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物:李泰

相關(guān)人物:共 8 位
共 8 首
釋法恭 朝代:隋末唐初

人物簡介

新脩科分六學(xué)僧傳·卷第二十三 義解科(三)
生吳之顧氏。初娩有異光燭室。童年事武丘聚法師出家。登具后。受成實于馀杭寵公毗曇于玘公。建寵將終。乃付以麈尾托之。道統(tǒng)。自爾法席之盛。不減前輩。復(fù)游建康。詢歷宗匠。盡祛平生礙膺之惑。旋軫鄉(xiāng)里。其進修視昔有加。隋開皇中。刺史劉權(quán)躬謁山庭。起住回向寺。國朝貞觀十一年。詔與常州法宣。同赴洛對楊黼扆侍燕經(jīng)筵。屢賜縑。且留供養(yǎng)。魏邸出牧雍州聞而敬慕遙致書疏。請為戒師。既發(fā)大心。仍頒豐施。于是朝野緇素。駢肩而至。負笈而趨矣。十四年十月十六日。遷化于西京大莊嚴寺。春秋七十有三。詔加賻贈官給靈輿資費。使弟子慧驡扶護歸。葬。以十五年二月十五日。窆于山之南嶺。碑則中書令江陵公岑文本序朝散大夫著作即劉子翼銘。
續(xù)高僧傳·卷第十四 義解篇十
釋法恭。
姓顧氏。
吳郡吳人也。
正信天發(fā)成德自然。
妙識悟道高情拔俗。
故知為道者貴其精力。
通方者歸其至當(dāng)。
立朝者宗其篤誠。
招隱者味其閑放。
詳之于恭。
諒法侶之羽儀。
人倫之準的矣。
初生之夕室有異光。
爰洎撫塵便能舍俗。
事武丘聚法師為弟子也。
受具之后。
聽馀杭寵公成實屺公毗曇。
逮寵將亡。
乃以麈尾付囑。
凡斯先達皆人杰也。
恭既受法寄相續(xù)弘持。
三吳九派之流。
爭趨問道。
而勞謙終日應(yīng)對不疲。
行高而挾如愚。
學(xué)廣而陳面壁。
后言游建業(yè)歷詢宗匠。
深疑碩難每祛懷抱。
固有無得之道大弘。
遺名之情斯著。
乃旋軫舊壤。
幽居于武丘山焉。
燒指供心。
痛惱之情頓遣。
檐禽庭獸。
長往之志彌存。
開皇中年。
州將劉權(quán)。
政成吳土心游釋教。
乃嚴駕山庭屈還城邑。
住回向寺。
既迫茲固請翻然回慮。
以為體道由心。
道存則喪于彼我。
立教在跡。
教行則混其顯晦。
乃游洛轉(zhuǎn)法通流甘露。
挹河仰岳均美前奇。
大唐闡化彌崇弘演。
貞觀十一年下敕赴洛。
常州法宣同時被召亦既來儀。
深降恩禮對揚帷扆。
辯說紛綸明像教之興滅。
證遺法之囑付。
入侍宴筵既摛雅什。
田衣作詠仍即賜縑。
有感圣衷深見顏色。
特詔留住傳送京師。
四事資給務(wù)令優(yōu)厚。
雍州牧魏王。
遙加欽請以為戒師。
親降疏曰。
昔道安晦跡襄陽。
聲馳秦闕。
慧遠棲心廬岳。
名振晉京。
故知善言之應(yīng)非徒千里。
明月所照不隔九重。
法師笠澤上仁震維高德。
律行凈于青眼。
威儀整于赤髭。
傳燈之智不窮。
法施之財無盡。
弟子攝此心馬。
每渴仰于調(diào)御。
墾此身田常載懷于法雨。
若得師資有托。
冀以祛此六塵。
善尊啟行。
庶無迷于八正。
謹遣咨祈佇承慈誘。
既膺斯請供施特隆。
自爾朝野明達緇素清高。
聞風(fēng)延佇望室奔湊者。
厥罕書矣。
然其廣植德本遐舉勝幢。
寶殿臨云金容照日。
講筵初辟負笈相趨。
談疏才成名都紙貴。
加以博通內(nèi)外。
學(xué)海截其波濤。
鴻筆彫章。
文囿開其林藪。
以貞觀十四年十月六日。
遷神于西京大莊嚴寺。
春秋七十有三。
冕旒興悼有識含悲降敕加以賻贈。
并造靈輿。
遞給傳乘。
付弟子慧襲送柩還鄉(xiāng)。
以十五年二月十五日。
窆于武丘之南嶺。
道俗奔赴望途悼泣。
門人等師資增感歲序易馳。
非夫琓琰孰陳不朽。
乃共豎豐碑。
式陳偈頌。
中書令江陵公岑文本制序。
朝散大夫著作郎劉子翼制銘。
兩敘風(fēng)聲各其志矣。

