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物:徐孝嗣

相關人物:共 14 位。
共 14 首 第 1 頁 下一頁
閻式 朝代:

人物簡介

全晉文
式一作彧,天水人,從李特入蜀,為始昌令,李雄僭號,累遷尚書令。
僧印 朝代:南齊

人物簡介

新脩科分六學僧傳·卷第二十一 義解科
生朱氏。壽春人。少沈厚。耐勞苦。棄家得度。從彭城曇度。受三論。又從廬山慧龍。受法華義。還京師止中興寺。大明中。徵君何默。請印為法匠。以大闡講席。聽者七百馀人。印學雖博涉。而偏嗜法華。故捉麈尾者。凡二百五十二遍。永明元年沒。壽六十五。
高僧傳·卷第八 義解五
釋僧印。
姓朱。
壽春人。
少而神思沈審安苦務學。
初游彭城從曇度受三論。
度既擅步一時四遠依集。
印稟味鉆研窮其幽奧。
后進往廬山。
從慧龍咨受法華。
龍亦當世著名。
播于法華宗旨。
印偏功構徹獨表新異。
于是東適京師止中興寺。
復陶思涅槃及馀經典。
宋大明中徵君何點招僧大集。
請印為法匠。
聽者七百馀人。
司徒文宣王東海徐孝嗣。
并挹敬風猷屢請講說。
印戒行清嚴稟性和穆。
含恕安忍憙慍不彰。
時仗氣之徒。
問論中間。
或厝以嘲謔。
印神彩夷然曾無外意。
雖學涉眾典而偏以法華著名。
講法華凡二百五十二遍。
以齊永元元年卒。
春秋六十有五矣。

人物簡介

中國歷代人名大辭典
【生卒】:428—499 【介紹】: 南朝齊南彭城人。
仕宋以軍功累官至廣州刺史。
入齊,為平北將軍,累遷益州刺史、侍中,曾鎮(zhèn)壓益部山民。
預廢郁林王,明帝即位,進太尉,封鄱陽郡公。
東昏侯永元元年,率軍攻北魏,先勝后敗,改任江州刺史。
東昏侯殺大臣徐孝嗣等,危懼不安,在尋陽起兵,至建康,敗死。
吳苞 朝代:南齊

人物簡介

中國歷代人名大辭典
【介紹】: 南朝齊濮陽鄄城人,字天蓋,一字懷德。
善《三禮》及《老》、《莊》,宋明帝泰始中過江,與劉瓛共聚徒教學。
齊郁林王隆昌初,征為太學博士,不就。
始安王蕭遙光及江祏、徐孝嗣共為立館于鐘山下教授,時稱其為儒者。

人物簡介

中國歷代人名大辭典
【生卒】:?—約499 【介紹】: 南朝齊濟陽考城人,字景昌。江祏弟。初為南郡王常侍,遷鎮(zhèn)北長史、南東海太守,行府州事。齊明帝永泰元年為侍中。東昏侯立,失德,祀欲更立蕭遙光,兄祏遲疑不決,事泄,同日見殺。
全齊文·卷二十五
祀字景昌,濟陽考城人。
永明末為南郡王國常侍,延興初,明帝引為驃騎東閣祭酒,兼秘書丞,建武中,出為晉安王寶義鎮(zhèn)北長史、南東海太守,行南徐州事,入為衛(wèi)尉卿,永泰末,奉遺詔為侍中。
東昏初,與兄┙及劉暄、始安王遙光、徐孝嗣、蕭坦之為六貴,尋謀廢立,與┙俱誅。
中興初贈散騎常侍、太常卿。
徐世 朝代:南齊

人物簡介

中國歷代人名大辭典
【生卒】:?—500 【介紹】: 南朝齊新蔡人。
齊東昏侯在位有寵,自殿內主帥超遷直閤驍騎將軍。
帝有殺戮,皆其用命。
枉殺徐孝嗣,得封臨汝縣子。
后與茹法珍、梅蟲兒爭權,帝稍惡其兇強。
永元二年初謀逆,事發(fā)被誅。
蕭昭胄 朝代:南齊

