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物:釋正賢

相關(guān)人物:共 5 位
共 5 首
釋悟敏 朝代:

人物簡介

補(bǔ)續(xù)高僧傳·明律篇
悟敏。
臨潢孫氏子。
幼聰警。
十四著掃塔衣事佛。
時(shí)普賢大師
以有道徵見而奇之。
錄為弟子。
攜之入京。
貌重言謙。
灑掃應(yīng)對(duì)。
甚得其職。
王公大人。
為加賞識(shí)。
受經(jīng)于師。
宏軸巨卷。
他人讀之。
浹旬僅能周。
敏一日而畢。
洎普賢示寂。
從法兄裕景習(xí)業(yè)。
通唯識(shí)論。
對(duì)眾析義。
辯若涌泉。
宿學(xué)碩德。
無不嘆息以為不可及。
敏未嘗以是自多。
遠(yuǎn)近爭(zhēng)挽說法。
不顧而去。
謁通理策公。
又見寂炤感公。
密受指迪。
所資益深。
黜聰明墮肢體者。
又十年。
而后出世。
禪以自悅。
戒以攝人。
普賢為戒壇宗師第一世。
普賢傳窺。
窺沒而傳敏。
為第三世。
錫紫服師號(hào)。
所度之眾。
不減于乃祖若父。
復(fù)得悟銖而傳焉。
繩繩不絕。
律座益尊。
皇統(tǒng)元年入寂。
壽八十五。
夏六十五。
敏天資渾厚。
不事雕琢。
護(hù)戒如珠。
微細(xì)無越。
且尚賢務(wù)施。
至老無倦。
主大道場(chǎng)。
凡二十二處。
稟戒者。
逮五百萬。
靜定之外。
課誦行持。
皆有常數(shù)。
或疑以道雜。
敏笑曰。
八萬法門。
皆吾心之用。
何雜之有。
既化。
茶毗煙凝成云。
五色相映。
舍利若小珠。
倏一倏多。
或相倍蓰。
人爭(zhēng)取而寶之。
異哉。
是亦戒光之驗(yàn)爾。

人物簡介

全宋詩
釋文準(zhǔn)(一○六一~一一一五),號(hào)湛堂,俗姓梁,興元(今陜西漢中)人。初住豫章云巖寺,移居隆興府泐潭寺。為南岳下十三世,寶峰文禪師法嗣?;兆谡臀迥曜洌晡迨?。事見《石門文字禪》卷三○,《嘉泰普燈錄》卷七、《五燈會(huì)元》卷一七有傳。今錄詩三十七首。
全宋文·卷二八六五
文準(zhǔn)(一○六一——一一一五),俗姓梁,興元府唐固(今陜西南鄭)人。八歲辭親從沙門虛普游,后師真凈。政和五年七月卒,年五十五。見《石門文字禪》卷三○《泐潭準(zhǔn)禪師行狀》。
僧寶正續(xù)傳·卷第二
禪師諱文準(zhǔn)。
興元府唐固梁氏子。
生始幼見佛像輒笑。
童牙不喜聞酒胾。
金仙寺沙門虛普乞食至其家。
師膺門酬酢。
始老成。
時(shí)年八歲。
即辭父母。
愿從普。
歸授以法華經(jīng)。
伊吾即上口。
元豐僧檢童子較所習(xí)。
以籍名失后度。
師藝精。
坐年少。
不得奏名。
陜西經(jīng)略范公過普廬。
普臘高。
應(yīng)對(duì)領(lǐng)略。
師侍其傍。
伸辯詳明。
進(jìn)止可喜。
范公欲攜與俱西。
師辭曰。
登山求玉。
入海求珠。
人各有志。
本行學(xué)道。
世好非素心。
范公陰奇其語。
度以為僧。
剔發(fā)。
既往依梁山乘禪師。
呵曰。
驅(qū)烏未受戒。
敢學(xué)佛乘乎。
師捧手曰壇場(chǎng)是戒邪。
三羯磨梵行阿阇黎是戒邪。
乘大驚。
師笑曰。
雖然敢不受教。
遂受具足戒于唐安律師。
遍游成都講肆。
唱諸部綱目。
即棄去曰。
