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物:皇甫曾

相關(guān)人物:共 10 位。
共 10 首

人物簡介

中國歷代人名大辭典
【介紹】: 唐趙州贊皇人。
李華宗子。
擢進(jìn)士第。
初為衛(wèi)縣尉,累遷左補(bǔ)闕、翰林學(xué)士。
代宗大歷中,病免,客陽翟,卒。
為文精密而思遲,常從皇甫曾求音樂,思涸則奏樂,神逸則著文。
嘗為《張巡傳》進(jìn)肅宗,表彰張巡死節(jié)睢陽之功。
全唐文·卷四百三十
翰字子羽。第進(jìn)士。上元中官衛(wèi)縣尉。入為侍御史。累遷左補(bǔ)闕翰林學(xué)士。大歷中卒。
長孫順德 朝代:

人物簡介

中國歷代人名大辭典
【介紹】: 唐河南洛陽人。
長孫無忌族叔。
仕隋為右勛衛(wèi)。
征遼當(dāng)行,亡命太原,為李淵所親厚。
入唐,以從太宗征有功,進(jìn)左驍衛(wèi)大將軍,封薛國公。
尋以受賄被劾,帝因賜帛以愧之。
孝常謀反,坐與交,削籍為民。
后召為澤州刺史。
乃折節(jié)為政,遂為良吏。
卒謚襄。

人物簡介

中國歷代人名大辭典
【生卒】:710—788 【介紹】: 唐僧。
暨陽人,字道恭。
俗姓蔡。
年十二請業(yè)于法華寺俊師,每覽儒佛典籍,一讀能誦。
后依玄儼,通《四分律鈔》,從左溪玄朗習(xí)《天臺止觀》等經(jīng)論。
值安祿山之亂,東歸故鄉(xiāng),與皇甫曾等賦詩往復(fù)。
移居越州焦山大歷寺,為開山始祖。
有《破倒翻迷論》及詩集等。
全唐文·卷九百五
道恭。蘇州法師。貞觀中以高行召至京師。
新脩科分六學(xué)僧傳·卷第五 傳宗科(三)
字道恭。
姓蔡氏。
東晉太尉謨十五代孫也。
寓居于會稽之暨陽。
母宣氏之娠。
尤多瑞徵。
襁褓中。
聞經(jīng)唄音。
必有凝神側(cè)聽之態(tài)。
丱角聰寤。
每覽孔釋二典。
輒得其理要。
年十二辭親。
請業(yè)于法華寺俊法師。
開元二十六年。
以詔恩獲度。
隸鄉(xiāng)里之香嚴(yán)寺。
仍依法華玄儼師。
習(xí)四分律鈔。
儼出輔律篇。
邕獨嚌其雋永。
而無所遺軼。
儼謂人曰。
此子學(xué)者之司南也。
又從左溪玄朗師。
研究止觀禪門。
昉五夏而遽能開演證入。
天寶中。
邑人郭密。
首眾請?zhí)幏匪轮鞣弧?div id="zgbcxqj" class='inline' id='people_18921_2_29_comment'>
棟宇為之完壯。
俄游京師。
止安國寺。
公卿日填擁。
會祿山反。
乃東還。
過襄陽。
時御史中丞庾光先出鎮(zhèn)荊南。
滯留數(shù)月。
給事中竇紹。
中書舍人苑咸。
鉆仰堅高。
俱受心要。
著作郎韋子春。
一時之盛名也。
與之詶抗。
而折其角。
苑舍人嘆曰。
阇梨可謂世外摩尼。
論中師子。
旋鄉(xiāng)里。
仍居法華。
殿中侍御史皇甫曾。
大理評事張河金吾衛(wèi)長史嚴(yán)維。
兵曹呂渭諸暨長丘丹。
校書郎陳允初。
賦詩往來。
以繼文許之游。
盧士式為之序引。
以傳永遠(yuǎn)。
乃登壇以度釋子。
建寺以憩行旅。
則其功德之被物弘矣。
先是中岳道士吳筠。
造論數(shù)篇見斥。
而或者信之。
觀察使陳少游。
請決焉。
于是邕小施韜略。
盡獻(xiàn)俘囚。
遂著破倒翻迷論三卷。
貞元四年十一月十四日。
以疾卒于大歷寺之法堂焉。
寺即檀越騎都尉陳紹欽者所建也。
后以鄉(xiāng)貴徐浩白。
廉使皇甫溫。
奏此額。
而邕獲葬其地。
豈非命歟。
壽七十九。
臘五十。
有文集十卷。
皇甫曾序。
而銘則校書郎陸淮。
碑則戶部員外郎丘上卿。
皆雄筆也。
宋高僧傳·卷第十七 護(hù)法篇第五
釋神邕。
字道恭。
姓蔡氏。
東晉太尉謨即度江祖十五代孫也。
因官居于暨陽。
邕生于是邑。
母宣氏始娠之際。
率多徵異。
襁褓中聞唱經(jīng)聲。
必有凝神側(cè)聽之貌。
丱角聰?過人。
年十二辭親學(xué)道。
請業(yè)于法華寺俊師。
每覽孔釋二典。
一讀能誦。
同輩者罕不欣慕。
開元二十六年敕度。
隸諸暨香嚴(yán)寺名藉。
依法華寺玄儼師通四分律鈔。
儼識其志氣。
謂人曰。
此子數(shù)年后。
卒為學(xué)者之司南矣。
爾其勉之。
儼新出輔篇律記。
邕抉其膏腴窮彼衢術(shù)。
一宗學(xué)者少能與其聯(lián)鏕方軌焉。
性非局促。
又從左溪玄朗師習(xí)天臺止觀禪門法華玄疏梵網(wǎng)經(jīng)等四教三觀等義。
秘犍載啟觀性知空。
爰至五夏果精敷演。
吳會問學(xué)者從之。
天寶中本邑郭密之請居法樂寺西坊。
恢拓佛舍層閣摩霄。
半澄江影廊宇完備。
后乃游問長安居安國寺。
公卿藉其風(fēng)宇。
迫慕者結(jié)轍而至。
方欲大闡禪律。
倏遇祿山兵亂。
東歸江湖經(jīng)歷襄陽。
御史中丞庾光先出鎮(zhèn)荊南。
邀留數(shù)月時給事中竇紹中書舍人苑咸。
鉆仰彌高俱受心要。
著作郎韋子春。
有唐之外臣也。
剛氣而贍學(xué)與之詶抗。
子春折角滿座驚服。
苑舍人嘆曰。
阇梨可謂塵外摩尼論中師子。
時人以為能言矣。
旋居故鄉(xiāng)法華寺。
殿中侍御史皇甫曾大理評事張河金吾衛(wèi)長史嚴(yán)維兵曹呂渭諸暨長丘丹校書陳允。
初賦詩往復(fù)。
盧士式為之序引以繼支許之游。
為邑中故事。
邕修念之外。
時綴文句有集十卷。
皇甫曾為序。
自至德迄大歷中。
頻受請登壇度戒。
起丹陽洎乎金華。
其間釋子皆命為親教師也。
又以縣南路通衢婺其中百馀里殊無伽藍(lán)釋侶往來宴息無所邕。
愿布法橋接憩行旅。
遂于焦山可以為梵場也。
得邑人騎都尉陳紹欽等。
率群信搆凈剎。
一紀(jì)方乃集事焉。
前吏部侍郎徐浩出佐明州。
以邦國聚落乃白廉使皇甫溫。
奏賜額曰大歷焉。
先是中岳道士吳筠造邪論數(shù)篇斥毀釋教。
昏蒙者惑之。
本道觀察使陳少游請邕決釋老二教孰為至道。
乃襲世尊之?dāng)z邪見復(fù)寶琳之破魔文。
爰據(jù)城塹以正制狂。
旗鼓才臨吳筠覆轍。
遂著破倒翻迷論三卷。
東方佛法再興。
實邕之力歟。
末游天臺又纂地志兩卷。
并附于新論矣。
邕廞頤豐角風(fēng)韻朗拔。
前后廉問。
皆延置別榻請為僧統(tǒng)。
以加崇揖之禮。
貞元四年戊辰歲十一月十四日遇疾。
遺教門人。
趺坐端相而歸寂于大歷法堂焉。
以十二月十四日奉靈儀于寺北原。
遵僧制也。
報齡七十九。
法歲五十。
明年冬十一月方建塔矣。
秘書省校書郎陸淮為其銘。
上首弟子智昂靈澈進(jìn)明慧照等。
咸露鋒穎。
禪律互傳。
至十一年戶部員外郎丘上卿為碑紀(jì)德焉。

