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物簡介
【介紹】: 五代時僧。咸秦人,俗姓高。弱冠登戒。后梁太祖乾化四年至洛陽,創(chuàng)溫室以資洗濯。好游歷,精吟詠,工丹青。有《五溪煙景圖》。唐詩大辭典 修訂本
【生卒】:873—956 俗姓高,咸秦(今陜西咸陽一帶)人。初于終南圭峰出家。后歷游廬山、衡山等地,至高安,師白水本仁。北歸后,住洛陽中灘浴院。后梁太祖開平五年(911)歸圭峰舊居。后于峰頂創(chuàng)寺院,歷45年,度弟子1500人,撰歌頌1000余首。《景德傳燈錄》卷二〇、《宋高僧傳》卷二八有傳?!?a target='_blank'>景德傳燈錄》收其詩偈1首,《全唐詩續(xù)拾》據之收入。禪林僧寶傳·卷第十
禪師名智暉。咸秦人。生高氏。童稚時。至精舍。輒留止如家。圭峰溫禪師。見而異之。為剃發(fā)。年二十。受滿足戒。師事高安白水本仁禪師。十年而還洛京。愛中灘佳山水。創(chuàng)屋以居。號溫室院。日以施水給藥為事。人莫能淺深之。梁開平五年。忽欲還圭峰。山行翛然深往。坐巖石間。如常寢處。顧見磨衲數珠。銅瓶棕笠。藏石壁間。觸之即壞。斂目良久曰。此吾前身道具也。因就其處建寺。以酬夙心。方薙草。有祥云出眾峰間。遂名曰重云?;⒈ァS旋堜?。險惡不可犯。暉督役。夷塞之。以為路。龍亦移他處。但見云雷隨之。后唐明宗聞而佳之。賜額曰長興。住持馀四十年。節(jié)度使王彥超微時。嘗從暉游。欲為沙門。暉熟視曰。汝世緣深。當為我家垣墻。彥超后果鎮(zhèn)永興。申弟子之禮。周顯德三年夏。詣永興與彥超別。囑以護法。彥超泣曰。公遂忍棄弟子乎。暉笑曰。借千年亦一別耳。七月二十四日書偈一首曰。我有一間舍。父母為修蓋。住來八十年。近來覺損壞。早擬移別處。事涉有憎愛。待他摧毀時。彼此無妨礙。乃跏趺而化。閱世八十有四。坐六十有四夏。初暉居中灘。有病比丘。為眾惡棄之。比丘哀曰。我以夙業(yè)白癩。師能為我洗摩。暉為之無難色。俄有神光異香。方訝之。忽失所在。歸視瘡痂。亦皆異香也。新脩科分六學僧傳·卷第十 利物科
姓高氏。咸陽人。少從圭峰溫禪師剃?。年二十。乃受具。學律習禪。博攬藏教。然尤工于翰墨吟詠。且效僧珍道芬。六法作畫。物像生動。若其濟眾之心。蓋出天稟。固非勉強而行者。梁乾化四年。自江表來京邑。歷觀諸剎。以為所須皆備。而獨于浴室。似有缺典。于是相攸洛汭。治屋若干楹。購山給薪。鑿沼儲水。輪汲而槽受。其湯之富未易。言則瓶錫之侶。冠簪之倫。搢紳先生之流。其至者。日不暇給。而脫履則木寫承足。卸衣則枲裙障身。五日一開。開凡七十有二而歲周矣。其所浴。殆數萬人不啻。又辟浴圣室于西廡。以象十六應真。其內中則觀自在堂也。侍即揚凝式篤重暉為作碑頌德。宋高僧傳·卷第二十八 興福篇第九之三
