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物:趙爾巽

相關(guān)人物:共 10 位。
共 10 首

人物簡介

維基
劉海鰲(1830年1月27日—?
年),派名光綬,字仙洲,號曉瀾,道光十年庚寅正月初三日(1830年1月27日)生。
四川省夔州府云陽縣水田溝人,民籍,廩膳生。
咸豐二年壬子本省鄉(xiāng)試中式第43名,覆試一等第18名,會試中式第250名,覆第二等第22名,殿試二甲42名,朝考一等第29名,欽點翰林院庶吉士。
同治十年四月散館授翰林院編修,十三年六月充國史館協(xié)修,光緒元年大考二等第30名,六年二月充功臣館纂修,七年四月功臣館總纂,十二月充文淵閣校理,八年京察一等,奉旨交軍機處記名以道府用,三月充國史館纂修,六月充日講起居注官,十月補授詹事府右春坊右贊善,二十九日補授云南糧儲道。
劉海鰲在京頗有文名。
為趙爾豐家延為西賓,訓誨趙爾豐、趙爾巽兄弟。
宣統(tǒng)末年,趙氏兄弟先后赴四川任總督。
趙爾豐曾專門起岸,欲面謁老師。
聽說劉已去世,只有師母貧居農(nóng)村,生活艱難,趙立命接師母下城。
面致慰問,并囑地方官照頤其生活。
趙離奉后,夔州府縣官為她購置田地五十石,怡養(yǎng)天年。
劉做過一任云南糧道官,奉慈禧之命,去云南巡視考察。
至某縣,劉在視察中用腳踢一糧倉木質(zhì)墻壁,墻壁“崆崆”發(fā)聲,劉心知其中已無存糧,并未露聲色。
但盜賣國庫糧食的貪官心中有鬼,就在接待筵席中下毒。
奸計得逞劉中毒身亡。
遺體運回奉節(jié)甲高,葬于大旁,甲高人至今呼為“道臺墳”。

人物簡介

中國歷代人名大辭典
【生卒】:1843—1910 【介紹】: 清江蘇江都人,字繩之,別字韜園。監(jiān)生。同治間從軍,鎮(zhèn)壓捻軍。又在甘肅主關(guān)內(nèi)外糧運供左宗棠征西軍。光緒間官至廣西巡撫。旋因故罷歸。后以副都統(tǒng)銜督東三省鹽務及財政局。旋又劾罷。有《俞俞齋詩文集》。
詞學圖錄
史念祖(生卒不詳) 字繩之。
江蘇江都(今江蘇揚州)人。
刑部尚書致儼孫。
幼穎異,好讀兵家言。
逾冠,入貲為通判。
同治八年,除山西按察使,年未及三十也。
十年,左遷甘肅安肅道,主關(guān)內(nèi)外糧運。
二十一年,授廣西巡撫。
三十一年,賞加副都統(tǒng)銜,命赴奉天隨將軍趙爾巽治賑。
善花卉、工詩詞,喜謎,據(jù)近人葉景葵《卷盦書跋》載:"公性好勝,極詼諧,文思亦極敏銳。
正月問,署外有以燈虎為市者,每攜幕客同往,非將各題全數(shù)猜中不止。
會大風極寒,未畢猜,即返寓。
途遇友人,勸其少休,公奮然日:'汝不勸則已,既勸我必再往。
'又入場,全猜中乃返。
......某日食頃,忽曰:我得一謎,出《西廂》一句:'金蓮蹴損牡丹芽'射今人名一。
眾猜皆不中,公笑曰:潘履園'。
"有《俞俞齋文稿》2卷、《韜園隨筆》、《清畫家詩史》、《韜園詞》。

人物簡介

維基
趙爾震(1842-1900), 字公威,號鐵珊,漢軍正藍旗人,清朝官員。
歷任工部主事、員外郎、郎中兼欽派寶源局監(jiān)督。
趙爾震,同治十二年癸酉科舉人,同治十三年甲戌科和弟趙爾巽同科進士,翰林院庶吉士,散館改授工部主事,有同治癸酉科鄉(xiāng)試趙爾震朱卷。
咸豐四年,太平軍攻打山東陽谷,其父文穎(趙氏,1814-1854)遇難,奉旨照知府例從優(yōu)賜恤,入祀昭忠祠,長子趙爾震襲云騎尉。
根據(jù)清代官員檔案記載如下:“趙爾震,現(xiàn)年五十二歲,系正藍旗漢軍榮康佐領(lǐng)下人,由世襲云騎尉兵部候補郎中,中式同治癸酉科舉人、甲戌科進士,欽點翰林院庶吉士。
丙子恩科散館,奉旨以部屬用簽分工部,光緒二年到部。
七年恭辦典禮,奉旨賞戴花翎并賞加四品銜。
十二年補授主事,十四年截取引見奉旨以直隸州知州用。
十五年恭辦大婚典禮奉旨選直隸州,后以知府遇缺即補。
俟得知府后賞加鹽運使銜,是年充會典館校對官。
十八年奏補員外郎,十九年管理街道廳。
二十年京察一等,經(jīng)吏部帶領(lǐng)引見奉旨記名以道府用。
”“趙爾震現(xiàn)年五十五歲,系正藍旗漢軍長升佐領(lǐng)下人,由世襲云騎尉兵部候補郎中,中式同治癸酉科舉人、甲戍科進士,欽點翰林院庶吉士。
丙子恩科散館,奉旨以部屬用簽分工部行走。
光緒七年,襄辦典禮,賞戴花翎并加四品銜。
十二年,補授主事。
十四年截取奉旨記名以直隸州知州用。
是年,充補會典館協(xié)修官。
十五年,恭辦大婚典禮奉旨俟選直隸州,后在任以知府不用俟得知府,后加監(jiān)運使銜。
十八年,題補員外郎。
十九年,奉旨管理街道廳。
二十年,京察一等奉旨記名以道府用。
二十一年,充補會典館纂修官。
是年二月,題補郎中,八月奉旨簡放寶源局監(jiān)督。
二十三年,京察一等奉旨記名以道府用,三月俸滿截取知府。
經(jīng)吏部帶領(lǐng)引見奉旨照例用。”

