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物:陸倕

相關(guān)人物:共 10 位
共 10 首

人物簡介

中國歷代人名大辭典
【生卒】:418—514 【介紹】: 或作保志、寶志。世稱寶公或志公。南朝僧。金城人。俗姓朱。少出家于京師道林寺,師事沙門僧儉,修習(xí)禪業(yè)。宋明帝泰始中,出入鐘山,往來都邑。好作預(yù)言,語如讖記,當(dāng)時帝王士庶皆視為神僧而信奉之。齊武帝迎入華林園,梁武帝準(zhǔn)其出入禁內(nèi)。
全梁文·卷七十一
寶志一作保志,俗姓朱,金城人,宋泰始中年已五六十,俗呼為志公。齊永明中迎入華林園,尋住東宮后堂,天監(jiān)十三年卒,葬鐘山。
新脩科分六學(xué)僧傳·卷第二十九 神化科
不測之人也。
宋元嘉中。
金陵人朱氏婦于上巳日。
聞兒啼鷹巢中。
梯樹得之。
養(yǎng)以為子。
方面瑩徹如鏡。
手足皆鳥爪。
七歲去。
依鐘山大沙門僧儉。
為童子。
長而落發(fā)。
脩習(xí)禪觀。
坐必閱旬浹。
久之。
忽無定居。
多來往皖山劍領(lǐng)之下。
發(fā)而徒跣。
著錦袍。
飲啖同流俗。
恒以剪刀。
及鏡縑帛等。
負(fù)之柱杖而。
趨經(jīng)聚落。
兒童嘩逐之。
或微索酒。
或累日不食。
嘗從食鲙者。
求鲙。
食者與而心非之。
即吐水中皆成生魚游去。
時時題詩。
初不可解。
后皆有驗(yàn)。
建元間。
異跡甚著。
丞相高嵩為武帝言之。
以禮自皖山。
迎至都下。
館于陳征虜家。
輒自剺其面。
出十二首。
觀世音相。
慈嚴(yán)妙麗。
傾都觀嘆。
后帝忿其惑眾。
收付建康獄。
而游行市里。
不少變。
然在獄中者自若也。
一夕使吏取門外所食物。
且則文惠太子竟陵王以金缽盛飯。
滿兩輿送供。
至建康令呂文顯以事啟帝。
詔迎至禁中。
俄有詔屏除后宮。
為家人??。
吏亦以例出公。
已而猶見公于景陽山上。
引比丘七輩行道。
帝怒使推驗(yàn)失所在。
吏曰。
公出久矣。
今在省中。
吏就視之。
則身如涂墨者。
帝聞而大驚。
陳顯達(dá)鎮(zhèn)江州殷齊之以大司馬從行。
往辭公公。
引紙畫鴉授之。
曰緩急可用也。
顯達(dá)叛。
齊之遁去。
顯達(dá)遣騎追之。
將及。
齊之窘甚。
時晚景嚑黑。
樹林陰翳。
無所見群鴉噪其上。
因念公前日所授畫。
意即匿其處以免。
鄱陽忠烈王飯公于私弟。
去則置荊枝于門上。
俄詔王領(lǐng)荊州。
衛(wèi)尉胡諧病。
以書邀屈。
語尤切。
公題其書尾曰。
明屈翌日果尸出。
僧法正欲以衣施而求之龍光罽賓兩寺。
皆無有。
曰夜宿此黎明去矣。
厲侯伯。
公所厚善者。
又求之其家。
侯伯曰。
公昨就吾家行道倦。
今臥未興。
求者視之。
笑而起。
公在花林園。
忽重著三布帽。
然亦不知何自得也。
俄而武帝崩。
文慧太子豫章文獻(xiàn)王相繼薨。
而齊亦自此季矣。
靈味寺沙門寶亮。
欲施公衲帔。
未及有言。
公輒自來持帔去。
仲熊嘗問己仕所至。
直解杖頭左索。
擲予之。
仲熊后。
果至尚書左丞。
永明中。
館東宮后堂。
旦暮每出入諸門無他。
末年忽褰衣疾走。
以避云。
門有血污人。
逮西昌害郁林先令。
載尸寄故閹人徐龍駒家。
其犢車所過頸血涂。
戶限皆滿。
建武中。
明帝害諸生高士。
江泌憂之。
南康王子琳訪公禍福。
公以香爐舉覆其灰曰。
都盡都盡。
后皆如其語。
徐陵兒時。
父??詣公。
公拊之曰。
天上石麒麟也。
屯騎桑偃謀不軌。
公見之戟手。
詬曰。
若欲斮頭穴胸邪。
偃汗下不敢仰視。
梁受禪。
武帝以前朝過于禁錮。
至是詔釋之。
嘗問曰。
弟子煩惑未除。
何以治之。
答曰十二。
又問。
十二之旨。
曰在書字時節(jié)刻滿中。
又問。
何時得凈心脩習(xí)。
曰安樂禁。
又問年祚遠(yuǎn)近曰。
元嘉元嘉。
帝欣然。
以為享祚倍宋文之年。
天監(jiān)五年冬旱。
雩祭備至。
而雨不降。
志謂左右曰。
吾病不差。
就官乞活。
儻不奏白。
官應(yīng)得禍。
