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物:僧詮

相關人物:共 4 位。
共 4 首

人物簡介

新脩科分六學僧傳·卷第十九 持志科
姓周氏。
徐州沛郡沛人。
祖奉叔。
齊給事黃門侍郎青州刺史。
父神歸染。
員外散騎常侍沛郡太守。
母劉氏夢。
神人乘宮殿入懷。
而身等虛空。
覺則四體輕安。
因以有娠。
五辛雜味。
斥遠不御。
及朗生。
孝敬純備。
有志操。
稍長。
詔隸假節(jié)寧違將軍徐子彥北伐。
獨念以為。
兵兇器也。
身苦因也。
殺人以貴己。
雖戰(zhàn)勝而獲封侯之賞。
然且不為。
而況于未可知者。
梁大通二年二月二日。
遂薙落于青州。
游學揚都。
從大明寺寶志禪師。
受禪法。
聽彖律師講律。
究成實于南澗仙師。
研毗曇于竹澗靖師。
譽動京邑。
但以鷲山絕唱。
龍樹遺風。
嗣續(xù)猶存。
固當探討。
于是攝山止觀寺僧詮法師。
方以先德朗公之道。
行于世。
乃復餐稟智度中百十二門論。
華嚴大品等經。
永定二年十一月。
詔住興皇寺。
學徒云會。
揮汗屈膝。
闡經論各二十馀遍。
太建十三年。
九月二十五日。
遷神寺房。
壽七十五。
即以其月之二十八日。
窆于江嵊縣羅落里攝山之西嶺。
初朗公。
既以中觀玄旨。
默授僧詮
以授朗及辨布勇等。
且謂此法精妙。
識者能行。
故經云計我見者莫說此經。
深樂法者不為多說。
良由藥病有以也。
于后展化。
皆莫高于朗焉。
昔神僧寶志嘗記。
寺有青衣開士。
廣弘大乘。
又南陌居士杜法粲。
年踰八十。
畢命歸心。
嘗夢。
寺內幡華伎樂。
畐塞堂殿。
緇素充牣筵席。
至是尤驗。
凈人解齋擊鐘失候。
朗侵曉叩戶催之。
而?簴自響。
斯亦感應之道歟。
東宮叔寶義集春殿。
躬述朗所豎假名義。
卒復著銘。
以見志。
太子詹事濟陽江總志墓。
續(xù)高僧傳·卷第七 義解篇三
釋法朗。
俗姓周氏。
徐州沛郡沛人也。
祖奉叔齊給事黃門侍郎青州刺史。
父神歸梁員外散騎常侍沛郡太守。
朗托生之始。
母曰。
劉氏夢見神人乘樓殿入懷。
夢中如言。
身與空等。
既而覺寤。
四體輕虛有異恒日。
五辛雜味因此悉斷。
爰在齠齔卓出凡童。
孝敬純備志操貞立。
家雄六郡氣蓋三邊。
少習軍旅早經行陣。
儉約治身。
寵辱無能移也。
俄而假節(jié)寧遠將軍徐子彥北伐。
門設長戟坐休大樹。
惟曰。
兵者兇器身曰苦因。
欲海邪林安能覺者。
年二十一。
以梁大通二年二月二日。
于青州入道。
游學楊都就大明寺寶志禪師受諸禪法。
兼聽此寺彖律師講律本文。
又受業(yè)南澗寺仙師成論竹澗寺靖公毗曇。
當時譽動京畿神高學眾。
所以天口之侶藏耳之賓。
心計目覽莫不奔競。
但以鷲山妙法群唱罕弘。
龍樹道風宗師不輟。
前傳所紀。
攝山朗公。
解玄測微世所嘉尚。
人代長往嗣續(xù)猶存。
乃于此山止觀寺僧詮法師。
餐受智度中百十二門論并花嚴大品等經。
