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物:虞世南

相關(guān)人物:共 36 位。
共 36 首 第 1 頁 下一頁
僧智聚 朝代:南北朝末隋初

人物簡介

中國歷代人名大辭典
【生卒】:538—609 【介紹】: 南北朝至隋時僧。俗姓朱。幼出家于蘇州虎丘寺。通習(xí)經(jīng)論,時以為釋門瑚璉。南朝陳時諸王頗欽禮之。后主至德二年,詔于太極殿講《金光明經(jīng)》。次年,歸住蘇州東山精舍。入隋,名臣楊素、蘇威禮重之。文帝開皇十二年,詔為僧官,齊王楊暕馳書召之,以疾辭。
新脩科分六學(xué)僧傳·卷第二十二 義解科(二)
族朱姓。
神氣清遠。
彰于襁褓。
出家住蘇州之虎丘東山寺。
寺有胤法師。
道藝之元匠也。
聚依以學(xué)。
無怠分陰。
同郡顧希憑。
會稽謝峻岳。
復(fù)以辭林理窟相與發(fā)明。
故能于弱冠之年。
即事講說。
尤慕莊嚴皭師成實。
而服膺焉。
咨質(zhì)既久。
疑滯咸析。
汝南周弘正。
博通內(nèi)外。
監(jiān)賞人倫。
見而嘆曰。
誠釋門之瑚璉也。
陳鄱陽王伯山。
新安王伯。
周新蔡王叔齊。
并加欽屬。
至德二年。
詔于太極殿。
開金光明經(jīng)。
天子躬御法筵。
臣僚咸在。
于時云興瓶寫。
莫不歆艷。
三年丁外憂。
歸隱舊里。
弘導(dǎo)不廢。
開皇十一年。
降璽書勞問。
尚書令楚公素。
左仆射邳公威。
躬造道場。
接足作禮。
進施予以效誠敬。
十二年。
詔置僧官。
以居平等之任。
郡將宗成劉公。
從受菩薩戒。
齊王暕作牧淮海。
貽書迎之。
不起。
大業(yè)五年。
十二月二十四日終。
壽七十二。
即以其年之十二月。
窆于山之南嶺。
弟子道恭等。
樹碑旌行。
秘書虞世南文。
續(xù)高僧傳·卷第十 義解篇六
釋智聚。
姓朱氏。
住蘇州虎丘東山寺。
神氣清遠彰于襁褓。
深厭籠樊樂希寥廓。
初投武丘胤法師。
胤道藝之重羽儀當世。
聚分陰無怠請益深旨。
有同郡顧希憑會稽謝峻岳。
義府經(jīng)肆。
東南之美。
并欽高德同揖清風(fēng)。
由是儒墨通弘真俗具舉。
宮墻重仞允得其門。
才踰弱冠便弘講說。
莊嚴?師。
新實一家鷹揚萬代。
遂伏膺咨質(zhì)百舍非遠。
斐發(fā)既精疑滯咸折。
汝南周弘正。
博通內(nèi)外鑒賞人倫。
常嘆嘉之。
以為釋門之瑚璉也。
陳鄱陽王伯山。
新安王伯周。
新蔡王叔齊。
并降貴慕道延請敷說。
至德二年。
奉敕于太極殿講金光明。
天子親臨法席具僚咸在故能寫此懸河振斯木鐸。
亹亹奇韻超超入神。
或有捷徑小道互持邪論。
莫不回車杜口改心易業(yè)。
人主嘆賞稱善久之。
至德三年。
丁外母憂。
泣血銜哀殆將毀滅。
因此言歸舊里。
止于東山精舍。
善說不休法輪常轉(zhuǎn)。
開皇十一年。
爰降敕書殷勤勞問。
法師棲身凈土援志法門。
普為眾生宣揚正教。
勤修功德率勵法徒專心講誦曠濟群品。
欽承德業(yè)甚以嘉之。
尚書令楚公素。
左仆射邳國公蘇威。
并躬到道場接足頂禮。
咸舍凈財資莊形命。
十三年敕置僧官。
道俗稽請居平等之任。
聚以雅道斯人。
直心應(yīng)物。
和合之眾清風(fēng)穆如也。
時郡將宗成劉公。
夙仰高名常欽盛德。
及部臨鎮(zhèn)。
請為菩薩戒師。
齊王暕以帝子之貴作牧淮海。
乃降教書至山延曰。
弟子下車舊楚亟改炎涼。
逖聽清規(guī)其來有日。
敬承幽棲山谷多歷年所。
道風(fēng)勝氣獨擅當今。
故以德冠林遠道超生什。
炳斯慧炬以悟群迷獨步江東何甚之美。
未獲稽疑下筵餐承高義。
杼軸之勞載盈懷抱。
據(jù)虎之岫川途不遙。
翔鷺之濤風(fēng)煙相接。
心愿振忍辱之衣。
赴翹勤之望。
乃固辭以疾。
事不獲從。
引藉平臺深加敬禮。
頻遣使人請弘大教。
聚惟志違人世心逸江湖。
詞翰懇惻固求東返。
王亦弘以度外得遂宿心。
資給所須將送甚重。
于是接浙晨征還居山寺。
現(xiàn)疾浹旬。
而神用無爽。
以大業(yè)五年十一月二十四日終于本住。
容貌若存。
頂暖身柔皆如平日。
聞諸前記。
乃感果之徵也。
春秋七十有二。
即以其年十二月。
窆于山之南嶺。
惟聚性托夷遠衿情閑澹。
等懷遇物弘量居心。
楚越拘情得喪兼遣。
方寸之地悠然罕測。
美風(fēng)姿善談笑。
流連賞悟見者忘返。
加以樂說忘??偝譄o失。
講大品涅槃法華等各二十遍。
單經(jīng)適務(wù)者。
罕得記焉。
又居身清儉不在飾玩。
衣缽已外隨用檀舍。
方丈之內(nèi)虛室蕭然。
幾榻之間文疏而已。
故能道盛一時名重當世。
其所造丈八盧舍那無量壽荊州瑞像。
于寺供養(yǎng)。
并起澗西佛殿二所。
回廊周遍具二莊嚴。
弟子道恭。
猶子道順。
德惟上首。
業(yè)盛傳燈。
敢樹高碑用旌景行。
秘書虞世南為文。

