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物:竺道生

相關人物:共 12 位。
共 12 首 第 1 頁 下一頁

人物簡介

中國歷代人名大辭典
【生卒】:343或344—413 【介紹】: 即拘摩羅耆婆、鳩摩羅什婆。
意為“童壽”。
十六國時高僧,龜茲人,祖籍天竺。
七歲隨母出家。
九歲以后,游學罽賓、月氏、疏勒等國,學小乘、大乘,精研《中論》、《十二門論》等,譽滿西域。
二十歲還龜茲。
前秦苻堅建元十八年,呂光破龜茲,得羅什,遂滯留涼州十八年,得通漢文。
后涼滅,入長安,為后秦姚興國師。
興辟逍遙園譯場,羅什為譯主。
前后八年,據(jù)《大唐內(nèi)典錄》載,共譯佛經(jīng)98部,425卷。
著名弟子有僧肇、僧睿、道生、道融,世稱“什門四圣”。
大乘部之《妙法蓮華經(jīng)》、《大方等大集經(jīng)》、《維摩詰經(jīng)》、《中論》、《百論》、《大智度論》等,均出其手,譯文典麗而不失原意。
現(xiàn)存著作有《大乘大義章》。
全晉文
鳩摩羅什,一作句摩羅耆婆,天竺人。為呂光所獲,歷事呂纂?yún)温。梁笄睾胧贾杏腙P,卒于長安。
新脩科分六學僧傳·卷第一 譯經(jīng)科一
此云童壽。天竺人也。世為相國。大父達多有重名。父炎將嗣相位。避之出家。東度蔥嶺。龜茲王聞其名。郊迎之。尊以為國師。王有妹年二十。才敏絕人。諸國交聘不許。及見炎逼以妻之。生二子。其一羅什。其一則弗沙提婆。始什之妊也。其母慧解倍常。聞雀黎大寺多名僧。有得道者。呼女伴往聽法。忽通天竺語。難問鋒出。有達么瞿沙者。見曰。是必孕智子。為說舍利弗在胎時事。什生七歲。母因野行。見冢骨。從炎乞出家。炎不可。因不食六日。氣如縷。乃許之。遂與什俱落發(fā)。母以專精禪觀。獲初果。什誦經(jīng)日千偈。偈三十二字。凡三萬二千言。義亦自通。龜茲人方加禮事。母輒攜什避去。游諸國。什九歲。渡新頭河。至罽賓。師事異僧槃頭達多。受雜藏中長兩阿含。凡四百萬言。達多奇之。什自是聲稱達王。王集異道。立論相攻難。異道慢什年小。不為備。什乘隙折困之。異道愧伏。王設上供。差大僧營視。惟恐其去。年十二。母攜還龜茲。而諸國交聘以好爵。悉不應。已又攜至月氏。北山尊者見之。謂其母曰。此沙彌使三十五歲。毗尼無玷者。度人如優(yōu)波鞠多。不爾正一俊法師耳。至沙勒。頂戴佛缽。私念缽大而輕如此耶。即重不勝。失聲下之。母問其故。曰兒心分別。故缽輕重耳。遂留沙勒一年。博覽五明諸論。及陰陽星算。皆妙達其要。沙門喜見勸王請什開法。曰。當有二益。國中比丘。恥不及之。而加精進。龜茲王必以為尊什。是敬己也。來脩舊好。王然之。于是會道俗如其勸。什真率忽繩墨?;蛘咭芍r有莎車王子須利耶跋陀。參軍王子須耶利蘇摩兄弟。皆棄國位為沙門。蘇摩尤才辯。嘗為什說阿耨達經(jīng)。以陰界諸入。皆空無相。怪而問曰。此經(jīng)乃壞破諸法至是耶。因共研覈大小乘。移時。而什悟。嘆曰。吾昔于小乘。如以鍮石為金。遂受中百二論。十二門觀等。溫宿國龜茲之北境也。有異道。立義擊鼓。求論辯。什適隨母在焉。卒挫衄之。自是名重蔥左。居龜茲。廣說諸經(jīng)。學徒自諸國來者云委。尼阿竭耶末帝。王女也。博觀群經(jīng)。已證二果。聞法欣躍。更請開演。什益分別諸法本空。陰界假名非實等法義。聽者曉悟。年二十。即王宮。從卑摩羅叉受戒。學十誦律。頃之母謂龜茲王白純曰。汝國尋衰柰何。謂什曰。方等深教不可思議。傳至東土。惟爾之力。但于汝無利。惜哉。什曰。必使大化流傳。雖苦無所恨。母以為然。尋往天竺。進登三果。什獨留止國之新寺。后于寺側(cè)。得放光經(jīng)。而文字隱蔽。不可讀。什心知其魔。不為動。既而可讀耳。聞空中語曰。智人何用此書。什曰小魔敢爾。留二年。益習大乘經(jīng)論。龜茲王為張金座錦耨。使坐以說法。什以其師盤頭達多未悟大乘。請往化導。俄其師至。什為先說德女問經(jīng)。蓋以其多明因緣空假。而昔與師俱所不信者。師謂什曰。汝于大乘見何異相。而遽尚之。什曰。大乘深妙。有法皆空。非小乘滯相偏局可擬也。師曰。汝言一切皆空。甚可畏也。汝亦知舍有愛空之患乎。昔有狂人。使工績縷。工已極其細好矣。狂人猶以為未。工指空曰。此縷也??袢嗽?。我何不見。工曰縷細。我良工且不見。況他人乎。狂人喜厚餉之。汝之空法正類此也。什曰。小乘執(zhí)有。大是顛倒。如人病目。見空中華。以為實有。坐以待果。要人共嘗。其不為明目者所笑乎。于是達多悟。禮什為師。西域諸國。咸伏什神異。其說法時。諸王皆長跪坐側(cè)。令什踐而升座焉。苻堅聞之。久有迎什意。建元十二年。丁丑正月。太史奏云。有星現(xiàn)外國分野。當有大智人入輔中國。堅曰。朕聞西域有鳩摩羅什。將非此耶。乃遣驍騎將軍呂光等。率兵七萬。西伐龜茲。謂光曰。若獲羅什即馳驛送之。光軍未至。什謂龜茲王曰。當有勍敵。從日下來。宜恭承之。勿抗其鋒。王不納。發(fā)兵拒光。大為光所破。遂獲什。光見其齒少易之。強妻以龜茲王女。什不可。光曰。道士豈復非氣血生耶。尚何辭。乃飲以醇酒。閉之密室。光還中路屯師山下。什曰。宜從屯隴上。光不納。夜果大雨潦起。水深數(shù)丈。死者數(shù)千人。光異之。光欲留王西國。什曰。推運揆數(shù)。此不宜留。前有福地可居。還至涼州。聞苻堅已為姚萇所害。于是竊號河右。屬姑臧。一日大風。什曰。不祥之風。當有奸叛。然不勞而自定。俄有叛者。尋皆殄滅。沮渠蒙遜。先推建康太守段業(yè)為主。光遣子纂。率眾討之。時論以業(yè)烏合。纂有威聲。勢必全克。光以訪什。答曰。此行未見其利。纂果敗于合黎。會郭黁起兵。纂軍輕騎還。又為黁敗。僅以身免。 中書監(jiān)張資病。光博營救療。外國道人羅叉云。能瘥資病。光喜絡賜不貲。什知叉誑詐。告資曰。叉不能為。徒煩費耳。冥運雖隱??梢孕g試之。乃以五色絲作繩。結之燒為灰末。投水中?;胰舫鏊€成繩者。病不可愈?;腋槔K自若。未幾資亡。光亦尋卒。子紹襲位。纂殺之自立。有豬生子三首。黑龍升井中。蟠臥殿前。比旦失之。纂以為瑞。號殿為龍翔。俄又升于當陽宮門。又改為龍興門。什曰。比日潛龍出游。豕妖呈異。龍者陰類。出入以時。今屢見災也。是必下人有謀者。宜克己脩德。以答天戒。纂不納。竟為從弟超所殺。什在涼州積年。呂光父子。既不弘道。故蘊其深解。無所宣化。姚興遣姚碩德。西破呂隆。迎至為國師。初延入西明閣逍遙園。譯出眾經(jīng)。多所暗誦。又覽舊經(jīng)紕繆。與沙門僧睿僧肇等八百馀人。傳受其旨。更出經(jīng)論。凡三百馀卷。僧睿才識高明。常隨什傳寫。什每為睿言。西方辭體。特重文制。其宮商體韻。以入管弦為善。凡覲王見佛。必有贊德。經(jīng)中偈頌。皆其式也。但翻梵為秦。失其蔚藻。雖得大意。殊乖文體。正如嚼飯飼人。非徒無味。乃令人嘔噦也。什嘗以頌贈法和云。心山育明德。流薰萬由延。哀鸞孤桐上。清音徹九天。凡十偈。詞喻皆爾。雅好大乘。志在敷演。常嘆曰。吾著筆大乘阿毗曇。非迦旃延比也。無深識者。因悽然而止。著實相論二卷。注維摩經(jīng)。皆肆筆成文。無所竄定。興奉之若神。嘗講經(jīng)于草堂寺。興及朝臣大德沙門千馀人。肅容觀聽。興曰。法師才明超悟。海內(nèi)無雙。何可使法少種嗣哉。遂以妓女十輩。逼令受之。什亦曰。定中常見小兒登吾肩。欲障也。自是不住僧坊。別立廨舍。諸僧或欲效之。什乃聚針于缽謂曰。若能食此乃可耳。因舉匕進針如常食。卑摩羅叉律師。什受律師也。至則欣迎盡禮。卑摩未知被逼事。問曰。汝于漢地有大緣。受法者幾何人。什曰。經(jīng)律未備。新經(jīng)皆什所傳。三千馀人。相從授法。但什以業(yè)重障深。于律有缺。不能深弘耳。杯渡比丘在彭城。聞什在長安。嘆曰。吾與此子。戲別三百馀年。相見杳然未期。遲有遇于來世耳。什未終夕。日覺四大不愈。乃口出三番神咒。令外國弟子誦之。以自救。未及致力。轉(zhuǎn)覺危殆。于是力疾。別眾曰。因法相遇。殊未盡心。方復后世。自以暗昧。謬充傳譯。所出經(jīng)論。唯十誦律。未及刪煩。若義契佛心。焚身之日。舌不焦壞。遂終于逍遙園。偽秦弘始十一年八月十二日。晉義熙五年也。阇維果舌存焉。晉書有傳。
神僧傳·卷第二
