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物:僧法欽

相關人物:共 14 位。
共 14 首 第 1 頁 下一頁

人物簡介

全隋文·卷三十四
道林俗姓李,同州合陽人,出家入太白山。開皇初,選隸公府,苦辭,遁還太白。唐武德初終。
新脩科分六學僧傳·卷第二十五 感通科
生因州邰陽之李氏。年三十五出家。入太白山僻絕之地。木食澗飲。繕治性元。隋開皇初。詔選材德者七人。牒給公貫薙染。以表更化崇敬之意。有司承詔以林應旨。祖皇躬加勉喻。林固辭不可。乃逃歸所居。理前業(yè)。事聞。詔逮致。仍辨對。無所辱。于是上尤重之。賜香爐等物。邀住馮翊大興國寺。俄又逃諸梁山之陽。鑿窟而燕坐其中。久之微覺有疾。弟子檀越日圍繞候起居。忽聞空響茄吹。且雨異香。大如桃棗。拾而焚之。氣極芬烈。眾以為瑞。如是三日。神慮明爽。趺坐而逝。武德七年七月也。停龕七日。顏色如生。葬之西山。送者萬許。 林樂于隱約。而道妙隨進。其于女人未嘗親面。況復說法取食哉。臨終時?;蛴幸酝瞾碚?。林輒先知之。遽使人謝卻不容入。然慈悲恤物。蚤虱之屬。聽其游嚙。曾不敢振衣以驚怖焉。
續(xù)高僧傳·卷第十九 習禪四
釋道林。姓李。同州合陽人也。年二十五發(fā)心出家。入太白山結(jié)宇深巖路絕登陟。木食濟形惟法檢心更無營拯。隋開皇之始。創(chuàng)啟玄宗。敕度七人。選窮翹楚。有司加訪。搜得林焉。文皇親命出家苦辭不可。乃啟曰。貧道聞山林之士往而不返。皓然之氣獨結(jié)林泉。望得連蹤既往。故應義絕凡貫。陛下大敞法門。載清海陸。乞以此名遺虛仰者。帝曰。名實相副其來久矣。禪師但隸公府身任山棲。林不從乃逃還大白。仍宗前業(yè)。后以事聞奏。乃更搜揚仄陋。窮巖倒穴。方始捉獲。而履節(jié)無虧。敕勞殷重崇敬彌異。乃賜香爐等物。仍令住馮翊大興國寺。經(jīng)止少時。又逃于梁山之陽。河崖回曲地稱天固。鑿山為窟凝道其中。武德七年七月。微覺有疾。遺誡門侍無越律儀。又聞笳吹響空。道俗歆會。又降異香大如桃棗。眾皆拾而供養(yǎng)莫知名目。燒發(fā)美暢聞者驚心。經(jīng)于三日精氣爽朗跏坐而終。停尸七日。色相無改。即于山棲鑿龕處之。眾聚如煙數(shù)盈萬計。鼓舞而送。生死榮焉。自林之在道。隱括為先。從生至終儉約為務。女人生染之本。偏所誡期。故林一生常不親面不為說法。不從取食。不上房基。致使臨終之前有來問疾者。林隔障潛知。遙止之不令面對。斯行潔通幽故也。而慈濟生靈深護物性。蚤虱之屬任其游行。每徐徐舉衣??制潴@走。斯仁育之量。殆難嗣矣。
武林西湖高僧事略
師名道林。
富陽潘氏。
母夢日光入口有娠。
誕時異香滿室。
遂名香光。
幼出家。
詣長安西明學華嚴。
代宗詔國一禪師至闕。
師謁之。
得法南歸。
抵西湖秦望山。
有大松樹盤屈如蓋。
乃止其上。
時人因以鳥窠名之。
復有鵲巢其側(cè)。
自然馴狎。
元和中。
刺史白居易入山訪之。
問曰。
師之住處何其危險耶。
曰。
太守危險尤甚。
曰。
余忝郡守。
何險之有。
曰。
薪火相交。
識性不停。
得非險乎。
公悅。
以偈問曰。
特入空門問苦空。
敢將禪事叩禪翁。
為當夢是浮生事。
為復浮生是夢中。
師答曰。
來時無跡去無蹤。
去與來時事一同。
何須更問浮生事。
祇此浮生是夢中。
衣衲穿弊。
寒暑不更。
經(jīng)歷年歲。
未常下山。
長慶四年入滅。
塔于北山喜鵲寺。
贊曰。
去險就平  世俗同律  璇室雕宮  傾危相襲 至人無心  險平如一  謂余不信  巢鵲可質(zhì)

人物簡介

新脩科分六學僧傳·卷第二十八 證悟科(二)
新定遂安人。
年二十二。
志祈薙落。
而未遇其師。
或謂衢之北山有善南宗者。
則趨之。
而其人曰。
吾非汝師也。
其必往天臺乎。
至剡之石城寺。
見一翁。
貌奇古。
神氣秀爽。
問朗曰。
子何之。
曰天臺求佛大法爾。
因同行數(shù)十里。
憩林樹間。
翁告之曰。
法常寂然。
尚奚庸遠適哉。
汝于鄉(xiāng)里有緣。
宜歸以闡化。
毋后也。
言畢而隱。
朗亦豁然心悟。
乃復峰啄澗飲數(shù)載。
而后居邑之慧安寺。
以白衣。
行頭陀法。
未幾秦望山無故振動。
大龜出焉。
見者咸以為異。
尋有僧??自云門來。
身脩八尺四寸。
隆鼻大目。
而光采射人。
通思益大品維摩等經(jīng)。
兼融貫諸論。
眾敬之如神。
朗愿事以為師。
??徵維摩義。
朗答殊超邁。
景龍中。
鄉(xiāng)里吳川縣尉余少興。
新昌縣令余仁等十數(shù)家為檀越。
輪請降臨。
一夕忽睹神光從其頂出。
旁燭山川盈數(shù)十里。
由是??公反以師禮視朗。
而朗升座為說法。
變化莫測。
道俗欣慶。
嘆曰。
昔者山動龜出。
其祥非為??公明矣。
自是四方學者云萃。
開元四年。
州牧李思絢。
卜于龍山之陽。
建伽藍以延之。
大設戒壇。
廣邀律德。
若光州岸公會稽超公咸在。
授朗具足戒。
而道益尊矣。
七年刺史韋利器服膺向化。
八年歙州長史許思恭迎至治所。
朗每升座。
有熊隨眾聚敬。
伏于前若聽伏。
十三年。
九月二十一日。
會門人告逝。
且曰。
吾當三生此地。
今才一生爾。
言訖。
如入禪定。
壽六十四。
稟遺命苶維建塔。
大歷十二年。
其嗣法弟子開元寺道欽慧祐道禪。
龍興寺??海。
寧國寺進玉。
越州寶林寺有沛遠整。
杭州竹林寺一行等。
立碑。
新定太守蕭定撰文。
司馬劉長卿書。
刺史李揆篆額。
宋高僧傳·卷第八 習禪篇第三之一
釋慧朗。新定遂安人也。年二十有二。于衢州北山遇南宗頓教之首將請為師。乃逆相謂曰。汝久積凈業(yè)吾非汝師??赏炫_當逢哲匠。至剡溪石城寺見一禪翁。莫知其來。鶴發(fā)冰膚目如流電。聲含鐘律神合太虛。乃問朗曰。子將何之。答曰。欲往天臺求佛大法。因同行十數(shù)里憩林樹下。而指訓之曰。法常寂然彼亦如也。何必隨遠。當化有緣宜歸本生度無量眾。言畢求之無方?;砣槐拘奈蚍鹬?。林棲谷飲凡經(jīng)數(shù)載。乃卻歸故邑慧安寺。凈名白衣服非法服純陀工巧心如佛心。驪珠尚潛師子未吼。弱喪之終涉川迷津。一日秦望山林嶺振動俄有大龜呈質(zhì)。咸相謂言。此何祥也。尋有禪僧曰??。自會稽云門而來。身長八尺四寸。高鼻大目睛光射人。明大品思益維摩等經(jīng)。兼博通諸論。眾曰。神僧也。大龜應乎此也。朗秘菩薩行請之為師。??徵維摩經(jīng)義。答曰。如日照螢火海沃牛跡耳。??公深器之。曰真凈名也。景龍中鄉(xiāng)人吳川縣尉余少興宗黨新昌縣令余仁等十數(shù)家。咸共宗事遞請降臨。一夕忽睹神光從項而出。旁燭山川盈十數(shù)里。含情之類罔不歸依。??公加師資之禮。由茲反拜請朗登座。乃先示法身遍同群有。次明遍化一切皆如。道俗欣然而各嘆曰。昔山之震動龜之敩祥。非??公之應明矣。至是四方學禪觀者臻萃開元四年本州牧李思絢。于龍山之陽建伽藍。延以居之。方大設戒壇廣邀律德。有光州岸公會稽超公而為上首。既而發(fā)希有心受具足戒。珠圓月滿內(nèi)外俱明。遍臨壇為戒師。旋請益。為學士。眾情加重。道在益尊。七年刺史韋利器深心歸向。八年歙州長史許思。恭請往治所。朗升法座。無何熊伏于前。聞鐘而來。眾散而去。時皆驚懼虞其搏攫。原其有聽法之心耳。其馴猛獸也若此。十三年九月二十一日告門人曰。吾將去矣。吾三生此州今一生矣。言訖儼然而寂。春秋六十四。稟遺命茶毗建塔。學者既多。穎脫則開元寺道飲慧祐道禪。龍興寺??海。寧國寺進玉。越州寶林寺有沛遠整。杭州竹林寺一行等。并傳朗之法。相繼若瓜瓞然。至大歷十二年。新定太守蕭定述碑。司馬劉長卿書。刺史李揆篆額。所謂俱是名公盛誇全美有矣。