人物簡介

中國歷代人名大辭典
【生卒】:541—607 【介紹】: 隋僧。濟陽考城人,俗姓蔡。其先人流宦江都而家焉。七歲出家,為鄴下穎法師弟子。深研幽旨,清談玄論,為時所重。入隋,文帝于岐陽宮建齋發(fā)講,詔智脫先升座主講。發(fā)言抗論,剖析如流,聽者忘倦。初居揚州慧日道場,后隨煬帝入京。著有《釋二乘名教》、《凈名疏》等。
新脩科分六學(xué)僧傳·卷第十三 弘法科(三)
其先濟陽考城蔡氏。
后因宦游故。
復(fù)為江都人。
祖平齊新昌大守。
父遠珍梁北兗州司馬。
脫初娩。
暗室光生。
眢井泉涌。
識者以為出家之瑞徵。
七歲師事鄴下穎法師。
稟華嚴十地。
久之依江都強師。
究成實毗曇。
及覆述瓶瀉珠貫。
眾嘆伏。
時丹陽興嚴寺爝法師。
善成論。
卒趨輪下。
每燕語玄要亹亹。
爝師深加賞識。
未幾云亡。
其徒皆屬意于脫。
以嗣義席。
故興嚴之部。
至于今猶盛。
陳至德中。
屢詔入內(nèi)弘演。
自鄱陽王伯山兄弟。
仆射王克。
中書王固等。
并申北面之敬。
隋初再隆至教。
嘗于岐陽宮設(shè)齋。
諸德咸集。
詔脫先升法座。
且使舍人崔君德宣旨曰。
法師昔者獨步一方。
未足以稱所學(xué)。
乃今四海一家。
推為論主。
則英材始見矣。
煬帝在蕃邸。
出牧維揚。
新營慧日寺。
起脫居之。
脫益勵業(yè)。
無所不通。
后隨入京。
止日嚴寺。
每被教開闡。
而輦轂下。
聲聞尤振。
初成實未嘗有疏。
脫念必出此。
而恐致異議。
會帝正位東宮。
下令俾脩繕。
遂成四十卷。
以進。
獻后升遐。
薦嚴相繼。
下令于日嚴寺。
選耆碩五十馀人。
入承明內(nèi)殿行道。
尋下令講凈名經(jīng)。
仍使沙門吉藏命章。
脫始相讓未遽盡。
藏稍自矜。
微加指斥。
文至三解脫門。
脫問。
三解脫門。
以何箭射。
藏曰。
未解彎弧。
何論放箭。
脫遂引據(jù)。
徵勘紛紜。
而藏欲救解。
莫能也。
東宮時親臨視。
下令無辯。
但依本義剖析。
又令與道莊法師。
談玄理。
賓主無竭。
復(fù)遣庶子張衡。
殷勤稱敘曰。
法師該博。
古今罕例。
若所談?wù)f。
實而不虛。
覽所撰論疏。
誠無遺恨。
可更造凈名疏。
又大小乘名教。
便給書吏鈔錄。
就釋二乘名教四卷。
凈名疏十卷。
旋督工圖其形貌。
于寶臺供養(yǎng)。
仁壽之季。
帝龍飛。
以脫舊恩。
賜帛四百匹。
大業(yè)初隨駕幸洛。
二年冬暮。
始屬疾。
猶擁席授徒如平常。
三年正月九日。
有異香赤光之祥。
夜盥漱遺疏周悉。
端坐而逝。
春秋六十七。
帝聞?wù)鸬俊?div id="s9xgpqz" class='inline' id='people_11986_1_114_comment'>
詔賻帛三百匹。
有司供給喪事。
黃門侍郎張衡監(jiān)護。
脫音吐清徹。
雖眾喧聒。
終莫之掩。
每承詔發(fā)題。
疇昔之夜。
必夢優(yōu)填瑞像齊立。
義或未了。
輒見梵僧解釋。
先嘗夢。
童子手執(zhí)蓮華云。
天帝遣請。
臨終之夕。
又夢如之。
凡講大品涅槃凈名思益。
各三十馀遍。
成論玄文各五十遍。
弟子慧詮道灌詮聲德雙揚。
灌知名當世。
其年二月二十五日。
窆雒陽金谷里北邙山之方墳。
秘書郎會稽虞世南
作文勒碑其側(cè)。
或謂后又托識于病僧慧畟。
與吉藏論議。
傾心盡禮。
以袪宿憾。
宛如平昔云。
續(xù)高僧傳·卷第九 義解篇五
釋智脫。
俗姓蔡氏。
其先濟陽考城人也。
后因流宦故復(fù)為江都郡人焉。
祖平齊新昌太守。
父遠珍梁北兗州司馬。
脫初誕之夕神光照室。
旬日之間枯泉自涌。
斯蓋智炬欲明法流將導(dǎo)之徵也。
然其幼而風(fēng)儀穎秀氣調(diào)清遠。
七歲出家。
為鄴下穎法師帝子。
穎法侶鴛鴻釋門龍象。
華嚴十地冠絕漳流。
乃專經(jīng)請道分陰無棄。
宮墻重仞咸得其門。
久之又睹強師成實及毗曇論。
分流異派濫觴必盡。
盤根錯節(jié)游刃有馀。
即于大眾便事覆講。
寫瓶珠貫驗在于茲。
緇素嗟服咸高神略。
時丹陽莊嚴寺?法師。
成論之美名實騰涌。
遠近朝宗獨步江表。
脫乃服義下風(fēng)思餐法味。
既適金陵研幾幽旨。
精統(tǒng)詞理馳譽兩都。
每宴居避席請談玄論。
?師深加賞贊。
稱為重器。
及高座云亡三千咸在。
爰命門徒以相付囑。
乃續(xù)敷義席常轉(zhuǎn)法輪。
莊嚴之部于斯榮盛。
既揖論主之知人。
又嘆傳燈之弘教。
故彫琢門侶無輟于時。
眾侶百馀一期俊乂。
成其器者九十許人。
據(jù)此敷揚之功。
今古罕類也。
陳至德中。
帝請入內(nèi)。
講說開悟亟動神機。
自鄱陽王伯山兄弟仆射王克中書王固等。
敬仰惟深并伸北面。
隋祖留心法寶闡揚至教。
于岐陽宮建齋發(fā)講。
有詔于脫先升寶座。
乃遣舍人崔君德宣旨曰。
昔獨步一方未足為貴。
今為四海論主始見英才云云。
脫即發(fā)言抗論剖斷如流。
莫不緘口卷舌回車復(fù)路。
冕旒清耳屢動晬容。
群辟解頤日仄忘倦。
煬帝作牧?江。
初建慧日盛搜異藝。
海岳搜揚。
脫以慧業(yè)超悟。
爰始沾預(yù)。
既處齊衡功倍勵業(yè)。
日夕相系通眄諸部。
而標勇無前出言成論。
鼓激支派深有會宗。
故道場英賢學(xué)門崇仰而脫雅為論士眾所推焉。
后隨帝入京。
住日嚴寺。
遣學(xué)士諸葛穎赍教書請講。
于即奉命成化宣譽天朝。
自江南成實并述義章。
至于論文曾無顧涉。
脫憤激先達。
創(chuàng)問其論。
命筆制疏消散有聞。
更使德溢由來。
重新其美自帝居望苑大緝玄猷。
以脫譽動物情。
下令使修論疏。
素已條貫卷帙將成。
乃結(jié)為四十卷。
尋用奏聞。
及獻后既崩福事宏顯。
乃召日嚴英達五十許人。
承明內(nèi)殿連時行道。
尋又下令講凈名經(jīng)。
儲后親臨時為盛集。
沙門吉藏命章元坐。
詞鋒奮發(fā)掩蓋玄儒。
道俗翕然莫不傾首。
脫以同法相讓。
未得盡言。
藏乃顯德自矜。
微相指斥。
文至三解脫門。
脫問曰。
三解脫門以何箭射。
藏曰。
未解彎弧。
何論放箭。
脫即引據(jù)徵勘超拔新奇。
遂使投解莫從處坐緘默。
殿下乃分品量德依位演之。
既即席端便盡胸臆。
仍令與道莊法師遞升高座共談玄理。
賓主無竭貴達咸欣。
嗣后嗟味載形音旨。
頻遣庶子張衡。
殷勤稱敘曰。
法師才學(xué)鉤深。
古今罕例。
仰觀談?wù)f稱實不虛。
覽所撰論疏。
光溢心目。
可更造凈名疏及大小名教。
便給書吏尋錄勒成。
釋二乘名教四卷。
凈名疏十卷。
常自披玩。
又遣畫工圖其形于寶臺供養(yǎng)。
每彫輦來儀。
未嘗不鞠躬致敬。
瞻仰遺塵有若真對。
初梁代琰法師。
撰成論玄義十七卷。
文詞繁富難于尋閱。
學(xué)者相傳莫敢刪正。
脫乃研詳領(lǐng)要演暢惟新。
理在忘筌義深功倍。
卷軸因舊宗旨不殊。
當世盛行無不欣慶。
斯可謂懸鏡拂而逾明。
寶珠鎣而加彩是也。
仁壽末年龍飛之始。
以脫夙昔敦厚情在深衷。
賜帛四百段。
用隆厥德也。
大業(yè)元年隨駕雒邑。
二年暮冬見身有疾。
自強不息猶事法筵。
三年正月九日。
弟子智翔智僔侍疾。
忽有異香滿室赤光照牖。
即夜香水盥漱。
遺疏周悉。
端坐正念以至無常。
時年六十有七乘輿震悼賻贈優(yōu)厚。
敕施物三百段。
喪事所須隨由供給。
又敕黃門侍郎張衡監(jiān)護。
自脫之傳道也。
聲辯清徹眾莫之諠。
標宗控引咸有聯(lián)類。
章疏雖古陳解若新。
每至隱括必重疊研覈。
預(yù)在講肆永祛昏漠求文檢義功不虛筵。
自見弘誘而成清范者。
罕繼斯塵矣。
初脫每開講題。
必夢與優(yōu)填瑞像齊立。
豈非住持三寶功用均也。
又諸有疑義昔所未了。
輒見梵僧隨方解釋。
未亡之前夢一童子。
手執(zhí)蓮華云。
天帝釋遣來請講。
臨終之日又見此相。
觀其睿思通微名高宇內(nèi)妙感靈應(yīng)。
夫豈徒然。
凡講大品涅槃凈名思益各三十許遍。
成論文玄各五十遍。
傳業(yè)學(xué)士慧詮道灌詮聲德雙揚灌復(fù)立貞梗。
各踵敷弘知名當世。
又以其年二月二十五日。
式建方墳于雒陽縣金谷里之北邙山。
樹碑于側(cè)。
其文隋秘書郎會稽虞世南撰(大業(yè)中年。
脫之亡后。
昔與藏公素情不狎。
乃托形于病僧惠畟具述前緣。
藏聞而見之。
與共論議。
傾心盡禮愿托舊情。
故幽明不墜其緒云)。
僧住力 朝代:隋末唐初