吾不求甚解去。
師曇演佳其英特。
撫之曰。
汝法船也。
南方有大開士。
若溈山真如九峰真凈者。
可往求之。
師拜受教。
與同學(xué)志恭。
詣大溈。
久之不契。
乃造九峰見真凈。
問曰。
甚處來。
曰。
興元府。
問。
近離甚處。
曰。
大仰。
問。
夏在甚處。
曰溈山。
真凈展手曰。
我手何似佛手。
師罔然。
真凈呵曰。
適來句句。
無絲毫差錯(cuò)。
靈明天真。
才說個(gè)佛手。
便成隔礙。
病在什么處。
師曰不會(huì)。
凈曰。
一切見成。
更教誰會(huì)。
師服膺。
就弟子之列馀十年。
所至必隨。
真凈晚居泐潭。
師一日舉杖決渠。
水濺衣。
因大悟。
走敘其事。
真凈罵曰。
此中乃敢用藞苴邪。
自是跡愈晦。
而名愈著。
待制李景直守豫章。
仰其風(fēng)。
請(qǐng)開法于云巖。
未幾。
殿中監(jiān)范公帥南昌。
移居泐潭。
師辭辯注射。
迅機(jī)電掃。
衲子畏而慕之。
槌拂之下。
常數(shù)千指。
自號(hào)湛堂。
每曰。
我只畜一條拄杖。
佛來也打。
祖來也打。
不將元字腳涴汝枯腸。
如此臨濟(jì)一宗不致冷落。
一日新到相看展坐具。
師云。
未得人事。
上座近離甚處。
曰。
廬山歸宗。
師云。
宗歸何處。
僧曰。
嗄。
師云。
蝦蟆窟里作活計(jì)。
僧云。
和尚何不領(lǐng)話。
師曰。
是你豈不是從歸宗來。
僧云。
是。
師曰。
驢前馬后漢。
問。
第二上座近離甚處。
僧曰。
袁州。
師云。
夏在甚處。
曰。
仰山。
師曰。
還見小釋迦么。
僧云。
見。
師曰。
鼻孔長多少。
僧?dāng)M議。
師云。
話墮阿師。
問。
僧你來作么。
曰。
特來問訊和尚。
師云。
云在嶺頭閑不徹。
水流澗下太忙生。
僧云。
和尚莫暪人好。
師曰。
馬大師為什么從阇黎。
腳跟下走過。
僧無語。
師云。
卻是阇梨謾老僧。
僧云。
有口道不得時(shí)如何。
師云。
洞庭湖里倒撐船。
云居先馳到。
師問。
未離歐阜。
文彩已彰。
既到寶峰。
如何吐露。
馳云。
目前有路。
師舉起書云。
既是云居底。
為甚在寶峰手中。
馳云。
兵隨印轉(zhuǎn)。
將逐符行。
師云。
下坡不走拍一拍。
馳擬議。
師曰。
想先馳只有先鋒。
且無殿后。
一日法堂上逢首座。
便問。
自甚么處去。
座云。
擬與和尚商量一事。
師云便請(qǐng)。
座曰。
東家杯柄長。
西家杓柄短。
師云。
為甚拈起。
鞏縣茶瓶。
卻是饒州瓷碗。
座云。
臨崖看滸眼。
特地一場(chǎng)愁。
師云。
達(dá)磨大師葉屈。
座吐舌而退。
師在分寧。
遇死心和尚。
問。
你此回到山里么。
師云。
須去禮拜師兄。
心云。
你來時(shí)善看方便。
師曰何故。
心云。
我黃龍路滑。
師云。
曾跶倒幾人來。
心云。
你未到黃龍。
早腳澀也。
師云。
和尚何得閉門相待。
死心又問。
準(zhǔn)老你安許多僧。
只是聚頭打閧了噇飯。
你畢竟將何為人。
師云。
因風(fēng)吹火。
心云。
亂糺作么。
師云。
從來有些子。
師卻問。
和尚山中安多少眾。
心云。
四百人盡是精峭衲子。
師云。
師子窟中無異獸。
心云。
你來時(shí)也須照顧。
師云。
也待臨時(shí)。
心云。
臨時(shí)作么生。
師云。
喚來洗腳。
心云。
你川僧家開許大口。
師云。
