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物:李林甫

相關(guān)人物:共 56 位。
共 56 首 第 1 頁 下一頁
李湊 朝代:

人物簡介

中國歷代人名大辭典
【介紹】: 唐朝人。
李林甫侄。
工畫,師從閻立本,然筆跡疏散。
喜畫綺羅人物。

人物簡介

中國歷代人名大辭典
【介紹】: 唐宗室。
李思訓(xùn)弟,李林甫父。
工畫。
官至揚州參軍事。

人物簡介

神僧傳·卷第七
明達師者。
不知其所來。
于閿鄉(xiāng)縣住萬回故寺。
往來過客皆謁明達以問休咎。
明達不答。
但見其旨趣而已。
曾有人謁明達問曰。
欲至京謁親。
親安否。
明達授以竹杖。
至京而親亡。
又有謁達者。
達取寺家馬令乘之使南北馳。
馳訖勒去。
其人至京授采訪判官。
乘驛無所不至。
又有謁達者。
達以所持杖畫地為堆阜。
以杖撞筑之。
地因坑臼人不曉。
至京背有發(fā)腫。
割之血流迨地。
李林甫為黃門侍郎。
扈從西還謁達加秤于其肩。
至京而作相。
李雍門為湖城令。
達忽請其小馬。
雍門不與。
間一日乘馬將出。
馬忽庭中人立寺門墜馬而死。
如此頗眾。
達又嘗當(dāng)寺門北望。
言曰。
此川中兵馬何多。
又長嘆曰。
此中觸處總是軍隊。
及哥舒翰擁兵潼關(guān)拒逆胡。
關(guān)下閿鄉(xiāng)盡為戰(zhàn)場矣法秀。

人物簡介

中國歷代人名大辭典
【生卒】:?—718 【介紹】: 唐虢州華陰人。
隋煬帝玄孫,楊隆禮子。
沉毅有才干,初為汝陽令,有能名。
以父有清白風(fēng),拜監(jiān)察御史,知太府出納。
在臺數(shù)年,又專知雜事。
玄宗天寶間,擢為御史中丞,依舊知太府出納,尋遷戶部侍郎。
李林甫、王鉷不協(xié),為其所構(gòu),賜死。
全唐文·卷三百五十三
慎矜。
戶部尚書隆禮子。
初為汝陽令。
遷侍御史。
天寶二年授諫議大夫。
擢御史中丞。
遷戶部侍郎。
李林甫惡之。
作飛牒告慎矜謀反。
搒掠服之。
詔賜死。
寶應(yīng)初復(fù)官爵。

