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物:金總持

相關(guān)人物:共 5 位。
共 5 首

人物簡介

全宋文·卷二七三
惟凈,南唐吉王李從謙之子,李煜從子。幼時入經(jīng)院習梵字,解五竺國梵語。太宗時度為僧,與法護同譯新來諸經(jīng),任譯經(jīng)鴻臚少卿,賜號光梵大師。慶歷中朝廷百度例務(wù)減省,知言者必乞罷譯經(jīng),遂預奏乞罷。見《湘山野錄》卷上,《補續(xù)高僧傳》卷一。
補續(xù)高僧傳·譯經(jīng)篇
法護。
中天竺國人。
景德改元。
赍梵筴入京。
賜紫衣束帛。
館于傳法院。
時天息災(zāi)法賢。
相繼遷逝。
雖譯事不??。
而司南乏人。
僉議非法護不可。
遂被詔補其處。
仍敕光梵大師惟凈試光祿卿。
同預譯經(jīng)。
參政趙安仁等潤文。
禮數(shù)有加。
譯佛吉祥等經(jīng)二百馀卷。
并自太平興國以來所翻。
合經(jīng)律論。
共成四百十三卷。
凈與秘書監(jiān)揚億編次。
又與安仁等。
編修大藏經(jīng)錄。
凡二十一卷。
賜名大中祥符法寶錄。
宸裁序文。
置于錄首。
仁宗即位。
凈與翰林學士夏竦。
進新譯經(jīng)音義七十卷。
凈又進大藏經(jīng)目錄二帙。
賜名天圣釋教錄。
凡六千一百九十七卷。
南海駐輦國遣使。
進金葉梵經(jīng)。
詔法護譯之。
御制譯經(jīng)頌為賜。
至和元年。
敕銀青光祿大夫試光祿卿三藏法護。
戒德高勝。
可特賜六字師號。
曰普明慈覺傳梵大師。
是時。
譯場久開。
潤文官。
非位德并隆者。
不得參預。
如呂夷簡宋綬。
如富弼文彥博韓琦。
皆以宰臣入選。
弘闡之盛。
古所未有。
況梵本甚富。
不容盡翻。
夷簡綬奉詔。
續(xù)修法寶錄。
自祥符至景祐。
已編成一百六十卷矣。
至是。
凈上言。
西土進經(jīng)。
新舊萬軸。
鴻臚之設(shè)。
有費廩祿。
欲乞停罷。
中丞孔輔道。
亦以為言。
上出凈疏示之。
諭以先朝盛典。
不可輒廢。
譯雖不停。
自是勢亦少緩。
不似如前之銳也。
至徽宗大觀中。
猶有譯經(jīng)三藏金總持。
即擊磬以覺嘉州定僧者。
與譯語。
仁義筆受。
宗正南游江浙。
則其譯場冷淡可知矣。
護終于嘉祐三年。
凈未詳所終。
新續(xù)高僧傳·譯經(jīng)篇第一之一
又同時與法護共譯事者,有惟凈紹德。惟凈姓李氏,江南李煜之從子,太平興國八年,奏選童子五十人學梵字,詔高品、王文壽典選政,以凈等充選引見,令入經(jīng)院受學。凈天資穎妙,冠絕流輩,口授梵章,便解文義,歲馀度為僧,與護同譯新來諸經(jīng)。所譯《佛說身毛喜豎經(jīng)》三卷,《佛說如來不思議秘密大乘經(jīng)》二十卷,即《大寶積第三金剛力士會》同本異譯,分作二十五品,《海意菩薩所問凈印法門經(jīng)》十八卷,即《大集經(jīng)?;燮兴_品第五》也。又譯《大乘中觀釋論》九卷。賜以朝散大夫試鴻臚卿,號為光梵大師。仁宗慶歷三年,凈見執(zhí)政裁省譯經(jīng)之務(wù),因自奏疏,乞罷,敕曰:“三圣崇奉,朕何敢罷?且琛貢所入皆異域文字,非鴻臚誰識不凡?”未幾,御史中丞孔道輔等果乞罷譯館,仁宗以凈疏示之,其議遂止。

