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物:僧慧忠

相關人物:共 5 位。
共 5 首

人物簡介

中國歷代人名大辭典
【生卒】:714—793 【介紹】: 唐僧。昆山人,俗姓朱。年二十八赴京師,路遇鶴林玄素禪師,遂從而習牛頭禪法。后居臨安徑山,參學者眾。代宗大歷三年,召至長安,問法要,賜號“國一”。宰相崔渙、裴度等皆師事之。后辭歸,卒謚大覺。世稱“牛頭六祖”。
中國歷代人名大辭典
【生卒】:716—794 【介紹】: 或作道欽。唐僧。昆山人,俗姓朱。師從玄素禪師,修習牛頭禪法。后住余杭徑山,結廬獨處。代宗大歷中詔至京師,賜號國一禪師,后辭歸。卒謚大覺禪師。
新脩科分六學僧傳·卷第五 傳宗科(三)
姓朱氏。吳郡昆山人。家世業(yè)儒。母管。夢。折蓮華系之衣帶。覺而有孕。及生性溫雅。與詳兒戲。輒為佛事。長從校橫。不勤師傅。年二十八。將趨試京師。道由丹徒。謁素禪師于鶴林。素謂之曰。子能從吾游乎。即躬為剃落。顧語其徒法鑒曰。此子異日大興吾宗在。既受具。遂將南詢。以博其趣向。祈教誡于素。素曰。乘流而行。遇徑即止。至臨安有山焉。樵者以為此天目之徑路也。因次素言。禪坐石上不他往。一日有老翁。拜于前曰。我龍也。淵居此山久矣。自師之來。天人擁衛(wèi)。威德熾盛。吾宮殿眷屬。皆不能安。師誠有意教化者。愿舍為道場。語具別錄。前臨海令吳貞。又以別嶼歸之。自爾來學之士眾矣。大歷三年二月。詔曰。朕聞江左有蘊道禪人。德性冰霜。凈行林野。朕虛心瞻企。渴仰懸懸。有感必通。國亦大慶。愿和尚遠降中天。盡朕歸向。不違愿力。應物現(xiàn)形。今遣內(nèi)侍黃鳳。宣旨特到詔迎。速副朕心。春暄。師得安否。遣此不多及。敕令本州供送。凡到州縣。開凈院安置。官吏不許謁見。疲師心力。弟子不算多少。聽其隨侍。上見之鄭重。咨問法要。供施勤至。司徒楊綰嘆曰。此真方外高士也。手詔賜號國一。當是時執(zhí)弟子禮者。相國崔渙晉公裴度第五琦陳少游等。既還山。貞元五年。璽書宣勞。所賜尤豐縟。六年州牧治龍興之凈院。請下山。以便省候。八年示微疾。說法而逝。報齡七十九。法臘五十。謚大覺。弟子實相常覺等。奉全身塔葬于龍興之凈院。刺史王顏撰碑文。有慧崇者。亦其手度弟子也。事具別傳。
武林西湖高僧事略
師名道欽。吳郡昆山人。姓朱氏。世服儒業(yè)。年二十八。即貢于禮部。道由丹徒。遇鶴林玄素禪師。得指入道之要。遂出家。大悟宗旨。久之辭去。素曰。汝乘流而行。遇徑即止。師至臨安東北山下。問途于樵者。曰。此徑山也。師自東北而登。涉重岡。西至高峰北巖中。據(jù)石床而坐。俄有老人素衣拜于前曰。我龍也。自師至此。吾屬五百皆不安居。當挈歸天目。愿以此地為立錫之所。言訖不見。北峰之陽有草庵可居。蓋龍所造也。大歷三年。代宗詔至闕下。禮遇有加。一日在內(nèi)廷。帝至起立。帝曰。師何以起。師曰。檀越何得向四威儀中見貧道。帝悅。賜號國一。逾年辭歸杭州。即其庵所建寺。是為開山始祖。示寂后。謚號大覺。 贊曰。 代有覺士  出于文儒  宴坐雙徑  龍驤厥居 珠淵鱗屋  化為精廬  國之一號  帝賜不誣