人物簡介

中國歷代人名大辭典
【生卒】:715—768 【介紹】: 唐安定人,避地寓居丹陽,字茂政。十歲能屬文,張九齡呼為小友。玄宗天寶十五年擢進(jìn)士第,授無錫尉。代宗大歷初,王縉為河南節(jié)度,表掌書記。累遷右補(bǔ)闕。有詩集。
唐詩大辭典 修訂本
【生卒】:717?—770? 字茂政,潤州丹陽(今江蘇丹陽)人。10歲能屬文,張九齡深器之,后又獲蕭穎士、李華獎掖。玄宗天寶十五載(756)登進(jìn)士第,授無錫尉。代宗大歷初,王縉為河南節(jié)度使,辟為掌書記,官至右補(bǔ)闕。生平見《新唐書》本傳、《藝文志四》《皇甫冉詩集》注,獨孤及《唐故左補(bǔ)闕安定皇甫公集序》。與劉長卿、嚴(yán)維、劉方平相善,有唱酬?!叭皆娗捎谖淖郑l(fā)調(diào)新奇,遠(yuǎn)出情外”(高仲武《中興間氣集》卷上),五七律風(fēng)格清迥,為時所重。有《皇甫冉詩集》3卷,為其弟曾編定,獨孤及作序,稱有350篇。《全唐詩》編為2卷,僅存230篇,已非其舊?!度圃娡饩帯芳啊度圃娎m(xù)拾》補(bǔ)詩6首。
唐詩匯評
皇甫冉(約717-約770),字茂政,潤州丹陽(今屬江蘇)人,郡望安定(今甘肅涇州)。
十歲能屬文,為張九齡所賞,謂“清穎秀拔,有江、徐之風(fēng)”。
天寶十五年(755)登進(jìn)士第,授無錫尉。
罷任游越,隱居陽羨,后官左金吾衛(wèi)兵曹參軍。
廣德二年,王縉為河南元帥,表掌書記。
入朝為拾遺,遷補(bǔ)闕。
奉使江南,省家至丹陽,卒于家。
工詩,與弟皇甫曾齊名,時人方之晉張載、張協(xié)。
有《皇甫冉詩集》三卷。
全唐詩》編詩二卷,頗與他人作品相雜。
全唐詩補(bǔ)逸
皇甫冉字茂政,安定人,避地寓居丹陽。天寶十五載盧庚榜進(jìn)士。大歷二年卒,年五十四(據(jù)獨孤及撰《唐故左補(bǔ)闕安定皇甫公集序》)。補(bǔ)詩一首。
全唐文·卷四百五十一
冉字茂政。天寶中進(jìn)士。授無錫尉。王縉帥河南。表掌書記。累遷右補(bǔ)闕。