鳩摩羅什。此云童壽。天竺人也。善經(jīng)律論化行于西域。及東游龜茲(音丘慈)龜茲王為造金師子座以處之。時符堅僣號關中。有外國前部王及龜茲王弟。并來朝堅。堅引見。二王說堅云。西域多產(chǎn)珍奇。請兵往定以求內(nèi)附。至豎建元十三年正月。太史奏云。有星見外國分野。當有大德智人入輔中國。堅曰。朕聞西域有鳩摩羅什。將非此耶。即遣使求之。至十八年九月。堅遣驍將呂光。率兵七萬西伐龜茲。臨發(fā)堅餞光于建章。謂曰。夫帝王應天而治。以子愛蒼生為本。豈貪其地而伐之。正以懷道之人故也。朕聞西域有鳩摩羅什。深解法相善閑陰陽。為后學之宗。朕甚思之。賢哲者國之大寶。若剋龜茲即馳驛送什。光軍未至。什謂龜茲王白純曰。國運衰矣。當有勍敵從東方來。宜恭承之勿抗其鋒。純不從而戰(zhàn)。光遂破龜茲殺純。立純弟震為主。光既獲什載與俱還。中路置軍于山下。將士已休。什曰不可。在此必見狼狽。宜徙軍隴上。光不納。是夜果大雨洪潦暴起水深數(shù)丈。死者數(shù)千。光始密而異之。什謂光曰。此兇亡之地不宜淹留。推遷揆數(shù)應速言歸。中路必有福土可居。光從之。至涼州聞符堅已為姚萇所害。光三軍縞素大臨城南。于是竊號關外年稱大安。大安二年正月姑臧大風。什曰。不祥之風當有奸叛。然不勞自定也。俄而梁謙彭晃相繼而反。尋亦殄滅。至光龍飛二年。張掖臨松盧水胡沮渠男成及弟蒙遜反。推建康太守叚業(yè)為主。遣庶子秦州刺史太原公纂。率眾五萬討之。時論謂業(yè)等烏合。纂有威聲勢必全剋。光以訪什。什曰。觀察此行未見其利。既而纂敗績于合黎。俄又郭黁(奴昆切)作亂。纂委大軍輕還。為黁所敗僅以身免。光中書監(jiān)張資文翰溫雅。光甚器之。資病光廣求救療。有外國道人羅叉云。能差資疾。光喜給賜甚重。什知叉誑詐。告資曰。叉不能為徒煩費耳。冥運雖隱可以事試也。乃以五色絲作繩。結之燒為灰末投水中?;胰舫鏊€成繩者。病不可愈。須臾灰聚浮出復繩本形。既叉治無效。少日資亡。頃之光又卒。子紹襲位。數(shù)日光庶子纂殺紹自立。稱元咸寧。咸寧二年有豬生子。一身三頭。龍出東廂井中到殿前蟠臥。比旦失之纂。以為美瑞。號大殿為龍翔殿。俄而有黑龍升于當陽九宮門。號為龍興門。仔奏曰。比日潛龍出游豕妖表異。龍者陰類。出入有時。而今屢見則為災生。必有下人謀上之變。宜剋己修德以答天戒。纂不納。與什博戲。殺棋曰。斮胡奴頭。什曰。不能斮胡奴頭。胡奴將斮人頭。此言有旨。而纂終不悟。光弟保有子名超。超小字胡奴。后果殺纂斬首。立其兄隆為主。時人方驗什之言也。什停涼積年。呂光父子既不弘道教。故蘊其深解無所宣化。符堅已亡竟不相見。及姚萇僣有關中。亦挹其高名虛心要請。呂以什智計多解??譃橐χ\不許東入。及萇卒子興襲位。復遣敦請。弘始三年三月。有樹連理生于廟庭。逍遙園蔥變?yōu)槠悺R詾槊廊?。謂智人應入至五月興遣隴西公碩德西伐呂隆。隆軍大破。至九月隆上表歸降。方得迎什入關。以其年十二月二十日至長安。興待以國師之禮。甚見優(yōu)寵。初杯度比丘在彭城。聞什在長安乃嘆曰。吾與此子戲別三百馀年。杳然未期。遲有遇于來生耳。什未終少日。覺四大不寧。乃口出三番神咒。令外國弟子誦之以自救。未及致力轉(zhuǎn)覺危殆。于是力疾與眾僧告別曰。因法相遇殊未盡心。方復后世惻愴何言。自以闇昧謬充傳譯。凡所出經(jīng)。論三百馀卷。唯十誦一部未及刪繁。存其本旨必無差失。愿凡所宣譯傳流后世咸共弘通。今于眾前發(fā)誠實誓。若所傳無謬者。當使焚身之后舌不焦爛。以弘始十一年八月二十日卒于長安。是歲晉義熙五年也。即于逍遙園依外國法以火焚尸。薪滅形碎惟舌不灰爾。
高僧傳·卷第二 譯經(jīng)中
鳩摩羅什。此云童壽。天竺人也。家世國相。什祖父達多。倜儻不群名重于國。父鳩摩炎。聰明有懿節(jié)。將嗣相位。乃辭避出家。東度蔥嶺。龜茲王聞其棄榮甚敬慕之。自出郊迎請為國師。王有妹年始二十識悟明敏過目必能。一聞則誦。且體有赤黡法生智子。諸國娉之并不肯行。及見摩炎心欲當之。乃逼以妻焉。既而懷什。什在胎時。其母自覺。神悟超解有倍常日。聞雀梨大寺名德既多。又有得道之僧。即與王族貴女德行諸尼。彌日設供請齋聽法。什母忽自通天竺語。難問之辭必窮淵致。眾咸嘆之。有羅漢達摩瞿沙曰。此必懷智子。為說舍利弗在胎之證。及什生之后還忘前言。頃之什母樂欲出家。夫未之許。遂更產(chǎn)一男名弗沙提婆。后因出城游觀見冢間枯骨異處縱橫。于是深惟苦本定誓出家。若不落發(fā)不咽飲食。至六日夜氣力綿乏疑不達旦。夫乃懼而許焉。以未剃發(fā)故猶不嘗進。即敕人除發(fā)。乃下飲食。次旦受戒仍樂禪法。專精匪懈學得初果。什年七歲亦俱出家。從師受經(jīng)日誦千偈。偈有三十二字。凡三萬二千言。誦毗曇既過。師授其義。即自通達。無幽不暢。時龜茲國人以其母王妹利養(yǎng)甚多。乃攜什避之。什年九歲。隨母渡辛頭河至罽賓。遇名德法師槃頭達多。即罽賓王之從弟也。淵粹有大量。才明博識獨步當時。三藏九部莫不該練。從旦至中手寫千偈。從中至暮亦誦千偈。名播諸國遠近師之。什至即崇以師禮。從受雜藏中長二含凡四百萬言。達多每稱什神俊。遂聲徹于王。王即請入宮。集外道論師共相攻難。言氣始交。外道輕其年幼言頗不遜。什乘隙而挫之。外道折伏愧惋無言。王益敬異。日給鵝臘一雙粳米面各三斗酥六升。此外國之上供也。所住寺僧乃差大僧五人沙彌十人營視掃灑。有若弟子。其見尊崇如此。至年十二。其母攜還龜茲。諸國皆聘以重爵。什并不顧。時什母將什至月氏北山。有一羅漢見而異之。謂其母曰。常當守護。此沙彌若至三十五不破戒者。當大興佛法度無數(shù)人。與優(yōu)波掘多無異。若戒不全無能為也。正可才明攜詣法師而已。什進到沙勒國頂戴佛缽。心自念言。缽形甚大何其輕耶。即重不可勝。失聲下之。母問其故。答云。兒心有分別故缽有輕重耳。遂停沙勒一年。其冬誦阿毗曇。于十門修智諸品無所咨受。而備達其妙。又于六足諸問無所滯礙。沙勒國有三藏沙門名喜見。謂其王曰此沙彌不可輕。王宜請令初開法門。凡有二益。一國內(nèi)沙門恥其不逮必見勉強。二龜茲王必謂什出我國。而彼尊之是尊我也。必來交好。王許焉。即設大會請什升座說轉(zhuǎn)法輪經(jīng)。龜茲王果遣重使酬其親好。什以說法之暇。乃尋訪外道經(jīng)書。善學圍陀含多論。多明文辭制作問答等事。又博覽四圍陀典及五明諸論。陰陽星算莫不必盡。妙達吉兇言若符契。為性率達不厲小檢。修行者頗共疑之。然什自得于心未嘗介意。時有莎車王子參軍王子兄弟二人。委國請從而為沙門。兄字須利耶跋陀。弟字須利耶蘇摩。蘇摩才伎絕倫專以大乘為化。其兄及諸學者皆共師焉。什亦宗而奉之。親好彌至。蘇摩后為什說阿耨達經(jīng)。什聞陰界諸入皆空無相。怪而問曰。此經(jīng)更有何義而皆破壞諸法。答曰。眼等諸法非真實有。什既執(zhí)有眼根。彼據(jù)因成無實。于是研覈大小往復移時。什方知理有所歸。遂專務方等。乃嘆曰。吾昔學小乘如人不識金以鍮石為妙。因廣求義要受誦中百二論及十二門等。頃之隨母進到溫宿國。即龜茲之北界。時溫宿有一道士。神辯英秀振名諸國。手擊王鼓而自誓言。論勝我者斬首謝之。什既至以二義相檢。即迷悶自失稽首歸依。于是聲滿蔥左譽宣河外。龜茲王躬往溫宿。迎什還國。廣說諸經(jīng)。四遠宗仰莫之能抗。時王子為尼。字阿竭耶末帝。博覽群經(jīng)特深禪要。云已證二果聞法喜踴。乃更設大集請開方等經(jīng)奧。什為推辯諸法皆空無我分別陰界假名非實。時會聽者莫不悲感追悼恨悟之晚矣。至年二十受戒于王宮。從卑摩羅叉學十誦律。有頃什母辭往天竺。謂龜茲王白純曰。汝國尋衰吾其去矣。行至天竺進登三果。什母臨去謂什曰。方等深教應大闡真丹。傳之東土唯爾之力。但于自身無利。其可如何。什曰。大士之道利彼忘軀。若必使大化流傳。能洗悟矇俗。雖復身當爐鑊苦而無恨。于是留住龜茲止于新寺。后于寺側(cè)故宮中。初得放光經(jīng)。始就披讀。魔來蔽文唯見空牒。什知魔所為。誓心踰固。魔去字顯。仍習誦之。復聞空中聲曰。汝是智人何用讀此。什曰。汝是小魔宜時速去。我心如地不可轉(zhuǎn)也。停住二年。廣誦大乘經(jīng)論洞其秘奧。龜茲王為造金師子座。以大秦錦褥鋪之。令什升而說法。什曰。家?guī)煪q未悟大乘欲躬往仰化。不得停此。俄而大師盤頭達多不遠而至。王曰。大師何能遠顧。達多曰。一聞弟子所悟非常。二聞大王弘贊佛道。故冒涉艱危遠奔神國。什得師至欣遂本懷。為說德女問經(jīng)。多明因緣空假。昔與師俱所不信。故先說也。師謂什曰。汝于大乘見何異相而欲尚之。什曰。大乘深凈明有法皆空。小乘偏局多諸漏失。師曰汝說一切皆空甚可畏也。安舍有法而愛空乎。如昔狂人令績師績線極令細好??儙熂右饧毴粑m??袢霜q恨其粗。績師大怒乃指空示曰。此是細縷??袢嗽?。何以不見。師曰。此縷極細。我工之良匠猶且不見。況他人耶??袢舜笙惨愿犊棊?。師亦效焉皆蒙上賞而實無物。汝之空法亦由此也。什乃連類而陳之。往復苦至經(jīng)一月馀日。方乃信服。師嘆曰。師不能達反啟其志。驗于今矣。于是禮什為師。言和上是我大乘師。我是和上小乘師矣。西域諸國咸伏什神俊。每年講說諸王皆長跪座側(cè)。令什踐而登焉。其見重如此。什既道流西域名被東川。時符堅僣號關中。有外國前部王及龜茲王弟。并來朝堅。堅引見二王說堅云。西域多產(chǎn)珍奇。請兵往定以求內(nèi)附。至符堅建元十三年歲次丁丑正月。太史奏云。有星見于外國分野。當有大德智人入輔中國。堅曰。朕聞西域有鳩摩羅什。襄陽有沙門釋道安。將非此耶。即遣使求之。至十七年二月。善善王前部王等。又說堅請兵西伐。十八年九月堅遣驍騎將軍呂光陵江將軍姜飛。將前部王及車師王等。率兵七萬。西伐龜茲及烏耆諸國。臨發(fā)堅餞光于建章宮。謂光曰。夫帝王應天而治。以子愛蒼生為本。豈貪其地而伐之乎。正以懷道之人故也。朕聞西國有鳩摩羅什深解法相善閑陰陽。