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物:僧靈澈

相關(guān)人物:共 9 位
共 9 首

人物簡介

中國歷代人名大辭典
【生卒】:710—788 【介紹】: 唐僧。暨陽人,字道恭。俗姓蔡。年十二請業(yè)于法華寺俊師,每覽儒佛典籍,一讀能誦。后依玄儼,通《四分律鈔》,從左溪玄朗習(xí)《天臺止觀》等經(jīng)論。值安祿山之亂,東歸故鄉(xiāng),與皇甫曾等賦詩往復(fù)。移居越州焦山大歷寺,為開山始祖。有《破倒翻迷論》及詩集等。
全唐文·卷九百五
道恭。蘇州法師。貞觀中以高行召至京師。
新脩科分六學(xué)僧傳·卷第五 傳宗科(三)
字道恭。姓蔡氏。東晉太尉謨十五代孫也。寓居于會稽之暨陽。母宣氏之娠。尤多瑞徵。襁褓中。聞經(jīng)唄音。必有凝神側(cè)聽之態(tài)。丱角聰寤。每覽孔釋二典。輒得其理要。年十二辭親。請業(yè)于法華寺俊法師。開元二十六年。以詔恩獲度。隸鄉(xiāng)里之香嚴(yán)寺。仍依法華玄儼師。習(xí)四分律鈔。儼出輔律篇。邕獨(dú)嚌其雋永。而無所遺軼。儼謂人曰。此子學(xué)者之司南也。又從左溪玄朗師。研究止觀禪門。昉五夏而遽能開演證入。天寶中。邑人郭密。首眾請?zhí)幏匪轮鞣?。棟宇為之完壯。俄游京師。止安國寺。公卿日填擁。會祿山反。乃東還。過襄陽。時御史中丞庾光先出鎮(zhèn)荊南。滯留數(shù)月。給事中竇紹。中書舍人苑咸。鉆仰堅高。俱受心要。著作郎韋子春。一時之盛名也。與之詶抗。而折其角。苑舍人嘆曰。阇梨可謂世外摩尼。論中師子。旋鄉(xiāng)里。仍居法華。殿中侍御史皇甫曾。大理評事張河金吾衛(wèi)長史嚴(yán)維。兵曹呂渭諸暨長丘丹。校書郎陳允初。賦詩往來。以繼文許之游。盧士式為之序引。以傳永遠(yuǎn)。乃登壇以度釋子。建寺以憩行旅。則其功德之被物弘矣。先是中岳道士吳筠。造論數(shù)篇見斥。而或者信之。觀察使陳少游。請決焉。于是邕小施韜略。盡獻(xiàn)俘囚。遂著破倒翻迷論三卷。貞元四年十一月十四日。以疾卒于大歷寺之法堂焉。寺即檀越騎都尉陳紹欽者所建也。后以鄉(xiāng)貴徐浩白。廉使皇甫溫。奏此額。而邕獲葬其地。豈非命歟。壽七十九。臘五十。有文集十卷。皇甫曾序。而銘則校書郎陸淮。碑則戶部員外郎丘上卿。皆雄筆也。
宋高僧傳·卷第十七 護(hù)法篇第五
釋神邕。
字道恭。
姓蔡氏。
東晉太尉謨即度江祖十五代孫也。
因官居于暨陽。
邕生于是邑。
母宣氏始娠之際。
率多徵異。
襁褓中聞唱經(jīng)聲。
必有凝神側(cè)聽之貌。
丱角聰?過人。
年十二辭親學(xué)道。
請業(yè)于法華寺俊師。
每覽孔釋二典。
一讀能誦。
同輩者罕不欣慕。
開元二十六年敕度。
隸諸暨香嚴(yán)寺名藉。
依法華寺玄儼師通四分律鈔。
儼識其志氣。
謂人曰。
此子數(shù)年后。
卒為學(xué)者之司南矣。
爾其勉之。
儼新出輔篇律記。
邕抉其膏腴窮彼衢術(shù)。
一宗學(xué)者少能與其聯(lián)鏕方軌焉。
性非局促。
又從左溪玄朗師習(xí)天臺止觀禪門法華玄疏梵網(wǎng)經(jīng)等四教三觀等義。
秘犍載啟觀性知空。
爰至五夏果精敷演。
吳會問學(xué)者從之。
天寶中本邑郭密之請居法樂寺西坊。
恢拓佛舍層閣摩霄。
半澄江影廊宇完備。
后乃游問長安居安國寺。
公卿藉其風(fēng)宇。
迫慕者結(jié)轍而至。
方欲大闡禪律。
倏遇祿山兵亂。
東歸江湖經(jīng)歷襄陽。
御史中丞庾光先出鎮(zhèn)荊南。
邀留數(shù)月時給事中竇紹中書舍人苑咸。
鉆仰彌高俱受心要。
著作郎韋子春。
有唐之外臣也。
剛氣而贍學(xué)與之詶抗。
子春折角滿座驚服。
苑舍人嘆曰。
阇梨可謂塵外摩尼論中師子。
時人以為能言矣。
旋居故鄉(xiāng)法華寺。
殿中侍御史皇甫曾大理評事張河金吾衛(wèi)長史嚴(yán)維兵曹呂渭諸暨長丘丹校書陳允。
初賦詩往復(fù)。
盧士式為之序引以繼支許之游。
為邑中故事。
邕修念之外。
時綴文句有集十卷。
皇甫曾為序。
自至德迄大歷中。
頻受請登壇度戒。
起丹陽洎乎金華。
其間釋子皆命為親教師也。
又以縣南路通衢婺其中百馀里殊無伽藍(lán)釋侶往來宴息無所邕。
愿布法橋接憩行旅。
遂于焦山可以為梵場也。
得邑人騎都尉陳紹欽等。
率群信搆凈剎。
一紀(jì)方乃集事焉。
前吏部侍郎徐浩出佐明州。
以邦國聚落乃白廉使皇甫溫。
奏賜額曰大歷焉。
先是中岳道士吳筠造邪論數(shù)篇斥毀釋教。
昏蒙者惑之。
本道觀察使陳少游請邕決釋老二教孰為至道。
乃襲世尊之?dāng)z邪見復(fù)寶琳之破魔文。
爰據(jù)城塹以正制狂。
旗鼓才臨吳筠覆轍。
遂著破倒翻迷論三卷。
東方佛法再興。
實邕之力歟。
末游天臺又纂地志兩卷。
并附于新論矣。
邕廞頤豐角風(fēng)韻朗拔。
前后廉問。
皆延置別榻請為僧統(tǒng)。
以加崇揖之禮。
貞元四年戊辰歲十一月十四日遇疾。
遺教門人。
趺坐端相而歸寂于大歷法堂焉。
以十二月十四日奉靈儀于寺北原。
遵僧制也。
報齡七十九。
法歲五十。
明年冬十一月方建塔矣。
秘書省校書郎陸淮為其銘。
上首弟子智昂靈澈進(jìn)明慧照等。
咸露鋒穎。
禪律互傳。
至十一年戶部員外郎丘上卿為碑紀(jì)德焉。