準(zhǔn)上座從來如此。
心云。
三十年弄馬騎。
問僧。
鄉(xiāng)里甚處。
云青州。
師云。
近離甚處。
云云居。
師云安樂樹下道將一句來。
僧無語。
師卻問傍僧云。
你道得么。
僧云。
某甲道不得。
卻請(qǐng)和尚道。
師云。
向北驢似馬大。
僧云。
與么那。
云。
你鼻孔為甚在寶峰手里。
僧便喝。
師云。
水里火發(fā)。
見僧看經(jīng)。
問。
看什么經(jīng)。
曰。
金剛經(jīng)。
師云。
經(jīng)中道。
是法平等。
無有高下。
是否。
僧云。
是。
師云。
為什么云居山高。
寶峰山低。
僧云。
是法平等。
無有高下。
師曰。
你卻做得個(gè)座主使下。
僧云。
和尚又作么生。
師云。
且放你鼻孔出氣。
一日廊下見僧。
問。
你還會(huì)也未。
僧云。
不會(huì)。
師曰。
左青龍右白虎。
僧云。
久向?qū)毞濉?div id="elgeje9" class='inline' id='people_33813_2_310_comment'>
元來只是個(gè)賣卜巡官。
師乃點(diǎn)指云。
上座今日不好。
僧云。
老漢敗闕也。
師云。
路逢劍客須呈劍。
師問僧。
安樂么。
僧云。
無事。
師云。
你大有事在。
曰。
未審某甲有甚事。
師云。
近日上藍(lán)金剛興。
天寧土地相打。
僧無語。
師云。
元來無事。
問僧。
如何是上座得力處。
僧便喝。
師云。
好好相借問。
何得惡發(fā)。
僧又喝。
師云。
元來是作家。
僧以坐具便打。
師低頭。
噓一聲。
僧云。
放過一著。
師云。
遮里不可放過。
隨后便打。
師普說次。
眾欲散。
忽問僧。
明來明打。
暗來暗打。
你作么生會(huì)。
僧便喝。
師云。
點(diǎn)即不到。
僧又喝。
師云。
到即不點(diǎn)。
僧云。
忽遇不明不暗來時(shí)。
又作么生。
師云。
今日天寒。
且歸堂向火。
隨后喝一喝便起。
一日上堂云。
寶峰一夜睡不著計(jì)較。
今日上堂揣腹搜胸。
總思量不就。
而今臨時(shí)逼節(jié)。
事出急家門。
遂拈起拂子云。
準(zhǔn)上座近日作得一柄子。
且權(quán)將供養(yǎng)大眾。
乃擲下云。
竹根棕葉麻繩擊。
樣度天然別一家。
政和五年夏六月。
??疾。
首座問。
和尚近日尊位如何。
師云。
跛驢上壁。
座云。
和尚也好吃一服藥。
師云。
朽木搭橋。
座云。
也知和尚不解忌口。
師云。
你作么生。
座擬進(jìn)語。
師云。
你也好吃一服藥。
以七月二十二日。
更衣說偈而化。
閱世五十五。
坐三十五夏。
靈骨舍利塔于石門之南原。
丞相張無盡制其碑。
諫議洪駒父敘語錄。
名士李商老撰次逸事。
同門弟德洪覺范紀(jì)師行實(shí)。
其高道碩德。
可想見矣。
贊曰。
云居真牧和尚謂人曰。
出關(guān)走江淮。
閱三十年。
參一十八人善知識(shí)。
于中無出佛果佛眼死心靈源湛堂五大士而已。
誠哉斯言。
蓋真正宗師。
考其全才。
如此之難。
若佛果佛眼死心靈源之嗣。
固已光明于世。
獨(dú)湛堂開法日淺。
未有繼其高躅者。
然覽其遺編。
想其??次。
信馀子未易跂及也。
覺范稱準(zhǔn)于真凈之門。
所謂家名辯才氣宇逸群者。
抑知言哉。

人物簡介

全宋詩
