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物簡介
人物簡介
【生卒】:284—364 【介紹】: 東晉丹陽句容人,字稚川,自號抱樸子。少貧好學。博覽典籍,尤好神仙導養(yǎng)之法。師事鄭隱、鮑玄,并得其法。惠帝太安中,以破石冰功,拜伏波將軍。后還鄉(xiāng)里,賜爵關內侯。入東晉,聞交阯出丹砂,求為句漏令,遷廣州,止羅浮山煉丹,積年而卒。有《抱樸子》、《金匱藥方》、《神仙傳》、《集異傳》等。全粵詩·卷二
全晉文葛洪(二八四 — 三六四),字稚川。原籍丹陽句容。少時好學,家貧,乃自采薪以貿紙筆,夜輒寫書誦習,遂以儒學知名。性木訥寡欲,而好尋究書義,尤好神仙導養(yǎng)之法。從祖玄,吳時方士,以其煉丹秘術授弟子鄭隱,洪就隱學,悉得其法。后師事南海太守鮑靚,靚以女妻之,復傳靚業(yè)。晉惠帝太安中,石冰作亂,吳興太守顧秘檄洪為將兵都尉,討破之,遷伏波將軍。洪見天下已亂,乃參廣州刺史嵇含軍事。含遇害,遂停南土多年,始還鄉(xiāng)里。元帝為丞相,辟為掾。以平賊功,賜爵關內侯。成帝咸和初,司徒王導召補州主簿,轉司徒掾,遷咨議參軍。聞交趾出丹,堅求為句漏令,將子侄俱行。至廣州,刺史鄧岳留不聽去,遂止羅浮山煉丹。岳表補東官太守,又辭不就。在山積年,優(yōu)游閑養(yǎng),著述不輟,自號抱樸子,因以名書。卒年八十一。《晉書》卷七二、元趙道一《歷世真仙體道通鑒》卷二四、清宋廣業(yè)輯康熙五十六年刊《羅浮山志會編》卷四有傳。詩五首。
洪字稚川,丹陽句容人,吳方士玄從孫。惠帝時,吳興太守顧秘檄為將兵都尉,遷伏波將軍,后參廣州刺史嵇含軍事,含遇害還鄉(xiāng)。元帝為丞相,辟為掾,以功賜爵關內侯。咸和初,司徒王導召補州主簿,轉司徒掾,遷咨議參軍,選為散騎常侍,領大著作。固辭,求為句漏令,刺史鄧岳表為東官太守,又辭不就。卒年八十一。有《喪服變除》一卷,《抱樸子·內篇》二十一卷,《外篇》五十一卷,《神仙傳》十卷,《肘后方》六卷,《神仙服食藥方》一卷。
人物簡介
【介紹】: 五代時連州人,字益之。少負大志,棲隱靜福山,罕與俗接。尤工詩賦,遇佳山水,留題殆遍。后梁末帝龍德二年擢進士第。南漢高祖劉?即位,損獻十策,逾年,授永州團練判官,后累官至尚書、左仆射。因極諫致忤高祖,退居永州,詩酒自娛,病卒。初,損與桑惟翰、宋齊丘友善,每論天下事,二人自以為不及。又嘗與鄭谷、僧齊己定近體詩諸格,為詩人所宗。有《桂香集》、《射法》。唐詩大辭典 修訂本
生卒年不詳。字益之,連州(今屬廣東)人。少隱連州靜福山,又曾從匡廬處士陳沆學。后梁初應進士舉,遍投所著于公卿間。龍德二年(922)登進士第。會兵亂,遂家居。后依南漢高祖幕府,高祖頗親任之,授永州團練判官。長興初,進團練副使。累官至左仆射。后因諫忤高祖,又患足疾,遂退居永州北滄塘湖上,以詩酒自娛,尋病卒。生平見《五代史補》卷二,《詩話總龜》卷一〇、卷一六,《十國春秋》、《南漢書》本傳。損工詩賦,遇山水勝景輒留題,頗有文聲。鄭谷稱其詩“殆奪真宰所有也”(《南漢書》)。曾與鄭谷、齊己厘定近體詩諸格,為湖海騷人所宗。又曾著《三要》,《桂香集》等,今均佚?!?a target='_blank'>全唐詩》存詩4首、斷句10聯(lián),其中《書壁》一首,當為后人改賀知章詩而竄入者?!度圃娎m(xù)拾》補詩1首,斷句2。全粵詩·卷一九