于即彌綸藏部探賾幽微。
義吐精新詞含華冠。
專門強學課篤形心。
可謂師逸功倍。
于斯為證。
永定二年十一月。
奉敕入京住興皇寺。
鎮(zhèn)講相續(xù)。
所以花嚴大品四論文言。
往哲所未談。
后進所損略朗皆指擿義理徵發(fā)詞致。
故能言氣挺暢清穆易曉。
常眾千馀?;蹚洀V。
所以聽侶云會揮汗屈膝。
法衣千領積散恒結。
每一上座輒易一衣闡前經論各二十馀遍。
二十五載流潤不絕。
其間興樹四部。
兩宮法輪之華當時莫偶。
以太建十三年歲在辛丑九月二十五日中夜遷神寺坊。
春秋七十有五。
即以其月二十八日窆于江乘縣羅落里攝山之西嶺。
初攝山僧詮受業(yè)朗公。
玄旨所明惟存中觀。
自非心會析理。
何能契此清言。
而頓跡幽林禪味相得。
及后四公往赴三業(yè)資承。
爰初誓不涉言。
及久乃為敷演。
詮公命曰。
此法精妙識者能行。
無使出房輒有開示。
故經云。
計我見者莫說此經。
深樂法者不為多說。
良由藥病有。
以不可徒行。
朗等奉旨無敢言厝。
化往。
四公放言。
各擅威容俱稟神略。
勇居禪眾辯住長干。
朗在興皇。
布仍攝領。
福門宏敞慧聲遐討。
皆莫高于朗焉。
然辯公勝業(yè)清明。
定慧兩舉。
故其講唱兼存禪眾。
抑亦詮公之篤厲也。
然其義體時與朗違。
故使興皇座中排斥中假之誚。
布勇兩公見于別紀。
昔梁天監(jiān)十年六月七日。
神僧寶志記興皇寺云。
此寺當有青衣開士廣弘大乘。
及朗游學之時初服青納。
及登元席乃與符同。
又南陌居士杜法粲年踰八十。
頗識歸心。
昔夢寺內有幡花天伎側塞殿堂。
緇素法眾充仞筵席洎朗來儀創(chuàng)會公私齋講。
又盛符焉。
又十二年五月七日。
帳下凈人解齋失曉。
朗夜扣閤催之。
而洪鐘自響。
良久不絕。
故其禎祥早著。
其例此也。
東朝于長春殿義。
集副君親搖玉柄。
述朗所豎諸師假名義。
以此榮稱。
豈惟釋氏宗匠。
抑亦天人儀表。
故其所獲檀嚫。
充造經像修治寺塔濟給窮厄。
所以房內畜養(yǎng)鵝鴨雞犬其類繁多。
所行見者無不收養(yǎng)。
至朗寢息之始。
皆寂無聲。
游觀之時鳴吠喧亂。
斯亦懷感之致矣。
侍中領軍廬陵王。
聲懋權衡資承戒約。
遂仰奏承華為之銘頌。
其墓志文。
太子詹事濟陽江總。
故陳主叔寶。
時在春宮。
為之頌曰。
洪源遠來傳芳馥蕙。
君子哲人英芬是繼。
朱旄既杖青組仍曳。
紉虎戎印珥貂狄制。
功可冠軍業(yè)非出世。
揖彼聲色超此津濟。
津濟伊何裂斷網羅。
忍衣早記乘樓夜過。
航斯苦海涸此愛河。
非此智士孰寄宣揚。
法云廣被慧日舒光。
既權衡櫓自辟金湯。
夢齊鼓說應異鐘霜。
識機知命同彼現(xiàn)病。
夙心棲遁度脫難竟。
化緣已矣乃宅丘阱。
智炬寂滅頹巖遼夐。
遼夐空岑搖落遠墅。
弦馀月暗霧曖松深。
香滅窮壟幡橫宿林。
切切管清遙遙鼓聲。
野煙四合孤禽一鳴。
風悽唄斷流急寒生。
神之凈土形沈終古。
勒此方墳用旌蘭杜。