人物簡介

中國歷代人名大辭典
【生卒】:544—623 【介紹】: 唐僧。陽翟人,俗姓褚。避地錢塘縣,因出家焉。隋煬帝時居揚州長樂寺。嘗自竭資建塔造寺。隋末道俗流亡,誓以身命守護殿閣,寺賴以存。唐高祖武德六年,輔公祏起事,凡百寺觀??送江南,住力乃致書再請,愿在閣前燒身以留寺宇,公祏不許。乃積干薪自焚死。
新脩科分六學(xué)僧傳·卷第十 利物科
姓褚氏。
其先河南陽翟人。
后有避地于吳郡之錢唐者。
子孫因家焉。
八歲入道。
有聞緇俗。
久之陳宣帝。
于京城之左。
造秦皇寺。
詔董工役。
至德二年。
充寺主。
陳亡徙居江都之長樂寺。
隋開皇十三年建塔五層。
金盤輝耀近遠。
十七年煬帝以晉王出鎮(zhèn)淮海。
委力總寺任。
乃復(fù)于丹陽龍光寺。
迎致梁武皇帝所得優(yōu)填王像。
王謐所得定光像。
中脩高閣。
旁挾二樓。
奉像其上。
宏壯顯特。
挺冠區(qū)宇。
大業(yè)四年。
益起四周齋房廊廡。
倉庫庖湢。
使凈侶游息無厭。
十年盡出己資。
購旃檀香木。
??倘鹣?。
并二菩薩。
并安閣上供養(yǎng)。
十四年。
隋室喪亂。
寇盜搶攘。
力則誓捐身命。
守護殿閣。
神堯受禪天下更始。
諸方版蕩。
而此等獨存。
武德六年。
賊帥輔公拓叛。
寺觀。
皆撤送江南。
力致書愿焚身以留室宇。
公拓不聽。
力謂弟子曰。
吾無量劫來。
積集貪愛。
不能捐舍軀命。
以報法恩。
今像欲濟江。
所不忍見。
可積薪自燒。
以供養(yǎng)之。
衣資什物。
并以施像。
必吾滅后。
像南還矣。
遽湯沐跏趺。
面西引火。
以至命終。
而身則合掌。
凝然不化。
多益以薪。
西后猥燼。
壽八十。
其年十月八日也。
既而像果南還。
門人慧安智頤等樹碑于寺之內(nèi)。
東宮庶子虞世南文。
續(xù)高僧傳·卷第二十九 興福篇第九
釋住力。
姓褚氏。
河南陽翟人。
避地吳郡之錢塘縣。
因而家焉。
宿植勝因早修慧業(yè)。
甫及八歲出家學(xué)道。
器宇凝峻虛懷接悟。
聲第之高有聞緇俗。
陳中宗宣帝。
于京城之左造泰皇寺。
宏壯之極罄竭泉府。
乃敕專監(jiān)百工。
故得揆測指撝面勢嚴凈。
至德二年。
又敕為寺主。
值江表淪亡僧徒乖散。
乃負錫游方訪求勝地。
行至江都。
乃于長樂寺而止心焉。
隋開皇十三年。
建塔五層。
金槃景耀峨然挺秀。
遠近式瞻。
至十七年。
煬帝晉蕃又臨江海。
以力為寺任繕造之功故也。
初梁武得優(yōu)填王像神瑞難紀。
在丹陽之龍光寺。
及陳國云亡道場焚毀。
力乃奉接尊儀及王謐所得定光像者。
并延長樂身心供養(yǎng)。
而殿宇褊狹未盡莊嚴。
遂宣導(dǎo)四部王公黎庶。
共修高閣并夾二樓。
寺眾大小三百馀僧。
咸同喜舍畢愿締構(gòu)力乃勵率同侶二百馀僧。
共往豫章刊山伐木。
人力既壯。
規(guī)摹所指妙盡物情。
即年成立。
制置華絕。
力異神工。
宏壯高顯挺冠區(qū)宇。
大業(yè)四年。
又起四周僧房。
廊廡齋廚倉庫備足。
故使眾侶常續(xù)斷緒無因。
再往京師。
深降恩禮還至江都。
又蒙敕慰。
大業(yè)十年。
自竭身資。
以栴檀香木。
模寫瑞像并二菩薩。
不久尋成同安閣內(nèi)。
至十四年。
隋室喪亂道俗流亡。
骸若萎朽充諸衢市。
誓以身命守護殿閣。
寺居狐兔顧影為儔。
啜菽飲水再離寒暑。
雖耆年暮齒。
而心力逾壯。
泥涂褫落周匝火燒。
口誦不輟手行治葺。
賊徒雪泣見者哀嘆。
往往革心相佐修補。
皇唐受命弘宣大法。
舊僧馀眾并造相投。
邑室雖焚此寺猶在。
武德六年。
江表賊帥輔公祐。
負阻繕兵戈潛圖反叛。
凡百寺觀撒送江南。
力乃致書再請。
愿在閣前。
燒身以留寺宇。
祐偽號尊稱。
志在傾殄。
雖得其書全不顧遇力謂弟子曰。
吾無量劫來積習(xí)貪愛。
不能捐舍形命以報法恩。
今欲自于佛前取盡決。
不忍見像濟江。
可積乾薪自燒供養(yǎng)。
吾滅之后像必南渡。
衣資什物并入尊像。
泣服施靈理宜改革。
便以香湯沐浴加趺面西。
引火自焚卒于炭聚。
時年八十。
即武德六年十月八日也。
命終火滅。
合掌凝然。
更足阇維。
一時都化。
初力在佛前焚時。
群鵲哀鳴。
其聲甚切。
右繞七匝方始飛去。
及身沒后像果南遷。
殿閣房廊得免煨燼。
法寶僧眾如疇昔焉。
門人慧安智賾者。
師資義重甥舅恩深。
為樹高碑于寺之內(nèi)。
東宮庶子虞世南為文。
今像還歸于本閣云。
釋慧覺 朝代:南北朝末隋初

