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物:僧神會

相關人物:共 17 位。
共 17 首 第 1 頁 下一頁

人物簡介

中國歷代人名大辭典
【生卒】:638—713 【介紹】: 名或作惠能。唐僧。嶺南新州人,祖籍范陽,俗姓盧。與神秀同師禪宗五祖弘忍禪師。以“菩提本無樹,明鏡亦非臺。本來無一物,何處惹塵?!币毁实煤肴藤澰S,密傳其衣缽,成禪宗第六祖。后居韶州曹溪山寶林寺,弘揚“見性成佛”之頓悟法門,與神秀在北方倡行之“漸悟”相對,分稱南宗、北宗。卒,憲宗謚其為大鑒禪師。弟子輯其語錄為《六祖壇經(jīng)》。
唐詩大辭典 修訂本
【生卒】:638—713 一作惠能。俗姓盧,新州(今廣東新興)人。早年聽人誦佛經(jīng),頗能領會,遂北行訪師。高宗咸亨間入黃梅東禪寺,參禪宗五祖弘忍,弘忍命于碓房舂米,時稱為盧行者。因所作禪偈為弘忍所賞,于夜間傳其法衣,并命其速往南方隱遁。隱居韶州曹溪十余年后,始至廣州法性寺,出示法衣,并剃發(fā)受戒。后歸住韶州寶林寺,為眾說法,歷三十余年,影響遍于南方。卒于新州國恩寺。憲宗時賜號大鑒禪師。生平見《舊唐書》本傳?;勰転槟献诙U之創(chuàng)始人,其為學倡“直指人心,見性成佛”之頓悟法門,與北宗禪之漸悟說不同。后人尊其為禪宗六祖。其語錄由門人輯為《六祖法寶壇經(jīng)》。此書及《祖堂集》、《景德傳燈錄》中存其詩偈20余首,《全唐詩外編》及《全唐詩續(xù)拾》收之。
全粵詩·卷五
釋惠能(六三八 — 七一三),一作慧能,俗姓盧。新州(今新興縣)人。幼年喪父,家貧,不識字,以采樵為生。二十四歲時,聞人誦《金剛經(jīng)》,決心學佛,乃往投湖北蘄州黃梅縣東山禪宗五祖弘忍門下,得傳衣缽,南歸隱遁十六年。唐高宗儀鳳元年(六七六),薙發(fā)于廣州制旨寺,受具足戒于法性寺。后于韶州曹溪寶林寺大倡頓悟法門,宣揚“見性成佛”,為佛教南宗開創(chuàng)者、禪宗之六祖。唐玄宗先天二年圓寂,年七十六。唐憲宗詔謚大鑒禪師。弟子編其語錄為《六祖壇經(jīng)》。事見《壇經(jīng)》及釋法海撰序,又王維、柳宗元、劉禹錫撰碑銘、碑文。
全唐文·卷九百十四
慧能俗姓盧氏。其先范陽人。以父行瑫官南海。遂為新州人。咸亨中至樂昌。就智遠禪師出家。復至蘄春。就宏忍禪師受具。后至南海。就印宗法師剃染。住法性寺。上元中移具寶林寺。詔赴京邑。謝病不起。神龍三年敕住韶州能居寺。改額法泉。是為南宗六祖。先天二年卒。憲宗時追謚大鑒禪師。
新脩科分六學僧傳·卷第四 傳宗科
姓盧氏。南海新興人也。其先出范陽。父行瑫始官中朝。武德中以譖左遷。為州司馬。貞觀十二年戊戌。生能于官舍。未幾而父喪母寡。貧甚。能于民間日售薪。共甘旨。一日聞旅館有客誦經(jīng)。至應無所住而生其心之語而寤。固。問客此何經(jīng)。曰金剛般若經(jīng)也。又問何從得之。曰得之蘄州黃梅馮茂山忍大師所。大師且以為誦此經(jīng)即當見性成佛。能曰我志欲見大師。然以母累。柰何。時一客又以白金十兩。俾安家而趣使往。咸亨中。道過韶陽。信士劉志略。延以恩禮。志略之姑尼也。方讀涅槃。問疑義。能為解析。因問字。曰不識也。尼怪而詰其故。則曰諸佛妙義。不墮文字。尼嘆服。呼為行者而稱之鄉(xiāng)里間。眾遂筑辟寶林舊寺。請居之。以便趨向。能念曰。吾以求師至是。遽以自安可乎。明日往依樂昌縣之智遠禪師于西石窟。遠尤加器重。曰必蚤獲印證于蘄。而后轉(zhuǎn)以見教也。