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物:李昪

相關(guān)人物:共 8 位
共 8 首

人物簡介

簡介
南蘭陵(今江蘇武進(jìn))人,侍御史蕭亮的孫女,洮陽縣令蕭卓之女,郡功曹劉翹繼室妻子,南朝宋開國皇帝劉裕的繼母。元熙二年(420年),宋武帝受禪登基,建立南朝宋政權(quán),尊蕭文壽為皇太后。永初三年(422),宋武帝去世,宋武帝之子宋少帝劉義符繼位,尊蕭文壽為太皇太后。謚號孝懿皇后。
全宋文·卷十
后諱文壽,蘭陵人,武帝繼母,義熙中拜豫章公太夫人,進(jìn)宋王太妃。
武帝受禪,尊為太后。
少帝即位,尊為太皇太后。
景平元年崩,年八十一。

人物簡介

中國歷代人名大辭典
【生卒】:384—456 【介紹】: 南朝宋瑯邪臨沂人,字延年。
少孤貧,好讀書,無所不覽。
東晉時曾為豫章公劉裕世子中軍行參軍。
入宋,初為太子舍人。
歷始安、永嘉二郡太守,官至金紫光祿大夫,領(lǐng)湘東王師。
嗜酒,不護(hù)細(xì)行,性激直,每犯權(quán)要,自謂“狂不可及”,人稱“顏彪”。
文章冠絕當(dāng)時,與謝靈運齊名,世稱顏謝。
今存《顏光祿集》輯本。
全宋文·卷三十六
延之字延年,瑯邪臨沂人,晉光祿勛含曾孫。
義熙中,后將軍吳國內(nèi)史劉柳以為行參軍,轉(zhuǎn)主簿,歷豫章公世子參軍。
宋國建為博士,仍遷世子舍人。
及受禪,補太子舍人,徙尚書儀曹郎太子中舍人。
少帝即位,以為正員郎兼中書郎,徙員外常侍,出為始安太守。
元嘉初征為中書侍郎,轉(zhuǎn)太子中庶子。
尋領(lǐng)步兵校尉,出為永嘉太守,未行,免。
起為始興王浚后軍咨議參軍,遷御史中丞,改國子祭酒司徒左長史。
免,復(fù)為秘書監(jiān)光祿勛,致仕。
元兇弒立,以為光祿大夫。
孝武即位,以為金紫光祿大夫,領(lǐng)湘東王師。
孝建三年卒,年七十三,贈散騎常侍特進(jìn),謚曰憲子,有集三十卷,逸集一卷。

人物簡介

中國歷代人名大辭典
【介紹】: 唐相州洹水人。
正倫從子。
高宗永淳中,授監(jiān)察御史。
后與徐敬業(yè)舉兵反武則天,死于難。
杜咸 朝代:

人物簡介

中國歷代人名大辭典
【介紹】: 唐相州洹水人。
正倫從孫。
登進(jìn)士第。
累擢右臺監(jiān)察御史。
牂柯反唐,咸監(jiān)軍出征,擒其酋,遂平之。
遷侍御史,出為汾州長史。
玄宗開元中,為河北按察使。
后坐用法深,貶睦州司馬。

人物簡介

中國歷代人名大辭典
【生卒】:?—約756 【介紹】: 唐宗室。
肅宗第三子,封建寧郡王。
英毅有才略,善騎射。
安祿山亂,從玄宗幸蜀,途中勸諫太子(后為肅宗)往河西圖興復(fù),為玄宗所接納。
終因性忠謇,為張良娣、李輔國所譖,賜死。
代宗時追贈齊王,追謚承天皇帝。
全唐文·卷一百
倓。
肅宗第三子。
天寶中封建寧郡王。
授太常卿同正員。
元宗幸蜀。
百姓遮留太子。
倓因勸趣河西。
收河朔軍謀興復(fù)。
遂從肅宗北上。
渡渭日數(shù)十戰(zhàn)。
常身先。
三軍屬目。
至靈武。
肅宗即位。
議以倓為天下兵馬元帥。
左右固請廣平王。
乃更詔倓典親兵。
張良娣與李輔國交構(gòu)。
圖危皇嗣。
倓忠謇。
數(shù)言之。
反譖其有異志。
遂賜死。
代宗立。
追贈齊王。
大歷三年。
詔以倓當(dāng)艱難。
首創(chuàng)大謀。
中興有功。
進(jìn)謚承天皇帝。

