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物:余靖

相關(guān)人物:共 22 位。
共 22 首 第 1 頁 下一頁

人物簡介

中國歷代人名大辭典
【介紹】: 宋廣源州土族首領(lǐng)。唐末儻猶州首領(lǐng)儂全福為交趾所殺,其妻阿儂改適商人,生智高,冒姓儂。智高年十三殺父,與其母據(jù)儻猶。仁宗慶歷元年建大歷國。后徙安德州,建南天國,年號景瑞?;实v四年,率眾反宋,破橫山寨、邕州。自稱仁惠皇帝,改元啟歷。又相繼破橫、貴、龔、潯、藤、梧、封、康、端九州,進圍廣州,殺傷官民甚眾。尋為知英州蘇緘所敗,還軍。五年,宣撫使狄青大敗之于邕州。智高遁入大理,不知所終。
全宋文·卷九八九
儂智高,廣源州蠻首領(lǐng),與其母阿儂據(jù)廣源州。
慶歷元年,據(jù)儻猶州,建立大歷國。
后徙安德州,建南天國,年號景瑞。
皇祐四年起兵反宋,破邕州,自稱仁惠皇帝,改元啟歷。
沿江而下,先后攻陷橫、貴、龔、潯、藤、梧、封、康、端九州,進圍廣州,受挫后還軍。
五年,被狄青、余靖、孫沔等破于邕州,其母及弟被擒。
智高逃入大理國,不知所終。
見《宋史》卷四九五《廣源州蠻傳》。

人物簡介

中國歷代人名大辭典
【介紹】: 宋金陵人。
博物強記,善篆隸。
坐臧否人物失官十余年。
韓琦當國,憐之,令篆國子監(jiān)石經(jīng),因得復官,任華州推官。
曾為余靖薦引,郭申錫劾其有丑行。
全宋詩
胡恢,金陵(今江蘇南京)人。官華州推官(《夢溪筆談》卷一五)。
釋琳 朝代:

人物簡介

補續(xù)高僧傳·習禪篇
琳公。
曲江都渚人。
姓鄧氏。
少學儒。
能談王伯大略。
已而學佛。
誦經(jīng)得度。
以詩自雄。
往來江淮間。
博覽廣記。
推為文章僧。
徐而知非。
一掃前習。
參寶師于洞山。
一見已心大器之。
久之。
遂付心印。
因南還。
結(jié)庵于舊山之白蓮。
學者聞其名。
自遠至者無算。
州以眾狀請出世。
師遁大洞中累月。
眾求不已。
得之黽勉從赴。
自是縉紳緇素。
途經(jīng)江滸。
無不艤舟造室。
師高論自嘉。
致人人有得而返。
四方衲子。
奔走于路。
一言之下達心要。
為人師者數(shù)十人。
晚年避喧退居西堂。
諸方因稱西堂琳公。
寶林山為六祖道場。
詔擇名德。
錫殊名命服以居之。
漕臺以為舉。
固辭不行。
乃即庵自甓壽藏曰。
吾歸骨于此矣。
地舊為月華山招提朗弘法處也。
朗歿眾散。
寺亦隨廢。
至師復大興。
僉謂后身。
余襄公靖銘其藏曰。
湛然性相本無為。
涉于形器有持隳。
他年幻質(zhì)此于歸。
嘗言無佛良遣有知。
釋體謙 朝代:

人物簡介

補續(xù)高僧傳·興福篇
體謙。
永嘉人。
苦行僧也。
外形體。
耐饑寒。
喜為難事。
入廬山住靜。
刀耕火種數(shù)年。
后下山云游。
至筠州。
為眾信擁留曰。
和尚安往。
新街大緣。
惟師圣人。
金口而木舌。
眾生之愿也。
師忻然應命曰。
此吾事耳。
自某年始募。
至某年工畢。
而筠州新街成。
運至虛無物之心。
行極苦難成之行。
德感如呼。
緣歸若響。
總計募金錢一千萬。
召工鑿山陶土。
得石與磚。
若干千萬。
砌成大道北斷于江。
其南西繚于阛阓。
凡若干萬尺。
橫渠暗竇。
為橋以通之。
凡若干所。
喜舍之士。
以道計者。
自五百尺至百尺。
凡若干人。
以錢計者。
自三十萬至一萬。
凡若干人。
一萬而下不可勝計。
所得錢不以纖毫自私。
皆寄某氏之帑。
朱出墨入。
悉某氏主之。
麻衣草履。
以董重役。
暮宿甄舍。
饑食于施者家。
余襄公南征。
見師于馬首。
為記其事曰。
彼上人者。
弊衣糲食。
苦其行而外其利。
又能得開信同心。
成此利益。
使夫趨官曹游旅肆者。
出泥滓入清凈之境。
真奉佛事。
勵戒行而好方便者也。
志之無愧詞。

