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物:秦莊襄王

相關人物:共 7 位。
共 7 首
華陽太后 朝代:戰(zhàn)國

人物簡介

中國歷代人名大辭典
【介紹】: 戰(zhàn)國時秦人。
莊襄王母,始皇祖母。
初為夫人,無子,以子楚為嗣。
孝文王立為后,子楚為太子。
子楚即位為莊襄王,尊為華陽太后。
夏太后 朝代:戰(zhàn)國秦國

人物簡介

中國歷代人名大辭典
【生卒】:?—前240 【介紹】: 戰(zhàn)國時秦國人。
秦孝文王姬,生太子子楚
子楚立為莊襄王,尊為太后。
呂不韋 朝代:戰(zhàn)國末衛(wèi)國

人物簡介

中國歷代人名大辭典
【生卒】:?—前235 【介紹】: 戰(zhàn)國末衛(wèi)國濮陽人。
原為陽翟大商人,偶遇為質于趙之秦公子異人(后名子楚),視為奇貨,設策使歸嗣位,為秦莊襄王
任秦相,封文信侯。
攻滅東周,建三川郡,又占領韓、魏上黨郡,北略趙地,建太原郡。
秦王政立,繼任相國,尊為仲父。
又攻韓、魏,建置東郡。
門下食客三千,家僮萬人。
秦王政十年親政后,被免職徙蜀,憂懼自殺。
曾令賓客編撰《呂氏春秋》。
全上古三代文·卷十一
不韋,濮陽人,一云陽翟大賈。
秦莊襄王以為丞相,封文信侯,食河南洛陽十萬戶。
始皇即位,尊為仲父,坐嫪毐事免,就封。
十二年徙蜀自殺。
有《呂氏春秋》二十六卷。
秦始皇 朝代:戰(zhàn)國末至秦

人物簡介

中國歷代人名大辭典
【生卒】:前259—前210 【介紹】: 即嬴政。
莊襄王子。
年十三即位,時政出太后及呂不韋。
九年,親政,平息嫪毐叛亂,放逐呂不韋。
任用李斯、尉繚等,自十七年至二十六年,先后滅六國,完成統(tǒng)一大業(yè),建立中國歷史上第一個封建中央集權國家。
廢謚法,以世計數(shù),自為始皇帝。
廢分封,置郡縣,筑長城,修馳道,車同軌,書同文,統(tǒng)一度量衡和貨幣。
南定百越,北擊匈奴,疆域大擴。
銷毀民間武器,焚燒除秦紀以外的各國史書及民間所藏儒家、諸子典籍,以法為教,以吏為師。
三十五年又坑殺以古非今之方士和儒生四百六十余人。
嚴刑峻法,賦役繁重,連年用兵,民不堪命。
數(shù)出巡視,于第五次巡行途中病死沙丘。
在位三十七年。
全秦文
帝姓嬴,亦姓趙,名政。
伯翳之后,莊襄王子。
年十三,即秦王位,二十六年初并天下,號曰始皇帝。
在位三十七年。