人物簡介

中國歷代人名大辭典
【生卒】:571—639 【介紹】: 唐太原祁人,字叔玠。王僧辯孫。幼孤,性雅淡,少嗜欲,安于貧賤,交不茍合。隋時為奉禮郎。入唐,為太子李建成中舍人。太宗素知其才,召拜諫議大夫。圭每推誠納忠,多所獻替,太宗多納其言,遷黃門侍郎,兼太子右庶子。貞觀二年任侍中,與房玄齡、李靖、溫彥博、魏徵等同知國政。能推人之長,有自知之明。因故貶同州刺史。官終禮部尚書。卒時,太宗素服舉哀,悼惜久之。謚懿。
唐詩大辭典 修訂本
【生卒】:571—639 字叔玠,太原祁(今山西祁縣)人。
原為烏丸氏,曾祖神念自魏奔梁,改姓王氏。
仕隋為奉禮郎。
入唐,初為太子舍人,因事流于巂州。
太宗知其才,召為諫議大夫。
貞觀元年(627),賜爵永寧縣男,遷黃門侍郎,兼太子右庶子。
二年,拜侍中,與房玄齡等同知國政。
后進爵為郡公。
七年,出為同州刺史。
俄召為禮部尚書,兼魏王泰師,與諸儒正定《五禮》。
十三年卒,贈吏部尚書,謚曰懿。
生平見《舊唐書》、《新唐書》本傳。
其詩質(zhì)樸沉健,不同時尚。
全唐詩》存詩2首。

人物簡介

唐詩大辭典 修訂本
字士紳,吳郡(今江蘇蘇州)人。
隋文帝仁壽中,召補春宮學(xué)士。
煬帝大業(yè)中,為燕王楊倓記室。
唐太宗貞觀二年(628)后,為越王(太宗子李泰)文學(xué)。
十年,李泰徙封魏王,仍為王府文學(xué),授朝散大夫。
事跡據(jù)《吳郡志》卷二一引《大業(yè)雜記》。
日本藏唐卷子本《翰林學(xué)士集》存其詩1首,《全唐詩續(xù)拾》據(jù)之收入。
全唐詩續(xù)補遺
陸搢,字大紳,吳郡人。隋仁壽中,召補春宮學(xué)士,大業(yè)中為燕王記室。唐貞觀中,授朝散大夫、魏王府文學(xué)。詩一首。(《全唐詩》無陸搢詩,傳據(jù)《吳郡志》卷二一引《大業(yè)雜記》,從張忱石說)

人物簡介

中國歷代人名大辭典
【介紹】: 唐京兆武功人,字慎行。
蘇威孫。
高祖武德中為李世民咨議、典簽。
尚南康公主,拜駙馬都尉。
魏王泰府司馬,博學(xué)有美名,重之,勸開館引文學(xué)士,著書名家。
歷吏部侍郎、太子左庶子。