至蘄。忍師問。來何自。曰自嶺南。曰何求。曰求作佛。曰嶺南人無佛性。曰人有南北。佛性豈爾。乃服役。至懸石腰間踏舂碓。以效勤苦。先是神秀上座奉忍命。書偈于壁。以著己見解。能亦倩客。夜書一偈其旁。忍見之。陰召而傳其所受之衣缽。曰自吾先師。以此表信。今妄庸者。莫不覬覦。故其所在之地。命若懸絲焉。汝其亟逝。無滯此也。于是逃于四會懷集之間。久之南海法性寺印宗法師。以風幡之辨。求見所受衣缽。而為之落發(fā)。從智光律師。登壇受具。其壇蓋宋三藏求那跋摩筑者。記云。后有肉身菩薩。于此得戒。梁三藏真諦。又手植菩提樹于壇側(cè)。記云。后一百二十年。有大士。于此說無上乘法。上元中。忍大師示寂于蘄之東山。能懸知之曰。吾師其真歸矣。既而訃至。徙居寶林寺。刺史韋璩以大梵寺迎焉。力辭入曹溪。由是天下心學之士。歸曹溪。而武后中宗。以神秀禪師奏舉。婁降璽書。詔赴闕。繼遣中官薛簡敦致。皆謝疾不起。后賜磨衲袈裟一。缽一。編珠織成經(jīng)巾一。綠質(zhì)紅暈華綿巾一。帛五百匹供養(yǎng)。舍新興宅為寺。請額國恩。神龍三年。詔韶州繕治其寺。務盡壯麗。易賜其額法泉。延和元年。預命弟子。建塔于法泉寺。先天二年。八月三日。歸而唱滅。春秋七十六。十一月反葬曹溪。憲宗追謚大鑒。塔曰元和正真。宋太平興國三年。詔易曹溪法泉寺為南華寺。
宋高僧傳·卷第八 習禪篇第三之一
釋慧能。
姓盧氏。
南海新興人也。
其本世居范陽。
厥考諱行瑫。
武德中流亭新州百姓。
終于貶所。
略述家系。
避盧亭島夷之不敏也。
貞觀十二年戊戌歲生能也。
純淑迂懷惠性間出。
雖蠻風?俗漬染不深。
而詭行么形駁維難測。
父既少失母且寡居。
家亦屢空業(yè)無腴產(chǎn)。
能負薪矣日售荷擔。
偶聞廛肆間誦金剛般若經(jīng)。
能凝神屬垣遲遲不去。
問曰。
誰邊受學此經(jīng)。
曰從蘄州黃梅馮茂山忍禪師勸持此法。
云即得見性成佛也。
能聞是說若渴夫之飲寒漿也。
忙歸備所須留奉親老。
咸亨中往韶陽遇劉志略。
略有姑無盡藏恒讀涅槃經(jīng)。
能聽之即為尼辨析中義。
怪能不識文字。
乃曰。
諸佛理論若取文字非佛意也。
尼深嘆服。
號為行者。
有勸于寶林古寺修道。
自謂己曰。
本誓求師而貪住寺。
取乎道也何異卻行歸舍乎。
明日遂行至樂昌縣西石窟。
依附智遠禪師侍座談玄。
遠曰。
行者迨非凡常之見龍。
吾不知吾不知之甚矣。
勸往蘄春五祖所印證去。
吾終于下風請教也。
未幾造焉。
忍師睹能氣貌不揚。
試之曰。
汝從何至。
對曰。
嶺表來參禮。
唯求作佛。
忍曰。
嶺南人無佛性能曰。
人有南北佛性無南北。
曰汝作何功德。
曰愿竭力抱石而舂供眾而已。
如是勞乎井臼。
率凈人而在先。
了彼死生與涅槃而平等。
忍雖均養(yǎng)心何辨知。
俾秀唱予致能和汝。
偈辭在壁見解分岐。
揭厲不同淺深斯別。
忍密以法衣寄托曰。
古我先師轉(zhuǎn)相付授。
豈徒爾哉。
嗚呼后世受吾衣者。
命若懸絲小子識之。
能計回生地。
隱于四會懷集之間。
漸露鋒穎。
就南海印宗法師涅槃盛集論風幡之語。
印宗辭屈而神伏。
乃為其削椎髻于法性寺智光律師邊受滿分戒。
所登之壇即南宋朝求那跋摩三藏之所筑也。
跋摩已登果位。
懸記云。
后當有肉身菩薩于斯受戒。
又梁末真諦三藏于壇之畔手植菩提樹。
謂眾曰。
種此后一百二十年有開士。
于其下說無上乘度無量眾。
至是能爰宅于茲。
果于樹陰開東山法門。
皆符前讖也。
上元中正演暢宗風慘然不悅。
大眾問曰。
胡無情緒耶。
曰遷流不息生滅無常。