人物簡介

新脩科分六學(xué)僧傳·卷第十五 護教科
其先太原晉陽孫氏。
江右喪亂。
徙居丹陽之秣陵。
方覺之娠也。
時志公適至。
謂其家當出神童。
俄而覺生。
八歲入道。
即依興皇朗法師學(xué)既而嘆曰。
是豈足以澄神入慧哉。
嘗聞攝山泉石佳勝。
誠息心之地也。
乃摳衣往從慧布法師。
請開大智度論。
以餐服幽微。
陳晉安王伯恭。
刺史湘州。
并要一眾。
南游弘化。
吏部尚書毛喜。
護軍將軍孫玚。
并鞠躬頂禮。
左衛(wèi)將軍傅縡。
通內(nèi)外學(xué)。
平居慎許可。
每見覺則心形俱肅。
談?wù)摓閮A倒。
隨平江表下令。
一州惟留二寺。
馀從屏廢。
覺聞懼焉。
于是百舍扣閽。
天聽斯允。
煬帝在蕃邸。
出鎮(zhèn)淮甸。
復(fù)賜書。
請住慧日寺。
及正位青宮。
令旨使知江都寶臺經(jīng)藏事。
大業(yè)二年從駕入京。
感疾于路。
三月二十二日。
至泗州宿預(yù)縣卒。
春秋五十三。
其年五月十三日。
還窆干江陽縣之茱萸里。
其碑則秘書詔誥舍人虞世南制序文。
金紫光祿大夫內(nèi)史侍郎虞世基制銘。
門人智果立。
續(xù)高僧傳·卷第十二 義解篇八
釋慧覺。
姓孫氏。
其先太原晉陽人也。
江右喪亂。
遷居丹陽之秣陵焉。
覺之在孕。
梁代志公不測人也。
游宅徘徊顧而言曰。
此處當出神童。
俄而載誕。
有若符契。
幼而風(fēng)神特達氣調(diào)不群。
雖則青襟。
便有奇心遠識。
于五蔭六塵。
深知泡電。
誓求離俗。
二親弗能違也。
年八歲出家研精法相。
其初伏業(yè)。
即興皇朗法師也。
學(xué)門擁盛咸暢玄風(fēng)。
入室之徒莫非人杰。
覺稟承宏論備觀幽旨。
領(lǐng)略津會鐫求幽賾。
騁馳眾妙得自匈襟。
宗匠加賞相擊稱為法器。
加以游心九部備觀數(shù)論。
詭說異門并尋枝葉。
既而嘆曰。
槍榆豈沖天之舉。
小道乖適遠之津。
聊以忘憂非吾徒也。
夫澄神入慧莫尚五門。
攝山泉石致美息心勝地。
乃摳衣獨往止于棲霞寺焉。
有慧布法師。
空解第一。
深明方等。
或有未悟韞櫝于懷。
佇知音者及見欣然便即開授。
又以大智度論江左少弘。
布備宗緒將陳請說。
乃垂覃思申暢幽微。
布公披襟嘆美。
即命開講。
于是舊文新意兩以通之。
遠近餐服聞所未聞。
釋論廣興于斯盛矣。
陳晉安王伯恭為湘州刺史。
深加禮異并請講眾。
南行弘演。
吏部尚書毛喜。
護軍將軍孫玚。
并鞠躬頂禮虔仰殊常。
左衛(wèi)將軍傅縡。
學(xué)通內(nèi)外氣調(diào)甚高。
緇素之間無所推敬。
每見覺來必心形俱肅。
劇談高論流連無已。
天爵服人皆如此類。
隋朝剋定江表憲令惟新。
一州之內(nèi)止置佛寺二所。
數(shù)外伽藍皆從屏廢。
覺懼金剛之地淪毀者多。
乃百舍兼行上聞天聽。
有敕霈然從其所請。
啟沃神衿弘護像法信有力焉。
煬帝昔居藩屏化牧淮甸。
欽佇勝人義踰仄席。
乃賜書曰。
法師安善。
涼暑惟宜。
承棲遲龜山之域。
闡揚龍樹之旨。
其義端雄辯。
獨演暢于稽陰。
談柄微言。
偏引級于鏡水。
弟子欽風(fēng)籍甚味道尤深。
今于城內(nèi)建慧日道場。
延屈龍象大弘佛事盛轉(zhuǎn)法輪。
上人名稱普聞眾所知識。
今遣迎候。
遲能光拂也。
于即賁然來儀。
膺此嘉命。
法濟上人者。
靈智難思。
于永福道場請開大論。
主上親臨法席稱善久之。
后止白塔恒事敷說。
大品涅槃華嚴四論等二十馀部。
遍數(shù)甚多。
學(xué)徒滿席。
法輪之盛莫是過也。
先是江都舊邸立寶臺經(jīng)藏。
五時妙典大備于斯。
及踐位東朝。
令旨允屬掌知藏事。
僉曰得人。
大業(yè)二年從駕入京于路見疾。
而神色怡然法言無廢。
及至將漸明悟如常。
咸見金剛大神前后圍繞外國梵僧燒香供養(yǎng)。
初有智覺禪師。
爰感靈應(yīng)。
乃見覺名題于金錄。
固其所得位地義量難測。
至三月二十二日。
遷化于泗州之宿預(yù)縣。
春秋五十有三。
惟覺美詞令善容止。
身長八尺風(fēng)表絕倫。
攝??升堂俯仰可則。
覿其威儀莫不改容易觀。
寓目忘倦。
至于吐納玄言宣揚妙義。
雄辯清論云飛泉涌。
真可謂日月入懷風(fēng)飆滿室。
雖復(fù)褊志滯情。
亦頓忘鄙吝。
然其芝蘭所化。
陶誘之功日就月將。
固亦弘矣。
兼通外典妙善尺牘。
屬詞染翰造次可觀。
折簡所至皆為模楷。
加以風(fēng)度淹遠雅量弘深。
談絕是非心夷彼我。
峻矣重仞人莫之窺。
信施相積隨用檀舍。
二翼之外纖芥罔畜。
止有論文談疏。
盈于幾篋而已。
豈非拔俗之奇才通方之正士也。
有詔喪事所須隨由備辦。
恩禮周給務(wù)從優(yōu)厚。
并具舟楫。
王人將送。
其年五月十三日。
還窆于江陽縣之茱萸里。
傳業(yè)學(xué)士數(shù)甚滋多。
門人智果。
稟承遺訓(xùn)情深追遠。
乃與同學(xué)紀諸景行碑于寺門。
秘書詔誥舍人虞世南為文。
金紫光祿大夫內(nèi)史侍郎虞世基為銘。
見于別集。

人物簡介

中國歷代人名大辭典
【生卒】:557—641 【介紹】: 唐潭州臨湘人,字信本,一字少信。
歐陽紇子。
博貫經(jīng)史,仕隋為太常博士。
唐太宗貞觀初,官至太子率更令、弘文館學(xué)士,封渤??h男。
善書,初學(xué)王羲之,而險勁過之,世稱“歐體”,又稱“率更體”。
虞世南、褚遂良、薛稷并稱唐初四大書家。
與裴矩、陳叔達合撰《藝文類聚》。
有碑帖。
唐詩大辭典 修訂本
(557—641) 字信本,潭州臨湘(今湖南長沙南)人。
少為江總收養(yǎng),教以書計。
仕隋,為太常博士。
李淵微時,引為賓客。
高祖武德初,累遷給事中。
太宗貞觀初,官至太子率更令、弘文館學(xué)士,封渤??h男。
生平事跡見新、舊《唐書》本傳,《書史會要》卷五。
詢博覽經(jīng)史,主編《藝文類聚》,為唐代著名類書,流傳至今。
工書,初學(xué)王,后自成一家,世稱“歐體”。
虞世南、褚遂良、薛稷并稱唐初四大書家。
能詩善文。
全唐詩》存詩2首,《全唐詩外編》補詩1首。
全唐文·卷一百四十六
詢字信本。潭州臨湘人。武德中累擢給事中。貞觀初歷太子率更令宏文館學(xué)士。封渤??h男。卒年八十五。

人物簡介

中國歷代人名大辭典
【介紹】: 唐杭州錢塘人,其先居陽翟,字希明。褚玠子。少博覽圖史,能詩。年十八,為南朝陳仆射徐陵及陳后主稱賞,擢尚書殿中侍郎。隋時為太常博士,坐事貶。入唐,授秦王府文學(xué)。太宗貞觀中累遷散騎常侍,封陽翟縣侯,為文學(xué)館“十八學(xué)士”之一。致仕歸,卒年八十八。謚康。有集。
唐詩大辭典 修訂本
【生卒】:560—647 字希明,杭州錢塘(今浙江杭州)人。
祖籍河南陽翟(今河南禹州)。
幼聰敏,好學(xué)善屬文。
18歲訪徐陵,商榷文章,陵深為驚異。
陳后主聞而召見,累遷為尚書殿中侍郎。
入隋,為東宮學(xué)士,遷太常博士。
歸唐,初授秦王文學(xué),預(yù)文學(xué)館十八學(xué)士之列。
歷太子舍人、太子中允。
貞觀中,為弘文館學(xué)士,遷散騎常侍,進封陽翟縣侯。
卒,贈太常卿,謚曰康。
生平見新、舊《唐書》本傳。
亮為太宗朝宮廷詩人,與虞世南齊名。
舊唐書·經(jīng)籍志下》、《新唐書·藝文志四》著錄《褚亮集》20卷,已佚。
全唐詩》存詩1卷,《全唐詩續(xù)拾》補題1則。
唐詩匯評
褚亮(560-647),字希明,河南陽翟(今河南禹縣)人。幼警敏能詩,江總等服其工。仕陳,為尚書殿中侍郎。入隋,大業(yè)中授太常博士,坐與楊玄感善,貶西??に緫簟Qεe僭號隴西,以亮為黃門侍郎。舉滅,從秦王李世民還京,授秦王府文學(xué),為十八學(xué)士之一。貞觀中,累遷員外散騎常侍,封陽翟縣侯,致仕,終老于家。有《褚亮集》二十卷,已佚?!?a target='_blank'>全唐詩》存詩一卷,其中雜有在隋之作。
全唐文·卷一百四十七
亮字希明。杭州錢塘人。初授秦王文學(xué)。預(yù)十八學(xué)士之列。貞觀初為宏文館學(xué)士。拜通直郎散騎常侍。十六年封陽翟縣侯。卒年八十八。贈太常卿。謚曰康。

作品評論

舊唐書本傳
亮幼聰敏,好學(xué)善屬文,博覽無所不至,經(jīng)目必記于心。喜游名賢,尤善談?wù)摗D晔?,詣陳仆射徐陵,陵與商榷文章,深異之。陳后主聞而召見,使賦詩,江總及諸辭人在坐,莫不推善。

人物簡介

中國歷代人名大辭典
【生卒】:560—613 【介紹】: 隋會稽馀姚人,字士裕。
博學(xué),工草隸。
初仕于陳。
陳亡,晉王楊廣引為學(xué)士。
煬帝大業(yè)初,轉(zhuǎn)為秘書學(xué)士,與虞世南、庾自直等撰《長洲玉鏡》等書。
帝稱善而官不遷。
常居禁中以文翰待詔。
綽倨傲,無所降下。
禮部尚書楊玄感虛襟禮之。
后以楊玄感黨,變姓名出亡,為吏所執(zhí),坐斬于江都。
全隋文·卷十四
綽字士裕,世基族人。仕陳,為太學(xué)博士,遷永陽王記室。及陳亡,晉王廣引為學(xué)士。大業(yè)初,轉(zhuǎn)秘書學(xué)士,校書郎,加宣惠尉。遷著作佐郎,授建節(jié)尉。坐與楊玄感交,徙且末。亡命,變姓名,自稱吳卓。為吏所執(zhí),斬于江都。