人物簡介

中國歷代人名大辭典
【生卒】:668—752 【介紹】: 唐僧。潤州延陵人,字道清。俗姓馬,人稱馬祖,或稱馬素。武周如意年間出家江寧長壽寺,晚年居潤州幽棲寺。伏形苦節(jié),無喜無怒,時人目為嬰兒行菩薩。揚州與京口道俗爭迎致之。文宗大和時追謚大律禪師。
新脩科分六學僧傳·卷第五 傳宗科(三)
字道清。
潤之延陵馬氏子也。
如意中。
以制恩得度。
隸名江寧長壽寺既進具。
操行愈益奮厲。
晚年入事威禪師于青山之幽禪寺。
遂蒙印莂。
自是劬躬苦志。
交養(yǎng)恬和。
外不為寒暑饑渴所變。
內(nèi)不為冤親榮辱所移。
識者以為行嬰兒行。
世因號之嬰兒行菩薩焉。
開元中。
京口牧韋銑遣沙門僧汪。
迎居鶴林寺素每衲衣坐床上。
雖見貴顯。
略不為動而瞻禮。
者充塞。
嘗躬赴一屠家請。
眾駭異。
素曰佛性是同。
無生豈別。
茍可度者。
吾即度之天寶初。
將應吳越命。
揚州沙門希玄夜半竊之。
以往江北。
濤波淼然。
月黑難濟。
持舟待風。
俄有白光。
引棹登岸。
乃滅傾城迎謁。
津所車馬繁擁。
不避涂潦。
捐金擲幣。
施予山積。
素一不介意。
悉以為悲田之費。
時李憕以禮部尚書牧揚尤加禮。
敬。
已而京口移牒邀還二郡道俗紛諍莫決。
其德之感物類如此。
天寶十一載。
十一月十一日。
中夜趺坐而化。
壽八十五。
以其月二十一日。
奉全身塔于黃鶴山西。
所居之地方伯邑宰。
率哀悼。
執(zhí)心喪之禮者。
袂相屬嗣法弟子法鑒法欽別有傳。
菩薩戒弟子。
吏部尚書齊潮廣州都督梁卿潤州刺史徐嶠京兆韋昭理給事中韓賞御史中丞李丹禮部尚書崔令欽大和間。
追謚大津禪師塔號大寶杭。
宋高僧傳·卷第九 習禪篇第三之二
釋玄素。
字道清。
俗姓馬氏。
潤州延陵人也。
生有異度幼而深仁。
乳育安靜髫齔希尚求歸釋門。
父母從之出依凈域。
以如意年中始奉制度。
隸名于江寧長壽寺。
進具已后戒光騰燭定水澄漣。
思入玄微行逾人表。
既解色空常慕宗匠。
晚年乃南入青山幽棲寺。
因事威禪師。
躬歷彌載撞鐘大鳴。
威誨以勝法。
得其不刊之旨。
從是伏形苦節(jié)交養(yǎng)恬和。
敗納襯身寒暑不易。
貴賤怨親曾無喜慍。
時目之為嬰兒行菩薩。
道業(yè)既高人希瞻禮。
開元年中僧汪密請至京口。
郡牧韋銑屈居鶴林。
四部歸誠充塞寺宇。
素納衣空床未嘗出戶王侯稽首。
不為動搖。
顧世名利猶如幻焉。
忽于一日有屠者來禮謁。
自生感悟懺悔先罪。
求請素明中應供。
乃欣然受之降詣其舍。
士庶驚駭咸稱異哉。
素曰。
佛性是同無生豈別。
但可度者吾其度之。
何異之有。
天寶之初吳越瞻仰如想下生。
楊州僧希玄請至江北。
竊而宵遁。
黑月難濟。
江波淼然。
持舟擬風。
俄頃有白光一道。
引棹直渡通波獲全。
楚人相慶佛日再耀。
傾州奔赴會于津所。
人物拒道間無立位。
解衣投施積若山丘。
略不干其懷抱。
令悉充悲田之費禮部尚書李憕為楊州牧。
齋心虔虔二時瞻近。
未幾而京口道俗思渴法音。
仍移牒渡江再請還郡。
二處紛諍莫決所從。
李時謂人曰。
本期奉道反成愛憎。
因任從所請卻歸南郡。
其感物慕德罕有與倫。
以天寶十一載十一月十一日中夜無疾而化。
春秋八十有五。
哀感人倫慟徹城市。
以其月二十一日奉全身建塔于黃鶴山西所住之地。
方伯邑宰盡執(zhí)喪師之禮。
率眾申哀江湖震響。
素往于寺內(nèi)坐禪之所。
高松偃覆如蓋。
及移他樹還互如前。
又當舍壽之夕。
房前雙桐無故自枯。
識者以為雙林之變。
但真乘妙理絕相難思。
嘉瑞靈祥應感必有。
經(jīng)云。
隨緣赴感即其事也。
有門弟子法鑒及吳中法欽
此二大士重光道原僉具別傳。
受菩薩戒弟子吏部侍郎齊浣廣州都督粱卿潤州刺史徐嶠京兆韋昭理給事中韓賞御史中丞李丹禮部崔令欽 并道流人望咸款師資。
亦嘗問道于徑山。
猶樂正子春于夫子。
洗心瞻仰天漢彌高。
水鑒明心悟深者眾矣。
洎太和中。
遠慕遺風高其令德。
追謚大律禪師。
太和大寶杭之塔。
后人多以俗氏召之曰馬祖。
或以姓名兼稱曰馬素是也。
系曰。
彌天以出家子咸姓釋氏。
懸合后到阿含經(jīng)。
可不務乎。
素師以俗姓呼之。
必有由矣。
噫繁盛法嗣猶不能遏此訛稱。
則知素師名翼一飛四海仰止。
故登俗域今警將來。
宜正名也。
高僧摘要·品高僧摘要卷三
字道清。姓馬。潤州延陵人。生有異度。求歸釋門。父母從之。出依凈域。以如意年中。始奉制度。??名于江寧長壽寺進具。晚年乃南入青山幽棲寺。因事威禪師。伏形苦節(jié)。寒暑不易。貴賤怨親。曾無喜慍。時目之為嬰兒。行菩薩道王侯稽首。不為動搖。顧世名利。猶如幻焉。忽一日。有屠者來禮謁。自生感悟。懺悔先罪。求請素明中應供。乃欣然受之。降詣其舍。士庶驚駭稱異。素曰。佛性是同。無生豈別。但可度者。吾其度之。何異之有。天寶之初。吳越瞻仰。如想下生。楊州僧希玄。請至江北。竊而宵遁。黑月難濟。江波淼然。持舟擬風。俄頃有白光一道。引棹直渡。通波獲全。楚人相慶。佛日再輝。傾州奔赴。會于津所。人物拒道。間無立位。解衣投施。積若山丘。略不干其懷抱。令悉充悲田之費。