人物簡介

全宋詩
葉綱,嘗官著作佐郎,與余靖同時。
事見《武溪集》卷三《葉綱可秘書丞制》。
陳坦然 朝代:北宋

人物簡介

全宋文·卷三二六
陳坦然(?
——一○三二),梧州(治今廣西梧州)人。
博學有膽氣,然諾不茍,當機權(quán)變敏捷。
景德中舉進士,未賜第,歸。
值宜州兵殺守帥,脅判官盧成均以叛,坦然單騎行賊壘射書勸其降。
賊平論功,令赴闕賜錦袍、銀帶,不受。
后授桂州節(jié)度判官,以觀察支使知春州。
入朝,遷著作佐郎,知攸縣。
移知梅州,累轉(zhuǎn)太子贊善大夫、殿中丞。
明道元年四月,卒于官舍。
事見余靖《宋故殿中丞知梅州陳公墓碣》(《武溪集》卷二○)。

人物簡介

全宋文·卷三二八
自寶(九七八——一○五四),俗姓吳,廬州合肥(今安徽合肥)人。弱齡出家壽州普寧禪院,后云游四方,與蘄州五祖山戒禪師、駙馬都尉李遵勖友善。至筠州洞山,長老曉聰愿以法席傳之,四方禪學聞風而至。祖無擇召臨廬山歸宗禪院,程師孟請徙云居,法席鼎盛,四眾云集。初以李遵勖薦賜紫方袍,皇祐中賜號妙圓大師。至和元年卒,年七十七。見《武溪集》卷七《妙圓大師塔銘》,《補續(xù)高僧傳》卷七。
補續(xù)高僧傳·習禪篇
自寶。
廬州合肥人。
姓吳氏生有奇相。
弱齡歸普寧院。
已抱出群之見。
聞五祖戒公匠石宗門造之。
置水投針。
理存默識。
遂入室傳法焉。
祖病。
令行者往庫司取生姜煎藥。
寶方主庫事叱之。
行者白祖。
祖令將錢回買。
乃與之。
后往洞山。
聰公知其為人。
特加器重。
臨歿遺言。
令繼其席。
郡守。
又以書托祖。
舉所知者主洞山。
祖云。
無如買生姜漢。
住未幾。
戶外屨滿矣。
叢林殷足委積。
常馀百萬。
黃檗山饘粥不繼。
寶移杖總之。
黃檗為之豐。
直院祖君無擇。
部憲程君師孟。
并著好賢樂善之名。
祖。
既挽寶主歸宗。
程。
復以云居致寶。
前后凡四住名剎。
在歸宗時。
一日扶杖出門見喝道來問甚。
官吏云。
縣尉令避路。
寶側(cè)立道左。
馬至前跪不行。
寶曰。
畜生卻識人。
尉知是寶。
再拜而去。
住云居時。
一夜山神肩輿。
輿寶繞寺行。
寶云。
抬你爺抬你娘抬上方丈去。
神直抬上方丈。
寶為人精嚴。
護持戒法。
初行腳時。
宿旅店。
為娼女所窘。
與同寢榻。
寶危坐終夜。
明發(fā)娼女索錢。
與之出門。
燒被而去。
娼女以實告其父母。
遂請歸置齋以謝。
謂真佛子也。
然好名事邊幅故。
所至必選名僧自隨。
為其羽翼。
寶實得法于五祖。
祖暮年。
棄眾造焉。
寶以其行藏落人疑似。
弗為禮。
且說偈譏之。
祖遂造大愚。
一日于僧堂前。
倚拄杖。
談笑而化。
寶雖有盛名。
叢林亦以是少之。
師在洞山。
嘗自甓壽藏。
后二十馀年。
遂終于歸宗。
壽七十七。
僧臘五十一。
示寂。
十八日全身入塔。
至和元年也。
余襄公靖。
為之銘曰。
彼上人者。
叢林獨步。
激揚宗旨。
慈心廣度。
言發(fā)其機。
俾之自悟。
人得其要。
直趨覺路。
橫杖而來。
舍筏而去。
吁嗟妙圓。
人天仰慕。
妙圓。
師賜號也。