人物簡介

中國歷代人名大辭典
【生卒】:667—731 【介紹】: 唐河南洛陽人,先世范陽人,居河?xùn)|,字道濟,一字說之。
武則天時應(yīng)詔對策乙等,授太子校書。
中宗時為黃門侍郎。
睿宗時進同中書門下平章事,勸睿宗以太子李隆基監(jiān)國。
玄宗開元初任中書令,封燕國公。
后歷兵部尚書、同中書門下三品,兼朔方軍節(jié)度使,奏罷邊兵二十余萬,又以府兵多逃亡,奏罷當(dāng)番衛(wèi)士,招募壯士以充宿衛(wèi)。
再兼中書令,又為修書使,知麗正書院事。
長于文辭,朝廷重要文件多出其手,與許國公蘇颋并稱“燕許大手筆”。
李林甫所擠,罷相。
卒謚文貞。
有集。
唐詩大辭典 修訂本
【生卒】:667—730 字道濟,一字說之。原籍范陽(今河北涿州),世居河?xùn)|(今山西永濟西),遷家洛陽(今屬河南)。武后永昌中,中賢良方正科第一,授太子校書郎。轉(zhuǎn)右補闕,預(yù)修《三教珠英》。累遷鳳閣舍人。因持正不愿諂事張易之兄弟構(gòu)陷魏元忠,忤武后旨,流配欽州。中宗復(fù)位,召為兵部員外郎,累遷工部、兵部侍郎,兼修文館學(xué)士。睿宗景云二年(711),任宰相,監(jiān)修國史。玄宗即位,因決策誅太平公主有功,封燕國公,世稱張燕公,任中書令。后因與姚崇不和,出為相州、岳州刺史。開元九年(721),又召為兵部尚書,同中書門下三品,遷中書令,俄授右丞相,至尚書左丞相。卒,謚文貞。生平詳見張九齡《燕國公張公墓志銘》及新、舊《唐書》本傳。今人陳祖言有《張說年譜》。說前后三度為相,掌文學(xué)之任凡30年,文辭俊麗,用思精密,朝廷重要文誥,多出其手,尤長于碑文墓志,與許國公蘇颋齊名,合稱“燕許大手筆”。說詩樸實遒勁,貶岳州后,“詩益凄婉,人謂得江山助”(《新唐書》本傳)。原集30卷已佚,明人刻印《張燕公集》25卷?!?a target='_blank'>全唐詩》存詩5卷,《全唐詩外編》及《全唐詩續(xù)拾》補4首,斷句4,題1則。
唐詩匯評
張說(667—730)、字道濟,一字說之,河?xùn)|(今山西永濟)人,居洛陽。天授元年(690)應(yīng)制科舉,授太子校書,轉(zhuǎn)右補闕,預(yù)修《三教珠英》。擢右史、內(nèi)供奉、鳳閣舍人。為張易之所構(gòu),流欽州。中宗即位,召為兵部員外郎,歷工、兵二部侍郎。睿宗景云二年,同平章事,監(jiān)修國史。玄宗印位,以定策誅大平公主功拜中書令,封燕國公。與姚崇不協(xié),出守相、岳二州。開元九年復(fù)入相,官至右丞相兼中書令。說前后三秉大政,掌文學(xué)之任凡三十年,朝廷大手筆多出其手,與許國公蘇颋并稱“燕許大手筆”。有《張說之文集》三十卷行世。《全唐詩》編詩五卷。
全唐文·卷二百二十一
說字道濟。又字說之。其先范陽人。徙家河南之洛陽。弱冠應(yīng)詔舉。對策乙第。授太子校書。中宗朝歷工部兵部侍郎。加宏文館學(xué)士。睿宗景云二年同中書門下平章事。轉(zhuǎn)尚書左丞。罷知政事。徵拜中書令。出為相州刺史。開元九年拜兵部尚書同中書門下三品。為朔方軍節(jié)度大使。十三年授集賢院學(xué)士知院事。將東封。授右丞相兼中書令。致仕。在家修史。十七年復(fù)拜尚書左丞相。加開府儀同三司。十八年卒。年六十四。追贈太師。謚曰文貞。

作品評論

唐才子傳
(說)為文精壯,長于碑志,朝廷大述作多出其手,詩法特妙。晚謫岳陽,詩益凄婉,人謂得江山之助。
《唐詩品》
燕公精藻逼人,敷華當(dāng)世,文堪作揀,調(diào)亦含宮,于綺麗鮮錯之中,有神悰獨運之美。故時體稍變,適其旨趣。自岳州而后,聲鬯益隆,華要并存,清輝四遠。時稱燕、許手筆,何慚何惑!惟古風(fēng)凋委,差謝前流,綜理遺篇,僅有《雜興》一首,可窺曹謝,圭璋未合,良有馀恨。
詩藪
二張(按指說與九齡)五言律,大概相似于沈、宋、陳、杜,景物藻繪中,稍加以情致,劑以清空。學(xué)者間參,則無冗雜之嫌,有雋永之味。然氣象便覺少隘,骨體便覺稍卑。品望之雌,職此故耶?
詩藪
燕國如《岳州燕別》、《深度驛》、《還端州》,始興如《初秋憶弟》、《旅宿淮陽》、《豫章南還》等作,皆沖遠有味,而格調(diào)嚴(yán)整,未離沈、宋諸公,至浩然乃縱橫自得。
唐音癸簽
張燕公說詩率意多拙,但生態(tài)不癡。律體變沈、宋典整前則,開高、岑清矯后規(guī)。
《詩源辨體》
張說五言律,才藻雖不及沈、宋,而聲氣猶有可取。至如“西楚茱萸節(jié)”一篇,則宛似少陵。排律尚多有失粘者。七言律氣格蒼莽,不足為法。
《載酒園詩話又編》
燕公大雅之才,雖軒昂不受羈紲,終帶聲希味澹之致。唯“秋風(fēng)不相待,先到洛陽城”,未免與利齒兒競慧,特其氣渾,固不類中晚。
《唐詩觀瀾集》
燕公五排如幽燕老將,氣韻沉雄,時于堅壁中作渾脫舞。后人竭力效之,終不可至。
三唐詩品
其源出于謝元暉,而詞取排麗,深容蒼態(tài),自謝古人。惟古音璆然,有六朝遺則。名并燕、許,不獨出廷碩一頭。遷謫后詞益以凄惋,人謂得江山之助,良不虛言。
《詩學(xué)淵源》
詩以七言為勝。初尚宮體,謫岳州后,頗為比興,感物寫懷,已入盛唐,蘇顧不及也。