作品評論

獨孤及《唐故左補(bǔ)闕安定魚甫公集序》
沈、宋既歿,而崔司勛顥、王右丞維復(fù)崛起于開元、天寶之間,得其門而入者,嘗代不過數(shù)人,補(bǔ)闕其又也。……其詩大略以古之比興,就今之聲律,涵詠風(fēng)騷,憲章顏、謝。至若麗曲感動,逸思奔發(fā),則天機(jī)獨得,非師資所獎,每舞雩詠歸,或金谷文會,曲水修禊,南浦愴別,新聲秀句,輒加于常時一等,才鐘于情故也。
中興間氣集
冉詩巧于文字,發(fā)調(diào)新奇,遠(yuǎn)出情外。然而“云藏神女館,雨到楚王宮”,與“閉門白日晚,倚仗青山暮”,及“遠(yuǎn)山重疊見,芳草淺深生”,“岸草知春晚,沙禽好夜驚”,又“燕知社日辭巢去,菊為重陽冒雨開”,可以雄視潘、張,平揖沈、謝?!L轡未騁,芳蘭早凋。悲夫!
高仲武《皇甫冉集序》
皇甫冉補(bǔ)闕,自擢桂禮闈,遂為高格。往以世道艱虞,避地江外,每文章一到朝廷,作者變色。于詞場為先輩,推錢、郎為伯仲,誰家勝負(fù),或逐鹿中原。如“果熟任霜封,籬疏從水度”,又“裛露收新稼,迎塞葺舊廬”,又“燕知社日辭巢去,菊為重陽冒雨開”,可以雄視潘、張,平揖沈、謝。
唐詩紀(jì)事
張迪江深愛之,謂清穎秀拔,有江、徐之風(fēng)。
《唐詩品》
皇大詩意在遣情,時出奇瑰,酬應(yīng)彌多,而興寄閑暇。高仲武極取《巫山篇》,至于排體所長,乃遺采拾。如《奉和獨孤中丞法華寺》,全篇綺密,形神兼茂;而擬騷諸篇,亦皆楚人之致。天寶以后作者雖多,而翩翩然有盛時之風(fēng),茂政兄弟皆能使人失步,豈作蘭玉森然之會耶?
《大歷詩略》
補(bǔ)闕詩五言之善者,猶夷綽約,有何仲言之音韻,特歌行體弱耳。律詩當(dāng)與李從一比肩,精警或不足,而閑淡過之矣。