吾師今歸寂矣。
兇赴至而信。
乃移住寶林寺焉。
時刺史韋據(jù)命出大梵寺。
苦辭入雙峰曹侯溪矣。
大龍倏起飛雨澤以均施。
品物攸滋逐根荄而受益。
五納之客擁塞于門。
四部之賓圍繞其座。
時宣秘偈或舉契經(jīng)。
一切普熏咸聞象藏。
一時登富悉握蛇珠。
皆由徑途盡歸圓極。
所以天下言禪道者。
以曹溪為口實矣。
洎乎九重下聽萬里懸心。
思布露而奉迎。
欲歸依而適愿。
武太后孝和皇帝。
咸降璽書。
詔赴京闕。
蓋神秀禪師之奏舉也。
續(xù)遣中官薛簡往詔。
復謝病不起。
子牟之心敢忘鳳闕。
遠公之足不過虎溪。
固以此辭。
非邀君也。
遂賜摩納袈裟一緣缽一口編珠。
織成經(jīng)巾綠質(zhì)紅暈花綿巾絹五百匹充供養(yǎng)云。
又舍新興舊宅為國恩寺焉。
神龍三年敕韶州可修能所居寺佛殿并方丈。
務從嚴飾。
賜改額曰法泉也。
延和元年七月命弟子于國恩寺建浮圖一所。
促令速就。
以先天二年八月三日俄然示疾。
異香滿室白虹屬地。
飯食訖沐浴更衣彈指不絕。
氣微目瞑全身永謝。
爾時山石傾墮川源息枯。
鳥連韻以哀啼。
猿斷腸而叫咽。
或唱言曰。
世間眼滅吾疇依乎。
春秋七十六矣。
以其年十一月遷座于曹溪之原也。
弟子神會若顏子之于孔門也。
勤勤付囑語在傳。
于洛陽荷澤寺崇樹能之真堂。
兵部侍郎宋鼎為碑焉。
序宗脈。
從如來下西域諸祖外震旦凡六祖。
盡圖繢其影。
太尉房琯作六葉圖序。
又以能端形不散如入禪定。
后加漆布矣。
復次蜀僧方辯。
塑小樣真肖同疇昔。
能曾言。
吾滅后有善心男子必取吾元。
汝曹勿怪。
或憶是言加鐵環(huán)纏頸焉。
開元十一年。
果有汝州人受新羅客購潛施刃其元。
欲函歸海東供養(yǎng)。
有聞?chuàng)翳F聲而擒之。
其塔下葆藏屈眴布郁多羅僧。
其色青黑碧縑復袷。
非人間所有物也。
屢經(jīng)盜去。
迷倒卻行而還褫之。
至德中神會遣弟子進平送牙癢和一柄。
朝達名公所重有若宋之問。
謁能著長篇有若張燕公說。
寄香十斤并詩。
附武平一至。
詩云。
大師捐世去。
空留法身在。
愿寄無礙香。
隨心到南海。
武公因門人懷讓鑄巨鐘。
為撰銘贊。
宋之問書。
次廣州節(jié)度宋璟來禮其塔。
問弟子令韜無生法忍義。
宋公聞法歡喜。
向塔乞示徵祥。
須臾微風漸起。
異香裛人。
陰雨霏霏。
只周一寺耳稍多奇瑞逭繁不錄。
后肅宗下詔能弟子令韜。
韜稱疾不赴。
遣明象赍傳法衣缽。
進呈畢給還。
憲宗皇帝追謚曰大鑒。
塔曰元和正真也。
迨夫唐季劉氏稱制番禺。
每遇上元燒燈。
迎真身入城為民祈福。
大宋平南海后。
韶州盜周思瓊叛換。
盡焚其寺塔將延燎。
平時肉身非數(shù)夫莫舉。
煙熛向逼二僧對舁。
輕如夾纻像焉。
太平興國三年今上敕重建塔。
改為南華寺矣。
系曰。
五祖自何而識一介白衣便付衣耶。
通曰。
一言知心更無疑貳。
況復記心輪間如指之掌。
忍師施一味法何以在家受衣缽乎。
秀師則否。
通曰。
是法寧選緇白。
得者則傳。
周封諸侯乃分分器。
同姓異姓別也。
以祖師甄別精粗以衣為信。
譬如三力士射堅洛叉。
一摩健那射則中而不破。
二缽羅塞建提破而不度。
三那羅延箭度而復穿馀物也。
非堅洛叉有強弱。
但由射勢力不同耳。
南能可謂那羅延射而獲賞焉。
信衣至能不傳。
莫同夏禹之家天下乎。
通曰。
忍言。
受傳衣者命若懸絲。
如是忍之意也。
又會也稟祖法則有馀。
行化行則不足。
故后致均部之流。
方驗能師之先覺。
不傳無私吝之咎矣。
故曰。
知人則哲也。
吁。

