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物:釋福聚

相關人物:共 6 位。
共 6 首

人物簡介

補續(xù)高僧傳·習禪篇
慧曇。字覺原。天臺人。依越之法果寺。時廣智笑隱?公。說法中天竺。師造焉。備陳求道之切。廣智斥曰。從外入者。決非家珍。道在自己。豈向人求耶。師退。凝然獨坐一室。久之無所入。廣智一日舉百丈野狐話。師大悟曰。佛法落我手矣。廣智曰。爾見何道理。敢爾大言。師展雙手曰。不直一文錢。廣智頷之。丙申。王師定建業(yè)。師謁上于轅門。上見師氣貌異。嘗嘆曰。此福德僧也。命主蔣山太平興國禪寺。時當儉歲。師化食以給。其眾無闕乏者。山下田人。多欲??軍籍。師懼寺田蕪廢。請于上而歸之。山之林木。為樵所剪伐。師又陳奏。上封一劍授師曰。敢有伐木者斬。山木賴以全。踰年丁酉。改龍翔為天界。詔師主之。每設廣薦法會。師必升座。舉宣法要。車駕親帥群臣幸臨。恩數(shù)優(yōu)渥。遠邇學徒。聞風奔赴。堂筵至無所容。先是。僧堂寮庫。有司權以貯戎器。久而不歸。上見焉。亟命出之。洪武元年。開善世院。秩視從二品。特授師演梵善世利國崇教大禪師。住持大天界寺。統(tǒng)諸山釋教事。降誥命。俾服紫方袍。章逢之士。以釋氏為世蠹請滅除之。上以其章示師。師曰??鬃右苑馂槲鞣绞ト?。以此知真儒不必非釋。非釋必非真儒也。上亦以佛陰翊王度。卻不聽。庚戌夏。奉使西域。辛亥秋。至省合剌國。布宣天子威德。其國王喜甚。館于佛山寺。待以師禮。一日呼左右謂曰。予不能復命矣。跏趺端坐。夜參半問云。日將出否。曰未也。已而復問。至于四三。曰日出矣。恬然而逝。其日蓋丙子云。踰五日顏貌如生。王大敬嘆。斲香為棺。聚香代薪。筑壇而茶毗之。師廣顙豐頤。平頂大耳。面作紅玉色。耳白如珂雪。目光爛爛射人。學者見之。不威而懾。及即之也。盎然而春溫。其遇禪徒。隨機而應。未嘗務為奇巧。聞者自然有所悟入。雖位隆望重。恒處之若寒素。無毫發(fā)自矜意。為人寡言笑。喜怒任真。不能以貴賤異其顏色。然毗翊宗教。無一息敢忘。廣廈細旃之間。從容召對。據(jù)經持論。每罄竭蘊蓄。松園之復釋道私租之免。皆師之所請也。
南宋元明禪林僧寶傳·卷十三
慧曇禪師。字覺原。出天臺楊氏。少信佛僧。及得度于紹興之法果寺。具足律儀。去就秘重。游泳止觀。華嚴義壇特稱之。當爾時。元剌嘛為帝者師。獨尚禪宗。諸山禪席大振。曇陰疑焉。乃展閱禪冊。難入理解。不覺心慚。而起曰。一言有礙。萬劫羈鎖。遂抵武林。謁笑隱?禪師。發(fā)明旨要。?公居中竺。從游者。皆一時名賢。互爭識曇。曇之望遂顯。未發(fā)。開法牛。首次遷清涼其臨眾寂靜。雖數(shù)千指。經營內外。而終歲不聞笑詈之聲。以故風傾都下。而保寧蔣山二剎。皆歸于曇。曇常謂眾曰。一句子黑漆黑。無把柄有準則。還會么。碓搗東南。磨推西北。又曰。威音王以前。彌勒佛以后。有個現(xiàn)成公案。未敢與汝說破。何故。心不負人。面無慚色。于是。有道之流。益親朋。初高帝。改金陵龍翔寺。為天界。采有德禪宿主之。畫院。因圖諸山禪師頂相。進于上。上獨喜曇相曰。太平隆運沙門也。遂以曇居天界。上常易服攜近臣。私幸天界。見曇跏趺丈室。儼然在定。上顧良久。嘆美而去。僧問曰。駕至。師何不迎。曇曰。駕至乎。曰。然。曇屈指曰。山僧持五戒。僧罔措其語。朝旨賜曇。號曰演梵善逝利國崇教大禪師。上堂曰。只個現(xiàn)成公案。眾中領解者極多。錯會者不少。所以金鍮不辨。玉石不分。龍河者里。直要分辨去也。張上座。李上座。一個手臂長。一個眼睛大??偹平袢者_磨一宗。教甚么人擔荷。噓一聲。下座。洪武三年。高帝擇有志沙門。通誠佛國。曇應詔。夏六月御餞都門。從行者二十馀人。道經高昌素葉諸國。諸國俱尊禮之。以象馬傳送。達僧伽羅國。國王并群臣。迎曇公于佛山精舍。師事之。膝行求法。敬留休息。曇示微疾。乃呼左右曰。吾不復進矣。又與僧伽王言別。復書遺表并示諸國法語。至夜半問曰。日出否。對曰。未。問至再三。侍者曰。日出矣。乃趺坐。向西而寂。時洪武四年九月也。其國老臣。以辟支弗塔懸記而白王。王遂奉曇禪師。袝葬焉。明年。尚書回奏。高帝覽遺表。而嘉惜曰。中原有僧。萬國之光。敕建浮屠于雨花臺之左。瘞其所遺衣履。表崇德也。繼而奉詔西行。有宗泐禪師。