神僧傳·卷第九釋智暉。姓高氏。咸秦人也。權輿總角萌離俗之心。不狎童游動循天分。欻遇圭峰溫禪師。氣貌瑰偉虛心體道。趨其門者淑慝旌別矣。謂暉曰。子實材器多能之士也。請祈攝受。二十登戒。風骨聳拔好尚且奇。山中闃然曾無他事。唯鉤索藏教禪律亙通日。誦百千言義味隨嚼。聞佛許一時外學。頗精吟詠得騷推之體。翰墨工外小筆尤嘉。粉壁興酣云山在掌。恒言。吾慕僧珍道芬之六法。恨不與同時。對壁連圖各成物象之生動也。然真放達之士哉。或振錫而游縱觀山水。或躡屩而至歷覽市朝。意住則留興盡而去。或東林入社。或南岳經行。悟宗旨于曹溪。寧勞一宿。訪神仙于阮洞。擬到三清。事以志求時無虛度。此外采藥于山谷。救病于旅僧。惟切利他心無別務。洎梁乾化四年。自江表來于帝京。顧諸梵宮無所不備。唯溫室洗雪塵垢事有闕焉。居于洛洲鑿戶為室。界南北岸葺數畝之宮。示以標榜。召其樂福業(yè)者占之。未期漸構欲閏皆周。浴具僧坊奐焉有序。由是洛城緇伍道觀上流。至者如歸。來者無阻每以合朔后五日一開洗滌。曾無間然。一歲則七十有馀會矣。一浴則遠近都集三二千僧矣。暉躬執(zhí)役未嘗言倦。又以木舄承足。枲麻縫衣。彼迦葉波相去幾何哉。其或供僧向暇吟詠。馀閑則命筆墨也。緬想嘉陵碧浪太華蓮峰。凝神邈然得趣乃作。五溪煙景四壁寒林。移在目前。暑天凜冽矣。加復運思奇巧造輪汲水神速無比復構應真浴室。西廡中十六形像并觀自在堂。彌年完備。時楊侍郎凝式致政。佯狂號楊風子者而篤重暉為作碑頌德。莫測所終。
釋智暉。咸秦人。姓高氏。童稚時至精舍輒留止如家。圭峰溫禪師見而異之為剃發(fā)。年二十受滿足戒。師事高安白水本仁禪師十年。而還洛京。愛中灘佳山水創(chuàng)屋以居。號溫室院。日以施水給藥為事。人莫能淺深之。梁開平五年忽欲造圭峰山行。翛然深往坐巖石間如常寢處。顧見磨衲數珠銅缸棕笠。藏石壁間。觸之即壞。斂目良久曰。此吾前身道具也。因就其處建寺以酬夙心。方薙草有祥云出眾峰間。遂名曰重云?;⒈?。有龍湫險惡不可犯。暉督役夷塞之以為路。龍以移他處。但見云雷隨之。后唐明宗聞而佳之。賜額曰長興。住持四十馀年。節(jié)度使王彥超微時。嘗從暉游欲為沙門。暉熟視曰。汝世緣深當為我家垣墻。彥超后果鎮(zhèn)永興申弟子之禮。周顯德三年夏詣永興。與彥超別囑以護法。彥超泣曰。公遂忍棄弟子乎。暉笑曰。借千年亦一別耳。七月二十四日書偈一首。乃加趺而化。閱世八十有四。坐六十有四夏。初暉居中灘。有病比丘為眾惡棄之。比丘哀曰。我以宿業(yè)白癩。師能為我洗摩。暉為之無難色。俄有神光異香。方訝之。忽失所在歸視瘡痂亦皆異香也。補續(xù)高僧傳·習禪篇
重云禪師智暉。生咸秦高氏??偨菚r。即好游佛寺。喜動顏色。自誓出家。年二十受滿足戒。印心于白水仁禪師。因愛中灘山水。創(chuàng)屋居之。號溫室院。日以施水給藥為事。有比丘患白癩。眾惡之。師引歸。日夕與摩洗。久之。忽神光異香煥發(fā)。失僧所在。視瘡痂皆異香也。梁開平中。思故山。乃還終南圭峰。于是翛然深往。獨步巖石。徘徊顧望。忽見磨納數珠銅瓶棕笠。在石壁間。觸之即壞。宛如常寢處。遂恍然曰。此吾前身道具也。因就其處建寺。以酬昔因。方薙草有祥云。出眾峰間。遂名重云?;⒈?。有龍湫險惡不可犯。師夷之為路。龍亦去之。后唐明宗。聞而嘉嘆。賜額曰長興。住持四十馀年。接引后學。老而無倦。節(jié)度使王彥超。微時嘗從暉游。愿為沙門。暉曰。汝世緣深。當為吾家垣墻。彥超后果鎮(zhèn)永興。于是益敬師。周顯德三年夏。詣別彥超。囑以山門事。初秋體尚無恙。忽說偈曰。我有一間舍。父母為修蓋。住來八十年。近來覺損壞。早擬移他處。事涉有憎愛。待他摧毀時。彼此無相礙。乃加趺而化。閱世八十有四。臘六十四。塔于本山。