人物簡介

中國歷代人名大辭典
【介紹】: 唐僧。吳興人。俗姓謝,字清晝。謝靈運十世孫。幼入道,肄業(yè)湖州杼山,與陸羽同居妙喜寺,為莫逆之交。顏真卿為刺史,集文士撰《韻海鏡源》,皎然預(yù)其論著,至是聲價藉甚。李端在匡獄,依止稱門生。一時名公,俱相友善。登戒于靈隱。文章雋麗,當(dāng)時號為釋門偉器。貞元中卒。有《詩式》及集。
唐詩大辭典 修訂本
【生卒】:720?—798前 字清晝,晚年以字行,俗姓謝,湖州長城(今浙江長興)人。自稱謝靈運十世孫,實為謝安十二世孫。玄宗天寶三載(744)前后出家于潤州江寧縣長干寺,七載登戒于常州福業(yè)寺。天寶后期曾漫游各地名山,安史之亂后定居湖州,與歷任州縣長吏、過往士大夫及江南隱士詞客交游唱酬不絕。曾與劉長卿、李季蘭、陸羽、朱巨川、閻伯均、靈澈、劉禹錫、孟郊、陸長源、韋應(yīng)物等人唱酬。其唱酬活動之最著稱者在大歷八年至十二年(773-777),顏真卿時刺湖州,召集包括皎然在內(nèi)共32位文人修撰韻編類書《韻海鏡源》,并以顏、皎為中心,形成一個多達(dá)95人之聯(lián)唱詩人群,其唱和作品結(jié)集為《吳興集》10卷。受其師守真影響,皎然對律宗、天臺宗、密宗、南北禪宗兼收并蓄,自大歷后期起則日益傾心于南宗禪。生平事跡見《宋高僧傳》本傳,今人賈晉華有《皎然年譜》。文章清麗,詩名甚著,并長于詩歌理論。有《晝上人集》(又題《皎然集》、《杼山集》)10卷,于頔編于貞元八年,今存。另著有論詩著作《詩式》5卷,今存;《詩議》(一作《詩評》)3卷,今存1卷。又有《儒釋交游傳》、《內(nèi)典類聚》40卷、《號呶子》10卷、《茶訣》1篇,今皆不傳?!?a target='_blank'>全唐詩》存詩7卷,另收其所參與聯(lián)句詩22首,《全唐詩續(xù)拾》補(bǔ)2首。
唐詩大辭典 修訂本
福州(今屬福建)人。五代時閩僧。嗣雪峰義存。后住福州長生山,世稱長生和尚?!?a target='_blank'>祖堂集》卷一〇、《景德傳燈錄》卷一八有傳,《祖堂集》存其詩偈2首,《全唐詩續(xù)拾》據(jù)之收入。
唐詩匯評
皎然(約720-約800),俗姓謝,晚年字清晝,湖州長城(今浙江長興)人。
早年勤學(xué),出入經(jīng)史百家,中年暮神仙。
玄宗時,曾訪名山,游長安,千王侯。
后隱廟霅溪,皈依佛教。
從杭州靈隱寺僧守直受戒。
復(fù)居湖州杼山妙喜寺,與陸羽、吳季德、李?、皇甫曾、崔子向等交游。
顏真卿守湖州,修《韻海镋源》,皎然亦襄其事。
歷任湖州刺史如崔論、盧幼平、陸長源、于頔等,俱與之交游唱和。
工詩、著述甚多,與清江并稱“會稽二清”。
貞元五年(789),撰成《詩式》五卷,乃唐代較系統(tǒng)之詩論專著,今存。
八年,集賢院征其文集,刺史于頔編其詩文十卷,納之。
有《杼山集》(一名《皎然集》)十卷行世。
全唐詩》編詩七卷。
全唐文·卷九百十七
清晝字皎然。俗姓謝氏。宋靈運十世孫。住吳興興國寺。有詩名。與刺史顏真卿諸名士酬唱。預(yù)撰韻海鏡源。貞元中。敕寫其文集入秘閣。
新脩科分六學(xué)僧傳·卷第二十 持志科
字如晝。
吳興長城人。
姓謝氏。
康樂侯靈運十世孫也。
幼負(fù)異材。
不為世俗所羈絆。
遂削染。
登具于靈隱戒壇。
復(fù)依守真律師。
究毗尼學(xué)。
儒編老什。
靡弗臻其極。
尤工著述。
辭章俊麗。
吟詠尤造微賾。
與會稽靈徹錢塘道標(biāo)齊名。
故時諺曰。
越之徹洞冰雪。
杭之標(biāo)摩云霄。
霅之晝能清秀。
中年遍訪禪席。
南能北秀之指。
皆所參扣。
貞元初。
居?xùn)|溪草堂。
嘆曰。
使雖有仲尼之博識。
胥臣之多聞。
終朝目前矜道侈義。
適足以自撓性真。
豈若孤松片云。
蒲團(tuán)相對。
無言而意得。
至靜而神諧者哉。
于是作文謝遣筆硯。
遁居杼峰。
五年五月。
會前御史中丞李洪。
自河北負(fù)譴。
再移守吳興。
一見語合。
請益宗乘大略。
異日汎論及詩。
皎命門人出藁一卷以視。
且言近日廢置之故。
洪驚曰。
向嘗讀沈約品藻。
慧休翰林。
庾信詩箴。
三子所論。
殊不及此宜益自力。
以鼓舞天下。
而乃中輟。
以棄其成可乎。
每夜施鬼神食。
舊居京之興國寺。
軍吏沈釗德清人。
暮乘馬抵駱駝橋。
月色如練。
見數(shù)人盛衣冠立。
釗問其故。
曰項王祠東興國寺皎公。
脩齋召我耳。
長城赳卒錢沛。
泊舟呂山南。
見數(shù)百人。
持食負(fù)帛。
笑語而過。
問之則曰。
赴皎公齋歸。
后終于抒峰。
皎平生所交游士大夫。
則有韋應(yīng)物盧幼平吳季德李萼皇甫曾梁肅薛逢呂渭楊達(dá)陸羽。
其制作。
則有號呶子十卷。
內(nèi)典類聚四十卷。
儒釋交游傳。
外有韻海二十卷。
蓋相國于公頔。
魯公顏真卿所脩。
而皎寔裨其行云。
宋高僧傳·卷第二十九 雜科聲德篇第十之一
釋皎然。名晝。姓謝氏。長城人??禈泛钍缹O也。幼負(fù)異才性與道合。初脫羈絆漸加削染。登戒于靈隱戒壇守直律師邊聽毗尼道。特所留心于篇什中。吟詠情性。所謂造其微矣。文章俊麗。當(dāng)時號為釋門偉器哉。后博訪名山。法席罕不登聽者。然其兼攻并進(jìn)。子史經(jīng)書各臻其極。凡所游歷京師則公相敦重。諸郡則邦伯所欽。莫非始以詩句牽勸令入佛智。行化之意本。在乎茲。及中年謁諸禪祖了心地法門。與武丘山元浩會稽靈澈為道交。故時諺曰。之晝能清秀。貞元初居于東溪草堂。欲屏息詩道非禪者之意。而自誨之曰。借使有宣尼之博識胥臣之多聞。終朝目前矜道侈義。適足以擾我真性。豈若孤松片云禪座相對無言而道合至靜而性同哉。吾將入杼峰與松云為偶所著詩式及諸文筆并寢而不紀(jì)。因顧筆硯曰。我疲爾役爾困我愚。數(shù)十年間。了無所得。況汝是外物何累于人哉。住既無心去亦無我。將放汝各歸本性。使物自物不關(guān)于予。豈不樂乎。遂命弟子黜焉。至五年五月會前御史中丞李洪自河北負(fù)譴再移為湖守。初相見未交一言?;腥羯窈?。素知公精于佛理。因請益焉。先問宗源次及心印。公笑而后答。他日言及詩式。具陳以宿昔之志。公曰不然。固命門人檢出草本。一覽而嘆曰。早年曾見沈約品藻慧休翰林庾信詩箴。三子所論殊不及此。奈何學(xué)小乘褊見以宿志為辭邪遂舉邑中辭人吳季德。梁常侍均之后。其文有家風(fēng)。予器而重之。晝以陸鴻漸為莫逆之交。相國于公頔顏魯公真卿。命裨贊韻海二十馀卷。好為五雜徂篇。用意奇險實不忝江南謝之遠(yuǎn)裔矣。晝清凈其志高邁其心。浮名薄利所不能啖。唯事林巒與道者游。故終身無惰色。又興冥齋蓋循燋面然故事施鬼神食也。晝舊居州興國寺。起意自捐衣囊施之。嘗有軍吏沈釗。本德清人也。夕從州出乘馬到駱駝橋。月色皎如。見數(shù)人盛飾衣冠。釗怪問之。如何到此。曰項王祠東興國寺然公修冥齋。在茲伺耳。釗翌日往覆。果是鬼物矣。又長城赳胥錢沛。行役泊舟呂山南。見數(shù)十百人得非提食器負(fù)束帛怡然語笑而過。問其故云。赴然師齋來。時顏魯公為刺郡。早事交游而加崇重焉。以貞元年終山寺。有集十卷。于頔序集。貞元八年正月敕寫其文集入于秘閣。天下榮之。觀其文也亹亹而不厭。合律乎清壯。亦一代偉才焉。晝生常與韋應(yīng)物盧幼平吳季德李萼皇。甫曾梁肅崔子向薛逢呂渭楊逵?;螋⒔M?;虿家?。與之交結(jié)必高吟樂道。道其同者則然始定交哉。故著儒釋交游傳及內(nèi)典類聚共四十卷號呶子十卷。時貴流布。元和四年太守范傳正會稽釋靈澈。同過舊院。就影堂傷悼彌久。遺題曰。道安已返無何鄉(xiāng)慧遠(yuǎn)來過舊草堂。余亦當(dāng)時及門者。共吟佳句一焚香。其遺德后賢所慕者相繼有焉。又唐黃州大石山釋福琳。姓元氏。荊州人也。父為襄陽判司。素崇釋氏。琳幼好佛門恒循檢操。早知割愛。就玄靜寺謙著師下剃染登滿足法已。躬禮荷澤祖師乃契真心。后至黃陂剪茅營舍。終成大院安集四方禪侶。琳終時年八十二。興元二年四月入塔。