釋法順(一○七六~一一三九),俗姓文,綿州魏城(今四川綿陽)人。住撫州白楊寺。為南岳下十五世,龍門佛眼清遠(yuǎn)禪師法嗣。高宗紹興九年卒,年六十四。《嘉泰普燈錄》卷一六、《五燈會(huì)元》卷二○有傳。今錄詩七首。
僧寶正續(xù)傳·卷第四
禪師諱法順。綿州魏城文氏子。七八歲時(shí)。于夜暗中。視物如晝。父母知其異。因令出家。依香林院奉和得度。游成都。從大慈寺沖悟法師。受圓覺起信。至若離于念名為得入。研覃久之。持以問悟。悟慮胡不能決。即勉之游方。參谷隱靜覺禪師。大觀中。佛眼居龍門。道風(fēng)籍甚。往依之。竭誠累年。備歷遮務(wù)。未嘗有怠色。一夕聞舉水中鹽味色里膠青決定是有不見其形。忽有省。于是離念得入之旨。吻然玄契。明日入室。龍門問真。佛在什么處。師曰。在不定處。曰。既是真佛。為甚不定。師云。若定即非真佛。龍門異之。因問何以及此。師告以實(shí)。門詰之曰。水中鹽味色里膠青直下作么會(huì)。師曰。不用更會(huì)。龍門可之。自是酬酢雷動(dòng)雨泣。眾目駭觀。龍門去世。奉舍利入塔已。即首眾僧于云居。分座接衲。拂未授手。而戶外之屨滿矣。建炎初。有旨應(yīng)寺院之為神霄者。悉還舊貫。于是漕使張公琮首辟臨川之廣壽。迎師開法。紹興改元。太守蔣公宣卿徙住白楊。唯老屋敷楹。不芘風(fēng)雨。前此住僧侈瘟。祠以仰給。師至。首擊去之。乃大自激昂。多所樹立。未期年。而四方浩然歸重。衲子竭蹶而趨之。來者云涌。師不起于座?;奥鵀閷毞?。平居汲汲于接人。垂示勘辨。雖造次不間也。性鯁介。不茍循時(shí)俗。談道之際。譏訶無所避?;騿?。東山門下。佛果孤峭。佛眼慈軟。二人所得。粗細(xì)何如。師正色曰。法順于鬧市中。親見爺來。汝以軟峭粗細(xì)為問。無乃謬乎。其析疑破妄。類如此。嘗示眾曰。山僧從旦至暮。手腳不曾停住東廊走過西廊佛殿。又穿廚庫三個(gè)。和尚般柴兩個(gè)匠人。牽鋸佛也。理會(huì)不得。教我如何來注。露出達(dá)磨眼睛打開白楊門戶。大眾不須更著趙州衫。其下脫卻娘生褲。江西帥李伯紀(jì)慕其道。欲一奉見。以黃龍致請(qǐng)。將命者再至。師堅(jiān)臥不赴。九年五月一日。集眾告別。侍者持紙求頌。師曰。吾平日語固多矣。茲尚何言。因誡左右。今夕雞鳴即報(bào)我。已而忽自聞開靜鐘。遂大喝一聲。左右驚視之。則已跏趺而逝。閱世六十四。坐四十六夏?;疴拍烤X舌頂骨及所持?jǐn)?shù)珠不燼。舍利五色。塔于寺之西隅。師退然才中人。而神觀爽邁。操守堅(jiān)正。善為偈句。肆筆立成。既卓有聲譽(yù)。道方盛行。而未艾遽爾去世。四方衲子識(shí)與不識(shí)。靡不傷感至泣下。其得人心如此。 贊曰。樞密徐公師川曰。善哉道師明眼。而安步方號(hào)。足目俱到。則高庵之所以為兄。白楊之所以為弟也。誠哉斯言。詳觀高庵儼臨巨剎。卑躬力道。唯眾是親。白楊荒村廢寺。激昂崛起。而名跨一時(shí)。然二公弘法。俱不滿十載。而風(fēng)教言言。雖百世尚可想見其眉宇。鳴呼蓋循道而亡。私之效也。比夫異時(shí)怙勢(shì)肆奸刻眾奉己者。何殊糞壤哉。
南宋元明禪林僧寶傳·卷五
法順禪師者。
綿州文氏子也。
棄蒙行腳。
觀寶輪藏迅轉(zhuǎn)。
頓徹教外別傳之旨。
得受記于龍門佛眼。
同出佛眼門者。
有高庵悟竹庵圭雪堂行輩。
順住白楊時(shí)。
其同門俱播令名矣。