人物簡介

中國歷代人名大辭典
【生卒】:?—621 【介紹】: 隋會稽人。有清才。隋末官景城縣丞。竇建德稱王,署德紹為中書令,專典書檄。建德敗,被殺。
唐詩大辭典 修訂本
【生卒】:?—621 會稽(今浙江紹興)人。
仕隋為景城丞。
虞世南、劉孝孫、庾抱等結(jié)為文會。
隋末事竇建德,專掌書檄。
高祖武德四年(621)竇建德敗亡后被殺。
隋書》有傳。
全唐詩》存孔德紹詩12首,多在隋時作。
全唐文·卷一百三十四
德紹。越州山陰人。事竇建德為中書侍郎。嘗草檄指斥太宗。既克建德。執(zhí)德紹登汜水樓。捽殞之。

人物簡介

中國歷代人名大辭典
【生卒】:572—640 【介紹】: 唐僧。潁川人,俗姓陳。博覽多通。高祖武德初,住濟法寺。時太史令傅奕請廢佛法,法琳因作《破邪論》上之,事遂寢。太宗貞觀初,主龍?zhí)锼?。十三年,道士秦世英誣其謗毀國家,下獄。后徙置益州僧寺,道卒。有集及《辯正論》等。
唐詩大辭典 修訂本
【生卒】:572—640 俗姓陳,郡望潁川(今河南禹州)人,祖上因官寓居襄陽(今湖北襄樊)。幼年出家,廣涉儒釋經(jīng)書,博綜詞義。隋末入關(guān),究悉道教典籍。高祖武德初,駐錫長安濟法寺。后傅奕請廢佛法,道士李仲卿等又著文貶斥佛教,法琳分別撰《破邪論》、《辨正論》駁之。太宗貞觀初移錫終南山龍?zhí)锼?,曾參與波頗譯事。十三年(639),道士秦世英告發(fā)《辨正論》“謗訕皇宗”,太宗召法琳辨對,并定其死罪,后改判流徙益州,次年卒于流徙途中。琳有文思,善談吐,著有詩文等計30余卷,兼善唱導(dǎo)。《續(xù)高僧傳》卷三二、《開元釋教錄》卷八有傳,另有彥驚《唐護法沙門法琳別傳》3卷存世。《法琳別傳》、《辨正論》存其詩5首?!度圃娎m(xù)拾》據(jù)之收入。
全唐詩續(xù)補遺
法琳,姓陳,潁川人,寓居襄陽。少出家,住荊州青溪山玉泉寺。游獵儒釋,博通內(nèi)外詞旨。隋季入關(guān),舍僧服歸俗。武德初復(fù)為僧,住京師濟法寺。貞觀初移住龍?zhí)锼隆J甓?,因謗訕罪下獄,陳書自訴,詔不加罪,敕移于益郡僧舍。次年六月,行至百牢關(guān)因疾而卒,年六十九。著作甚多,傳世有《破邪論》、《辨正論》等。詩五首。(《全唐詩》無法琳詩。事跡據(jù)《續(xù)高僧傳》卷二四本傳、《開元釋教錄》卷八本傳及《法琳別傳》。)
全唐文·卷九百三
法琳俗姓陳氏。潁川人。寓居襄陽。出家荊州青溪玉泉寺。隋季入關(guān)。住京師濟法寺。武德二年上破邪論。以語涉謗訕下獄。后徙益部。行至百牢關(guān)菩提寺卒。年六十九。
新脩科分六學(xué)僧傳·卷第十六 護教科(二)
姓陳氏。
襄陽人也。
其先居穎川。
世業(yè)儒。
琳尤俊爽。
少出家。
游楚郢。
隱青溪山中。
所學(xué)益進。
肆口而說。
肆筆而書。
其文采皆粲然。
駭觀聽。
尋以孔李二教。
與吾釋為三。
而孔固世間人倫之教。
然李尚清虛。
豈其跡不滯于世間哉。
是必有奇章秘法。
非外人所得而窺者。
吾將求以盡見之。
于是縱發(fā)戴冠。
稍入其類。
隋義寧初。
仍獲隸籍宮觀。
素善莊老。
每談演。
道士率悅服。
自爾悉以其疇昔所藏禁文。
托之是正。
張偽葛妄。
無所避匿。
而在我者。
得以攻矣。
武德初。
再薙染。
住京師濟法寺。
先是道士傅奕。
竊反俗。
為太史令。
以舊習(xí)深忌佛法。
四年條具佛法。
無益國家者。
十一事。
以奏。
上聽之。
詔集京師大德問。
琳答詔。
以為至道絕言。
豈九流能辨。
法身無象。
非十翼所詮。
但四趣茫茫。
漂淪欲海。
三界蠢蠢。
顛墜邪山。
諸子迷以自焚。
凡夫溺而不出。
于是中天王種。
辭恩愛而出家。
西夏貴游。
厭榮華而入道。
誓出二種生死。
志求一妙涅槃。
弘善以報四恩。
立德以資三有。
此其利益也。
毀形以成其志。
故棄須發(fā)美容。
變俗以會其道。
故去君臣常分。
雖形乏養(yǎng)親。
而內(nèi)懷其孝。
禮乖事主。
而心戢其恩。
澤被怨親。
以成大順。
祜沾幽顯。
豈局小違。
上智之人。
依佛語故為益。
下凡之輩。
虧圣教故為損。
懲惡則濫者自新。
進善則通人感化。
此其大略也。
而奕所奏。
有司未及施行。
又多寫表狀。
流布近遠。
使京室閭里。
咸傳禿丁之誚。
劇談酒席。
昌言胡鬼之謠。
佛日翳而不明。
僧威沮而無勢。
于時道俗有明達者。
皆作文檄以非奕。
而上終以先入為主。
卒莫之聽也。
琳因著破邪論。
文多不錄。
論出。
上稍寤。
奕所奏且寢。
東宮庶子虞世南。
愛之為之序。
奕愈不愜。
復(fù)與其黨。
造論以斥佛圣。
薰蕕既雜。
或者疑焉。
琳為著辨正論八卷。
穎川陳子良注釋之。
其序曰。
昔宣尼人夢。
十翼之理克彰。
伯陽出關(guān)。
二篇之義爰著。
或鉤深系象。
或探賾希夷。
名言之所不宣。
陰陽之所不測。
猶能彌綸天地。
包括鬼神。
道無洽于大千。
言未超于域內(nèi)。
況乎法身圓寂。
妙出有無。
至理凝玄。
跡泯真俗。
體絕三相。
累盡七生。
無心即心。
非色為色。
筌蹄之外。
豈可言乎。
若夫西伯拘羑。
遂顯精微。
子長蠶室。
卒成先志。
故易曰。
古之作易者。
其有憂患乎。
論之與也。
良有以矣。
有道士李仲卿劉進喜等。
并作庸文。
謗毀正法。
在俗人士。
或生邪信。
法師憫其盲瞽。
遂著斯論云。
可謂鼓茲法海。
振彼詞鋒。
碧雞之銳競馳。
黃馬之俊爭騖。
莫不葉墮柯摧。
云消霧卷。
但此論。
窮釋老之教源。
極品藻之名理。
恐好事后生。
意有未喻。
弟子近伸頂禮。
從而問津。
爛然溢目。
若日月之入懷。
寂爾應(yīng)機。
譬寶珠之燭物。
既悟四衢之幻。
便息百城之游。
啟所未聞。
為之注解。
貞觀初。
上于南山。
以大和宮舊邸。
置龍?zhí)锼隆?div id="xizyfpm" class='inline' id='people_17965_4_177_comment'>
琳愛其靜僻。
即居之。
眾舉知寺任。
十三年。
道士秦世英。
出入東宮。
間摘琳論中語。
風(fēng)太子曰。
此于皇宗。
有所誹謗。
太子以為然。
轉(zhuǎn)以聞上。
上怒。
詔沙汰僧尼。
其馀在者。
宜依遺教經(jīng)脩行。
否則亦從汰去。
仍逮琳推勘。
琳自詣公廷。
就縲紲。
詔問曰。
周之宗盟。
異姓為后。
尊祖重親。
實由先古。
何故不相體悉。
首鼠兩端。
廣引形似之言。
備陳于瀆之喻。
琳答曰。
武王大圣。
周公大賢。
與夫管蔡。
皆兄弟至親。
或許祭以天子禮樂。
或以車七乘。
放之有鄰。
此無它。
善惡之報也。
書曰。
皇天無親。
惟德是輔。
方今天下一家。
其誰非親。
老子曰。
吾師西竺古皇先生。
又曰吾師善入泥洹。
綿綿若存。
然則佛固老子之師矣。
劉李之徒。
無所知識。
既師老子。
又妄述以謗老子之師。
世莫能知。
故著論八卷。
略對道士六十馀條所言。
并據(jù)史籍。
非敢于國家。
有所論議。
如是辨對。
二十馀番。
辭未嘗屈。
詔又問曰。
辨正論信毀交報篇。
以為念觀音者。
臨刃無傷。
汝當自試。
可至誠念之。
七日之后。
吾將刑汝。
若念觀音果驗者。
政亦無傷。
若無驗者。
則欺妄之罪。
必不汝貸。
七日后詔問曰。
有所念否。
琳援筆答曰。
自隋季擾攘。
毒流四海。
陛下以慈悲力。
救護群生。
茍非勢至垂機。
即是觀音降跡。
故琳于七日以來。
不念其他。
惟念陛下。
詔遣治書御史韋悰問。
昨詔念觀音。
如何卻念朕邪。
琳曰。
以陛下之德之大。
與觀音等。
念陛下者。
所以念觀音也。
且琳所著論。
特欲曉人心地耳。
陛下過聽。
而加之罪。
雖重刑之。
于琳之心不損一毛。
上稍寤。
詔減死。
徙之益部。
行至百牢關(guān)。
以疾卒于菩提寺。
壽六十九。
沙門慧序。
雍之武功人。
善攝論。
后以接待結(jié)眾緣。
琳之至百牢。
序撫循之。
備盡恩意。
及死。
猶枕其膝。
哭泣踴躄。
如親戚。
營葬東山之巔。
樹白塔。
勒銘志之。
道士秦世英。
旋為御史韋悰所彈。
死大理獄。
琳有文集三十卷。
行于世。
續(xù)高僧傳·卷第二十四 護法下
釋法琳。
姓陳氏。
穎川人。
遠祖隨宦寓居襄陽。
少出家。
游獵儒釋博綜詞義。
金陵楚郢從道問津。
自文苑才林靡不尋造。
而意存綱梗不營浮綺。
野棲木食于青溪等山。
晝則承誨佛經(jīng)。
夜則吟覽俗典。
故于內(nèi)外詞旨經(jīng)緯遺文。
精會所歸咸肆其抱。
而風(fēng)韻閑雅韜德潛形。
氣揚采飛方陳神略。
隋季承亂。
入關(guān)觀化。
流離八水顧步三秦。