人物簡介

補續(xù)高僧傳·譯經(jīng)篇
法護。
中天竺國人。
景德改元。
赍梵筴入京。
賜紫衣束帛。
館于傳法院。
時天息災(zāi)法賢。
相繼遷逝。
雖譯事不??。
而司南乏人。
僉議非法護不可。
遂被詔補其處。
仍敕光梵大師惟凈試光祿卿。
同預譯經(jīng)。
參政趙安仁等潤文。
禮數(shù)有加。
譯佛吉祥等經(jīng)二百馀卷。
并自太平興國以來所翻。
合經(jīng)律論。
共成四百十三卷。
凈與秘書監(jiān)揚億編次。
又與安仁等。
編修大藏經(jīng)錄。
凡二十一卷。
賜名大中祥符法寶錄。
宸裁序文。
置于錄首。
仁宗即位。
凈與翰林學士夏竦。
進新譯經(jīng)音義七十卷。
凈又進大藏經(jīng)目錄二帙。
賜名天圣釋教錄。
凡六千一百九十七卷。
南海駐輦國遣使。
進金葉梵經(jīng)。
詔法護譯之。
御制譯經(jīng)頌為賜。
至和元年。
敕銀青光祿大夫試光祿卿三藏法護。
戒德高勝。
可特賜六字師號。
曰普明慈覺傳梵大師。
是時。
譯場久開。
潤文官。
非位德并隆者。
不得參預。
如呂夷簡宋綬。
如富弼文彥博韓琦。
皆以宰臣入選。
弘闡之盛。
古所未有。
況梵本甚富。
不容盡翻。
夷簡綬奉詔。
續(xù)修法寶錄。
自祥符至景祐。
已編成一百六十卷矣。
至是。
凈上言。
西土進經(jīng)。
新舊萬軸。
鴻臚之設(shè)。
有費廩祿。
欲乞停罷。
中丞孔輔道。
亦以為言。
上出凈疏示之。
諭以先朝盛典。
不可輒廢。
譯雖不停。
自是勢亦少緩。
不似如前之銳也。
至徽宗大觀中。
猶有譯經(jīng)三藏金總持。
即擊磬以覺嘉州定僧者。
與譯語。
仁義筆受。
宗正南游江浙。
則其譯場冷淡可知矣。
護終于嘉祐三年。
凈未詳所終。
新續(xù)高僧傳·譯經(jīng)篇第一之一
釋法護,中印度人。聞宋室龍興,尊崇象教,設(shè)立譯館,專待梵僧遍翻經(jīng)論,欲觀光上國,以證所聞,因結(jié)徒侶,連翩東邁。景德元年春,始達京師,召入譯院。法護聰睿超倫,五乘三學,靡不研貫,所演經(jīng)說妙達其源,前后譯經(jīng)十有二部,中有《佛說大乘入諸佛境界智光明莊嚴經(jīng)》五卷:佛在靈鷲法界殿中與二萬五千比丘,七百二十萬俱視那庾多菩薩俱,放光集十方眾,有師子座出偈贊佛,佛升師座。妙吉祥菩薩請問不生不滅是何增語,佛言不生不滅即是如來增說。因為廣說琉璃地映帝釋宮影喻,忉利天大法鼓喻,空中風云水喻,大梵王喻,日光照喻,摩尼寶喻,響喻,地虛空喻,及說種種法句,種種菩薩勝行,于是妙吉祥偈贊禮佛,佛為較顯持經(jīng)功德云云,尤為詳盡。法護,止觀兼持,戒操高勝,特賜嘉號曰普明慈覺傳梵大師,授三藏銀青光祿大夫試光祿卿。以嘉佑三年示寂,壽九十有六。
釋有朋 朝代:南宋