人物簡介

詞學圖錄
柯劭忞(1848-1933) 字鳳蓀、鳳笙,號蓼園。
山東省膠州市大同村人。
同治九年舉人光緒十二年進士,翰林院庶吉士,編修,典禮院學士,被賜"紫禁城騎馬",教4歲溥儀讀書。
民國任宣統(tǒng)侍講,以遺老自居。
民國三年袁世凱設清史館, 趙爾巽為館長,柯劭忞等為總篡,趙爾巽死,柯劭忞代理清史館館長,任《清史館》總纂,兼任東方文化事業(yè)總委員會委員長。
參與編修《清史稿》十四年,負責總閱全稿。
長于史,治《春秋谷梁傳》、《尚書》等,獨力編著《新元史》,并為岳丈吳汝綸訂正《尚書故》4冊。
王國維以為"今世之詩,當推柯鳳老為第一,以其為正宗,且所造詣甚高也。
"祖培元嘉道間名詩人,父橫亦名學者,有《漢書七表校補》、《舊雨草堂詩集》等,母李長霞亦長于詩文。
有《爾雅注》、《文獻通考校注》、《文選補注》、《說經(jīng)札記》、《蓼園文集》、《蓼園詩鈔》等。
胡詠琛 朝代:晚清

人物簡介

維基
胡詠琛,號謙侯,福建省福州府侯官縣(今屬福州市閩侯縣)人,晚清政治人物、詩人。
光緒元年(1875年)乙亥鄉(xiāng)試副榜。
歷任泰寧縣、武平縣、龍巖縣教諭。
光緒十五年(1889年)己丑鄉(xiāng)試舉人。
光緒十六年(1890年)庚寅恩科第三甲第三十五名同進士出身。
同年五月,著交吏部掣簽,分發(fā)山西省以知縣即用。
署理翼城縣、壺關(guān)縣知縣。
補文水縣知縣,在任數(shù)年,公正廉明而有“胡青天”之稱。
二十八年(1902年):山西巡撫岑春煊擬將胡詠琛調(diào)任壺關(guān)縣;十二月,護理山西巡撫趙爾巽奏劾屬吏,上諭:“文水縣知縣胡詠琛、才具平庸,不堪司牧。
惟文理尚優(yōu),著以教職歸部銓選。
”革職候銓,胡詠琛隨即以省親告假歸鄉(xiāng)。

人物簡介

野棠軒文集
1851-1930,字召南,滿洲鑲紅旗人,裕瑚魯氏。
貴州按察使承齡之孫,趙爾巽表侄。
屢試不舉。
早年頗負詩文,有“八旗才子”之稱。
歷任數(shù)省道員,辛 亥革命后去官。
熟悉清史掌故,著有《野棠軒文集》、《史亭識小錄》等。
民國時期,應清史館總裁趙爾巽聘,在館有年,曾修訂《清史稿》中的部分內(nèi)容。
他主要 參與列傳撰寫并校訂本紀,太祖、圣祖、世宗、仁宗、文宗、宣統(tǒng)六朝本紀均為其所輯。

人物簡介

維基
葉景葵(1874年—1949年),字揆初,號卷盦,別稱存晦居士,浙江省杭州府仁和縣人,寄籍上海。
中國近代實業(yè)家,藏書家。
民國財政、金融界人物。
生于同治十三年(1874年),16歲為生員。
光緒二十年(1894年)中舉人。
光緒二十四年(1898年)入京會試期間,受維新運動影響,思想轉(zhuǎn)變,進入張元濟創(chuàng)辦之通藝學堂,學習英文、數(shù)學。
光緒二十九年(1903年),中式癸卯科二甲第40名進士。
授陜西候補知府。
自愿赴長沙,入湖南巡撫趙爾巽幕下,掌理財政、商礦、教育文案。
光緒三十一年(1905年),隨趙爾巽至沈陽,任財政總局會辦,因功保升道員。
兩年后罷職,前往上海。
宣統(tǒng)三年(1911年),任大清銀行正監(jiān)督。
民國肇建,任漢冶萍公司經(jīng)理,倡議國有。
民國三年(1914年),浙江興業(yè)銀行改制獨立,當選董事長,為中國公司董事長之始。
民國三十八年(1949年)4月逝世,年76歲。