人物簡介

中國歷代人名大辭典
【生卒】:709—788 【介紹】: 唐僧。漢州什邡人,俗姓馬,世稱“馬祖”。曾于江西傳揚禪學,又稱“江西馬祖”。幼出家,習經(jīng)律。從懷讓禪師學漕溪禪法,密授心印。代宗大歷中,居豫章開元寺,聚徒說法,禪宗至此大盛。所傳宗旨,時稱“洪州宗”。卒謚大寂禪師。
新脩科分六學僧傳·卷第五 傳宗科(三)
漢州什邡之馬氏。生而凝重?;⒁暸P小I噙^鼻準。足文成大字。稚歲事資州唐公落發(fā)。從渝州圓公受具。久之聞衡岳讓禪師得曹溪六祖之的指。于是出岷峨玉壘之深阻。詣靈桂貞篁之幽寂。一造讓公泯然無間。遂棲遲于臨川之南康龔公二山。先是其地皆魑魅所居。人莫敢近。近輒災釁立至。一之來見。若紫衣玄冠者。致禮于前。愿施此地為道場。自爾獷鷙就馴。愎悍從化。而太守河東裴公尤敬信。大歷中。裴公移牧廬江壽春。一亦隸名開元精舍。時連帥路公以鐘陵鉅鎮(zhèn)。宜得道德之士。以利益四眾故。延奉勤至。而坐閱十年。建中初。天下僧尼。悉歸舊壤。連帥鮑公又留不遣。天下學者至。率以祖稱之。而心宗之傳益盛。噫?zhèn)ヒ印J颈娫?。汝等諸人。各信自心是佛。夫求法者。應無所求。心外無別佛。佛外無別心。不取善。不舍惡。凈穢兩邊。俱莫依怙。達罪性空。念念不可得。無自性故。 僧問云。和尚為什么。說即心即佛。答云。為止小兒啼。問云。止后如何。答云。非心非佛。問二種人外如何指示。答向伊道。不是物。 一日上堂。良久。百丈收卻面前席。一便下座。歲戊戌。無疾沐浴而終。壽八十。臘五十。塔全身于石門。憲廟追謚大寂。丹陽公包吉建塔立碑。權(quán)德輿撰銘。
宋高僧傳·卷第十 習禪篇第三之三
釋道一。
姓馬氏。
漢州人也華以喻性不植于高原。
浪以辯識發(fā)明于溟海。
生而凝重虎視牛行。
舌過鼻準足文大字。
根塵雖同于法體。
相表特異于幻形。
既云在凡之境。
亦應隨機之教。
年方稚孺厭視塵躅脫落愛取。
游步恬曠。
削發(fā)于資州唐和尚。
受具于渝州圓律師示威儀之旨曉開制之端。
浣衣鍛金觀門都錯。
大龍香象羈絆則難。
權(quán)變無方機緣有待 聞衡岳有讓禪師即曹溪六祖之前后也。
于是出岷峨玉壘之深阻。
詣靈桂貞篁之幽寂。
一見讓公。
泯然無際頓門不俟于三請。
作者是齊于七人。
以為法離文字猶傳蠹露。
圣無方所亦寄清源。
遂于臨川棲南康龔公二山。
所游無滯隨攝而化。
先是此峰岫間魑魅叢居。
人莫敢近。
犯之者炎釁立生。
當一宴息于是。
有神衣紫玄冠致禮言。
舍此地為清凈梵場。
語終不見。
自爾猛鷙毒螫變心馴擾。
沓貪背僧即事廉讓。
郡守河東裴公家奉正信躬勤咨稟。
降英明簡貴之重窮智術慧解之能。
每至海霞歛空山月凝照。
心與境寂道隨悟深。
自明者在乎周物。
博施者期乎濟眾。
居無何。
裴公移典廬江壽春二牧。
于其進修惟勤率化不墜。
大歷中圣恩溥洽。
隸名于開元精舍。
其時連率路公耹風景慕。
以鐘陵之壤巨鎮(zhèn)奧區(qū)。
政有易柱之弦。
人同湊轂。
禪宗戾止降祥則多順而無違。
居僅十祀。
日臨扶桑高山先照。
云起膚寸大雨均沾。
建中中有詔僧如所隸將歸舊壤。
元戎鮑公密留不遣。
至戊辰歲舉措如常。
而請沐浴訖。
儼然加趺歸寂。
享年八十。
僧臘五十。
先于建昌鄙山名石門。
環(huán)以絕巘呀為洞壑。
平坦在中幽偏自久。
是謀薪火塵劫之會。
非議岡阜地靈之吉。
亞相觀察使隴西李公。
藩寄嚴厲素所欽承。
于以率徒。
依歸緬懷助理。
爰用營福道在觀化情存飾終。
輟諸侯之旌旗。
資釋子之幢蓋。
其時日變明悔人萃遐邇。
楫覆水而為陸。
炬通宵而成晝。
山門子來財施如積。
邑里僧供飯香普熏。
自昔華嚴歸真于嵩陽善導瘞塔于秦嶺。
禮視??斬人傾國城。
哀送之盛今則三之。
初于林中經(jīng)行座下開示。
平等垂法不標于四科。
安恬告盡刻期于二月。
此明一終之先兆也。
示疾云逝俾葬遠山。
凡百攀援愿留近郭。
終遂窮僻式遵理命。
此又明一晦跡之素誠也。
將歸靈龕。
爰溯淺瀨。
人力未濟舟行為遲。
膏雨驟下于遠空。
窮溪遄變于深涉。
此又明一通神之應感也。
惟一知真在空無我于有。
是二俱離。
假一為乘示生死者人能作佛。
辨邪正者魔亦似圣。
現(xiàn)身不留于大士。
負手俄萎于哲人。
弟子智藏鎬英崇泰等奉其喪紀。
憲宗追謚曰大寂禪師。
丹陽公包佶為碑紀述。
權(quán)德輿為塔銘。
今?;杩h影堂存焉。
又唐虔州西堂釋智藏。
姓廖氏。
虔化人也。
生有奇表。
親黨異其偉器。
八歲從師。
道趣高邈隨大寂移居龔公山后。
徑山國一禪師。
與其談論周旋。
人皆改觀。
屬元戎路嗣恭請大寂居府。
藏乃回郡。
得大寂付授納袈裟。
時亞相李公兼國相齊公映中郎裴公通皆傾心順教。
元和九年四月八日終。
春秋八十。
夏臘五十五。
即遷于塔。
諫議大夫韋綬。
追問藏言行編入圖經(jīng)。
太守李渤請旌表。
至長慶元年謚大覺禪師云。

