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物:王淮之

共 11 首 第 1 頁 下一頁
臣聞理人之道,地著為本;
分民之要,平土為大。
故古者井田之制,必先立步畝,以正經界。
夫受私田百畝,公田十畝,是謂什一之法。
夏氏五十而貢,商人七十而助,周百畝而徹,皆什一也。
故《春秋傳》曰:「什一者,天下之中正者也」。
其山林、藪澤、原陵、淳鹵之地,準肥磽以為差,隨厚薄而收入。
是以《春秋》譏宣公初稅畝,謂履畝而稅,擇其善者取之,故君子惡公,以為于民已悉矣。
自廬井之壞,而王制大亂,民生失平,稅賦之法不齊矣。
漢初,接秦之暴,務安殘氓,約用省禁,益薄田租,至文、景之際,乃或三十而收一,時更盡除勿收,可謂寬約矣。
于時網疏而民富,百姓安樂,知重禮義,天下之刑獄幾措焉。
夫厚斂則民困,困則奸盜起而刑辟重;
輕賦則民足,足則禮義興而刑罰簡。
刑辟重,則民愁怨而思亂;
禮義興,則民安樂而思治。
思亂者,視其君如仇讎,雖箕、微之仁,不能使之安而久;
思治者,愛其君如父母,雖蚩尤之孽,不能使之動而危。
蓋厚斂起乎荒汰,薄賦由乎節(jié)用。
秦自暴政之并天下,侈心無極,恢大封域,北拓胡地,南開越境。
于是發(fā)閭左之戍,掃天下之命,飛芻挽粟,萬里轉饋,暴骸露骨,積于邊荒。
內興功事,窮極力役,創(chuàng)阿房之宮,備六國之制,胡亥發(fā)徒百萬,以營驪山,及山東兵興,聚師待餉。
此所以收大半之賦而不足也。
漢初定天下,生人困瘁,量吏祿,度官用,以賦于民。
孝文躬修儉節(jié),仁愛清靜,宮室苑囿、車馬服御無所增飾,有不便,輒弛以利民;
身衣弋綈,后宮親幸衣不曳地,帷帳無文繡;
惜百金之費,罷露臺而不為;
匈奴背約犯塞,令守邊備,不發(fā)兵深入,無動勞百姓;
治陵因山,不增高,器用瓦物,不藏金銀。
又親行耕籍之禮,以勸農事,務廣儲蓄,以備災沴。
此所以三十而稅一,或盡除勿收,而國用足也。
自漢叔世,吳、魏三分,司馬氏之南渡,中原剖裂,外備疆事百役之費,內則間以昏僻驕淫之主急征橫斂,科調雜出。
是故漢有虐政而作田畝之賦,齊有淫政而重床調之租,隋有亂政則有先期逆征之暴,唐有弊政則有青苗地頭之稅。
舊弊不革,新名日生,侵刻疲人,自取孤弱。
是何異割肌膚而滋口腹,事枝葉而剔根心?
反裘負薪,徒有惜毛之意;
斃人以梃,不知罪歲之非。
剝斂之名,可謂窮矣。
國家接衰唐之頹綱,經五代之亂軌,平四方之僭閏,立一王之法式,其橫出之算,無名之征,革其弊者多焉。
比在先朝,定民田之租,考地之肥瘠,制賦之重輕,裁使平均,本于寬約,利人奉國,誠為中典。
夫古之田制,有賦有稅,稅以待郊社百神宗廟之祀,天子奉養(yǎng)百官祿食之給;
賦以供車馬甲兵士徒之役,充實府庫賜予之用。
今夫車馬甲兵之資,士徒之眾,皆縣官素具,不復籍于民。
大率中田畝收一石,輸官一斗,畿甸之外,歲供兩稅,無他課調。
則是今制賦之法,抑已簡而有經矣。
至如山原之地,或入稻粳之物;
陂澤之鄉(xiāng),或有縑綈之稅。
舍其所有,責其所無,農人供之,其費自倍。
有者半價而賣,亡者倍稱而取,使乘利估販者得操其奇贏,此商人所以兼并農人,農人所以重困也。
誠依古制,均定壤賦,隨地所產,因民所工,省其雜名,專為谷帛,除折準之令,去錢刀之目。
如此,則國之經入如故,民之輸出有常,利歸于誠農,權奪于富人,上之德澤加于百姓,民之頌聲興于天下,可以制梃而鞭撻歷世之暴君污吏矣。
秋風卷輕帷,似送東歸帆。
親心為惻惻,谷馬馳兩銜。
吳江渺清冷,吳山郁巉巖。
侍行不爾俱,官曹猶治凡。
北去青山門,宰木行森森。
吾祖不可見,歲月成古今。