人物簡介

中國歷代人名大辭典
【生卒】:546—629 【介紹】: 南北朝至隋時僧。潁川人,俗姓荀。北周時,入終南山紫蓋峰,獨棲安禪,與世隔絕。武帝滅佛,法藏初不知,經(jīng)四年,始得風聞。后至京師,請復佛法,宣帝不允。旋主陟岵寺,復還山。入隋,奉敕主大興善寺,為國行道。煬帝大業(yè)末,充太平宮寺上座。
全隋文·卷三十五
法藏,開皇中法濟寺沙門。
新脩科分六學僧傳·卷第十六 護教科(二)
潁川潁陰荀氏子也。三歲喪父。十歲喪母。孤獨孑遺。無所依賴。周天和二年。藏生二十二歲矣。上適于二月八日。度僧以祈福。藏因薙落。四年皇子生。詔選名德于醴泉宮。藏復與其數(shù)。時武帝在春坊。趨至殿下。以鮮卑語。問眾僧。眾僧不時對。藏獨進以鮮卑語答所問。廷臣皆喜。詔謂道人身小而膽大。乃敢答太子語如此。仍賜錢獎諭。由是恩眷優(yōu)渥。 建德二年。徙居終南之紫蓋山。三年正月八日。偶得杏實七枚于絕頂。食之甘美。然地僻天寒。卒不知所從來云。未幾。而廢教之禍起。唯藏山居。獨若無與。如是八年。每念下山。以身徇法。大象元年九月。扣關將謁帝。吏訶止之。武侯府上大夫柘王猛。次大夫乙婁謙。詰所自。及朋侶施主姓名。藏辭曰。貧道以山林為家居。鳥獸為徒侶。草木為糧粒。且溥天之下。莫非王土。而紫蓋山陛下之畿甸。若是則朋侶施主。皆陛下也。尚何他問哉。猛等以聞。詔曰朕欲以菩薩儀相治化。此僧既近自紫蓋山來。其今長須發(fā)。著衣冠。為陟岵寺主。詔內史沛國公宇文譯。檢校施行。內史次大夫唐怡元行恭以為非先制不奉詔。十月復謁于城東。引妙莊嚴王二子諫父事。且曰陛下昔為臣子。不能匡諫。遂致先帝。毀圣典。冶靈像。其酷甚于秦之焚書坑儒。上怒。詔即殺之。沛公為營救。上少解。因問沛公曰。道人怖否。進曰。道人愚戇。不知忌諱。身觸刑憲。安能無怖。上愁然變色曰。此固佛經(jīng)所謂護鵝比丘也。昔聞其事。今見其人。是又可殺乎。宜原之。賜菩薩衣冠。主陟岵寺如前詔。藏遽引辭。愿自便。詔御史鮑宏。聽藏于萬年長安藍田盩屋鄠杜五縣。游行。以俟尋訪。大象二年五月二十五日。惰文帝以冢宰。作興教法。六月藏下山。復從薙落。施法服一具。雜彩十五段。青州棗一石。還山。七月又承命下山。議化事。十五日詔景陵公。偕藏檢校。度僧百二十人。并賜法衣以歸。獨留藏宿相府。 大定元年二月十二日。隋受周禪。改元開皇十五日。詔追前度諸僧。于大興善寺行道。二年詔內史舍人趙偉。命所司。月給藏伏苓棗杏蘇油柴炭等料物。以為恒。十四年。自請罷所給料物。武侯將軍素和業(yè)。捐宅構寺。以奉藏。右仆射蘇威。并建寺之大殿尊像。藏齋萬僧。以落之。于是舍人裴矩。宣詔曰。藏禪師落發(fā)僧首。且躬設大齋。弘法之盛其孰可等。今所住寺??擅>弥燃靶箢?。鵝知時旋繞佛座。犳過中不食。煬帝居晉邸。其少子夭殂。寓瘞于藏寺。將出鎮(zhèn)淮海。手書銘。以勒之曰。世途若幻。生死如浮。殤子何短。彭祖何脩。嗚呼予子。有逝無留。