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物:李景讓

相關人物:共 5 位。
共 5 首
李景溫 朝代:

人物簡介

中國歷代人名大辭典
【介紹】: 唐太原文水人,字德己。
李景讓弟。
歷諫議大夫、福建觀察使,徙華州刺史,以美政聞,累遷尚書右丞。
弟隱由博士遷水部員外郎,材下資淺。
景溫不徇私情,不許其赴省。

人物簡介

中國歷代人名大辭典
【生卒】:771—853 【介紹】: 唐僧。福州長溪人,俗姓趙。依本郡法恒律師出家,受具足戒,學大小乘經(jīng)律。年二十三往江西參拜懷海,為上首弟子。憲宗元和末,至潭州溈山,獨棲七年。后建同慶寺,受相國裴休尊崇,世稱“溈山靈祐”。卒謚大圓禪師。
唐詩大辭典 修訂本
【生卒】:771—853 俗姓趙,福州長溪(今福建霞浦)人。冠年出家。后至江西,嗣百丈懷海而得禪機。憲宗元和末,卜居潭州大溈山,建寺傳學,歷40余年,受學者甚眾。世稱溈山和尚。卒謚大圓禪師。其禪法后由仰山慧寂承傳,開溈仰一宗,為唐季禪門五宗之一?!?a target='_blank'>全唐文》卷八二〇收鄭愚撰碑銘?!?a target='_blank'>祖堂集》卷一六、《宋高僧傳》卷一一、《景德傳燈錄》卷九有傳,并存其詩偈1首,《全唐詩續(xù)拾》據(jù)之收入。
全唐文·卷九百十九
靈祐俗姓趙氏。福州長溪人。從本郡法恒禪師出家。入天臺遇寒山子。造國清寺遇拾得。元和末至長沙。住大溈山同慶寺。大中七年卒。年八十三。詔謚大圓禪師。
新脩科分六學僧傳·卷第七 傳宗科(五)
姓趙。
福州長溪人。
童稚時嬉戲庭中。
俄有云氣盤礴。
天樂清亮。
神圣仙真之狀。
出沒空際。
頃焉一叟貌類罽賓。
挹其父而謂曰。
汝子來處高勝。
必當重光佛運。
此群靈所以標異也。
且彈指作聲數(shù)四而去。
祐執(zhí)役于法恒律師。
弱冠薙落。
越三年具戒。
學毗尼于錢唐沙門義賓。
游天臺之國清寺。
遇寒山拾得。
為說偈曰。
千山萬水。
遇潭即止。
獲無價寶。
賑恤窮子。
遂謁江西百丈大智禪師。
一日侍立次。
百丈云。
汝撥爐中。
有火否。
祐撥云無。
丈躬起深撥得小火。
舉以示之云。
者個聻。
祐有省。
禮謝呈所解。
丈云此是暫時岐路耳。
經(jīng)云欲見佛性義。
當觀時節(jié)因緣。
時節(jié)既至。
方知己物不從他得。
故祖師云。
悟了同未悟。
無心得無法。
但除虛妄凡圣等心而已。
若是心法。
元自備是。
汝今既爾。
善自護持。
時司馬頭陀。
自湖南來。
百丈謂之曰。
老僧可往溈山否。
答云溈山奇絕。
可聚千五百眾。
和尚是骨人。
彼是肉山。
然非和尚所可住也。
丈云吾眾中。
莫有人住得否。
答云待歷觀之。
丈乃令侍者請首座。
喚典座來。
頭陀見首座不許。
見典座云。
此正是溈山主也。
首座有慍色。
丈即指凈瓶。
問云。
不得喚作凈瓶。
你二人喚作什么。
首座云。
不得喚作木??。
典座踢倒凈瓶。