人物簡介

中國歷代人名大辭典
【介紹】: 唐京兆萬年人。
少與隱太子善,官檢校左衛(wèi)率。
高祖武德七年,坐太子事,流越巂。
未幾,征拜主爵郎中。
太宗貞觀初,王圭數(shù)薦之,遷尚書左丞。
歷吏部、黃門侍郎,拜御史大夫。
與王圭、房玄齡、魏徵等俱承顧問,議以政事。
又與高士廉等同修《氏族志》,累承賞賚。
以預(yù)魏王李泰事,改太常卿。
貞觀十九年,太宗討遼東,命主餉運,詔河北列州皆取挺節(jié)度。
挺市木造船運糧,行八百里而渠塞,乃廥米不行,坐廢為民。
使以白衣從破蓋牟城。
旋復(fù)以怨望貶象州刺史。
歲余卒,年五十八。
全唐文·卷一百五十四
挺。雍州萬年人。高祖平京師。署隴西公府祭酒。貞觀朝歷吏部黃門侍郎。拜御史大夫。封扶風(fēng)縣男。貶象州刺史。卒年五十八。

人物簡介

中國歷代人名大辭典
【介紹】: 唐蒲州河?xùn)|人。
其先南陽人。
妻為武則天從姊。
魏王泰府,與蕭德言、謝偃等撰《括地志》。

人物簡介

中國歷代人名大辭典
【生卒】:619—645 【介紹】: 唐太宗長子。字高明。因生于承乾殿而命名。始封恒山王,又徙封中山。太宗即位立為皇太子。性敏惠,太宗愛之。及長,好聲色,漫游無度,然懼帝,秘其跡。每臨朝必言忠孝,退朝則與群小褻狎。后廢為庶人,徙黔州而卒。謚憫。
全唐文·卷九十九
承乾字高明。
太宗長子。
武德三年封恒山王。
七年徙封中山。
太宗即位。
為皇太子。
甫八歲。
特敏惠。
太宗使裁決庶政。
有大體。
每行幸。
令監(jiān)國。
及長。
好聲色慢游。
過惡寖聞。
魏王泰有美名。
謀奪嫡。
而承乾病足。
不良行。
懼廢。
交惡。
陰召左衛(wèi)副率封師進及刺客張師政紇干承基謀殺。
不克。
遂與漢王元昌及侯君集等喢臂血盟。
謀以兵入西宮。
貞觀十七年。
齊王祐反。
事連承基。
系獄當(dāng)死。
因上變。
治之。
事皆明驗。
廢為庶人。
徙黔州。
十九年死。
開元中贈還爵土。

人物簡介

中國歷代人名大辭典
【生卒】:885—963 【介紹】: 五代宋京兆萬年人,字國寶。后梁末帝乾化中進士。后唐拜中書舍人。后周太祖時,歷禮、刑、兵部尚書。宋初召加少傅。好學(xué)工詩,嘗作《小隱詩》以明志。
唐詩大辭典 修訂本
【生卒】:885—963 字國寶,京兆萬年(今陜西西安)人。
后梁乾化中登進士第,初兩為幕府從事,后任著作郎、右拾遺。
后唐同光中,為魏王都督府記室參軍。
明宗即位,辟為周帥羅周恭掌書記,歷祠部、水部郎中。
后晉天福二年(937),加知制誥,拜中書舍人。
六年,轉(zhuǎn)御史中丞。
歷左丞、吏部侍郎、判吏部銓。
后周廣順初,遷禮部尚書,俄改刑部尚書、判兵部,以太子少保致仕。
入宋,召加太傅。
建隆四年(963)卒。
生平見《唐詩紀事》卷七一、《宋史》本傳。
易簡好學(xué)工詩,《全唐詩》存詩1首。
全唐文·卷八百六十一
易簡字國寶。京兆萬年人。梁乾化中進士。歷鄧州節(jié)度推官。入后唐。累遷中書舍人。晉初判宏文館史館事。拜御史中丞。周廣順初遷禮部尚書。改刑部。顯德四年以太子少保致仕。入宋。建隆四年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