人物簡介
人物簡介
唐詩大辭典 修訂本【介紹】: 五代時洛陽歌婦。善合生雜嘲,辯慧有才思。楊凝式居洛陽時,常令其謳唱,言詞捷給,聲韻清亮。凝式念其聰俊,遂以侄女呼之。
人物簡介
【介紹】: 金東平人,字文孺,號黃山。世宗大定二十二年進士。終禮部郎中。性沖淡,工篆書,時人以比黨懷英,稱“黨趙”。有《黃山集》。中州集
沨,字文孺,第進士。明昌末終于禮部郎中。性沖澹,學道有得。黃山其自號也。閒閒趙公云,黃山正書體兼顏蘇,行草備諸家體,超放又似楊凝式。當處黃魯直蘇才翁伯仲間。黨承旨篆陽冰以來一人而巳,而以黃山配之。至今人謂之黨趙。有黃山集行于世。涼陘云:峨峨景明宮,五云涌蓬萊。山空白晝永,野曠清風來。放遠亭云:晴日未消千嶂雪,暖風先放一川花。青天低處是平野,白鳥去邊明落霞。秦村道中云:桃花都被風吹卻,楊柳似將煙染成。其馀多稱此。
人物簡介
人物簡介
【生卒】:1280—1354 【介紹】: 元嘉興人,字仲圭,號梅花道人。性高介。不求仕進,隱于武塘,所居曰梅花庵,自署梅花庵主。工詞翰,善畫山水竹石,每題詩其上,時人號為三絕。與黃公望、倪瓚、王蒙為元末四大畫家。有《梅花道人遺墨》。元詩選
詞學圖錄鎮(zhèn)字仲圭,嘉興人。性高介,書仿楊凝式,畫出關荊董巨。每畫山水竹石,輒題詩其上,時人號為三絕。與黃公望、倪瓚、王蒙有畫苑四大家之目。少與兄元璋師事毗陵柳天驥,得其性命之學,尤邃先天易,言禨祥多中。垂簾賣卜,隱于武塘。所居曰「梅花庵」,自署「梅花庵主」,又號「梅花道人」,卒年七十五。仲圭將歿,命置短碣冢上曰「梅花和尚之塔」。或怪之,曰:此有意,當自驗。元末兵起,所至椎冢,惟仲圭以碣所署,疑為緇流,舍去。按仲圭生于前至元十七年庚辰,卒于至正十四年甲午,有墓碑可考。而野史流傳,發(fā)墓為楊璉真伽事,不知楊髡發(fā)掘宋陵,在前至元戊寅,是時仲圭猶未生也。陳徵士繼儒仲醇作《梅花庵記》,亦從而附會其說,可為大噱。錢宗伯牧齋謂仲醇為裝點山林,附庸風雅,于此益信。為千古定評矣。
吳鎮(zhèn)(1280-1354) 字仲圭,號梅花庵主,又號梅花道人、梅沙彌。嘉興人。性高介,隱居不仕,擅水墨山水,兼工竹石。與黃公望、倪瓚、王蒙合稱"元四家"。亦善詩詞法書,每寫山水竹石,輒題詠其上,時人號為"三絕"。有《梅花道人遺墨》,乃后人薈萃其題畫之作。存詞29首。
人物簡介