人物簡介

中國歷代人名大辭典
【介紹】: 唐僧。
杭州人,俗姓章。
少禮徑山道欽出家,雖勤禪觀,多以《三密教》為常務。
初住昌化千頃峰頂,誦《佛頂咒》數(shù)載。
又居鹽官硤石東山,復遁跡于于潛落云寺。
代宗大歷初,入長安章信寺。
大歷三年,于寺中架刀梯百尺,行如坦路,復蹈烈火,探油湯,嚼鐵葉,朝官市民駢足而觀,聲若雷響。
詔賜紫,授鴻臚卿,賜號護國三藏。
移居安國寺。
世稱巾子山降魔禪師。
新脩科分六學僧傳·卷第三十 神化科(二)
不知何許人也。
永泰初。
國一祖師。
昉入徑山。
一日禪坐北峰石屏下。
見一白衣。
稱是天目巾子山人。
致禮于前曰。
彼山之神告我。
以長安佛法將有難。
遣我救之。
若非僧相。
不足以增重法門。
愿從師剃落。
山云。
汝有何能而可以救法耶。
崇曰。
能誦觀音俱胝等祝。
山因驗之。
使喝座后石屏。
喝之石裂為三。
山乃為落發(fā)。
崇即辭去。
游京師止章敬寺。
大歷三年九月十二日。
太清宮道士史華上言。
佛力道法。
陛下兼愛。
而無所優(yōu)劣。
臣愿得與僧之號材術者角。
則庶幾陛下知祖教之未可等視。
而使天下改觀幸甚。
制可。
明日華于東明觀。
作刀梯級。
躡而升如平地。
無小痛楚。
僧之會者。
皆辟易不敢仰視。
時魚朝恩。
尹京師。
崇即投牒。
愿與角。
又明日作梯于所止寺庭。
倍其高。
而鋒刃之利。
勢不可觸。
而崇徒跣上下莫之攀附。
旁立者為膽掉。
且探沸油。
餐熱鐵。
禪坐火聚中。
于是華輩。
相顧駭散。
上聞之喜。
遣中官傳宣召問。
師承何人。
崇曰。
徑山高道僧法欽。
臣之師也。
上慰勞嘉嘆。
至于再三。
賜紫衣。
授鴻臚卿。
號護國三藏。
敕居安國寺。
崇一切辭以未受具戒。
不敢受。
上特令開壇。
召十師授戒。
方羯磨。
忽壇上放光。
現(xiàn)白月輪相而隱。
上駭異。
謚性空大師。
宋高僧傳·卷第十七 護法篇第五
釋崇惠。
姓章氏。
抗州人也。
稚秫之年見乎器局。
鷙鳥難籠出塵心切。
往禮徑山國一禪師為弟子。
雖勤禪觀多以三密教為恒務。
初于昌化千頃最峰頂。
結(jié)茅為庵。
專誦佛頂咒數(shù)稔。
又往鹽官硤石東山。
卓小尖頭草屋多歷年月。
復誓志于潛落云寺遁跡。
俄有神白惠曰。
師持佛頂少結(jié)莎訶令密語不圓。
莎訶者成就義也。
今京室佛法為外教凌轢。
其危若綴旒。
待師解救耳。
惠趨程西上心亦勞止。
擇木之故于章信寺掛錫。
則大歷初也。
三年戊申歲九月二十三日。
太清宮道士史華上奏。
請與釋宗當代名流。
角佛力道法勝負。
于時代宗欽尚空門。
異道憤其偏重。
故有是請也。
遂于東明觀壇前架刀成梯。
史華登躡如常磴道焉。
時緇伍互相顧望推排且無敢躡者。
惠聞之謁開府魚朝恩。
魚奏請于章信寺庭樹梯。
橫架鋒刃若霜雪然。
增高百尺。
東明之梯極為低下。
時朝廷公貴市肆居民。
駢足摩肩而觀此舉。
時惠徒跣登級下層。
有如坦路曾無難色。
復蹈烈火手探油湯。
仍餐鐵葉號為馎饦。
或嚼釘線聲猶脆飴。
史華怯懼慚惶掩袂而退。
時眾彈指嘆嗟。
聲若雷響。
帝遣中官鞏庭玉宣慰再三。
便赍賜紫方袍一副焉。
詔授鴻臚卿。
號曰護國三藏。
敕移安國寺居之。
自爾聲彩發(fā)越德望峻高。
代宗聞是國一禪師親門高足。
倍加鄭重焉。
世謂為巾子山降魔禪師是也。
系曰。
或謂惠公為幻僧歟。
通曰。
夫于五塵變現(xiàn)者曰神通。
若邪心變五塵事則幻也。
惠公持三密瑜伽護魔法助其正定。
履刃蹈炎斯何足驚乎。
夫何幻之有哉。
瑜伽論有諸三神變矣。
神僧傳·卷第八
釋崇惠。
姓章氏。
杭州人也。
稚秣之年。
往禮徑山國一禪師為弟子。
復誓志于潛落云寺遁跡。
俄有神白惠曰。
師持佛頂少結(jié)莎訶令密語不圓。
莎訶者成就義也。
今京室佛法為外教凌轢。
其危若綴旒。
待師解救耳。
惠趨程西上。
大歷三年大清宮道士史華上奏。
請與釋宗當代名流角佛力道法勝負。
于時代宗欽尚空門。
異道憤其偏重。
故有是請也。
遂于東明觀壇前架刀成梯。
史華登躡如常磴道馬。
時緇伍互相顧望推排無敢躡者。
惠聞之謁開府魚朝恩。
魚奏請于章信寺庭樹梯橫架鋒刃若霜雪。
然增高百尺。
東明之梯極為低下。
時朝廷公貴市肆居民。
駢足摩肩而觀此舉。
惠徒跣登級下層有如坦路。
曾無難色。
復蹈烈火手探油湯。
仍餐鐵葉號為馎饦。
或嚼釘線聲猶脆飴。
史華怯懼慚惶掩袂而退。
時眾彈指嘆嗟聲若雷響。
帝遣中官鞏庭玉宣慰再三。
便赍賜紫方袍一副焉。
高僧摘要·法高僧摘要卷二
姓章。
杭州人也。
稚年器局出塵。
往禮徑山國一禪師。
勤禪觀。
以三密教為恒務。
初于昌化千頃最峰頂。
結(jié)茅為庵。
專誦佛頂咒數(shù)稔。
又往鹽官硤石東山。
卓小尖頭草屋。
俄有神白惠曰。
師持佛頂。
少結(jié)莎訶。
令密語不圓。
莎訶者。
成就義也。
今京室佛法。
為外教淩轢。
其危若。
綴旒。
待師解救耳。
惠趨程西上。
三年戊申九月二十三日。
太清宮道士史華上奏。
請與釋宗當代名流。
角佛力道法勝負。
于時代宗欽尚空門。
異道憤其遍重。
遂于東明觀壇前。
架刀成梯。
史華登躡如常道焉。
時緇伍亙相顧望。
無敢躡者。
惠聞之。
謁開府魚朝恩。
魚奏請于章信寺庭樹梯。
橫架鋒刃若霜雪然。
增高百丈。
東明之梯極為低下。
時朝庭公貴。
市肆居民。
駢足摩肩而觀此舉。
時惠徒跣登級下層。
有如坦路。
曾無難色。
復踏烈火。
手探油湯。
仍餐鐵葉。
號為馎饦。
或嚼釘線。
聲猶脆飴。
史華怯懼慚惶。
掩袂而退。
時眾彈指嘆嗟。
聲若雷響。
帝遣中官鞏庭玉宣慰再三。
便赍賜紫方袍一副。
詔授號護國三藏。
敕移安國寺居之。

人物簡介

中國歷代人名大辭典
【生卒】:739—824 【介紹】: 唐僧。
姓氏里居不詳。
少入法門,先參馬祖道一,祖為立名天然。
又師石頭希遷禪師受戒法。
居天臺華頂三年,禮國一大師。
憲宗元和中上龍門山,與龐居士、伏牛禪師為物外之交。
曾于洛陽慧林寺燃木佛御寒,名震都下。
十五年卜南陽丹霞山結(jié)庵。
唐詩大辭典 修訂本
【生卒】:739—824 姓氏居里不詳,禪宗僧人。
少習儒典,后轉(zhuǎn)奉佛法。
先參馬祖道一,又師石頭希遷,再詣馬祖,尋入南陽丹霞山,轉(zhuǎn)次居天臺山蓮華頂三載,又禮國一禪師。
憲宗元和初,上龍門香山,與伏牛自在為莫逆交。
曾于惠林寺焚木佛以御冬。
元和十五年(820),再入丹霞山,世稱丹霞和尚。
穆宗長慶四年(824)卒。
謚智通禪師。
祖堂集》卷四、《宋高僧傳》卷一一、《景德傳燈錄》卷一四有傳。
祖堂集》存其歌偈5首。
《全唐詩續(xù)拾》收入。
新脩科分六學僧傳·卷第六 傳宗科(四)
不知何許人。先以冠帶見石頭遷禪師于南岳。執(zhí)?三年。始遂落發(fā)。復得戒于岳寺之希律師。即造江西大寂法會。大寂甚奇之。俄居天臺華頂三年。尋詣徑山。禮國一。元和中。登龍門香山。善伏牛禪師。嘗客惠林寺。時天大寒。因取木佛像燒之。以自燠?;蜃I其撥無因果。曰吾欲以茶毗舍利爾。曰木頭安從得舍利。然笑曰。若是則可更取幾尊來焚。 元和三年。游洛陽晨。出橫臥天津橋上。會留守鄭公騶從過之。呵不為動。公使問何人。然徐仰視而應曰。無事僧。公異之。乃奉束帛襲衣。月給米面。自是歸信者益眾。十五年春。乃結(jié)庵南陽之丹霞山。以便林泉之樂。一日謁忠國師。先問侍者。國師在否。者云。在即在。只是不見客。然云。太深遠生。者云。佛眼亦覷不見。然云。龍生龍子。鳳生鳳兒。國師睡起。者以告國師乃打十棒趁出。然聞之云。不謬為一國之師。明日卻往禮拜。見國師。便展坐具。國師云。不用不用。然退步。國師云。如是如是。然卻進前。國師云。不是不是。然繞國師一匝便出。國師云。去圣時遙。人多懈怠。三十年后。覓此漢也難得。 然訪龐居士見女子靈照。取菜次。然云居士在否。女子放下菜籃。斂手立。然又云居士在否。女子提菜籃去。然上堂阿你渾家。切須保護一靈之物。不是你造作名貌得。更說什么薦與不薦。阿你自看。善巧方便。不從外得。善巧是文殊。方便是普賢。你更擬趁逐甚么物。如今學者。紛紛擾擾。皆是參禪問道。我此間。無道可脩。無法可證。若識得釋迦只者凡夫。是阿你須自看取。莫一盲引眾盲。相將入火坑。夜里暗雙陸。賽采若為生。無事珍重。長慶四年六月。趣門人備湯沐曰。吾有遠役。竟戴笠策杖躡履。垂一足。未及地而逝。壽八十六。膳部員外郎鎦軻撰碑文。謚智通塔號妙覺。
宋高僧傳·卷第十一 習禪篇第三之四
釋天然。
不知何許人也。
少入法門而性梗槩。
謁見石頭禪師默而識之。
思召其自體得實者。
為立名天然也。
乃躬執(zhí)爨凡三年始遂落飾。
后于岳寺希律師受其戒法。
造江西大寂會。
寂以言誘之。
應答雅正。
大寂甚奇之。
次居天臺華頂三年。
又禮國一大師。
元和中上龍門香山。
與伏牛禪師為物外之交。
后于慧林寺遇大寒。
然乃焚木佛像以禦之。
人或譏之。
曰吾茶毗舍利。
曰木頭何有。
然曰。
若爾者何責我乎。
元和三年晨過天津橋橫臥。
會留守鄭公出。
呵之不去。
乃徐仰曰。
無事僧。
留守異之。
乃奉束素衣兩襲月給米面。
洛下翕然歸信。
至十五年春言。
吾思林泉。
乃入南陽丹霞山結(jié)庵。
以長慶四年六月。
告門人曰。
備沐浴吾將欲行矣。
乃戴笠策杖入屨垂一足。
未及地而卒。
春秋八十六。
膳部員外郎劉軻撰碑紀德焉。
敕謚智通禪師。
塔號妙覺。
高僧摘要·品高僧摘要卷三
少入法門。
謁見石頭禪師。
躬執(zhí)爨三年。
始遂落飾。
后于岳寺希律師受戒法。
造江西大寂。
應答雅正。
大寂甚奇之。
次居天臺華頂三年。
又禮國一大師。
元和中。
上龍門香山。
與伏牛禪師。
為物外交。
后于慧林寺遇大寒。
然乃焚木佛像以禦之。
人或譏之曰。
我茶毗舍利。
曰木頭何有。
然曰。
若爾者何責我乎。
元和三年晨過天津橋橫臥。
會留守鄭公出。
呵之不去。
乃徐仰曰。
無寺僧。
留守異之。
乃奉束素衣兩襲。
月給米面。
洛下翕然歸信。
至十五年春。
言吾思林泉。
乃入南陽丹霞山結(jié)庵。
以長慶四年六月。
告門人曰。
備沐浴。
吾將欲行矣。
乃戴笠策杖入。
履垂一足。
未及地而卒。
春秋八十六。
劉軻撰碑。
敕謚智通。
塔號妙覺。