獨(dú)白楊敗屋數(shù)楹。
東傾西壓。
以木丫支拄焉。
順日攜缽袋。
走撫之鄉(xiāng)城。
至晚或負(fù)斗粟而還。
及門數(shù)十人樂與之。
俱每夜參。
必端據(jù)木床。
徒屬或栗足側(cè)耳而聽曲折。
順曰。
好事堆堆疊疊來。
不須造作與安排。
落林黃葉水推去。
橫谷白云風(fēng)捲回。
寒雁一聲情念斷。
霜鐘才動(dòng)我山摧。
白楊更有過人處。
盡夜寒爐撥死灰。
忽有個(gè)衲僧出來道。
長老少賣。
弄得恁么窮乞相。
山僧祇向它道。
卻被你道著。
又曰。
雞啼曉月。
狗吠枯樁。
只可默會(huì)。
難入思量。
看不見處。
動(dòng)地放光。
說不到處。
天地玄黃。
撫州尺六。
狀紙?jiān)瓉怼?div id="k42gva9" class='inline' id='people_33953_2_44_comment'>
出在清江。
大眾分明話出人難見。
昨夜三更月到窗。
又曰。
風(fēng)吹茅茨屋脊漏。
雨打阇黎眼睛濕。
恁么分明卻不知。
卻來者里低頭立。
順住白楊既久。
激勵(lì)學(xué)者。
妙有方略。
雖枯淡不堪。
有青原紹燈輩。
始終侍從。
后俱出世。
大顯其聲。
順老疾。
一日諸山趨詢。
順起示眾曰。
久病未嘗離木枕。
人來多是問如何。
山僧據(jù)問隨緣對(duì)。
窗外黃鸝口更多。
只如七尺之軀甚處受病。
眾中具眼者。
試為山僧指出病原。
看眾爭(zhēng)下語。
順乃拊掌一下。
作嘔吐聲曰。
好個(gè)木枕子。
便趨寂。
依法阇維。
收五色舍利。
并諸不壞者。
曰目睛齒舌數(shù)珠。
瘞于寺西。
初順在龍門時(shí)。
云居虛席。
聞高庵悟表里端勁。
趨龍門聘之。
悟固辭。
佛眼勉其出住。
悟仍不就。
順告悟曰。
先知覺后知。
先覺覺后覺。
蓋素分也。
況云居為江右名剎之首。
安眾甚便。
沾沾小節(jié)。
奚足喜焉。
君應(yīng)之。
順雖不敏。
愿請(qǐng)為輔。
悟乃欣起。
于是順自為藏主。
賢真牧任維那。
通烏頭典知客。
應(yīng)庵華蒞副寺。
德用為監(jiān)寺。
自圓為首座。
故佛眼之風(fēng)大振焉。
贊曰。
余初閱師行實(shí)。
疑其為踽涼之士。
逮味師語句。
乃政黃牛端獅子之上也。
高庵最勁挺。
不近人情。
師降尊招賢。
闡揚(yáng)一代時(shí)教。
其跡豈可測(cè)哉。
然其示枯淡于一時(shí)。
流膏腴于百代。
于戲尚矣。

人物簡介

全宋詩
釋印肅(一一一五~一一六九),號(hào)普庵,俗姓余,袁州宜春(今屬江西)人。
六歲從壽隆院賢和尚出家,年二十七落發(fā),高宗紹興十二年(一一四二),于袁州開元寺受戒。
游湖湘,謁大溈牧庵忠公,有省。
十三年,歸壽隆。
二十三年,主慈化寺。
孝宗乾道二年(一一六六),始營梵宇。
五年卒,年五十五。
有《普庵印肅禪師語錄》,收入《續(xù)藏經(jīng)》。
事見《語錄》卷上《年譜》、《悟道因緣》、《塔銘》。
 印肅詩,輯自《普庵印肅禪師語錄》,編為三卷。
補(bǔ)續(xù)高僧傳·感通篇