即上啟愿于華光殿。
講勝鬘經(jīng)請雨。
帝即命沙門法云講之。
終夕而雪。
志又以刀橫水盂上。
良久雨。
帝初繁刑。
公假以神力。
令見高祖受極苦于地下。
自是省刑。
詔畫工張僧繇寫公像。
藏禁中僧繇下筆輒不自定。
扣頭哀懇。
公笑曰。
毗婆尸佛蚤留心。
直至如今不得妙。
帝偶同公臨江。
縱望。
有物溯流而上。
公舉杖引之。
隨杖至。
蓋紫旃檀也。
詔供奉官俞紹雕公像。
頃刻而成。
神情如生。
帝大悅。
置內(nèi)庭。
為子孫世世福。
時法云寺云光師講經(jīng)。
天為雨華。
帝意其證圣。
夜于含光殿。
焚疏請約志云光傅大士四老齋。
翌日。
云光不至。
公嘗聽法云講法華。
至假使黑風(fēng)。
問風(fēng)果有否。
曰世諦故有。
第一義諦故無。
公曰。
若體是假有此亦不可解邪。
法云默然。
公則自為主客。
辨難鋒出。
一座莫有解者。
帝嘗從容。
問國祚有流難否。
公指其喉視之。
侯景之亂。
尤追繹其言焉。
有僧一曰石頭。
浮杯來謁帝。
帝方與客棋。
吟曰殺之。
棋罷問。
僧所在。
侍衛(wèi)奏適蒙旨。
已殺之矣。
帝嗟悼。
以問公。
公曰。
陛下前身蚯蚓也。
僧嘗為鋤草者。
誤 殺蚯蚓。
今償債耳。
天監(jiān)十三年。
公移花林園像置所居房。
帝聞之曰。
大師將去我耶。
是歲十二月忽命。
奏絲竹徹晝夜。
至六日終于興皇寺臨亡然一燭。
付后閤舍人吳慶以聞。
帝嘆曰。
大師不復(fù)留矣。
燭者將以后事囑我乎。
帝昔與公臨鐘山之定林指前獨(dú)龍岡阜曰。
此為陰宅。
則永其后。
帝曰。
誰當(dāng)?shù)弥?div id="gwnd446" class='inline' id='people_9269_2_247_comment'>
志曰先行者得。
至是以金十二萬。
易其地。
以葬焉。
皇女永康公主薨。
盡施其妝奩。
建浮圖五層于其上。
且冠以無價寶珠云。
仍建開善精舍敕陸倕制銘干冢內(nèi)。
王筠勒碑于寺門。
處處傳其遺像焉。
畢工。
上幸其寺。
公忽見于云間。
萬眾歡呼。
聲震山谷。
敕謚廣濟(jì)大師。
公顯跡之始。
可五六十許。
及終亦不老。
有徐棲道者。
年九十三。
自言是公外舅弟少公四歲計其亡時。
蓋九十七矣。
神僧傳·卷第四
釋寶志。
本姓朱氏。
金城人。
初朱氏婦聞兒啼鷹巢中。
梯樹得之。
舉以為子。
七歲依鐘山僧儉出家修習(xí)禪業(yè)。
往來皖山劍水之下。
面方而瑩徹如鏡。
手足皆鳥爪。
止江東道林寺。
至宋大始初忽如僻異。
居止無定飲食無時。
發(fā)長數(shù)寸常跣行街巷。
執(zhí)一錫杖。
杖頭掛剪刀及鏡。
或掛一兩匹帛。
齊建元中稍見異跡。
數(shù)日不食亦無饑容。
與人言始若難曉。
后皆效驗(yàn)。
時或賦詩言如讖記。
江東士庶皆共事之。
齊武帝謂其惑眾收駐建康。
既旦人見其入市。
還檢獄中志猶在焉。
志語獄吏。
門外有兩輿食來金缽盛飯。
汝可取之。
既而齊文惠太子竟陵王子良。
并送食餉志。
果如其言。
建康令呂文顯以事聞。
武帝即迎入宮居之后堂。
一時屏除內(nèi)宴。
志亦隨眾出。
既而景陽山上猶有一志與七僧俱。
帝怒遣推檢其所閤。
吏啟云。
志久出在省。
方以墨涂其身。
時僧正法獻(xiàn)欲以一衣遺志。
遣使于龍光罽賓二寺求之。
并云昨宿且去。
又至其常所造厲侯伯家尋之。
伯云。
志昨在此行道。
旦眠未覺。
使還以告獻(xiàn)。
方知其身分三處宿焉。
志常盛冬袒行。
沙門寶亮欲以衲衣遺之。
未及發(fā)言。
忽來引衲而去。
后假齊武帝神力。
使見高帝于地下常受錐刀之苦。
帝自是永廢錐刀。
武帝又常于華林園召志。
志忽著三重布帽以見。
俄而武帝崩。
文惠太子及豫章王相繼而薨。
永明中常住東宮后堂。
一日平明從門出入。
忽云。
門上血污衣褰衣走過。
及郁林見害車載出。
此帝頸血流于門限。
齊衛(wèi)尉胡諧疾病請志。
志注疏云明屈。
明日竟不往。
是日諧亡。
載尸還宅。
志曰。
明日尸出也。
齊太尉司馬殷齊之隨陳顯達(dá)鎮(zhèn)江州辭志。