人物簡介

補續(xù)高僧傳·義解篇
朋。金華人。自號牧庵。一家教文。背誦幾半盡。得車溪之道。主仙潭。徙能仁。講道日盛。晚主延慶。于方丈扁一室曰。六經(jīng)堂。中設(shè)一幾。而初無文字。士大夫怪其誕。眾至寺欲屈之。師令侍者先語之曰。諸賢欲何。相見若賓禮。則對坐。商略若請益。則侍立。發(fā)問若索難。則客先伸三問。咸曰。乞從賓禮。及對語。援引不已。乃知六經(jīng)在胸中也。每臨講不預觀文。嘗曰。我七番講止觀。于正修中。未嘗道著一字。又曰。大部中。欲作一難。如片紙大。亦不成。所謂文字性離。皆解脫也?;騿?。十境十乘。方成觀法。荊溪何云不待觀境。方名修觀。師曰。向伊道。攝事成理了也。又問。圓頓教中。為立陰否。師高聲一喝云。陰入重擔。嘗自現(xiàn)前。何更問立不立。且御眾厲。而簡左右?;蛴麕煱滋谜娬摺熢?。吾所以不數(shù)數(shù)告眾者。是有意也。不見道頻雷天失威。乾道四年十二月。坐青玉軒。集眾念佛。端坐而逝。稟法弟子甚眾。師自博強記。不畜科策。嘗謂同學竹庵曰。天下只一個半座主。老兄秪半個。問何為半個。師曰。不合多幾個紙策也。在仙潭日。竹庵來訪。為上講。師讀大科竟。即收帙曰。宗師在座。不敢文文。其對尊宿之禮。尚謙如此。二師(可觀、有朋)為學時。車溪夜坐方丈。聞廊廡有天樂聲。遣人跡之。聲出師房。車溪附壁隙窺之。見二師。于燈前相戲。舉手作無聲樂。車溪益奇之。故臨終。以法道相寄。
新續(xù)高僧傳·凈讀篇第八之二
有朋,字牧庵,金華人。
性強記,謁車溪卿法師,晝夜叩謁,盡得其道。
主仙潭講止觀,時天衣持法師分衛(wèi)至境,入寺就聽,竦然曰:“我所未聞。
”設(shè)禮而去。
湖人薜氏婦早死,時見怪于室,其家為齋,千僧誦《金剛般若》,請朋演說經(jīng)旨。
婦憑語曰:“謝翁姑一卷經(jīng),今乃解脫矣。
”翁曰:“千僧同誦,何言一卷?
”曰:“朋法師所誦者是。
”乾道四年十二月三日,坐青玉軒,請行人諷《觀經(jīng)》至真法身觀,令大眾唱佛名,留偈坐逝。

人物簡介

新續(xù)高僧傳·凈讀篇第八之二
顯超,博州人。
金總持三藏,持穢跡《金剛咒》法,濟病解冤,計所得施五萬緡,盡入永壽寺產(chǎn)。
后病中見佛菩薩前迎,蓮華遍滿,伎樂雜奏。
弟子哀懇,愿留住世,救苦眾生,俄而病已。
復居十五年,行咒救人。
一日忽聞天樂,異香并見空中,即面西跏趺,悠然順寂。