人物簡介

中國歷代人名大辭典
【生卒】:?—501 【介紹】: 南朝齊南蘭陵人,字景胤。
蕭子良子。
武帝永明八年,為寧朔將軍、會稽太守。
明帝永泰元年,帝誅高、武子孫,會稽太守王敬則起兵反,敗死。
明帝死,東昏侯立,殺大臣徐孝嗣等,江州刺史陳顯達反,昭胄懲往時之懼,逃奔江西,變形為道人。
崔慧景舉兵,出投之,兵敗,首出投臺軍。
后謀廢東昏自立,事泄伏誅。
沈升之 朝代:南齊

人物簡介

中國歷代人名大辭典
【介紹】: 南朝齊吳興人。
徐孝嗣故吏。
郁林王隆昌末,嘗說孝嗣無卷入皇室內部斗爭,宜謝病辭歸。
孝嗣改容謝之。

人物簡介

中國歷代人名大辭典
【生卒】:467—529 【介紹】: 南朝梁僧。義興陽羨人,俗姓周。晉周處七世孫。七歲出家,齊武帝永明中,僧柔講經于道林寺,法云咨決累日,詞旨激揚,眾所嘆異。梁武帝天監(jiān)中敕為光宅寺主。后奉詔譯扶南國所獻經三部。普通六年為大僧正。創(chuàng)立僧制。撰有《成實論義疏》。與智藏、僧旻并稱梁代三大法師。
全梁文·卷七十四
法云俗姓周,義興陽羨人,住莊嚴寺。天監(jiān)中為光禪寺大僧正,終大通初。
新脩科分六學僧傳·卷第十二 弘法科(二)
義興陽羨周氏。
晉平西將軍處之七世孫。
母吳。
方娩見云氣滿室。
因以名之。
七歲師事僧成玄趣寶亮。
出家。
住莊嚴寺。
年十三受業(yè)于太昌寺僧宗莊嚴寺僧達而寶亮。
每自以為不及。
齊永明中。
僧柔。
東歸開講于道林寺。
云處小床于前。
咨決累日。
由是顯名。
尤與同寺僧旻游。
采摭經論。
覆述文義。
摩有間隙。
每行路思義。
輒過所造。
觀長樂寺法調盛會。
出而嘆曰。
震旦天子之都。
人物如此。
可謂法座空矣。
年三十。
建武四年。
夏初于妙音寺開法華維摩二經。
東莞徐孝嗣。
每見云公俊發(fā)。
自顧缺然。
居母憂。
毀瘠過禮。
僧旻。
以為圣人制禮。
賢者俯就。
不賢者企及。
況佛訓有存則報答生恩。
以奉顏儀。
沒則啟發(fā)菩提。
以導神識。
茍循私愛。
返累至親。
墮于惡道。
惟智者。
能以方便力。
治制之。
則善趣生矣。
云乃割哀情。
進飲食。
永元初。
赴毗陵之請。
道俗傾向。
京城畢集。
及梁高天監(jiān)二年。
詔諸名德。
各撰成實義疏。
云合經論。
撰四十科。
為四十二卷。
七年制注大品。
朝貴請云講演。
從之。
又為光宅寺主。
創(chuàng)立僧制。
后世遵行。
皇太子請十僧。
入玄圃。
講道談文。
凡經雨夏。
云居上首。
中書即順陽范軫。
著神滅論詔云答之。
以宣示臣下。
文多不載。
天監(jiān)末。
復建一寺于秣陵縣。
同下里。
以報施主之恩。
誠得爽塏之趣。
即禪岡之西山也。
又譯扶南國所獻經三部。
且以身外嚫施之物。
舍入華林園光華殿。
設千僧大會。
而云亦遘疾矣。
普通六年。
詔為大僧正。
帝幸同泰寺開大涅槃。
設千僧會。
廣集諸寺知事。
及學行名僧羯磨。
詔許乘輿上殿。
憑幾聽講。
由是疾篤。
大通三年三月二十七日卒。
享年六十有三。
詔葬定林寺側。
云尤研精法華。
嘗于一寺講散。
忽天華狀如雪飛而下。
神僧寶志。
呼云為大林法師。
每來云所。
輒留信宿。
或言請法師獅子吼。
即為部析。
志便彈指贊曰。
善哉微妙微妙。
儀同陳郡袁昂家。
有供養(yǎng)僧。