人物簡介

中國歷代人名大辭典
【介紹】: 唐京兆人。杜師損子。德宗貞元五年進(jìn)士。遭兵亂,父死母離,不知所之,羔憂號終日。及從兄杜兼為澤潞判官,鞫獄,因得其母。后至佛寺,觀柱間有文字,乃其父臨死記墓所在,羔奔往,遂得其葬所。憲宗元和中,為萬年令。后歷振武節(jié)度使,以工部尚書致仕。卒謚敬。
唐詩大辭典 修訂本
【生卒】:?—821? 洹水(今河北魏縣西南)人。
中書令正倫五世孫。
德宗貞元五年(789)登進(jìn)士第。
憲宗元和四年(809)仕為萬年縣令,與中書舍人李益、詩僧廣宣撰《蘭陵僻居聯(lián)句》、《紅樓下聯(lián)句》。
六年因與長安縣令許季同共訴京兆尹元義方不當(dāng)責(zé)租賦不時而罪及縣吏,被免官,同年遷戶部郎中。
十四年為振武節(jié)度使,旋以工部尚書致仕,卒謚敬。
早年以經(jīng)亂尋母及求父遺骨歸葬聞名當(dāng)世。
生平見新、舊《唐書》本傳及《國史補》卷中。
全唐詩》存詩1首。