為后學之宗。朕甚思之。賢哲者國之大寶。若剋龜茲即馳驛送什。光軍未至。什謂龜茲王白純曰。國運衰矣。當有勍敵。日下人從東方來。宜恭承之勿抗其鋒。純不從而戰(zhàn)。光遂破龜茲殺純。立純弟震為主。光既獲什未測其智量。見年齒尚少。乃凡人戲之。強妻以龜茲王女。什距而不受辭甚苦到。光曰。道士之操不踰先父。何可固辭。乃飲以醇酒。同閉密室。什被逼既至遂??其節(jié)?;蛄铗T牛及乘惡馬欲使墮落。什常懷忍辱曾無異色。光慚愧而止光還中路置軍于山下。將士已休。什曰。不可在此。必見狼狽。宜徙軍隴上。光不納。至夜果大雨洪潦暴起。水深數(shù)丈。死者數(shù)千。光始密而異之。什謂光曰。此兇亡之地不宜淹留。推運揆數(shù)應速言歸。中路必有福地可居。光從之。至涼州聞符堅已為姚萇所害。光三軍縞素大臨城南。于是竊號關外稱年太安。太安元年正月姑臧大風。什曰。不祥之風當有奸叛。然不勞自定也。俄而梁謙彭晃相系而叛。尋皆殄滅。至光龍飛二年。張掖臨松盧水胡沮渠男成及從弟蒙遜反。推建康太守段業(yè)為主。光遣庶子秦州刺史太原公纂。率眾五萬討之。時論謂業(yè)等烏合。纂有威聲勢必全剋。光以訪什。什曰。觀察此行未見其利。既而纂敗績于合梨。俄又郭馨作亂。纂委大軍輕還。復為馨所敗僅以身免。光中書監(jiān)張資文翰溫雅。光甚器之。資病。光博營救療。有外國道人羅叉。云能差資疾。光喜給賜甚重。什知叉誑詐。告資曰。叉不能為益徒煩費耳。冥運雖隱可以事試也。乃以五色系作繩。結之燒為灰末投水中?;胰舫鏊€成繩者。病不可愈。須臾灰聚浮出復繩本形。既而又治無效。少日資亡。頃之光又卒。子紹襲位。數(shù)日光庶子纂殺紹自立。稱元咸寧。咸寧二年有豬生子。一身三頭。龍出東廂井中到殿前蟠臥。比旦失之。纂以為美瑞。號大殿為龍翔殿。俄而有黑龍升于當陽九宮門。纂改九宮門為龍興門。什奏曰。皆潛龍出游豕妖表異。龍者陰類出入有時。而今屢見則為災眚。必有下人謀上之變。宜剋棋修德以答天戒。纂不納。與什博戲。殺棋曰。斫胡奴頭。什曰。不能斫胡奴頭。胡奴將斫人頭。此言有旨。而纂終不悟。光弟保有子名超。超小字胡奴。后果殺纂斬首。立其兄隆為主。時人方驗什之言也。什停涼積年。呂光父子既不弘道。故蘊其深解無所宣化。符堅已亡竟不相見。及姚萇僣有關中。亦挹其高名虛心要請。諸呂以什智計多解??譃橐χ\不許東入。及萇卒子興襲位。復遣敦請。興弘始三年三月。有樹連理生于廣庭。逍遙園蔥變?yōu)槠?。以為美瑞。謂智人應入。至五月興遣隴西公碩德西伐呂隆。隆軍大破。至九月隆上表歸降。方得迎什入關。以其年十二月二十日至于長安。興待以國師之禮。甚見優(yōu)寵。晤言相對則淹留終日。研微造盡則窮年忘勌。自大法東被始于漢明。涉歷魏晉經(jīng)論漸多。而支竺所出多滯文格義。興少達崇三寶銳志講集。什既至止。仍請入西明閣及逍遙園譯出眾經(jīng)。什既率多諳誦無不究盡。轉(zhuǎn)能漢言音譯流便。既覽舊經(jīng)義多紕僻。皆由先度失旨不與梵本相應。于是興使沙門增?僧遷法欽道流道恒道標僧睿僧肇等八百馀人咨受什旨。更令出大品。什持梵本興執(zhí)舊經(jīng)以相讎校。其新文異舊者義皆圓通。眾心悏伏莫不欣贊。興以佛道沖邃其行唯善。信為出苦之良津御世之洪則。故托意九經(jīng)游心十二。乃著通三世論以勖示因果。王公已下并欽贊厥風。大將軍常山公顯左軍將軍安城侯嵩并篤信緣業(yè)。屢請什于長安大寺講說新經(jīng)。續(xù)出小品金剛波若十住法華維摩思益首楞嚴持世佛藏菩薩藏遺教菩提無行呵欲自在王因緣觀小無量壽新賢劫禪經(jīng)禪法要禪要解彌勒成佛彌勒下生十誦律十誦戒本菩薩戒本釋論成實十住中百十二門論凡三百馀卷。并暢顯神源揮發(fā)幽致。于時四方義士萬里必集。盛業(yè)久大于今咸仰。龍光釋道生?;劢馊胛⑿k文外。每恐言舛入關請決。廬山釋慧遠學貫群經(jīng)棟梁遺化。而時去圣久遠疑義莫決。乃封以咨什語見遠傳。初沙門僧睿才識高明。常隨什傳寫。什每為睿論西方辭體商略同異云。天竺國俗甚重文制。其宮商體韻以入弦為善。凡覲國王必有贊德。見佛之儀。以歌嘆為貴。經(jīng)中偈頌皆其式也。但改梵為秦失其藻蔚。雖得大意殊隔文體。有似嚼飯與人。非徒失味。乃令嘔噦也。什嘗作頌贈沙門法和云。心山育明德。流薰萬由延。哀鸞孤桐上。清音徹九天。凡為十偈辭喻皆爾。什雅好大乘志存敷廣。常嘆曰。吾若著筆作大乘阿毗曇。非迦旃延子比也。今在秦地深識者寡。折翮于此將何所論。乃悽然而止。唯為姚興著實相論二卷。并注維摩。出言成章無所刪改。辭喻婉約莫非玄奧。什為人神情朗徹傲岸出群。應機領會鮮有倫匹者篤。性仁厚汎愛為心。虛己善誘終日無勌。姚主常謂什曰。大師聰明超悟天下莫二。若一旦后世。何可使法種無嗣。遂以妓女十人逼令受之。自爾以來不住僧坊。別立廨舍供給豐盈。每至講說常先自說。譬喻如臭泥中生蓮花。但采蓮花勿取臭泥也。初什在龜茲從卑摩羅叉律師受律。卑摩后入關中。什聞至欣然師敬盡禮。卑摩未知被逼之事。因問什曰。汝于漢地大有重緣。受法弟子可有幾人。什答云。漢境經(jīng)律未備。新經(jīng)及諸論等。多是什所傳出。三千徒眾皆從什受法。但什累業(yè)障深。故不受師教耳。又杯渡比丘在彭城。聞什在長安。乃嘆曰。吾與此子戲別三百馀年。杳然未期。遲有遇于來生耳。什未終日。少覺四大不愈。乃口出三番神咒令外國弟子誦之以自救。未及致力轉(zhuǎn)覺危殆。于是力疾與眾僧告別曰。因法相遇殊未盡伊心。方復后世惻愴何言。自以闇昧謬充傳譯。凡所出經(jīng)論三百馀卷。唯十誦一部未及刪煩。存其本旨必無差失。愿凡所宣譯傳流后世咸共弘通。今于眾前發(fā)誠實誓。若所傳無謬者。當使焚身之后舌不燋爛。以偽秦弘始十一年八月二十日。卒于長安。是歲晉義熙。五年也。即于逍遙園依外國法以火焚尸。薪滅形碎唯舌不灰。后外國沙門來云。羅什所諳十不出一。初什一名鳩摩羅耆婆。外國制名多以父母為本。什父鳩摩炎。母字耆婆。故兼取為名。然什死年月諸記不同。或云弘始七年?;蛟瓢四辍;蛟剖荒?。尋七與十一字或訛誤。而譯經(jīng)錄傳中猶有一年者??掷淄覠o以正焉。
高僧摘要·法高僧摘要卷二
此云童壽。天竺人也。家世國相。什既道流西域。名被東國。時苻堅僭號關中。有外國前部王。及龜茲王弟。并來朝堅。堅于正殿引見二王。因說堅云。西域多產(chǎn)珍奇。乃請兵往定。以求內(nèi)附。至苻堅建元十三年正月。太史奏云。有星見外國分野。當有大德智人。入輔中國。堅曰。朕聞西域有鳩摩羅什。襄陽有沙門道安。將非此耶。即遣使求之。十八年九月。堅遣驍騎將軍呂光。陵江將軍姜飛等。將前部王。及車師王等。率兵七萬。西伐龜茲。及烏耆諸國。臨發(fā)。堅餞光于建章宮。謂光曰。夫帝王應天而治。以子愛蒼生為本。豈貪其地而伐之。正以懷道之人故也。朕聞西國有鳩摩羅什。深解法相。善閑陰陽。為后學之宗。朕甚思之。賢哲者國之大寶。若尅龜茲。即馳驛送什。光軍未到。什對龜茲王白純曰。國運衰矣。當有勍敵日下。宜恭承之。勿抗其鋒。鈍不從而戰(zhàn)。光遂破龜茲。殺純立純弟震為主。光既獲什。未測其智量。見年齒尚少。乃凡人戲之。強妻以龜茲王女。什拒而不受。辭甚苦到。乃飲以醇酒。不虧其節(jié)?;蛄铗T牛。及乘惡馬。欲使墮落。什曾無異色。光慚愧而止。光還中路。置軍于山下。將士已休。什曰。不可在此。必見狼狽。宜徙軍隴上。光不納。至夜果大雨。洪潦暴起。水深數(shù)丈。死者數(shù)千。光始異之。什謂光曰。此兇亡之地。不宜淹留。歸中路。必有福地可居。光從之。至涼州。聞苻堅已為姚萇所害。光三軍縞素。大臨城南。于是竊號關外。稱年太安。頃之。光卒。子紹襲位。光庶子纂殺紹自立。光弟保有子名超。殺纂斬首。立其兄隆為主。什停涼積年。萇聞高名。虛心要請。諸呂以什智計多解??譃橐χ\。不許東入。及萇卒。子興襲位。復遣敦請。興弘始三年三月有樹連理。生于廟庭。逍遙園。蔥變?yōu)??。以為美瑞。謂智人應入。至五月。興遣隴西公碩德。西伐呂隆。隆軍大破。至九月。隆上表歸降。方得迎什入關。以其年十二月二十日。至于長安。興待以國師之禮。甚見優(yōu)寵。晤言相對。則淹留終日。研微造盡。則窮年忘勌。自大法東被。始于漢明。涉歷魏晉。經(jīng)論漸多。興少崇三寶。銳志講集。什既至止。仍請入西明閣。及逍遙園。譯出眾經(jīng)。盡轉(zhuǎn)漢言。音譯流便。漸覽舊經(jīng)。義多紕繆皆由先譯失旨。不與梵本相應。于是興使沙門僧?。僧遷。法欽。道流。道恒。道標。僧睿。僧肇等。八百馀人。咨受什旨。更令出大品。什持梵本。興執(zhí)舊經(jīng)以相讎校。文義圓通。眾心愜伏。興以佛道沖??。乃著通三世論。以勖示因果。王公已下。并欽贊厥風。續(xù)出小品。金剛般若。十住。法華。維摩。思益。首楞嚴。持世。佛藏。菩薩藏。遺教。菩提。無行。呵欲。自在王。因緣觀。小無量壽。新賢劫。禪經(jīng)。禪法要。禪要解。彌勒成佛。彌勒下生。十誦律。十誦戒本。菩薩戒本。成寔。十住。中百十二門。諸論。凡三百卷。
佛馱什 朝代:南朝宋