人物簡介

中國歷代人名大辭典
【生卒】:約673—約742 【介紹】: 唐華州華陰人,名浚,以字行。
少好學(xué),舉進士。
中宗神龍元年進士,制舉擢第,授宜興尉。
姚崇執(zhí)政,引為右拾遺,屢有疏諫。
玄宗開元中,為考功員外郎,累進給事中,典貢舉,選人頗平允。
遷給事中,忤宰相李元纮,出為登州刺史,尋遷濮、汴。
二十年,擢為刑部侍郎,深見恩遇,改為太府卿。
張九齡入相,為尚書左丞,知吏部選。
李林甫排擠,出為洺州刺史,后移絳郡太守。
天寶元年,詔歸東都養(yǎng)疾。
遂郁郁而卒。
全唐文·卷二百八十
挺之名浚。
以字行。
華州華陰人。
舉進士。
并擢制科。
開元中累官至尚書左丞。
出為洛州刺史。
徙絳州。
元宗欲大用。
李林甫所擠。
言其老病。
乃授員外詹事。
令詣東京就醫(yī)。
郁郁成疾。
自為墓志。
與浮屠惠義善。
卒葬其塔左。

人物簡介

中國歷代人名大辭典
【生卒】:675—747 【介紹】: 唐揚州江都人,字泰和。
李善子。
早擅才名,工文善書,尤長以行楷寫碑,取法王羲之、獻之而自具面目。
其父注《文選》,邕補益之,附事見義,兩書并行。
玄宗即位,召為戶部郎中,又官汲郡、北海太守,世稱李北海。
性豪侈,不拘細行。
天寶時,為李林甫所忌,遭羅織,受杖死。
有文集。
唐詩大辭典 修訂本
【生卒】:675—747 字泰和,揚州江都(今江蘇揚州)人。
李善之子。
少知名。
武后長安初李嶠等薦其詞高行直,授左拾遺。
中宗時,出為南和令,又貶富州司戶參軍事。
少帝唐隆元年(710)召為左臺殿中侍御史,改戶部員外郎。
又貶崖州舍城縣丞。
玄宗開元三年(715),入為戶部郎中。
又出為括州司馬,十三年,遷陳州刺史。
以貪贓枉法貶為欽州遵化縣尉。
二十三年后,以軍功累轉(zhuǎn)括、淄、滑三州刺史。
天寶初,為汲郡、北海太守。
六載(747)為李林甫所害。
官終北海太守,世稱“李北?!薄?div id="b9xxnof" class='inline' id='people_15160_1_13_comment'>
代宗時,追贈秘書監(jiān)。
生平見新、舊《唐書》本傳,《書史會要》卷九,李昂《唐故北??な刭浢貢O(jiān)江夏李公墓志銘》。
邕以文名天下,尤長碑頌,其詩《六公詠》為杜甫所推重(見《八哀詩·秘書監(jiān)江夏李邕》)。
精于書法,行草之名尤著。
新唐書·藝文志四》載有文集70卷,已佚。
明人輯有《李北海集》。
全唐詩》存詩4首,《全唐詩外編》及《全唐詩續(xù)拾》補詩7首。
黃鶴樓志·人物篇
李邕(678—747) 唐代文學(xué)家、書法家。字泰和,其祖父遷至揚州江都(今江蘇揚州),后又隨父遷回江夏(今武昌)。歷官左拾遺、戶部郎中、北海太守,世稱“李北?!?。早具才名,能文能詩,《新唐書》著錄《李邕集》七十卷。尤擅書法,所作碑文自書自刻,并以黃鶴樓傳說取名號,傳世碑刻中曾署名“黃仙鶴”,開以名勝或傳說作名號之先例。自此后,以黃鶴(鵠)為名的人數(shù)十計。傳世碑刻有《麓山寺碑》(又名《岳麓寺碑》)、《李思訓(xùn)碑》等。
唐詩匯評
李邕(675-747),字太和,郡望江夏,后徙家揚州江都(今江蘇揚州)。
父善注《文選》,人號“書簏”。
邕少知名,博聞強志。
長安初,召拜左拾遺。
中宗時,坐與張柬之善,出為南和令,又貶富州司戶。
玄宗即位,召拜左臺殿中侍御史,改戶部員外郎,貶崖州舍城丞。
開元三年召為戶部郎中,貶為括州司馬。
征為陳州刺史,又貶欽州遵化尉。
后歷括、淄、滑、衛(wèi)諸州刺史。
邕素負美名,為執(zhí)政所忌,故屢遭貶謫。
天寶初,為汲郡、北海二郡太守,世稱“李北?!?。
宰相李林甫陷以罪,杖殺之。
邕久擅才名,尤長碑頌,有《李邕集》七十卷,已佚。
明人輯有《李北海集》。
全唐詩》存詩四首。