志畫紙作樹。
樹上有烏。
語云。
急時可登此。
后顯達(dá)逆節(jié)。
留齊之鎮(zhèn)州。
及敗齊之叛入廬山。
追騎將及。
齊之見林中有一樹。
樹上有烏如志所畫。
悟而登之。
烏竟不飛。
追者見烏謂無人而返。
卒以見免。
齊屯騎桑偃將欲謀反。
往詣志。
志遙見而走。
大呼云。
圍臺城欲反逆斫頭破腹。
后又旬事發(fā)。
偃叛走朱方。
為人所得。
果斫頭破腹。
梁鄱陽忠烈王嘗屈志至第。
忽令覓荊子甚急。
既得安之門上莫測所以。
少時王出為荊州刺史。
其預(yù)鑒之明此類非一。
志多去來興皇凈名兩寺。
及梁武即位下詔曰。
志公跡均塵垢神游冥寂。
水火不能焦濡。
蛇虎不能侵懼。
語其佛理則聲聞以上。
談其隱淪則遁仙高者。
豈得以俗士常情空相拘制。
何其鄙陋一至于此。
自今行來隨意出入勿得復(fù)禁。
志自是多出入禁中。
嘗于臺城對梁武帝吃鲙。
昭明諸王子皆侍側(cè)。
食訖武帝曰。
朕不知味二十馀年矣。
師何為爾。
志公乃吐出小魚依依鱗尾。
武帝深異之。
如今秣陵尚有鲙殘魚也。
天監(jiān)五年冬旱。
雩祭備至而未降雨。
志忽上啟云。
志病不差就官乞活。
若不啟白官應(yīng)得鞭杖。
愿于華光殿講勝鬘經(jīng)晴雨。
梁武即使沙門法云講勝鬘。
竟夜便大雨。
志又云。
須一盆水加刀其上。
俄而雨大降。
高下皆足。
舒州灊山最寄絕。
而山麓尤勝。
志公與白鶴道人皆欲之天監(jiān)六年二人俱白武帝。
帝以二人皆具靈通。
俾各以物識其地得者居之。
道人云。
某以鶴止處為記。
志云。
某以卓錫處為記。
已而鶴先飛去。
至麓將止。
忽聞空中錫飛聲。
志公之錫遂卓于山麓。
而鶴驚止他所。
道人不懌。
然以前言不可食。
遂各以所識筑室焉。
有陳征虜者。
舉家事志甚篤。
志嘗為其見真形。
光相如菩薩像焉。
志知名顯奇四十馀載。
士女供事者不可勝數(shù)。
然好用小便濯發(fā)。
俗僧闇有譏笑者。
志亦知眾僧多不斷酒肉譏之者。
飲酒食豬肚。
志勃然謂曰。
汝笑我以溺洗頭。
汝何為食盛糞袋。
譏者懼而慚服。
晉安王蕭綱初生日。
梁武遣使問志。
志合掌云。
皇子誕育幸甚。
然冤家亦生。
于后推尋歷數(shù)與侯景同年月日而生也。
會稽臨海寺有大德。
常聞楊州都下有志公語言顛狂放縱自在。
僧云。
必是狐貍之魅也。
愿向都下覓獵犬以逐之。
于是輕船入海。
趨浦口欲西上。
忽大風(fēng)所飄。
意謂東南六七日。
始到一島中望見金裝浮圖千云秀出。
遂尋徑而往至一寺。
院宇精麗花卉芳菲。
有五六僧皆可年三十。
美容色并著真緋袈裟。
倚杖于門樹下言語。
僧云。
欲向都下為風(fēng)飄蕩。
不知上人此處知何州國。
今四望環(huán)海。
恐本鄉(xiāng)不可復(fù)見。
答曰。
必欲向揚(yáng)州即時便到。
今附書到鐘山寺西行南頭第二房覓黃頭付之。
僧因閉目坐船。
風(fēng)聲定開眼。
如言奄至西岸。
入浦?jǐn)?shù)十里至都。
徑往鐘山寺訪問。
都無字黃頭者。
僧具說委曲報云。
西行南頭第二房。
乃風(fēng)病道人。
志公雖言配在此寺。
常在都下聚樂處。
百日不一度來。
房空無人也。
問答之間不覺志公。
已在寺廚上乘醉索食。
人以齋過日晚未與。
間便奮身惡罵寺僧。
試遣沙彌繞廚側(cè)漫呼黃頭。
志公忽曰。
阿誰喚我。
即逐沙彌來到僧處。
謂曰。
汝許將獵狗捉我。
何為空來。
僧知是非常人。
頂禮懺悔。
授書與之。
志公看書云。
方丈道人喚我。
不久當(dāng)亦自還。
志公遂屈指云。
某月日去。
便不復(fù)共。
此僧語眾。
但記某月日。
至天監(jiān)十三年冬。
于臺后堂謂人曰。
菩薩將去。
未及旬日無疾而終。
尸骸香軟形貌熙悅。
臨亡然一燭以付后閤舍人吳慶。
慶即啟聞。
梁武嘆曰。
大師不復(fù)留矣。
燭者將以后事屬我乎。
因厚加殯送。
葬于鐘山獨(dú)龍之阜。
仍于墓所立開善寺敕陸倕制銘于冢內(nèi)。
王筠勒碑文于寺門。
傳其遺像處處存焉。
高僧傳·卷第十 神異下
釋保志。
本姓朱。