人物簡介

中國歷代人名大辭典
【介紹】: 唐僧。吳興人。俗姓謝,字清晝。謝靈運(yùn)十世孫。幼入道,肄業(yè)湖州杼山,與陸羽同居妙喜寺,為莫逆之交。顏真卿為刺史,集文士撰《韻海鏡源》,皎然預(yù)其論著,至是聲價藉甚。李端在匡獄,依止稱門生。一時名公,俱相友善。登戒于靈隱。文章雋麗,當(dāng)時號為釋門偉器。貞元中卒。有《詩式》及集。
唐詩大辭典 修訂本
【生卒】:720?—798前 字清晝,晚年以字行,俗姓謝,湖州長城(今浙江長興)人。
自稱謝靈運(yùn)十世孫,實為謝安十二世孫。
玄宗天寶三載(744)前后出家于潤州江寧縣長干寺,七載登戒于常州福業(yè)寺。
天寶后期曾漫游各地名山,安史之亂后定居湖州,與歷任州縣長吏、過往士大夫及江南隱士詞客交游唱酬不絕。
曾與劉長卿、李季蘭、陸羽、朱巨川、閻伯均、靈澈、劉禹錫、孟郊、陸長源、韋應(yīng)物等人唱酬。
其唱酬活動之最著稱者在大歷八年至十二年(773-777),顏真卿時刺湖州,召集包括皎然在內(nèi)共32位文人修撰韻編類書《韻海鏡源》,并以顏、皎為中心,形成一個多達(dá)95人之聯(lián)唱詩人群,其唱和作品結(jié)集為《吳興集》10卷。
受其師守真影響,皎然對律宗、天臺宗、密宗、南北禪宗兼收并蓄,自大歷后期起則日益傾心于南宗禪。
生平事跡見《宋高僧傳》本傳,今人賈晉華有《皎然年譜》。
文章清麗,詩名甚著,并長于詩歌理論。
有《晝上人集》(又題《皎然集》、《杼山集》)10卷,于頔編于貞元八年,今存。
另著有論詩著作《詩式》5卷,今存;《詩議》(一作《詩評》)3卷,今存1卷。
又有《儒釋交游傳》、《內(nèi)典類聚》40卷、《號呶子》10卷、《茶訣》1篇,今皆不傳。
全唐詩》存詩7卷,另收其所參與聯(lián)句詩22首,《全唐詩續(xù)拾》補(bǔ)2首。
唐詩大辭典 修訂本
福州(今屬福建)人。五代時閩僧。嗣雪峰義存。后住福州長生山,世稱長生和尚。《祖堂集》卷一〇、《景德傳燈錄》卷一八有傳,《祖堂集》存其詩偈2首,《全唐詩續(xù)拾》據(jù)之收入。
唐詩匯評
皎然(約720-約800),俗姓謝,晚年字清晝,湖州長城(今浙江長興)人。早年勤學(xué),出入經(jīng)史百家,中年暮神仙。玄宗時,曾訪名山,游長安,千王侯。后隱廟霅溪,皈依佛教。從杭州靈隱寺僧守直受戒。復(fù)居湖州杼山妙喜寺,與陸羽、吳季德、李?、皇甫曾、崔子向等交游。顏真卿守湖州,修《韻海镋源》,皎然亦襄其事。歷任湖州刺史如崔論、盧幼平、陸長源、于頔等,俱與之交游唱和。工詩、著述甚多,與清江并稱“會稽二清”。貞元五年(789),撰成《詩式》五卷,乃唐代較系統(tǒng)之詩論專著,今存。八年,集賢院征其文集,刺史于頔編其詩文十卷,納之。有《杼山集》(一名《皎然集》)十卷行世?!?a target='_blank'>全唐詩》編詩七卷。
全唐文·卷九百十七
清晝字皎然。俗姓謝氏。宋靈運(yùn)十世孫。住吳興興國寺。有詩名。與刺史顏真卿諸名士酬唱。預(yù)撰韻海鏡源。貞元中。敕寫其文集入秘閣。
新脩科分六學(xué)僧傳·卷第二十 持志科
字如晝。
吳興長城人。
姓謝氏。
康樂侯靈運(yùn)十世孫也。
幼負(fù)異材。
不為世俗所羈絆。
遂削染。
登具于靈隱戒壇。
復(fù)依守真律師。
究毗尼學(xué)。
儒編老什。
靡弗臻其極。
尤工著述。
辭章俊麗。
吟詠尤造微賾。
會稽靈徹錢塘道標(biāo)齊名。
故時諺曰。
越之徹洞冰雪。
杭之標(biāo)摩云霄。
霅之晝能清秀。
中年遍訪禪席。
南能北秀之指。
皆所參扣。
貞元初。
居?xùn)|溪草堂。
嘆曰。
使雖有仲尼之博識。
胥臣之多聞。
終朝目前矜道侈義。
適足以自撓性真。
豈若孤松片云。
蒲團(tuán)相對。
無言而意得。
至靜而神諧者哉。
于是作文謝遣筆硯。
遁居杼峰。
五年五月。
會前御史中丞李洪。
自河北負(fù)譴。
再移守吳興。
一見語合。
請益宗乘大略。
異日汎論及詩。
皎命門人出藁一卷以視。
且言近日廢置之故。
洪驚曰。
向嘗讀沈約品藻。
慧休翰林。
庾信詩箴。
三子所論。
殊不及此宜益自力。
以鼓舞天下。
而乃中輟。
以棄其成可乎。
每夜施鬼神食。
舊居京之興國寺。
軍吏沈釗德清人。
暮乘馬抵駱駝橋。
月色如練。
見數(shù)人盛衣冠立。
釗問其故。
曰項王祠東興國寺皎公。
脩齋召我耳。
長城赳卒錢沛。
泊舟呂山南。
見數(shù)百人。
持食負(fù)帛。
笑語而過。
問之則曰。
赴皎公齋歸。
后終于抒峰。
皎平生所交游士大夫。
則有韋應(yīng)物盧幼平吳季德李萼皇甫曾梁肅薛逢呂渭楊達(dá)陸羽。
其制作。
則有號呶子十卷。
內(nèi)典類聚四十卷。
儒釋交游傳。
外有韻海二十卷。
蓋相國于公頔。
魯公顏真卿所脩。
而皎寔裨其行云。
宋高僧傳·卷第二十九 雜科聲德篇第十之一
釋皎然。
名晝。
姓謝氏。
長城人。
康樂侯十世孫也。
幼負(fù)異才性與道合。
初脫羈絆漸加削染。
登戒于靈隱戒壇守直律師邊聽毗尼道。
特所留心于篇什中。
吟詠情性。
所謂造其微矣。
文章俊麗。
當(dāng)時號為釋門偉器哉。
后博訪名山。
法席罕不登聽者。
然其兼攻并進(jìn)。
子史經(jīng)書各臻其極。
凡所游歷京師則公相敦重。
諸郡則邦伯所欽。
莫非始以詩句牽勸令入佛智。
行化之意本。
在乎茲。
及中年謁諸禪祖了心地法門。
與武丘山元浩會稽靈澈為道交。
故時諺曰。
之晝能清秀。
貞元初居于東溪草堂。
欲屏息詩道非禪者之意。
而自誨之曰。
借使有宣尼之博識胥臣之多聞。
終朝目前矜道侈義。
適足以擾我真性。
豈若孤松片云禪座相對無言而道合至靜而性同哉。
吾將入杼峰與松云為偶所著詩式及諸文筆并寢而不紀(jì)。
因顧筆硯曰。
我疲爾役爾困我愚。
數(shù)十年間。
了無所得。
況汝是外物何累于人哉。
住既無心去亦無我。
將放汝各歸本性。
使物自物不關(guān)于予。
豈不樂乎。
遂命弟子黜焉。
至五年五月會前御史中丞李洪自河北負(fù)譴再移為湖守。
初相見未交一言。
恍若神合。
素知公精于佛理。
因請益焉。
先問宗源次及心印。
公笑而后答。
他日言及詩式。
具陳以宿昔之志。
公曰不然。
固命門人檢出草本。
一覽而嘆曰。
早年曾見沈約品藻慧休翰林庾信詩箴。
三子所論殊不及此。
奈何學(xué)小乘褊見以宿志為辭邪遂舉邑中辭人吳季德。
梁常侍均之后。
其文有家風(fēng)。
予器而重之。
晝以陸鴻漸為莫逆之交。
相國于公頔顏魯公真卿。
命裨贊韻海二十馀卷。
好為五雜徂篇。
用意奇險實不忝江南謝之遠(yuǎn)裔矣。
晝清凈其志高邁其心。
浮名薄利所不能啖。
唯事林巒與道者游。
故終身無惰色。
又興冥齋蓋循燋面然故事施鬼神食也。
晝舊居州興國寺。
起意自捐衣囊施之。
嘗有軍吏沈釗。
本德清人也。
夕從州出乘馬到駱駝橋。
月色皎如。
見數(shù)人盛飾衣冠。
釗怪問之。
如何到此。
曰項王祠東興國寺然公修冥齋。
在茲伺耳。
釗翌日往覆。
果是鬼物矣。
又長城赳胥錢沛。
行役泊舟呂山南。
見數(shù)十百人得非提食器負(fù)束帛怡然語笑而過。
問其故云。
赴然師齋來。
時顏魯公為刺郡。
早事交游而加崇重焉。
以貞元年終山寺。
有集十卷。
于頔序集。
貞元八年正月敕寫其文集入于秘閣。
天下榮之。
觀其文也亹亹而不厭。
合律乎清壯。
亦一代偉才焉。
晝生常與韋應(yīng)物盧幼平吳季德李萼皇。
甫曾梁肅崔子向薛逢呂渭楊逵。
或簪組。
或布衣。
與之交結(jié)必高吟樂道。
道其同者則然始定交哉。
故著儒釋交游傳及內(nèi)典類聚共四十卷號呶子十卷。
時貴流布。
元和四年太守范傳正會稽釋靈澈
同過舊院。
就影堂傷悼彌久。
遺題曰。
道安已返無何鄉(xiāng)慧遠(yuǎn)來過舊草堂。
余亦當(dāng)時及門者。
共吟佳句一焚香。
其遺德后賢所慕者相繼有焉。
又唐黃州大石山釋福琳。
姓元氏。
荊州人也。
父為襄陽判司。
素崇釋氏。
琳幼好佛門恒循檢操。
早知割愛。
就玄靜寺謙著師下剃染登滿足法已。
躬禮荷澤祖師乃契真心。
后至黃陂剪茅營舍。
終成大院安集四方禪侶。
琳終時年八十二。
興元二年四月入塔。