作品評論

舊唐書本傳
邕早擅才名,尤長碑頌。雖貶職在外,中朝衣冠及天下寺觀,多赍持金帛,往求其文。前后所制,凡數(shù)百首,受納饋遺,亦至鉅萬?!洹稄堩n公行狀》、《洪州放生池碑》、《批韋巨源謚議》,文士推重之。
新唐書本傳
(李)嶠為內(nèi)史,與監(jiān)察御史張廷圭薦邕文高氣方直,才任諫凈,乃召拜左拾遺?!咧模诒炇撬L,人奉金帛請其文,前后所受鉅萬計。邕雖詘不進,而文名天下,時稱“李北?!?。盧藏用嘗謂:“邕如干將莫邪,難與爭鋒,但虞傷缺耳?!焙笞淙缪浴?/blockquote>
石林詩話
李邕、蘇源明詩中極多累句,余嘗痛刊去,僅各取其半,方為盡善。
杜工部草堂詩話
金石錄》曰:唐《六公詠》,李邕撰,胡履靈書。余初讀杜甫《八哀》詩云:“朗詠《六公》篇,憂來豁蒙蔽?!焙薏灰娖湓姟M淼檬?,其文辭高古,真一代佳作也。六公者,五下各為一章,狄丞相為一章。

人物簡介

中國歷代人名大辭典
【介紹】: 唐定州義豐人,字洗心。
少以詞學(xué)稱,弱冠以制科登第。
睿宗景云初,姚崇用為監(jiān)察御史,凡劾奏常先風(fēng)教。
玄宗開元初,姚崇復(fù)用為給事中、中書舍人,論駁及詔誥皆援準(zhǔn)古誼,朝廷大政必咨之,時號“解事舍人”。
出為汴州刺史,以清毅聞。
入為吏部侍郎。
以漏禁中語,貶為常州刺史。
后倚高力士助,為江南道采訪使。
天寶初,召為太子少詹事。
李林甫惡,用為平陽太守,以黃老清靜為治。
卒年七十二。
唐詩大辭典 修訂本
【生卒】:675—746 字洗心,定州義豐(今河北安國)人。少以詞學(xué)見稱。武后圣歷初(698),及進士第,授蒲州司法參軍。睿宗景云二年(711),為監(jiān)察御史。玄宗開元初,歷司勛員外郎、金部員外郎、給事中,遷中書舍人。編次四庫群書,浣為編修使,改秘書少監(jiān)。十二年(724),出為汴州刺史。十四年,入拜尚書右丞,遷吏部侍郎。十七年,貶為高州良德丞,后移濠州、常州刺史。二十五年,遷潤州刺史,充江南東道采訪使。二十七年,復(fù)徙汴州刺史,充河南采訪使。天寶元年(742),召為太子少詹事,留守東都。五載,出為平陽太守,卒于郡。肅宗時追贈禮部尚書。生平見新、舊《唐書》本傳,《郎官石柱題名考》卷八、卷一六。浣所作詩頗有情韻?!?a target='_blank'>全唐詩》存詩2首,《全唐詩續(xù)拾》補詩1首。
全唐文·卷三百五十三
浣字洗心。定州義豐人。圣歷初進士。以拔萃補州司法參軍。景云初官監(jiān)察御史。開元中累擢秘書少監(jiān)。出歷濠常潤三州刺史。徙汴州。充兩道采訪使。以老放歸田里。天寶初召為太子少詹事。留司東都。卒年七十二。贈禮部尚書。