人物簡介

新脩科分六學僧傳·卷第二十二 義解科(二)
桓氏。
其先譙國龍亢人也。
后以祖法式令錢唐。
因寓居于吳郡之吳縣東鄉(xiāng)桓里。
父獻蚤世。
母張氏嘗夢。
登佛塔獲二金菩薩像。
因娠而孿產焉。
皆男子。
并從幼入道。
長則慧聰。
勇其次也。
始出都。
依止則師于靈曜寺。
隨方受業(yè)。
不事專門。
年登具戒。
從靜眾寺峰律師。
學十誦。
龍光寺僧綽。
建元寺法寵。
悉服膺座右。
稟宗成實。
俄而法輪大轉。
講肆盛開。
時才三十歲耳。
會梁季之亂。
靡所寧息。
于是就攝出止觀寺。
取正于僧詮法師焉。
亦待遇加厚。
恨相得之晚。
初勇之未行也。
嘗于報恩寺前得竹如意。
其人云。
從攝山來。
且謂勇當如意矣。
忽不見。
頃之又得漆函。
盛三論一部。
于其房之窗牖間。
察莫知其來處。
蓋若有物以勸發(fā)者。
天嘉五年。
世祖請于太極殿開演。
聲名籍甚。
住持禪眾寺。
十有八載。
搆大法堂。
榜曰般若。
制度宏敞壯麗。
至德元年五月二十八日。
稍疾而逝。
神容不變。
經宿頂暖。
六月六日。
窆于山之西嶺。
春秋六十有九。
始終講華嚴涅槃方等大集大品各二十遍。
智論中百十二門論各三十五遍。
馀法華思益等。
部數(shù)不記。
中書令濟陽江總。
文其墓碑。
續(xù)高僧傳·卷第七 義解篇三
釋慧勇。厥姓桓氏。其先譙國龍亢人也。祖法式尚書外兵錢唐令。因此遁跡于虎丘山。后仍寓居吳郡吳縣東鄉(xiāng)桓里。父獻弱齡早世。母張氏嘗夢。身登佛塔獲二金菩薩。俄育二男。并幼而入道。長則慧聰。勇其次也。初出楊都。依止靈曜寺則法師為和上。銳志禪誦治身蔬菲。隨方受業(yè)不事專門。豈非版金成寶方資銑鏤瑄玉有美必待刮摩誠有由矣。年登具戒。從靜眾寺峰律師。游學十誦。有龍光寺僧綽建元寺法寵。并道秀域中聲高梵表。乃服膺坐右稟宗成實??糖轫频Z寢食忘疲。苦思沈淪坑岸斯墜。彌歷寒暑博習大成。至年三十法輪便轉。自此遠致學徒盛開講肆。高視上京郁為翹采。專講論文將十許遍。俄而梁季傾覆人百沸騰。每思遁世莫知其所。于時攝山詮尚。直轡一乘橫行山世。隨機引悟有愿遵焉。嘗行報恩寺前忽見人云。從攝山來授竹如意俄失。謂勇曰。尋當如意。俄失蹤跡。信宿之間又有漆函。盛三論一部置房前窗上。尋究莫知來也。欣茲嘉瑞銳勇難任。因此拂衣里闬駕言泉石。期神窅冥。非企琴臺之侶。修空習慧。寔追林遠之風。便停止觀寺。朝夕侃侃如也。詮師忘以年期。義兼師友。抑亦宮羽相諧。冰藍待益之志也。自此言刈章句采擷希微。凡厥釋經莫不包舉。大法獲傳于焉是賴。天嘉五年。世祖文皇。請講于太極殿。百辟具陳。七眾咸萃。景仰之輩觀風繼踵游息之伍附影成群。自此聲名籍甚矣。住大禪眾寺十有八載。及造講堂也。門人聽侶經營不日。接霤飛軒制置弘敞題曰般若之堂也。以至德元年五月二十八日遘疾。少時平旦神逝。春秋六十有九。然其大漸之時神容不變。經宿頂暖。眾皆異之。至六月六日。窆于攝山西嶺。自始至終。講花嚴涅槃方等大集大品各二十遍。智論中百十二門論。各三十五遍。馀有法花思益等數(shù)部不記。又早舍親愛。弱而貞苦。文章聲辯時所高之。爰至啟手啟足不淄不涅。寔象教之棟梁。精義之林藪。弟子等追深北面之禮。鐫石碑之。其文侍中尚書令濟陽江總制。