作品評論

權(quán)德輿《送靈澈上人廬山回歸沃州序》
吳興長老晝公,撰六義之精英,首冠方外。
于顧《釋皎然抒山集序》
有唐吳興開士釋皎然,字清晝,即康樂之十世孫,得詩人之奧旨,傳乃祖之菁華,江南詞人,莫不楷范。極于緣情綺靡,故辭多芳澤:師古興制,故律尚清壯。其發(fā)明之理,則深契真如,又不可得而思議也。
因話錄
吳興僧晝,字皎然,工律詩。嘗謁韋蘇州,恐詩體不合,乃于舟中抒思,作古體十?dāng)?shù)篇為贄。韋公全不稱賞。晝極捻。明日,寫其舊制獻(xiàn)之。韋公吟詠,大加嘆詠,因語晝云:“師幾失聲名。何不但以所工見投,而猥希老夫之意?人各有所得,非卒能致。”晝大伏其鑒別之精。
唐語林
楚僧靈一,律行高潔,而能為詩。吳僧皎然,一名晝一,工篇什,著《詩評》三卷。及卒。德宗遣使取其遺文。中世文僧,二人首出。
滄浪詩話
釋皎然之詩,傷唐諸僧之上。
對床夜語
唐僧詩,除皎然、靈澈三兩輩外,馀者率皆衰敗不可救,蓋氣宇不宏而見聞不廣也。
唐才子傳
(皎然)外學(xué)超然,詩興閑適,居第一流、第二流不過也。
《唐詩品》
皎師臥深山壑,思繞滄州,游從既勝,興致復(fù)遠(yuǎn)。其詩深窺色相,騁其才力,在諸衲間,一公之外,卓非等等。然禪悟未徹,機(jī)鋒猶近。
唐詩歸
鐘云:僧詩有僧詩氣習(xí),僧而必不作僧詩,便有不作僧詩氣習(xí)。皎然清淳淹遠(yuǎn),當(dāng)于詩中求之,不當(dāng)于憎中求之。
李維楨《汪文宏詩序》
皎然不能為唐初盛詩,而談詩得唐初盛法,時代所限,難以自超。
唐音癸簽
皎然《抒山集》清機(jī)逸響,閑淡自如,讀之覺別有異味,在咀嚼之表,當(dāng)由雅慕曲江,取則不遠(yuǎn)爾。
《詩辯坻》
皎然精于詩法,而己作不能稱,較之清江氣骨,故應(yīng)卻步。
《唐七律雋》
皎公詩婉雋,不特為詩僧冠,可與文房、仲文并轡中原。
《東目館詩見》
皎然興高詞瞻,各體皆備,詩僧中豪者也。昔人評永師書有冷齋飯氣。晝詩不然,知非菜肚阿師矣。

人物簡介

中國歷代人名大辭典
【生卒】:740—823 【介紹】: 唐僧。富陽人,俗姓秦。工詩。初出家于靈隱山,為海和尚弟子。肅宗至德二年,試經(jīng)得度,居天竺寺。代宗永泰初,從顗法師學(xué)律。嘗為寺經(jīng)營十二年,置田畝,歲收萬斛。德宗貞元中,退居西嶺,人稱西嶺和尚。
新脩科分六學(xué)僧傳·卷第二十 持志科
出富春秦氏。
七歲。
靈隱山白云峰海和尚。
見而撫其頂曰。
此兒目如青蓮。
茍能舍家。
以從吾游。
必有善稱。
其父以為然。
至德二年。
詔天下白衣。
通佛經(jīng)七百紙者。
聽為比丘。
標(biāo)以其選得度。
仍隸住天竺寺。
永泰初。
依顗律師。
受具于靈光寺。
時已推其善于護(hù)持。
貞元中。
別治室西嶺下。
謂之草堂。
而吟嘯之樂。
非世間名利之跡所可到。
杭人號西嶺和尚。
辭章高媲古作者。
與吳興如晝。
會稽靈徹。
相酬唱時。
語見晝傳。
右庶子姑臧李公益云。
重名之下。
果有斯文。
景陵陸羽云。
夫日月云霞為天標(biāo)。
山川草木為地標(biāo)。
圣賢豪杰為人標(biāo)。
推能歸美為德標(biāo)。
居閑趣寂為道標(biāo)。
嗚呼品藻之極至。
引天地人。
以匹擬之。
則其誠敬誠慕之心何如。
故一時名公鉅卿。
林下英彥。
莫不綢繆投分。
慷慨論交。
長慶三年六月七日。
示滅于所居。
是冬之十月二日。
葬之山中。
壽八十四。
臘五十八。
開成五年鄭素卿。
立碑頌德焉。
武林西湖高僧事略
師名道標(biāo)。
富陽秦氏。
七歲。
神氣清茂。
有沙門過而識之。
勸令出家。
至德二年。
詔通佛經(jīng)七百紙者命為比丘。
師首中其選。
得度。
居南天竺寺。
護(hù)戒甚嚴(yán)。
永泰中。
住持奏賜寺額。
居十二年。
其徒多歸之。
常于靈鷲峰之南西嶺下葺茅為堂。
號西嶺草堂。
怡然養(yǎng)浩。
不干人事。
尤工詩章。
搜鍊精巧。
與吳興皎然會稽靈徹鼎立齊聲。
時人有洞冰雪摩云霄之譽(yù)。
稱西嶺和尚。
一時名公如李益白居易陸羽之流皆敬之。
長慶三年示寂。
葬于山中。
贊曰。
出塵異相  挺見垂髫  業(yè)真空法  怡然養(yǎng)高 適意吟詠  配雅與騷  名標(biāo)當(dāng)世  可摩云霄
宋高僧傳·卷第十五 明律篇第四之二
釋道標(biāo)。
富陽人也。
俗姓秦氏。
其遠(yuǎn)祖與羸同姓。
世為汧隴大族。
及晉東渡衣冠隨之。
后為杭人也。
其高曾至王父。
皆沿以儒素不甘為吏。
故州里尊奉之。
標(biāo)生則孤明。
長而深趣。
老而堅固。
蓋良善之因有自來矣。
年七歲時神清氣茂不雜凡童。
倏有大沙門手摩其頂曰。
此孺子目秀如青蓮。
得非我釋氏之威鳳乎。
茍能舍家必有善稱。
不然乘云霓薄天漢。
吾不可得而知也。
父允其請。
遂為靈隱山白云峰海和尚弟子。
妙高之上唯日月是麗。
娑竭之宮固云雷斯蓄。
至德二年詔白衣通佛經(jīng)七百紙者。
命為比丘。
標(biāo)首中其選。
即日得度。
蒙配天竺寺焉。
永泰初受具品于靈光寺顗律師。
登以護(hù)戒嚴(yán)謹(jǐn)為時所推毗奈多羅之言罔不該貫。
凡度人戒計六壇為眾紏繩。
經(jīng)一十二載。
置田畝歲收萬斛。
置無盡財與眾共之。
貞元中以寺務(wù)克豐。
我宜宴息。
乃擇高爽得西嶺之下。
葺茅為堂。
不干人事。
用養(yǎng)浩氣焉。
標(biāo)經(jīng)行之外尤練詩章。
辭體古健比之潘劉。
當(dāng)時吳興有晝。
會稽有靈澈。
相與詶唱遞作笙簧。
故人諺云。
霅之晝能清秀。
越之洞冰雪。
杭之標(biāo)摩云霄。
每飛章寓韻。
竹夕華時。
彼三上人當(dāng)四面之?dāng)场?div id="m8makcm" class='inline' id='people_20405_3_53_comment'>
所以辭林樂府常采其聲詩。
由是右庶子姑臧李公益書云。
重名之下果有斯文。
西還京師有以誇耀。
又景陵子陸羽云。
夫日月云霞為天標(biāo)。
山川草木為地標(biāo)。
推能歸美為德標(biāo)。
居閑趣寂為道標(biāo)。
名實兩全品藻斯當(dāng)。
爾后聲價軼于公卿間。
故與之深者有相國李公吉甫大司空嚴(yán)公綬。
右仆射韓公皋。
禮部侍郎呂公渭。
滑毫節(jié)制盧公群。
襄陽節(jié)制孟公簡。
同州刺史李公敷。
鳳翔尹孫公璹。
浙東廉使賈公全中書舍人白公居易。
隋州刺史劉公長卿。
戶部侍朗丘公丹。
外郎裴樞。
秘閣嚴(yán)維。
小諫朱放越。
廉問薛戎夕。
拜盧元輔。
常州釋元浩。
潤州釋南容。
金華釋乾輔。
吳門釋光嚴(yán)。
上都釋智崇等。
并心交塵外分契林中。
萬境在空驅(qū)之為射御。
五峰滿眼立之為疆場。
文雄而再鼓不衰。
神王而一戰(zhàn)自勝者也。
以長慶三年示有微疾。
六月七日歸滅于所居蘭若。
至冬十月三日葬于舊山春秋八十有四。
法臘五十八。
弟子如玢如??行儉省言常儉智猷日超等。
皆得師之法。
仿仰不遑。
空圍繞于栴檀恨滿盈于石室。
至今杭民謂之西嶺和尚矣。
開成五年中鄭素卿錄德行刊碑頌。
立于天竺山之東墟存焉。