每以槐里仙宗互陳名實。
昔在荊楚梗概其文。
而秘法奇章猶未探括。
自非同其形服塵其本情。
方可體彼宗師靜茲紛結(jié)。
乃權(quán)舍法服長發(fā)多年。
外統(tǒng)儒門內(nèi)希聃術(shù)。
遂以義寧初歲。
假被巾褐從其居館。
琳素通莊老談吐清奇。
道侶服其精華。
膜拜而從游處。
情契莫二共敘金蘭。
故彼所禁文詞。
并用咨琳取決。
致令李宗奉釋之典包舉具舒。
張偽葛妄之言詮題品錄。
武德初運還蒞釋宗。
擁帙延光棲惶問道。
以帝壤同歸名教。
是則鼓言鄭衛(wèi)易可箴規(guī)。
乃住京師濟法寺。
至武德四年。
有太史令傅奕。
先是黃巾深忌佛法。
上廢佛法事十有一條。
云釋經(jīng)誕妄言妖事隱。
損國破家未聞益世。
請胡佛邪教退還天竺。
凡是沙門放歸桑梓。
則家國昌大。
李孔之教行焉。
武皇容其小辯。
朝輔未能抗也。
時謂遵其邪徑通廢宏衢。
莫不懼焉。
乃下詔問曰。
棄父母之須發(fā)。
去君臣之章服。
利在何門之中。
益在何情之外。
損益二宜請動妙適。
琳憤激傅詞側(cè)聽明敕。
承有斯問。
即陳對曰。
琳聞至道絕言。
豈九流能辯。
法身無象非十翼所詮。
但四趣茫茫漂淪欲海。
三界蠢蠢顛墜邪山。
諸子迷以自焚。
凡夫溺而不出。
大圣為之興世。
至人所以降靈。
遂開解脫之門。
示以安隱之路。
于是中天王種辭恩愛而出家。
東夏貴游厭榮華而入道。
誓出二種生死。
志求一妙涅槃。
弘善以報四恩。
立德以資三有。
此其利益也。
毀形以成其志。
故棄須發(fā)美容。
變俗以會其道。
故去君臣華服。
雖形闕奉親。
而內(nèi)懷其孝。
禮乖事主。
而心戢其恩。
澤被怨親以成大順祐怙幽顯豈拘小違。
上智之人依佛語。
故為益。
下凡之類虧圣教故為損。
懲惡則濫者自新。
進善則通人感化。
此其大略也。
而傅氏所奏。
在司猶未施行。
奕乃多寫表狀。
遠近公然流布。
京室閭里。
咸傳禿丁之誚。
劇談酒席。
昌言胡鬼之謠。
佛日翳而不明。
僧威阻而無勢。
于時達量道俗勛豪成論者非一。
各疏佛理具引梵文。
委示業(yè)緣曲垂邪正。
但經(jīng)是奕之所廢。
豈有引廢證成。
雖曰破邪終歸邪破。
琳情正玄機獨覺千載。
器局天授博悟生知。
睹作者之無功。
信乘權(quán)之有據(jù)。
乃著破邪論。
其詞曰。
莊周云。
六合之內(nèi)。
圣人論而不議。
六合之外。
圣人存而不論。
老子云。
域中有四大。
而道居其一。
考詩書禮樂之致。
忠烈孝慈之先。
但欲攸序彝倫。
意存敬事君父。
至德惟是安上治民。
要道不出移風(fēng)易俗。
自衛(wèi)返魯。
詎述解脫之言。
六府九疇。
未宣究竟之旨。
案前漢藝文志所紀眾書一萬三千二百六十九卷。
莫不功在近益。
俱未暢遠途。
誠自局于一生之內(nèi)。
非迥拔于三世之表者矣。
遂使當見因果理涉旦而猶昏。
業(yè)報吉兇義經(jīng)丘而未曉。
斯并六合之寰塊。
五常之俗謨。
詎免四流浩汗為煩惱之場。
六趣諠嘩造塵勞之業(yè)者也。
原夫?qū)嵪噼泌ぁ?div id="fvxri9t" class='inline' id='people_17965_5_148_comment'>
逾要道之道。
法身凝寂。
出玄之又玄。
惟我大師體斯妙覺。
二邊頓遣萬德斯融。
不可以境智求。
不可以形名取。
故能量法界而興悲。
揆虛空而立誓。
所以見生穢土誕圣王宮。
示金色之身吐玉毫之相。
布慈云于鷲嶺。
則火宅焰銷。
扇惠風(fēng)于雞峰。
則幽途霧卷。
行則金蓮捧足坐則寶座承軀。
出則天主導(dǎo)前。
入則梵王從后。
聲聞菩薩儼若朝儀。
八部萬神森然翊衛(wèi)。
演涅槃則地現(xiàn)六動。
說般若則天雨四花。
百福莊嚴。
狀滿月之臨滄海。
千光照曜。
如聚日之映寶山。
師子一吼。
則外道摧鋒。
法鼓暫鳴。
則天魔稽首。
是故號佛。
為法王也。
豈與衰周李耳比德爭衡。
末世孔丘輒相聯(lián)類者矣。
是以天上天下。
獨稱調(diào)御之尊。
三千大千。
咸仰慈悲之澤。
然而理深趣遠。
假筌蹄而后悟。
教門善巧。
憑師友而方通。
統(tǒng)其教也則八萬四千之藏。
二諦十地之文。
海殿龍宮之旨。
古諜今書之量。
莫不流甘露于萬葉。
垂至道于百王。
近則安國利民。
遠則超凡證圣。
但以時運未融。
致令漢梵殊感。
故西方先音形之奉。
東國后見聞之益。
及慈云卷潤慧日收光。
乃夢金人于永平之年。
睹靈骨于赤烏之歲。
于是漢魏齊梁之政像教勃興。
燕秦晉宋已來名僧間出。
或神力救世。
或異跡發(fā)人。
或慧解開神。
或通感適化。
及白足臨刃不傷。
遣法為之更始。
志上分身員戶。
帝王以之加信。
具諸史籍其可詳乎。
并使功被將來傳燈永劫。
議者僉曰。
僧惟紹隆佛種。
佛則冥衛(wèi)國家福蔭皇基。
必?zé)o廢退之理。
我大唐之有天下也。
應(yīng)四七之辰。
安九五之位。
方欲興上皇之風(fēng)開正覺之道治致太平永隆淳化。
但傅氏所述酷毒穢詞。
并天地之所不容。
人倫之所同棄。
恐塵黷圣覽。
不可具觀。
伏惟陛下。
布含弘之恩。
垂鞠育之惠。
審其逆順議以真虛。
佛以正法遠委國王。
陛下君臨斯當付囑。
謹上破邪論一卷。
用擬傅詞。
文有三十馀紙。
自琳之綴釆貫絕群篇。
野無遁賢朝無遺士。
家藏一本咸誦在心。
并流略之菁華。
文章之冠冕。
茂譽于是乎騰廣。
昏情由之而開尚矣。
琳又以論卷初出意在弘通。
自非廣露其情。
則皂隸不塵其道。
乃上啟儲后諸王及公卿侯伯等。
并文理弘被庶績咸嘉。
其博詣焉。
故奕奏狀因之致寢。
遂得釋門重敞。
琳寔其功。
東宮庶子虞世南
詳琳著論。
乃為之序胤而傅氏不愜其情重施密譖。
搆扇黃巾用為黨類。
各造邪論貶量佛圣。
昏冒生靈衒曜朝野。
薰蕕既雜時所疑焉。
武德九年春。
下詔京置三寺惟立千僧。
馀寺給賜王公。
僧等并放還桑梓。
嚴敕既下莫敢致詞。
五眾哀號于槁街。
四民顧嘆于城市。
于時道俗蒙然投骸無措。
賴由震方出帝氛祲廓清。
素襲啟聞范究宗領(lǐng)。
登即大赦還返神居。
故佛日重朗于唐世。
又由琳矣。
琳頻逢黜陟。
誓結(jié)維持。
道挫世情良資寡學(xué)。
乃探索典籍隱括玄奧。
撰辯正論一部八卷。
穎川陳子良注之。
并制序曰。
昔宣尼入夢。
十翼之理克彰。
伯陽出關(guān)。
二篇之義爰著。
或鉤深系象。
或探賾希夷。
名言之所不宣。
陰陽之所不測。
猶能彌綸天地包括鬼神。
道無洽于大千。
言未超于域內(nèi)。
況乎法身圓寂妙出有無。
至理凝玄跡泯真俗。
體絕三相累盡七生。
無心即心非色為色。
筌蹄之外豈可言乎。
若夫西伯拘羑遂顯精微。
子長蠶室卒成先志。
故易曰。
古之作易者。
其有憂乎。
論之興焉。
良有以矣。
道士李仲卿劉進喜等。
并作庸文謗毀正法。
在俗人士或生邪信。
法師憫其盲瞽遂著斯論。
可謂鼓茲法海振彼詞鋒。
碧雞之銳競馳。
黃馬之峻爭騖。
莫不葉墜柯摧云鎖霧卷。
但此論窮釋老之教源。
極品藻之名理。
恐好事后生。
意有未喻。
弟子近申頂禮。
從而問津。
爛然溢目。
若日月之入懷。
寂乎應(yīng)機。
譬寶珠之燭物。
既悟四衢之幻。
便息百城之游。
于是啟所未聞。
為之注解。
良以文學(xué)雄伯群儒奉戴。
誘勸成則其從如云。
貞觀初年帝于南山大和宮舊宅。
置龍?zhí)锼隆?div id="yaozgdy" class='inline' id='people_17965_5_331_comment'>
琳性欣幽靜。
就而住之。
眾所推美舉知寺任。
從容山服詠歌林野。
至十三年冬。
有黃巾秦世英者。
挾方術(shù)以邀榮。
遂程器于儲貳。
素嫉釋種。
陰陳琳論謗訕皇宗。
罪當誷上。
帝勃然下敕沙汰僧尼。
見有眾侶乃依遺教。
仍訪琳身據(jù)法推勘。
琳扼腕奮發(fā)。
不待追徵。
獨詣公庭。
輕生徇理。
乃縶以縲紲。
下詔問曰。
周之宗盟異姓為后。
尊祖重親寔由先古。
何為追逐其短。
首鼠兩端。
廣引形似之言。
備陳不遜之喻。
把毀我祖禰。
謗黷我先人。
如此要君。
罪有不恕。
琳答曰。
文王大圣。
周公大賢。
追遠慎終。
昊天靡答。
孝悌之至通于神明雖有宗周義不爭長。
何者皇天無親竟由輔德。
古人黨理而不黨親。
不自我先不自我后。
雖親有罪必罰。
雖讎有功必賞。
賞罰理當。
故天下和平。
老子習(xí)訓(xùn)道宗。
德教加于百姓。
恕己謙光。
仁風(fēng)形于四海又云。
吾師名佛。
佛者覺一切人也。
乾竺古皇。
西升逝矣。
討尋老教。
始末可追。
日授中經(jīng)示誨子弟言。