新續(xù)高僧傳·護法篇第五之二
釋慧曇,字覺原。
姓楊氏,天臺人也。
母賈氏,夢明月自天而墮,取而吞之,遂有娠。
及生,容貌嶷如,不與群童狎。
每入塔廟,輒對法王瞻禮。
父母察其有方外緣,使依越之法果寺誦經論。
年十六,為大僧,受具戒。
已而學律于明慶杲公,習教于高麗教公。
精進力久,忽自嘆曰:“毗尼之嚴,科文之繁,固吾佛祖方便示人。
若欲截斷眾流,一超直入,非禪波羅密曷能致之。
”時廣智笑隱?,方敷揚大法于中天竺。
海內仰之,如景星慶云。
曇往造焉,備陳求道之切。
廣智曰:“從外入者,決非家珍。
道在己耳,奚向人求耶。
”曇退凝神,獨坐一室,久之未有所入。
廣智一日舉百丈野狐語,乃大悟,曰:“佛法入我手矣。
只為分明極,翻成所得遲。
”廣智曰:“爾何所見,敢大言邪。
”曇展兩手以示,廣智頷之,乃命侍香。
天歷二年己巳,龍翔新建,文宗命廣智為開山住持,曇實從之,為掌藏鑰。
明年庚午,廣智如燕都,見文宗于奎章閣。
同行者皆股栗不能前,曇獨神氣恬然。
廣智嘆曰:“真吾家?guī)熥觾阂病?div id="054qnaz" class='inline' id='people_102648_2_23_comment'>
”及歸寺,新鑄銅鐘成。
廣智曰:“非福慧兼美,莫先鳴鐘。
”乃命曇首擊之。
至順二年辛未,出主牛頭山祖堂寺。
曇畚剔穢荒,為之起廢。
使殿閣一新,且改其號為“祖山寺”。
至正三年癸未,遷清涼廣惠禪寺。
曇復自撙節(jié),使有馀貲,興葺頹廢。
帝師嘉之,授以“凈覺妙辯”之號。
尋遷保寧。
十六年丙申,明兵取建業(yè),曇謁太祖于營門。
見其氣貌異常,嘆曰:“此福德僧也。
”命主蔣山太平興國寺。
時當儉歲,香積之供,恃有檀施,眾無匱乏。
山下田夫,多隸軍籍。
曇懼寺田蕪廢,請而歸之。
山中林木為樵者剪伐,又請而禁之。
踰年丁酉,詔改龍翔為大天界寺,命曇主之。
每設法會,曇必升座,舉宣秘要。
車駕親臨,恩數(shù)優(yōu)洽。
遠邇學徒,聞風奔赴,堂筵至無所容。
先是僧堂寮庫,有司權以貯戎器,久而不歸。
復請于朝,太祖乃命相國李韓公出之,且御書“天下第一禪林”,縣之寺門。
洪武元年戊申春三月,開善世院,秩視從二品,特授曇“演梵善世利國崇教大禪師”,住持大天界寺,統(tǒng)諸山釋教,頒之誥命,賜以紫方袍。
時章逢之士,以釋為世蠹,請滅除之。
疏再上,太祖以其章示曇。
曇曰:“孔子以佛為西方圣人,以此知真儒必不非釋,非釋必非真儒。
”太祖亦以佛教陰翊王度,又善曇言,毀釋之議遂寢。
又聞寺僧多行非法,命曇嚴馭之。
曇但誘以善言,諸部沙門污染習俗者,咸思蕩滌,不悖教范。
二年己酉冬,得瘖疾,始罷院事。
三年庚戌春三月,疾良已。
夏六月,奉使西域。
四年辛亥秋七月,至省合刺國,宣布威德。
其國王感慕,館于佛山寺,待以師禮。
九月庚午示疾。
甲戌見王,自陳欲歸之意。
王令名僧咸來相慰。
乙亥浴沐更衣,呼左右曰:“余不能復命矣。
”趺坐,夜半問:“日出否?
”侍者曰:“未也。
”已而復問,至于三、四,曰:“日出矣。
”恬然而寂,明洪武四年辛亥秋九月丙子也。
踰五日,貌如生,國王大敬嘆,聚香代薪,筑壇而焚之。
王率百僚至壇下,命比丘千馀旋繞誦諸陀羅尼咒,至火滅方已,拾靈骨祔葬其國舍利塔中。
七年甲寅秋九月丙寅,天界住持宗泐,始奉遺衣,藏于金陵聚寶山雨華臺傍。
曇廣顙豐頤,平頂大耳,顏作紅玉色,耳如白珂,目光炯炯射人。
學者見之,不威而懾,及即之也,盎然而溫。
若有所叩,隨機而應,未嘗務為奇巧,聞者自然有所悟入。
其毗翊宗教無一息或忘,廣廈細旃之間,從容召對,據(jù)經持論,每罄其蘊蓄。
松園之復,釋氏私租之免,皆曇所請也。
弟子法印凈戒輯其行事,乞金華宋濂為之銘,具《文憲集》。
僧讀體 朝代:明末清初