人物簡介

中國歷代人名大辭典
【生卒】:885—958 【介紹】: 五代僧。
馀杭人,俗姓魯。
七歲即削發(fā)于新定智通院。
南唐國君李昪迎住報恩禪院,署號凈慧。
卒謚大法眼。
唐詩大辭典 修訂本
【生卒】:885—958 俗姓魯,余杭(今屬浙江)人。五代時僧人。法眼宗創(chuàng)始人。7歲出家,20歲于越州開元寺受戒。先從育王寺希覺律師學(xué)律,后南游入閩,參長慶慧棱禪師及宣法大師,終往漳州羅漢寺學(xué)于桂琛,遂得法。晚年在金陵清涼山報恩禪院傳法,深受南唐中主禮遇。周世宗顯德五年(958)卒,謚“大法眼禪師”?!?a target='_blank'>宋高僧傳》卷一三、《景德傳燈錄》卷二四有傳。有語錄傳世?!?a target='_blank'>全唐詩》存詩1首,另《景德傳燈錄》、《唐詩紀(jì)事》等書中尚存其詩偈13首?!度圃娡饩帯芳啊度圃娎m(xù)拾》收之。
禪林僧寶傳·卷第四
禪師諱文益。馀杭魯氏子。七齡秀發(fā)。依新定全偉律師落發(fā)。詣越州開元希覺律師。受具足戒。及覺公盛化四明。益往習(xí)毗尼。工文章。覺大奇之。俄辭去。初謁長慶棱道者。無所契悟。與善脩洪進(jìn)。自漳州抵湖外。將發(fā)而雨。溪壯不可濟。顧城隅有古寺。解包休于門下。雨不止。入堂。有老僧坐地爐。見益而曰。此行何之。曰行腳去。又問如何是行腳事。對曰不知。曰不知最親。益疑之。三人者附火。舉肇公語。至天地與我同根處。老僧又曰。山河大地與自己。是同是別。益曰同。琛豎兩指。熟視曰。兩個。即起去。益大驚。周行廊廡。讀字額曰石山地藏。顧語脩輩曰。此老琛禪師也。意欲留止。語未卒。琛又至。雨已止。業(yè)已成行。琛送之問曰。上座尋常說。三界唯心。乃指庭下石曰。此石在心內(nèi)。在心外。益曰在心內(nèi)。琛笑曰。行腳人著甚來由。安塊石在心頭耶。益無以對之。乃俱求決擇。尋皆出世。益住臨川崇壽。僧子方者問曰。公久親長慶。乃嗣地藏。何意哉。益曰。以不解長慶說。萬象之中獨露身故。子方舉拂子示之。益曰。撥萬象。不撥萬象。子方曰。不撥萬象。益曰。獨露身??。子方曰。撥萬象。益云。萬象之中??。子方于是悟旨。嘆曰。我?guī)淄鞫却松?。益謂門弟子曰。趙州曰。莫費力也。大好言語。何不仍舊去。世間法尚有門。佛法豈無門。自是不仍舊故。諸佛諸祖。秖于仍舊中得。如初夜鐘。不見有絲毫異。得與么恰好。聞時無一聲子鬧。何以故。為及時節(jié)。無心曰死。且不是死。止于一切。祇為不仍舊。忽然非次聞時。諸人盡驚愕道。鐘子怪鳴也。且如今日道。孟夏漸熱。則不可。方隔一日。能校多少。向五月一日。道便成賺。須知校絲發(fā)不得。于方便中。向上座道不是時。蓋為賺。所以不仍舊。寶公曰。暫時自肯不追尋。歷劫何曾異今日。還會么。今日只是塵劫。但著衣吃飯。行住坐臥。晨參暮請。一切仍舊。便為無事人也。又曰。見道為本。明道為功。便能得大智慧力。若未得如此。三界可愛底事。直教去盡。才有纖毫。還應(yīng)未可。祇如汝輩睡時。不瞋便喜。此是三界昏亂。習(xí)熟境界。不惺惺。便昏亂。蓋緣汝輩雜亂所致。古人謂之夾幻金。即是真。其如礦何。若覷得徹骨徹髓。是汝輩力。脫未能如是。觀察他什么。樓臺殿閣。諸圣未必長把卻汝手。汝未必依而行之。古今如此也。又曰。出家兒。但隨時及節(jié)便得。寒即寒。熱即熱。欲識佛性義。當(dāng)觀時節(jié)因緣。古今方便不少。石頭初看肇論。至?xí)f物為己者。其唯圣人乎。則曰。圣人無己。靡所不己。乃作參同契。首言竺土大仙心。無過此語也。中間亦只尋常說話。夫欲會萬物為自己去。蓋盡大地?zé)o一法可見。已而又囑曰。光陰莫虛度。所以告汝輩。但隨時及節(jié)。便得。若也移時失候。即虛度光陰。于非色中作色解。于非色作色解。即是移時失候。且道色作非色解。還當(dāng)?shù)梅?。若與么會。