姚華(1876—1930) 字重光,號茫父,久居北京蓮花寺,因別署蓮花龕主。貴州貴筑(今貴陽)人。光緒二十三年(1897)舉人,三十年(1904)進士,授工部虞衡司主事。善于詩詞曲、書畫、碑版古器及考據音韻等。與陳師曾最善。留學日本,畢業(yè)歸國后,被任郵傳部船政司主事,民國后,被選為參議院議員,后任北京女子學校校長。梁啟超、魯迅、郭沫若、鄭振鐸、陳師曾、陳叔通、鄭天挺、馬敘倫、梅蘭芳等皆贊之。民國初生活貧困、父母子女皆亡,身體癱瘓,貧病交加,死葬北京西直門外灶君廟姚山。有《弗堂類稿》31卷,其中詩11卷,詞3卷,曲1序、序跋5卷,碑志、書牘、傳、祭文、贊、銘各1卷?!兑γ8笗嫾?、《弗堂詩》、《菉猗室曲話》、《小學問答》、《書運》、《說文三例表》、《金石系》、《黔語》、《古盲詞》等。弗堂詞
1876-1930.6,字重光,號茫父,貴州貴筑(今貴陽)人,光緒二十三年(1897年)舉人,三十年(1904年)進士,授工部虞衡司主事。留學日本。畢業(yè)歸國后,被任郵傳部船政司主事,民國建立以后,被選為參議院議員,后任北京女子學校校長。有《弗堂類稿》31卷,其中詩11卷,詞3卷,曲1序、序跋5卷,碑志、書牘、傳、祭文、贊、銘各1卷。還有《姚茫父書畫集》、《弗堂詩》、《菉猗室曲話》、《小學問答》、《書運》、《說文三例表》、《金石系》、《黔語》、《古盲詞》等。弗堂詞·姚茫父墓志銘
湘潭周大烈撰 嗟乎,士夫道喪。茫父乃郁郁隕于破寺中矣。茫父性姚名華,字重光,貴州貴陽人。清光緒丁酉舉于鄉(xiāng),甲辰成進士,授工部虞衡司主事。習說文許氏學,好篆隸,奉親居京師蓮花寺,窮搜金石文字,比勘題識,早夜不休,于士夫所挾持為榮貴者若冥然而無睹,其困勤篤嗜,清之張廷濟無以過之。時德宗在位,穆宗生母孝欽顯皇后臨時稱制,內政敗亂。庚子拳匪事起,國幾亡,君不勝憤慨,值議變法,偕朝士赴日本學法律政治。余時亦由湖南東渡,同入法政大學,見其挾冊上堂,書所授語,一字無遺。固矻矻以廁群強中圖拯救之道,學竟歸,遷郵傳部船政司主事,郵政司建核科科長。而國已亂,未幾,宣統(tǒng)帝遜位,民國建立,被選為臨時參議院議員。自是四居議席。然所抱持者蓋無一不與人相忤,所謂議會政治,竟未嘗參與焉。乃憤然竟棄所學,仍居破寺中,理其舊業(yè),更恣意作書畫,每畫輒題其詩詞與曲,曲尤工,人競買之。朝夕所資,略取給焉。余客京師時,亦寓寺中,與論金石詞曲,以為遭此時,固得所遣矣。自宣統(tǒng)己酉至民國十八年間,連丁繼妣熊恭人暨孝憲先生憂,又連喪子女四人,其弟薌早喪,僅遺一女,又病卒。值國內軍人斗爭,戰(zhàn)禍日劇,憂亂迸于一時,遂得偏廢疾。余時時往視之,外貌豐碩如故,仍據案揮殘臂作書畫,磅礴郁積,意氣若不可一世,四五年中,無頹敗狀。嗟乎,是豈真不可一世邪。十九年六月病再發(fā),一日而卒。所著有小學問答、說文三例表、金石系、黔語、古盲詞,蒐存未刊行,自定詩賦詞曲論著雜文,題曰弗堂類稿三十一卷。其門人王伯群為印于金陵。曾祖玉德,妣吳氏。祖廷輔,妣嚴氏??荚辞澹街u孝憲先生,妣雷氏。子四。鋈,日本高等蠶絲學校畢業(yè)。鋆,國立北京大學哲學系畢業(yè),出嗣弟薌。鐜,先卒。鋻,國立北平師范大學附屬中學肄業(yè)。女三。鑾,適同縣文宗沛。盤、錖,未適人而卒。葬北平西直門外灶君廟姚山之陽。其友周大烈為之銘曰:吾道非邪,彼所抱之道亦再顛而再倒。當士夫群攘攘于奔離中,頓躓以老。嗟乎,茫父已已乎,世昏形槁,附燕甸兮片石棱棱,顧姚山兮孤心皓皓。弗堂詞·跋