人物簡介

中國歷代人名大辭典
【生卒】:1601—1679 【介紹】: 明末清初僧。云南楚雄府人,本姓許,名沖霄。十四歲父母相繼去世,由伯父養(yǎng)育。二十七歲伯父死,出家為道士。后讀《華嚴經》,始信佛。三十一歲依亮如法師披剃。崇禎六年,投寂光律師受戒,依住學律,改號見月。弘光元年,寂光臨歿,命繼主寶華山隆昌寺。明清之際,戒法淪喪,讀體以身示范,弘宣律宗。有《一夢漫言》、《大乘玄義》等。
新續(xù)高僧傳·明律篇第四之三
釋讀體,字見月,姓許氏,楚雄人也。
舊籍江南句容,遠祖某,明洪武時從軍開滇黔,以功世襲指揮,遂家焉。
父酳昌,母吳氏,懿言淑行,雅慕因果,?梵僧入室,寤而生。
體質稟欽奇,幼而神敏,好游覽,善繪事,所至山水佳處多留墨妙,尤工大士像,人爭寶之。
父母早世,伯父無子,嘉其聰秀,欲使襲職為指揮,體不屑也,而慕赤松子游。
嘗至金沙江甸尾山,寓浪穹,遷赤宕嵓,矢志修真,為黃冠三載。
一日偶行松下,遇茅庵老僧與語甚契,授以《華嚴經》,讀至《世主妙嚴品》翻然有省。
遂詣寶洪山亮如?? 度。
聞江南有三昧律師宏戒,慨然慕之,一瓢一笠重繭而行。
時當明季,流賊槃牙,烽火相望,饑荒遍野,土寇肆劫。
所過崇罔危磴,盤江險洑,蠻雨瘴煙,猿嗥虎嘯之區(qū),荒祠古墓,深菁蔓草,晝則風餐,宵則露宿。
體一意孤行,不為物擾。
先入南岳演《楞嚴四依解》,繼登破額馮茂上高,禮諸祖道場。
進九華,朝五臺,再度大江,始遇三昧于海潮庵。
往復二萬馀里,行腳六年,不知疲也。
既圓戒,充上座,講《梵綱經》,析義敷文,四座稱善。
體猶欿然不自足,乃于藏中檢四分并律藏讀之,殫思研討,間遇壅滯,禱佛求解,默坐移時,煥然冰釋,由是毗尼大暢。
嘗從三昧傳戒金陵報恩寺,座下千人,體臨壇教授,忽憶初為黃冠時,?至一大寺,金碧交輝,苾芻云集,門閾甚高,躍身而入,自顧已成僧相,一瞿曇丹衣高座,招之使上,授經命講,眾皆跪聽,汗流而覺,及是所見,髣然前?。
距金陵七十里,有寶華山,為志公道場,年遠頹廢,郡人迎三昧主之。
體筦院務,庀材鳩工,樓殿寮閣,雕飾莊巖,大江南北罕與倫比。
乙酉,三昧示寂,即受衣缽,總持三學,以十事誓眾,人頗難之,久而悅服。
蓋憫時習便安,止作真教,久成絕響。
故結界立規(guī),率先躬行,是制必遵,非法必革。
尋復安居之法,門人日進。
清室初興,山寇時發(fā),入寺橫強。
體誘致渠魁十人,設食供畢,忽厲聲以大義責之,且曉示利害。
大眾圍繞,賊相顧欷戲,逡巡遁去。
有譖于大將軍者,謂華山通賊,緹騎麇集,執(zhí)至軍前,劍戟如林,眾僧惴惴,莫敢仰視。
體獨整威儀,緩步升階,合掌而立,具陳華山為江南孔道,不能禁賊往來,并前日留食解散之故。
三問三答,詞氣從容,顏色不變。