人物簡介

中國歷代人名大辭典
【介紹】: 唐京兆萬年人,字文明。韋孝寬六世孫。早孤,從外祖顏真卿學(xué),擢明經(jīng),調(diào)安遠(yuǎn)令。復(fù)舉《五經(jīng)》高第。順宗為太子,以殿中侍御史召為舍人。遷容州刺史,教民耕織,興學(xué)校,仁化大行。以諫議大夫召,有直名。劉辟反,丹上疏請誅辟,憲宗褒美,乃授丹劍南東川節(jié)度使。徙江南西道觀察使,教民為瓦屋,筑堤捍江,治狀第一。卒年五十八。
唐詩大辭典 修訂本
【生卒】:753—810 字文明,排行二十四,京兆萬年(今陜西西安)人。
少孤,從外祖顏真卿學(xué)。
約代宗大歷末登明經(jīng)第,歷官校書郎、咸陽尉。
德宗貞元四年(788)為邠寧節(jié)度從事,征為太子舍人,歷官起居郎、駕部員外郎、容州刺史。
順宗永貞元年(805)拜諫議大夫,憲宗元和元年(806)任晉絳觀察使,封武陽郡公。
二年徙江西觀察使,五年八月卒。
其生平事跡散見韓愈《唐故江西觀察使韋公墓志銘》,杜牧《江西觀察使武陽韋公遺愛碑》與《新唐書》本傳。
丹與詩僧靈澈唱酬甚密。
全唐詩》錄存韋丹詩2首。