人物簡介

中國歷代人名大辭典
【生卒】:744—823 【介紹】: 唐僧。
韶州始興人。
大歷間止國一禪師門下,后歸大寂法集。
時禪客仰慕,蜂擁請問,室不能容,床榻為之陷折,時號“折床會”。
后居長沙東寺,與相國崔群為師友。
長慶間圓寂,敕謚傳明大師。
新脩科分六學僧傳·卷第六 傳宗科(四)
韶州始興人。大歷八年。謁國一于徑山后見大寂于是道德進。而名譽起矣。時叢林謂之折床會以其勤于坐禪。而床為之折也。未幾出世。說法長沙之東寺。蓋俗所謂夾山者。四方玄侶輻輳。大寂之風益振。相國崔公群以??得罪憲宗南遷。為觀察使。見會問曰。師于此事。自何而得。答曰見性得。會時方病眼。公因譏之曰。既去見性。其奈眼何。答曰性非眼見。病者非眼。公稽首謝之。仰山來參。會曰已相見了。更不用上來。仰曰。恁么相見莫不當否。會便閉卻方丈門。仰歸舉似溈山。溈云寂子是什么心行。仰云若不恁么。爭識得佗。長慶癸卯終于寺。壽八十。建塔寺之城南。及李公翱之廉問也。凡墳塔之近城者。命悉毀以全形勝。然獨留會所葬塔。且曰庶幾以別賢愚。謚傳明塔號永際。鎦膳部軻著文勤銘。
宋高僧傳·卷第十一 習禪篇第三之四
釋如會。
韶州始興人也。
大歷八年止國一禪師門下。
后歸大寂法集。
時禪客仰慕?jīng)Q求心要。
僧堂之內(nèi)床榻為之陷折。
時號折床會。
猶言鑿佛床也。
后徇請居長沙東寺焉。
自大寂去世其法門鼎盛時無可敵。
諺謂東寺為禪窟。
斷可知矣。
時相國崔公群慕會之風來謁于門。
答對瀏亮辭咸造理。
自爾為師友之契。
初群與皇甫镈。
議上憲宗尊號。
因被镈搆出為湖南觀察。
閑豫歸心于會也。
至穆宗長慶癸卯歲終于寺。
春秋八十。
時井泉預枯異香馝馥。
遷塔于城南。
廉使李翱盡毀近城墳塔。
唯留會所瘞浮圖。
以筆題曰。
獨留此塔以別賢愚矣。
劉膳部軻著碑焉。
敕謚傳明大師。
塔曰永際。
亦呼所居為夾山和尚是歟。