人物簡介

新脩科分六學僧傳·卷第二 譯經(jīng)科
此云覺壽。
罽賓國人。
少受業(yè)于比丘之善彌沙塞部律者。
于是以毗尼嚴身。
以禪那洗心。
景平元年七月至揚州。
其年冬。
集眾龍光寺。
譯彌沙塞律三十四卷。
為五分律。
親執(zhí)梵本。
沙門道生慧嚴筆受。
侍中瑯琊王徠為檀越。
明年四月。
又抄出戒心羯磨法。
后不知所終。
高僧傳·卷第三 譯經(jīng)下
佛馱什。
此云覺壽。
罽賓人。
少受業(yè)于彌沙塞部僧。
專精律品兼達禪要。
以宋景平元年七月屆于揚州。
先沙門法顯。
于師子國得彌沙塞律梵本。
未被翻譯而法顯遷化。
京邑諸僧聞什既善此學。
于是請令出焉。
以其年冬十一月集于龍光寺。
譯為三十四卷。
稱為五分律。
什執(zhí)梵文。
于闐沙門智勝為譯。
龍光道生東安慧嚴共執(zhí)筆參正。
宋侍中瑯琊王練為檀越。
至明年四月方竟。
仍于大部抄出戒心及羯磨文等。
并行于世。
什后不知所終。

人物簡介

新脩科分六學僧傳·卷第十二 弘法科(二)
生辛氏。
隴西人。
毗之后。
其父有子三。
伯原明仕魏。
官至尚書。
仲為沙門。
號法愛。
瑗其季也。
師事梁州沙門慧開。
開不測人也。
而鐘愛瑗曰。
他日于佛法當有力。
使游學四方。
依道場慧觀乃入廬山脩禪。
宋文帝訪能述生公頓悟義者。
江州刺史庾登之。
以瑗聞。
詔問之。
瑗伸辯詳明。
何尚之嘆曰。
吾以謂生公歿后。
微言永絕。
今日復聞象外之談。
所謂天未喪斯文也。
南平王西陽王皆師事之。
歸廬山注勝鬘。
經(jīng)天保構成。
詔瑗居之。
王景文至。
值方講。
景文嘆曰。
所舉皆所未聞。
所指皆出意表。
真法中龍也。
湘宮成。
又詔瑗居之。
帝臨幸聽法。
公卿畢集。
時以為榮。
至齊文慧。
又請住靈根寺。
太尉王儉有重名。
特設一榻。
次延之。
他人莫與也。
永明七年歿。
壽八十一。
高僧傳·卷第八 義解五
釋法瑗。
姓辛。
隴西人。
辛毗之后。
長兄源明仕偽魏為大尚書。
第二兄法愛亦為沙門。
解經(jīng)論兼數(shù)術為芮芮國師。
俸以三千戶。
瑗幼而闊達倜儻殊群。
路見貧寒輒脫衣為惠。
初出家事梁州沙門竺慧開。
開懿德通神。
時人謂得初果。
開謂瑗曰。
汝情悟若此必能綱總末化。
宜競力博聞無得獨善。
于是辭開游學。
經(jīng)涉燕趙去來鄴洛。
值胡寇縱橫關隴鼎沸。
瑗冒險履危學業(yè)無怠。
元嘉十五年還梁州。
因進成都。
后東適建鄴依道場慧觀為師。
篤志大乘傍尋數(shù)論。
外典墳素頗亦披覽。
后入廬山守靜味禪。
澄思五門游心三觀。
頃之刺史庾登之請出山講說。
后文帝訪覓述生公頓悟義者。
乃敕下都。
使頓悟之旨重申宋代。
何尚之聞而嘆曰。
常謂生公歿后微言永絕。
今日復聞象外之談。
可謂天未喪斯文也。
帝敕為南平穆王鑠五戒師。
及孝武即位。
敕為西陽王子尚友。
辭疾不堪。
久之獲免。
因廬于方山。
注勝鬘及微密持經(jīng)。
論議之隙時談孝經(jīng)喪服。
后天保改構請瑗居之。
因辭山出邑綱維寺網(wǎng)。
刺史王景文往侯。
正值講喪服。
問論數(shù)番稱善而退。
及明帝造湘宮新成。
大開講肆妙選英僧。
敕請瑗充當法主。
帝乃降蹕法筵。
公卿會座。
一時之盛觀者榮之。
后齊文惠又請居靈根。
因移彼寺。
太尉王儉門無雜交。
唯待瑗若師。
書語盡敬。
以齊永明七年卒。
春秋八十一矣。
時靈根寺又有法常智興。
并博通經(jīng)論數(shù)當講說。
常乃尤能劇談。
為時匠所憚。
而性甚剛梗。
不偶人俗。
僧瑾 朝代:南朝宋

人物簡介

新脩科分六學僧傳·卷第十 利物科
沛國隱士朱建子也。少博覽。尤善莊老。至廣陵。詣沙門曇因落發(fā)。為弟子游建鄴。湘東王從受五戒。及王踐祚。詔以瑾為天下僧主。好營福業(yè)。所俸給賜予。起靈基靈招兩寺。上晚多諱。犯者輒死。瑾以匡諫。免者眾。然恩禮亦自此衰矣。元徽中沒。壽七十。
高僧傳·卷第七 義解四
釋僧瑾。
姓朱。
沛國人。
隱士建之第四子。
少善莊老及詩禮。
后行至廣陵見曇因法師。
遂稽首一面伏膺為道。
游學內(nèi)典博涉三藏。
后至京師值龍光道生
復依憑受業(yè)。
初憩治城寺。
宋孝武敕為湘東王師。
苦辭以疾。
遂不獲免。
王從請五戒甚加優(yōu)禮。
先是智斌沙門。
初代曇岳為僧正。
斌亦德為物宗善三論及維摩思益毛詩莊老等。
后義嘉構釁。
時人讒斌云。
為義嘉行道。
遂被擯交州。
時湘東踐祚。
是為明帝。
仍敕瑾使為天下僧主。
給法伎一部親信二十人月給錢三萬。
冬夏四時賜并車輿吏力。
凡諸外鎮(zhèn)皆敕與。
瑾辭。
四方獻奉。
并問僧正得未。
其見重如此。
瑾性不蓄金皆充福業(yè)。
起靈根靈基二寺。
以為禪慧棲止。
及明帝末年頗多忌諱。
故涅槃滅度之翻。
于此暫息。
凡諸死亡兇禍衰白等語。
皆不得以對。
因之犯忤而致戮者十有七八。
瑾每以匡諫恩禮遂薄。
時汝南周颙入侍帷幄瑾嘗謂颙曰。
陛下比日所行殊非人君舉動。
俗事諷諫無所復益。
妙理深談彌為奢緩。
唯三世苦報最切近情。
檀越儻因機候正當陳此而已。
帝后風疾。
數(shù)加針灸痛惱無聊。
輒召颙及殷洪等。
說鬼神雜事以散胸懷。
颙乃習讀法句賢愚二經(jīng)。
每見談說輒為言先。
帝往往驚曰。
報應真當如此。
亦寧可不畏。
因此犯忤之徒屢被全宥。
蓋瑾之所因為得人也。
瑾以宋元徽中卒。
春秋七十有九。
復有沙門曇度。
續(xù)為僧主。
度本瑯琊人。
善三藏及春秋莊老易。
宋世祖太宗并加欽賞。
及少帝乖禮。
度亦行藏得所。
舉動無忤。
止于新安寺。
同寺又有釋玄運者。
亦精通大小乘。
張永張融并升堂問道。
高僧摘要·化高僧摘要卷四
姓朱。
沛國人。
隱士逮之第四子也。
少善莊老。
及詩禮。
后行至廣陵。
見曇因法師。
遂稽首伏膺。
游學內(nèi)典。
博涉三藏。
后至京師。
龍光道生。
復依受業(yè)。
初憩冶城寺。
宋孝武敕為湘東王師。
王從請五戒。
甚加優(yōu)禮。
時湘東踐祚。
是為明帝。
仍敕瑾為天下僧主。
給法伎一部。
親信二十人。
月給錢三萬。
冬夏四賜。
并車輿吏力。
瑾性不蓄金。
皆充福業(yè)。
起靈根靈基二寺。
以為禪慧棲止。
及明帝末年。
頗多忌誦。
故涅槃滅度之幡。
于此暫息。
凡諸死亡兇禍衰白等語。
皆不得以對。
因之犯忤而致戮者。
十有七八。
時汝南周颙。
入侍帷握。
瑾謂颙曰。
陛下比日所行。
諷諫無益。
唯三世苦報。
最切近情。
檀越倘因機候。
正當陳此。
帝后風疾數(shù)加。
痛惱無聊。
輒召颙及殷洪等。
說鬼神雜事。
以散胸懷。
颙乃習讀法句。
賢愚二經(jīng)。
每見談說。
輒為言先。
帝往往驚曰。
報應真當如此。
亦寧可不畏。
因此犯忤之徒。
屢被全宥。
瑾以宋元徽中卒。
春秋七十有九。
釋道猷 朝代:南朝宋

