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物簡介
釋語蓮,湘鄉(xiāng)李氏子。誕生之夕,母淩氏,夢蛇入室。齠齡薙染于冠梓園最樂禪院能達,后主翠竹山蓮池庵。生平耿介,素履端方。年三十,始從大溈山吼天燦受具。一日侍坐,吼天示以宗要,三月弗契。忽夜夢一尊者自稱準提,問云:“汝意云何?”蓮曰:“不見一物。”尊者云:“如是如是。”次日參吼天,吼天亦云:“如是如是。”蓮頓開悟。嘗說法于雪峰最樂堂,直指人心,不惑于物。后于湘上雙鳳山創(chuàng)朝陽寺,開堂說戒,法雨蒸蒸,殆遍衡湘。晚歲,天機浩然,禪悅之馀,吟詠自適。嘗與鄧筆山、張紫雨、劉麟書諸人結社,為文字交。著有《語錄》、《詩草》若干卷,詩中警句如:“將心寄明月,放眼看青山。”“魚知入定潛沙澗,花解離塵上釣船。”為世傳誦。其開示后學,警提親切,不倦津梁。嘗說偈曰:“四弘誓愿惟持己,一片婆心只為人。若要佛法留后代,直行天性不欺心。”張正笏序其《語錄》,稱其中兩語“路從平處險,人向靜中忙”,此即心不在注腳,可為求放心者,作一棒喝,惟楔出楔,其旨莫妙于此,即讀宗門家言,亦須解此,方為有益。斯誠定論。
人物簡介
【生卒】:1771—1833 【介紹】: 清江蘇陽湖人,字珍浦,別字星聯(lián),晚號蓉湖道人。惲毓秀女。能詩善畫。嫁完顏廷璐。夫卒,教子嚴。長子完顏麟慶官至南河總督。纂有《蘭閨寶錄》、《國朝女士正始集》。晚晴簃詩匯·卷一八六
惲珠,字星聯(lián),一字珍浦,晚號蓉湖道人,陽湖人。肥鄉(xiāng)典史毓秀女,滿洲泰安知府顏廷璐室,嘉慶己巳進士、江南河道總督麟慶母。有《紅香館詩草》。閨秀詞鈔·卷十一
名媛詩話字珍浦,號星聯(lián),晚號蓉湖道人,陽湖人。南田先生族孫,典史毓秀女,完顏方伯子婦,曙墀太守室,河帥麟慶、庫長麟昌、知州麟書母。有《紅香館詩馀》。
珍浦誕生之夕,祖母唐夢老嫗授珠,遂名之。嘗自夢前身為妙蓮菩薩侍女,護書紅香島中,因繪《紅島侍書圖》。幼穎慧,從父尉肥鄉(xiāng),十歲工詩,兼精繪事。方伯公適宰肥鄉(xiāng),眷屬往來,姑索綽羅氏器其有才且賢,一日,試以錦雞詩,援筆立成,云“閑對清波照彩衣,遍身金錦世應稀。一朝脫卻樊籠去,好向朝陽學鳳飛?!贝竺少p鑒,遂為太守公聘定焉。卒以賢孝稱,河帥年十九成進士,太夫人以詩訓之,有“科名雖并春風發(fā),心性須如秋水平?!焙訋洺跞胫袝?,太夫人自繪紫薇便面,題詩賜之曰“金貼傳名,青錢入選。薇省森嚴,鳳池清淺。夙夜勿怠,匪躬蹇蹇。叨列清班,勉躋通顯。”迨河帥出仕太守,薦升巡撫,節(jié)鎮(zhèn)南河,所至則著循聲,皆秉慈訓也。太夫人慈祥樂善,常制藥輯方,濟人無算,從宦就養(yǎng)所至,修葺道途祠宇,不可勝計,于經(jīng)濟治體,無不通達。尤明心學,慕李二曲先生,以孝子為醇儒,重刊其集,制序行世。又刻《遜庵語錄》,以述祖德。嘗論古今世運,有治亂維持不敝者,全在綱常,乃仿《列女傳》,博采史志,纂《蘭閨實錄》六卷,先孝行、賢德、慈范、節(jié)烈,而以智略、才華殿焉。又廣搜國朝女士之作,選為《正始集》,二書可為閨中之文獻。太夫人畫得南田家法受,于清于族姑冰也。儀征相國論為女中之儒,豈虛言哉。