金城人。
少出家止京師道林寺。
師事沙門僧儉為和上修習(xí)禪業(yè)。
至宋太始初忽如僻異。
居止無定飲食無時。
發(fā)長數(shù)寸。
常跣行街巷。
執(zhí)一錫杖。
杖頭掛剪刀及鏡或掛一兩匹帛。
齊建元中稍見異跡。
數(shù)日不食亦無饑容。
與人言語始若難曉后皆效驗(yàn)。
時或賦詩言如讖記。
京土士庶皆共事之。
齊武帝謂其惑眾收駐建康。
明旦人見其入市。
還檢獄中志猶在焉。
志語獄吏。
門外有兩輿食來金缽盛飯。
汝可取之。
既而齊文慧太子竟陵王子良并送食餉志。
果如其言。
建康令呂文顯以事聞武帝帝即迎入居之后堂。
一時屏除內(nèi)宴。
志亦隨眾出。
既而景陽山上猶有一志與七僧俱。
帝怒遣推檢失所在。
問吏啟云。
志久出在省。
方以墨涂其身。
時僧正法獻(xiàn)欲以一衣遺志。
遣使于龍光罽賓二寺求之。
并云。
昨宿旦去。
又至其常所造厲侯伯家尋之。
伯云。
志昨在此行道旦眠未覺。
使還以告獻(xiàn)。
方知其分身三處宿焉。
志常盛冬祖行。
沙門寶亮欲以衲衣遺之。
未及發(fā)言。
志忽來引納而去。
又時就人求生魚鲙。
人為辦覓。
致飽乃去。
還視盆中魚游活如故。
志后假武帝神力。
見高帝于地下。
常受錐刀之苦。
帝自是永廢錐刀。
齊衛(wèi)尉胡諧病請志。
志往疏云明屈。
明日竟不往。
是日諧亡。
載尸還宅。
志云。
明屈者明日尸出也。
齊太尉司馬殷齊之隨陳顯達(dá)鎮(zhèn)江州辭志。
志畫紙作一樹。
樹上有烏。
語云。
急時可登此。
后顯達(dá)逆。
即留齊之鎮(zhèn)州。
及敗齊之叛入廬山。
追騎將及。
齊之見林中有一樹。
樹上有烏。
如志所畫。
悟而登之。
烏竟不飛。
追者見烏謂無人而反。
卒以見免。
齊屯騎桑偃將欲謀反。
往詣志。
志遙見而走。
大呼云。
圍臺城欲反逆斫頭破腹。
后未旬事發(fā)。
偃叛往朱方。
為人所得。
果斫頭破腹。
梁鄱陽忠烈王嘗屈志來第。
會忽令覓荊子甚急。
既得安之門上莫測所以。
少時王便出為荊州刺史。
其預(yù)鑒之明此類非一。
志多去來興皇凈名兩寺。
及今上龍興甚見崇禮。
先是齊時多禁志出入。
今上即位下詔曰。
志公跡拘塵垢神游冥寂。
水火不能燋濡。
蛇虎不能侵懼。
語其佛理則聲聞以上。
談其隱倫則遁仙高者。
豈得以俗士常情空相拘制。
何其鄙狹一至于此。
自今行道來往隨意出入勿得復(fù)禁。
志自是多出入禁內(nèi)。
天監(jiān)五年冬旱。
雩祭備至而未降雨。
志忽上啟云。
志病不差就官乞治。
若不啟百官應(yīng)得鞭杖。
愿于華光殿講勝鬘請雨。
上即使沙門法云講勝鬘。
講竟夜便大雪。
志又云。
須一盆水加刀其上。
俄而雨大降高下皆足。
上嘗問志云。
弟子煩惑未除。
何以治之。
答云。
十二識者。
以為十二因緣。
治惑藥也。
又問十二之旨。
答云。
旨在書字時節(jié)刻漏中。
識者以為書之在十二時中。
又問。
弟子何時得靜心修習(xí)。
答云。
安樂禁。
識者以為禁者止也。
至安樂時乃止耳。
后法云于華林寺講法華。
至假使黑風(fēng)。
志忽問風(fēng)之有無。
答云。
世諦故有。
第一義則無也。
志往復(fù)三四番。
便笑云。
若體是假有此亦不可解難可解。
其辭旨隱沒類皆如此。
有陳御虜者。
舉家事志甚篤。
志嘗為其現(xiàn)真形。
光相如菩薩像焉。
志知名顯奇四十馀載。
士女恭事者數(shù)不可稱。
至天監(jiān)十三年冬。
于臺后堂謂人曰。
菩薩將去。
未及旬日無疾而終。
尸骸香軟形貌熙悅。
臨亡然一燭以付后閣舍人吳慶。
慶即啟聞。
上嘆曰。
大師不復(fù)留矣。
燭者將以后事屬我乎。
因厚加殯送葬于鐘山獨(dú)龍之阜。
仍于墓所立開善精舍。
陸倕制銘辭于冢內(nèi)。
王筠勒碑文于寺門。
傳其遺像處處存焉。
初志顯跡之始。
年可五六十許。
而終亦不老。
人咸莫測其年。
有徐捷道者。
居于京師九日臺北。
自言是志外舅弟。
小志四年。
計志亡時應(yīng)年九十七矣。
時梁初蜀中又有道香僧朗。
亦并有神力云。