人物簡介

中國歷代人名大辭典
【生卒】:760—821 【介紹】: 唐僧。商州上洛人,俗姓杜。少于本州出家,遍參群經(jīng)。年二十,至襄州受戒,習(xí)演《四分律》。后往洪州,禮參馬祖道一,得傳心印。尋遍參名山圣跡。至長安西明寺,舉充兩街大德,辭之。至上黨,為節(jié)度使李抱真所禮重。后住汾州開元寺,歷二十年,并汾間多向化之。憲宗、穆宗屢召之,不行。卒謚大達(dá)國師。
新脩科分六學(xué)僧傳·卷第六 傳宗科(四)
姓杜氏。
商州上洛人。
母李氏聞空中有聲曰。
寄居得否。
已而娠。
及娩異光充室。
童年不戲弄。
行必直視。
坐必跏跗。
見者知其為法器。
九歲即依郡之開元寺。
志本禪師。
習(xí)誦金剛法華維摩思益華嚴(yán)等經(jīng)。
年十二乃薙落。
閱講席。
曉寤越流輩。
滿年受具于襄州幽律師。
明年夏。
乃為眾闡四分律疏。
兼演涅槃。
自爾?譯經(jīng)律。
冬夏無所倦。
俄聞大寂以最上乘。
唱化洪州。
因往瞻禮。
業(yè)軀干素頎碩。
大寂見而笑曰。
巍巍佛堂。
奈何無佛。
業(yè)于是跪而言曰。
三乘十二分教。
嘗窮其說。
至于宗門即心是佛。
實所不了。
大寂曰。
只此不了底心。
即是。
別更無物。
蓋不了是迷。
了之是悟。
迷則眾生。
悟則是佛。
佛固不離眾生。
離眾生別無佛。
亦如以手作拳。
而拳即是手。
業(yè)由是頓悟。
悲喜交集。
泣曰。
本謂佛道曠劫方成。
始知今日親見法身實相。
一切具足。
法從心生但有名字。
無有實者。
大寂曰。
如是如是。
業(yè)既受記莂。
尋詣曹溪。
禮祖塔。
遍游廬岳天臺及諸名山圣跡。
自洛抵雍止西明寺。
眾欲舉充兩街大德。
非其志也。
時則相國李抱真。
以節(jié)鎮(zhèn)上黨。
慕賢嗜善。
未嘗有倦色。
堅以幣請。
業(yè)顧語其門人曰。
吾本以避京國浩攘。
而來于此今又重?zé)┯印?div id="2uyywac" class='inline' id='people_15297_1_70_comment'>
可憐哉乃復(fù)遁于綿上之抱腹山。
又讀大藏于清涼山之金閣寺。
凡八歷寒暑。
俄振錫西河。
寓眾香寺。
州牧董叔纏。
迎徙開元寺。
從容戒弟子曰。
吾自至此。
不復(fù)有它志。
豈吾緣法在爾耶。
遂領(lǐng)徒說法。
垂二十年。
化旺并汾間。
憲宗皇帝御宇之十四年。
璽書起之。
辭疾不行。
明年加虔降旨。
又固以疾辭。
穆宗即位。
尤渴瞻禮。
命兩街僧錄靈準(zhǔn)喻旨。
準(zhǔn)曰師絕塵物表。
秕糠世務(wù)。
因其理也。
然法委國王。
請師熟慮。
業(yè)笑曰。
貧道何德。
累紆圣眷。
行矣。
第恐道途不同耳。
于是剃發(fā)澡浴。
至中夜。
告弟子惠愔等曰。
見聞覺知。
性同太虛。
不生不滅。
本自空寂。
迷者不了。
即為境惑。
一為境惑。
流轉(zhuǎn)不窮。
汝等當(dāng)知。
心性非因造作。
猶如金剛不可破壞。
一切諸法。
如影如響。
無有寔者。
故經(jīng)云。
唯有一事實。
馀二則非真。
常了一切空。
無一物當(dāng)情。
是諸佛同用心處。
汝等勤而行之。
遂寂。
壽六十三。
臘四十二。
長慶三年十二月二十一日。
葬之寺庭。
謚大達(dá)國師塔號澄源。
宋高僧傳·卷第十一 習(xí)禪篇第三之四
釋無業(yè)。
姓杜氏。
商州上洛人也。
其母李氏忽聞空中。
言曰。
寄居得否。
已而方娠誕生之夕異光滿室。
及至成童不為戲弄。
行必直視坐即加趺。
商于緇徒見皆驚嘆。
此無上法器。
速令出家紹隆三寶。
年至九歲啟白父母。
依止本郡開元寺志本禪師。
乃授與金剛法華維摩思益華嚴(yán)等經(jīng)。
五行俱下一誦無遺。
年十二得從剃落。
凡參講肆聊聞即解。
同學(xué)有所未曉。
隨為剖析皆造玄關(guān)。
至年二十受具足戒于襄州幽律師。
其四分律疏一夏肄習(xí)便能敷演。
兼為僧眾講涅槃經(jīng)。
法筵長開冬夏無倦。
可謂生肇不泯琳遠(yuǎn)復(fù)興。
后聞洪州大寂禪門之上首。
特往瞻禮。
業(yè)身逾六尺。
屹若山立。
顧必凝睇聲仵洪鐘。
大寂一見異之笑而言曰。
巍巍佛堂其中無佛。
業(yè)于是禮跪而言曰。
至如三乘文學(xué)粗窮其旨。
嘗聞禪門即心是佛。
實未能了。
大寂曰。
只未了底心即是。
別物更無。
不了時即是迷。
若了即是悟。
迷即眾生悟即是佛道。
不離眾生豈別更有佛。
亦猶手作拳拳全手也。
業(yè)言下豁然開悟。
涕淚悲泣向大寂曰。
本謂佛道長遠(yuǎn)勤苦曠劫方始得成。
今日始知法身實相本自具足。
一切萬法從心所生但有名字無有實者。
大寂曰。
如是如是。
一切法性不生不滅。
一切諸法本自空寂經(jīng)云。
諸法從本來常自寂滅相。
又云。
畢盡空寂舍。
又云。
諸法空為座。
此即諸佛如來住此無所住處。
若如是知。
即住空寂舍坐空法座。
舉足下足不離道場。
言下便了更無漸次。
所謂不動足而登涅槃山者也。
業(yè)既傳心印。
尋詣曹溪禮祖塔。
回游廬岳天臺及諸名山遍尋圣跡。
自洛抵雍憩西明寺。
僧眾咸欲舉請充兩街大德。