人物簡介

槜李詩系·卷三十一
萬金(槜李英華姑蘇志禪林詩輯俱作萬金。蔣之翹云:皆誤,當是力金),字西白,號白庵,吳郡人。早從衍道原出家,后依銘古鼎入道,住持秀州天寧寺,筑孤云庵以奉母。洪武初,詔主天界寺,開善世院,統(tǒng)領(lǐng)釋教五年。敇建法會于鐘山,總持齋儀,皆稱為白庵金禪師。六年,舉泐公自代,以母老辭歸。有《澹泊齋稿》。
南宋元明禪林僧寶傳·卷十一
力金禪師。號白庵(有本。名萬金)。吳門姚氏子也。幼孤。楞伽寺道原衍公。牧金為沙彌。衍絕世交。筑碧山堂以自娛。因以白庵號金。且愛其姿。乃資金行腳。遂深入古鼎銘公之堂奧。已而歸吳。壘土為孤云庵。以事其母。其母亦得悟焉。元至正間。浙宣政。以凈慈請金。金不就。乃開法瑞光。次移嘉禾之天寧。南北英靈。集如箕斂。元帝師大寶法王。贈金號。曰圓通普濟禪師。是時金之名日重矣。愚庵素倔強不肯可。諸方聞其名。常致書問于楚石。以為古鼎有子乎。楚石亦因褒之。其詞曰。道邁古今。學兼內(nèi)外。白牙香象。蹴踏而截流。金毛獅子。哮吼而踞地。機用可謂逸群。文章乃其游戲。青天白日。放古佛之瑞光。鬧市紅塵。闡湖南之祖意。直得大海波翻須彌粉碎。少林不識。曹溪不會。卻凈慈道愈高。笑諸方進為退。乃吾古鼎銘兄之的傳。妙喜杲祖之六世者也。愚庵以為然。作偈東金曰。聞道湖南第一山。交參龍象雜官班。東頭賣貴酒頭賤。空手來時赤手還。頂??一機猶掣電。語言三昧若連環(huán)。鐵舡下載休輕舉。老叔談禪亦強顏。明初。有詔主天界。高帝留神內(nèi)典。而楚石愚庵輩。亦赴焉。金以猶子之列與之。援經(jīng)據(jù)論。披詰玄理。共大元叟家聲。五年。敕集三宗二千人。建鐘山法會。大駕臨幸。命金升座。闡揚宗旨。復命儒臣。出眾燒香。疏曰。無量太虛。因三才而建極。有涯滄海。會八德以朝宗。發(fā)含靈心里之花。至哉先覺。秉樞斗寰中之秉。久矣高人。則寶鑒當空。自合昆岡之璧。而玄珠在握。誰停赤水之車。化廣無為。音宣大呂。豈非人天協(xié)贊。日月雙懸。金曰?;曙L浩蕩。即凡心而印佛心。慈澤彌漫。據(jù)圣智目開世智。乃拈香鞠躬起立曰。會么。打面還他州土麥。唱歌須是帝鄉(xiāng)人。便下座。高帝大悅。萬眾稱善。金年暮欲謝退。不可。乃喟然曰。吾以虛名濫當圣代。每懷煨芋諸公。予不逮矣。遂稱病篤。解還舊隱。未久圓寂。塔于嘉興環(huán)翠蘭若。初高帝。詔選名宿。輔導諸藩。而蜀王椿。師事見心復。復名溢都中。金嘆曰。復公其不免耳。復果罹難而終。故諸方嘉金靖退。為叢林福云。 贊曰。水火相憎。鐺居其中。則世味以調(diào)。邪正相反。智居其中。則精神俱化。而銘公之攝六宗。其智能過于調(diào)化者也。丹青雖異。文彩全施。貴其知宜也。天岸雖高。明舟不犯。貴其用意也。象源之繼徑山。乃良于知宜。而用意焉。知退而不知進者。滯于寂也。知進而不知退者。傷于勇也。白庵其無滯傷之病。與師資鼎峙。俾風化有醐酪之純。其流慈豈小小哉。
補續(xù)高僧傳·習禪篇
力金。字西白。吳郡姚氏子。七歲穎悟異常。一日請于母曰。兒患世相起滅不常。將求出世間法??珊?。母曰。出家甚苦。爾年幼。豈能堪之。曰。兒心樂之。自無苦也。請之不已。母知其志不可奪。俾依吳縣寶積院道原衍法師。后見古鼎銘公于徑山。悟人甚深。聲光燁燁。起叢林間。至正丁酉。出世住蘇之瑞光。會嘉興天寧寺災(zāi)??な刭E咸以非師不足起其廢。具幣遣使。力迎致之。師至。未久。儼如兜率天宮下現(xiàn)人世。經(jīng)過者。無不瞻禮贊嘆。帝師大寶法王。賢師之行。授師以徽號。師自幼喪父。唯有母存。乃去城一舍。筑孤云庵。以奉養(yǎng)焉?;蜃h之。師喻之曰。