作品評論

權(quán)德輿《送靈澈上人廬山回歸沃州序》
吳興長老晝公,撰六義之精英,首冠方外。
于顧《釋皎然抒山集序》
有唐吳興開士釋皎然,字清晝,即康樂之十世孫,得詩人之奧旨,傳乃祖之菁華,江南詞人,莫不楷范。極于緣情綺靡,故辭多芳澤:師古興制,故律尚清壯。其發(fā)明之理,則深契真如,又不可得而思議也。
因話錄
吳興僧晝,字皎然,工律詩。嘗謁韋蘇州,恐詩體不合,乃于舟中抒思,作古體十?dāng)?shù)篇為贄。韋公全不稱賞。晝極捻。明日,寫其舊制獻(xiàn)之。韋公吟詠,大加嘆詠,因語晝云:“師幾失聲名。何不但以所工見投,而猥希老夫之意?人各有所得,非卒能致?!睍兇蠓滂b別之精。
唐語林
楚僧靈一,律行高潔,而能為詩。吳僧皎然,一名晝一,工篇什,著《詩評》三卷。及卒。德宗遣使取其遺文。中世文僧,二人首出。
滄浪詩話
釋皎然之詩,傷唐諸僧之上。
對床夜語
唐僧詩,除皎然、靈澈三兩輩外,馀者率皆衰敗不可救,蓋氣宇不宏而見聞不廣也。
唐才子傳
(皎然)外學(xué)超然,詩興閑適,居第一流、第二流不過也。
《唐詩品》
皎師臥深山壑,思繞滄州,游從既勝,興致復(fù)遠(yuǎn)。其詩深窺色相,騁其才力,在諸衲間,一公之外,卓非等等。然禪悟未徹,機(jī)鋒猶近。
唐詩歸
鐘云:僧詩有僧詩氣習(xí),僧而必不作僧詩,便有不作僧詩氣習(xí)。皎然清淳淹遠(yuǎn),當(dāng)于詩中求之,不當(dāng)于憎中求之。
李維楨《汪文宏詩序》
皎然不能為唐初盛詩,而談詩得唐初盛法,時代所限,難以自超。
唐音癸簽
皎然《抒山集》清機(jī)逸響,閑淡自如,讀之覺別有異味,在咀嚼之表,當(dāng)由雅慕曲江,取則不遠(yuǎn)爾。
《詩辯坻》
皎然精于詩法,而己作不能稱,較之清江氣骨,故應(yīng)卻步。
《唐七律雋》
皎公詩婉雋,不特為詩僧冠,可與文房、仲文并轡中原。
《東目館詩見》
皎然興高詞瞻,各體皆備,詩僧中豪者也。昔人評永師書有冷齋飯氣。晝詩不然,知非菜肚阿師矣。