業(yè)默然嘆曰。
親近國王大臣非予志也。
于是至上黨。
節(jié)度使相國李抱真與馬燧累有戰(zhàn)功。
又激發(fā)王武俊同破朱滔。
功多勢盛。
然好聞賢善。
雖千里外必持幣致之。
深重業(yè)名行。
旦夕瞻禮麾幢往來。
常有倦色。
謂門人曰。
吾本避上國浩穰名利。
今此又煩接君侯。
豈娛心哉。
言訖逍遙綿上抱腹山。
又往清涼山。
于金閣寺讀大藏經(jīng)。
星八周天斯愿方畢。
復(fù)振錫南下至于西河。
初止眾香佛剎。
州牧董叔纏請住開元精舍。
業(yè)謂弟子曰。
吾自至此不復(fù)有游方之意。
豈吾緣在此邪。
于是撞鐘告眾作師子吼雨大法雨。
垂二十年并汾之人悉皆向化。
憲宗皇帝御宇十有四年素向德音。
乃下詔請入內(nèi)。
辭疾不行。
明年再降綸旨。
稱疾如故。
穆宗皇帝即位之年。
圣情虔虔思一瞻禮。
乃命兩街僧錄靈準(zhǔn)公。
遠(yuǎn)赍敕旨迎請。
準(zhǔn)至作禮白之曰。
知師絕塵物表糠秕世務(wù)。
法委國王請師熟慮。
此回恩旨不比常時。
愿師必順天心不可更辭以疾。
相時而動無累后人。
業(yè)笑曰。
貧道何德累煩圣主。
行即行矣道途有殊。
于是剃發(fā)澡浴至中夜告弟子慧愔等曰。
汝等見聞覺知之性。
與太虛同壽不生不滅。
一切境界本自空寂。
無一法可得。
迷者不了即為境惑。
一為境惑流轉(zhuǎn)不窮。
汝等常知心性本自有之非因造作。
猶如金剛不可破壞。
一切諸法如影如響無有實者。
故經(jīng)云。
唯有一事實馀二則非真。
常了一切空無一物。
當(dāng)情是諸佛同用心處。
汝等勤而行之。
言訖加趺而坐奄然歸寂。
嗚呼可謂于生死得自在也。
俗齡六十二。
僧臘四十二。
道俗號慕如喪考妣乃備香華幢幡。
遷全身就于城西練若。
積香薪而行茶毗。
乃有卿云自天五色凝空。
異香西來都馥氛氳。
闔境士庶咸皆聞睹。
及薪盡火滅。
獲設(shè)利羅璨若珠玉。
弟子慧愔行勤虔縱義幽元度恒泰等。
泣血收之。
殮以金棺。
乃命郢匠琢石為塔。
以長慶三年十二月二十一日。
安葬于練若之庭。
業(yè)遷化之歲。
州牧楊潛得僧錄準(zhǔn)公具述其事。
遂為碑頌。
敕謚大達(dá)國師。
塔號澄源焉。
高僧摘要·道高僧摘要卷一
姓杜。商州上洛人。其母李氏。聞空中言曰。寄居得否。遂娠。誕生之夕。異光滿室。至成童。不為戲弄。行必直視。坐即跏趺。年至九歲。啟白父母。依止本郡開元寺志本禪師。乃授與金剛法華維摩思益華嚴(yán)等經(jīng)。五行俱下。一誦無遺。年十二。得從剃落。凡參講肆。聊聞即解。同學(xué)有所未曉。隨為剖析。皆造玄關(guān)。至年二十。受具足戒于襄州幽律師。其四分律疏。一夏肄習(xí)。便能敷演。兼為僧眾講涅槃經(jīng)。法筵長開。冬夏無倦。后聞洪洲大寂禪門之上首。特往瞻禮。大寂一見異之。業(yè)跪而言曰。至如三乘文學(xué)。粗窮其旨。嘗聞禪門即心是佛。寔未能了。大寂曰。只未了底心。即是別物。更無不了。不了時。即是迷。若了。即是悟。迷即眾生。悟即是佛。道不離眾生。豈別更有佛。亦猶手作拳。拳全手也。業(yè)言下豁然開悟。涕淚悲泣。向大寂曰。本謂佛道長遠(yuǎn)。勤苦曠劫。方始得成。今日始知法身寔相。本自具足。一切萬法。從心所生。但有名字。無有寔者。大寂曰。如是如是。一切法性。不生不滅。一切諸法。本自空寂。經(jīng)云。諸法從本來。常自寂滅相。又云。畢盡空寂舍。又云。諸法空為座。此即諸佛如來。住此無所住處。若如是知。即住空寂舍。坐空法座。舉足下足。不離道場。言下便了。更無漸次。所謂不動足。而登涅槃山者也。業(yè)既傳心印。尋詣曹溪。禮祖塔?;赜螐]岳天臺。及諸名山。遍尋圣跡。自洛抵雍。憩西明寺。僧眾咸欲舉請。充兩街大德。業(yè)默然嘆曰。親近國王大臣。非予志也。于是至上黨。節(jié)度使相國李抱真。與馬燧。累有戰(zhàn)功。又激發(fā)王武俊。同破朱滔。功多勢盛。然好聞賢善。雖千里外。必持幣致之。深重業(yè)名行。旦夕贍禮。麾幢往來。常有倦色。謂門人曰吾本避上國浩穰名利。今此又煩接君侯。豈娛心哉。言訖。逍遙綿上抱腹山。又往清涼山。于金閣寺。讀大藏經(jīng)。星入周天。斯愿方畢。復(fù)振錫南下。至于西河。初止眾香佛剎。州牧董叔纏。請住開元精舍。業(yè)謂弟子曰。吾自至此。不復(fù)有游方之意。豈吾緣在此邪。于是撞鐘告眾。作師子吼。雨大法雨。垂二十年。并汾之人。悉皆向化。憲宗皇帝。御宇十有四年。素向德音。乃下詔請入內(nèi)。辭疾不行。明年再降綸旨。稱疾如故。穆宗皇帝即位之年。圣情虔虔。思一瞻禮。乃命兩街僧錄靈犀公。遠(yuǎn)赍敕旨迎請。業(yè)笑曰。行即行矣。道途有殊。于是剃發(fā)澡浴。至中夜告弟子慧愔等曰。汝等見聞覺知之性。與太虛同壽。不生不滅。一切境界。本自空寂。無一法可得。迷者不了。即為境惑。一為境惑。流轉(zhuǎn)不窮。汝等常知心性本自有之。非因造作。猶如金剛不可破壞。一切諸法。如影如響。無有實者。故經(jīng)云。唯有一事實。馀二則非真。常了一切空。無一物當(dāng)情。是諸佛同用心處。汝等勤而行之。言訖跏趺而坐。奄然歸寂。