人物簡介

中國歷代人名大辭典
【生卒】:?—737 【介紹】: 唐宗室。
玄宗第二子。
本名嗣謙。
始封真定郡王,進封郢王,后立為皇太子。
母趙麗妃本伎人,有才貌,善歌舞,初得幸于帝,及武惠妃寵幸,麗妃恩弛,瑛頗怏怏,惠妃訴于帝,幾廢太子,以張九齡諫而止,及李林甫當(dāng)國,卒遭害。
全唐文·卷一百
瑛。元宗第二子。本名嗣謙。景云元年九月封真定郡王。先天元年八月進封郢。開元三年正月立為皇太子。十年加元服。十三年改名鴻。二十五年改今名。武惠妃有寵。螫瑛。楊洄希旨。譖瑛將為亂。惠妃證成之。廢為庶人。俄賜死城東驛。

人物簡介

中國歷代人名大辭典
【生卒】:673或678—740 【介紹】: 唐韶州曲江人,字子壽,一名博物。
擢進士,官秘書省校書郎。
先天元年道侔伊呂科登第,授左拾遺,遷左補闕。
玄宗開元二十一年,官中書侍郎、同中書門下平章事,時稱賢相。
二十四年為李林甫所讒,罷相,出為荊州長史。
卒謚文獻。
有文名,其《感遇詩》以格調(diào)剛健稱。
有《曲江集》。
唐詩大辭典 修訂本
【生卒】:678—740 字子壽,韶州曲江(今廣東韶關(guān))人。
武后神功元年(697),登進士第,授校書郎。
玄宗先天元年(712),中道侔伊呂科,授左拾遺。
后歷官司勛員外郎、中書舍人、桂州都督、集賢院學(xué)士、中書侍郎等職。
開元二十一年(733)拜中書侍郎,同中書門下平章事,翌年遷中書令,兼修國史。
為著名賢相。
二十四年,受李林甫排擠,罷相。
次年貶為荊州長史,在州以文史自娛,不戚戚于懷。
二十八年病卒。
年63歲(兩《唐書》本傳均作68歲,誤)。
生平詳見新、舊《唐書》本傳及近年于韶關(guān)發(fā)現(xiàn)之《張九齡墓志銘》。
九齡工詩能文,文長于碑志,詩格調(diào)清雅,興寄深婉,其《感遇》十二首,與陳子昂詩齊名。
施補華《峴傭說詩》云:“唐初五言古,猶沿六朝綺靡之習(xí),唯陳子昂、張九齡直接漢魏,骨峻神竦,思深力遒,復(fù)古之功大矣。
”至其古近體寫景抒情諸作,清淡和雅,興象玲瓏,前人以為實開王、孟、儲、韋一派。
詩藪》內(nèi)編卷二云:“張子壽首創(chuàng)清淡之派,盛唐繼起,孟浩然、王維、儲光羲、常建、韋應(yīng)物本曲江之清淡,而益以風(fēng)神者也。
”今存《曲江張先生文集》20卷。
全唐詩》存詩3卷,《全唐詩外編》及《全唐詩續(xù)拾》補詩4首。
全粵詩·卷七
張九齡(六七八 — 七四〇),字子壽,一名博物。
韶州曲江人。
唐中宗景龍元年(七〇七)進士,始授校書郎。
又以道侔伊呂科策高第,遷左拾遺,調(diào)左補闕、司勛員外郎。
以才鑒為宰相張說所親重,進中書舍人。
玄宗開元十四年(七二六),張說罷官,改九齡太常少卿,出為冀州刺史,以養(yǎng)母,請改洪州都督,徙桂州都督,攝御史中丞、嶺南按察兼選補使。
以擬奏章稱旨,詔擢秘書少監(jiān)、集賢院學(xué)士,副知院事。
遷工部侍郎,知制誥。
二十一年冬,晉中書侍郎、同中書門下平章事。
固辭,不許。
次年,遷中書令,知院事。
李林甫所忌,又以諫阻進用張守圭、牛仙客而遭潛構(gòu),罷為尚書右丞相,尋再貶荊州長史。
開元二十八年,請拜掃南歸,五月七日,病卒于故里。
追贈荊州大都督,謚“文獻”。
有《曲江集》二十卷。
事見徐浩撰碑銘。
舊唐書》卷九九、《新唐書》卷一二六有傳。
唐詩匯評
張九齡(673-740),—名博物,字子壽,韶州曲江(今廣東韶關(guān))人。
武后長安二年(702)擢進士第,又連登材堪經(jīng)邦及道侔伊呂科,授左拾遺。
玄宗開元十一年,累遷至中書舍人。
尋出為冀州刺史,改洪州都督,轉(zhuǎn)桂州都督,充嶺南道按察使。
召拜秘書少監(jiān),集賢院學(xué)士,副知院事,再遷中書侍郎,二十一年以本官同平章事,累封始興縣伯。
李林甫排擠,于開元二十五年眨荊州長史。
卒,謚文獻。
九齡為開元賢相之一,其詩詞采富艷,而情致深婉。
有《曲江集》二十卷行世。
全唐詩》編詩三卷。
全唐文·卷二百八十三
九齡字子壽。一名博物。韶州曲江人。擢進士。始調(diào)校書郎。以道侔伊呂科策高第。開元十一年拜中書舍人內(nèi)供奉。封曲江男。二十一年同中書門下平章事。遷中書令。累封始興縣伯。左遷荊州大都督長史。卒年六十八。贈荊州大都督。謚曰文獻。建中元年加贈司徒。