人物簡介

新脩科分六學僧傳·卷第十二 弘法科(二)
廣陵郝氏子也。
世為將家。
有戎役。
年十五。
上疏愿領徒隸五千。
清蕩寇塞。
朝廷偉其志。
年十六。
兄既云喪。
乃悟非常。
亟欲引去。
而親眷以其素有武略。
可紹先業(yè)。
弗許。
至年二十有一。
始遂剃落。
即依揚都建成寺瓊法師。
學成實論。
已而去依攝山止觀寺僧詮法師。
務弘大乘之徒通三論者。
且數(shù)百人。
其中故有四句朗。
領語辨。
文章勇得意布之。
目。
而布稱得意。
則其造詣可見。
后于大品善達章。
獲證。
入自爾誓不講說。
常樂禪寂。
北游見可禪師于鄴可曰。
法師能破我除執(zhí)。
其進道可既耶。
因縱觀筵肆。
理無二致。
獨盡寫章疏。
遺朗公。
資其敷演。
所蓄僅衣缽。
嘗造思禪師議論。
袞袞忘食。
息。
思以鐵如意。
擊桉嘆曰。
萬里空矣。
此土何可得哉。
尤見重于邈禪師。
持律嚴甚。
梁泰清末。
侯景叛。
值歲薦饑。
布嘗三日餓。
至四日困矣。
或遺之飯。
以有肉氣。
卻弗食。
故有足疾。
醫(yī)令服薤。
而愈。
亦每發(fā)露懺悔。
見諸人樂生西方者。
則曰。
其土雖凈非吾愿也。
吾所愿在化度眾生。
正欲生三途苦趣。
以相救濟。
然安能于蓮華中。
十劫受樂耶。
陳至德中邈公引恭禪師。
謀建棲霞寺于攝山。
眾推布結凈開滯。
才扣犍槌。
已居高座。
塊然端默。
見者敬慕。
陳主諸王。
并承戒范。
如佛無異。
慕。
年不參眾食。
詔給乳牛。
回施僧眾。
貞明元年。
壽躋七十。
忽敘別云。
布于命限。
可更住世三五年在。
但老困不能行道。
豈如早生邊地。
而作佛事之為快也。
各各努力珍重。
于是屏粒不食。
氣垂絕。
詔太醫(yī)就診視。
縮臂不許。
皇后沈氏。
愿傳香。
亦不許。
但以參學徒眾。
委之恭禪師而已。
十一月二十二日。
卒于棲霞新寺。
手屈三指。
伸之復如故。
布之將終也。
地連動七日。
及舁柩山地又動。
且太史臺奏。
道人星不見。
茲其所以關系者。
顧不重歟。
先見布謂人曰。
昨夜二菩薩見迎。
一是生身。
一是法身。
吾已許之矣。
尋有諸天迎。
吾不許也。
同寺侃禪師者。
亦以為夜有流光照室。
出戶視之。
見二人入布房。
豈即二菩薩耶。
且語之合。
續(xù)高僧傳·卷第七 義解篇三
釋慧布。
姓郝氏。
廣陵人也。
少懷遠操。
性度虛梗。
年十五處于江陽。
家門軍將。
時有戎役。
因愿領五千人為將清平寇塞。
豈不果耶。
眾偉其言。
十六遭兄亡。
悟世非常。
思解俗網。
親眷知有武略咸不許之。
二十有一方從本愿。
既蒙剃落便入楊都。
從建初寺瓊法師學成實論。
通假實之旨。
物議所歸。
而布恨斯至理未盡懷抱。
承攝山止觀寺僧詮法師大乘海岳聲譽遠聞。
乃往從之聽聞三論。
學徒數(shù)百翹楚一期。
至于洞達清玄妙知論旨者。
皆無與尚。
時號之為得意布。
或云思玄布也。
之解難。
聽者似解而領悟猶迷。
及依言領通。
而構難疏略。
致使談論之際每有客問必待布而為答。
時人為之語曰。
詮公四友。
所謂四句朗。
領語辯。
文章勇。
得意布。
布稱得意最為高也。
后于大品善達章中悟解大乘。
煩惱調順。
攝心奉律威儀無玷。
常樂坐禪遠離囂擾。
誓不講說護持為務。
末游北鄴更涉未聞。
于可禪師所暫通名見。
便以言忤其意。
可曰。
法師所述可謂破我除見莫過此也。
乃縱心諸席備見宗領。
周覽文義并具胸襟。
又寫章疏六馱。
負還江表。
并遣朗公令其講說。
因有遺漏重往齊國。
廣寫所闕赍還付朗。
自無所畜。
衣缽而已。
專修念慧獨止松林。
蕭然世表學者欣慕。
嘗造思禪師與論大義。
連徹日夜不覺食息。
理致彌密言勢不止。
思以鐵如意打案曰。
萬里空矣。
無此智者。
坐中千馀人同聲嘆悅。
又與邈禪師論義。
即命公之師也。
聯(lián)綿往還三日不絕。
邈止之嘆其慧悟遐舉而卑身節(jié)行不顯其美。
梁太清末。
侯景作亂。
荒餒累年三日失食。
至第四日有人遺布飯。
而微以豬肉覆之。
雖腹如火然。
結心不食。
故得遭斯困厄不履非濫。
又曾患腳氣。
醫(yī)令服薤。
自此至終常陳此罪。
或見諸人樂生西方者。
告云。
方土乃凈非吾愿也。
如今所愿化度眾生。
如何在蓮花中十劫受樂。
未若三途處苦救濟也。
陳至德中。
邀引恭禪師。
建立攝山棲霞寺。
結凈練眾江表所推。
名德遠投稟承論旨。
時為開滯理思幽微。
不為僧師不役下位。
常自縫洗六時無闕。
才扣揵搥已居眾首。
端坐如木見者懔然。
名聞光遠請謁如市。
陳主諸王并受其戒。
奉之如佛。
末以年暮不參眾食。
敕給其乳牛。
而布回充入眾。
煢煢謹攝實高僧焉。
年七十與眾別云。
布命更至三五年在。
但老困不能行道。
住世何益。
常愿生邊地無三寶處為作佛事去也。
幸各好住愿努其力。
于是絕谷不食命將欲斷。
下敕令醫(yī)診之。
縮臂不許。
沈皇后欲傳香信。
又亦不許。
臨終遺訣曰。
長生不喜夕死無憂。
以生無所生滅無所滅故也。
諸有學士徒眾并委恭禪師。
吾無慮矣。
以陳禎明元年十一月二十三日卒于棲霞。
終后手屈三指。
捋之雖伸還屈。
乃至林中一月猶爾。
未終前大地連動。
七日便卒。
移尸就林。
山地又動。
太史奏云。
得道人星滅矣。
時以當之。
初將逝告眾前云。
昨夜二菩薩見迎。
一是生身。
一是法身。
吾已許之。
尋有諸天又來迎接。
以不愿生故不許耳。
流光照于侃禪師戶。
侃怪光盛出戶見。
二人向布房中不知是圣也。
旦往述之。
恰然符合。
言已端坐而化。
有見鬼者。
望見幡花滿寺光明騰焰。
不測其故。
入山視之。
乃布公去世。