人物簡介

新脩科分六學僧傳·卷第五 傳宗科(三)
滄州人。
丱歲從師究習經(jīng)論。
又參神會禪師于荷澤。
禪師謂之曰。
汝于五臺有緣。
宜往。
開元四年。
六月中旬。
乃獲戾止。
一日食畢。
偶游西林。
忽入一院。
榜曰。
法華。
其外三門十三間。
壁畫五臺山十寺境。
其內(nèi)三門。
則塑護國仁王像。
有樓峻聳。
奉文殊普賢像于上。
其馀行宮道場儀仗蔽映。
正中則多寶塔也。
其莊嚴之盛。
具如經(jīng)說。
英時神情恍??。
境物變眩。
宜非耳目所能了。
及出則眾僧詭相異狀。
交揖迭晤。
遂東行可三十步。
聞閉戶聲。
回視無所見。
英因泣曰。
此大圣啟悟我也。
我其敢怠。
乃發(fā)愿一依化院規(guī)橫營建。
以隆佛法。
先筑庵化塔處。
召匠致材。
旋有成緒。
使吳道子圖所見于墻堵間。
仍扁法華。
匡徒說法。
氣象冠諸方。
久之告滅。
壽七十五。
宋高僧傳·卷第二十一 感通篇第六之四
釋神英。
罔知姓氏。
滄州人也。
宿緣悟道丱歲從師。
諷誦精勤日夜匪懈。
年當應法受具。
后乃枝錫萍游尋訪知識。
早通玄話兼擅論經(jīng)。
相次參神會禪師
謂英曰。
汝于五臺山有緣速。
宜往彼瞻禮文殊兼訪遺跡。
既承指授。
以開元四年六月中旬到山瞻禮。
于僧廚止泊。
一日食畢游于西林。
忽見一院題曰法華。
英遂入中見多寶塔一座。
瑋曄繁華如法華經(jīng)說同也。
其四門玉石功德細妙光彩。
神工罕測。
后面有護國仁王樓。
上有玉石文殊普賢之像。
前有三門一十三間。
內(nèi)門兩畔有行宮道場。
是文殊普賢儀仗。
三門外狀臺山十寺。
杳然物外觀瞻浩蕩神情恍??。
英試出院又見眾僧。
且非恒所見者。
而多詭異。
疑豫未決。
遂出門東行可三十步。
忽聞閉戶鏗然。
回目視之了無一物。
英乃悲泣曰。
此大圣警悟我邪。
于此地必有緣矣。
遂于髣髴多寶塔處。
結(jié)庵而止。
乃發(fā)愿曰。
我依化院建置一所住持。
日居月諸信施如林歸依者眾。
遂召工匠有高價者。
誓不酬之。
乃于易州千里取乎玉石用造功德。
細妙光瑩功侔所見。
其壁乃王府友吳道子之跡。
六法絕妙為世所尚。
此院前后工畢。
因號法華耳。
英說法住持。
其齊整若剪裁焉后無疾召門人囑付而終。
春秋七十五。
今墳塔存矣。

人物簡介

中國歷代人名大辭典
【生卒】:695—785 【介紹】: 唐僧。
南燕人,俗姓鄭。
少依思浩出家。
受戒后,游兩京及嵩山、少室山,遇洛京荷澤寺神會禪師,大明禪旨。
后住袁州陽歧山,終日瞑目,食野果度日,惟時與道士往來。
新脩科分六學僧傳·卷第五 傳宗科(三)
姓鄭氏。
南燕人。
少依京師大德思浩出家。
既登戒。
游涉叢席。
神會禪師于伊洛間。
得曹溪別傳之旨。
絕江至宜春。
營室于楊岐山。
而掛錫焉。
澗飲木食。
終日夕。
常坐不臥。
地幽僻奇秀。
參請之徒。
始無與來往者。
時有星冠羽帔之士。
御鶴乘鸞以過之。
談論移??而去。
后化大行。
戶屨為滿。
竟唱滅于貞元元年。
三月四日。
壽九十一。
宋高僧傳·卷第二十 感通篇第六之三
釋廣敷。
俗姓鄭。
南燕人也。
少依京望大德思浩下承乎法訓。
登戒畢游嵩少兩京。
神會禪師大明玄旨。
至宜春陽岐山掛錫。
是中峰巒積翠洞穴涉幽。
芝菌之苗參于草奔。
敷終日瞑目木食度辰。
時有峨冠羽帔馭鶴驂鸞者。
始則乍往倏來。
后則登庵造膝。
其仙客所到。
必輕云薄霧隨步而至。
擁從者天丁力士令遠去。
對晤談論移晷。
其后道化既成。
于貞元元年三月四日入滅。
春秋九十一云。
系曰。
神仙道異談論豈同乎。
通曰。
昔小有真人能談空理。
方諸山神仙建浮圖者信崇佛道止不削染。
號在家菩薩。
又雪山諸仙善五明論求度者。
同也。
然其相似道必須甄簡。
若西域二十諦中五唯量五大與釋氏法名同所計天殊。
良難區(qū)別哉。