巴廒二將軍與陳中丞異之,悉解眾僧之縛。
又欲殺監(jiān)院孫內監(jiān)、房頭、克修三人,體爭之曰:“罪在寺主,愿伏斧锧,勿累他人。
”將軍益奇之,并釋不殺,還其田里,給帖護持,寺乃復安。
壬子,江南薦饑,導輸賑粥,五十馀日,全活無算。
每振錫出山,四方風動,遐邇緇素,奔禮恐后,戒徒千四百人,堂食三萬指。
法席之盛,世所希有。
戊午歲除,示微疾。
己未春正月既望,力疾起,視誡弟子曰:“勿進湯藥,更七日行矣。
”至期端趺而化,壽七十有九,臘四十八,茶毗得五色舍利。
所著《大乘玄義》、《止持會集》、《作持續(xù)釋》、《黑白布薩》、《傳戒正范》及《僧行軌則》諸書。
其《毗尼止持》十六卷,《毗尼作持》十五卷,清乾隆時,釋福聚奏請入藏。

人物簡介

新續(xù)高僧傳·明律篇第四之二
釋寂光,字三昧,姓錢氏,廣陵人也。
母感異夢而生,年二十一禮凈源,始出塵俗。
初從雪浪習賢首教觀,既徹宗乘,遍參名宿,紫柏、云棲皆相器重。
具戒于慧云,益精毗尼。
及邀帝眷,弘戒五臺,遂升副座助其教授,蓋其行解軼倫,詞旨玄鬯,律學中興,光有力焉。
尋以道貴潛修、功深宥密,乃閉關于小天臺。
面壁治心,妙觀有得,謂理窮虛悟,學歸實踐。
因發(fā)腳歷衡岳,登廬阜,江州眾信延住東林,池中白蓮不種自生,符遠公再來之讖。
又與塔龕中得晉太尉陶侃所奉文殊金像,憨山目驗,為之作記刻石。
復徇眾請,移錫衡山雉潭。
相傳潭下有龍,時見怪形,光為說戒,竟自馴伏。
晉藩聞之,遣使迎迓,戾止清涼,為建龍華大會,宏敷戒席。
藩妃齋肅,供紫伽黎。
回駐維揚,興石塔寺,掘地得舍利小金塔及斷碣,有“坡公石塔得三昧”之語,名號符合,驚為夙記。
嘗演戒于金陵大報恩寺,浮屠放光者二十馀夜。
都人請興寶華寺,山舊為寶師道場,妙峰立銅殿于山巔。
光至,開千華大社,學侶云集,院宇重新。
崇禎壬午,荊王請興溈仰道場。
癸未,奉詔主修報恩,宏光改元,金陵設壇讖薦,特賜紫衣白金,敕文武百官迎謁于寺,稱國師焉。
以乙酉六月四日,寂于山寺。
先三日命侍者進歷,指示化期,曰:“吾為大明律師,說法利生,垂四十年,吾愿畢矣,當與眾別。
”屆期,命具湯浴,更衣跏趺,誡眾號佛,端坐而逝。
光道相清粹,豐骨凜然,慈藹接物,孜孜不倦。
慨世末道污,輕蔑毗尼。
乃服膺師傳,專宏律法,足跡遍海內,臨壇演戒百有馀所。
最后,魯王請宏戒于越之大能仁寺。
又主嘉興三塔寺壇。
潞王請登昭慶古佛戒壇,尤為勤瘁,修建梵宇凡十數(shù)處,所至感應皆不可思議,出于意念之表。
壽六十有六,坐夏四十有一,立塔華山千華社,龍山額曰“光明金剛”,謚“凈智律師”。
所著《梵綱直解》四卷及《十六觀經懺法》。
清乾隆時,釋福聚奏請以《梵綱直解》編入大藏,從之。

