此之時。曹源生禪師唱密庵之道于妙果。沖幾擬進謁。復中止。流連講肆。惟見禪者接足往來妙果。且頌妙果之機用。沖心計生公。若無長處。何得人心若是耶。乃奮起往見。與生酬對數(shù)語。深畏之。求侍左右。不去者一年。生公宗乘玄旨。沖俱領會。但于拳棒交馳。似有所滯。且屢呈伎倆。生屢拂之。沖恨辭去曰。尚馀一雙窮相手。要向諸方癢處爬竟去。歷諸保社。信宿即行。又見靈隱岳。岳又不諾。沖又擬去。乍遇故友挽之。住經(jīng)八馀月。或告岳曰。沖君才華非易得也。不以方便接之。其失士乎。岳曰。我已八字打開。渠當面錯過。卻怪阿誰。沖聞之??诙銌?。徹見生公妙用。乃北面妙果。而拜之曰。幾負吾師。幾負吾師。住后嗣法曹源。生初江湖衲子觀望不歸。及其開堂。接納星飛電捲。老師宿德稱善。于是眾歸如云。上堂。有僧問。心佛及眾生。是三無差別如何是過去。心曰。放待冷來看。如何是現(xiàn)在。心曰。你問我答如何是未來。心曰。后次上堂向你道。如何是過去差別智。沖以拂子擊禪床左。如何是現(xiàn)在差別智。沖擊禪床右。如何是未來差別智。沖向中間一點。僧乃禮拜曰。心佛眾生無向背。十方剎海一毫收。沖曰。過去心不可得?,F(xiàn)在心不可得。未來心不可得。三心既不可得。喚甚么作差別智。若人見得徹去。三世諸佛無一時。不在諸人頂??上。轉(zhuǎn)大法輪。更來者里挨肩。并足討甚么碗。以拄杖一時趕散。沖初住嘉禾光孝。次遷蔣山。蔣山瀕江。多惡歲。艱于行乞。一眾有菜色。沖振起謂之曰。我佛祖門風處違常順。且饑寒凍餒。獨非佛事乎。況法喜之食。食無窮也。即自攜布袋。日走街坊。不以風雨自間。每回必命鼓集眾。提持不倦。如此一十三載。如一日。叢林不窘。有詔移居天童。會育王又虛其席。以為沖善荷大眾。請沖攝理之。乃小參曰。天童用底來。育王用不著。育王用底來。天童用不著。用不著處。用有馀一箭。雙雕隨手落。晚遷徑山。一日上堂曰。世尊生平用盡伎倆。及其摩胸。告眾。求生不得生。求死不得死。山僧則不然。要行便行。要去便去。八臂那吒攔不住。移時坐寂焉。沖善書。暮年尤好之。然所書者。皆先覺古德警策偈頌。無雜言也。有學士求書。欲沖自撰詩文。沖諾。即命引紙。乃大書摩訶般若波羅蜜七字。學士笑曰。仍是舊底。沖以手婆娑曰。我不敢輕慢你等。你等皆當作佛。 贊曰。田單持不二心以守節(jié)。即墨不逾年。下七十馀城。還之于齊。可謂壯矣。沖公以妙年持不二心入道。蹶然紹生公一脈。于將絕未絕之際。且處違常順奠。蔣山一眾。于風雨飄搖中。俾曹源生公之道。復振于時。不亦偉哉。
新續(xù)高僧傳·習禪篇第三之五
釋道沖,字癡絕,武信荀氏子也。首參杭之妙果曹源生,大悟玄旨。出主嘉禾之天寧,次遷蔣山雪蜂,無何,移住四明天童三年,詔補靈隱。時京兆尹建法華寺,特奏請沖開山,允之未赴。宋理宗降敕,命主杭州雙徑,沖謂眾曰:“不赴法華則不信,違徑山之命則不恭,既失恭與信,何以為后學法!”遂先就法華,開堂月馀,即銜旨登徑山,于是一眾響合,歡聲若雷。當住靈隱時,朝命改靈隱菜圃為閻妃香火院,沖不肯署文字,后命養(yǎng)老虎邱。臨入滅,乃手書記敘得法之由。上堂說法辭眾,入方丈囑后事,至夜分,正坐與眾論道,移時蛻然而逝,時理宗三年三月十五日也。壽八十二,僧臘六十一,荼毗舍利瑩然。弟子分塔二處,一于菖蒲田玉芝庵,一于金陵玉山庵。沖嘗游鼓山,題詩大頂峰,詩曰:“野徑斜連石澗傍,草根呢呢語寒螀。郊原經(jīng)雨多秋意,庭院無人自夕陽。風捲暮云歸碧嶂,葉隨野水入寒塘。數(shù)家籬落楓林外,枳殼垂青菊綻黃?!弊R云:“淳祐辛酉立秋后三日?!笨逃谑?。
張大淳 朝代:南宋