宋高僧傳·卷第九 習禪篇第三之二
釋法欽。
俗姓朱氏。
吳郡昆山人也。
門地儒雅祖考皆達玄儒。
而傲睨林藪不仕。
欽托孕母管氏忽夢蓮華生于庭際。
因折一房系于衣裳。
既而覺已便惡葷膻。
及迄誕彌歲在于髻辮。
則好為佛事。
立性溫柔雅好高尚。
服勤經(jīng)史便從鄉(xiāng)舉。
年二十有八俶裝赴京師路由丹徒。
因遇鶴林素禪師。
默識玄鑒知有異操。
乃謂之曰。
觀子神府溫粹幾乎生知。
若能出家必會如來知見。
欽聞悟識本心。
素乃躬為剃發(fā)。
謂門人法鑒曰。
此子異日大興吾教與人為師。
尋登壇納戒。
鍊行安禪。
領徑直之一言。
越周旋之三學。
自此辭素南征。
素曰。
汝乘流而行逢徑即止。
后到臨安。
視東北之高巒。
乃天目之分徑。
偶問樵子。
言是徑山。
遂謀掛錫于此。
見苫蓋覆罝網(wǎng)屑近而宴居介然而坐。
時雨雪方霽旁無煙火。
獵者至將取其物。
頗甚驚異嘆嗟。
皆焚網(wǎng)折弓而知止殺焉。
下山募人營小室請居之。
近山居前。
臨海令吳貞舍別墅以資之。
自茲盛化參學者眾。
代宗睿武皇帝大歷三年戊申歲二月下詔曰。
朕聞江左有蘊道禪人。
德性冰霜凈行林野。
朕虛心瞻企渴仰懸懸。
有感必通國亦大慶。
愿和尚遠降中天盡朕歸向。
不違愿力應物見形。
今遣內(nèi)侍黃鳳宣旨。
特到詔迎速副朕心。
春暄師得安否。
遣此不多及。
敕令本州供送。
凡到州縣開凈院安置。
官吏不許謁見疲師心力。
弟子不算多少聽其隨侍。
帝見鄭重咨問法要。
供施勤至。
司徒楊綰篤情道樞行出人表。
一見欽于眾。
退而嘆曰。
此實方外之高士也。
難得而名焉。
帝累賜以縑繒陳設御饌。
皆拒而不受。
止布衣蔬食。
悉令弟子分衛(wèi)。
唯用陶器行。
少欲知足無以儔比。
帝聞之更加仰重。
謂南陽忠禪師曰。
欲錫欽一名。
手詔賜號國一焉。
德宗貞元五年遣使赍璽書宣勞并慶賜豐厚。
欽之在京及回浙。
令仆公王節(jié)制州邑。
名賢執(zhí)弟子禮者。
相國崔渙裴晉公度第五琦陳少游等。
自淮而南婦人禮乞。
號皆目之為功德山焉。
六年州牧王顏請出州治龍興寺凈院安置。
婉避韓滉之廢毀山房也。
八年壬申十二月示疾。
說法而長逝。
報齡七十九。
法臘五十。
德宗賜謚曰大覺。
所度弟子崇惠禪師。
次大祿山顏禪師。
參學范陽杏山悟禪師。
次清陽廣敷禪師。
于時奉葬禮者。
弟子實相常覺等。
以全身起塔于龍興凈院。
初欽在山猛獸鷙鳥馴狎。
有白兔二跪于杖屨之間。
又嘗養(yǎng)一雞不食生類。
隨之若影不游他所。
及其入長安長鳴三日而絕。
今雞冢在山之椒。
欽形貌魁岸身裁七尺骨法奇異。
今塔中塑師之貌憑幾猶生焉。
杭之錢氏為國。
當天復壬戌中叛徒許思作亂。
兵士雜宣城之卒發(fā)此塔。
謂其中有寶貨。
見二甕上下合藏肉形全在而發(fā)長覆面。
兵士合甕而去。
刺史王顏撰碑述德。
比部郎中崔元翰湖州刺史崔玄亮故相李吉甫丘丹。
各有碑碣焉。