學云法華。
日夜發(fā)愿必欲似之。
夢僧告曰。
云法師燈明佛時已解此經可率敵邪。
又夷陵縣漁人。
于網中。
得泥洹四相品經一卷。
末題云。
宋元徽二年。
王寶勝敬造。
奉光宅寺法云法師。
時云年昉十歲。
名未遠布。
寺無光宅而此云者。
竟不可測。
續(xù)高僧傳·卷第五 義解篇初
釋法云。
姓周氏。
宜興陽羨人。
晉平西將軍處之七世也。
母吳氏。
初產在草。
見云氣滿室。
因以名之。
七歲出家。
更名法云。
從師住莊嚴寺。
為僧成玄趣寶亮弟子。
而俊朗英秀卓絕時世。
年十三始就受業(yè)。
大昌僧宗莊嚴僧達。
甚相稱贊。
寶亮每曰。
我之神明殊不及也。
方將必當棟梁大法矣。
齊永明中。
僧柔東歸。
于道林寺發(fā)講。
云咨決累日。
詞旨激揚。
眾所嘆異。
年小坐遠聲聞難敘。
命置小床處之于前共盡往復。
由是顯名。
與同寺僧旻。
等年臘齊名譽。
歷采眾師且經且論四時游聽寒暑不輟。
或講前講末初夜后夜覆述文義。
間隙游習于路思義。
輒不自覺行過所造。
其勤勵專至類皆如此。
曾觀長樂寺法調講論。
出而顧曰。
震旦天子之都衣冠之富。
動靜威儀勿易為也。
前后法師或有詞無義。
或有義無詞。
或俱有詞義而過無威儀。
今日法坐俱已闕矣。
皆由習學不優(yōu)未應講也。
及年登三十。
建武四年夏。
初于妙音寺開法華凈名二經。
序正條源群分名類。
學徒海湊四眾盈堂。
僉謂理因言盡紙卷空存。
及至為賓。
構擊縱橫比類紛鯁。
機辯若疾風。
應變如行雨。
當其鋒者罕不心務。
賓主咨嗟朋僚胥悅。
時人呼為作幻法師矣。
講經之妙獨步當時。
齊中書周颙。
瑯琊王融。
彭城劉繪。
東莞徐孝嗣等。
一代名貴。
并投莫逆之交。
孝嗣每日。
見云公俊發(fā)自顧缺然。
而性靈誠孝勞于色養(yǎng)。
及居母憂毀瘠過禮。
累日不食殆不勝喪。
僧旻謂曰。
圣人制禮。
賢者俯就。
不賢者企及。
且毀不滅性尚出儒宗。
況佛有至言。
欲報生恩。
近則時奉顏儀使物生悅。
遠則啟發(fā)菩提以道神識。
又云。
恩愛重賊不可寬放。
寬放此者及所親愛墮于惡道。
唯有智者以方便力善能治制。
則惠兼存沒入諸善趣矣。
宜思遠理使有成津。
何可恣情同于細近耶。
云乃割裂哀情微進飲粥。
永元元年。
曾受毗陵郡請。
道俗傾家異端必集。
弘振風猷道被京城。
鼓舞知歸巾褐識反。
及梁氏高臨甚相欽禮。
天監(jiān)二年。
敕使長召出入諸殿。
影響弘通之端。
囋揚利益之漸。
皇高亟延義集。
未曾不敕令云先入后下詔令。
時諸名德各撰成實義疏。
云乃經論合撰。
有四十科為四十二卷。
俄尋究了。
又敕于寺三遍敷講。
廣請義學充諸堂宇。
敕給傳詔。
車牛吏力皆備足焉。
至七年制注大品。
朝貴請云講之。
辭疾不赴。
帝云。
弟子既當今日之位。
法師是后來名德。
流通無寄。
不可不自力為講也。
因從之。
尋又下詔禮為家僧。
資給優(yōu)厚。
敕為光宅寺主。
創(chuàng)立僧制雅為后則。
皇太子留情內外。
選請十僧入于玄圃。
經于兩夏不止講經。
而亦懸談文外。
云居上首偏加供施。
自從王侯逮于榮貴莫不欽敬。
至于吉兇慶吊不避寒暑。
時人頗謂之游俠。
而動必弘法。
不以此言關懷。
中書郎順陽范軫。
著神滅論。
群僚未詳其理。
先以奏聞。
有敕令云答之。
以宣示臣下。