人物簡介

新脩科分六學僧傳·卷第二十一 義解科
吳人。
史不書氏。
生公弟子也。
相從居廬山久之。
生公亡。
乃游臨川見新出勝鬘經(jīng)嘆曰。
先師所說義。
闇與經(jīng)合。
惜先師不見之耳。
乃注之以示不忘遺訓。
宋文帝問慧觀生公。
頓悟成佛義。
誰能復通者。
觀以猷對。
即詔臨川津發(fā)至都。
反乎伸述。
則競辯之徒。
關責互起。
猷必乘機挫銳。
無不摧衄。
上搏髀稱善。
因嘆曰。
生公孤情絕照。
猷公直轡獨上。
可謂克明師匠。
無忝徽音。
住新安為鎮(zhèn)寺法主。
武帝踐祚尤敬禮焉。
元徽中歿。
壽七十。
高僧傳·卷第七 義解四
釋道猷。
吳人。
初為生公弟子。
隨師之廬山。
師亡后隱臨川郡山。
乃見新出勝鬘經(jīng)。
披卷而嘆曰。
先師昔義闇與經(jīng)同。
但歲不待人。
經(jīng)集義后。
良可悲哉。
因注勝鬘。
以翌宣遺訓。
凡有五卷。
文頻不行。
宋文問慧觀。
頓悟之義。
誰復習之。
答云生公弟子道猷。
即敕臨川郡發(fā)遣出京。
既至。
即延入宮內(nèi)。
大集義僧令猷申述頓悟。
時競辯之徒關責互起。
猷既積思參玄。
又宗源有本。
乘機挫銳往必摧鋒。
帝乃撫機稱快。
及孝武升位尤相嘆重。
乃敕住新安為鎮(zhèn)寺法主。
帝每稱曰。
生公孤情絕照。
猷公直轡獨上。
可謂克明師匠無忝徽音。
宋元徽中卒。
春秋七十有一。
后有豫州沙門道慈善維摩法華。
祖述猷義刪其所注勝鬘以為兩卷。
今行于世。
時比多寶慧整長樂覺世。
并齊名比德。
整特精三論。
為學者所宗世善于大品及涅槃經(jīng)。
立不空假名義。
僧旻 朝代:南梁