人物簡介

續(xù)高僧傳·卷第十六 習(xí)禪初
時凈名寺有慧初禪師者。
魏天水人。
在孕七月而生。
才有所識好習(xí)禪念。
嘗閑居空宇。
不覺霆擊大震。
斯固住心深寂未可量也。
而志高清遠(yuǎn)淡然物外。
晚游梁國住興皇寺。
閑房攝靜圭璋外映。
白黑咨訪有聲皇邑。
武帝為立禪房于凈名寺。
以處之。
四時資給。
禪學(xué)道俗云趣請法。
素懷恢廓守志淳重。
貴勝王公曾不迎候。
普通五年卒。
春秋六十八。
葬鐘山之陰。
弟子智颙樹碑墓側(cè)。
御史中丞吳郡陸倕制文。

人物簡介

中國歷代人名大辭典
【生卒】:467—527 【介紹】: 南朝梁僧。吳郡富春人,俗姓孫。七歲出家,居虎丘西山寺。力學(xué)不怠,志操冠群輩。后居揚(yáng)都莊嚴(yán)寺。自齊迄梁,登座講說逾二十年。梁武帝天監(jiān)初與諸僧于上定林寺抄一切經(jīng)論。著有《論疏雜集》、《四聲指歸》、《詩譜決疑》等,尤以《成實(shí)論義疏》著名。與智藏、法云合稱梁代三大法師。
新脩科分六學(xué)僧傳·卷第十二 弘法科(二)
孫氏。
世居吳之富春。
三國有吳之后也。
幼孤。
七歲出家。
住虎丘西山寺。
師事僧回。
從受五經(jīng)義。
宋吏部郎吳郡張辯。
嘗謂之曰。
沙彌何姓。
家何處。
旻曰。
貧道姓釋。
家此山。
辯異之。
特進(jìn)張緒。
見而嘆曰。
松柏雖小。
已有凌云之氣。
年十三。
隨回出都。
住白馬寺年十六。
回亡。
移住莊嚴(yán)寺。
師事曇景。
與同寺法云神岡法關(guān)。
夕則合帔而臥。
晝則假衣而行。
往返咨詢。
柔次遠(yuǎn)亮四師。
大明經(jīng)律論指。
振發(fā)擁滯。
雖命世碩學(xué)。
無所是非。
齊文慧帝。
竟陵王。
深加貴敬。
尚書令王儉。
嘗延僧宗。
講涅槃經(jīng)。
旻所扣問。
輒摧衄。
儉曰昔姚興于逍遙園。
使竺道生。
難道融義。
往復(fù)百翻言義俱切。
眾服其英秀。
今旻法師過之遠(yuǎn)矣。
文宣帝請柔次二師。
講成實(shí)論。
旻于末席。
有所議論。
辭旨清新。
宏邈。
聽者傾屬。
次師乃放麈尾嘆曰。
老夫受業(yè)彭城精思五聚。
有十五番。
誠為難窟。
每恨不逢勍敵。
自至金陵五年。
始見竭于今日矣。
待為思之。
晚講當(dāng)答。
及晚裁復(fù)數(shù)交。
辭義遂擁。
次師動容。
顧四座曰。
后生可畏。
永明十年。
始二十六歲。
講成實(shí)論于興福寺。
先輩后進(jìn)。
道俗交會。
不遠(yuǎn)萬里。
嗚呼盛哉。
晉宋來學(xué)者。
務(wù)高談大語。
以相誇罩。
而旻謙讓。
恬靜若不能言。
晉安太守彭城劉業(yè)謂旻曰。
師于經(jīng)論該博。
何以立義多儒。
答曰貧道謹(jǐn)依經(jīng)文。
文玄則玄。
文儒則儒。
不知其他也。
竟陵王世子昭胄出守會稽。
或邀旻往征虜亭餞之。
旻曰吾與相識于講席間耳。
然未嘗修詣。
聞其得郡便往。
意所不欲。
眾由是亦罷。
永元初。
詔僧局。
請僧三十人。
入華林園夏講。
僧正擬旻法主。
旻卻之。
或問其故。
答曰。
此徒外潤。
不能內(nèi)益。
由是譽(yù)傳遐邇。
瑯琊王仲寶吳郡張思光。
學(xué)冠當(dāng)時。
并投分納交。
申以縞滯。
齊亂避地入東。
逮梁天監(jiān)五年。
詔僧正慧超。
到房請。
與法寵法云。
汝南周舍等。
入華林園道義。
六年制注般若經(jīng)。
請京城五大法師于五寺。
首講。
以旻道居其右。
深其悅可。
又詔于慧輪殿。
講勝鬘經(jīng)。
帝躬臨聽。
僧智僧晃臨川王記室東莞劉協(xié)等。
三十人。
同抄定林寺一切經(jīng)論。
以類相從成。
八十卷。
皆取旻考正來上。
十一年。
感風(fēng)疾。
詔吳郡太守張充吳興太守謝覽給。
舟仗資糧津發(fā)至都。
晉陵太守蔡撙出門候之。
嘆曰。
昔仲尼素王于周。
今旻公又素王于梁矣。
天監(jiān)末。
詔莊嚴(yán)寺。
建八座法輪。
講者五僧。
以年臘相次。
旻最處后。
而徒眾劇繁。
莊嚴(yán)講堂。
宋世祖所立者。
其高廣??[〦/柔]。
非他處比。
是日至不能容。
詔聽停講五十日。
益辟窗牗。
進(jìn)床五十張。
猶云迫隘。
桄程為之摧折云。
講十地經(jīng)于簡靜寺。
先為筑堂五間。
以增其舊。
至日悉滿。
尤薄于勢要。
吳郡陸倕一日造房。
旻稱疾不見。
欣然曰。
此誠弟子所望也。
時吳興太守蕭昂過山展禮。
山主智遷以告旻。
旻曰。
吾山藪病夫。
無事見貴二千石。
昔戴颙隱居北嶺。
宋江夏王詣之。
颙高臥牗下。
不與相見。
吾雖德薄。
請附于戴公。
及蕭至。
旻從后門遁去。
其年。
皇太子亦遣通事舍人何思澄。
致禮贈物。
大通五年。
詔還都。
徙居開善寺。
于路舊疾。
增劇八年二月一日卒。
壽六十一詔。
以其月六日。
窆鐘山之開善。
初旻樂禪默。
乃依所立義。
獲入定。
問諸禪師。
皆曰門戶雖殊。
造寂則一。
每開講先使眾于坐定后為舍靈轉(zhuǎn)經(jīng)曰。
道安故事也。
時靈根寺道超。