人物簡介

中國歷代人名大辭典
【介紹】: 唐僧。山陰人,俗姓夏侯。住五臺山清涼寺,博綜經(jīng)論。德宗延入譯場,使造疏,遂編成十卷以進。好游名山。憲宗時賜號清涼國師,尋示寂,年七十余。弟子傳法者百余人。有《毗廬疏》、《隨疏演義》、《華嚴綱要》、《三圣圓融觀》等。
全唐文·卷九百十九
澄觀字大休。俗姓夏侯氏。越州山陰人。年十一。依寶林寺霈禪師出家。元和中住太原府大崇福寺。后住清涼山大華嚴寺。開成三年卒。謚清涼國師。
新脩科分六學僧傳·卷第六 傳宗科(四)
生會稽之夏侯氏。
年十一。
依應天山寶林寺霈禪師。
誦法華經(jīng)。
年十四。
以恩澤。
獲隸此寺落發(fā)。
即走四方。
訪求師友。
乾元中。
從閏州棲霞寺醴律師。
及鄉(xiāng)里曇一。
究律部。
詣金陵玄壁法師。
稟關河三論。
大歷中。
傳起信涅槃于瓦官寺。
受東海起信疏義于淮南。
然后溫習華嚴大經(jīng)。
于天竺法詵門下。
往剡溪扣成都惠量。
覆探三論十年。
就蘇州習天臺止觀于湛然法師。
兼法華維摩等經(jīng)疏。
復咨決南宗禪旨于牛頭山忠?guī)煛?div id="cqkb6y1" class='inline' id='people_18102_2_24_comment'>
徑山欽師。
洛陽無名師。
北宗于惠云師。
于是旁覽泛問。
天竺悉曇。
四囲。
五明。
秘咒。
儀軌。
東土經(jīng)史。
子傳。
三雅。
訓詁。
世間技藝。
莫不該綜。
每曰。
五地圣人。
身證真如。
猶于后得智中。
起世俗念。
況于方居學地。
能忌是乎。
大歷十一年。
巡禮五臺峨嵋。
備瞻圣像。
俄還居五臺大華嚴寺。
專行方等懺法。
既因寺主賢林所請。
為講經(jīng)論。
乃惙然長想。
以為華嚴合文殊之智。
普賢之理。
表彰毗盧遮那萬行之極。
而舊疏文繁義約。
不足發(fā)明。
于寤寐間。
見金色人立日中。
捉觀納口。
咀嚼都盡。
駭汗而覺。
喜曰。
此吞受光明遍照之徵。
可不疏華嚴。
以報三圣之德哉。
乃始興元元年正月。
終貞元三年十二月。
成二十卷。
飯千僧以落之。
自爾欲求可以付授者。
夜而夢。
已化為大龍。
鱗鬣耀日。
拿攫碧落。
矯首于南臺。
蟠尾于北臺。
頃之身出小龍千數(shù)。
蜿蜒騰躍。
分散青冥。
四年春正月寺主賢林。
請開新疏。
七年河東節(jié)度使李自良。
復請開于崇福寺。
德宗朝。
遣中使李輔光宣詔。
即日入都。
參預罽賓三藏般若譯事。
烏茶國王所進后分。
辭以明年。
詔許焉。
又明年至蒲津。
中令梁公。
留安居于中條之棲巖寺。
寺有異僧。
所為莫測。
而語多應驗。
初觀未至前。
忽驅(qū)僧眾灑掃曰。
不久菩薩至此。
先是寺多妖祟。
及戾止俱息。
五月中使霍仙鳴宣詔以趣。
至則上加禮敬。
即延入館。
刊正所譯。
為四十卷。
詔造疏于終南山草堂寺。
成十卷。
仍詔兩街各開新疏一遍。
方其撰疏之際。
堂前池中蓮華五朵。
有雙蒂三節(jié)之瑞。
尋詔譯守護國界主經(jīng)。
職綴文。
當順宗之在春宮也。
時觀居五臺。
承教述了義一卷。
心要一卷。
食肉得罪因緣等。
至是入朝。
意尤欽屬。
觀夙發(fā)十愿。
一長止方丈。
但三衣一缽。
不畜長。
二當代名利。
去之如遺。
三目不視女人。
四身影不落俗家。
五未舍報受。
長誦法花經(jīng)。
六長讀大乘經(jīng)典。
普施含靈。
七長講華嚴大經(jīng)。
八一生晝夜不臥。
九不邀名惑眾代善。
十不退大慈悲普救心。
故觀能循持。
而行之終身焉。
卒于元和之初。
壽七十馀。
弟子嗣法者百馀人。
若相國齊抗武元衡鄭絪李吉甫權(quán)德輿李逢吉中書舍人錢徽兵部侍郎歸登太常韋渠牟襄陽節(jié)度使嚴綬越州觀察使孟簡洪州韋丹。
咸服戒訓。
又著隨疏演義四十卷。
華嚴綱要一卷。
法界玄覽一卷。
三圣圓融觀一卷。
華嚴。
法華。
楞伽。
中論等。
別行小鈔疏。
共三十卷。
設無遮大齋十二會。
云花寺般若閣下。
畫華嚴世界圖相。
其諸塑繢尊像。
繕寫經(jīng)典。
具見門人清沔所述記。
宋高僧傳·卷第五 義解篇第二之二
釋澄觀。
姓夏侯氏。
越州山陰人也。
年甫十一依寶林寺(今應天山)霈禪師出家。
誦法華經(jīng)。
十四遇恩得度。
便隸此寺。
觀俊朗高逸。
弗可以細務拘。
遂遍尋名山旁求秘藏。
梯航既具壸奧必臻。
乾元中依潤州棲霞寺醴律師學相部律。
本州依曇一隸南山律。
詣金陵玄璧法師傳關河三論。
三論之盛于江表觀之力也。
大歷中就瓦棺寺傳起信涅槃。
又于淮南法藏受海東起信疏義。
卻復天竺詵法師門。
溫習華嚴大經(jīng)。
七年往剡溪。
從成都慧量法師覆尋三論。
十年就蘇州。
從湛然法師習天臺止觀法華維摩等經(jīng)疏。
解從上智性自天然。
所學之文如昨拋舍。
鮑靜記井。
蔡邕后身。
信可知矣。
又謁牛頭山忠?guī)?span id="dvffgkl" class='peopleLink highlighted2' onclick='ShowAuthorProfile("17971", "people_18102_3_28", "徑山欽")'>徑山欽師洛陽無名師。
咨決南宗禪法。
復見慧云禪師了北宗玄理。
觀自謂己曰。
五地圣人身證真如棲心佛境。
于后得智中起世俗念學世間技藝。
況吾學地能忘是心。
遂翻習經(jīng)傳子史小學蒼雅天竺悉曇諸部異執(zhí)四圍五明秘咒儀軌至于篇頌筆語書蹤。
一皆博綜。
多能之性自天縱之。
大歷十一年誓游五臺。
一一巡禮祥瑞愈繁。
仍往峨嵋求見普賢。
登險陟高備觀圣像。
卻還五臺居大華嚴寺。
專行方等懺法。
時寺主賢林請講大經(jīng)。
并演諸論。
因慨華嚴舊疏文繁義約。
惙然長想。
況文殊主智普賢主理。
二圣合為毗盧遮那。
萬行兼通即是華嚴之義也。
吾既游普賢之境界。
泊妙吉之鄉(xiāng)原。
不疏毗盧有辜二圣矣。
觀將撰疏。
俄于寤寐之間見一金人。
當陽挺立以手迎抱之。
無何咀嚼都盡。
覺即汗流自喜。
吞納光明遍照之徵也。
起興元元年正月。
貞元三年十二月畢功。
成二十軸。
乃飯千僧以落成也。
后常思付授。
忽夜夢身化為龍。
矯首于南臺。
蟠尾于山北。
拿攫碧落鱗鬣耀日。
須臾蜿蜓化為千數(shù)小龍。
騰耀青冥分散而去。
蓋取象乎教法支分流布也。
四年春正月寺主賢林請講新疏。
七年河東節(jié)度使李公自良。
復請于崇福寺講。
德宗降中使李輔光。
宣詔入都。
與罽賓三藏般若。
譯烏荼國王所進華嚴后分四十卷。
觀苦辭請明年入敕允。
及具行至蒲津。
中令梁公留安居。
遂于中條山棲巖寺住。
寺有禪客拳眉剪發(fā)。
字曰癡人。
披短褐操長策狂歌雜語。
凡所指厈皆多應驗。
觀未至之前狂僧驅(qū)眾僧。
灑掃曰。
不久菩薩來此。
復次壁畫散脂大將及山麋之怪。
往往不息。
觀既止此寺。
二事俱靜。
五月內(nèi)中使霍仙鳴。
傳宣催入。
觀至。
帝頗敦重。
延入譯場刊正。
又詔令造疏。
遂于終南草堂寺編成十卷。
進呈。
敕令兩街各講一遍為疏。
時堂前池生五枝合歡蓮華。
一華皆有三節(jié)。
人咸嘆伏。
尋譯守護國界主經(jīng)。
觀綴文潤色。
順宗在春宮。
嘗垂教令述了義一卷心要一卷。
并食肉得罪因緣。
洎至長安頻加禮接。
朝臣歸向。
則齊相國杭韋太常渠牟皆結(jié)交最深。
故相武元衡鄭絪李吉甫權(quán)德輿李逢吉中書舍人錢徽兵部侍郎歸登襄陽節(jié)度使嚴綬越州觀察使孟簡洪州韋丹。
咸慕高風。
或從戒訓。
以元和年卒。
春秋七十馀。
弟子傳法者一百許人。
馀堪講者千數(shù)。
觀嘗于新創(chuàng)云花寺般若閣下。
畫華藏世界圖相。
又著隨疏演義四十卷。
允齊相請述華嚴經(jīng)綱要一卷法界玄鑒一卷三圣圓融觀一卷華嚴法華楞伽中觀論等別行小鈔疏共三十卷。
設無遮大會十二中。
其諸塑繢形像繕寫經(jīng)典不可殫述。
門人清沔記觀平時行狀云。
觀恒發(fā)十愿。
一長止方丈但三衣缽不畜長。
二當代名利棄之如遺。
三目不視女人。
四身影不落俗家。
五未舍執(zhí)受長誦法華經(jīng)。
六長讀大乘經(jīng)典普施含靈。
七長講華嚴大經(jīng)。
八一生晝夜不臥。
九不邀名惑眾伐善。
十不退大慈悲普救法界。
觀逮盡形期。
恒依愿而修行也。
神僧傳·卷第八
釋澄觀。姓夏侯氏。越州山陰人也。年甫十一依寶林寺霈禪師出家。誦法華經(jīng)。十四遇恩得度。便隸此寺。觀俊朗高逸弗可以細務拘。后將撰華嚴疏。于寤寐之間見一金人。當陽挺立以手迎抱之。無何咀嚼都盡。覺即汗流。自喜吞納光明遍照之徵也。起興元元年正月。貞元三年十二月畢功。成二十軸。乃飯千僧以落成之為疏。時堂前池生五枝合歡蓮華一華。皆有三節(jié)。人咸嘆伏。觀常思付授。忽夜夢身化為龍。矯首于南臺蟠尾于山北。拿欋碧落鱗鬣耀日。須臾蜿蜒化為千數(shù)小龍。騰躍青冥分散而去。蓋取象乎教法支分流布也。遂于中條山棲巖寺住。寺有禪客拳眉剪發(fā)。字曰癡人。被短褐操長策??窀桦s語。凡所指斥皆多應驗。觀未至之前??裆?qū)眾僧灑掃曰。不久菩薩來此。以元和年中示滅。春秋七十馀。
高僧摘要·法高僧摘要卷二
姓夏侯。
越州山陰人。
觀俊朗高逸。
不拘細務。
遍尋名山。
旁求秘藏。
乾元中。
依潤州棲霞寺醴律師。
學相部律。
本州依曇一。
隸南山律。
詣金陵玄璧法師。
傳關河三論。
大歷中。
就瓦棺寺。
傳起信涅槃。
又于淮南法藏。
受海東起信疏義。
卻復天竺詵法師門。
溫習華嚴大經(jīng)。
七年。
住剡溪。
從成都慧量法師。
覆尋三論。
十年就蘇州從湛然法師。
習天臺止觀法華維摩等經(jīng)疏解。
又謁牛頭山忠?guī)煛?div id="gzt6csj" class='inline' id='people_18102_5_26_comment'>
徑山欽師。
洛陽無名師。
咨決南宗禪法。
復見慧云禪師。
了北宗玄理。
大歷十一年。
誓游五臺。
一一巡禮。
祥瑞愈繁。
仍往峨嵋。
求見普賢。
登險陟高。
備觀圣像。
卻還五臺。
居大華嚴寺。
專行方等懺法。
時寺主賢林。
請講大經(jīng)。
并演諸論。
因慨華嚴舊疏。
文繁義約。
惙然長想。
況文殊主智。
普賢主理。
二圣合為毗盧遮那。
萬行兼通。
即是華嚴之義也。
吾既游普賢之境界。
泊妙吉之鄉(xiāng)原。
不疏毗盧。
有辜二圣矣。
觀撰疏。
起興元元年正月。
貞元三年十二月畢功。
成二十軸。