人物簡介

中國歷代人名大辭典
【生卒】:699—779 【介紹】: 唐僧。
京兆人,俗姓吳。
早年出家于永安山明福院,通諸經(jīng)論。
后于洛陽遇荷澤神會,遂歸依禪宗。
后住唐州西隱山。
刺史鄭文簡請入城講法。
新脩科分六學僧傳·卷第五 傳宗科(三)
京兆吳氏子也。
蚤歲出家于永安山明福院。
風表端雅。
諸大經(jīng)論。
皆所研究。
臨文消釋。
聽者忘倦。
后于洛下。
荷澤會師。
悟心法。
嘆曰。
吾今日乃知從外得者。
皆非也。
至唐州居西隱山。
刺史鄭文簡。
迎入城中舉唱。
領指者眾。
及滅年八十一。
大歷十四年三月。
塔于山中。
宋高僧傳·卷第二十九 雜科聲德篇第十之一
釋進平。
姓吳氏京兆人也。
早出家于永安山明福院。
風表端雅。
諸經(jīng)大論皆所研尋。
銷文鍊注令人樂聞。
末思禪觀。
于洛下遇荷澤會師了悟。
且曰甚矣不自外知者所知難乎哉。
后至唐州遂居西隱山。
刺史鄭文簡請入城闡揚宗旨。
示滅年八十一。
大歷十四年三月入塔。

人物簡介

中國歷代人名大辭典
【生卒】:705—786 【介紹】: 唐僧。
荊州人,俗姓元。
幼好佛,遂于玄靜寺剃度。
后禮參荷澤神會,得契禪旨。
歸住黃州大石山,剪茅成大院,安集四方禪侶。
全唐文·卷九百十九
福琳。元和中沙門。
新脩科分六學僧傳·卷第五 傳宗科(三)
姓元。
荊州人。
父襄陽司判。
素事佛。
凡號善知識。
莫不造見。
琳耳目濡染。
若出于自然者。
幼禮玄靜寺沙門謙著落?。
已登具戒。
乃扣西來祖意于荷澤會禪師。
室中發(fā)明。
無復馀蘊。
晚居黃州大石山。
學者云集。
遂成叢社。
四方檀越。
輸資弊以就棟宇。
久之終。
時年八十二。
興元二年四月入塔。

人物簡介

新脩科分六學僧傳·卷第五 傳宗科(三)
上黨趙氏子。
幼薙發(fā)于清凈寺。
后參詢荷澤會禪師于洛中。
佩頓乘印記。
晚遁南岳山中。
衡陽太守王員外展加傾重。
興元中終。
壽八十。
釋惟忠 朝代:

人物簡介

新脩科分六學僧傳·卷第二十 持志科
生成都之童氏。
幼事大光山道愿禪師出家。
既而游嵩岳。
神會禪師
而決擇焉。
乃復觀覽圣跡。
于江之左。
有山僻邃。
妍秀可愛。
遂營茅舍。
而安禪其間。
蓋其地舊多龍蛇。
瘴煙癘霧。
白晝冥晦。
樵牧者。
往往犯之立死。
雖有國醫(yī)。
無所施其技。
自忠之來。
近遠寧謐。
聞空中聲云。
承法師力。
今得解脫矣。
建中三年入滅。
壽七十八。
宋高僧傳·卷第九 習禪篇第三之二
釋惟忠。
姓童氏。
成都府人也。
幼從業(yè)于大光山道愿禪師。
神驥伏櫪雖止也。
發(fā)蹄則超忽千里焉。
游嵩岳見神會禪師折疑沈默。
處于大方觀覽圣跡。
見黃龍山郁翠而奇異。
乃營茅舍。
其窮溪極谷而多毒龍。
噴氣濛濛山民犯者多如中瘴焉。
醫(yī)工寡效。
忠初不知。
獨居禪寂澗飲木食。
其怪物皆卷而懷矣。
山民無害。
或聞空中聲云。
得師居此民之多幸。
令我解脫也。
鄉(xiāng)人因號是山為伏龍。
言忠弭伏鱗蟲之長。
故此名焉。
以建中三年入滅。
報齡七十八。
其年九月遷塔云。