人物簡介

中國歷代人名大辭典
【生卒】:728—762 【介紹】: 唐僧。
廣陵人,俗姓吳。
九歲出家,及冠受具足戒。
居馀杭宜豐寺。
禪誦之暇,輒賦詩歌。
與朱放、張籍、皇甫曾等為塵外友,酬贈甚多。
有詩集。
唐詩大辭典 修訂本
【生卒】:727—762 詩僧。
俗姓吳,廣陵(今江蘇揚州)人。
9歲出家,13歲削發(fā)。
從揚州僧法慎學(xué)相部律,造乎精微。
初住越州會稽山南懸溜寺,常與僧友討論佛教義諦。
后住揚州慶云寺,復(fù)住余杭宜豐寺。
曾著《法性論》,探究佛理。
工詩什,與當(dāng)時詩人皇甫冉、獨孤及、李紓、朱放、張繼、張南史、陸羽、嚴(yán)維、皇甫曾、徐嶷等為詩友,常相互唱和,過從頗頻。
代宗寶應(yīng)元年(762)十月,卒于杭州龍興寺,36歲。
事跡見《毗陵集》卷九《揚州慶云寺一公塔碑》、《宋高僧傳》卷一五。
其詩以寫山林禪居生活及與諸詩友酬寄贈送之作為多,詩風(fēng)自然淳和,格律清暢,頗為人所稱道,高仲武將其詩收入《中興間氣集》,劉禹錫稱其為江左詩僧“導(dǎo)其源”(《澈上人文集紀(jì)》)。
有《靈一詩集》1卷,《直齋書錄解題》、《宋史·藝文志七》著錄,今存,有明朱警刊《唐百家詩》本、清江標(biāo)刊《唐人五十家小集》影宋書棚本,另有明抄《唐人詩集八種》本,分為上下二卷。
全唐詩》編其詩為1卷,凡42首又2句。
除一首與護(hù)國互見之詩外,皆為近體詩。
唐詩匯評
靈一(727—762),俗姓吳,廣陵(今江蘇揚州)人。九歲出家,十三削發(fā)。初師揚州法慎,后居若耶溪云門寺,又徙杭州宜豐寺。與李華、朱放、李紓、張繼、皇甫冉、張南史、嚴(yán)維等為塵外之交,講德論道,朗詠終日,酬和甚多。終于杭州龍興寺,獨孤及為撰塔銘。有《靈一集》一卷。《全唐詩》編詩一卷。
新脩科分六學(xué)僧傳·卷第十八 攝念科(二)
生廣陵吳氏。
九歲即薙落。
弱冠受具。
遂習(xí)毗尼有成效。
家本貨殖。
諸昆弟以侈靡相尚。
一獨納衣錫杖自若。
始從惟揚法??師學(xué)相部律。
又依禪者隱空乾靖于會稽山南懸溜寺。
以討論第一義諦。
或游慶云寺及馀杭之宜豐寺。
而足跡不入俗姓之門。
天臺道土潘志清。
襄陽朱放。
南陽張繼。
安定皇甫曾
范陽張南史。
吳郡陸迅。
東海徐嶷。
景陵陸鴻漸。
皆引分愿交。
扣襟尚友。
其所尤善者。
慧凝明幽靈祐曇一義宣。
誠同門之三益。
住世之四衣矣。
然工辭章。
樂吟詠。
既著法性論。
或遇良辰勝境。
必掇筆申楮。
以遣興趣。
好事者錄之。
名間氣集。
寶應(yīng)元年冬十月十六日。
示滅于杭州之龍興寺。
壽三十五。
弟子以遺命。
行阇維法。
樹浮圖。
以表其地。
左衛(wèi)兵參軍李紓。
嘉興令李湯左金吾衛(wèi)兵曹參軍獨孤反。
相與悼梁木之壞。
慮陵谷之遷。
刻石于武林山東峰之陽。
宋高僧傳·卷第十五 明律篇第四之二
釋靈一。
姓吳氏。
廣陵人也。
神清氣和方寸地虛。
與大和元精合其純粹。
年肇九歲僻嫌朽宅決入梵園。
墮息慈之倫稟出家之制。
暨乎始冠受其具足。
學(xué)習(xí)無倦律儀是修。
示見談笑。
欲明解脫。
示人文藝以誘世智。
初不計身中有我我中有身。
德全道成緣斷形謝。
以寶應(yīng)元年冬十月十六日。
寂滅于杭州龍興寺。
春秋三十五。
凡滿十五安居。
臨終顧謂弟子行茶毗法樹小浮圖焉。
時左衛(wèi)兵參軍李紓嘉興縣令李湯左金吾衛(wèi)兵曹參軍獨孤及。
相與悼梁木之既壞。
慮陵谷之當(dāng)遷。
后之人禮應(yīng)真之塔婆。
昧應(yīng)真之德行。
故刻石于武林山東峰之陽也。
一家富貨殖。
既而削發(fā)。
推千金之產(chǎn)。
悉讓諸孤昆弟。
所取者惟納衣錫杖。
自爾叩維揚法慎師學(xué)相部律。
造乎微而臻乎極。
友善者慧凝明幽靈祐會稽曇一晉陵義宣同門三益作者七人也。
一咳唾塵境繼日經(jīng)行。
宴坐必?fù)裆浇窐湎隆?div id="ngsxydi" class='inline' id='people_18099_9_34_comment'>
初舍于會稽山南懸溜寺。
接禪者隱空乾靖討論第一義諦。
或游慶云寺。
復(fù)居馀抗宜豐寺。
寺鄰生丹山。
門對佳境囧然獨往。
暴風(fēng)偃山正智不動。
巨浪沃日浮囊不飄。
于是著法性論以究真諦。
此一之了語也。
每禪誦之隙輒賦詩歌事思入無間興含飛動。
潘阮之遺韻江謝之闕文。
必能綴之。
無愧古人。
循循善誘門弟子受教若良田之納膏雨焉。
一跡不入族姓之門。
與天臺道士潘志清襄陽朱放南陽張繼安定皇甫曾范陽張南史吳郡陸迅東海徐嶷景陵陸鴻漸為塵外之友。
講德味道朗詠終日。
其終篇必博之以文約之以修。
量其根之上下而授之藥焉。
一居寺高隅。
初無井泉。
一旦呀然而涌噴金砂之溜于庭之左右。
挹之彌清??之無竭。
蓋精至之感矣。
詩行于世。
有選其尤者入間氣集焉。

作品評論

獨孤及《揚州慶云寺一公塔碑》
(靈一)膚清氣和,方寸地靈,與自然妙有合其純粹……騷雅之遺韻,陶、謝之缺文,公能綴之。
《宋僧傳?靈一傳》
(靈一)思入無間,興含飛動,潘、阮之遺韻,江、謝之闕文,必能綴之。
唐才子傳
(靈一)尤工詩,氣質(zhì)淳和,格律清暢……與皇甫昆季、嚴(yán)少府、朱山人、徹上人等為詩友,酬贈甚多。刻意聲調(diào),苦心不倦,騁譽(yù)叢林。
《唐詩品》
一公詩雖復(fù)剪刻,彌精律調(diào),要之泓泛微波,未勝皎然,而凈密之致,終當(dāng)獨步。如“月影沉秋水,風(fēng)聲落暮山”,又“水容愁暮急,花影動春遲”,又“孤煙生暮景,遠(yuǎn)岫帶春輝”,皆有雅思可采。林居靜僻,游心象外,固宜有爾,然超悟會心,尚在煙花山水之間,未能了入真境。
唐詩鏡
(靈一為)越中云門寺律師,持律甚嚴(yán),以清高為世所推,尤善聲詩,與劉長卿、皇甫冉、嚴(yán)維相倡和。