作品評論

《唐詩品》
曲江藻思翩翩,體裁疏秀,深綜占意,通于遠調(diào),上追漢魏而下開盛唐,雖風(fēng)神稍劣而詞旨沖融,其源蓋出子古之平調(diào)曲也。自馀諸子、馳志高雅,則峭徑挺出,游泳時波,則蘼蕪莫剪,安能少望其風(fēng)哉?近體諸作,綺密閑澹,復(fù)持格力,可謂備其眾美。雖與初唐作者駢肩而出,更后諸名家,亦皆丈人行也。而況節(jié)義相先,稱古之遺直者耶!
唐音癸簽
張曲江五言以興寄為主,而結(jié)體簡貴,選言清冷,如玉磬含風(fēng),晶盤盛露,故當(dāng)于塵外置賞。
《唐詩觀瀾集》
曲江長律,鳴鸞佩瓊,萬象咳吐,與明皇詩賡歌倡答,如律呂之相應(yīng),可謂一德一心。
《唐詩別裁》
唐初五言古漸趨于律,風(fēng)洛未遒,陳正字起衰而詩品始正,張曲江繼續(xù)而詩品乃醇。
《四庫全書總目》
九齡守正嫉邪,以道匡弼,稱開元賢相,而文章高雅,亦不在燕、許諸人下?!?a target='_blank'>新唐書·文藝傳》載徐堅之言,謂代文如輕縑素練,實濟時用,而窘邊幅。今觀其《感遇》諸作,神味超軼,可與陳子昂方駕;文筆宏博典實,有垂紳正笏氣象,亦具見大雅之遺,堅局于當(dāng)時風(fēng)氣,以富艷求之、不足以為定論。
石洲詩話
曲江公委婉深秀,遠出燕、許諸公之上、阮、陳而后,實推一人,不得以初唐論。
《讀雪山房唐詩序例》
張曲江襟情高邁,有遺世獨立之意,《感遇》諸詩,與子昂稱岱、華矣。
昭昧詹言
張曲江以風(fēng)雅之道,興寄為上,故一篇一詠,莫非興寄,此意是矣。然僻者為之,則又入于空泛,捕風(fēng)捉影,似是而非。夫六義,風(fēng)雅頌賦比興兼之,奈何獨主風(fēng)與興二端乎?大約天下義理及古今載籍文字,惟變所適,無所不備,但用各有當(dāng)耳。不能觀其會通而偏提一端,即為病痛,知味者鮮,所以末流多歧也。
白華山人詩說
赤堇氏云:讀張曲江詩,要在字句外追其神味。又云:曲江詩如蜘蛛之放游絲,一氣傾吐,隨風(fēng)卷舒,自然成態(tài)。初視之,若絕不經(jīng)營;再三讀之,仍若絕不經(jīng)營。天工言化,其庶幾乎?
三唐詩品
其源出于鮑明遠、江文通,次敘連章,見鋪排之跡?!陡杏觥分T篇,猶為高調(diào),情詞芬惻,清亮音多,骨格未及拾遺,每以非條傷干。至如漢上游女,遙襭古馨,清江白云,蔚發(fā)明秀,哀梨爽口,不必與橄欖同功,若斯之類,亦其獨至也。
共 56 首 第 1 頁 下一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