人物簡介

全宋文·卷八一五二
張大淳,茅山道士,咸淳間特賜沖靖明真微妙大師、特差充茅山山門道正、權知御前崇禧觀兼管領本山諸宮觀事。

人物簡介

中國歷代人名大辭典
【介紹】: 宋末錢塘人,字牧心,號三教外人,又號九鎖山人。宋亡不仕,居馀杭洞霄宮之超然館,經(jīng)月不出,沈介石為營白鹿山房居之。與謝翱、周密等友善,世稱文行先生。元大德中卒。有《洞霄圖志》、《游山志》及雜文稿《伯牙琴》。
全宋詩
鄧牧(一二四七~一三○六),字牧心,自號三教外人,人稱文行先生,錢塘(今浙江杭州)人。
薄于名利,遍游方外。
元成宗元貞二年(一二九六),至山陰陶山書院。
大德三年(一二九九),歸馀杭洞霄宮,沈介石為營白鹿山房。
與謝翱、葉林等友善。
十年卒,年六十。
著有《洞霄圖志》、《伯牙琴》。
洞霄圖志》卷五《人物門》續(xù)編有傳。
今錄詩十三首。
元詩紀事
牧字牧心,錢唐人,隱大滌山中,人稱文行先生。著有洞霄圖志,雜文稿名伯牙琴。
釋顯示 朝代:

人物簡介

補續(xù)高僧傳·解義篇
示瞽庵。
脫白于一山元公。
一山度四弟子。
取法華開示悟入為名。
師當?shù)诙?div id="n1siowe" class='inline' id='people_102542_0_4_comment'>
名顯示。
號瞽庵。
出臺之寧海盧氏之子。
古貌長身。
寡言笑清。
儉自持。
一榻二十年。
瀟然如在逆旅。
習教觀。
從師于萬壽。
師見其天資峻利。
有一瀉千里之勢。
乃曰。
子蓋從吾師游乎。
他日大顯南岳一宗。
吾于子有望矣。
示。
遂事佛海。
至正初。
出世隆壽教寺。
大唱臺衡為海內(nèi)名浮屠。
寔師啟之也。
鹽官海岸崩。
民朝夕揣惴。
恐為魚鱉。
行省脫驩公憂之甚。
請師親履其地。
建水陸大會七晝夜。
師冥心觀想。
取海沙祝之。
帥其徒遍擲其處。
凡足跡所及。
岸為弗崩。
人咸異之。
天歷改元。
升主顯慈集慶二寺。
皆杭之名剎。
師處之泊然。
至正七年。
師八十矣。
錢塘諸名山。
以耆舊凋謝。
唯師一人巋然。
如魯靈光。
又以大普福起之。
師堅臥不應。
門人進曰。
和尚自為計固善矣。
其如斯道何。
師強赴之。
居亡何竟。
拂衣旋故丘。
開鏡清閣。
而深蟄焉。
因覽諸家所注首楞嚴。
繁簡失當。
方將折衷其說。
為之疏解。
俄疾作。
召至四眾。
以唯心凈土。
惓惓為勉。
其中或未解師意。
師厲聲曰。
死生難。
死生難。
遽索觚書偈而寂。
壽八十六。
臘七一十。
寂后七日。
法屬以陶器奉蛻質(zhì)。
葬于里之峨眉山松花塢。
師之所自卜也。
師梵貌魁碩。
言吐清麗。
諸書一過目。
終身不忘。
平生以流通教法。
為第一義。
茍有召者。
未嘗不應。
屢感天雨華之祥。
然于佛乘文事。
俱不偏廢。
出處語默。
則未始離乎止觀。
所著書。
有四教儀紀正。
天岸外集。
并行于世。
示瞽庵。
壽六十九而化。
則入我明矣。
二師。
孜孜為教。
其弘闡開化。
本山家諸師之論。
罔敢違越。
可謂知尊者翼道之功。
而號善繼善述者矣。
新續(xù)高僧傳·興福篇第九之三
釋顯示,字瞽庵。
姓盧氏,寧海人也。
母金氏,夢寶陁大士,見五色云中,覺而有娠,及生男。
幼而凝靜,不好嬉逐。
稍長,神氣灑然,有出塵之思。
二十一,投會稽悟本院為沙彌,一山元為之脫白。
一山度弟子四人,取醍醐經(jīng)開示悟入為之名曰:顯示。
元天歷初,受比邱大戒,即踰濤江而西,欲講天臺教觀。
時天岸濟方主萬壽圓覺寺,顯示往事焉,久之,濟見其天機峻利,一日千里之勢,乃曰:子盍從吾師游乎?
他日大顯南岳一宗,吾于子有望矣。
濟之師即佛海也,佛海倡道于上天竺靈感觀音教寺,來受經(jīng)者云蒸海涌。
顯示雜多士中,晝夜研摩三觀十乘之旨,察其密微,至于蠶絲牛毛,設有疑難,進而質(zhì)諸佛海。
退與四方俊彥縱橫切磋,不至于洞達弗止。
精積日久,大小乘部,文義字句,瞭于心胸。
有叩之者,辯口如水東注,不見所窮,朋類推服,恒以為不可及。
佛海器之,命為司賓。
及佛海退居南天竺,虎巖頤來紹,其后升掌懺摩,而賢叟思又延居首座,鍊徒牧眾,不異常時。
至正五年,始出世隆壽教寺,田畝侵蝕,董而理之,殿宇頹壞,葺而新之。
如是者,十有二載。
雖蕞爾蘭若,聲望日增,遷雷峰顯嚴教寺,破屋殘僧,觸目皆凄涼之境。
顯示既至,學侶漸集。
復其舊規(guī),蔚為勝地,人以為難。
越六年,江浙省丞力聘主崇恩演福教寺,寺當兵燹之馀,鞠為荒墟。
顯示為創(chuàng)丈室五楹,以納負笈之士,遇有咨問,悉竭平昔所蘊,亹亹而語之。
至于南屏霅川之同異,尤嚴于斷制,??引諸家經(jīng)疏,辯證無遺。
或惜其過勞,笑謝曰:桑門為法忘軀,義所應爾,子以為勞乎?
會元季喪亂,兵禍日亟,飄然東邁,向悟本樵山棲焉。
屏絕人事,顓志于西方凈土之學,終日系念,未嘗少忘,屢感瑞應。
明室初興,定鼎金陵,草創(chuàng)伊始,佛教復隆。
洪武四年,出游虎林。
未幾,順寂于太平興國傳法教寺,神思不亂,如返故廬。
再踰年,其弟子知曉,函靈骨歸,藏受經(jīng)祖塔之側。
顯示古貌頎躬,寡于言笑,以清儉自持,一榻二十年,蕭然如在逆旅。
當時齒臘相亞,職業(yè)相若,而據(jù)席名山,自顯示視之,澹然如無所系念。
其出世為人,皆迫于群情,不得已而起。
性不樂時俗,藻麗章句,凡有述作,一本山家諸師之論,人謂:“能衍佛海之道,傳之方來,動靜出處,綽有可觀。
”誠不誣也。
宋文憲濂為摭其遺行,而銘諸塔,具《芝園后集》。