勤學(xué)。
每禱佛。
愿如旻。
忽夢。
人曰。
僧旻法師。
毗婆尸佛時。
已能講說。
君始發(fā)心。
豈可遽及耶。
但自加功。
當(dāng)?shù)瞄_解。
旻造彌勒像。
朝夕禮謁。
夢像遣化。
送菩提樹。
曰菩提者。
梁言道場樹也。
弟子頗宣其言。
旻止之。
著述殆百馀卷。
行世。
續(xù)高僧傳·卷第五 義解篇初
釋僧旻。
姓孫氏。
家于吳郡之富春。
有吳開國大皇帝其先也。
幼孤養(yǎng)能言而樂道。
七歲出家。
住虎丘西山寺。
為僧回弟子。
從回受五經(jīng)。
一聞能記。
精神洞出標(biāo)群獨(dú)秀。
每與同輩言謔及諸典禮。
未嘗不慨慨然欲為己任。
宋吏部郎吳郡張辯謂之曰。
沙彌何姓家在何處。
旻曰。
貧道姓釋。
家于此山。
辯甚異之。
特進(jìn)張緒見而嘆曰。
松柏雖小已有陵云之氣。
由是顯譽(yù)。
年十三隨回出都住白馬寺。
寺僧多以轉(zhuǎn)讀唱導(dǎo)為業(yè)。
旻風(fēng)韻清遠(yuǎn)了不厝意。
年十六而回亡。
哀容俯仰率由自至。
喪禮畢移住莊嚴(yán)師仰曇景。
景久居寺任。
雅有風(fēng)軌。
大小和從。
寺給僧足。
旻安貧好學(xué)。
與同寺法云禪崗法開。
稟學(xué)柔次達(dá)亮四公經(jīng)論。
夕則合帔而臥。
晝則假衣而行。
往返咨詢不避炎雪。
其精力篤課如此。
大明數(shù)論究統(tǒng)經(jīng)律。
原始要終望表知里。
內(nèi)鑒諸己旁啟同志。
前疑往結(jié)靡不冰泮。
雖命世碩學(xué)有是非之辯。
旻居中振發(fā)曾無擁滯。
光緒既著風(fēng)猷弘遠(yuǎn)。
齊文惠帝竟陵王子良。
深相貴敬請遺連接。
尚書令王儉。
延請僧宗講涅槃經(jīng)。
旻扣問聯(lián)環(huán)言皆摧敵。
儉曰。
昔竺道生入長安。
姚興于逍遙園見之。
使難道融義。
往復(fù)百翻言無不切。
眾皆睹其風(fēng)神服其英秀。
今此旻法師超悟天體。
性極照窮言必典詣。
能使前無橫陣。
便是過之遠(yuǎn)矣。
文宣嘗請柔次二法師。
于普弘寺共講成實(shí)。
大致通勝冠蓋成陰。
旻于末席論議。
詞旨清新致言宏邈。
往復(fù)神應(yīng)聽者傾屬。
次公乃放麈尾而嘆曰。
老子受業(yè)于彭城。
精思此之五聚。
有十五番以為難窟。
每恨不逢勍敵。
必欲研盡。
自至金陵累年始見竭于今日矣。
且試思之晚講當(dāng)答。
及晚上講裁復(fù)數(shù)交詞義遂擁。
次公動容顧四坐曰。
后生可畏。
斯言信矣。
年二十六。
永明十年始于興福寺講成實(shí)論。
先輩法師高視當(dāng)世排競下筵。
其會如市山棲邑寺莫不掩扉畢集。
衣冠士子四衢輻湊。
坐皆重膝不謂為迮。
言雖竟日無起疲倦。
皆仰之如日月矣。
希風(fēng)慕德者不遠(yuǎn)萬里相造。
自晉宋相承凡論議者。
多高談大語競相誇罩。
及旻為師范。
棱落秀上機(jī)變?nèi)缟瘛?div id="xze7i99" class='inline' id='people_9433_2_91_comment'>
言氣典正。
座無洪聲之侶。
重又性多謙讓。
未常以理勝加人。
處眾澄眸如入禪定。
其為道俗所推如此。
時人稱曰。
折剖磐隱通古無例。
條貫始終受者易悟。
庶方蕩諸異論大同正法矣。
于是名振日下。
聽眾千馀。
孜孜善誘曾無告倦。
晉安太守彭城劉業(yè)。
嘗謂旻曰。
法師經(jīng)論通博。
何以立義多儒。
答曰。
宋世貴道生。
開頓悟以通經(jīng)。
齊時重僧柔。
影毗曇以講論。
貧道謹(jǐn)依經(jīng)文。
文玄則玄。
文儒則儒耳。
時竟陵王世子蕭照胄。
出守會稽。
要旻共往。
征虜別之。
旻曰。
吾止講席。
相識未嘗修詣。
承其得郡。
便狼狽遠(yuǎn)別。
意所不欲。
眾因是亦止。
永元元年。
敕僧局請三十僧。
入華林園夏講。
僧正擬旻為法主。
旻止之。
或曰何故。
答曰。
此乃內(nèi)潤法師。
不能外益學(xué)士。
非謂講者。
由是譽(yù)傳遐邇名動京師。
瑯琊王仲寶。
吳人張思光。
學(xué)冠當(dāng)時清貞?yīng)毥^。
并投分請交申以縞帶。
年立之后頻事開解蔚為宗匠。
九部五時若指諸掌。
玄理伏難坦然夷易。
故緇素結(jié)轍華俗邀延往復(fù)屯萃矣。
時有令聞夙成負(fù)先來之風(fēng)。
耆年素望懷新舊之恥。
設(shè)伏者比肩翹關(guān)者間出。
旻隨方領(lǐng)會。
弘量有馀。
皆銜璧輿櫬響然風(fēng)靡者一人而已。
值齊歷橫流道屬昏诐。
時寵小人世嫉君子。
因避地徐部。
仍受請入?yún)恰?div id="opi6adm" class='inline' id='people_9433_2_156_comment'>
法輪繼轉(zhuǎn)勝幢屢建。
皆隨根獲潤有聲南北。
皇梁膺運(yùn)乃翻然自遠(yuǎn)言從帝則。
以天監(jiān)五年游于都輦。
天下禮接下筵亟深眷悅。
敕僧正慧超銜詔至房。
欲屈與法寵法云汝南周舍等。