吾師者善入泥洹。
綿綿常存。
吾今逝矣。
今劉李所跡。
謗滅老氏之師。
世莫能知。
著茲辯正論。
有八卷。
略對道士。
六十馀條。
并陳史籍。
前言實非謗毀家國。
自后辯對二十馀列。
并據(jù)琳詞。
具狀聞奏。
敕云。
所著辯正論。
信毀交報篇曰。
有念觀音者。
臨刃不傷。
且赦七日令爾自念。
試及刑決能無傷不。
琳外纏桎梏內(nèi)迫刑期。
水火交懷訴仰無路。
乃緣生來所聞經(jīng)教及三圣尊名。
銘誦心府。
擬為顯應(yīng)。
至于限滿。
忽神思彯勇橫逸胸懷。
歡慶相尋頓忘死畏。
立待對問。
須臾敕至云。
今赦期已滿。
當至臨刑。
有何所念。
念有靈不。
琳援筆答曰。
自隋季擾攘四海沸騰。
役毒流行干戈競起。
興師相伐舍檀兵威。
臣佞君荒不為正治。
遏絕王路固執(zhí)一隅。
自皇王吊伐載清陸海。
斯寔觀音之力。
咸資勢至之因。
比德連蹤道齊上圣。
救橫死于帝庭。
免淫刑于都市琳于七日已來。
不念觀音。
惟念陛下。
敕治書侍御史韋悰問琳。
有詔令念觀音。
何因不念。
乃云惟念陛下。
琳答。
伏承觀音圣鑒塵形六道。
上天下地皆為師范。
然大唐光宅四海。
九夷奉職八表刑清。
君圣臣賢不為抂濫。
今陛下子育恒品如經(jīng)。
即是觀音。
既其靈鑒相符。
所以惟念陛下。
但琳所著正論。
爰與書史倫同。
一句參差任從斧鉞。
陛下若順忠順正。
琳則不損一毛。
陛下若刑濫無辜。
琳則有伏尸之痛。
具以事聞。
遂不加罪有敕徙于益部僧寺。
行至百牢關(guān)菩提寺。
因疾而卒。
時年六十九。
沙門慧序。
經(jīng)理所苦。
情結(jié)斷金。
曉夕同衾慰撫承接。
及命將盡在序膝上。
序慟哭崩摧淚如駛雨。
乃召諸關(guān)旁道俗。
葬于東山之頂。
高樹白塔。
勒銘志之。
行路望者知便下淚。
序本雍州武功人。
善經(jīng)籍通佛理。
明攝論以為敷化之訓(xùn)。
體道開俗言無品藻。
將護游僧用為家操。
本住京輦后移梁益。
以百牢沖會四方所歸。
道俗棲投往還莫寄。
序乃宅寺關(guān)口。
用接遠賓。
故行侶賴之。
詠歌盈耳。
于時治書侍御史韋悰。
審英飾詐。
乃奏彈曰。
竊以大道郁興。
沖虛之跡斯闡。
玄風(fēng)既播。
無為之教寔隆。
未有身預(yù)黃冠志同凡素者也。
道士秦英。
頗學(xué)醫(yī)方薄閑咒禁。
親戚寄命羸疾投身。
奸淫其妻禽狩不異。
若情違正教心類豺狼。
逞貪競之懷。
恣邪穢之行。
家藏妻子門有姬童。
乘肥衣輕出入衢路。
楊眉奮袂無憚憲網(wǎng)。
健羨未忘觀繳在慮。
斯原不殄至教式虧。
請寘嚴科以懲淫侈。
乃入大理。
竟以狂匿被誅。
公私怪其死晚。
琳所著詩賦啟頌碑表章誄大乘教法并諸論記傳。
合三十馀卷。
并金石擊其風(fēng)韻。
縟錦繢其文思。
流靡雅便。
騰焰爾穆。
又善應(yīng)機說導(dǎo)。
即事騁詞。
言會宮商義符玄籍。
斯亦希世罕嗣矣。
高僧摘要·法高僧摘要卷二
姓陳。
穎川人。
少出家。
游獵儒釋。
博綜詞義。
金陵楚郢。
從道問津。
野棲木食于青溪等山。
晝則承誨佛經(jīng)。
夜則吟覽俗典。
隋季承亂。
權(quán)舍法服。
武德初運。
還蒞釋宗。
乃住京師濟法寺。
至武德四年。
黃巾深忌佛法。
上廢佛法事者。
十有一條。
云釋經(jīng)誕妄。
言妖事隱。
損國破家。
未聞益世。
請胡佛邪教。
退還天竺。
凡是沙門。
放歸桑梓。
則家國昌大。
李孔之教行焉。
武皇行之。
下詔問曰。
棄父母之須發(fā)。
去君臣之章服。
利在何間之中。
益在何情之外。
損益二宜。
請動妙釋。
琳憤激傳詞。
側(cè)聽明敕。
承有斯問。
即陳對曰。
琳聞至道絕言。
豈九流能辨。
法身無象。
非十翼所詮。
但四趣茫茫。
漂淪欲海。
三界蠢蠢。
顛墜邪山。
諸子迷以自焚。
凡天溺而不出。
大圣為之興世。
至人所以降靈。
遂開解脫之門。
示以安隱之路。
于是中天王種。
辭恩愛而出家。
東夏貴游。
厭榮華而入道。
誓出二種生死。
志求一妙涅槃。
弘善以報四恩。
立德以資三有。
此其利益也。
毀形以成其志。
故棄須發(fā)美容變俗。
以會其道。
故去君臣華服。
雖形闕奉親。
而內(nèi)懷其孝。
禮乖事主。
而心戢其恩。
澤被怨親以成大順。
福沾幽顯豈拘小違。
琳乃著破邪論。
原夫?qū)嵪噼泌ぁ?div id="kl74eul" class='inline' id='people_17965_6_75_comment'>
法身凝寂唯我大師。
量法界而與悲。
揆虛空而立誓。
現(xiàn)生穢土。
誕圣王宮。
示金色之身。
吐玉毫之相。
布慈云于鷲嶺。
則火宅??銷。
扇慧風(fēng)于雞峰。
則幽途霧卷。
行則金蓮捧足。
坐則寶座承軀。
出則天主導(dǎo)前。
入則梵王從后。
聲聞菩薩。
儼若朝儀。
八部萬神。
森然翊衛(wèi)。
宣涅槃則地現(xiàn)六動。
說般若則天雨四花。
百福莊嚴。
狀滿月之臨滄海。
千光照曜。
如聚日之映寶山。
師子一吼。
則外道摧鋒。
法鼓暫鳴。
則天魔稽首。
是故號佛為法王也。
但以時運未融。
致令漢梵殊感。
故西方先音形之奉。
東國后見聞之益。
及慈云卷潤。
慧日收光。
乃夢金神于永平之年。
睹靈骨于赤鳥之歲。
于是漢魏齊梁之政。
像教勃興。
燕秦晉宋已來。
名僧間出。
或神力救世。
或異跡發(fā)人。
或慧解聞神。
或通感適化。
及白足臨刃不傷。
遺法為之更始。
志上分身員戶。
帝王以之加信。
并使功被將來。
傳燈永劫。
謹上破邪論一卷。
用擬傳詞。
東庶宮子虞世南。
詳琳著論。
乃為之序。
貞觀初年。
帝于南山大和宮舊宅。
置龍?zhí)锼隆?div id="k97tdld" class='inline' id='people_17965_6_135_comment'>
琳性欣幽靜。
就而住之。
舉知寺任。
從容山服。
詠歌林野。
至十三年冬。
有黃巾秦世英者。
挾方術(shù)以邀榮。
遂程器于儲貳。
素嫉釋種。
陰陳琳論。
謗訕皇宗。
罪當罔上。
帝勃然下敕。
沙汰僧尼。
乃訪琳身。
據(jù)法推勘。
琳扼腕奮發(fā)。
不待追徵。
獨詣公庭。
輕生狗理。
乃縶以縲紲。
下詔問曰。
周之宗盟。
異姓為后。
尊祖重親。
實由先古。
何為追逐其短。
首鼠兩端。
廣引形似之言。
備陳不遜之喻。
犯毀我祖禰。
謗黷我先人。
如此要君。
罪有不恕。
琳答曰。
文王大圣。
周公大賢。
追遠慎終。
昊天靡答。
孝悌之至。
通于神明。
雖有宗周。
義不爭長。
何者。
皇天無親。
竟由輔德。
古人黨理而不黨親。
不自我先。
不自我后。
雖親有罪必罰。
雖怨有功必賞。
賞罰理當。
故天下和平。
又云。
吾師名佛。
佛者覺一切人也乾竺古皇。
西升逝矣。
討尋老教始末可追。
日授中經(jīng)。
示誨子弟。
言吾師者。
善入泥洹。
綿綿常存。
吾今逝矣。
今劉李所述。
謗滅老氏之師。
世莫能知著茲辨正論有八卷。
略對道士六十馀條并陳史籍前言。
實非謗毀家國。
具狀奏聞。
敕云所著辨正論。
信毀交報。
篇曰有念觀音者臨刃不傷。
且赦七日。
令爾自念。
試及刑決。
能無傷不。
琳外纏桎梏。
內(nèi)迫刑期。
水火交懷。
?仰無路。
乃緣生來所聞經(jīng)教。
及三圣尊名。
銘誦心府。
擬為顯應(yīng)。
至于限滿。
忽神思飄勇。
橫逸胸懷。
歡慶相尋。
頓忘死畏。
立待對問。
須臾敕至。
云今赦期已滿。
當至臨刑。
有何所念。
念有靈不。
琳援筆答曰。
自隋季擾攘。
四海沸騰。
疫毒流行。
干戈競起。
興師相伐。
各擅兵威。
臣佞君荒。
不為正治。
遏絕王路。
固執(zhí)一隅。
自皇王吊伐。
載清陸海。
斯寔觀音之力。
咸資勢至之恩。
比德連蹤。
道齊上圣救橫死于帝庭免。
淫刑于都市琳。
于七日已來。
不念觀音。
唯念陛下。
敕治書侍御史韋悰。
問琳有詔令念觀音。
何因不念。
乃云唯念陛下。
琳答。
伏承觀音圣鑒。
塵形六道。
上天下地。
皆為師范。
然大唐光宅四海。
九州奉職。
八表刑清。
君圣臣賢。
不為枉濫。
今陛下子育恒品。
如經(jīng)即是觀音既其靈鑒相符。
所以唯念陛下。
且琳所著正論。
爰與書史倫同。
一句參差。
任從斧鉞。
陛下若順忠論正。
琳則不損一毛。
陛下若刑濫無辜。
琳則有伏尸之痛。
具以事聞。
遂不加罪。
有下赦。
徙于益部僧寺。
行至百牢關(guān)菩提寺。
因疾而卒。
時年六十九。
乃召諸關(guān)傍道俗。
葬于東山之頂。
高樹白塔。
勒銘志之。
孔紹安 朝代:隋末唐初

