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物:釋智矩

相關人物:共 2 位
共 2 首
釋辯義 朝代:南北朝末隋初

人物簡介

新脩科分六學僧傳·卷第二十二 義解科(二)
具州清河馬氏子。
小年辭俗。
即學雜心。
甫登弱冠。
已就講說。
有曇散者。
方以材解自名。
意以為義易摧挫。
遂與往反十番。
散不能繼。
義曰。
理勢未窮。
何不更進。
散曰。
予素所擬如此。
雖欲更進可得耶。
屬周虐煽騰。
遂南達金陵。
旋臻中土。
煬帝在蕃邸。
招聘名德。
命住日嚴寺。
后入京。
若曇恭道撫賾凈等。
一時俊彥。
皆執(zhí)文座下。
咨議深隱。
仁壽二年。
漢王諒入朝。
志念法師五所禮敬。
乃于禪林寺建法集。
使三輔之士。
咸廢其本習。
而同趣向焉。
義亦始預其列。
心不平之。
因質(zhì)所封滯。
周旋三日。
念率杜辭莫對。
獻后崩。
煬帝居春坊。
召日嚴大德四十人。
對揚玄理。
而義為允。
沙門道岳。
宗稟俱舍。
而無所師授。
就取決焉。
洽聞之美。
見稱于時。
智矩吉藏慧乘。
三十馀人。
同止日嚴。
每談及雜心。
則眾推讓焉。
大業(yè)二年。
以疾卒于寺。
春秋六十又六。
葬京郊之南。
東宮舍人鄭颋制文立碑。
先是仁壽二年。
詔送舍利于鄉(xiāng)州之寶融寺置塔。
四年又送廬州獨山梁靜寺。
其所見徵祥。
雖不同而俱盛。
具載別傳。
釋慧海 朝代:南北朝末隋初