印肅。號(hào)普庵。袁州宜春余氏子。生六歲。夢(mèng)一僧點(diǎn)其心。曰他日當(dāng)自省。既覺以臆示其母。見當(dāng)心有一點(diǎn)。紅瑩大如櫻珠。未幾。從壽隆院賢公出家。年二十七。落發(fā)具戒。師容貌魁奇。智性巧慧。賢。器之。勉讀法華。師曰。嘗聞諸佛元旨。必貴了悟。數(shù)墨巡行。何益于事。遂辭師。游湖湘。謁牧庵忠公于大溈。問。萬法歸一。一歸何處。忠豎起拂子。師遂有省。尋歸受業(yè)院。院有鄰寺慈化者。眾請(qǐng)住持無嘗住。師布衾紙衣。調(diào)粥二時(shí)。禪寂外。唯閱華嚴(yán)經(jīng)論。忽大悟。遍體汗流。喜曰。我今親契華嚴(yán)境界。述頌曰。捏不成團(tuán)撥不開。何須南岳又天臺(tái)。六根門首無人用。惹得胡僧特地來。自后發(fā)為語句。動(dòng)悟幽顯。有不期然而然者。一日忽一僧冒雪至。師目之。喜曰。此吾不請(qǐng)友也。拉與寂坐。交相問答?;蛐蚝?。僧曰。師再來人也。不久當(dāng)大興吾教。乃指雪書頌而行。自是慕向者眾。師隨宜說法?;驎逝c之。有病患者。折草為藥。服之即愈?;蛴幸叨救僳E不相往來者。與之頌。咸得十全。至于祈禳雨晹。伐怪木。毀淫祠。靈響非一。繇是。鼎新梵宇。或問師修何行而得此。師當(dāng)空一畫。云會(huì)么。云不會(huì)。師曰。止止不須說。將化。書偈于壁。集眾垂示曰。諸佛不出世。亦無有涅槃。入吾室者。必能玄契矣。善自護(hù)持。無令退失。索浴跏趺而逝。乾道五年七月也。世壽五十五。僧臘二十八。塔全身焉。
南宋元明禪林僧寶傳·卷四
普庵禪師。
名印肅。
政和乙未冬。
生于袁州宜春。
余姓肅生。
祥光燭天。
蓮生道周。
異香遠(yuǎn)馥。
襁褓中即善世言。
夢(mèng)異僧點(diǎn)其胸曰。
汝他日當(dāng)自省去在。
即寤白母王氏。
視胸有赤點(diǎn)。
如含桃狀。
王氏恍悟初徵。
遂舍肅于壽隆寺。
師事沙門賢公。
賢嘗授以法華經(jīng)。
肅曰。
諸佛玄旨。
貴悟于心。
數(shù)墨循行。
何益乎道。
賢大驚。
以大器期之。
遂遣行腳。
侶戒修謁牧庵忠于溈山。
度嶺。
望叢谷中。
有跨黃犢人。
近之則忠公所跨者虎也。
修擬避。
肅下腰包。
進(jìn)前不審。
忠微笑以手西指。
令其前行。
將及寺門回望。
惟忠公策杖而來。
失虎所在。
二人具威儀。
請(qǐng)益于忠。
忠曰。
何遲乎。
望汝久矣。
肅進(jìn)曰。
萬法歸一。
一歸何處。
忠以拂示之。
肅有省。
時(shí)年二十九矣。
歸壽隆。
袁州尹夢(mèng)金甲人告曰。
普庵大士。
行道時(shí)至。
言訖。
天光五色。
尹驚異。
適劉長者亦感異徵。
捐資鼎建大伽藍(lán)。
袁尹俾物色于壽隆。
請(qǐng)肅主之。
號(hào)曰大慈化寺。
肅既居慈化。
楮衣糲食。
脅不沾席。
十有二年。
一日誦華嚴(yán)論。
至達(dá)本忘情知心體合。
通身汗流。
乃大聲示眾曰。
我今親契華嚴(yán)法界矣。
李公長者。
于此大經(jīng)之首。
痛下一椎。
擊碎三千大千世界。
如湯消雪。
不留毫發(fā)。
許于后進(jìn)作得滯礙。
普庵一見。
不覺吞卻五千四十八卷。
化成一氣。
充塞虛空。
方信釋迦老子出氣不得之句。
然后破一微塵。
出此華嚴(yán)大經(jīng)。
遍含法界。
無理不收。
無法不貫。
便見摩耶夫人是我身。
彌勒樓臺(tái)是我體。
善財(cái)童子是甚茄子。
文殊普賢是我同參。
不動(dòng)道場(chǎng)遍周法界。
悲涕歡喜踴躍無量。