人物簡介

唐詩大辭典 修訂本
生卒年不詳。
越州山陰(今浙江紹興)人。
少誦古文數(shù)十萬言,外兄虞世南嘆異之。
與孫萬年皆以文辭稱,時人謂“孫、孔”。
隋大業(yè)末為監(jiān)察御史。
入唐,拜內(nèi)史舍人。
高祖武德中,以中書舍人與崔善為、蕭德言主修梁史,未成而卒。
生平事跡散見《舊唐書》本傳、《新唐書·孔若思傳》、《唐詩紀事》卷三。
舊唐書·經(jīng)籍志下》、《新唐書·藝文志四》著錄《孔紹安集》(舊《志》云三卷,新《志》云五十卷,而《舊唐書》本傳云“有文集五卷”),已佚。
全唐詩》存其詩7首。
唐詩匯評
孔紹安(577-626?),越州山陰(今浙江紹興)人。少以文詞知名。入隋,與詞人孫萬壽篤忘年之好,時稱“孫孔”。大業(yè)末,官監(jiān)察御史。歸唐,拜內(nèi)史舍人。武德四年,官中書舍人,受詔撰《梁史》,未成而卒。有《孔紹安集》五十卷,已佚。《全唐詩》存詩七首,其中雜有在隋之作。
中國歷代人名大辭典
【生卒】:577—? 【介紹】: 隋唐時越州山陰人。
少以文詞知名。
年十三,陳亡,入隋,徙居鄠縣,閉門讀書,外兄虞世南嘆異之。
時有詞人孫萬壽,與紹安為忘年之好,人稱孫、孔。
煬帝大業(yè)末,為監(jiān)察御史。
李淵為隋征河?xùn)|,紹安監(jiān)其軍,禮遇尤密。
及淵建唐,紹安奔歸長安,擢內(nèi)史舍人。
尋詔撰《梁史》,未成卒。
有文集。

作品評論

舊唐書本傳
(紹安)少與兄紹興俱以文詞知名?!瓡r有詞人孫萬壽,與紹安篤忘年之好,時人稱為“孫孔”。
共 36 首 第 1 頁 下一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