人物簡介

補續(xù)高僧傳·明律篇
信明。
字真覺。
五臺清涼疃高氏子。
本山清涼寺正洪長老削染。
年十四業(yè)講有聲。
二十四受大戒。
述論弘贊戒章。
又著盂蘭等鈔。
發(fā)義精朗。
甚為時輩傳誦。
加以行門自嚴。
誦戒讀經(jīng)。
殊無少怠。
元主召見。
法沁宸衷。
賜號興國大師。
授僧統(tǒng)之職。
勉應之。
非所愿也。
后從慶壽海云和尚。
咨決心要。
頗有省發(fā)。
然不以得所解而廢所行。
益自督厲。
戒光高顯。
于時無兩。
自貴戚以下。
至士庶人。
從師受菩薩戒者甚夥。
化風被河朔矣。
六十九示寂。
獲舍利無數(shù)。
正覺寺有遺行碑。
存焉。

人物簡介

補續(xù)高僧傳·雜科篇
宗凈。
字月江。
婺人也。
正庵訚公法子。
頎身偉貌。
德本夙植。
覺。
繇性稟。
每以佛乘印參儒典。
默而能融。
辯而不肆。
所著詩文。
皆有足觀。
尤以接物利生為己任。
行持無怠。
雖小戒律如踐青折萌。
盥手泛席之數(shù)。
未嘗放心。
翰院侍講王公時彥。
在秘閣纂修。
少師姚公。
實總其事。
二公論。
及東南名僧。
而師居其一。
總司聞其賢。
舉授徑山住持。
一時名公鉅卿。
皆樂然出疏勸請向振山靈。
師之住是山也。
不大設門徑。
不廣聚徒眾。
抑渾而務實。
嘗示人曰。
身是一卷活經(jīng)。
無時不轉(zhuǎn)。
口是兩片死皮。
有說便動。
真知實謬不在言也。
師之為文字。
用濟佛事。
過則揮去。
如塵垢秕糠。
了無留意。
至于整頓山門。
事無巨細。
宜為必行。
可以立住。
皆決于俄頃。
無顧慮徬徨之滯。
亦法門英杰也。
或贊其像曰。
神定氣沖。
言雄貌偉。
擊拂一下。
大海絕流。
咳唾一聲。
須彌粉碎。
衲子師模。
佛祖骨髓。
夫是之謂正庵和尚之的傳。
妙喜七葉之華裔也。
后念佛而逝。
塔于本山
共 28 首 第 1 頁 下一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