人物簡介

新脩科分六學僧傳·卷第五 傳宗科(三)
生彭原王氏。
出家住寧州南山二圣院。
游方得指訣于荷澤神會禪師。
旋鄉(xiāng)里說法。
開導學者。
而聲譽益著。
檀施四臻。
遂成道場。
以傳不朽。
大歷十三年三月晦。
中夜趺坐而逝。
壽七十二。
臘三十五。
弟子辨真代領其眾。
而化風殆不減于隱。
未幾亦逝。
今師資二塔皆在焉。
宋高僧傳·卷第二十九 雜科聲德篇第十之一
釋道隱。姓王氏。彭原人也。風宇高峙情性宏淡。少脫塵勞誓從沖漠。既循師范因愿游方。得荷澤師頓明心要。迨旋鄉(xiāng)土道聲洋洋。慕其法者若登華陰之市也。匪召員臻。檀施豐洽郁成精舍焉。以大歷十三年三月晦。囑累四部。從于中夜趺坐而終。春秋七十二。法臘三十五。弟子辯真建塔緘藏焉今師資二座全身不朽矣。議者以為得道真正。其器亦然。譬猶鍊丹之鼎藥成鼎亦化金矣。在華嚴有諸菩薩成就如虛空忍得無來身。以無去故。得不生身。以不滅故。得不聚身。以無散壞故。其隱師之謂歟。

人物簡介

中國歷代人名大辭典
【生卒】:708—799 【介紹】: 唐僧。
涿州巨鹿人,俗姓劉。
幼出家,后于永泰寺納戒。
至洛陽,謁荷澤神會,得悟玄理。
游方至荊州,掛錫國昌寺,傳法于荊楚間。
新脩科分六學僧傳·卷第五 傳宗科(三)
鉅鹿鎦氏子也。
蚤歲從鄉(xiāng)里永泰寺薙落。
既納具。
游方至洛。
荷澤會禪師。
開悟玄理。
抵江陵偶憩瓶錫于古寺中。
樵者謂曰。
此國昌寺也。
久廢矣。
茍有道者居之。
即檀施可致也。
覺因葺漏起仆。
日分衛(wèi)以接過客。
未幾。
遂成法社。
郡牧節(jié)使崔尚書。
愿迎入城。
覺謝不起。
貞元十五年終。
壽九十。
宋高僧傳·卷第二十九 雜科聲德篇第十之一
釋行覺。
姓劉氏。
鉅鹿人也。
稚歲英敏立不易方。
負志出家親難沮勸。
早投本部永泰伽藍受業(yè)。
納戒后于洛都遇會禪師開悟玄理秉心矯跡。
游方見江陵古寺殿宇摧墮闃而無人。
覺卸囊掛錫。
明日見樵夫。
驚怪言。
此是國昌寺。
廢已三周。
將知人事相因道從緣會。
學者至矣。
鄉(xiāng)人來矣。
郁成一寺。
時節(jié)使崔尚書請召入城。
謝而不赴。
檀施繼臻。
乃興盛化。
貞元十五年告終。
年九十二。
荊楚之人營塔焉。
又南岳山釋皓玉者趙氏之子上黨人也。
出塵于法清寺。
后于荷澤會下大明心印。
入岳中蘭若養(yǎng)道。
衡陽太守王展員外傾重。
終時年八十馀。
興元中入塔云。