時入華林園講論道義。
自茲已后優(yōu)位日隆。
六年制注般若經(jīng)。
以通大訓(xùn)。
朝貴皆思弘厥典。
又請京邑五大法師。
于五寺首講。
以旻道居其右。
乃眷帝情深見悅可。
因請為家僧。
四事供給。
又敕于慧輪殿講勝鬘經(jīng)。
帝自臨聽。
仍選才學(xué)道俗釋僧智僧晃臨川王記室東莞劉協(xié)等三十人。
同集上定林寺。
抄一切經(jīng)論以類相從。
凡八十卷。
皆令取衷于旻。
十一年春忽感風(fēng)疾后雖小間。
心猶忘誤言語遲蹇。
旻曰。
自登座講說已二十年。
如見此病例無平復(fù)。
講事盡矣。
乃修飾房內(nèi)隔立道場日夜禮懺。
后吳郡太守張充。
吳興太守謝覽。
各遣僚左至都表上延請。
有敕給船仗資糧發(fā)遣。
二郡迎候舟楫滿川。
京師學(xué)士云隨霧合。
中途守宰莫不郊迎。
晉陵太守蔡撙。
出侯門迎之嘆曰。
昔仲尼素王于周。
今旻公又素王于梁矣。
天監(jiān)末年。
下敕于莊嚴(yán)寺。
建八座法輪。
講者五僧以年臘相次。
旻最處后。
眾徒彌盛。
莊嚴(yán)講堂。
宋世祖所立。
欒櫨增映延袤遐遠(yuǎn)。
至于是日不容聽眾。
執(zhí)事啟聞。
有敕聽停講五日。
悉移窗戶四出檐霤。
又進(jìn)給床五十張。
猶為迫迮。
桄桯摧折日有十?dāng)?shù)。
得人之盛皆此類焉。
旻因舍什物嚫施擬立大堂。
慮未周用付庫生長傳付后僧。
又于簡靜寺講十地經(jīng)。
堂宇先有五間。
慮有迫迮又于堂前權(quán)起五間。
合而為一。
及至就講寺內(nèi)悉滿。
斯感化之來殆非意矣。
少與齊人張融謝眺友善。
天下才學(xué)通人莫不致禮。
雖居重名不嘉榮勢。
閑處一室簡通豪右。
眾人多恨之。
唯吳郡陸倕。
博學(xué)自居。
名位通顯早崇禮敬。
旻亦密相器重。
時為太子中庶。
儐從到房。
旻稱疾不見。
欣然曰。
此誠弟子所望也。
人皆推之愛名德也。
彌重旻之不趣于世。
暨普通之后。
先疾連發(fā)彌懷退靜。
夜還虎丘人無知者。
時蕭昂出守吳興。
欲過山展禮。
山主智遷先知以告旻。
旻曰。
吾山藪病人。
無事見貴二千石。
昔戴颙隱居北嶺。
宋江夏王入山詣之。
高臥牖下不與相見。
吾雖德薄請附戴公之事矣。
及蕭至?xí)F從后門而遁。
其年皇太子。
遣通事舍人何思澄。
銜命致禮。
贈以幾杖爐奩褥席麈尾拂扇等。
五年下敕延還移住開善。
使所在備禮發(fā)遣。
不得循常以稽天望。
于路增劇未堪止寺。
權(quán)停莊嚴(yán)因遂彌留以至大漸。
良醫(yī)上藥備于寺內(nèi)。
中使參侯相望馳道。
以大通八年二月一日清旦。
卒于寺房。
春秋六十一。
天子悲惜儲君嗟惋。
敕以其月六日。
窆于鐘山之開善墓所。
喪事大小隨由備辦。
隱士陳留阮孝緒。
為著墓志。
弟子智學(xué)慧慶等。
建立三碑。
其二碑。
皇太子湘東王。
并為制文樹于墓側(cè)。
徵士何胤。
著文立于本寺。
初旻嘗樂于禪默。
乃依所立義試遍安心。
旬日之間遂得入定。
問諸禪師皆云。
門戶雖殊造寂不異。
又嘗于講日謂眾曰。
昔彌天釋道安。
每講于定坐后。
常使都講等為含靈轉(zhuǎn)經(jīng)三契。
此事久廢。
既是前修勝業(yè)。
欲屈大眾各誦觀世音經(jīng)一遍。
于是合坐欣然遠(yuǎn)近相習(xí)。
爾后道俗舍物乞講前誦經(jīng)。
由此始也。
時有靈根寺道超比丘。
勤學(xué)自勵。
愿明解如旻。
夢有人言。
僧旻法師毗婆尸佛。
已能講說。
君始修習(xí)。
云何可等。
但自加功。
不患不達(dá)。
隨分得解。
后大領(lǐng)悟。
旻嘗造彌勒佛并諸供具。
朝夕禮謁。
乃夢見彌勒佛遣化菩薩送菩提樹與之。
菩薩曰。
菩提樹者。
梁言道場樹也。
弟子頗宣其言。
旻聞而勖之曰。
禮有六夢。
正夢唯一。
乃是好惡之先徵。
故周立占夢之官。
后代廢之。
正以俗人澆薄亟多假托。
吾前所夢乃心想耳。
汝勿傳之。
以莊嚴(yán)寺門及諸墻宇古制不工。
又吳虎丘山西寺朽壞日久。
并加繕改事盡弘麗。
旻所造經(jīng)像全不封附。
須者便給。
放生布施未嘗倦廢。
弟子咨曰。
和上所修功德誠多。
未始建大齋會。
恐福事未圓。
旻曰。
大齋乃有一時發(fā)起之益。
吾寡乏人力難得盡理。
又且米菜醬酢樵水湯灰踐踰澆炙。
信傷害微蟲豈有數(shù)量。
慮有此事故不敢為也。
始復(fù)求寄王官官府有勢之家。
使役雖多彌難盡意。
近識觀之藉此開悟。
智者窺人有求名之誚。
要請法俗侵星早到。
若不專至有乖素心。
若現(xiàn)斯言猶涉譏笑。
故吾不為也。
旻美言笑善舉止。
吐納膏油自生顧眄風(fēng)飆滿室。
凡所施為不為名利。
勤注教勖形于言晤。
先人后己常若不及。
常有馀師言弟子不恭者。
旻呼與相見為設(shè)飲食。
方便誘喻遂成善士。
生無左道卜筮。
不妄同惑凡人。
又不假托奇怪以誑近識。
貴人君子皆景慕焉。
營居負(fù)販者亦望風(fēng)而畏敬。
聞其名者偽夫正鄙夫立。
所著論疏雜集。
四聲指歸詩譜決疑等。
百有馀卷流世。