便是沒交涉。正是癡狂兩頭走。有什么用處。但守分過時好。嘗指竹問僧曰。還見么。曰見。益曰。竹來眼里。眼到竹邊。曰總不與么。益笑曰。死急作么。有偈曰。三界唯心。萬法唯識。唯識唯心。眼聲耳色。色不到耳。聲何觸眼。眼色耳聲。萬法成辦。萬法匪緣。豈觀如幻。大地山河。誰堅誰變。周顯德五年戊午七月十七日示疾。李國主駕至。慰問甚勤。閏月望。剃發(fā)沐浴。辭眾訖。跏趺而化。顏貌久而如生。閱世七十有四。坐五十有四。夏公卿李建勛已下。素服奉全身。于江寧丹陽鄉(xiāng)建塔。謚大法眼禪師。 贊曰。玄沙論三句。初無金銀銅輪之語。不然。殆與教乘何異哉。琛公精深廣大。唯以直下便見。擬成剩法為要。非三句所能管攝也。益以仍舊自處。以絕滲漏句為物。頗事邊幅。而永明乃其的孫。豈所謂深山大澤。龍蛇所由生者耶。
新脩科分六學(xué)僧傳·卷第八 傳宗科
姓魯氏馀杭人。七齡即獲依新定智通院全偉禪師削染。甫弱冠。從希覺律師。登具于越之開元寺。既而覺師。又以毗尼之道。盛化于鄮峰之育王寺。益仍聽稟焉。未幾南游。止長慶法會。俄偕友出湖湘。過漳浦遇羅漢琛公于地藏寺。琛公問云。上座何往。答行腳去。云行腳事作么生。答不知。云不知最親切。益有省。遂求咨決于琛焉。 后至臨川。州收請以崇壽院出世。茶筵罷。四眾圍繞升座。益謂眾云。諸人既盡在此。山僧不可無語。聊為舉古人一則現(xiàn)成公案去也。珍重。便下座。時有僧于座下出禮拜。益云好問著僧方欲伸問。次。益云。長老未開堂。不答話。 有子方上座。自長慶來。益舉棱和尚偈。問云。作么生是萬象之中獨露身。子方舉起拂子。益云。恁么會又爭得。進(jìn)云。和尚尊意如何。益云。喚什么作萬象。進(jìn)云。古人不撥萬象。益云萬象之中獨露身。說什么撥不撥。子方悟。述偈投誠。 江南國主。承益教戒。迎住報恩禪院。署凈慧號。上堂。古人道。我立地待汝構(gòu)去。山僧今日坐地待汝構(gòu)去。還有道理也。無。那個親那個疏。試裁斷看。 住清涼上堂。出家人但隨時及節(jié)便得。寒即寒熱即熱。欲知佛性義。當(dāng)觀時節(jié)因緣。不見石頭和尚因看肇論。便解道。竺土大仙心。東西密相付參同契語。豈不是會萬物為己么。上座若能會萬物為己去。盡大地?zé)o一法可見。后頭道。光陰莫虛度。是古人恐爾移時失節(jié)??嗫诙撊绱?。珍重。 顯德五年戊午秋七月十七日示疾。閏月五日。剃澡畢集眾告別。跏坐而逝。壽七十四。臘五十五。謚大法眼。塔全身于江寧縣丹陽鄉(xiāng)名無相。后主為文勒頌德。韓熙載銘。
宋高僧傳·卷第十三 習(xí)禪篇第三之六(正傳十七人附見六人)唐東京封禪寺圓紹傳
釋文益。姓魯氏。馀杭人也。年甫七齡挺然出俗。削染于新定智通院。依全偉禪伯。弱年得形俱無作法于越州開元寺。于時謝俗累以拂衣。出樊籠而矯翼。屬律匠希覺師盛化其徒于鄮山育王寺。甚得持犯之趣又游文雅之場。覺師許命為我門之游夏也。尋則玄機一發(fā)雜務(wù)俱損。振錫南游止長慶禪師法會。已決疑滯。更約伴西出湖湘爾日暴雨不進(jìn)。暫望西院寄度信宿。避溪漲之患耳。遂參宣法大師。曾住漳浦羅漢。閩人止呼羅漢。羅漢素知益在長慶穎脫。銳意接之。唱導(dǎo)之由玄沙與雪峰血脈殊異。益疑山頓摧正路斯得。欣欣然掛囊棲止。變涂回軌確乎不拔。尋游方卻抵臨川。邦伯命居崇壽。四遠(yuǎn)之僧求益者不減千計。江南國主李氏始祖知重迎住報恩禪院。署號凈慧。厥后微言欲絕大夢誰醒。既傳法而有歸。亦同凡而示滅。以周顯德五年戊午歲秋七月十七日有恙。國主紆于方丈問疾。閏月五日剃發(fā)澡身與眾言別。加趺而盡顏貌如生。俗年七十四。臘五十五。私謚曰大法眼。塔號無相。俾城下僧寺具威儀禮迎。引奉全身于江寧縣丹陽鄉(xiāng)起塔焉。益好為文筆。特慕支湯之體。時作偈頌真贊。別形纂錄。法嗣弟子天臺德韶慧明漳州智依鐘山道欽潤州光逸吉州文遂江南后主。為碑頌德。韓熙載撰塔銘云。