人物簡介
人物簡介
【介紹】: 宋昭州恭城人。仁宗皇祐初進士。為永定縣尉,棄官不仕??v游山水。愛廣州清遠縣峽山,游之久,不復返。全宋詩
安昌期,昭州恭城(今屬廣西)人。仁宗皇祐間進士(《萬姓統(tǒng)譜》卷二五)。初為橫州永定尉,以事罷,遂不復仕,放曠山林間。嘉祐五年(一○六○),至惠州與胡濟游從。英宗治平二年(一○六五),居峽山廣慶寺。事見明嘉靖《惠州府志》卷一四。全粵詩·卷二四
安昌期,原籍昭州恭城。隱清遠峽山。青年時曾舉進士。宋仁宗皇祐中,朝廷以儂智高之難,推恩三廣進士,曾參與禮部試者,皆特試。昌期因此得官,初為橫州永定縣尉,以事去官。不復仕,獨與一童來廣州,放曠山水間。嘉祐五年(一〇六〇)至惠州,值同年曲江胡濟為海豐令,游從甚久。平日輒以道家小術示人以娛之。英宗治平二年(一〇六五),攜童至中宿峽山偕隱。嘗游廣慶寺,謂訪和光洞,數日不返。寺僧意其為虎豹所食,率仆夫求之不獲,惟見石室間有詩云云,后題“前橫州永定縣尉安昌期筆”,然后知其得道。元趙道一《歷世真仙體道通鑒》卷四九、明姚良弼修嘉靖三十五年刊《惠州府志》卷一四、明黃佐纂修嘉靖四十年刊《廣東通志》卷六四有傳。詩一首。
人物簡介
崔羽,號紫霞真人,唐州(今河南唐河縣)人。少錄京師班直,后休官學道。高宗紹興初游羅浮,時已老,居東莞上清觀,一日坐化。民國《東莞縣志》卷七四有傳。今錄詩三首。全粵詩·卷二八
崔羽,號紫霞。原籍唐州。少隸京師班直,休官學道。宋高宗紹興間游羅浮,已老矣。初不自言其年,朱顏方瞳,舉止樸野,性喜酒,有具饌邀之,輒赴飲,飲必醉且歌,所言休咎皆驗。后居東莞,與黎如璧友善,逝于莞邑上清觀。元趙道一《歷世真仙體道通鑒續(xù)編》卷四、明張二果曾起莘纂崇禎《東莞縣志》卷八、清宋廣業(yè)輯康熙五十六年刊《羅浮山志會編》卷五有傳。詩三首。
人物簡介
【生卒】:1169—1211 【介紹】: 宋道士?;葜莶┝_人,字南木,號翠虛。相傳得太乙金丹訣,以捻土噀水為人治病,人稱“陳泥丸”?;蛟茋L提舉道錄院。后歸羅浮山,相傳能驅狐鞭龍,浮笠濟湍,顯示諸種神異。有《翠虛妙悟集》。全宋詩
陳楠(?~一二一三),字南木,號翠虛,惠州博羅(今屬廣東)人。初以盤櫳箍桶為業(yè)。后從薛道光受金丹之道,嘗以泥丸治病,人稱陳泥丸?;兆谡烷g,擢提舉道錄院事。入羅浮山,以丹法授白玉蟾。寧宗嘉定六年入水而逝。有《翠虛篇》一卷傳世。事見《靜馀玄問》、《歷世真仙體道通鑒》卷四九?!£愰姡杂坝∶髡y(tǒng)刊《道藏》太玄部《翠虛篇》為底本。參校《道藏精華錄》第八集所收清董德寧輯本(簡稱《精華錄》)。新輯集外詩附于卷末。全粵詩·卷二六
全宋文·卷六○六一
陳楠,字南木,號翠虛子,家世為瓊州(治今海南海口)人,一說惠州博羅(今廣東博羅)人。幼年師事毗陵禪師薛道光,受太乙火符之法。丹道既成,復歸桑梓,以箍桶為業(yè),混跡民間。常撮土為丸,為人治病,故世稱「陳泥丸」。后隱于羅浮山。嘉定初游黎母山,遇道人傳以太乙雷法,楠以授之白玉蟾,遂行于世。著有《翠虛篇》一卷(存)。道教奉為南宗第四祖。見白玉蟾《翠虛真人得法記》(正統(tǒng)道藏《道法會元》卷一○八),又參《歷世真仙體道通鑒》卷四九。