丈笑曰。
首座輸卻山子也。
首座即華林。
典座即祐也。
丈遂遣祐住溈山。
既營梵宇。
連帥李景讓。
奏寺額號同慶。
相國裴公休。
亦嘗咨詢玄奧。
由是天下學者輻輳焉。
示眾云。
夫道人之心。
質直無偽。
無背無面。
無詐妄心行。
一切時中。
視聽尋常。
更無委曲。
但情不附物即得。
從上諸圣。
只是說濁邊過患。
若無許多惡覺情見想習之事。
便喚作無事道人。
有何不可。
時有僧問。
頓悟之人更有脩否。
答云。
若真悟得本。
脩與不脩。
是兩頭語。
如今初心雖從緣得個入處。
猶有無始以來習氣。
未能頓凈。
須教渠凈除現(xiàn)業(yè)流識。
即是脩也。
不道別有法。
教渠脩行。
從聞入理。
聞理深妙。
心自圓明。
不居惑地。
縱有百千妙義。
抑揚皆當。
此乃得座披衣。
自作活計時也。
以要言之。
則實際理地。
不受一塵。
萬行門中。
不舍一法。
若也單刀趣入。
凡圣情盡。
體露真常。
事理不二。
即如如佛。
祐問仰山。
從何處歸。
仰云田中。
祐云。
禾好刈也未。
仰云。
好刈也。
祐云。
作青見。
作黃見。
作不青不黃見。
仰云。
和尚背后是什么。
祐云子還見么。
仰拈起一穗禾云。
和尚何曾問著者個。
祐云此是鵝王擇乳。
祐睡次。
仰山問訊。
祐面向壁。
仰云。
和尚何得如此。
祐轉身云。
我適來得一夢。
試與我原看。
仰山取一盆水。
與祐洗面。
少頃香嚴來問訊。
祐云。
我適來得一夢。
寂子原了。
汝更原看。
香嚴點一碗茶來。
祐云。
二子見解。
過于鹙子。
大中癸酉正月九日。
盥漱畢。
趺坐而滅。
壽八十三。
臘五十九。
葬于山之梔子園。
四鎮(zhèn)比庭行軍涇原等州節(jié)度使右散騎常侍盧簡求撰碑。
進士李商隱題額。
宋高僧傳·卷第十一 習禪篇第三之四
釋靈祐。
俗姓趙。
祖父俱福州長溪人也。
祐丱年戲于前庭。
仰見瑞氣祥云徘徊盤郁。
又如天樂清奏真身降靈。
衢巷諦觀耆艾莫測。
俄有華巔之叟。
狀類罽賓之人。
謂家老曰。
此群靈眾圣標異此童佛之真子也。
必當重光佛法。
久之彈指數(shù)四而去。
祐以椎髻短褐依本郡法恒律師。
執(zhí)勞每倍于役。
冠年剃發(fā)三年具戒。
時有錢塘上士義賓。
授其律科。
及入天臺遇寒山子于途中。
乃謂祐曰。
千山萬水遇潭即止。
獲無價寶賑恤諸子祐順途而念。
危坐以思。
旋造國清寺遇異人拾得。
申系前意信若合符。
遂詣泐潭謁大智師。
頓了祖意。
元和末隨緣長沙。
因過大溈山遂欲棲止。
山與郡郭十舍而遙。
夐無人煙比為獸窟。
乃雜猿猱之間。
橡栗充食。
浹旬有山民見之群信共營梵宇。
時襄陽連率李景讓統(tǒng)攝湘潭。
愿預良緣乃奏請山門號同慶寺。
后相國裴公相親道合。
祐為遭會昌之澄汰。
又遇相國崔公慎由。
崇重加禮。
以大中癸酉歲正月九日盥漱畢。
敷座瞑目而歸滅焉。
享年八十三。
僧臘五十九。
遷葬于山之右梔子園也。
四鎮(zhèn)北庭行軍涇原等州節(jié)度使右散騎常侍盧簡。
求為碑。
李商隱題額焉。