人物簡介

中國歷代人名大辭典
【介紹】: 南朝梁陳郡陽夏人,字孝高。
早孤好學(xué),家貧無書,每從人假借手抄,自課日五十紙。
訥言語,工文辭。
齊末,蕭衍(梁武帝)舉兵,隨蕭衍弟蕭恢為知管記事。
入梁,恢封鄱陽王,峻以侍郎,從鎮(zhèn)京口。
梁武帝天監(jiān)六年,擬揚(yáng)雄《官箴》奏上,帝嘉之,除員外散騎侍郎,直文德學(xué)士省。
又奉命與陸倕各制《新闕銘》。

人物簡介

中國歷代人名大辭典
【生卒】:475—518 【介紹】: 南朝梁南蘭陵(今江蘇常州)人,字彥達(dá)。
梁武帝弟。
初仕齊為著作佐郎。
從蕭衍起兵反齊,為南徐州刺史。
入梁,封安成郡王。
值歲饑,以私財贍百姓,濟(jì)活甚多。
累遷江、荊、郢、定諸州刺史。
武帝天監(jiān)七年,巴陵馬營蠻沿江反抗甚烈,秀為荊州刺史,派兵鎮(zhèn)綏。
性喜學(xué)術(shù),搜集經(jīng)記,曾招學(xué)士劉孝標(biāo),使撰《類苑》,書未及畢,已行于世。
官至雍州刺史。
卒后,詔許其故吏奏請,為立墓碑。
時高才游其門者王僧孺、陸倕、劉孝綽、裴子野,各制其文,咸稱實(shí)錄,遂四碑并建。
全梁文·卷二十二
秀字彥達(dá),武帝第七子。仕齊,為著作佐郎,遷后軍法曹,行參軍、太子舍人。武帝舉義,以為輔國將軍、晉熙王冠軍長史、南東海太守,授使持節(jié)南徐州刺史。及受禪,進(jìn)號征虜將軍,封安成王,征領(lǐng)石頭戍,加散騎常侍。進(jìn)號右將軍,加領(lǐng)軍中書令。出為平南將軍、江州刺史。遷平西將軍、荊州刺史,遷號安西將軍。征為侍中、中衛(wèi)將軍,復(fù)出為郢州刺史。遷鎮(zhèn)北將軍、寧蠻校尉、雍州刺史,天監(jiān)十七年死,贈侍中、司空,謚曰康王。

人物簡介

中國歷代人名大辭典
【介紹】: 南朝齊吳郡吳人。
陸慧曉子。
學(xué)兼子史,長于微言,美姿容,須眉如畫。
位至西昌侯長史,蜀郡太守。
與弟陸任、陸倕并有美名,時稱“三陸”。

人物簡介

中國歷代人名大辭典
【介紹】: 南朝梁丹陽秣陵人,字幼玚。
本姓吳,養(yǎng)于紀(jì)氏。
早孤,有志節(jié),年十三,能為文。
嘗夢陸倕授以青鏤管筆,其文因此遒進(jìn)。
梁武帝大同中為東宮學(xué)士。
美容貌,工草書。
任武陵王蕭紀(jì)記室參軍,卒。

人物簡介

中國歷代人名大辭典
【介紹】: 南朝梁吳興武康人,字士嵩。
家世務(wù)農(nóng)。
好學(xué),師事宗人沈麟士,博通《五經(jīng)》,尤長《三禮》。
仕為國子助教,講《周官》,群儒劉巖、沈宏之徒,莫不嘆服。
吏部郎陸倕與仆射徐勉薦為五經(jīng)博士,尋補(bǔ)西省學(xué)士,助賀琛撰《梁官儀》。
書成,入兼中書通事舍人,出為武康令。
卒官。

人物簡介

中國歷代人名大辭典
【生卒】:518—580 【介紹】: 南朝陳吳郡吳人,字士繻。
陸倕侄。
仕梁為中書侍郎,掌東宮管記。
元帝承圣三年,西魏軍陷江陵,微服遁還建鄴。
宣帝太建初,歷太子詹事、尚書左仆射,領(lǐng)揚(yáng)州大中正。
儀表端麗,進(jìn)退閑雅,文帝曾令太子諸王趨步躡履,習(xí)其規(guī)矩。

人物簡介

中國歷代人名大辭典
【生卒】:847—905 【介紹】: 唐蘇州吳人,徙居陜州,字祥文,初名允迪。陸贄族孫。僖宗光啟二年進(jìn)士。從帝奔山南,歷遷翰林學(xué)士、中書舍人。屬辭敏速,受昭宗優(yōu)遇。乾寧三年,以戶部侍郎同中書門下平章事,進(jìn)中書侍郎、判戶部。時昭宗募兵數(shù)萬,議攻鳳翔,責(zé)其阻撓,貶峽州刺史。五年,復(fù)拜相。后貶濮州司戶參軍,為朱溫所殺。
唐詩大辭典 修訂本
【生卒】:847—905 字祥文,本名允迪,排行十九。
祖籍吳郡(今江蘇蘇州),后徙家于陜,遂為陜州(今河南陜縣)人。
僖宗光啟二年(886)登進(jìn)士第,任校書郎。
昭宗龍紀(jì)元年(889)授藍(lán)田尉,直弘文館,遷左拾遺。
大順二年(891)充翰林學(xué)士,后歷任屯田員外郎、祠部郎中,拜中書舍人。
乾寧時遷戶、兵二部侍郎,進(jìn)翰林學(xué)士承旨,拜戶部侍郎、同平章事。
光化時,進(jìn)封吳郡開國公,轉(zhuǎn)門下侍郎。
天復(fù)三年(903)貶沂王傅,分司東都。
旋復(fù)授吏部尚書。
天祐二年(905)責(zé)授濮州司戶,為柳璨所殺。
生平詳見新、舊《唐書》本傳、《北夢瑣言》卷四、《宣和書譜》卷四、《唐詩紀(jì)事》卷六九。
扆文思敏疾,與陸希聲、陸威俱名冠一時,號為“三陸”。
亦善書。
新唐書·藝文志四》著錄《陸扆集》7卷,《宋史·藝文志七》亦著錄其《禁林集》7卷,已佚。
全唐詩》存詩1首及斷句1句。
全唐文·卷八百二十七
扆初名允迪。字祥文。宰相贄族孫。光啟二年進(jìn)士。累進(jìn)翰林學(xué)士中書舍人尚書左丞。封嘉興縣男。徙戶部侍郎同中書門下平章事。進(jìn)中書侍郎。歷工兵戶三部尚書。封吳郡公。為崔允所譖。貶沂王傅分司東都。授吏部尚書。再貶為濮州司戶參軍。被害白馬驛。年五十九。
共 10 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