人物簡介
孫家穆,安徽壽州人。同治十年(1871年)辛未科進士。官戶部云南司主事。光緒八年(1882年),云南巡撫杜瑞聯(lián)報銷軍費,由崔尊彝和永昌知府潘英章前往北京向太常寺卿周瑞清、王文韶和景廉打通關節(jié),孫家穆索賄十三萬兩,此時閻敬銘上任戶部尚書,孫家穆知其清廉,最后以八萬多兩了結。是年六月,御史陳啟泰奏參周瑞清受賄,朝廷立即派刑部尚書麟書、潘祖蔭確切查明,八月二十四日,江西道監(jiān)察御史洪良品又奏稱云南報銷案,戶部索賄八萬兩,后來王文韶、李鴻藻承認接受過“炭敬”。惇親王奕誴主張嚴查“炭敬”、“節(jié)敬”、“別敬”、“贈敬”等變相賄賂,鄧承修、張佩綸、盛昱等連上奏折表示支持,但翁同龢等表示反對,最后,慈禧太后對此不予追究,僅將王文韶、景廉、奎潤、董恂降二級調(diào)用,孫家穆與周瑞清革職、賠贓。
人物簡介
劉綸襄(1843年—1905年),原名劉中策,字蓉舫,山東省沂州府沂水縣劉家店子村人。光緒二年(1876年),參加丙子恩科會試,得貢士第162名。殿試登進士二甲第5名。同年五月(6月3日),改庶吉士。光緒三年四月(1877年6月9日),散館,授翰林院編修。掌河南道監(jiān)察御史。因得罪吏部尚書麟書罷官,光緒十年(1894年)起為陜西試用道員,光緒三十四年(1905年)歿于陜西任所。詩工書,楷行草均精。
人物簡介
楊鐘羲(1865-1940) 字子晴,號留垞、圣遺居士。正黃旗漢軍籍。光緒十一年舉人。1933年受溥儀命入奉天"國立博物館"館長。有《圣遺詩集》、《學橋詞》、《學橋詩話》、《白山詞介》。維基
楊鐘羲(1865年—1940年),原名鐘廣,字子勤、梓琴、子晴、芷晴、芷晴、芷庼、慏盦,號留垞、梓勵,又號雪橋、雪樵,晚號圣遺居士、南湖鮮民。內(nèi)務府漢軍正黃旗人(屬內(nèi)務府正黃旗漢姓滿洲旗人),籍奉天遼陽(襄平)。光緒十五年己丑(1889)進士,江寧府知府。家族世居遼陽,原隸內(nèi)務府滿洲正黃旗,乾隆間改為內(nèi)務府漢軍正黃旗。光緒十一年乙酉(1885)順天鄉(xiāng)試舉人,十五年己丑(1889)進士,同年五月,改翰林院庶吉士。光緒十六年四月,散館,授翰林院編修。光緒二十五年(1899年)保送知府,分發(fā)浙江,但未實授,改派外任時冠姓楊。二十七年入湖北巡撫端方幕府,三十一年任湖北襄陽府知府。三十二年入兩江總督端方幕府,補授淮安府知府,三十四年任江寧府知府。出任光緒二十年(1894)順天鄉(xiāng)試同考官,二十一年(1895)會試同考官。謚文敬。因父親在湖北武昌府任職,鐘羲出生于省寓祝家園,年輕時跟從黃岡童嗣興(字步階)先生以及未來的岳父、內(nèi)務府正白旗漢軍、時任黃岡縣知縣李恒琛學習(時黃州府知府為鑲白旗漢軍安氏英啟),又師湘中名士鄒振麟(字雁峰),并與恒琛之子寶謙、從子寶巽(又李孺)同中光緒十一年乙酉順天鄉(xiāng)試舉人(恒琛另一子寶豐中該鄉(xiāng)試副榜)。