人物簡介

中國歷代人名大辭典
【生卒】:709—816 【介紹】: 唐僧。
太原文水人,俗姓武。
武則天侄孫。
七歲應童子舉。
十三歲從宦,旋升太子通事舍人。
玄宗開元間,參荷澤神會,得為執(zhí)侍,傳其法要。
后住廬州浮槎寺,覽《大藏經(jīng)》。
代宗大歷五年,入京,參南陽忠國師。
八年,賜號大悲。
后歷住汴州、潤州。
憲宗元和五年,淮南節(jié)度使李鄘召居揚州華林寺。
新脩科分六學僧傳·卷第六 傳宗科(四)
姓武氏。
太原文水則天皇帝諸孫也。
父宣洛陽令。
母夏侯氏。
夢神僧寄寶鑒。
表里瑩然。
曰善護之。
及生而秀整可愛。
七歲誦習通利。
以童子舉入官。
至十三。
擢太子通事舍人。
益進學不怠。
三教典籍。
窺覽靡有遺。
然頗厭世故。
嗜空宗。
時洛下方盛荷澤神會之化。
坦往參焉。
遂見推許。
而命之執(zhí)侍。
父母莫之沮。
天寶初。
謂坦曰。
吾有一句。
自初祖菩提達磨。
傳之曹溪。
曹溪以傳吾。
汝宜諦受。
毋令斷絕。
茲吾將有難必去汝而它之焉。
未幾果詔遷弋陽。
坦亦覽藏經(jīng)于廬州之浮查寺。
大歷五年獲以法眷禮。
見南陽忠國師于京帥。
忠公為奏得璽書。
賜號大悲。
時相國田公神功方帥汴。
坦就以行化。
殊見祗待。
乃循維揚六合而下。
忽聞空中有聲曰。
吾與汝開心地。
即睹菩薩像。
如文殊者。
以手按其頸曰。
此其印驗也。
視之有指痕四皆赤色。
久不滅。
潤之金山。
有云氣。
能毒人至死。
蓋穴之蟄龍致然。
至是而弭。
亦坦嘗旅次其間云。
俄庵江陰之定山。
夜聞贊嘆聲。
察之二白龜也。
又白蛇數(shù)丈。
祈受戒懺悔。
寓吳興。
造蘭若于林山。
或見三丈夫衣金紫。
美其壯麗。
元和五年。
相國李公鄘治廣陵。
素嚴刻少恩。
遇坦絕寬厚。
館之華林寺。
寺有吳將張遼墓。
尤舞妖祟。
坦居之。
恬無所忤。
十年有二胡人。
自稱龜茲國使。
致國命請?zhí)埂?div id="r9zvnfj" class='inline' id='people_18487_1_75_comment'>
然竟不知何從來也。
十一年五月十三日。
眾以荷澤忌營齋。
坦別眾曰。
吾赴遠請已。
七月染微疾。
九月八日乃終。
塔葬郡之馴翟坊南岡。
壽一百八。
臘八十四。
宋高僧傳·卷第十 習禪篇第三之三
釋靈坦。
姓武氏。
太原文水人也。
則天太后侄孫。
父諱宣。
洛陽縣令。
母夏侯氏。
初妊坦也夢神僧授與寶鑒表里瑩然。
且曰。
吾以此寄汝善保護之。
及誕親無所苦。
年甫七歲誦習畢通應童子舉。
十三從宦旋升太子通事舍人。
如是悅學不休。
三教之書彌增洞達。
然而恒嗟朽宅誓入空門。
已備大乘之資糧。
終到涅槃之境域。
于時洛都盛化荷澤寺神會禪師也。
方遮普寂之光漸沒秀師之道。
坦往參焉。
施善誘頓見其心。
默而許之。
容其執(zhí)侍。
父母不能回其意飛飏莫系始末研磨得破疑滯。
天寶初載召坦曰。
吾有一句是祖祖相傳至曹溪。
曹溪付吾。
汝諦受之。
吾當有留難。
遂辭游方焉。
未幾果敕移會于弋陽。
坦遂向廬州浮槎寺覽大藏經(jīng)。
后聞忠國師自南陽詔入。
于大歷五年禮覲之。
八年欲出關。
忠奏曰。
此人是貧道同門。
神會弟子敕賜號曰大悲。
兼赍墨敕。
行化至梁園。
時相國田公神功供養(yǎng)邐迤。
適維揚六合方嘆大法凌夷。
忽聞空中聲云。
開心地即見菩薩如文殊像曰。
與汝印驗。
令舉項以掌按之尋。
觀有四指赤痕。
其印跡恒現(xiàn)。
又止?jié)欀萁薪鹕健?div id="tdd5vfd" class='inline' id='people_18487_2_49_comment'>
今澤心也。
其山北面有一龍穴。
常吐毒氣如云。
有近者多病或斃。
坦居之毒云滅跡。
又于江陰定山結(jié)庵。
俄聞有贊嘆之聲。
視之則白龜二。
坦為受歸戒。
又見二大白蛇身長數(shù)丈。
亦為受戒懺悔。
如是卻往吳興林山造一蘭若。
有三丈夫衣金紫。
趨步徐正稱嘆。
道場唯善。
村落之民多棄罟網(wǎng)。