人物簡介

新脩科分六學僧傳·卷第五 傳宗科(三)
生丹陽王氏。初于牛頭山慧忠禪師處。有寤省。大歷元年隱居池州之南泉山。后游襄漢??图拇榷魉隆T统?。相國燕公鎮(zhèn)漢南。延致問道。為大造伽藍于鳳林關外。以接來學。其施予供養(yǎng)繁厚。說法才二年而卒。春秋七十三。
宋高僧傳·卷第十 習禪篇第三之三
又唐襄州慈恩寺釋道堅。
姓王氏。
丹陽人也。
初發(fā)心于牛頭山慧忠禪祖。
大歷元年棲隱池州南泉山。
后詣襄漢泊慈恩寺。
元和初載相國燕公鎮(zhèn)于漢南。
深相欽重。
問道周勤。
施供繁沓。
遂于鳳林關外造寺請居。
二年示滅。
春秋七十三云。
釋惠涉 朝代:中唐

人物簡介

新脩科分六學僧傳·卷第六 傳宗科(四)
會稽謝氏子。
晉大傅安裔孫。
大歷初。
于金陵莊嚴寺。
遇牛頭山忠禪師。
語合許入室。
悉傾法蘊。
謝世。
踵武化風。
如是迄五十年。
長慶二年終。
壽八十二。
門弟子惟宴等。
建塔寺之西北。
勒銘紀德。

人物簡介

唐詩大辭典 修訂本
會稽(今浙江紹興)人。
詩僧。
幼出家,代宗大歷初至杭州華嚴寺,師華嚴宗僧人守真。
歸越州開元寺后,又從曇一學《四分律》。
大歷八年(773)至南陽從慧忠習禪觀。
大歷、貞元間以能詩聞名于江南,與詩人皎然齊名,時稱會稽二清。
與當時詩人交往頻繁。
晚年住襄州辨覺寺,約卒于憲宗元和間。
宋高僧傳》卷十五有傳,另參《唐才子傳》卷三。
其詩多送別贈答及行旅抒懷之作。
全唐詩》存詩1卷。
唐詩匯評
清江,生卒年不詳,會稽(今浙江紹興)人。大歷初出家,從杭州靈隱山天竺寺守直求法,又曾居越州云門寺。后北游,曾至汴州,返越。建中中復北游,至陜州。晚年居襄州辨覺寺,卒。劉言史有詩哭之。工詩,與嚴維、盧綸等友善,又與清晝(皎然)齊名,時謂之“會稽二清”?!?a target='_blank'>全唐詩》存詩一卷。
新脩科分六學僧傳·卷第十八 攝念科(二)
會稽人。未詳氏族。少即抗志物外。沮于父母之愛。故久而從落染焉。師事曇一律主。諷誦通利。識者以為釋門千里駒也。俄從守直律師。于浙陽天竺壇登具。仍依一公。習南山律鈔。且研究相疏。皆通暢無遺憾。善辭章。或賦詠。輒擅譽一時。性褊躁。雖尊長猶掁觸不已。一公每優(yōu)容之。后竟去。莫之遮挽。既游歷迄。無所遇。乃悔歸。拜一公曰。前念無知。后心有悟。望和尚大慈。施與歡喜。一公憫其誠。遂為師資如初。大歷八年。江于汝濆以鄉(xiāng)曲。見南陽忠國師。嘗。有所傳授云。
宋高僧傳·卷第十五 明律篇第四之二
釋清江。會稽人也。不詳氏族。幼悟幻泡身拘羈鞅。因入精舍便戀空門。父母沮勸建乎難拔。禮曇一律主為親教師。諷誦經(jīng)法寓目俱通。長者品量之曰。釋門千里駒也。于浙陽天竺戒壇求法。與同學清源從守直和尚下為弟子。還聽習一公相疏并南山律鈔。間歲精義入神舉皆通暢。而善篇章。儒家筆語體高辭典。又擅一隅之美。時少倫儗。其褊懆之性不與人類。嘗于一公少因不足。亦有舍和尚之譏。由是游方服勤。凡云律筵無不預者。自責己曰。天下行半少有如我本師者。還會稽。一公猶老。當其僧大集時。擊木唱某再投和尚攝受。時一公詬罵。江雨淚而懺悔曰。前念無知后心有悟。望和尚大慈施與歡喜。茍不許收則越人不可以強售章甫也。一公憫其數(shù)四求哀。乃曰。為汝含垢。遂為師資如初。江有禪觀之學。大歷八年于汝濆遇忠國師。因弟子說自。忠曰。此律師是和尚鄉(xiāng)人。乃欣然相會尋往南陽。再謁國師密傳心要焉。 系曰。江嘗為七夕詩。或謂之四背中一背也。通曰。詩人興詠用意不倫?;坌菰箘e。陸機牽牛星。屈原湘夫人。豈為色邪。皆當時寓言興類而已。若然者言火則焚口。說食則療饑也矣。江之舍師后乃揚師之美。反權合道也。實為此詩警世無常引令入佛智焉。其故何也。詳江遇忠國師大明玄理無以域中小乘法拘之哉。