人物簡介

中國歷代人名大辭典
【生卒】:467—527 【介紹】: 南朝梁僧。吳郡富春人,俗姓孫。七歲出家,居虎丘西山寺。力學不怠,志操冠群輩。后居揚都莊嚴寺。自齊迄梁,登座講說逾二十年。梁武帝天監(jiān)初與諸僧于上定林寺抄一切經(jīng)論。著有《論疏雜集》、《四聲指歸》、《詩譜決疑》等,尤以《成實論義疏》著名。與智藏、法云合稱梁代三大法師。
新脩科分六學僧傳·卷第十二 弘法科(二)
孫氏。
世居吳之富春。
三國有吳之后也。
幼孤。
七歲出家。
住虎丘西山寺。
師事僧回。
從受五經(jīng)義。
宋吏部郎吳郡張辯。
嘗謂之曰。
沙彌何姓。
家何處。
旻曰。
貧道姓釋。
家此山。
辯異之。
特進張緒。
見而嘆曰。
松柏雖小。
已有凌云之氣。
年十三。
隨回出都。
住白馬寺年十六。
回亡。
移住莊嚴寺。
師事曇景。
與同寺法云神岡法關。
夕則合帔而臥。
晝則假衣而行。
往返咨詢。
柔次遠亮四師。
大明經(jīng)律論指。
振發(fā)擁滯。
雖命世碩學。
無所是非。
齊文慧帝。
竟陵王。
深加貴敬。
尚書令王儉。
嘗延僧宗。
講涅槃經(jīng)。
旻所扣問。
輒摧衄。
儉曰昔姚興于逍遙園。
使竺道生
難道融義。
往復百翻言義俱切。
眾服其英秀。
今旻法師過之遠矣。
文宣帝請柔次二師。
講成實論。
旻于末席。
有所議論。
辭旨清新。
宏邈。
聽者傾屬。
次師乃放麈尾嘆曰。
老夫受業(yè)彭城精思五聚。
有十五番。
誠為難窟。
每恨不逢勍敵。
自至金陵五年。
始見竭于今日矣。
待為思之。
晚講當答。
及晚裁復數(shù)交。
辭義遂擁。
次師動容。
顧四座曰。
后生可畏。
永明十年。
始二十六歲。
講成實論于興福寺。
先輩后進。
道俗交會。
不遠萬里。
嗚呼盛哉。
晉宋來學者。
務高談大語。
以相誇罩。
而旻謙讓。
恬靜若不能言。
晉安太守彭城劉業(yè)謂旻曰。
師于經(jīng)論該博。
何以立義多儒。
答曰貧道謹依經(jīng)文。
文玄則玄。
文儒則儒。
不知其他也。
竟陵王世子昭胄出守會稽。
或邀旻往征虜亭餞之。
旻曰吾與相識于講席間耳。
然未嘗修詣。
聞其得郡便往。
意所不欲。
眾由是亦罷。
永元初。
詔僧局。
請僧三十人。
入華林園夏講。
僧正擬旻法主。
旻卻之。
或問其故。
答曰。
此徒外潤。
不能內(nèi)益。
由是譽傳遐邇。
瑯琊王仲寶吳郡張思光。
學冠當時。
并投分納交。
申以縞滯。
齊亂避地入東。
逮梁天監(jiān)五年。
詔僧正慧超。
到房請。
與法寵法云。
汝南周舍等。
入華林園道義。
六年制注般若經(jīng)。
請京城五大法師于五寺。
首講。
以旻道居其右。
深其悅可。
又詔于慧輪殿。
講勝鬘經(jīng)。
帝躬臨聽。
僧智僧晃臨川王記室東莞劉協(xié)等。
三十人。
同抄定林寺一切經(jīng)論。
以類相從成。
八十卷。
皆取旻考正來上。
十一年。
感風疾。
詔吳郡太守張充吳興太守謝覽給。
舟仗資糧津發(fā)至都。
晉陵太守蔡撙出門候之。
嘆曰。
昔仲尼素王于周。
今旻公又素王于梁矣。
天監(jiān)末。
詔莊嚴寺。
建八座法輪。
講者五僧。
以年臘相次。
旻最處后。
而徒眾劇繁。
莊嚴講堂。
宋世祖所立者。
其高廣??[〦/柔]。
非他處比。
是日至不能容。
詔聽停講五十日。
益辟窗牗。
進床五十張。
猶云迫隘。
桄程為之摧折云。
講十地經(jīng)于簡靜寺。
先為筑堂五間。
以增其舊。
至日悉滿。
尤薄于勢要。
吳郡陸倕一日造房。
旻稱疾不見。
倕欣然曰。
此誠弟子所望也。
時吳興太守蕭昂過山展禮。
山主智遷以告旻。
旻曰。
吾山藪病夫。
無事見貴二千石。
昔戴颙隱居北嶺。
宋江夏王詣之。
颙高臥牗下。
不與相見。
吾雖德薄。
請附于戴公。
及蕭至。
旻從后門遁去。
其年。
皇太子亦遣通事舍人何思澄。
致禮贈物。
大通五年。
詔還都。
徙居開善寺。
于路舊疾。
增劇八年二月一日卒。
壽六十一詔。
以其月六日。
窆鐘山之開善。
初旻樂禪默。
乃依所立義。
獲入定。
問諸禪師。
皆曰門戶雖殊。
造寂則一。
每開講先使眾于坐定后為舍靈轉(zhuǎn)經(jīng)曰。
道安故事也。
時靈根寺道超。
勤學。
每禱佛。
愿如旻。
忽夢。
人曰。
僧旻法師。
毗婆尸佛時。
已能講說。
君始發(fā)心。
豈可遽及耶。
但自加功。
當?shù)瞄_解。
旻造彌勒像。
朝夕禮謁。
夢像遣化。
送菩提樹。
曰菩提者。
梁言道場樹也。
弟子頗宣其言。
旻止之。
著述殆百馀卷。
行世。
續(xù)高僧傳·卷第五 義解篇初
釋僧旻。
姓孫氏。
家于吳郡之富春。
有吳開國大皇帝其先也。
幼孤養(yǎng)能言而樂道。
七歲出家。
住虎丘西山寺。
為僧回弟子。
從回受五經(jīng)。
一聞能記。
精神洞出標群獨秀。
每與同輩言謔及諸典禮。
未嘗不慨慨然欲為己任。
宋吏部郎吳郡張辯謂之曰。
沙彌何姓家在何處。
旻曰。
貧道姓釋。
家于此山。
辯甚異之。
特進張緒見而嘆曰。
松柏雖小已有陵云之氣。
由是顯譽。
年十三隨回出都住白馬寺。
寺僧多以轉(zhuǎn)讀唱導為業(yè)。
旻風韻清遠了不厝意。
年十六而回亡。
哀容俯仰率由自至。
喪禮畢移住莊嚴師仰曇景。
景久居寺任。
雅有風軌。
大小和從。
寺給僧足。
旻安貧好學。
與同寺法云禪崗法開。
稟學柔次達亮四公經(jīng)論。
夕則合帔而臥。
晝則假衣而行。
往返咨詢不避炎雪。
其精力篤課如此。
大明數(shù)論究統(tǒng)經(jīng)律。
原始要終望表知里。
內(nèi)鑒諸己旁啟同志。
前疑往結靡不冰泮。
雖命世碩學有是非之辯。
旻居中振發(fā)曾無擁滯。
光緒既著風猷弘遠。
齊文惠帝竟陵王子良。
深相貴敬請遺連接。
尚書令王儉。
延請僧宗講涅槃經(jīng)。
旻扣問聯(lián)環(huán)言皆摧敵。
儉曰。
竺道生入長安。
姚興于逍遙園見之。
使難道融義。
往復百翻言無不切。
眾皆睹其風神服其英秀。
今此旻法師超悟天體。
性極照窮言必典詣。
能使前無橫陣。
便是過之遠矣。
文宣嘗請柔次二法師。
于普弘寺共講成實。
大致通勝冠蓋成陰。
旻于末席論議。
詞旨清新致言宏邈。
往復神應聽者傾屬。
次公乃放麈尾而嘆曰。
老子受業(yè)于彭城。
精思此之五聚。
有十五番以為難窟。
每恨不逢勍敵。
必欲研盡。
自至金陵累年始見竭于今日矣。
且試思之晚講當答。
及晚上講裁復數(shù)交詞義遂擁。
次公動容顧四坐曰。
后生可畏。
斯言信矣。
年二十六。
永明十年始于興福寺講成實論。
先輩法師高視當世排競下筵。
其會如市山棲邑寺莫不掩扉畢集。
衣冠士子四衢輻湊。
坐皆重膝不謂為迮。
言雖竟日無起疲倦。
皆仰之如日月矣。
希風慕德者不遠萬里相造。
自晉宋相承凡論議者。
多高談大語競相誇罩。
及旻為師范。
棱落秀上機變?nèi)缟瘛?div id="uaynun6" class='inline' id='people_9433_2_91_comment'>
言氣典正。
座無洪聲之侶。
重又性多謙讓。
未常以理勝加人。
處眾澄眸如入禪定。
其為道俗所推如此。
時人稱曰。
折剖磐隱通古無例。
條貫始終受者易悟。
庶方蕩諸異論大同正法矣。
于是名振日下。
聽眾千馀。
孜孜善誘曾無告倦。
晉安太守彭城劉業(yè)。
嘗謂旻曰。
法師經(jīng)論通博。
何以立義多儒。
答曰。
宋世貴道生。
開頓悟以通經(jīng)。
齊時重僧柔。
影毗曇以講論。
貧道謹依經(jīng)文。
文玄則玄。
文儒則儒耳。
時竟陵王世子蕭照胄。
出守會稽。
要旻共往。
征虜別之。
旻曰。
吾止講席。
相識未嘗修詣。
承其得郡。
便狼狽遠別。
意所不欲。
眾因是亦止。
永元元年。
敕僧局請三十僧。
入華林園夏講。
僧正擬旻為法主。
旻止之。
或曰何故。
答曰。
此乃內(nèi)潤法師。
不能外益學士。
非謂講者。
由是譽傳遐邇名動京師。
瑯琊王仲寶。
吳人張思光。
學冠當時清貞獨絕。
并投分請交申以縞帶。
年立之后頻事開解蔚為宗匠。
九部五時若指諸掌。
玄理伏難坦然夷易。
故緇素結轍華俗邀延往復屯萃矣。
時有令聞夙成負先來之風。
耆年素望懷新舊之恥。
設伏者比肩翹關者間出。
旻隨方領會。
弘量有馀。
皆銜璧輿櫬響然風靡者一人而已。
值齊歷橫流道屬昏诐。
時寵小人世嫉君子。
因避地徐部。
仍受請入?yún)恰?div id="jk3acke" class='inline' id='people_9433_2_156_comment'>
法輪繼轉(zhuǎn)勝幢屢建。
皆隨根獲潤有聲南北。
皇梁膺運乃翻然自遠言從帝則。
以天監(jiān)五年游于都輦。
天下禮接下筵亟深眷悅。
敕僧正慧超銜詔至房。
欲屈與法寵法云汝南周舍等。
時入華林園講論道義。
自茲已后優(yōu)位日隆。
六年制注般若經(jīng)。
以通大訓。
朝貴皆思弘厥典。
又請京邑五大法師。
于五寺首講。
以旻道居其右。
乃眷帝情深見悅可。
因請為家僧。
四事供給。
又敕于慧輪殿講勝鬘經(jīng)。
帝自臨聽。
仍選才學道俗釋僧智僧晃臨川王記室東莞劉協(xié)等三十人。
同集上定林寺。
抄一切經(jīng)論以類相從。
凡八十卷。
皆令取衷于旻。
十一年春忽感風疾后雖小間。
心猶忘誤言語遲蹇。
旻曰。
自登座講說已二十年。
如見此病例無平復。
講事盡矣。
乃修飾房內(nèi)隔立道場日夜禮懺。
后吳郡太守張充。
吳興太守謝覽。
各遣僚左至都表上延請。
有敕給船仗資糧發(fā)遣。
二郡迎候舟楫滿川。
京師學士云隨霧合。
中途守宰莫不郊迎。
晉陵太守蔡撙。
出侯門迎之嘆曰。
昔仲尼素王于周。
今旻公又素王于梁矣。
天監(jiān)末年。
下敕于莊嚴寺。
建八座法輪。
講者五僧以年臘相次。
旻最處后。
眾徒彌盛。
莊嚴講堂。
宋世祖所立。
欒櫨增映延袤遐遠。
至于是日不容聽眾。
執(zhí)事啟聞。
有敕聽停講五日。
悉移窗戶四出檐霤。
又進給床五十張。
猶為迫迮。
桄桯摧折日有十數(shù)。
得人之盛皆此類焉。
旻因舍什物嚫施擬立大堂。
慮未周用付庫生長傳付后僧。
又于簡靜寺講十地經(jīng)。
堂宇先有五間。
慮有迫迮又于堂前權起五間。
合而為一。
及至就講寺內(nèi)悉滿。
斯感化之來殆非意矣。
少與齊人張融謝眺友善。
天下才學通人莫不致禮。
雖居重名不嘉榮勢。
閑處一室簡通豪右。
眾人多恨之。
唯吳郡陸倕。
博學自居。
名位通顯早崇禮敬。
旻亦密相器重。
時為太子中庶。
儐從到房。
旻稱疾不見。
倕欣然曰。
此誠弟子所望也。
人皆推倕之愛名德也。
彌重旻之不趣于世。
暨普通之后。
先疾連發(fā)彌懷退靜。
夜還虎丘人無知者。
時蕭昂出守吳興。
欲過山展禮。
山主智遷先知以告旻。
旻曰。
吾山藪病人。
無事見貴二千石。
昔戴颙隱居北嶺。
宋江夏王入山詣之。
高臥牖下不與相見。
吾雖德薄請附戴公之事矣。
及蕭至旻從后門而遁。
其年皇太子。
遣通事舍人何思澄。
銜命致禮。
贈以幾杖爐奩褥席麈尾拂扇等。
五年下敕延還移住開善。
使所在備禮發(fā)遣。
不得循常以稽天望。
于路增劇未堪止寺。
權停莊嚴因遂彌留以至大漸。
良醫(yī)上藥備于寺內(nèi)。
中使參侯相望馳道。
以大通八年二月一日清旦。
卒于寺房。
春秋六十一。
天子悲惜儲君嗟惋。
敕以其月六日。
窆于鐘山之開善墓所。
喪事大小隨由備辦。
隱士陳留阮孝緒。
為著墓志。
弟子智學慧慶等。
建立三碑。
其二碑。
皇太子湘東王。
并為制文樹于墓側(cè)。
徵士何胤。
著文立于本寺。
初旻嘗樂于禪默。
乃依所立義試遍安心。
旬日之間遂得入定。
問諸禪師皆云。
門戶雖殊造寂不異。
又嘗于講日謂眾曰。
昔彌天釋道安。
每講于定坐后。
常使都講等為含靈轉(zhuǎn)經(jīng)三契。
此事久廢。
既是前修勝業(yè)。
欲屈大眾各誦觀世音經(jīng)一遍。
于是合坐欣然遠近相習。
爾后道俗舍物乞講前誦經(jīng)。
由此始也。
時有靈根寺道超比丘。
勤學自勵。
愿明解如旻。
夢有人言。
僧旻法師毗婆尸佛。
已能講說。
君始修習。
云何可等。
但自加功。
不患不達。
隨分得解。
后大領悟。
旻嘗造彌勒佛并諸供具。
朝夕禮謁。
乃夢見彌勒佛遣化菩薩送菩提樹與之。
菩薩曰。
菩提樹者。
梁言道場樹也。
弟子頗宣其言。
旻聞而勖之曰。
禮有六夢。
正夢唯一。
乃是好惡之先徵。
故周立占夢之官。
后代廢之。
正以俗人澆薄亟多假托。
吾前所夢乃心想耳。
汝勿傳之。
以莊嚴寺門及諸墻宇古制不工。
又吳虎丘山西寺朽壞日久。
并加繕改事盡弘麗。
旻所造經(jīng)像全不封附。
須者便給。
放生布施未嘗倦廢。
弟子咨曰。
和上所修功德誠多。
未始建大齋會。
恐福事未圓。
旻曰。
大齋乃有一時發(fā)起之益。
吾寡乏人力難得盡理。
又且米菜醬酢樵水湯灰踐踰澆炙。
信傷害微蟲豈有數(shù)量。
慮有此事故不敢為也。
始復求寄王官官府有勢之家。
使役雖多彌難盡意。
近識觀之藉此開悟。
智者窺人有求名之誚。
要請法俗侵星早到。
若不專至有乖素心。
若現(xiàn)斯言猶涉譏笑。
故吾不為也。
旻美言笑善舉止。
吐納膏油自生顧眄風飆滿室。
凡所施為不為名利。
勤注教勖形于言晤。
先人后己常若不及。
常有馀師言弟子不恭者。
旻呼與相見為設飲食。
方便誘喻遂成善士。
生無左道卜筮。
不妄同惑凡人。
又不假托奇怪以誑近識。
貴人君子皆景慕焉。
營居負販者亦望風而畏敬。
聞其名者偽夫正鄙夫立。
所著論疏雜集。
四聲指歸詩譜決疑等。
百有馀卷流世。