永為法種。長依梵儔。因以靈壽杖。施藏曰。每策此時。幸相憶也。藏曰。王以愛子。留寄法門眷焉。其情能復忘乎。是猶杖之于藏也。王不能忘。藏其敢忘哉。十六年。上幸齊州不豫。諸王貴人。造觀音像。為上祝禧。詔迎置法濟寺供養(yǎng)。仁壽元年。上造等身釋迦六驅。詔如前迎置。大業(yè)二年。元德太子薨。凡嚴薦功德。必委藏營治。大業(yè)之季。詔易九宮為寺。以藏補充太平宮寺上座。貞觀初。淮安王首隆敬慕。俄而王薨。藏亦云逝。三年葬干阜南云際寺。沙門孝才。為銘辭??讨懯?/blockquote>
續(xù)高僧傳·卷第十九 習禪四
釋法藏。姓荀氏。潁川潁陰人。三歲喪父。共母偏居。十歲又亡。只身而立。因斯禍苦深悟無常。投庇三寶用希福祐。年二十二。即周天和二年四月八日明帝度僧。便從出俗。天和四年誕育皇子。詔選名德至醴泉宮。時當此數(shù)。武帝躬趨殿下。口號鮮卑問訊眾僧兀然無人對者。藏在末行挺出眾立作鮮卑語答。殿庭僚眾咸喜斯酬。敕語百官。道人身小心大。獨超群友報朕此言。可非健道人耶。有敕施錢二百一十貫。由是面洽每蒙慰問。雖身居寺內。心念幽林。古圣今賢皆依山靜。建德二年二月。刷心蕩志。挾缽擎函。投于紫蓋山。山即終南之一峰也。乃獨立禪房高巖之下。衣以百納。餐以朮松。面青天而沃心。吸白云而填志。三年正月八日游步山頂。忽遇甘杏七枚。即而啖之。流味濃美。周行更索全無來處。即荷冥資但勤勵業(yè)。其年四月二十三日。毀像焚經(jīng)。僧令還俗。給優(yōu)二年。惟藏山居。依道自隱。綿歷八載常思開法。至宣帝大象元年九月。下山謁帝。意崇三寶。到城南門。以不許入進退論理。武候府上大夫拓王猛。次大夫乙婁謙。問從何而來朋侶何在施主是誰。藏報曰。建德二年棄寺入山。三年四月方禁僧侶。惟藏在山。馀并還俗。乃以俗法抑出徒侶。藏只一身在山。林谷為家居。鳥獸為徒侶。草木為糧粒。然自惟忖。普天之下莫非王土。既居紫蓋啖食山糧。準此供給則至尊所施。猛等報奏。下敕曰。朕欲為菩薩治化。此僧既從紫蓋山來。正合朕意。宜令長發(fā)著菩薩衣冠為陟岵寺主。遣內史沛國公宇文繹檢校施行。內史次大夫唐怡元行恭覆奏曰。天下眾僧并令還俗。獨度一人違先帝詔。至十月于城東面別見宣帝。問三教名。朕欲菩薩治化?;颥F(xiàn)天身?;驈牡爻?。或作鹿馬。用斯化道以攝眾生如何。藏引妙莊嚴王子諫父之事。又曰。陛下昔為臣子不能匡諫。遂令先帝焚燒圣典靈像鑄錢。據(jù)斯逆害。與秦始何異。帝怒曰。違朕先皇明詔??闪钐幈M。藏曰。仰觸圣顏。乞刑都市。幽顯同見。誠其本心爾。時命若懸藤而詞氣無駭。頻經(jīng)九奏安詞彌厲。十奏既達。帝曰。道人怖不。藏公曰。人生所重無過于命。處身極刑之地。何能不怖。帝聞愀然改色乃曰。真人護法祐我群生。此則護鵝比丘。朕不殺無事人也。宜舍其刑。一不須問。賜菩薩衣冠。依前為陟岵寺主。頻降寵命。得繼釋門。既獲再生。便辭帝。往林泉山澤請欲幽潛。御史鮑宏。