作品評論

因話錄
貞元、元和以來,越州有清江、清晝,婺州有乾俊、乾輔,時謂之“會稽二清”、“東陽二乾”、
《宋僧傳?清江傳》
(清江)還,聽飛一公相疏并南山律鈔,間歲精義入神,舉皆通暢,而善篇章。

人物簡介

中國歷代人名大辭典
【生卒】:773—830 【介紹】: 唐僧。
長安人,俗姓長孫。
善屬文,能詩,工草書。
雅耽經(jīng)史,尤樂佛書。
出家從牛頭山慧忠,后居天臺山佛窟巖,傳其道者號為佛窟學。
有《無生等義》及詩文等。
宋高僧傳·卷第十 習禪篇第三之三
釋遺則。
俗氏長孫。
京兆長安人也。
祖冽鄂州司馬。
考利涉隱居金陵。
則弱不雜俗。
恬恬終日而無所營。
始從張懷瓘學草書。
獨盡筆妙。
雅耽經(jīng)史尤樂佛書。
以為得吾心。
一朝捐家業(yè)從牛頭山慧忠。
忠所謂牛頭六祖也。
始天竺達磨以釋氏心要至。
傳其道者有曹溪能嵩山秀。
學能者謂之南宗學。
學秀者謂之北宗學。
而信祖又以其道傳慧融。
融得之居牛頭山。
弟子以傳授。
由是達磨心法有牛頭學。
則既傳忠之道。
精觀久之。
以為天地無物也。
我無物也。
雖無物未嘗無物也。
此則圣人如影百姓如夢孰為死生哉。
至人以是能獨照。
能為萬物主。
吾知之矣。
遂南游天臺至佛窟巖蓋薜荔薦落葉而尸居。
飲山流飯木實而充虛。
虎豹以為賓。
麋鹿以為徒。
兀然如枯。
其后剫木者見之轉相告。
有慕其道者曰。
道者未有弟子。
相率為筑室。
圖佛安僧。
蔚為精舍焉。
故元和已來傳則道者。
又自以為佛窟學。
佛窟之號自則始也。
一坐四十年。
大官名侯赍書問訊檀舍。
則未嘗有報謝。
禮拜者未嘗而作起。
時歲在庚戌。
季夏十有三日。
召弟子曰。
汝其勉之。
至十五日夜遂坐歿。
是夜山下人聞若山崩。
旦望之則?云翔泊于巖上。
父老皆泣曰。
師死矣。
已而視之果然。
凡則二十歲為僧臘。
五十有八而終。
善屬文。
始授道于鐘山。
序集融祖師文三卷。
為寶志釋題二十四章。
南游傅大士遺風序。
又無生等義。
凡所著述辭理粲然。
其他歌詩數(shù)十篇皆行于世。
則元居瀑布泉西佛窟本院建龕塔。
會昌中例毀之。
其院為道門所有。
后開元寺僧正法光。
于咸通乙酉歲。
遂徙碑于今所。
河南尹韓又偽碑文。
高僧摘要·品高僧摘要卷三
姓長孫。京兆長安人。則弱不雜俗。恬恬終日。而無所營。始從張懷瓘學草書。獨盡筆妙。雅耽經(jīng)史。猶樂佛書。一朝捐家業(yè)。從牛頭山六祖慧忠。傳忠之道。精觀久之。以為天地無物也。我無物也。雖無物未嘗無物也。遂南游天臺。至佛窟巖。蓋薜荔薦落葉。而尸居。飲山流。飯木實。而充虛?;⒈詾橘e。麋鹿以為徒。兀然如枯。其后剫木者見之。轉相告。有慕道者曰。道者未有子弟。相率為筑室。圖佛安僧。蔚為精舍。元和已來。傳則道者。又自以為佛窟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