人物簡介

新續(xù)高僧傳·明律篇第四之三
釋德基,字定庵,姓林氏,休寧人也。
父之泰,母姜氏。
誕生之辰,瑞雯滿室,吉祥止止。
稍長,性見慈善,雅信佛旨,芳潔自喜,不近酒肉。
讀書穎悟,數(shù)過不忘,嘗聞老衲讀《金剛經》至“如露如電”,頓發(fā)出世之心。
以親老弟幼,不忍遽違,力事生理,承歡菽水。
及父沒弟長,能委家計,乃拜辭慈幃。
徑下姑蘇,訪吳中有道知識,得寶林寺竹懷,往求剃度,給侍左右,將及一期。
聞金陵華山見月演戒因緣,啟白得受具足。
然陸沈下版,未露圭角,專志研精諸大律部,俱臻玄奧。
凡十五年,得阇黎成拙稱許,拔居教授,整飭規(guī)約,上下敬服。
見月化后,即受傳衣,履席二載,聲譽旁流。
甲寅秋,江南苦旱,入冬,山下饑民就食山頭,為設粥賑之,恐糧少不濟,率眾渡江,由儀真至維揚,沿涂托缽,郡邑善信素仰德望,樂施不絕。
山上荒黎卒賴周濟,至麥熟始散。
癸亥冬,徇兩浙紳耆所請,至武林昭慶說戒一期,香花塞路,道俗嗟嘆,善因福果,世所希有。
所著《毗尼關要》十六卷,《羯磨會釋》十四卷,《比丘尼律本會義》十二卷,摭其箐華,發(fā)抒底蘊,誠便后學。
庚辰季冬朔,示微疾,集大眾誡之曰:“凡我出家,止為生死,不可不真實修行。
既知修行,必當嚴持戒律,若不持戒而欲超脫生死,如緣木求魚,舍舟渡海,豈可得哉。
吾早晚行矣,愿共勉之。
”至八日沐浴更衣,號佛而逝,塔于龍山之陽。
壽六十有七,臘四十八,坐夏四十四。
弟子三十八人,一時錚錚,足嗣法響。
其《毗尼關要》十六卷,清乾隆二年,釋福聚奏請入藏。