中舉之后21歲時(c.1886年),受業(yè)于咸豐六年(1856年)丙辰科狀元翁同龢,尤受翁賞識(載《翁同龢日記》,v.4,2006);又師從鑲藍旗宗室福錕、正藍旗宗室麟書、內(nèi)務府鑲黃旗滿洲完顏嵩申等。辛亥革命后,寓居上海法租界,不問世事(先避居法租界升平里,后移寓茄勒路之順元里,又遷打鐵浜之馨德里)。1912年,遭母憂。為劉承干的《嘉業(yè)堂叢書》校閱。“鐘羲樓居終歲,伏案整輯,往往徹夜不睡。微倦則于胡床假寐,少醒則燈尚熒然,與晨曦相映,十余年如一日。而尤珍惜物品,凡屬片紙寸縑,無不手自撿存。燈下常為其哲嗣講掌故,或為長孫課文選。……蓋辛亥之變,鐘羲脫身出險,藏書被掠”(載鄭逸梅《藝林舊事》)。1923年由滬回京。宣統(tǒng)十五年(1923年)三月初一日,與景方昶、王國維、溫肅三人均著南書房行走,十二月初三日均著在紫禁城內(nèi)騎馬。1928年于北京開設雪橋講舍,著述課徒(學生包括兩位日本學者倉石武四郎、吉川幸次郎,載《啟功講學錄》)。1933年應邀赴日本訪書。1927年為逝去的學者王國維作《誥授奉政大夫賞食五品俸南書房行走特謚忠愨王公墓志銘》。1939年與畫家徐操(字燕孫)合作人物、書法扇面圖(扇骨陰刻溥心畬書畫)。與光緒三十年(1904年)甲辰恩科探花商衍鎏(字藻亭)合作行書扇面。與溥心畬為盛昱的《行書祝壽序》手卷作跋(由瑞洵弟子鈴木吉武收藏)。為李宣龔的《碩果亭詩》作序。為自己的高祖、乾隆朝兵部侍郎虔禮寶刻《椿蔭堂詩文存稿》。為內(nèi)務府正白旗漢軍進士姚氏斌桐刻《還初堂詩鈔》。為進士宗室盛昱刻《郁華閣遺集》、《意園文略》。為正黃旗滿洲進士瑞洵的《散木居奏稿》寫作者傳。鑲白旗宗室盛昱與楊鐘羲在交往中以表兄弟相稱,大概因為盛昱的本生祖母或曾祖父肅恭親王永錫之側福晉均姓楊,但與楊鐘羲家族是否有姻戚關系有待查證。據(jù)楊鐘羲《雪橋詩話: 附自訂年譜》,“伯羲少時往來予家先伯祖,常攜以游十剎海。予贈伯羲詩云:‘樁蔭堂開侍帝晨,裕陵雨露四時春。百年門巷留詩卷,中表交親得偉人’。伯羲和詩(《次韻答楊子勤表弟》)有‘看荷門巷嬉游地,古柏祠堂下拜時’之句”。鐘羲的詩句“樁蔭堂開侍帝晨”,當指其高祖虔禮寶的詩集《椿蔭堂詩文存稿》與乾隆帝的室名“椿蔭堂”有關。盛昱在其《次韻答楊子勤表弟》詩注中說,“君家油漆作,舅祖煺公常攜余游十剎?!保砻鲀杉以谧娓改篙呉延忻芮型鶃?,且透露楊鐘羲家族府址在今北京地安門內(nèi)大街西側的油漆作胡同(明代時叫做油漆作)。盛昱在其詞作《夢橫塘 送子勤表弟乞外》寫道:“燕子巢痕,世家王謝,模黏門巷非故。喬木陰陰,只勝我、午橋莊住。失喜君來,相將幾載,又悲君去。念垂髫年紀,嬉戲君家,略省識、門前樹”(載盛昱《郁華閣詞》;兩江總督端方字“午橋”,“午橋莊”意指楊鐘羲入端方幕府)。室名“儼山簃”。光緒二十四年進士袁勵準為其作篆書“儼山誃” 橫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