侍親奠雞酒,應慰久客心。
爾心故自慰,爾兄涕沾襟。
爾生見天地,較我兩歲遲。
兒童作壯夫,恍若旦暮期。
詩禮久服膺,飛鳴當及時。
慎勿醉鄉(xiāng)去,志士良恥之。
姑蘇一都會,井徑分龍鱗。
風俗如鄆城,臧否朝朝新。
況爾隨侍子,動與嫌疑鄰。
延篤儻可師,不如陪古人。
至遠挽不來,庭竹屢隕籜。
剖魚得素書,頗說甘寂寞。
矯枉勿過正,執(zhí)中思子莫。
他年同我心,俯仰無愧怍。
至虛走橋門,所樂在群居。
群居固可樂,他途亦紛如。
合抱自毫末,要須慎其初。
大帶有馀否,此語當急書。
詹何我?guī)熡?span id="convd5w" class='inlineComment2'>(自注:詹抃,何天發(fā)。),文行懸高名。
天命豈易度,棲遲尚柴荊。
省定馀白晝,相與發(fā)大鳴。
才進非故吾,從此難為兄。
四人如四支,闕一不成體。
故為各天涯,阻異晨昏禮。
但愿器業(yè)成,高陽亦兄弟。
此意何時窮,潁川方??。
挽洪立法委員炎秋 現(xiàn)當代 · 成惕軒
對聯(lián)
絳帳樹清聲,人望所歸,遂以讜言參國是;
青箱承舊業(yè),父書能讀,固知文學本家傳。
注:《楚望樓聯(lián)語箋注(婁希安)》:【作者原注】十年前,識炎秋教授于高闈閱卷之時,承以其尊翁棄生先生駢體文見貽,風格雅近北江,真可謂海東麟鳳也。
洪炎秋(1899——1980),原名槱,字炎秋,筆名蘇蕓,臺灣早期作家。1923年考入北京大學預科,兩年后升入本科教育系,1929年畢業(yè)。在北大求學的洪炎秋受教于沈尹默、朱希祖、周作人等,畢業(yè)論文〈日本帝國主義下的臺灣教育},發(fā)表于商務出版《教育雜志》第二十三卷第九號,是少數(shù)北京大學畢業(yè)且在該校任教的臺灣人,極力鼓吹「大學教育應為全民開放」與「用人為賢」之主張。光復之前在北大及北師大教書。1946年6月返臺,先后在省立臺灣師范學院(今師范大學)任教,后調為臺中師范學校(今臺中師范學院)校長。二二八事變時,曾遭受波及,旋獲政府特赦。1948年8月任臺灣大學中文系教授,1948年10月主辦《國語日報》創(chuàng)刊。洪先生長期任職國語日報社達三十余年之久。1969年起擔任立法委員。1980年3月14日,因腦溢血病逝于臺大醫(yī)院,享年82歲。
絳帳:指師門、講席之敬稱。典出《后漢書》卷六十上〈馬融列傳上}。
讜言:正直之言,慷慨之言?!稘h書》新注卷一百·敘傳第七十:“上乃喟然嘆曰:‘吾久不見班生,今日復聞讜言!’”
國是:國家大計。猶言國事。 漢劉向《新序·雜事》二:“愿相國與諸侯士大夫共定國是,寡人豈敢以褊國驕民哉!”
青箱:《宋書·王淮之傳》:“曾祖彪之,尚書令?!胫┞劧嘧R,練悉朝儀。自是家世相傳,并諳江左舊事,緘之青箱。世人謂之王氏青箱學?!焙鬄槭纻骷覍W之典。
父書能讀:洪出身臺灣鹿港世家,名秀才洪棄生之子,自幼受父親影響,漢文根基相當札實。
高闈:此處應是對考場、試院的稱謂。
尊翁棄生先生:洪棄生(1866~1928),臺灣著名古典詩人,譜名攀桂,學名一枝,字月樵。
北江:洪亮吉(1746~1809),清代經學家、文學家。初名蓮,又名禮吉,字君直,一字稚存,號北江,晚號更生居士。陽湖(今江蘇常州)人,祖籍安徽歙縣。文工駢體,與孔廣森并肩,學術長于輿地。
箋:李篁仙挽歐陽太宜人 聯(lián):
有子能讀父書,當禁署揮毫,荻管諒懷前日苦;
將母尚勞王事,正鄉(xiāng)閭養(yǎng)志,菊籬驚報朔風寒。
共 11 首 第 1 頁 下一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