爾不見編蒲陳尊宿乎。何言之易易也。洪武改元。有旨。起師住持大天界寺。萬機之暇。時召入內(nèi)庭。奏對多稱旨。蓋師精通西竺典。及東魯諸書。其與薦紳談?wù)?。霏霏如吐玉屑。故咸樂與之游。四年命師總持鐘山法會。凡儀制規(guī)式。皆堪傳永久。尋以母年耄。舉徑山泐公自代。復還庵居。五年冬詔。復建會如四年。大駕臨幸。詔師闡揚第一義諦。自公侯以至庶僚。環(huán)而聽之。靡不悅服。一日忽示弟子曰。吾有夙因未了。必當酬之。汝等勿以世相遇我。未幾示微疾。謝去醫(yī)飲藥食。委順而化。茶毗。舍利無算。觀者競?cè)≈ァ熒裼^秀偉。智辯縱橫。以宗教為己任。不畜私財。得財施輒舉以給貧者。誠法門之偉人也。
新續(xù)高僧傳·興福篇第九之三
釋力金,字西白。
姓姚氏,吳人也。
母周氏,夢一龐眉僧類應(yīng)真者,直前麾斥,驚??而覺,已而有孕。
時至而育,奇芬滿室。
年方齔髫,廣顙修頸,皙白如玉,見者愛憐。
性尤穎悟,凡書一覽,即能記憶。
嘗游佛寺,見像輒自下拜,信仰日深,因投縣中寶積院,禮道原衍祝發(fā)。
年十一受具戒,精研三觀十乘之旨,領(lǐng)其樞要。
衍主秀之德藏,金為綱維,軌范肅然。
忽喟然嘆曰:“名相之學,略諳之矣。
盍棄諸緣,而往躋覺路。
”遂更衣入虎林,謁古鼎銘于雙徑。
一見以法器相期,示以德山見龍?zhí)墩Z。
金奮然踴躍,直觸其機,從而有契,遂為記堂。
未幾,分席后堂,敷宣大法,如山川出云,靈雨沾潤,四眾信服。
復登前堂,聲光燁燁,起叢林間。
元至正丁酉,出主蘇之瑞光寺,會嘉興天寧寺災(zāi),郡守貳咸以為非金不足以起廢,具禮幣遣使者力致之。
金至,未久,儼如兜率天宮,下見人世道路,過者莫不瞻禮贊嘆。
帝師大寶法王聞其賢,授以圓通普濟之號。
有明初興,洪武改元,弘闡佛乘,首開善世院。
俾擢有道浮屠蒞天下名山。
杭之凈慈主席尚虛,僉欲起金居之,疏幣交至。
浙江省丞,復遣使趣之。
金皆力辭。
既而有旨,起住大天界寺。
先夕有仆夢花,發(fā)如芙蓉,光彩絕異。
旁一人曰:“此花天子當取之而去。
”旦而命下,果符所兆。
金既應(yīng)詔至闕下,見于外朝。
慰勞優(yōu)渥,即令內(nèi)官送其入院,賜以天廚法饌。
萬幾之暇,時召入禁庭,奏對多稱旨。
蓋金精通內(nèi)典,博極群書,其與薦紳譚論,霏霏如屑玉,故咸樂與之游。
至于勘辯學子,直指心源,宗說兼行,機用迭發(fā),尤足使聞?wù)呔囱觥?div id="ccm64ei" class='inline' id='people_43167_3_32_comment'>
四年春,詔集三宗名僧十人,及其徒眾二千,設(shè)廣薦法會于鐘山,命金總持齋事。
于是靈承上旨,儀制規(guī)式,皆傳之遠永。
五年,詔復建,會大駕臨幸,詔金闡揚第一義諦。
自公侯以至庶僚,環(huán)而聽之,靡不悅服。
一日忽示微疾,謝去醫(yī)藥飲食,手書一偈,委順而化。
洪武六年十二月二十四日也。
停龕六旬,始行茶毗。
其貌如生,火時獲舍利無算。
壽四十七,臘三十六。
《三會語》有錄。
塔于嘉興城西環(huán)翠蘭若。
金幼喪父,奉母至孝,為筑孤云庵奉之以居。
或有議者,則婉告之曰:“不見編蒲陳尊宿乎,胡言之易易耶?
”平生以宗教為己任,神觀秀偉,智辯緃橫。
嘗以《楞伽經(jīng)》及《法寶壇經(jīng)》為釋門心要。
當毒暑時,揮汗謄鈔,鍥梓以傳弟子覺慧,深恐遺行將泯,因條系群行為書,乞金華宋濂為之銘云,文見《鑾坡續(xù)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