姚崇光先生以宏達之才崛起邊方。清末由進士游學東洋,供職郵部。入民國后任北京女子師范校長。顧以性長文學,不耐案牘,又一時任事者多非同類,奔競成風,素所深恥,乃退而精研藝術。確有心得,書畫詩詞皆卓然自成一家,而畫尤冠絕燕京,馳譽中外。得其碎幅零縑,無不珍為鴻寶。惜乎五十過二,遽辭人間,誠藝文界之一大損失矣。夫天之賦予于人也,不能使其完全,而人之生于世也,往往多留缺陷。向使崇光先生得位乘時,勛猷彪炳,其尚有余力以專攻文藝,優(yōu)入純粹以精之域乎。韓昌黎謂柳子厚斥不久,窮不極,其文學詞章必不能自力以致必傳于后無疑,誠知言也。燕京七百年來為中國惟一之都會,名書古畫乃藏庋之淵藪。自經庚子亂后,加以民國改革,時勢變遷,從來罕見之圖籍,出現于市廛間者不少。先生適逢其會,久滯彼都,日惟與廠甸營此業(yè)者相周旋,過目珍奇不下數千種,雖寒素家風,為力有限,百難購一,而借此遍覽千古名家,以發(fā)抒其抑塞磊落之氣,所謂得江山之助,握造化之權,心領神會,豁然貫通,故能臻此絕詣,豈偶然哉。世人多謂黔中僻陋,黔地誠僻陋,而黔人之游歷于外者開拓心胸,激揚志趣,其所成就每凌駕乎中原,亦以中原數千年來文物聲名發(fā)泄已甚,而邊省磅礴郁積,名山大川之靈秀甫啟其端倪。雖在交通阻隔之世,人才已漸奮興焉。況今之飛機鐵道,一日千里。行見重門洞開,賢哲浚發(fā),其必能超越全國,可斷言也。先生捐館后,門人王君伯群搜集平生著作,編為弗堂類稿三十余卷,中以題跋為最多,詩文次之,詞二卷,曲一卷,惟臨歿之庚午春詞二十余闋未編入。今印叢書四集,悉采入以為諸詞家之殿。溯黔中自明設省,三百年間詩人接踵,專集頗多,惟一詞則闃焉寡聞。清代詞家始有江辰六顯于康熙之際。延至中葉,倚聲漸盛,而附載各家集中者,要皆篇幅寥寥,略備一格,其有妙諧聲律,專精此道,以黎伯庸之葑煙亭為最,陳息凡、鄧花溪兩家各體尚稱完備,而終不及先生之造詣深醇,盡工盡善也。先生之詞在黔省諸詞人中固稱后勁,即在清代諸詞人中亦翼然翹楚。此殆如六朝結局之有庾子山,前明結局之有錢蒙叟,皆可謂集其大成。故文藝一日不泯滅,即中國一日能存在。昔人稱言者心之聲,又稱聲音之道與政通,安得曰雕蟲小技,壯夫不為也。然則中華民族復興之樞紐,黔省人文蔚起之關鍵,將以先生之詞卜之。識者當不以余言為河漢焉。 民國第一丙子季夏。安順楊恩元覃生識。維基
姚華(1876年4月26日—1930年5月8日),字重光,又字一鄂,號茫父,以號行而多稱姚茫父;寓居北平蓮花寺,因別署蓮花盦主,又署弗堂,寓半佛之意。晚年因重五代楊凝式(楊風子)書法又號倚風。貴州貴筑縣(今貴陽市)人,清代末科進士,晚清和中華民國戲曲理論家、書畫家、詩人、學者、政治人物、教育家,精通于詩文詞曲、碑版古器及考據音韻等。與陳師曾同為民國刻銅藝術的倡導者,合稱“姚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