人物簡介

中國歷代人名大辭典
【生卒】:1091—1153 【介紹】: 宋和州歷陽人,徙居吳縣,字明叔,號自信居士。徐林弟。年十八入太學?;兆谛土隇閲潘彷牴?,隨使高麗,撰《奉使高麗圖經(jīng)》?;兆谡賹?,賜同進士出身,擢知大宗正丞事兼掌書學。善畫山水人物,尤工篆籀。
全宋詩
徐兢(一○九一~一一五三),字明叔,號自信居士,建州甌寧(今福建建甌)人。徙居和州歷陽(今安徽和縣)。年十八入太學,長于歌詩書畫?;兆谡退哪辏ㄒ灰灰凰模┮允a補將仕郎,授通州司法參軍。攝知鄭州原武縣,調(diào)濟州士曹參軍,監(jiān)元豐庫。宣和六年(一一二四)以奉議郎充奉使高麗國信所提轄人船禮物官。還,撰《高麗圖經(jīng)》上之,召對,賜同進士出身,擢知大宗正丞事兼掌書學,遷刑部員外郎。謫監(jiān)池州永豐監(jiān),授沿江制置司參謀官,主管南京鴻慶宮。高宗紹興二十三年卒,年六十三。事見《宣和奉使高麗圖經(jīng)》徐蕆序及附錄張孝伯《徐公行狀》。今錄詩二首。
黃鶴樓志·人物篇
徐兢(1091~1153) 北宋官員。
字明叔,號自信居士。
祖籍和州歷陽(今安徽和縣),信州弋陽(今江西弋陽縣)人,生于武昌。
以父蔭補將仕郎,歷任雍丘(現(xiàn)河南杞縣)、原武(今河南原陽縣原武鎮(zhèn))縣令;因擅長書畫以國信使提轄官隨使高麗,歸來著《宣和奉使高麗圖經(jīng)》,徽宗因賜同進士出身,官至刑部員外郎。
其父徐閎中官至朝請大夫、直秘閣,值鄂州水漫城郭,時任州法曹的徐閎中將全家安置在黃鶴樓,當日夜里,徐兢降生于樓內(nèi)(“大水冒城郭,官府悉遷避,秘閣寓居黃鶴樓上,是夜實生公
”)。
全宋文·卷四○三○
徐兢(一○九一——一一五三),字明叔,號自信居士,和州歷陽(今安徽和縣)人,徙居吳縣,林弟。政和五年以蔭補官,歷通州司刑,攝事雍丘、原武二縣。宣和中隨使高麗,撰《宣和奉使高麗圖經(jīng)》四十卷(存),徽宗召對,賜出身。擢知大宗正丞事,兼掌書學。遷尚書刑部員外郎,以時相冊免,坐親嫌謫居池州永豐。起為沿江制置司參議,奉祠二十年,累官至朝散大夫。能詩工畫,洞曉音律。紹興二十三年五月卒,年六十三。見《宣和奉使高麗圖經(jīng)》附錄張孝伯《宋故尚書刑部員外郎徐公行狀》。

人物簡介

補續(xù)高僧傳·習禪篇
南石文琇禪師。
儒釋兼修。
宗說俱妙。
負超卓之才。
懷奇?zhèn)ブ畾狻?div id="1231cbs" class='inline' id='people_102646_0_4_comment'>
行中仁公。
住靈巖。
得和尚。
猶慈明之得黃龍也。
后和尚出世。
瓣香嗣公。
不忘所自。
初住蘇之普門。
次靈巖。
三遷主萬壽。
未幾。
退隱吳淞之上日。
與山翁野老。
說無義語為樂。
而大忘人世也。
逮我明圣天子即位。
詔天下儒釋道流深通文義者。
纂脩大典。
和尚應詔而起。
留京三年。
書完。
值國家建報恩大齋會。
和尚預焉。
居無何。
杭之住持缺席。
僧錄日公。
舉非南石和尚不可。
于是。
欣然遂行。
南州溥洽贈以詩云。
緇袍如水赴瑤京。
愛子相過雙眼明。
豈有文章追李杜。
敢言傳習到臺衡。
青燈夜雨寒窗約。
黃葉秋風故國情。
見說生公還聚石。
扁舟早系闔閭城。
洪武十一年。
皇上以萬機之暇。
憫念吾徒為佛弟子者。
鮮能精通教典。
深究禪學。
得頒睿旨。
俾習般若心經(jīng)。
金剛楞伽。
晝則講演。
夜則坐禪。
務期曉達。
師因說七偈以贊。
初首云。
圣皇親受靈山記。
手執(zhí)金輪御萬方。
詔諭僧徒令講習。
叢林頓覺有輝光。
末首云。
窮通教典與參禪。
是大因緣非小緣。
幸遇圣君能注意。
吾徒何事不加鞭。
有普門靈巖徑山語錄。
及佛祖贊一卷。
行世。
后未考所終。
新續(xù)高僧傳·習禪篇第三之八
釋文琇,字南石,姓李氏,昆山人。出家邑之紹隆庵,參法要于行中仁,居虎邱,得言外旨。有《續(xù)傳燈錄》、《四會語》行世。慧無盡者,不知何許人。洪武間為虎邱藏主,文琇稱其戒簡冰清,禪誦勤勇,刺血書大乘經(jīng),攻苦行澹,備行三寶中事,孜孜弗懈。學教觀于古庭,聽《楞嚴》于融室。又從行中究別傳之旨,及示身火聚,灰燼出舍利如粟。其行德之顯驗如此。又僧起,字滅宗,初住天臺華頂山,來主虎邱,專力宗門,不省俗事,臨終盡出平生文字火之。

人物簡介

太虛亭集·太虛亭墓志文
公諱恒。
字貞父。
朔寧人。
徵仕郎洪造署丞諱忠。
生戶曹典書諱潤文。
潤文生成均司藝諱士柔。
即公之三世也。
以公勛。
追贈署丞為兵曹判書。
典書為議政府右贊成。
司藝為領議政并帶勛號。
司藝娵判宗簿寺事吳奕忠之女。
永樂己丑十二月壬辰生公
公生而聰明智識。
絕世離倫。
學業(yè)日進。
華聞益播。
詞源逸發(fā)。
大為儕輩推服。
宣德甲寅。
世宗臨雍策士。
善公對策。
擢公為第一名。
特授宣務郎。
集賢殿副修撰。
知制教兼經(jīng)筵司經(jīng)。
參修思政殿訓義。
止齋權先生器公。
以姊女妻之。
每見公著述嘆曰。
吾東方文章氣習頹靡。
能發(fā)揚振起者必斯人也。
明年。
轉(zhuǎn)修撰兼春秋館記事官。
參撰高麗史。
戊午。
文宗在東宮。
學問大成。
世宗選一時名儒補宮官。
公首應選。
以副校理兼世子左司經(jīng)。
癸亥。
轉(zhuǎn)校理兼藝文應教。
世宗創(chuàng)制諺文。
開局禁中。
親簡名儒八員。
掌制訓民正音東國正韻等書。
今領相高靈申公暨公實稟睿旨。
多所贊定。
世宗深加眷注。
不數(shù)年。
擢拜直殿。
丁卯秋。
中覆試第五名。
超授奉正大夫。
守直提學兼世子輔德。
時文宗監(jiān)撫庶事。
書筵官掌機密。
公啟沃獻替靡不精當。
庚午。
文宗即位。
累遷至司諫院左司諫。
階通政。
辛未。
進集賢殿副提學。
公居侍從十有八年。
而凡講說詞命。
編摩著述。
悉皆主之。
一國翕然稱為大手。
壬申。
擢承政院同副承旨。
轉(zhuǎn)左副。
及文宗賓天。
國勢疑危。
公居近地。
周旋匪懈。
癸酉冬。
世祖炳幾靖難。
公適直宿禁內(nèi)。
協(xié)贊實多。
特升為都承旨。
尋賜輸忠衛(wèi)社協(xié)贊靖難功臣號。
甲戌。
拜嘉善大夫吏曹參判。
封寧城君。
乙亥。
遷司憲府大司憲。
時世祖攝政。
逆黨馀孽。
尚未盡除。
公條陳數(shù)十事。
皆蒙允可。
是年六月。
世祖即位。
賜佐翼功臣號。
秋丁內(nèi)艱。
丁丑服闋。
拜嘉靖戶曹參判。
尋移吏曹。
戊寅。
資憲仁順府尹。
歷工,刑兩曹判書。
時睿宗在東宮。
世祖教曰。
輔養(yǎng)儲君。
非老成不可。
命公為賓客。
是年冬。
丁外憂。
是時世祖方撰經(jīng)國大典。
明年。
世祖命起公復。
公三上書固辭。
御書批其尾曰。
事之重。
國所共稱。
卿之才。
予所獨知。
不合專為一身。
正宜廣利萬世。
公不得已赴召。
除知中樞院事兼藝文大提學。
世子左賓客。
成均大司成。
階加正憲。
世祖親制訓辭授睿宗。
又制兵將說教諸將。
皆命公注解。
公深究睿章。
推衍增益。
論斷詞旨曲暢方通。
而盡合先儒之說。
上甚嘉悅。
辛巳。
轉(zhuǎn)吏曹判書。
階加崇政。
尋移判中樞院事。
癸未。
拜議政府右贊成兼世子貳師。
遷左贊成。
世祖分命宿儒。
講論四書五經(jīng)。
考古證今。
參定句訣。
又召會文儒辨同異。
上親加睿裁。
公在左右。
每承顧問。
毫分縷析。
應對如響。
上聽之亹亹不厭。
目左右曰。
寧城真天才也。
丙戌。
階崇祿兼判兵曹事。
公辭曰。
兵官機務。
非臣迂腐所堪。
乞解其任。
言甚切至。
上不允。
尋加輔國崇祿大夫。
丁亥。
擢拜大匡輔國議政府右議政。
五月。
轉(zhuǎn)左議政。
九月。
升領議政。
屢以盛滿辭。
十二月。
還封寧城君。
戊子。
睿宗即位。
加領經(jīng)筵事。
明年己丑。
我主上殿下即位。
日御經(jīng)筵。
命公為領經(jīng)筵事。
以累朝儒宗。
甚重敬之。
庚寅。
改封府院君。
辛卯。
賜純城明亮經(jīng)濟弘化佐理功臣號。
冬十二月。
再入相。
兼領經(jīng)筵,監(jiān)春秋館事。
進世祖,睿宗兩朝實錄。
上嘉其功。
賜鞍馬。
癸巳夏大水。
公以陰陽失節(jié)。
責在三公。
上書辭職。
上不允。
甲午四月。
公有微疾。
時方恭惠王后初喪。
襄事甚嚴。
壬午。
公力疾命駕將出。
遇暴甚劇。
上連遣內(nèi)醫(yī)胗視。
百藥不效。
翌日卒。
享年六十六。
上震悼。
遣內(nèi)臣往吊。
又命內(nèi)官慰之。
禮官奠賻如例。
加賜米豆紙布若干。
官尤葬事。
是年某月。
葬于京畿某邑之某原。
公性謙恭簡靜。
端介無華。
立身行已。
常持正不撓。
平居雖隆冬盛暑。
終日整冠危坐。
略無惰容。
至于奉公。
憂國如家。
再入相府。
政務寬大。
不喜更張。
與人言。
常先示退損。
不自表襮。
又不立崖岸自異。
至如朝廷論議。
臨決大事。
確不可犯。
居家清白。
關節(jié)不行。
不邇聲色。
不事產(chǎn)業(yè)。
家務一委之夫人。
無毫發(fā)干慮。
待親戚以仁。
接下以恭。
遇事常加三思。
立朝四十年。
一不披彈劾。
自登第至臺輔。
未嘗一日寄外。
慨然以斯道為已任。
獎進后學。
為文章。
自出機杼。
大放以肆。
雄豪富贍。
如長江大河。
勢不能止。
尤工于駢儷。
凡朝廷事大表箋。
高文大冊。
皆出其手。
華人每稱我國表詞精妙皆公所著也。
圣上方倚任圖治。
天不憖遺。
可勝痛哉。
公娵達川府院君徐彌性之女。
封貞敬夫人。
生二男四女。
男長曰永潾。
中壬午司馬試。
丙戌某人榜登第。
今為刑曹參議。
次永灝。
禦侮將軍。
行司果。
女長適禦侮將軍行司猛鄭涵。
次適保功將軍行司猛文簡。
次適中訓大夫掌隸院司議李鈞。
次適宣教郎行社稷署參奉申銖。
參議先娵大護軍李孝林之女。
生一男。
曰秀英。
后娵觀察使樸健順之女。
生三男。
曰秀豪曰秀雄曰秀杰。
司果娶判書鄭孝常之女。
生一男。
鄭司猛生一男一女。
文司猛生二男一女。
司議生一女。
參奉生一男。
并幼。
將葬之月。
參議請余志墓石。
某于公。
偏承一顧之恩。
凡讎校文墨。
操秉史筆。
未嘗不與之偕。
況又同在太常叨奉末議。
優(yōu)蒙肯可。
相從近三十載。
雖謂之知已。
可也。
公捐館之前一夕。
謁公于第。
公談話自若。
噫。
晨夜之頃。
豈意便隔幽明。
公之豐功偉績。
有國乘在。
奚庸贅說。
略敘世系游宦之次。
子孫男女之數(shù)。
瘞于墓道。
兼抒悲懷云爾。
(私淑齋姜希孟。
撰。)