奉敕萬年長安藍田盩厔鄠杜五縣。任藏游行。朕須見日。不可沈隱。雖蒙恩敕終未開弘。怏結心靈思懷圣道。周德云謝隋祚將興。大象二年五月二十五日。隋祖作相。于虎門學六月。藏又下山與大丞相對論三寶經(jīng)宿。即蒙剃落。賜法服一具雜?十五段青州棗一石。尋又還山。至七月初。追藏下山。更詳開化。至十五日。令遣藏共竟陵公檢校度僧百二十人。并賜法服各還所止。藏獨宿相第。夜論教始。大定元年二月十三日。丞相龍飛。即改為開皇之元焉。十五日奉敕追前度者置大興善寺為國行道。自此漸開方流海內。豈非藏戒行貞明禪心郁茂。何能累入朱門頻登御榻。爾后每有恩敕別加慰勞。并敕王公咸知朕意。開皇二年。內史舍人趙偉。宣敕月給茯苓棗杏蘇油柴炭。以為恒料。而性在虛靜不圖榮利。十四年自奏停料隨施供給。武候將軍索和業(yè)者。清信在懷。延至宅中。異禮奉養(yǎng)。積善所熏遂舍所住以為佛寺。藏率俗課勵設萬僧齋。右仆射蘇威。每來參謁。并建大殿尊儀。舍人裴矩。宣敕藏禪師。落發(fā)僧首。又設大齋。弘法之盛熟不可等。其所住處可為濟法。今之隆政坊北門僧寺是也。嘗以慈仁攝慮。有施禽畜依而養(yǎng)之。鵝則知時旋繞。狗亦過中不食。斯類法律不可具紀。煬帝晉蕃時。臨太尉第三子綿疾夭殂。瘞于斯寺。乃勒銘曰。世途若幻生死如浮。殤子何短彭祖何修。嗚呼余子有逝無留。永為法種長依法儔。教因施藏靈壽杖曰。每策此杖時賜相憶。答曰。王殤幼子長就法門。藏策靈壽何敢忘德。十六年隋祖幸齊州失豫。王公已下奉造觀音。并敕安濟法供養(yǎng)。仁壽元年。文帝造等身釋迦六軀。敕令置于藏師住寺。大業(yè)二年。元德太子薨。凡營福業(yè)經(jīng)像佛殿皆委于藏。大業(yè)末歲下敕九宮。并為寺宇度僧。綱管相續(xù)維持。以藏名稱洽聞。乃補充太平宮寺上座。綏緝少達無替所臨。及大唐建議人百一心?;窗餐鮿?chuàng)繕兵旗于斯寺宇。因受王請終身奉養(yǎng)。貞觀之始情奉彌隆思報罔極。畢由造寺伺隙未展。王便物故本祈不果。藏亦終焉。以貞觀三年終于鄠縣觀臺。因殮武子堆南云際寺。沙門孝才。夙素知德。為銘貞石。在于龕側矣。
高僧摘要·品高僧摘要卷三
姓荀。
潁川潁陰人。
三歲喪父。
共母偏居。
十歲母亡。
只身而立。
因斯禍酷。
深悟無常。
年二十二。
周天和二年四月八日。
明帝度僧。
從便出俗。
天和四年。
誕育皇子。
詔選明德。
至醴泉宮。
武帝躬趨殿下。
口號鮮卑問訊。
眾僧兀然。
無人對者。
藏在末行。
出眾獨立。
作鮮卑語答。
殿庭僚眾。
咸喜斯酬。
敕語百官。
道人身小心大。
獨超群友。
報朕此言。
可非健道人耶。
有敕施錢二百一十貫。
由是面洽。
每蒙慰問。
雖身居寺內。
心念幽林。
建德二年二月。
挾缽擎函。
投于紫蓋山。
山即終南之一峰也。
乃獨立禪房高巖之下。
衣以百衲。
餐以木松。
三年正月八日。
游步山頂。
忽遇甘杏十枚。
即而啖之。
既荷冥資。
但勤勵業(yè)。
其年四月二十三日。