人物簡介

中國歷代人名大辭典
【生卒】:748—807 【介紹】: 唐僧。婺州東陽人,俗姓張。年二十五依杭州竹林寺大德具戒。歷參諸禪師,德宗建中二年,謁石頭希遷,得其禪旨,大悟,住天皇寺,精修梵行,大弘禪宗,江陵尹右仆射裴公等均皈依之。先期告終。
新脩科分六學僧傳·卷第六 傳宗科(四)
婺之東陽張氏子。
年十四。
白其親。
求出家。
親未即許。
乃彌日誓不食。
以待命。
親患之。
聽所欲為。
去依明州大德剃發(fā)。
年二十五。
受具戒于杭州之竹林寺。
自爾謹持律撿。
妙選行門。
乃振錫徑山。
國一禪師有所領解。
大歷十一年。
遁居馀姚之大梅山。
如是三四年。
見馬大師于鐘陵。
再坐夏。
乃造南岳石頭而致問曰。
離卻定慧。
和尚以何法示人。
答曰。
我者里無奴兒婢子。
離個甚么。
曰如何明得。
答曰。
汝還撮得虛空么。
曰恁么即不從今日去也。
答曰。
未審汝早晚從那邊來。
曰某甲不是那邊人。
答曰。
我早如汝來處。
曰師何以贓濫誣人。
答曰。
汝身現(xiàn)在。
曰雖然畢竟以何示于后人。
答曰。
汝道阿誰是后人。
悟由是盡識從前國一馬師用處。
而罙入深沮。
俄卜筑澧陽徙澋口。
占當陽紫柴山。
五百羅漢棲宿之地。
以應機感。
當是時。
右仆射裴公方尹江陵。
崇業(yè)寺狀乞請悟住持。
公從之。
悟至而緇白趨向。
施予委積。
公亦躬擁徒御。
日往省候。
悟每以尊宿自居。
揖對之際。
凡貴賤未嘗起。
公尤嘆其知大體。
故天皇坊主靈鑒。
謂其徒曰。
吾寺方有煨燼之患。
茍得悟禪師者。
庶幾可以起廢。
因夜共舁悟。
坐方丈上。
明日崇業(yè)等嘩爭之。
不勝乃已。
后天皇棟宇果一新。
僧問。
如何是玄妙之說。
答曰。
莫道我解佛法。
進曰。
爭奈學人疑滯何。
答曰。
何不問老僧。
進曰。
問了也。
答曰。
不是汝存泊處。
元和丁亥夏四月晦入滅。
壽六十。
臘三十五。
以其年八月五日建塔。
葬靈龕于郡之東隅。
比丘惠真文賁崇信嗣。
宋高僧傳·卷第十 習禪篇第三之三
釋道悟。
姓張氏。
婺州東陽人也。
受天粹氣為王子。
生而神俊長而謹愿。
年十四金翅始毛麒麟方角。
啟白尊老將求出家。
慈愛之旨不見聽許。
輒損薄常膳日唯一食。
雖體腹羸餒彌年益堅。
父母不獲已而許之。
遂往明州大德剃落。
年二十五依杭州竹林寺大德具戒。
以勇猛力扶牢強心。
于六度門修諸梵行。
常以為療膏肓者資上妙藥。
開暗冥者求善知識。
不假舟楫其濟渡乎。
遂蹶然振策投徑山國一禪師。
悟禮足始畢密受宗要。
于語言處識衣中珠。
身心豁然真妄皆遣。
斷諸疑滯無畏自在。
直見佛性中無緇磷。
服勤五載隨亦印可。
俾其法雨潤諸叢林。
悟蓄力向晦罙入深阻。
實冀一飛摩霄。
乃轉(zhuǎn)遁于馀姚大梅山。
是時大歷十一年也。
層崖絕壑天籟蕭瑟夐無鄰落。
七日不食。
至誠則通物感乃靈。
猱?豰玃更饋橡栗。
異日野夫操斧言伐其楚。
偶所遭睹。
駭動悚息馳諭朋曹。
謂為神奇。
曾不旬朔詣者成市。
憑嵌倚峭且構(gòu)危棟。
貲糧供具環(huán)繞方丈。
猛虎耽耽侶出族游。
一來座側(cè)歛折肢體。
其類馴擾可知也。
夫語法者無階漸。
涉功者有淺深。
木踰鉆而見火。
鑒勤磨而照膽。
理必然矣。
是以掃塵累遁巖藪。
服形體遺晝夜。
精嚴不息趣無上道。
其有旨哉。
如是者三四年矣。
將翔云表慮羽毛之頹鎩。
欲歸寶所疑道涂之乖錯。
故重有咨訪會其真宗。
建中初詣鐘陵馬大師。
二年秋謁石頭上士。
于戲自徑山抵衡岳。
凡三遇哲匠矣。
至此即造父習御郢人運斤。
兩虛其心相與??合。
白月映太陽齊照。
洪河注大海一味。
仲尼謂顏子亞圣。
然燈與釋迦授記。
根果成熟名稱普聞。
如須彌山特立大海。
繇是近佛恢張勝因。
凡諸國土緣會則答。
始卜于澧陽。
次居于澋口。
終棲于當陽柴紫山。
即五百羅漢翱翔地也。
檉松蓊郁以含風。
崖巘巉巖而造天。
駕瀲滟之紫霞。
枕清冷之玉泉。
鸞鳳不集于蓬藋。
至人必宅于勢勝。
誠如是也。
洪鐘待叩童蒙求我。
川流星聚。
虛往實歸。
或接武于林樾。
或駢肩于廬舍。
戶外之屨爛其室盈矣。
荊州雄藩也。
都人士女動億萬計。
莫不擎跪稽首向風作焉。
崇業(yè)上首以狀于連帥而邀之。
不違愿力聿來赴請。
屩及于虛落。
錫及于都城。
白黑為之步驟。
幡幢為之轇轕。
生難遭想得未曾有。
彼優(yōu)波鞠多者。
夫何足云。
有天皇寺者。
據(jù)郡之左。
標異他剎。
號為名藍。
困于人火蕩為煨燼。
僧坊主靈鑒族而謀之。
以為滿人攸居必能福我。
夫荷擔大事蔑棄小瑕。
乃中宵默往肩輿而至二寺夕有所失朝有所得。
諍論鋒起達于尊官。
重于返復畢安其處。
江陵尹右仆射裴公縉紳清重。
擁旄統(tǒng)眾。
風望眄睞當時準程。
驅(qū)車盛禮問法勤至。
悟神氣灑落安詳自處。
徐以軟語為之獻酬。
必中精微洞過肯綮。
又常秉貞操不修逢迎。
一無卑貴坐而揖對。
裴公訝其峻拔徵其善趣。
謂抗俗之志當徑挺如是邪。
悟以為是法平等不見主客。
豈效世諦與人居而局狹邪。
裴公理冥意會投誠歸命既見仁者我心則降。
如熱得濯躁憒冰散。
自是禪宗之盛無如此者。
元和丁亥歲有背痛疾。
命弟子先期告終。
以夏四月晦奄然入滅。
春秋六十。
僧臘三十五。
以其年八月五日。
葬之郡東隅。
靈龕建塔從僧禮也。
悟身長七尺。
神韻孤杰手文魚躍頂骨犀起行在于瓔珞志在于華嚴。
度人說法雄健猛利。
其一旨云。
垢凈共住水波同體。
觸境迷著浩然忘歸三世平等本來清凈。
一念不起即見佛心。
其悟解超頓為若此也先是煙焰之末殿宇不立。
顧緇褐且虧瞻禮密。
念結(jié)構(gòu)罔知權(quán)輿。
禪宴之際若值神物。
自道祠舍濱江水焉。
凡我疆畛富于松梓。
悉愿傾倒施僧伽藍。
命工覘之宛若符契。
于是斬巨棟干修楹。
撐崖拄壑云屯井構(gòu)。
時維秋杪水用都涸。
徒眾斂手塊然無謀。
會一夕雨至萬株并進。
晨發(fā)江滸暮抵寺門。
剞劂之際動無乏者。
其馀廊廡床案。
靡非幽贊。
事鄰語怪闕而不書其感攝靈祇皆此類也。
比丘慧真文賁等禪子幽閑。
皆入室得悟之者。
或繼坐道場。
或分枝化導。
時太常協(xié)律符載著文頌德焉。
世號天皇門風也。
又唐澧州龍?zhí)抖U院釋崇信。
未詳氏族。
信在俗為渚宮胡餅師之子。
弱齡宛異神府寬然。
昔天皇寺悟禪師。
隱耀藏光人莫我測。
信家居寺巷。
恒曰提餅笥饋悟公齋食。
食畢且留一餅曰。
吾惠汝以蔭子孫。
信一日自念曰。
餅是我持去。
何以返遺我邪。
莫別有旨乎。
遂拱手問焉。
悟公曰。
是汝持來復汝何咎。
信聞似有驚怪。
因勸出家便求攝受。
曰爾昔崇福善今信吾言。
故名之也。
由是躬于井臼供億服勤。
乃問悟云。
未蒙指示心要。
悟公云。
時時相示。
信餐稟斯言如游子之還家。
若貧人之得寶。
直從荊渚乃詣澧陽龍?zhí)稐埂?div id="hpcx7pt" class='inline' id='people_20400_2_194_comment'>
因李翱尚書激揚。
時乃出世。
后德山鑒師出其門。
宗風大盛矣。
高僧摘要·化高僧摘要卷四
姓張。
婺州東陽人。
生而神俊。
長而謹愿。
年十四求出家。
慈愛不聽。
輒損常膳。
日唯一食。
父母不獲已許之。
遂往明州大德剃落。
年二十五。
依杭州竹林寺大德具戒。
徑山國一禪師。
密受宗要。
于語言處。
識衣中珠。
身心豁然。
真妄皆遣。
斷諸疑滯。
直見佛性。
服勤五載。
轉(zhuǎn)遁馀姚大梅山。
時大歷十一年。
層崖絕壑。
天籟蕭瑟。
夐無鄰落。
七日不食。
猱?豰玃。
更饋橡栗。
野夫伐楚。
睹駭悚息。
諭為神奇。
詣者成市。
憑嵌倚峭。
且構(gòu)危棟。
資糧供具。
環(huán)繞方丈。
猛虎耽耽。
侶出族游。
一來座側(cè)。
斂折肢體。
建中初。
詣鐘陵馬大師。
二年秋。
謁石頭上士。
自徑山抵衡岳。
凡三遇哲匠。
始卜于澧陽。
次居于澋口。
終棲于當陽柴紫山。
即五百羅漢翱翔地也。
檉松蓊郁。
崖巘巉巖。
或接武林樾。
或餅肩廬舍。
戶外之履常盈。
荊州。
雄藩也。
都人士女。
動億萬計。
莫不擎跪。
稽首響風。
天皇寺者。
據(jù)郡之左。
標異他剎。
號為名藍。
一火蕩為煨燼。
緇褐且虧瞻禮。
禪宴之際。
若值神物。
祠舍濱江。
富于松梓。
悉愿傾倒。
施僧伽藍。
于是斬棟修楹。
云屯井構(gòu)。
時值水涸。
徒眾斂手。
會一夕雨至。
萬株并進。
晨發(fā)江滸。
暮抵寺門。
剞劂之際。
動無乏者。
其馀廊廡床案。
靡非幽贊。