元和五年相國李公鄘之理廣陵也。
以峻法操下剛決少恩。
一見坦鄭重加禮。
召居華林寺。
寺內(nèi)有大將軍張遼墓。
寺僧多為鬼物惑亂。
坦居愀然無眹矣。
又揚州人多患山妖木怪之所熒惑。
坦皆遏禦焉。
人爭歸信。
至十年忽見二胡人。
稱自龜茲國來彼無至教。
遠請和尚敷演。
十一年五月十三日。
于荷澤忌齋告眾。
吾赴遠請。
七月示疾。
九月將滅。
斯預告也。
至季秋八日果寂爾而終。
遷塔于揚州西馴翟坊之南岡。
越州掾鄭詹建塔。
報齡一百八歲。
僧臘八十四焉。
坦即曹溪之孫。
荷澤之子也。
神僧傳·卷第八
釋靈坦。
姓武氏。
太原文水人也。
則天太后侄孫。
父宣洛陽令。
母夏侯氏初妊坦也。
夢神僧授與寶鑒表里瑩然。
且曰。
吾以此寄汝善保護之。
及長參神會禪師。
大歷八年行化至梁園。
時相國田公神功供養(yǎng)邐迤。
適維揚六合方嘆大法凌夷。
忽聞空中聲云。
開心地即見菩薩如文殊像。
曰與汝印驗。
令舉頂以手按之。
尋觀有四指赤痕。
其印跡恒見。
又止?jié)欀萁鹕健?div id="dvhpdlz" class='inline' id='people_18487_3_19_comment'>
其山北面有一龍穴。
常吐毒氣如云。
有近者多病或斃。
坦居之毒云滅跡。
又于江陰定山結(jié)庵。
俄聞有贊嘆之聲。
視之則白龜二。
坦為受歸戒。
又見二大白蛇身長數(shù)丈。
亦為受戒懺悔。
如是卻往吳興林山造一蘭若。
有三丈夫衣金紫。
趨步徐正稱嘆道場。
元和五年居華林寺。
寺內(nèi)有大將軍張遼墓。
寺僧多為鬼物惑亂。
坦居之愀然無眹矣。
又揚州人多為山妖木怪之所熒惑。
坦皆遏禦焉。
至十年忽見二胡人。
自稱龜茲(音丘慈)國來。
彼無至教。
遠請和尚敷演。
十一年五月十三日。
告眾將赴遠請。
至季秋八日卒。
壽一百八。
僧臘八十四。
高僧摘要·化高僧摘要卷四
姓武。
太原文水人。
則天太后侄孫。
父諱宣。
洛陽縣令。
母夏侯氏初妊坦。
夢神僧授與寶鑒。
表里瑩然。
且曰。
吾以此寄汝。
善保護之。
及誕。
親無所苦。
年甫七歲。
誦習畢通。
應童子舉。
恒嗟朽宅。
誓入空門。
于時荷澤寺神會禪師。
洛都盛化。
坦往參焉。
施善誘。
頓見其心。
天寶初載。
召坦曰。
吾有一句。
是祖祖相傳至曹溪。
曹溪付吾。
汝諦受之。
吾當有留難。
遂辭游方焉。
未幾果敕移會于戈陽。
坦遂向盧州浮槎寺。
覽大藏經(jīng)。
后聞忠國師。
自南陽詔入。
于大歷五年禮覲之。
八年欲出關。
忠奏曰。
此人是貧道同門。
神會弟子。
敕賜號曰大悲。
兼赍墨敕。
行化至梁國。
時相國田公。
神功供養(yǎng)。
邐迤適維楊六合。
方嘆大法凌替。
忽聞空中聲云。
開心地。
即見菩薩如文殊像曰。
與汝印驗。
令舉頂以掌按之。
尋觀有四指赤痕。
其印跡恒現(xiàn)。
又止?jié)欀萁薪鹕健?div id="1f3vjj5" class='inline' id='people_18487_4_55_comment'>
今澤心也。
其山北面。
有一龍穴。
常吐毒氣如云。
有近者多病或斃。
坦居之。
毒云滅跡。
又于江陰定山結(jié)庵。
俄聞有贊嘆之聲。
視之則白龜二。
坦為受歸戒。
又見二大白蛇。
身長數(shù)丈。
亦為受戒懺悔。
后往吳興林山。
造一蘭若。
有三丈夫。
衣金紫。
趨步徐正。
稱嘆道場唯善。
村落之民。
多棄罟網(wǎng)。
元和五年。
相國李公鄘。
召居華林寺。
寺內(nèi)有大將軍張遼基。
寺僧多為鬼物惑亂。
坦居。
湫然無朕矣。
又楊州人。
多患山妖水怪之所熒惑。
坦皆遏禦焉。
人爭歸信。
至十年。
忽見二僧人。
稱自龜茲國來。
彼無至教。
遠請和尚敷演。
十一年五月十三日。
于荷澤忌齋告眾。
吾赴遠請。
至季秋八日。
果寂而終。
遷塔于楊州西馴翟坊之南岡。
越州掾鄭詹建塔。
報齡一百八歲。
共 17 首 第 1 頁 下一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