毀像焚經(jīng)。
僧令還俗。
惟藏山居。
依道自隱。
綿歷八載。
常思開法。
至宣帝大象元年九月。
下山謁帝。
意崇三寶。
到城南門。
對武侯府上大夫拓王猛曰。
建德二年。
棄寺入山。
三年四月。
方禁僧侶。
惟藏在山。
馀并還俗。
藏一身在山。
林谷為家居。
鳥獸為徒侶。
草木為糧粒。
然自惟忖。
普天之下。
莫非王土。
既居紫蓋。
啖食山糧。
準此供給。
則至尊所施。
猛等執(zhí)奏。
下敕曰。
朕欲為菩薩治化。
此僧既從紫蓋山來。
正合朕意。
宜令長發(fā)。
著菩薩衣冠。
為陟岵寺主。
內史次大大唐怡元覆奏曰。
天下眾僧。
普令還俗。
獨度一人。
違先帝詔。
至十月。
于城東面。
別見宣帝。
問三教名。
朕欲菩薩治化。
或現(xiàn)天身。
或從地出。
或作鹿馬。
用斯化道。
以攝眾生如何。
藏引妙莊王二子諫父之事。
又曰。
陛下昔為臣子。
不能匡諫。
遂令先帝焚燒圣典。
靈像鑄錢。
據(jù)斯逆害。
與秦始何異。
帝怒曰。
違朕先皇明詔。
可令遽盡。
藏曰。
仰觸圣顏。
乞刑都市。
幽顯同見。
誠其本心。
爾時命若懸藤。
而詞氣無駭。
頻經(jīng)九奏。
安詞彌厲。
十奏既達。
帝曰。
道人怖不。
內史沛公曰。
人生所重。
無過于命。
處身極刑之地。
何能不怖。
帝聞愀然改色。
乃曰。
真人護法。
祐我群生。
此則護鵝比丘。
朕不殺無事人也。
宜舍其刑。
一不須問。
賜菩薩衣冠。
依前為陟岵寺主。
頻降寵命。
得繼釋門。
既獲再生。
便辭帝往林泉山澤。
請欲幽潛。
御史鮑宏奏敕。
萬年長安藍田盩厔鄠杜五縣。
任藏游行。
朕須見日。
不可沉隱。
雖蒙恩敕。
終未開弘。
怏結心靈。
思懷圣道。
周德云謝。
隋祚將興。
大象二年五月二十五日。
隋祖作相于虎門。
六月藏又下山。
與大丞相。
對論三寶。
經(jīng)宿即蒙剃發(fā)。
賜法服一具。
雜?十五段。
青州棗一石。
尋又還山。
至七月初。
追藏下山。
更詳開化。
至十五日。
令藏共景陵公檢校度僧。
百二十八。
并賜法服。
各還所止。
藏獨宿相第。
夜論教始。
大定元年二月十二日。
承相龍飛。
即改為開皇之元焉。
十五日奉敕。
追前度者。
置大興善寺。
為國行道。
自此漸開。
方流海內。
藏戒行貞明。
禪心郁茂。
數(shù)入朱門。
頻登御榻。
開皇二年。
內史舍人趙偉宣敕。
月給茯苓棗杏。
酥油柴炭。
以為恒料。
而性在虛靜。
不圖榮利。
十四年。
自奏停料。
隨施供給。
武侯將軍素和業(yè)者。
清信在懷。
延至宅中。
冀禮奉養(yǎng)。
積善所熏。
遂舍所住。
以為佛寺。
藏率俗課勵。
設萬僧齋。
右仆射蘇威。
每來參謁。
并建大殿尊儀。
舍人裴矩宣敕。
藏禪師落發(fā)。
僧首又設大齋。
弘法之盛。
不可等倫。
以貞觀二年。
終于鄠縣觀臺。
因殮于阜南。
云際寺沙門孝才為銘。
貞石于龕側。