人物簡介

新續(xù)高僧傳·明律篇第四之六
釋性實,字天月,號澄庵。
姓劉氏,山陽人也。
父國棟,樂善不倦,虔誦佛號,每見異徵。
嘗?菩薩垂光,覺而內室舉子。
時方中宵,曇花隱見,知有自來。
故生而穎悟,性根不凡。
甫及弱冠,志存遺俗。
祝發(fā)后,聞金陵寶華山文海為一代尊宿,遂入山膜拜,從之學律。
夙夜精修,不間寒暑。
親承密諦,妙悟環(huán)生。
攝??經壇,職司都講。
婆娑雙樹,龍象俱馴。
既而文海紫衣內召,趨廷有喜,改建法源,說戒無遮。
于是情殷輔導,因為教授。
四禪風靡,勝流總至。
金碧煙凝,同生悲悟。
未幾,道場圓滿。
文海請旨還山,承恩召對,垂詢法源繼席。
時新更寺名,未敢自私。
故不舉其徒,而薦諸寺長老。
復奉欽命,南山法嗣同舉引見。
特詔性實,繼主法源方丈,遂履斯任。
然庫藏屢空,人莫之識。
惟率眾靜修,澹然無營。
久之,四眾歸仰,十方施助。
于是殿宇寮垣,涂茨丹雘,鳩工以時,莊嚴宏麗,煥然改觀。
生平誓愿,居不安逸,廚無香積。
春冬說戒,結夏安禪。
宵夜精勤,脅不著席。
一缽一盂,身先率眾。
布衲一襲,不敝不更。
數(shù)十載如一日。
故年登大耋,視聽不衰。
王公卿相,往來參契。
接其幽旨,皆相悅懌。
不兢于心,不眩于目,澹然無欲。
若遇道俗,雖至愚下,必與均禮。
大眾平等,斯為近之。
乾隆丁丑歲,已傳席圓林,退院間居,恬靜自得。
時皇四子學山,頗好游獵。
嘗憩寺門,車馬闐喧。
乃定中初起,扶杖款扉,草履迎侯。
皇子挹其謙光,皓首龐眉,物我胥蠲,赧然心折。
投弓珥筆,貽之篇章,傳為遺寶。
以乾隆三十九年春正月八日示寂,壽八十有二,臘六十有三,弟子圓升別起靈塔,不附憫忠。
仰其芬菲,昭茲來哲。

人物簡介

新續(xù)高僧傳·明律篇第四之五
釋實長,字曉聞。
姓錢氏,丹徒人也。
母潘氏,初產乏乳。
乞他母乳,長輒不就。
飲以米汁,又未能食,舉家憂之。
七日乳至,始接懷哺。
蓋生有殊稟,知覺獨靈。
呱呱在抱,即辨血氣。
及能食言,便惡辛膩。
發(fā)言應機,過于成人。
幼時隨父渡江,暴風忽作,波浪洶涌,一舟振蕩,莫不驚恐。
長微笑曰:“祇是心不定耳,風浪何懼乎?
”父曰:“此時心如何得定?
”曰:“定在平日。
”由是異之。
年踰志學,溯江至金陵永濟寺。
聞僧誦《彌陀經》,偶焉棖蠲,遂決然舍去,投和州福興寺密嚴薙染。
棲遲三載,稍涉經論。
寶華文海圓具。
未幾下山,欲求禪習。
道遇老宿,問所從來,因言所志。
老宿慨然曰:“了明心理為戒,悟徹本心為禪。
名雖有二,理則一致。
今之秉佛制,飭僧綱者,已不多覯。
汝后生新戒,當精進持律,弗墜初基。
”于是涉江而北,依廣陵石塔撫生,研討毗尼。
撫于淮南有律虎之目,見長操持謹篤,迥出庸流。
昕夕切磋,將欲記莂。
長方游山未歸,撫遽遷化。
時城北舍利律院冶牧,少與同參,素契清修,請為輔導。
既任仔肩,不辭勞瘁。
久之,冶牧謝世,緇眾固請就履主席,婉辭郤之,以待賢者。
會郡守景萊高公與紳耆汪君鶴崖,辟廣初地,一新梵宇。
勉長住持,乃不獲辭。
自是艱苦,較甚于前。
而春冬弘戒,十方新眾,尤多于昔。
平山堂之左有惠照寺,為古木蘭院,唐王播題詩處也。
地頗幽邃,主者荒蕪,士紳惜之。
邑令徐公,慕長譽望。
率眾造請,特令兼攝。
未及期月,已復舊觀。
乾隆辛未春,高宗南巡。
御舟經過,長出迎候。
奏對雍容,請錫寺名,圣意俞允。
九月,鹺運吉公恭赍御書“慧因寺”額至寺。
時顧萬峰、鮑步江、張冠村、陳道潛,俱有詩紀勝。
非道行高卓,聲華茂美,未足臻此。
以乾隆甲戊九月一日示寂。
年五十一,臘三十一,坐夏十有四。
奉籠于惠照之西偏。
當長四十,初度隆覺,冶牧以文壽之。
序中推許真實,以為后來之秀,屈指無二。
冶為海內律學宗綱,持論最嚴,獨于長稱道如此。
況十年精進,其律學洵可一世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