人物簡介

中國歷代人名大辭典
【介紹】: 唐洪州鐘陵人。
登進(jìn)士第。
憲宗元和中,為西川從事。
十年,元稹薦其至江州謁見白居易。
歷湘陽判官。
十三年,罷歸鐘陵。
以能詩名,與劉禹錫、靈澈、費(fèi)冠卿等有唱和。
有集。
唐詩大辭典 修訂本
生卒年不詳。
洪州鐘陵(今江西南昌)人。
登進(jìn)士第。
憲宗元和中為西川從事。
十年(815)曾持元稹書札至江州會見白居易(詳白居易《與微之書》),歷湘陽(疑訛)判官。
十三年(818)罷歸鐘陵。
白居易罷江州司馬至洪州,有詩相贈。
與劉禹錫、費(fèi)冠卿、靈澈相唱和。
事跡散見劉禹錫《送湘陽熊判官孺登府罷歸鐘陵因呈江西裴中丞二十三兄》詩、《唐詩紀(jì)事》卷四三、《唐才子傳》卷六。
辛文房謂其“下筆言語妙天下”。
《湘江夜泛》、《經(jīng)古墓》等詩較傳誦。
全唐詩》存詩1卷。
唐詩匯評
熊孺登,生卒年不詳,鐘陵(今江西南昌)人。貞元中,居洪州部北龍沙,李兼、戴叔倫、權(quán)德輿均與之游宴唱和。元和中,累辟使府。八年,府罷歸鐘陵。過朗州,劉禹錫有詩送之。后復(fù)為劍南西川節(jié)度府從事,歸江西過九江,與白居易相遇。后不知所終。孺登工詩,《全唐詩》存詩一卷。