人物簡介
【介紹】: 宋閩清人,家瓊州,字白叟,又字如晦,號海瓊子,又號海蟾。入道武夷山。初至雷州,繼為白氏子,自名白玉蟾。博覽眾籍,善篆隸草書,工畫竹石。寧宗嘉定中詔征赴闕,對稱旨,命館太乙宮。傳其常往來名山,神異莫測。詔封紫清道人。有《海瓊集》、《道德寶章》、《羅浮山志》。全宋詩
白玉蟾(一一九四~?),本名葛長庚,因繼雷州白氏為后,改今名。字白叟、以閱、眾甫,號海瓊子、海南翁、瓊山道人、蠙庵、武夷散人、神霄散吏、紫清真人,閩清(今屬福建)人,生于瓊山(今屬海南)。師事陳楠學道,遍歷名山。寧宗嘉定中詔赴闕,命館太乙宮,賜號紫清明道真人(明嘉靖《建寧府志》卷二一)。全真教尊為南五祖之一。有《海瓊集》、《武夷集》、《上清集》、《玉隆集》等,由其徒彭耜合纂為《海瓊玉蟾先生文集》四十卷。事見本集卷首彭耜《海瓊玉蟾先生事實》。 白玉蟾詩,以明正統(tǒng)??仙重編《海瓊玉蟾先生文集》六卷、續(xù)集二卷為底本。校以影印《道藏》本《上清集》、《武夷集》、《玉隆集》(簡稱上清集、武夷集、玉隆集),明萬歷藍格鈔《海瓊白真人文集》(簡稱明鈔本,藏北京大學圖書館),劉雙松安正堂刊《新刻瓊琯白先生集》(簡稱劉本),清乾隆刊《宋海瓊白真人詩文全集》(簡稱乾隆本)。校本多出底本之詩及新輯集外詩,另編為一卷。全粵詩·卷三一
詞學圖錄
葛長庚(1194 -?)字如晦、紫清、白叟,為白氏繼子,故又名白玉蟾,號蠙庵、海蟾、海瓊子、海南翁、武夷散人、神霄散吏。閩清(今屬福建)人。入道武夷山。嘉定中,詔征赴闕,館太乙宮,封紫清明道真人。曾舉童子科,后出家為道士,師事陳楠九年,楠死,游歷天下,后隱居著述,致力傳播丹道,為南宗第五代傳人,即"南五祖"之五,飛升后封號為"紫清明道真人",世稱"紫清先生"。有石刻留惠州西湖玄妙觀。幼聰慧,諳九經,能詩賦,長書畫,善篆隸草書。楊慎《詞品》稱 "亦有思致,不愧詞人"。陳廷焯《白雨齋詞話》云:"葛長庚詞,一片熱腸,不作閑散語,轉見其高。其《虞美人》諸闋,意極纏綿,語極俊爽,可以步武稼軒,遠出竹山之右。"又云:"葛長庚詞,脫盡方外氣,李易安詞卻未脫盡閨閣氣。" 所著《海瓊集》,附詞一卷《玉蟾詩余》。 又有《玉隆集》、《上清集》、《武夷集》(后由弟子彭耜編為《海瓊玉蟾先生文集》)、謝顯道編《海瓊白真人語錄》、《道德寶章》、《海瓊詞》、彭耜編《海瓊問道集》。全宋文·卷六七四六
白玉蟾(一一九四——?),本姓葛,名長庚,父亡,母改適白氏,遂為白氏子,改名玉蟾,字如晦,號海蟾,又號海瓊,瓊州(治今海南瓊山)人。少學道,師翠虛子陳楠于羅浮山。嘉定中游歷江南,常居武夷山。徵赴闕,對稱旨,詔封紫清真人。紹定中猶在世。博學善屬文,工書畫,自謂「平生翰墨半天下」。道教奉為南宗第五祖。見《歷代真仙體道通鑒》卷四九,《棲真志》卷四,《圖繪寶鑒》卷四及所撰諸文。著作今存《常清靜經注》、《九天應元雷聲普化天尊玉樞寶經集注》、《上清集》、《玉隆集》、《武夷集》等,后人又輯有《海瓊白真人語錄》、《海瓊問道集》、《海瓊傳道集》、《紫清指玄集》等。見本集卷首彭耜《瓊海玉蟾先生事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