人物簡介

中國歷代人名大辭典
【生卒】:986—1059 【介紹】: 宋韶州曲江人,名正,以字行。仁宗天圣二年進士。授大名府司理參事。王洙主河北漕,辟為衛(wèi)州推官。以王旦、杜衍薦改著作佐郎。歷知惠州。儂智高攻廣州,仲通在惠加強戰(zhàn)備,民賴以無恐。秩滿乞歸。
全宋詩
黃仲通(九八六~一○五九),名正,字仲通,因犯從祖諱,以字行,韶州曲江(今廣東韶關(guān))人。仁宗天圣二年(一○二四)進士(清光緒《曲江縣志》卷二),授信州司理參軍,累改著作佐郎、監(jiān)廣州軍。遷屯田郎中。嘉祐四年卒,年七十四。事見《武溪集》卷一九《屯田郎中黃府君碑銘》。
全粵詩·卷二一
黃正(九八六 — 一○五九),字仲通,以犯從祖諱,遂稱字焉。
韶州曲江(今韶關(guān))人。
宋仁宗天圣二年(一○二四)進士。
歷官信州大名府司理參軍、衛(wèi)州推官、著作佐郎、監(jiān)廣州軍資庫。
遷秘書丞,知南儀州,以病乞換江南監(jiān)當。
徙監(jiān)宣州商稅按察使,就除太常博士,簽書歙州判官公事,尋賜緋通判建州,知惠州,累遷至屯田郎中。
年六十八,辭歸,不復朝,卒于家。
余靖武溪集》卷一九有墓碑志,阮元修道光《廣東通志》卷二八八有傳。
詩一首。
全宋文·卷三五九
黃仲通(九八六——一○五九),本名正,犯從祖諱,遂稱字。
韶州曲江(今廣東曲江)人。
家本寒素,天圣初登進士第,累授信州、大名府司理參軍,衛(wèi)州推官。
王旦、杜衍薦之,詔改著作佐郎、監(jiān)廣州軍資庫。
遷秘書丞、知南儀州,徙監(jiān)宣州商稅。
遷太常博士、簽書歙州判官公事,通判建州,知惠州。
累遷至屯田郎中。
及罷惠州,已六十八,致仕。
嘉祐四年終于曲江,年七十四。
余靖武溪集》卷一九《宋故屯田郎中黃府君碑》。

人物簡介

全宋詩
王陶,字子元,曲江(今屬廣東)人。式子。仁宗天圣五年(一○二七)進士。為信州軍事推官(《武溪集》卷一九《王式墓碣碑》)??刀ㄔ辏ㄒ弧鹚摹穑┰f居故里(清同治《韶州府志》卷一二)。官至京東提刑。事見《韶州府志》卷七《選舉表》、卷三二《王式傳》。
全宋文·卷五九六
王陶,字子元,韶州曲江(今廣東韶關(guān))人,式子。
博學有俊才,登天圣五年進士第,歷信州軍事推官、吉州泰和縣令。
官至京東提刑、度支郎中。
先是父式天圣初進士及第,既而陶兄弟三人又同年及第,陶子履古亦登進士,曲江稱「三世進士第」。
見道光《廣東通志》卷六六、二八八,余靖武溪集》卷一九《王君(式)墓碣銘》。

人物簡介

中國歷代人名大辭典
【生卒】:997—1055 【介紹】: 宋并州榆次人,徙衛(wèi)州,字敏之。
仁宗天圣二年進士。
強學善記,精于天文,兼通醫(yī)書。
累官起居舍人、知諫院。
時范仲淹坐言事奪職,余靖、尹洙相繼貶斥,歐陽修移書責若訥,若訥忿,奏貶修夷陵令。
累官至參知政事、樞密使。
皇祐五年因事被劾,罷為觀文殿學士。
卒謚文莊。
有文集。
全宋文·卷四七九
高若訥(九九七——一○五五),字敏之,衛(wèi)州(治今河南汲縣)人。
天圣二年進士及第,補彰德軍節(jié)度推官,累遷起居舍人、知諫院。
時范仲淹坐言事貶,余靖、尹洙論救,亦遭貶斥。
歐陽修移書責若訥身為諫官,不辯曲直。
若訥怒,奏貶修,以此為時論所譏。
擢天章閣待制,判吏部流內(nèi)銓,出為河東都轉(zhuǎn)運使,加龍圖閣直學士,權(quán)御史中丞,樞密副使。
皇祐元年參知政事,三年,遷樞密使。
五年,罷為觀文殿學士、尚書左丞、同群牧制置使。
至和二年卒,年五十九,謚文莊。
若訥彊學善記,尤喜申韓之書,頗明歷學,兼通醫(yī)書。
著《素問誤文闕義》一卷、文集二十卷,又與文彥博同著《大饗明堂記》二十卷。
見文彥博《高公神道碑》(《文潞公集》卷一二),宋祁《高觀文墓志銘》(《景文集》卷六○),《宋史》卷二八八本傳。
共 22 首 第 1 頁 下一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