人物簡介

維基
王慶平(?
—1921年),字耜云,江蘇省上??h(今上海市)人,一說浙江諸暨人。
清末民初政治人物。
同治九年,中舉。
光緒十六年(1890年),登進士,同年五月,改翰林院庶吉士。
光緒二十一年,任軍機章京。
光緒二十七年,授禮部儀制司員外郎、幫領(lǐng)班章京、禮部精膳司郎中。
光緒三十年,授軍機處領(lǐng)班章京。
光緒三十一年,任政務處總辦。
光緒三十二年,任考察政治館兼行。
光緒三十三年,授會議政務處幫提調(diào)。
次年,改浙江鹽運使。
宣統(tǒng)元年,擔任山西按察使。
1911年(宣統(tǒng)三年)11月,山西新軍響應武昌起義,殺巡撫陸鐘琦,迫王慶平任山西都督。
民國后,杜門不問世事。
趙爾巽聘請清史館纂修,不允。
曾總閱《諸暨邑志》,分攥《山西通志》。

人物簡介

維基
鄧邦述(1868年—1939年),字正闇,號孝先,晚號群碧翁,又號漚夢老人。
江蘇江寧(今南京)人,祖籍蘇州洞庭西山明月灣。
清末民初政治人物、藏書家。
鄧邦述是兩廣總督鄧廷楨的孫子。
鄧家的祖先是金陵的望族,歷代居于江寧萬竹園,藏書的地方叫青黎閣。
后來鄧家家道衰落,藏書四散不見。
鄧邦述22歲時,和舅舅趙烈文之女結(jié)婚。
趙家是藏書世家,藏書樓為天放樓,鄧邦述常到該樓看書。
光緒二十四年(1898年),鄧邦述中進士,同年五月,改翰林院庶吉士。
光緒二十九年四月,散館,授翰林院編修。
光緒二十七年(1901年),他入湖南巡撫端方幕。
光緒三十年(1904年),鄧邦述住在吳縣。
光緒三十一年(1905年),他奉清政府所派,隨出使各國考察政治大臣端方到外國考察,次年四月歸國。
此后,他住在北京,參與厘訂新官制。
其間,他搜羅了大量善本。
光緒三十三年(1907年),吉林設行省。
徐世昌向清廷保奏道:鄧邦述于該年年底署理吉林省交涉司使。
宣統(tǒng)元年四月二十九日(1909年6月16日),鄧邦述轉(zhuǎn)任奉天交涉使,不久棄官回到北京。
宣統(tǒng)二年(1910年),他任吉林省民政使,次年6月再一次棄官回到北京。
在吉林任職期間,他促成了吉林省圖書館的創(chuàng)立。
吉林省過去也曾有官立、私立藏書樓。
嘉慶十四年(1809年),吉林將軍秀林在吉林文廟尊經(jīng)閣捐資修建了吉林省內(nèi)最早的官辦圖書館。
后來,筆帖式國英(1823年-1884年)、盛昱(1850年-1900年)都是大藏書家。
吉林省圖書館(今吉林市圖書館)于1909年建立,是中國最早的公共圖書館之一。
回到北京之后,鄧邦述首次對自己的藏書編目,所著錄的圖書共2.5萬卷,后又續(xù)增1.3萬卷。
因為其藏書樓內(nèi)藏有兩部珍稀的宋版書即唐朝李群玉撰《群玉詩集》、唐朝李中撰《碧云集》,他遂命名其藏書樓為“群碧樓”。
中華民國成立后,鄧邦述曾任東三省鹽運使,后來獲趙爾巽聘為清史館纂修,負責編撰《清史稿》的本紀、光宣列傳。
1918年,他當選安福國會江蘇省參議員。
晚年,他住在蘇州,一心著述。
1927年,為償還巨額債務,他將藏書售予中央研究院。
1939年,鄧邦述逝世。
他逝世之后,其家屬將其所存圖書售予北京景文閣、東來閣、文殿閣、蘇州集寶齋等四個書店。

人物簡介

個人簡介
呂美蓀(1882-1945),安徽旌德人,光緒丁丑年進士呂鳳岐次女,14歲失怙,居家事母。
20歲后,至天津任北洋女子公學教習兼北洋高等女學堂總教習。
之后,應其父同年摯友、東三省總督趙爾巽之邀,去奉天(今沈陽)任奉天女子學堂教務長,女子美術(shù)學校教員、名譽校長。
30歲后曾在蘇、皖、閩、滬等地的女子中學任教。
著有《葂麗園詩》二卷、《葂麗園詩再續(xù)》一卷、《葂麗園隨筆》一卷。
共 10 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