人物簡介

中國歷代人名大辭典
【生卒】:744—817 【介紹】: 唐僧。京兆藍田人。俗姓成。幼出家。代宗大歷八年策試僧人,神湊應選,配住九江興果寺,后移居東林寺。登壇秉法近三十年,戒律精深。與白居易友善,及終,居易為作塔銘。
新脩科分六學僧傳·卷第六 傳宗科(四)
姓成氏。京兆藍田人。生而奇秀。丱歲出塵。依南岳希橾師受具。復參鐘陵大寂禪師。大歷八年。朝廷以經律論三科。策試天下之士。愿出家者。湊中其選。詔配九江興果精舍。后從僧望。徙居東林寺。即雁門遠公道場也。有甘露戒壇在焉。湊因嗣興佛事。雖經論兼弘。終業(yè)于律。湊素羸瘠。視之頹然如不勝衣。門人請加醫(yī)療。不答。進藥麾去。元和十二年。九月二十六日。遘疾而終。是年十月十九日。奉全身祔遠公之墳而窆焉。壽七十四。臘五十一。時白公居易方為郡司馬。相友善。及是悲悼。為作塔銘。且述偈以哭之云。本結菩提香火社。共嫌煩惱電泡身。不須惆悵隨師去。先請西方作主人。
宋高僧傳·卷第十六 明律篇第四之三
釋神湊。
姓成氏。
京兆藍田人也。
生而奇秀。
丱角出塵遠慕戒律。
祈南岳希操師受具。
復參鐘陵大寂禪師。
然則志在楞嚴經。
行在四分律。
其他諸教馀力則通。
大歷八年制懸經論律三科。
策試天下出家者。
中等第方度。
湊應是選。
詔配九江興果精舍。
后從僧望移居東林寺。
即雁門賈遠之舊道場也。
有甘露戒壇白蓮池在焉。
既居是嗣興佛事。
雖經論資神。
終研律成務。
湊羸瘠視之頹然。
州將門人醫(yī)療而不愿進藥。
元和十二年九月遘疾。
二十六日儼然坐終于寺。
十月十九日門人奉全身窆于寺西道北祔雁門墳左。
僧詮葬近郭文之墓也。
春秋七十四。
夏臘五十一。
湊以精進心脂不退輪。
以勇健力撾無畏鼓。
故登壇秉法垂三十年一盂而食一榻而居。
衣縫枲麻坐薦藁秸。
由茲檀施臻集于躬即回入常住無盡財中與眾共之。
每夜捧爐秉燭行道禮佛。
徇十二時少有廢闕。
如是經四十五載。
生常遇白樂天為典午于郡相善。
及終悲悼作塔銘云。
本結菩提香火社。
共嫌煩惱電泡身。
不須惆悵隨師去。
先請西方作主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