人物簡介

僧寶正續(xù)傳·卷第七
師出于木氏。
因以名之。
其遠(yuǎn)祖曰重。
是為少昊之叔也(重見左傳)。
絕有德于民。
帝嘉之。
以為勾芒。
使居于窮桑。
爵青陽侯。
自是子孫蕃衍。
凡日月霜露。
所至必與焉。
唯窮發(fā)之北。
與大瀛之間。
無有也。
自重生椿。
椿以積慶。
致長壽。
或云。
椿以八千歲為一春。
椿生甘棠。
甘棠美姿。
容有干扃。
召康公倚之聽政。
士民便之。
戒以勿剪勿伐。
甘棠之子曰。
嘉嘉遷于魯。
主于季氏。
晉韓宣子見而譽之。
嘉生樗。
摴生櫟。
二子復(fù)以樸厚致壽。
櫟生楠。
楠生杞。
楠杞俱以美材。
稱杷生豫章。
豫章天下奇材也。
登于廟堂。
任重不阿。
上喜之。
進(jìn)爵郡公。
師即豫章公之子也。
少而喬楚。
平居正容。
不與凡品爭高。
雅有四方之志。
銅郡戚侯見而奇之曰。
是子挺秀如此。
其可蒙雜于眾。
而不自競乎。
師曰。
吾祖才德之劭。
稱于天下。
子雖荏苒。
實懼厥世。
弗敢失墜。
其無辱子憂。
戚侯喜曰。
豫章公于是乎有子矣。
郢人玉斧遇而嘆曰。
美哉請早為之所。
不然難且及矣。
師從而問。
故玉斧曰。
而君雖任棟梁之寄。
然于身何益哉。
易大過曰。
棟橈兇。
象曰。
棟橈兇。
不足以有輔也。
而君殆橈矣。
曷若避世之士哉。
今子春和尚富。
若遇楚靈王。
剝圭寵之。
不過以為戚秘而已。
子盛德之后。
其肯入之人之手乎。
不然。
雖與魯仲尼同載以游。
脫逢原壤夷俟。
必命子辱之。
子其甘為人使乎。
師遽改容曰。
若是吾將安歸。
玉斧曰。
子聞桑門氏有德山者。
天下之大有道者也。
姑棄而族直。
而躬黔乃服。
盡鋤其癰腯疣贅。
予為子先。
子從而見。
師稟其教。
就見德山。
德山大悅。
使立于前。
為說最上乘。
未幾忽悟向上一句。
隱密全該。
雖七縱八橫。
了無滯礙。
即以告德山。
山曰。
嘻子正墮吾掌握中矣。
自是命師。
出則偕行。
坐則并榻。
凡天下參徒。
來見德山。
必先見師。
師可之。
然后入德山室。
山一日晚參示眾云。
今夜不答話。
問話者三十棒。
時有僧出禮拜。
山使師驗之。
僧云。
某甲話也未問在。
山云。
汝甚處人。
曰。
新羅。
山云。
未踏船舷時。
木上座與你相見了也。
巖頭初見德山。
入方丈。
側(cè)身問。
是凡是圣。
山以師擊之。
巖頭便禮拜。
繇是全提大用莫敢當(dāng)鋒。
所謂把斷要津不通凡圣者也。
時雪峰亦在德山。
因與巖頭嘆曰。
此子不遇德山。
不能荷擔(dān)大事。
德山不得此子。
不能鍛煉學(xué)者。
是子與德山。
其一體乎。
既而雪峰宏道于閩。
師往見之。
復(fù)于雪峰言下。
發(fā)明自己。
化為龍。
吞卻乾坤山河大地。
豁然不現(xiàn)。
雪峰上堂曰。
南山有條鱉鼻蛇。
汝等諸人切須好看。
云門舉師擲在眾前作怕勢。
保福出云。
今日堂中大有人。
喪身失命。
洎佛日師往見夾山。
拉師偕行。
比至未升階。
便問。
甚處來。
曰。
云居。
山云。
即今在什么處。
曰。
夾山頂上。
山云。
老僧行年在坎。
五鬼臨身。
佛日遂上階作禮。
山問。
阇黎與甚人同行。
曰。
木上座。
山云。
他何不來相看。
曰。
和尚看他有分。
山云。
在什么處。
曰。
在堂中。
山即同下堂中。
佛日引師于夾山面前。
山云。
莫從天臺得來否。
曰。
非五岳之所生。
山云。
莫從須彌山得來否。
曰。
月宮亦不逢。
山云。
與么則從人得也。
曰。
自己尚是怨家。
從人得堪作什么。
山云。
冷灰里忽有粒豆爆。
喚維那來安排。
向明窗下著。
其后云門闡化于韶陽。
而蹩其足。
倚師尤恭。
方是時。
云門眼空寰海。
每舉宗乘定誵訛。
必以師為準(zhǔn)的。
嘗一日上堂曰。
我共你平展。
遇人識人。
與么老婆說話。
尚自不會。
每日飽吃飯了。
上來下去。
覓什么碗。
遮野狐隊。
仗向遮里。
作什么。
命師一時趁下。
又嘗示眾曰。
大用現(xiàn)前。
不存軌則。
有僧便問。
如何是大用現(xiàn)前。
云門舉師當(dāng)面曰。
釋迦老子你來也。
其為當(dāng)時諸老奉重如此。
及云門去世。
師知天下學(xué)者不能盡其大用。
遂潛光匿曜。
與世推移。
莫有識師者。
流及末代。
釋德下衰。
學(xué)者以聲利為懷。
蔽于浮境。
至有陷于非道。
主者必命師以辱之。
先是師在德山時。
與臨濟金剛王齊名。
厥后復(fù)有楊岐栗棘蒲。
白云鐵酸饀。
說者以謂即師之異名。
及比年海上二三道師。
亦有彷佛。
見師為拳頭。
為竹篦。
為木劍者。
惜其介特寡徒云。
贊曰。
古德有言。
出家蓋大丈夫事。
非公侯將相所能為。
誠哉斯言也。
予觀豫章公之世。
固榮達(dá)矣。
然側(cè)身從事。
朽蠹以之及其子。
裂去巾冠。
躍出牢俗。
致身青云。
荷擔(dān)列祖之道。
萬世仰其風(fēng)規(guī)。
可不謂之大丈夫也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