人物簡介

中國歷代人名大辭典
【生卒】:1484—1544 【介紹】: 明浙江鄞縣人,字常甫,號甬川,別號兀涯。弘治十八年進士。授檢討,出為湖廣提學副使。嘉靖間為吏部侍郎,人不可以干私。官至南京兵部尚書,參贊機務。學宗程朱,躬修力踐。與王守仁友善,論學則不合。卒謚文定。有《學庸傳》、《五經(jīng)說》、《兀涯漢書議》、《環(huán)碧堂集》、《紓玉樓集》及《四友亭集》。
甬上耆舊詩·卷八
公字常甫,母沈太夫人方妊,夢神人奉玉笈寶簽相授,及生公,有云如蓋降于庭。
少資性絕人,于書無所不讀,精思善學,期造為圣賢。
年十四,即能著作,十七舉以明經(jīng)計偕中進士,改庶吉士。
內(nèi)閣劉文靖公、李文正公每稱公不容口,由是名重館閣閒。
正德初年,進簡討。
時逆閹劉瑾擅政,朝士多附其門,公居常憤憤,著張騫乘槎賦以見意,蓋以瑾喻西域,以騫喻附瑾者也。
竟力請補外,以便迎養(yǎng),出為湖廣提學副使。
公至楚,修岳麓、明山二書院,身為諸生說經(jīng),且下令曰:學不師孔顏,行不希曾閔,即有文如雄褒,吾且斥之。
世廟時在安陸藩,欲就學告試。
公為別設一臺課文,送入學。
至今張?zhí)釋W名重楚中。
未幾竟致仕。
嘉靖改元,冉起為四川福建提學。
歷國子祭酒。
南京吏部侍郎。
居父憂。
帝嘗奉章圣皇太后過天壽山謁諸陵,言及擇相。
太后曰:先王嘗言提學張邦奇器識,他日必為太平宰相,其人安在。
帝謝曰:尚未用也。
即不俟公服闋,召為吏部侍郎。
帝每閱公章奏,輒稱善,以指書公名衣帶間。
宮監(jiān)數(shù)望見以白公,公答曰:上用我,當以堯、舜之道進;舍我亦有田可耕,此非吾所關心也。
諸珰為色沮。
帝常與翊國郭公、內(nèi)閣李文康公論及人才,二公謂公學行文章當世第一。
帝欣然曰:朕意亦然。
時公遷左侍郎,攝太宰。
故事,選部除擢,率先白政府。
曰:黜陟自有至公,今乃覘當軸為用舍,豈國家設銓衡意耶?
遂不往白。
李公心不平,適主斷詔獄,翊國夜舁金四萬詣公第,請寬其家人罪,公不受,曰:法者天下所共,即天子亦不得私之,況我曹耶!
卒入其罪,翊國更深銜之。
及帝欲遷公太宰,此二人竟尼之,且別使人攝,公不為動。
帝數(shù)欲相公,都尉崔公秉一、陶真人俱帝所最幸,聞其語,因各遣人道意,但一枉臨即可得。
相公謝終不往。
裕、景二王冊封,朝議謂秦、晉、齊、楚建國甚多,今宜營浙閩,以均民力。
公獨不可,曰:江南財賦所出,且接壤留都,國初封吳王,即改于周,二百年來,誰敢復建此議,事遂寢。
帝慕道,于無逸殿改稱永光宮,欲令內(nèi)直大臣簪冠如道家。
內(nèi)閣夏公謀之,公答曰:使我等背圣人,不能從也。
母老久思故鄉(xiāng),今日乞歸有名矣,諸公任為之。
帝聞乃止。
同里部郎豐坊坐廢家居,數(shù)從公求復用,公不可,乃輯世統(tǒng),謂圣祖系出文王,宜建明堂封禪,以示萬世,為圖說成,帙獻之。
帝惑其言,心動,召所幸諸大臣與語,俱請退咨于公。
曰:其人少有文學,行多不檢,圣朝豈乏此一人。
今郊廟土木大興,疆埸不靖,若復有此舉,海內(nèi)何堪。
諸大臣以復帝,更召公賜問,公答如初,帝乃止。
坊候久冉上卿云頌以伺意,帝終念公言,但宣付史館而已,坊竟不用。
太后將合葬獻陵,帝召諸大臣曰:廷臣惟張邦奇至孝,可授禮部尚書兼都御史以行。
翊國奏曰:張某雖誠謹,然其才不足大用,且年淺。
嚴相嵩久嫉公,亦奏曰:國家禮,卿無兼憲職例。
帝默然而罷。
公復以母年踰九十,力請改南,乃出為南京兵部尚書。
然帝常念公,輒曰:張某何在?
數(shù)欲召公入相。
嵩更具密劄,謂公性至孝,母老不樂北來,即強之,必不為用也。
帝頗信之。
會熒惑入南斗,留都雷震,中夜星殞于江。
公謂天變異常,宜嚴武備。
占者曰:應在德望重臣。
次日,公不能冠櫛卒,年六十有一。
是日鄞江潮赤涌起高丈馀。
帝聞訃驚悼,數(shù)曰:可惜張某,可惜張某。
即面諭輔臣遣恤,俱謂例應自請,乃止。
后閣中擬謚以文恪、文敏,進帝,于疏右御書云:人謂張邦奇真道學,抹去原擬四字,大書定字于后,贈太子太保。
御選明詩姓名爵里
字常甫,鄞縣人。弘治乙丑進士,改庶吉士,授檢討。累官南兵部尚書,贈太子太保。謚文定,有集。
明詩紀事·丁簽·卷十
邦奇字常甫,鄞人。弘治乙丑進士,改庶吉士,授檢討。出為湖廣提學副使,改四川、福建,入為右庶子,遷南祭酒,擢南吏部侍郎,召拜吏部侍郎。歷掌翰林院、詹事府事,加太子賓客,進禮部尚書,改南吏部,就改兵部。贈太子太保,謐文定。有《覲光樓》、《紆玉樓》、《四友亭》、《養(yǎng)心亭》、《靡悔軒》、《環(huán)碧堂》、《甬川》等集。 田按:「書提學湖廣時,世宗在潛邸,就試學使,以此受知。帝奉太后謁天壽諸陵,語及擇相,太后曰:「獻皇嘗言提學張邦奇,他日可為宰相。其人安在?」帝憬然曰:「尚未用也?!辜凑贋槔舨渴汤伞阅咐媳沭B(yǎng),改南京。帝念邦奇不已,與分宜語及之。分宜以邦奇至孝,母老不樂北來對,遂終不召。卒后閣擬謐文恪、文敏。帝抹去四字,大書「定」字,遂謐文定。廟堂制作,頗稱莊雅?!队^光樓集目》,樂章僅列《秋享上帝》、《祀皇天上帝》二章,后人不知,妄將洪武及嘉靖時改制樂章一切闌入集中。后之讀文定集者,所當知也。
維基
張邦奇(1484年—1544年),字常甫,號甬川、兀涯,浙江鄞縣人。學者。與張時徹為叔侄親戚,又同為南京兵部尚書,故二人有“叔侄尚書”之謂。為學以程朱理學為宗,以涵養(yǎng)為事;與王守仁多有往來,為好友,但思想多有不合。弘治十四年(1501年),張邦奇中式辛酉科浙江鄉(xiāng)試第十四名舉人,弘治十八年(1505年),登乙丑科進士,由庶吉士授檢討,參與《明孝宗實錄》的編寫修訂。以雙親年老求便,出為湖廣提學副使。正德十年(1515年),任湖廣提學副使,任上修繕了明山書院、岳麓書院、崇正書院。之后,歷職有四川提學、福建提學、右庶子兼翰林院侍講。明世宗時,歷職南京國子監(jiān)祭酒、南京吏部侍郎。因丁外艱歸家。明世宗曾經(jīng)與母親蔣太后拜謁天壽山的皇陵。談到擇相時,蔣太后說:“先皇嘗言提學張邦奇器識,他日可為宰相,其人安在?”明世宗醒悟道:“尚未用也?!睆埌钇娣牶?,任吏部右侍郎,并代理尚書職。明世宗欲授張邦奇為吏部尚書,被大學士李時、郭勛二人所阻。嘉靖十六年,執(zhí)掌翰林院事。嘉靖十七年,任會試主考官,《玉牒》纂修官。嘉靖十八年,任太子賓客,充日講官。后進禮部尚書,以母親年邁改任南京吏部尚書,后改任南京兵部尚書。明世宗曾想將他召北京。嚴嵩答:“邦奇性至孝,母老,不樂北來?!?,世宗信之,此事作罷。嘉靖二十三年,張邦奇逝世。
共 12 首 第 1 頁 下一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