大似死中得活。
如夢(mèng)忽醒。
良久云。
不可說不可說又不可說。
即說偈曰。
捏不成團(tuán)擘不開。
何須南岳又天臺(tái)。
六根門首無人用。
惹得胡僧特地來。
復(fù)謂心齋圓通二子曰。
達(dá)本情忘知心體。
合汝作么生會(huì)。
二人各以頌呈。
肅不諾。
乃引聲長吟。
以示之曰。
先天先地。
何名何樣。
阿曼陀無物比況。
觸目菩提。
自是人不肯承當(dāng)。
且輪回滯名著相。
圓融法界無思無想。
廬陵米不用商量。
血脈才通。
便知道擊木無聲。
打虛空盡成金響。
又曰。
柏庭立雪一場(chǎng)敗缺。
了無為當(dāng)下休歇。
百匝千圍但只者孤圓心月。
不揩磨鎮(zhèn)常皎潔。
無馀無欠。
無聽無說。
韶陽老只得一橛。
十圣三賢聞舉著。
魂消膽裂。
惟普庵迥然寂滅。
俄有異僧。
名稱道存。
冒雪而來。
肅大喜。
互相徵詰。
棒喝交馳。
心心密契。
存合爪嘆曰。
師再來人也。
大興吾道。
非師而誰。
乃指雪書頌而別。
于是肅大唱佛眼宗旨。
蓋其師牧庵忠觀水磨。
發(fā)明心要于佛眼拂下。
后嘗以白木劍。
迫死心禪師。
死心引頸而笑。
忠作舞而出。
故馮濟(jì)川曰。
佛眼磨頭悟法輪之常轉(zhuǎn)。
死心室內(nèi)容慧劍以相揮。
忠出入江湖。
人莫測(cè)之。
宣和間。
湘潭大旱。
禱雨不應(yīng)。
忠躍入龍淵。
呼曰。
業(yè)畜當(dāng)雨一尺。
雨隨至。
時(shí)以佛僧目忠。
肅既見忠后。
亦以神異。
利濟(jì)含靈。
藏污耐垢。
不知有己。
演釋談?wù)轮洹?div id="opmlcp4" class='inline' id='people_33592_2_169_comment'>
旋天地。
轉(zhuǎn)陰陽。
世盛傳之。
布于弦譜。
而弭災(zāi)焉。
至其異跡。
不可勝紀(jì)。
有問曰。
師修何行業(yè)。
而得此三昧。
肅當(dāng)空一畫云。
會(huì)么。
曰。
不會(huì)。
肅曰。
止止不須說。
歸宗賢禪師曰。
慈化乃吾黨黃鐘也。
惜哉時(shí)流獨(dú)傳其跡耳。
肅道滿異邦。
義學(xué)竊疑。
其宗趣莫詳。
肅憫而說偈曰。
蒼天蒼天。
悟無生法。
談不說禪。
開兩片皮。
括地該天。
如何是佛。
十萬八千。
一日書偈方丈西壁云。
乍雨乍晴寶象明。
東西南北亂云深。
失珠無限人遭劫。
幻應(yīng)權(quán)機(jī)為汝清。
乃結(jié)跏趺坐。
令侍者鳴鐘眾集。
瞑目而逝。
時(shí)乾道己丑年。
七月二十一也。
贊曰。
荻葦之間。
病鳥棲焉。
六合之外。
曲士藐焉。
故肅公現(xiàn)三頭六臂。
而傳持祖道。
其心良苦矣。
悠悠者獨(dú)以神通見推。
則公之大慈悲愿足乎否邪。

人物簡介

中國歷代人名大辭典
【介紹】: 宋盱江人。
少聰穎不群。
聞張真牧有道行,往從之,得“九返”之術(shù),有“逢江莫行,至沱則止”之說。
后舟次九江江沱觜,頓悟,結(jié)茅修煉其中。
度宗咸淳中封通慧孚惠真人。
全宋詩
楊權(quán)(一一六二~一二四○),字正夫,旴江(今江西南城)人。道士。理宗嘉熙四年卒,年七十九(明嘉靖《九江府志》卷一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