云乃遍與朝士書論之。
文采雖異而理義倫通。
又與少傅沈約書曰。
主上令答神滅論。
今遣相呈。
夫神妙寂寥。
可知而不可說。
義經丘而未曉。
理涉旦而猶昏。
至人凝照。
有本襲道。
赴機垂審。
臣下旨訓周密。
孝享之祀既彰。
桀懷曾史之慕。
三世之言復闡。
紂綴波崙之情。
預非草木。
誰不歔欷。
同挹風猷。
共加弘贊也。
約答曰。
神本不滅深所伏膺。
神滅之談良用駭惕。
近約法師。
殿內亦蒙敕答一本。
歡受頂戴尋覽忘疲。
豈徒伏斯外道可以永離眾魔。
孔釋兼弘于是乎在。
實不刊之弘旨。
百代之舟航。
弟子亦即彼論微厝疑覈。
比展具以呈也。
云以天監(jiān)末年。
欲報施主之恩。
于秣陵縣同下里中造寺一所。
敕以法師建造。
可仍以法師為名。
即禪崗之西山也。
郊郭內地實為爽塏。
結宇孤巖北面城市。
懷澗隱嶺。
窮人野之致。
終日論談曾無休廢。
天監(jiān)將末。
扶南國獻經三部。
敕云譯之。
詳決梁梵。
皆理明意顯。
狀若親承。
帝抄諸方等經。
撰受菩薩法。
構等覺道場。
請草堂寺慧約法師以為智者。
躬受大戒以自莊嚴。
自茲厥后。
王侯朝士法俗傾都。
或有年臘過于智者。
皆望風奄附啟受戒法。
云曰。
戒終是一先已同稟。
今重受者誠非所異。
有若趣時。
于是固執(zhí)。
帝累勸獎每加說喻。
答曰。
當先發(fā)愿。
若得相應然后從受。
云欲發(fā)起。
中表菩提之心。
舍己身外嚫施之物。
通啟于華林園光華殿設千僧大會。
分此諸物為五種功德。
上帝隨喜警梵從時。
鏘金候旭百和??氳。
眾妓繁會觀者傾城莫不稱嘆。
普通六年敕為大僧正。
于同泰寺設千僧會。
廣集諸寺知事。
及學行名僧。
羯磨拜授置位羽儀。
眾皆見所未聞。
得未曾有。
爾后雖遘疾時序。
而講說無廢。
及于扶接登座。
弊劇乃止。
至御幸同泰開大涅槃。
敕許乘輿上殿憑幾聽講。
及遭父憂由是疾篤至于大漸。
以大通三年三月二十七日初夜。
卒于住房。
春秋六十有三。
二宮悲惜為之流慟。
敕給東園秘器。
凡百喪事皆從王府。
下敕令葬定林寺側。
太子中庶瑯琊王筠。
為作銘志。
弟子周長胤等。
有猶子之慕。
創(chuàng)造二碑立于墓所。
湘東王蕭繹各為制文。
初云年在息慈雅尚經術。
于妙法華研精累思。
品酌理義始末照覽。
乃往幽巖獨講斯典。
豎石為人松葉為拂。
自唱自導兼通難解。
所以垂名梁代誠績有聞。
而文疏稠疊前后繁映。
致依講誦有阻恒功。
嘗于一寺講散此經。
忽感天華狀如飛雪。
滿空而下延于堂內。
升空不墜訖講方去。
有保志神僧。
道超方外。
罕有得其情者。
與云互相敬愛。
呼為大林法師。
每來云所輒停住信宿。
嘗言。
欲解師子吼。
請法師為說。
即為剖析。
志便彈指贊曰。
善哉微妙微妙矣。
儀同陳郡袁昂云。
有常供養(yǎng)僧學云法華。
日夜發(fā)愿望得慧解等之。
忽夢有異僧曰。
云法師燈明佛時已講此經。
那可卒敵也。
每于講次有送錢物乞誦經者。
多獲徵應。
及得善夢如別記述。
夷陵縣漁人。
于網中得經一卷。
是泥洹四法品。
末題云。
宋元徽二年。
王寶勝敬造奉光宅寺法云法師。
以事勘校。
時云年始十歲。
名未遠布寺無光宅。
而此品正則。
初云弘法次斷魚肉。
驗今意行頗用相符。
其有機神變化。
人莫敢競其類者。
云得此告彌深弘演云爾。
釋智順 朝代:南梁