人物簡介

神僧傳·卷第六
英禪師。
居西京法海寺。
有異人來謁曰。
弟子知有水陸齋可以利益幽明。
自梁武歿后因循不行。
今大覺寺有吳僧義濟藏此儀文。
愿師往求。
以來月十五于山北寺如法修設。
茍釋狴牢敢不知報。
英公尋詣義濟。
得儀文以歸即以所期日于山北寺修設。
次日曛暮向者異人與十數(shù)輩來謝曰。
弟子即秦莊襄王也。
又指其徒曰。
此范睢穰侯白起王剪張儀陳軫。
皆秦臣也。
咸坐本罪幽囚陰府。
大夜冥冥無能救護。
昔梁武帝于金山寺設此齋時。
前代紂王之臣皆免所苦。
弟子爾時亦暫息苦。
然以獄情未決不得出離。
今蒙吾師設齋。
弟子與此徒輩。
并列國諸侯眾等皆乘善力將生人間。
慮世異國殊故此來謝。
言訖遂滅。
自是儀文布行天下作大利益。

人物簡介

新脩科分六學僧傳·卷第二十 持志科
蚤歲出家。
尤謹戒律。
寺居京師布政坊。
咸亨間。
寺主慧簡。
偶曉立庭際。
覺有二人。
入英院者。
下顧其足。
殊未嘗踐地。
簡心異之。
因過英問所遇。
英曰。
此蓋??莊襄王使也。
莊襄王以滅東周。
絕姬祀。
受罪地下。
其不得食者。
已八十年于茲矣。
頃以饑虛之故。
乃從予求之曰。
師大慈。
幸勿辭也。
且吾從者三百人。
其為師費可量哉。
明日當赴。
愿師其周濟焉。
于是英治具畢備。
然而無酒。
則簡復取以助之。
及期列坐如禮。
莊襄向英歷指之曰。
此白起也。
此王剪也。
此陳軫也。
或以殺戮。
或以奸詐。
皆為仇對。
所執(zhí)持云。
既而俱致謝再三。
行相顧曰。
尚何時復獲一飽。
如今日也。
繼而曰。
俟二十年。
英徐語以酒非我有昔寔出簡耳。
君臣聞之。
尤銜感。
問英曰。
師知城東通化門外冢墓否。
昔吾葬時。
諸所徇物。
無慮鉅萬。
逮離亂來。
雖屢發(fā)掘。
猶有存者。
其幸用畚鍤。
則吾庶幾其小償矣。
英笑曰。
吾出家者流。
又安能為董卓摸金中即將邪。
長揖而別。
宋高僧傳·卷第十八 感通篇第六之一
釋道英。
不知何許人也。
戒德克全名振天邑。
住寺在布政坊。
咸亨中見鬼物寺主慧簡。
嘗曰。
曉見二人行不踐地。
入英院焉。
簡怪而問之。
英曰。
向者秦莊襄王使使傳語。
饑虛甚久。
以師大慈欲望排食并從者三百人。
勿辭勞也。
吾以報云。
后日曉具饌。
可來專相候耳。
簡聞之言。
以酒助之及期果來。
侍從甚嚴。
坐食倉黃謂英曰。
弟子不食八十年矣。
英問其故。
答曰。
吾生來不無故誤其如滅東周絕姬祀。
或責以功德。
吾平日未有佛法可以懺度。
唯以赦宥矜恤煢獨塞之。
終為未補。
以福少罪多受對未畢。
今此一餐。
更四十年方復得食。
因歷指座上云。
此是白起王剪。
為殺害多罪報未終。
又云。
此陳軫以虛詐故。
英曰。
王何不從人索食而甘虛腹。
此奚可忍乎。
曰。
慈心人少。
馀人不相見。
吾緣貴人不可妄行崇禍。
所以然也。
英指酒曰。
寺主簡公將獻。
深有所愧。
垂去謂英曰。
甚感此行傷費。
饜飫可知。
弟子有少物即送相償。
城東通化門外尖冢。
以其銳上而高大。
是吾棲神之所。
世人不知妄云呂不韋墓耳。
英曰。
往遭赤眉開發(fā)何有物來。
曰賊取不得。
英曰。
貧道非發(fā)丘中郎。
是出家人無用物所。
必勿將來。
言訖長揖而去。
英感下趣如此。
罔知終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