人物簡介

中國歷代人名大辭典
【生卒】:?—787或788 【介紹】: 唐襄州人,字長通。初,居臨漢水。后移居越州,隱剡溪、鏡湖間。代宗大歷中,嗣曹王皋鎮(zhèn)江西,辟為節(jié)度參謀。德宗貞元初召為左拾遺,不就。工詩,以清越蕭散稱。
唐詩大辭典 修訂本
【生卒】:?—788? 字長通,襄州襄陽(今湖北襄樊)人。早年居襄陽,安史之亂中移居剡縣,代宗寶應(yīng)、廣德間又移居山陰。德宗建中三年(782)征為江西節(jié)度參謀,興元元年(784)辭職,隱居丹陽。貞元二年(786)征為右拾遺,旋謝病返吳。四、五年間卒于揚州。事跡散見《極玄集》卷下、《新唐書·藝文志四》、《唐詩紀(jì)事》卷二六。放有詩名。顧況稱其“能以煙霞風(fēng)景,補(bǔ)綴藻繡,符于自然。……離聲樂友之什,情思最切”(《右拾遺吳郡朱君集序》)?!?a target='_blank'>全唐詩》存詩1卷,《全唐詩外編》補(bǔ)詩1首。
唐詩匯評
朱放(?
-約788),字長通,襄州(今湖北襄樊)人,郡望吳郡(今江蘇蘇州)。
初,居于襄州漢濱,后移家越州,在山陰有別業(yè),與劉長卿、皇甫冉、皇甫曾、碩況及詩僧靈一、皎然等為詩友。
建中中,嗣曹王李皋鎮(zhèn)江西,辟為節(jié)度參謀,未兒罷歸。
貞元二年,詔舉韜晦奇才,召為左拾遺,赴命上都,然終未蒞職,卒于廣陵之舟中。
有《朱放詩》一卷,《全唐詩》編詩一卷。

作品評論

顧況《右拾遺吳郡朱君集序》
朱君能以煙霞風(fēng)景,補(bǔ)綴藻繡,符于自然。山深月清,中有猿嘯,復(fù)如新安江水,文魚彩石,歷歷可數(shù)。其杳瓊翛颯,若有人衣辟荔隱女蘿,立意皆新,可創(chuàng)離聲樂友之什,情思最切。
唐才子傳
放工詩,風(fēng)度清越,神情蕭散,作尋常之比。

人物簡介

中國歷代人名大辭典
【介紹】: 唐蘇州嘉興人。任諸暨令,歷尚書郎。隱臨平山,與韋應(yīng)物、鮑防、呂渭諸人往還。工詩。
唐詩大辭典 修訂本
生卒年不詳。排行二十二,蘇州嘉興(今浙江嘉興)人。肅宗至德、乾元間任諸暨令。代宗廣德元年(763)至大歷五年(770)間入浙東節(jié)度幕,與鮑防、嚴(yán)維等數(shù)十人聯(lián)唱,結(jié)集為《大歷年浙東聯(lián)唱集》。歷仕祠部、倉部員外郎,使幕從事、檢校戶部員外郎兼侍御史。德宗貞元初歸隱蘇州臨平山,與刺史韋應(yīng)物唱酬甚密。十一年(795)尚在。事跡散見《元和姓纂》卷五、《宋高僧傳》卷一七《神邕傳》、《唐詩紀(jì)事》卷四七?!?a target='_blank'>全唐詩》存詩11首、聯(lián)句2首。
唐詩匯評
丘丹,生卒年不詳,蘇州嘉興(今浙江嘉興)人。
丘為弟。
大歷中,任諸暨縣令,與僧神邕、詩人皇甫曾、嚴(yán)維、呂渭等賦詩往復(fù),為邑中故事。
后官檢校戶部員外郎,兼侍御史。
入朝,為祠部、倉部員外郎。
貞元中,返蘇州,與刺史韋應(yīng)物、韋夏卿唱和。
全唐詩》存詩十一首。

人物簡介

唐詩大辭典 修訂本
生卒年、籍貫皆不詳。
排行十一。
代宗大歷八年(773)至十二年間游湖州,與皎然等聯(lián)唱。
大歷末又曾游常州,與皇甫曾等聯(lián)唱。
德宗建中、貞元間歷監(jiān)察御史,終南海節(jié)度從事。
生平事跡散見皎然等《建元寺西院寄李員外縱聯(lián)句》等、《太平廣記》卷三四引《傳奇》、《唐詩紀(jì)事》卷四七。
崔子向有詩名,好佛。
嚴(yán)維稱其“新詩蹤謝守,內(nèi)學(xué)似支郎”(《贈送崔子向》)。
全唐詩》存詩3首,又聯(lián)句5首,《全唐詩續(xù)拾》補(bǔ)詩1首。