人物簡介

新脩科分六學僧傳·卷第二十一 義解科
出徐氏。
瑯耶臨沂人。
年十五。
事鐘山智度為沙門。
少穎異。
博通群經。
尤精涅槃成實。
門徒數百。
嘗罹俗事所折困。
而順無易所守。
竟陵文宣王厚遇之。
延居冶城寺。
司空徐孝嗣高其行。
師承之。
及東昏不德誅孝嗣。
孝嗣子緄。
賴順營護而免。
嘗夜有盜。
而使令者獲之。
順留密室中。
黎明遺以金帛而導之善。
乃遣去。
游禹穴。
寓云門。
名振江左。
而神情肅物。
見者懼焉。
天監(jiān)中卒。
壽六十。
臨終遣弟子露骸以施禽鳥。
門人窆之寺側。
高僧傳·卷第八 義解五
釋智順。
本姓徐。
瑯琊臨沂人。
年十五出家。
事鐘山延賢寺智度為師。
少而聰穎篤志過人。
雖年在息慈。
而學功已積。
及受具戒秉禁無疵。
陶練眾經而獨步于涅槃成實。
講說徒眾常數百馀人。
嘗以事生非慮頗致坎折。
而貞素確然其徽無點。
齊竟陵文宣王特深禮異。
為修治城寺以居之。
司空徐孝嗣亦崇其行解。
奉以師敬。
及東昏失德孝嗣被誅子緄逃竄避禍順身自營護。
卒以見免。
緄后重加資俸。
一無所受。
嘗有夜盜順者。
凈人追而擒之。
順留盜宿于房內。
明旦遺以錢絹。
喻而遣之。
其仁洽篤恕如此。
后東游禹穴止于云門精舍。
法輪之盛復見江左。
順為人謙虛恭恪。
形器若神風軌嚴厲。
動無失厝。
故士庶瞻禮常有懼焉。
以天鑒六年卒于山寺。
春秋六十一。
初順之疾甚不食多日。
一時中竟忽索齋飲。
弟子曇和以順絕谷日久。
密以半合米雜煮以進順。
順咽而還吐。
索水灑漱。
語和云。
汝永出云門不得還住。
其執(zhí)節(jié)清苦皆此之類。
臨終之日房內頗聞異香。
亦有見天蓋者。
遺命露骸空地以施蟲鳥。
門人不忍行之。
乃窆于寺側。
弟子等立碑頌德。
陳郡袁昂制文。
法華寺釋慧舉又為之墓志。
順所著法事贊及受戒弘法等記。
皆行于世。
共 14 首 第 1 頁 下一頁