人物簡介

全宋詩
釋應端(一○六九~一一二九),南昌(今屬江西)人。俗姓徐。住潭州法輪寺。為南岳下十四世,黃龍惟清禪師法嗣。高宗建炎三年卒,年六十一?!?a target='_blank'>嘉泰普燈錄》卷一○、《五燈會元》卷一八、《僧寶正續(xù)傳》卷三有傳。
大明高僧傳·卷第七 習禪篇第三之三
釋應端南昌徐氏子也。
生而眉宇豁如形儀莊肅。
幼厭塵穢少入空門。
依郡之化度寺善月度為大僧。
謁真凈文機不諧。
時靈源分座云居扣之。
源稍加痛劄。
端負己解。
妙入經(jīng)論乃援引馬祖百丈機語及華嚴經(jīng)旨相表酬答。
靈源笑曰。
汝舉馬祖百丈固錯矣。
而華嚴宗旨與個事喜沒交涉。
端憤然欲去。
因辭揭簾。
忽大悟汗流浹背。
靈源見喜曰。
子方識好惡矣。
馬祖百丈文殊普賢幾為汝累。
由是聲譽四馳道欽七眾。
政和末太師張司成虛百丈。
堅命開堂。
舉僧問大隋劫火洞然時這個壞也不壞話。
遂曰。
六合傾翻劈面來。
暫披麻縷混塵埃。
因風吹火渾閒事。
引得游人不肯回。
壞不壞隨不隨徒將聞見強針錐。
太湖三萬六千傾月在波心說向誰。
僧寶正續(xù)傳·卷第三
禪師諱應端。南昌余氏子。依化度寺善月落發(fā)為大僧。初游廬山圓通。以般若夙熏。談禪袞袞。老衲多敬異之。頗自以為至。及會宗叔僧智嶼者折困之。俾令實參。繇是走歸宗。依真凈禪師。未幾真凈遷泐潭。而羅漢小南禪師道價鼎盛。往從之。俄而南公化去。師方銳意于道。遽失所從。聞老演大本靈源之道。欲見之。而未能決。即炷臂香。禱于像前。志三老之名而探之。得靈源。時靈源首眾僧于云居。于是造焉。傾心奉事。雖咨參決擇無間。而義象纏心。未能脫灑。靈源嘗痛劄之。師必引援馬祖百丈機緣及華嚴宗旨為表佐。靈源笑曰。馬祖百丈固錯矣。而華嚴宗旨與個事喜沒交涉。師憤欲他往。因造室請辭。比至門。方揭簾。忽大悟。遍體汗下。靈源見而喜曰。是子識好惡矣。馬祖百丈文殊普賢。幾被汝帶累也。自是投機契會。擊節(jié)賞音。若合符契。迨死心禪師出世云巖。靈源遣二三子。往佐之。死心迅機逸辯。雷轟電掃。學者莫敢嬰其鋒。師為侍者。每當機不少讓。至差別因緣洞下語句。靡不迎刃而解。死心撫愛之。異乎等輩。及靈源出世太平遷黃龍。師皆枉焉。去游京浙。歷講肆。學首楞嚴法界觀圓覺肇論。尤邃于金剛般若。崇寧中。省親南昌。厥父素誦此經(jīng)。而未喻其旨。因以精義。直注經(jīng)文之下。俾讀之易曉。學者爭傳之。目為金剛直解。死心知之罵曰。我欲此子荷大法。今乃在三家村里。說義學邪。師聞而笑曰。以法報親。庸何傷乎。顯謨朱世英守臨川。創(chuàng)昭默堂將迎致靈源。靈源辭以疾。舉師代行。朱亦雅聞師名。虛明水以遲其來。師廉知謝曰。若以道相期則可。今爾乃世諦求我矣。請從此辭。世英欽嘆不已。大觀中。洪師。范伯履請任雙嶺。師宵遁他境。久之歸云巖。首眾分座。以法施學者。政和末。大師張司成請出世百丈嗣法靈源。僧問。如何是賓中賓。師云。芒鞋竹杖走紅塵。問。如何是賓中主。師云。十字街頭逢上祖。問。如何是主中賓。師云。御馬金鞭混四民。問。如何是主中主。師云。金門誰敢抬眸覷。問。賓主既蒙師指示。向上宗乘事若何。師云。昨夜霜風刮地寒。老猿嶺上啼殘月。僧請益大隨劫火洞然因緣。師以頌答曰。六合傾翻劈面來。暫披麻縷混塵埃。因風吹火渾閑事。引得游人不肯回。壞不壞。隨不隨。徒將聞見強針錐。太湖三萬六千頃。月在波心說向誰。閱六年退居西庵。宣和中。樞密郭公三益帥豫章。與徐公師川合謀。欲師促席論道。以觀音致請。師力辭。至三返。不得已。赴之。州人以二公之意。盛飾香輿鐃鼓。江津候迎。師聞之。即由間道。入據(jù)丈室。而人輿知者。衲子翔集。至數(shù)千指。二公每過從。必以微言。相滯彌日。稍遷上藍。建炎初。郭鎮(zhèn)長沙。再遷南岳之法輪。三年六月十一日。檀越至。升座。食罷。會大眾茶??屯?。徐入方丈。令侍者遍告有眾。吾且游矣。侍者承命。眾未及至。師聳身趺坐。湛然而化?;米×幸?。僧臈四十二。師性和易。以慈攝物。不事邊幅。得樂說無礙辯才。每患學者不善致問。必自激以啟疑。至會心處。亹亹多忘??食。不畜馀貲。寺任一??執(zhí)事者。每得人則歲粗給。否則米鹽屢空。人或以是少之。師曰。我之所任。佛祖任也。彼屑屑然錙銖是計。顧與流俗何異哉。后二年。門弟子奉靈骨舍利。塔于百丈之大雄峰。 贊曰。昔張司成師豫章。命秀峰出世泐潭。草堂開法黃龍。端公出世百丈。是三人蓋一時眾中巉巉露頭角者也。及司成歸見廟堂諸公。首言出補獲三大士出世?;騿?。三大士謂誰。張以其名答之。厥后諸公求外補。必以南州為請。蓋欲面見所謂三大士者。故徐郭二樞相。于百丈也眷眷如此。鳴呼賢者不出世。抑可謂無賢哉。蓋知賢而后為賢。吾道濱茲叔世。釋子不勵行。外護不恤賢。世與道交相喪矣。悲夫。
新續(xù)高僧傳·習禪篇第三之一
釋應端,南昌徐氏子也。
生而眉宇豁如,形儀整肅。
幼厭塵穢,少入空門,依郡之化度寺善月度為大僧。
謁真凈文,機不諧。
時靈源分座云居,扣之,源稍加砥礪,端自負已解妙入經(jīng)論,乃援引馬祖、百丈機語及《華嚴》經(jīng)旨相為酬荅,源見之笑曰:“舉馬祖百丈固誤矣,而《華嚴》宗旨與個事沒交涉。
”端憤然欲去,因辭,揭簾,忽大悟,汗流浹背。
源見之,喜曰:“子方識好惡矣,馬祖、百丈、文殊、普賢幾為汝累。
”由是,譽問四馳,道欽七眾。
政和末,太師張司成虛百丈,堅命開堂。
舉“僧問大隋,劫火洞然時,這個壞也不壞”話,遂曰:“六合傾翻劈面來,暫披麻縷混塵埃。
因風吹火渾間事,引得游人不肯回,壞不壞,隨不隨,徒將聞見強針錐。
太湖三萬六千頃,月在波心說向誰?!?div id="yqbpdjv" class='inline' id='people_33753_3_11_comment'>
共 14 首 第 1 頁 下一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