人物簡介

新脩科分六學僧傳·卷第二十二 義解科(二)
張氏。河東虞鄉(xiāng)人。年十四落發(fā)。為大昭玄統(tǒng)曇延法師弟子。年十八。即講涅槃。既受具戒。專崇禪業(yè)。隱于弘農(nóng)之伏犢山。會周武悉毀仁祠。乃入陳避之。以故戒品無虧。法衣不舍。又采聽攝論。研窮其旨。逮大隋御宇。始踐京邑。皇姊成安長公主。為建靜法寺使居之。門徒濟濟。傳美至今。然性嗜燕嘿。不事講說。直心道場于斯見矣。仁壽初。詔送舍利于定林恒岳寺。置塔。頃之又送于熊州十善寺。其瑞應皆具別傳。大業(yè)二年五月二十七日。卒于寺。春秋五十七。遺言薄葬。弟子不敢違。
續(xù)高僧傳·卷第十一 義解篇七
釋慧海。
姓張氏。
河東虞鄉(xiāng)人。
久積聞熏早成慧力。
年在童齔德類老成。
所以涉獵儒門歷覽玄肆。
雖未窮其章句。
略以得其指歸。
乃曰。
可以棲心養(yǎng)志者。
其惟佛法乎。
年至十四。
遂落發(fā)染衣。
為沙門大昭玄統(tǒng)曇延法師弟子也。
流心宗匠觀化群師。
十八便講涅槃。
至于五行十德二凈三點。
文旨洞曉詞采豐贍。
既受具戒轉(zhuǎn)厭囂煩。
屏跡山林專崇禪業(yè)。
居于弘農(nóng)之伏讀山。
會周武肆勃仁祠廢毀。
乃竄身避難奔齊入陳。
戒品無虧法衣不舍。
又采聽攝論研窮至趣。
大隋御宇方踐京邑。
帝姊城安長公主。
有知人之鑒。
欽其德望為立伽藍。
遂受以居之。
今之靜法寺是也。
課業(yè)四部三學兼弘。
門徒濟濟于今傳美。
末愛重定行不好講說。
緘默自修唯道是務。
而無恃聲望不言加飾。
直心道場于斯人矣。
仁壽已前。
文帝頻頒璽書分布舍利每感異祥。
恒有延譽之美。
故感應傳云。
初海造塔于定州恒岳寺。
塔基之左有瀅。
名曰龍淵。
其水不流深湛懸岸。
及將安置即揚濤。
沸涌激注通于川陸。
父老傳云。
此水流竭不定。
但有善事相投。
必即泄流奔注。
其徵感如此類也。
后又送舍利于熊州十善寺。
有人??躄及痼疾者積數(shù)十年。
聞舍利初到。
輿來禮懺心既殷至。
忽便差損輕健而歸久值亢旱飛塵天塞。
又感甘澤地如油涂。
日朗空清來蘇數(shù)萬。
大業(yè)二年五月二十七日卒于本寺。
春秋五十有七。
初病極命諸徒曰。
吾聞上棟下宇生民之偓齪。
外槨棺內(nèi)世界之縈羈。
既累形骸于桎梏亦礙生世于大患。
豈揖禮義于囂塵。
卜宅葬于煩飾者也。
宜宗薄葬用嗣先塵貽諸有類矣。
弟子欽崇德范。
收骨而建塔于終南之峰。
即至相之前嶺也。
刻石立銘樹于塔所。
自海之立寺。
情務護持勤攝僧倫延迎賓客。
兇年拯及振名京邑云爾釋辯義。
姓馬氏。
貝州清河人也。
少出家。
沈靜寡世事。
志懷恢厚善與人交久而篤敬。
言無勃怒滔然遠量。
初歸猷論師。
學雜心貫通文義。
年始登冠便就講說。
據(jù)法傳道疑難縱橫。
隨問分析曾無遺緒。
有沙門曇散者。
解超遂古名重當時。
聞義開論即來讎擬。
往返十番更無后嗣。
義曰。
理勢未窮何不盡論。
散曰。
余之難人問不過十。
卿今答勢不盡。
知復何陳。
當即驚譽兩河甫為稱首。
屬齊歷云季周喪道津。
乃南達建業(yè)。
傳弘小論屢移聲價。
更隆中土。
隋煬搜選名德令住日嚴。
以義學功顯著遂之關輔。
咨義決疑日不虛席。
京師俊德曇恭道撫及賾凈等。
皆執(zhí)文咨議窮其深隱。
并未盡其懷也。
后以世會明時寺多高達。
一處五講常系法輪。
義皆周歷觀詳折中弘理。
而晦景消聲不咎前失。
必應機墜緒者并從容辭讓無何而退。
不欲顯黜于前故。
英雄敬其卑牧。
傳芳又甚于昔。
仁壽二年。
隋漢王諒。
遠迎志念法師。
來華京室。
王欲衒其智術也。
乃于禪林寺創(chuàng)建法集。
致使三輔高哲咸廢講而同師焉。
義廁其筵肆聆其雅致。
乃以情之所滯。
封而問之。
前后三日。
皆杜詞莫對。
念處座命曰。
向所問者乃同疑焉。
請在下座返詢其志。
義潛隱容德世罕共宗。
及見慧發(fā)不思。
合京竦神傳聽。
其為顯晦皆此類也。
煬帝昔位春宮。
獻后云背。
召日嚴大德四十馀人。
皆四海宗師一時翹楚。
及義對揚玄理。
允塞天心。
沙門道岳命宗俱舍。
既無師受投解莫從。
凡有疑議皆赍而取決。
岳每嘆曰。
余之廣揚對法。
非義孰振其綱哉。
故洽聞之美見稱英達。
時有沙門智矩吉藏慧乘等三十馀人。
并煬帝所欽。
日嚴同止。
請義開演雜心。
顧惟不競。
即就元席。
既對前達不事附文。
提舉綱紐標會幽體。
談述玄極不覺時延。
其為時賢所重如此。
以大業(yè)二年遘疾卒于住寺。
春秋六十有六。
葬京郊之南。
東宮舍人鄭颋。
為之碑頌。
初義仁壽二年。
奉敕送舍利于本州寶融寺既達州治忽放光明。
寺僧智耀先有舍利九分。
將入道場。
數(shù)之加得十二分。
又放光明。
隨人緣念色相不同。
青紅紫白同時異見。
或佛像僧形重沓而出。
前后放光日流數(shù)度。
將入塔夕。
復于基上氣發(fā)黃紫。
去地四尺。
填平后夜又放大光。
上屬星漢下遍城邑。
合境頂戴欣其嘉瑞。
四年春末。
又奉敕于廬州獨山梁靜寺起塔。
初與官人案行置地行至此山。
忽有大鹿從山走下。
來迎于義。
騰踴往還都無所畏。
處既高敞而恨水少僧眾汲難。
本有一泉。
乃是僧粲禪師燒香求水。
因即奔注。
至粲亡后泉涸積年。
及將擬置。
一夜之間枯泉還涌。
道俗欣慶。
乃至打剎起基。
數(shù)放大光如火如電。
旋繞道場。
遍照城郭。
官民同見共嗟希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