人物簡介

唐詩大辭典 修訂本
生卒年、籍貫皆不詳。
栯,《全唐詩》云“一作郁”,誤。
宣宗大中時,曾為弘文館學士,又任監(jiān)察御史,為御史大夫李景讓劾罷。
大中中,于興宗任綿州刺史,賦詩寄朝中知友,朝士和者甚眾,栯亦有和詩。
大中末,為祠部員外郎。
事跡散見《新唐書·李景讓》、《唐詩紀事》卷五三、岑仲勉《郎官石柱題名新考訂》。
全唐詩》存詩1首。
李景莊 朝代:

人物簡介

中國歷代人名大辭典
【介紹】: 唐太原文水人。
李景讓弟。
登進士第。
懿宗咸通中,歷考功郎中。
僖宗乾符元年,為諫議大夫。
遷尚書右丞。
五年,官刑部侍郎。

人物簡介

新續(xù)高僧傳·習禪篇第三之十
釋廣禎,字瑞庵,姓孫氏,金臺人也。
性奇譎,不齒群兒,見者異之。
心喜念佛,時喃喃作諷經(jīng)語。
龍華榮庵茂居僧錄左闡教,有重行,偶過從孫氏,禎甫七歲,見而奇之,因乞為沙彌,遂命與上足璽為弟子。
少長,即喜以聲音為佛事,調練三業(yè),精修六時。
年三十,登壇受具,大通法師教化昌隆,禎事之多聞法要。
隆慶改元,大宗伯舉為龍華住持,禎大開法社,延禪講宗師,集四方學侶,披閱大藏,闡少室、天臺兩宗。
后來諸方師匠,中興曹洞,若大千潤者,多發(fā)跡于斯。
妙峰登微時,以大藏因緣謁禎,禎為引重公卿間,道風大著,妙峰為法門推崇,亦藉資焉。
神宗登極,尤尚法化,海內名藍知識多出其門。
丁丑春,妙峰與憨山隱居清涼,禎傾心慕之,游五頂搜訪于冰雪中。
居無何,杖錫南游,禮普陀,入天臺,隱于通玄峰頂,鳥棲鷇食,于焉三載,專精一行三昧,有所發(fā)悟。
尋謝去,回策東吳,禮長干舍利。
溯長江,陟九華,登匡廬,馴黃龍白鹿,揖五老,而望香爐,繞文殊經(jīng)臺三匝,滌除玄覽以休,過黃梅求印證焉。
復游天目、武當,抵南岳求悟法華三昧處,回入伏牛,練磨眾中。
居三月,乃歸。
萬歷九年辛巳春,妙峰與憨山建大會于清涼,禎與雙林平、無遮允齊入法社。
壬午春,會罷,復與憨山結隱太行。
冬初,始還故居。
甲申奉慈圣命,同妙峰飯僧秦晉伊洛諸名山。
因出關走蘆芽,渡河登華岳,覽長安,閱雁塔留影,尋草堂羅什翻經(jīng)處。
結夏圭峰,望太白太乙,略崤函而東,再入伏牛,訪嵩少,參鼻祖單傳,哭潤公,扣白馬以歸。
居頃之,復奉慈旨,赍大藏往天臺廬岳,復之清涼還報。
禎喟然嘆曰:“一介微僧,數(shù)叨慈命,撫心顧德,愧何以當。
”乃引疾獨居,屏絕人跡,居常自足,無意于世。
生平后己先人,不以物為事,戒珠心月,秋露空寒,貌古神清,長松孤鶴,瞹然可親,凜然可敬。
達觀嘗稱之曰吾門之龍華,猶如秦鏡真能照人肝膽。
其賞鑒如此。
禎抱疾期年,一日召諸弟子曰:“吾賴為佛子,愧無補法門,但耿耿此心,不敢辜負佛恩耳。
生謂我不足,死當我有馀。
爾其勉之,予行矣。
”言訖而逝,時萬歷十有七年五月二十三日也。
壽六十有二,臘三十有奇,葬于京西北海之隆禧寺左,憨山為之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