作品評論

江西通志引《豫章書》
熊孺登……有詩名,與白樂天、劉夢得相唱和。白有《洪州逢孺登》詩云:“靖安院里辛夷下,醉笑狂吟氣最粗?!眲⒂小端腿娴菤w鐘陵》詩云:“篋留馬卿賦,袖有劉宏書?!?/blockquote>
相里宗 朝代:南唐

人物簡介

唐詩大辭典 修訂本
南唐時進(jìn)士。
曾居廬山。
與李中為友。
事跡見李中《碧云集》。
太平寰宇記》卷一一一收其詩1首。
全唐詩》以為靈澈作,疑誤。

人物簡介

人物簡介
弘道,字存翁,號竺隱,桐鄉(xiāng)密印寺僧。族姓沈,吳江人。洪武丙辰,住持杭州上天竺,注釋《楞伽經(jīng)》。后與楚石同被召入京,為僧錄司左善世。辛未,告老,賜驛馳歸。明年秋,跏趺而逝,世壽七十八歲。藏于天竺雙檜峰云隱塔,獨(dú)庵少師撰碑銘。
新續(xù)高僧傳·義解篇第二之三
釋弘道,字竺隱,姓沈氏,吳江澄源里人也。
幼而失恃,鞠于嫂氏。
十年就外傅,日誦數(shù)千言,見人誦《法華經(jīng)》歷耳成誦。
年十三,父命禮密印寺云屋慈為師,弱冠薙發(fā),進(jìn)受具戒,自此為學(xué),孜孜靡懈。
往見元叟端,復(fù)歸密印。
時庭生五竹,因以名軒,將藏脩焉。
聞魯山文公講授有規(guī)矩,乃從學(xué)臺宗疏鈔諸書,罔不通貫。
會我庵遷主上竺,詣之。
我庵深言獎勵,且曰“為我掌記”。
未期月,入室請益曰:“前承指教,嘗于凈夜,試以平日所聞返照己心,圓具法界,念念即空、即假、即中,千界如一,事理無礙,若明日以此心對一切境、接一切佛,未免掉散昏沈,不能任運(yùn)泯合,不知過在何處?
”我庵厲聲叱曰:“未在,去!
”弘道汗流浹背,頓覺平日所聞所行,一切疑礙冰消,遂禮拜。
我庵復(fù)謂之曰:“子善護(hù)持,他日教緒灰寒火冷之際,以此對揚(yáng)明廷,重光末運(yùn)可也。
”明洪武初,我庵既寂,去從絕宗繼。
未幾,秀之天巖耀退寂廣福,請弘道自代,遂拈香嗣我庵。
湖郡守請主慈感,無何,退于澄源溪上,六時禮大悲像,期生凈土,為終焉之計。
三年,詔天下高行僧道問鬼神事,弘道建議唯允。
杭之靈山,兵后廢敗,眾請弘道主之,乃偕其徒凈珠,畚瓦礫、刜荊榛,重造光明懺堂。
自元季之亂,期懺行法絕聞于時,至是行之,弘道之力也。
初居五竹軒時,夢與大明照師同游靈竺,賦詩有出紅塵戶外德業(yè)至今存之句。
照嘗住此山,始悟所夢為有靈應(yīng)。
十年,大祖有旨,箋注《楞伽》諸經(jīng)。
弘道與全室具庵同注三經(jīng),頒行天下,御制竺隱說賜之。
十五年,遷住上天竺,兼領(lǐng)杭郡都綱,尋轉(zhuǎn)僧錄司左善世。
二十四年,以老告間,許之,時年七十七矣。
退處長干,脩一行三昧,明年秋八月,夢觀仁公請為學(xué)者講《妙宗》,至三輩往生觀文,忽示微病,顧其徒正謨等曰:“昔我祖法智嘗為心境叵得故,染可觀凈,不礙緣生,想成相起,惟色惟心,故當(dāng)處顯現(xiàn),吾所修念佛三昧以此為準(zhǔn)則。
今夕世緣當(dāng)謝。
”泊然而逝,洪武二十五年九月三十日也。
世壽七十有八,僧臘五十有九。
火馀,藏舍利于天竺雙檜峰之麓,曰云隱塔。
少師姚廣孝為撰碑銘。
弘道四坐道場,所至莫不興修,惟靈竺懺堂,其功最鉅。
為都綱僧錄,三宗諸山有所依怙焉。

人物簡介

中國歷代人名大辭典
【生卒】:?—1541 【介紹】: 明蘇州府吳縣人,字九逵,以居洞庭西山,稱林屋山人,又稱左虛子。鄉(xiāng)試十四次皆落第,由國子生授南京翰林孔目。好古文,師法先秦、兩漢,自視甚高,所作洞庭諸記,欲與柳宗元爭勝。有《林屋集》、《南館集》。
明詩紀(jì)事·丁簽·卷十二
羽字九達(dá),吳人。
以太學(xué)生除南翰林孔目。
有《林屋集》二十卷、《南館集》十三卷。
(甫田集:九達(dá)詩晚更沈著,時出奇麗。
《藝苑卮言》:蔡九達(dá)詩如灌莽中薔薇,汀際小鳥,時復(fù)娟然。
一覽而已。
《國雅》:九達(dá)整秀,《太湖備考》:陶周望云:「馀曩年讀蔡羽洞庭記,知有是山,又以茲山知羽。
后四年始至山中,急欲就鄉(xiāng)人間羽。
天王寺僧澄源者,好事知文墨,為馀言山有東、西蔡村,族最盛,而羽怪誕,有三間齋,己處其中,縛槁為人,令腰膝俱可屈曲。
朝課《》,夕譯《四書》,自為解,而置傳注幾旁。
每開卷便大詬曰:「某甲謬甚!
」叱童子牽槁人來,跽而杖之。
而置大鏡南面,遇著書得意,輒正衣冠北面向鏡拜,奢其影曰:「易洞先生,爾言何妙!
吾今拜先生矣。
」羽尤以善易自負(fù),故稱易洞也。
」 《六硯齊筆記》:蔡林屋行押書,道美有逸韻。
田按:羽妄自矜翔,解經(jīng)薄古人。
談詩文則卑韓、杜,如周望所云,抑何可笑!
竹詫謂羽集詩賦八百馀首,文二百馀首,恒河之沙,鉤金安在?
詆之亦遇。
馀為采掇菁摹,亦是六朝人佳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