人物簡介

中國歷代人名大辭典
【生卒】:746—816 【介紹】: 唐僧。
會稽人,俗姓湯,字澄源。
幼年出家。
讀書勤苦,受詩法于嚴(yán)維。
后抵吳興,與皎然居何山游講,又與劉長卿、皇甫曾等以詩唱和,為包佶激賞。
德宗貞元中,游長安,名振輦下。
因流語激怒中貴,遭誣奏,徙汀州,后赦歸東吳。
有詩集。
唐詩大辭典 修訂本
【生卒】:746或749—816 一作靈徹。詩僧。俗姓湯,字源澄(一作澄源),會稽(今浙江紹興)人。出家后,住越州云門寺。長于律學(xué),著有《律宗引源》21卷(今不存),為僧徒所稱。尤善詩文。初從嚴(yán)維學(xué)詩。自代宗大歷初年起,即名播一時。約于大歷末移居吳興何山,與詩僧皎然游,常相唱和。德宗興元元年(784),皎然致書于文壇盟主包佶、李紓,盛稱其詩。靈澈旋入長安,名振輦下。約于貞元三四年間,經(jīng)廬山、洪州,復(fù)歸越州。約于貞元六年(790),再入京師。約于貞元末因僧徒所疾,被誣獲罪,徙居汀州。憲宗元和初遇赦北歸。元和四年(809)住廬山東林寺,與江西節(jié)度使韋丹相往還。旋東歸湖州。后因宣歙觀察使范傳正之邀,往住宣州開元寺。元和十一年(816)卒。生平事跡散見劉禹錫《澈上人文集紀(jì)》、《宋高僧傳》卷一五、《唐才子傳》卷三。靈澈以善詩擅名江南達(dá)數(shù)十年之久。當(dāng)時詩人如皎然、劉長卿、權(quán)德輿、柳宗元、劉禹錫、呂溫等,皆與其有過從。平生作詩凡2000首,由其門人刪取300篇,編為詩集10卷,另取其自大歷至元和50年間與時人唱和酬別之作,編為《酬唱集》10卷。二集今皆不存。今存詩以送別酬寄之詩為多,其中《東林寺酬韋丹刺史》、《歸湖南作》等篇,頗為后人所稱道?!?a target='_blank'>全唐詩》編其詩為1卷,僅存16首及殘句10余則。另《澈上人文集紀(jì)》、《會稽掇英總集》尚存其詩1首及殘句2則,《全唐詩續(xù)拾》據(jù)之收入。
唐詩匯評
靈澈(746一816),字源澄,俗姓湯,會稽(今浙江紹興)人。于云門寺出家,雖受經(jīng)論,篤好篇章,從嚴(yán)維學(xué)詩。建中末,居吳興何山,與皎然游。皎然以書薦于包佶、李紓。貞元初,北游長安,曾居嵩山蘭若。南返,至廬山,后歸越州。貞元中復(fù)至京師,為飛語所中,得罪徙汀州。后遇赦歸越。元和初,復(fù)游江西,又至澗州、湖州,終于宣州開元寺。有《靈澈詩集》及《酬唱集》各十卷,均佚。《全唐詩》存詩十六首,殘句若干。
新脩科分六學(xué)僧傳·卷第十八 攝念科(二)
稟賦純粹。
篤學(xué)善屬文尤工詩章居越溪之云門寺。
成立之歲。
即聲譽(yù)遠(yuǎn)播以毗尼講訓(xùn)。
從之游者。
如趨阛阓。
秘書監(jiān)嚴(yán)維隋州刺史劉長卿殿中侍御史皇甫曾
豈徒諧黃絹色絲 辭。
亦且悟翠竹黃華之指。
過吳興杼山。
時皎然如晝。
方獲重名。
一見遂定林下交。
盡予包佶中丞書。
推致殊甚。
及徹見佶。
禮貌非常人所得。
后權(quán)德輿。
又移書問徹于晝。
晝答之。
如前書。
其為儕輩所許如此。
著律宗引源二十一卷。
宋高僧傳·卷第十五 明律篇第四之二
釋靈澈。
不知何許人也。
稟氣貞良執(zhí)操無革。
而吟詠性情尤見所長。
居越溪云門寺。
成立之歲為文之譽(yù)襲遠(yuǎn)。
講貫無倦生徒戾止如阛阓焉。
故秘書郎嚴(yán)維劉隋州長卿前殿中侍御史皇甫曾。
睹面論心皆如膠固。
分聲唱和名散四陬。
澈游吳興與杼山晝師一見為林下之游。
互相擊節(jié)。
晝與書上包佶中丞盛標(biāo)揀其警句最所重者歸湘南作。
則有山邊水邊待月明。
暫向人間。
借路行。
如今還向山邊去。
唯有湖水無行路句。
此僧諸作皆妙。
獨此一篇使老僧見欲棄筆硯。
伏冀中丞高鑒深量。
其進(jìn)諸乎。
其舍諸乎。
方今天下有故大賢勤王。
輒以非急干請視聽。
亦昭愚老僧不達(dá)時也。
然澈公秉心立節(jié)不可多得。
其道行空慧無慚安遠(yuǎn)。
復(fù)著律宗引源二十一卷。
為緇流所歸。
至于玄言道理應(yīng)接靡滯。
風(fēng)月之間亦足以助君子之高興也。
其為同曹所重也如此。
晝又赍詩附澈去見。
佶禮遇非輕。
又權(quán)德輿聞澈之譽(yù)。
書問晝公。
回簡極筆稱之。
建中貞元已來。
江表諺曰。
越之澈洞冰雪。
可謂一代勝士。
與杭標(biāo)霅晝分鼎足矣。
不測其終。

作品評論

皎然《答權(quán)從事德輿書》
靈澈上人,足下素識,其文章挺拔瑰奇,自齊梁以來,詩僧未見其偶。但此子跡冥累遷,心無營營,雖然,至于月下風(fēng)前,猶未廢是。
劉禹錫《澈上人文集紀(jì)》
世之言詩僧多出江左,靈一導(dǎo)其源,護(hù)國襲之,清江揚其波,法振沿之。如么弦孤韻,瞥入人耳,非大樂之音。獨吳興晝公,能備眾體,澈公承之。至如《芙蓉園新寺》詩云:“經(jīng)來白馬寺,僧到赤烏年?!薄吨喭≈荨吩疲骸扒嘞墳榈蹩停S太寄家書。”可謂入作者閫域,豈獨雄于詩僧間耶!
苕溪漁隱叢話
《雪浪齋日記》云:靈澈詩,僧中第一,如“海月生殘夜,江春入暮年”、“窗風(fēng)枯硯水,小雨慢琴弦”、“經(jīng)來白馬寺,僧到赤烏年”,前輩評此詩云:“轉(zhuǎn)石下千仞江”。
唐才子傳
(靈澈)上人詩多警句,能備眾體……里結(jié)念云壑,而才名拘牽,罄息經(jīng)微,吟諷無已。所謂拔乎其萃,游方之外者也。
共 10 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